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文化遗产”的中国范式及体系建构
被引量:
7
1
作者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第2期6-12,共7页
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文明,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中国的遗产体系融通了相关的国际公约、规则,也得益于“文化遗产”体系的引领,彰显着丰富与多元的文化特性。“文化遗产”体系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存在形态,中国在遗...
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文明,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中国的遗产体系融通了相关的国际公约、规则,也得益于“文化遗产”体系的引领,彰显着丰富与多元的文化特性。“文化遗产”体系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存在形态,中国在遗产分类体系、评估体系和机制建构等方面不断发展出自有的保护观念、保护标准和保护实践,创造了备受缔约国赞誉的“中国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体系,既是现实之需,也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的经验和范式,并为人类文化的存续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中国经验
中国范式
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传统村落嵌入路径研究
2
作者
李彦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年第1期115-122,共8页
关系性嵌入、结构性嵌入、时间性嵌入是格兰诺维特在嵌入理论中提出的三种嵌入类型。嵌入理论在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中被广泛引入和探究。长城沿线的传统村落与长城遗产在长期的共存共荣共发展中,形成了嵌入式发展的...
关系性嵌入、结构性嵌入、时间性嵌入是格兰诺维特在嵌入理论中提出的三种嵌入类型。嵌入理论在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中被广泛引入和探究。长城沿线的传统村落与长城遗产在长期的共存共荣共发展中,形成了嵌入式发展的关系。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传统村落可以从整体性保护理念、活态遗产特色要素、主题功能区域建设、多维度阐释体系等方面构建嵌入路径。基于这一理念下的实践提炼了与长城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不仅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也有利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推进,以及长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
嵌入理论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
被引量:
3
3
作者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第2期6-11,共6页
文化遗产作为整体,其本体结构与物质结构和非物质结构三者相互依存,并作为开放性概念,被赋予立法保护的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存在形态,难以脱离文化遗产的本体而存在,其呈现出与本体共具的活态特性、与物质体系的同构共生以及与人...
文化遗产作为整体,其本体结构与物质结构和非物质结构三者相互依存,并作为开放性概念,被赋予立法保护的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存在形态,难以脱离文化遗产的本体而存在,其呈现出与本体共具的活态特性、与物质体系的同构共生以及与人的主客互动之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时空相异 古今通融--文化遗产形态研究的价值意义
被引量:
3
4
作者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第1期19-24,共6页
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取决于人作为主体,其观察视角的不同。一旦深入结构,形态研究所依托的两种存在形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具有了同一性,体现为精神结构而绝非仅限于物理构成。针对文化遗产的形态研究,展开对原初性、内在性...
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取决于人作为主体,其观察视角的不同。一旦深入结构,形态研究所依托的两种存在形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具有了同一性,体现为精神结构而绝非仅限于物理构成。针对文化遗产的形态研究,展开对原初性、内在性、驱动性、有机性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既依托存在形态,同时又关涉文化遗产的内在构成诸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形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存在形态
内在结构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定位及未来发展
被引量:
17
5
作者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第2期6-13,共8页
21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遗产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和保护热潮。“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建设长期落后于保护实践,游离于高等教育领域,却是不争的现实。其作为体系,依托其两种存在形态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文化遗产本...
21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遗产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和保护热潮。“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建设长期落后于保护实践,游离于高等教育领域,却是不争的现实。其作为体系,依托其两种存在形态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文化遗产本体,已具备相对独立的领域、任务、目标、方法等;其作为学科,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概念、学科知识和学科价值的体系等。不但涉及面宽,而且覆盖性强,特别是交叉特质,持续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学
学科定位
交叉学科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影偶之本——中国“手戏”传统的发生、操作与关联
被引量:
1
6
作者
高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4期16-22,共7页
影偶戏迥异于人戏,不依赖于台上真人,而以指、掌、臂的开合操作,成“人”作戏,独立存在于以人戏为主的中国传统戏剧家族中。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偶”,对“人手”如何使“偶”生而为“人”的重要问题缺少探究。我国影偶戏与人戏的差异,...
影偶戏迥异于人戏,不依赖于台上真人,而以指、掌、臂的开合操作,成“人”作戏,独立存在于以人戏为主的中国传统戏剧家族中。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偶”,对“人手”如何使“偶”生而为“人”的重要问题缺少探究。我国影偶戏与人戏的差异,体现在人手对诸种影偶的操作关系中,其中又以漳州布袋木偶戏等人手直接操作偶人的关系最为直观。围绕人—手—影偶发生、发展的中国“手戏”传统,通过“手”的表演和协调,形成人与木偶、皮影的身体记忆,跨越从神人一体到众神退隐的时代历程,实现了从古到今、从方寸舞台到更广大地域的生命跨度,呈现出这双手对中国影偶戏剧传统的强大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偶戏
皮影戏
影偶戏
手戏
漳州布袋木偶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非遗,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文化生命体
被引量:
1
7
作者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4期6-15,共10页
非遗,一个舶来概念,因与口头传统、民俗与艺术的关联而被纳入相关的讨论视野,似乎非遗多是一些存在于社会生活表层的物什,且局限在口头传统、民族惯习与某些艺术品类等。其实,在文化遗产结构内部,精神性与物质性高度契合,不但难以分离...
非遗,一个舶来概念,因与口头传统、民俗与艺术的关联而被纳入相关的讨论视野,似乎非遗多是一些存在于社会生活表层的物什,且局限在口头传统、民族惯习与某些艺术品类等。其实,在文化遗产结构内部,精神性与物质性高度契合,不但难以分离且还会呈现精神新质,最终都统摄于文化的复合性。非遗扎根民族的情感、价值,文化主体性恰又是重建人文精神并重构精神与物质谐和关系的依托。四书五经甚或二十四史中有历史观,神话传说、祭祀习俗、中医卜卦直至民间信仰展现活态的中国文化,百姓的日常生活与艺术创造里亦能发掘到文化的本相。从中华文化的特性洞悉非遗的本质特征,需循依中华文脉,以提炼繁复文化事象背后的复合性、贯通性、主体性、实用性、传承性与整体性等“共有”的文化规律。唯其如此,才能够勾勒出非遗自身的核心范畴,并厘清与相关门类的边界,进而明晰文化遗产理论建构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基本特征
非遗
文化生命体
文化事象
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非遗场馆建设与展陈设计
被引量:
3
8
作者
张志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2期105-110,共6页
非遗场馆是兼具非遗保护、传承、宣传和展示的文化空间。作为复杂的文化综合体,其建设应从非遗类别、项目内容和表现形式入手,结合各地文化特色,明确场馆体量、建设目标、运营模式,合理建构非遗场馆的建筑空间与展陈布局,准确定位展陈形...
非遗场馆是兼具非遗保护、传承、宣传和展示的文化空间。作为复杂的文化综合体,其建设应从非遗类别、项目内容和表现形式入手,结合各地文化特色,明确场馆体量、建设目标、运营模式,合理建构非遗场馆的建筑空间与展陈布局,准确定位展陈形式,活态化展示非遗项目,优化场馆建设水平和展陈效果。尤其需要做好场馆建筑形式、展陈内容等论证,运用合理的设计方式,提升非遗场馆的建设和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场馆
建设
展陈设计
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非遗的“形态学”解析——论非遗的概念整合与体系建构
被引量:
9
9
作者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1期6-13,共8页
整合建构现行非遗体系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缺乏核心概念与范畴,现行体系不同门类与层次间缺乏一以贯之的内在核心线索。有关非遗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不明晰,与相关传统学科门类的边界亟待厘清,或交叉、或综合的背后是概念的模糊、结构的松...
整合建构现行非遗体系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缺乏核心概念与范畴,现行体系不同门类与层次间缺乏一以贯之的内在核心线索。有关非遗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不明晰,与相关传统学科门类的边界亟待厘清,或交叉、或综合的背后是概念的模糊、结构的松散以及体系的失范,此种状况直接关乎对非遗本质的把握。原发性文明体系中皆具根源性与传承性的文化基质,包括文化元色与文化基因等,非遗以文化作为自己的本体存在方式,展开于知识生成,荷载于信息传输,得以在不同时空实现传承传播,因而能够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其连续发展绝非只依靠知识阶层的自觉传承,而已演化为民族的文化生命。进而,关涉非遗的概念整合与体系建构均应围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采撷、累积并整合相关学科门类的文化基质以形成自己的核心范畴,使非遗以物化形态既复现人的本质力量,又映现、表征并确证传统文化的活态性、智慧性、传承性与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整合
转型
主干文化
文化基质
精神财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非遗“本体特征”述要
被引量:
10
10
作者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第3期6-14,共9页
“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不断从本体层面进行理论反思与回顾。作为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式,非遗的本体特征难以脱离文化遗产的框架和体系,在形态上包括人、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等不同的本体层次,经由外部特征得以呈现真实性、...
“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不断从本体层面进行理论反思与回顾。作为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式,非遗的本体特征难以脱离文化遗产的框架和体系,在形态上包括人、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等不同的本体层次,经由外部特征得以呈现真实性、符号性、具身性、活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学
文化遗产
非遗
本体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非遗分类述要——基于价值视域的探讨
被引量:
5
11
作者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第4期6-19,共14页
非遗的分类是文化遗产体系化的关键。分类有许多遵循,价值无疑是重要视角。文化遗产体系必须建构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之上,以最大程度地体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多维、特质与体量。非遗的分类若以价值生成为基本线索,就要基于文明与文化的...
非遗的分类是文化遗产体系化的关键。分类有许多遵循,价值无疑是重要视角。文化遗产体系必须建构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之上,以最大程度地体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多维、特质与体量。非遗的分类若以价值生成为基本线索,就要基于文明与文化的属性特质,不只关注外在“生活提炼”,更应着眼“内在超越”,形成对各类知识体系价值类型的覆盖以及对价值构成的梳理。基于此,非遗价值生成的层次与方向,重点从本体、主体、物质、精神四个价值维度展开阐释,并兼顾由重点要素而及核心价值,由实用文化而及理性价值,以体现主体性、代表性、民族性等原则,同时提出非遗分类需接受文化的差异性现实,尊重民众的多样性选择,围绕核心范式建构一整套有利于知识创新的民族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生成
非遗分类
民族文化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化遗产”的中国范式及体系建构
被引量:
7
1
作者
王福州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出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第2期6-12,共7页
文摘
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文明,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中国的遗产体系融通了相关的国际公约、规则,也得益于“文化遗产”体系的引领,彰显着丰富与多元的文化特性。“文化遗产”体系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存在形态,中国在遗产分类体系、评估体系和机制建构等方面不断发展出自有的保护观念、保护标准和保护实践,创造了备受缔约国赞誉的“中国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体系,既是现实之需,也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的经验和范式,并为人类文化的存续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关键词
文化遗产
中国经验
中国范式
体系建构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传统村落嵌入路径研究
2
作者
李彦平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出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年第1期115-122,共8页
文摘
关系性嵌入、结构性嵌入、时间性嵌入是格兰诺维特在嵌入理论中提出的三种嵌入类型。嵌入理论在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中被广泛引入和探究。长城沿线的传统村落与长城遗产在长期的共存共荣共发展中,形成了嵌入式发展的关系。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传统村落可以从整体性保护理念、活态遗产特色要素、主题功能区域建设、多维度阐释体系等方面构建嵌入路径。基于这一理念下的实践提炼了与长城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不仅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也有利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和推进,以及长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
嵌入理论
路径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
被引量:
3
3
作者
王福州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中国
非
物质
文化遗产
》编辑部
出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第2期6-11,共6页
文摘
文化遗产作为整体,其本体结构与物质结构和非物质结构三者相互依存,并作为开放性概念,被赋予立法保护的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存在形态,难以脱离文化遗产的本体而存在,其呈现出与本体共具的活态特性、与物质体系的同构共生以及与人的主客互动之本质。
关键词
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质
分类号
G11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时空相异 古今通融--文化遗产形态研究的价值意义
被引量:
3
4
作者
王福州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出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第1期19-24,共6页
文摘
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取决于人作为主体,其观察视角的不同。一旦深入结构,形态研究所依托的两种存在形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具有了同一性,体现为精神结构而绝非仅限于物理构成。针对文化遗产的形态研究,展开对原初性、内在性、驱动性、有机性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既依托存在形态,同时又关涉文化遗产的内在构成诸要素。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形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存在形态
内在结构要素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定位及未来发展
被引量:
17
5
作者
王福州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中国
非
物质
文化遗产
》
出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第2期6-13,共8页
文摘
21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遗产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和保护热潮。“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建设长期落后于保护实践,游离于高等教育领域,却是不争的现实。其作为体系,依托其两种存在形态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文化遗产本体,已具备相对独立的领域、任务、目标、方法等;其作为学科,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概念、学科知识和学科价值的体系等。不但涉及面宽,而且覆盖性强,特别是交叉特质,持续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
文化遗产学
学科定位
交叉学科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号
G0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影偶之本——中国“手戏”传统的发生、操作与关联
被引量:
1
6
作者
高舒
机构
《
中国
非
物质
文化遗产
》
中国艺术研究院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中国
戏曲学会
中国
音乐学院
中国
音乐
研究
基地
出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4期16-22,共7页
文摘
影偶戏迥异于人戏,不依赖于台上真人,而以指、掌、臂的开合操作,成“人”作戏,独立存在于以人戏为主的中国传统戏剧家族中。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偶”,对“人手”如何使“偶”生而为“人”的重要问题缺少探究。我国影偶戏与人戏的差异,体现在人手对诸种影偶的操作关系中,其中又以漳州布袋木偶戏等人手直接操作偶人的关系最为直观。围绕人—手—影偶发生、发展的中国“手戏”传统,通过“手”的表演和协调,形成人与木偶、皮影的身体记忆,跨越从神人一体到众神退隐的时代历程,实现了从古到今、从方寸舞台到更广大地域的生命跨度,呈现出这双手对中国影偶戏剧传统的强大创造性。
关键词
木偶戏
皮影戏
影偶戏
手戏
漳州布袋木偶戏
分类号
J827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遗,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文化生命体
被引量:
1
7
作者
王福州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中国
非
物质
文化遗产
》
出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4期6-15,共10页
文摘
非遗,一个舶来概念,因与口头传统、民俗与艺术的关联而被纳入相关的讨论视野,似乎非遗多是一些存在于社会生活表层的物什,且局限在口头传统、民族惯习与某些艺术品类等。其实,在文化遗产结构内部,精神性与物质性高度契合,不但难以分离且还会呈现精神新质,最终都统摄于文化的复合性。非遗扎根民族的情感、价值,文化主体性恰又是重建人文精神并重构精神与物质谐和关系的依托。四书五经甚或二十四史中有历史观,神话传说、祭祀习俗、中医卜卦直至民间信仰展现活态的中国文化,百姓的日常生活与艺术创造里亦能发掘到文化的本相。从中华文化的特性洞悉非遗的本质特征,需循依中华文脉,以提炼繁复文化事象背后的复合性、贯通性、主体性、实用性、传承性与整体性等“共有”的文化规律。唯其如此,才能够勾勒出非遗自身的核心范畴,并厘清与相关门类的边界,进而明晰文化遗产理论建构的方向。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基本特征
非遗
文化生命体
文化事象
体系建构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遗场馆建设与展陈设计
被引量:
3
8
作者
张志颖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出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文摘
非遗场馆是兼具非遗保护、传承、宣传和展示的文化空间。作为复杂的文化综合体,其建设应从非遗类别、项目内容和表现形式入手,结合各地文化特色,明确场馆体量、建设目标、运营模式,合理建构非遗场馆的建筑空间与展陈布局,准确定位展陈形式,活态化展示非遗项目,优化场馆建设水平和展陈效果。尤其需要做好场馆建筑形式、展陈内容等论证,运用合理的设计方式,提升非遗场馆的建设和利用水平。
关键词
非遗场馆
建设
展陈设计
目标
分类号
TU242.5 [建筑科学—建筑设计及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遗的“形态学”解析——论非遗的概念整合与体系建构
被引量:
9
9
作者
王福州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出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1期6-13,共8页
文摘
整合建构现行非遗体系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缺乏核心概念与范畴,现行体系不同门类与层次间缺乏一以贯之的内在核心线索。有关非遗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不明晰,与相关传统学科门类的边界亟待厘清,或交叉、或综合的背后是概念的模糊、结构的松散以及体系的失范,此种状况直接关乎对非遗本质的把握。原发性文明体系中皆具根源性与传承性的文化基质,包括文化元色与文化基因等,非遗以文化作为自己的本体存在方式,展开于知识生成,荷载于信息传输,得以在不同时空实现传承传播,因而能够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其连续发展绝非只依靠知识阶层的自觉传承,而已演化为民族的文化生命。进而,关涉非遗的概念整合与体系建构均应围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采撷、累积并整合相关学科门类的文化基质以形成自己的核心范畴,使非遗以物化形态既复现人的本质力量,又映现、表征并确证传统文化的活态性、智慧性、传承性与整体性。
关键词
概念整合
转型
主干文化
文化基质
精神财富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遗“本体特征”述要
被引量:
10
10
作者
王福州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中国
非
物质
文化遗产
》
出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第3期6-14,共9页
文摘
“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不断从本体层面进行理论反思与回顾。作为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式,非遗的本体特征难以脱离文化遗产的框架和体系,在形态上包括人、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等不同的本体层次,经由外部特征得以呈现真实性、符号性、具身性、活态性。
关键词
文化遗产学
文化遗产
非遗
本体
特征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遗分类述要——基于价值视域的探讨
被引量:
5
11
作者
王福州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出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第4期6-19,共14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边疆民族地区非遗保护落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的实践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AZD0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非遗的分类是文化遗产体系化的关键。分类有许多遵循,价值无疑是重要视角。文化遗产体系必须建构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之上,以最大程度地体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多维、特质与体量。非遗的分类若以价值生成为基本线索,就要基于文明与文化的属性特质,不只关注外在“生活提炼”,更应着眼“内在超越”,形成对各类知识体系价值类型的覆盖以及对价值构成的梳理。基于此,非遗价值生成的层次与方向,重点从本体、主体、物质、精神四个价值维度展开阐释,并兼顾由重点要素而及核心价值,由实用文化而及理性价值,以体现主体性、代表性、民族性等原则,同时提出非遗分类需接受文化的差异性现实,尊重民众的多样性选择,围绕核心范式建构一整套有利于知识创新的民族话语体系。
关键词
价值生成
非遗分类
民族文化
话语体系
分类号
G11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文化遗产”的中国范式及体系建构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传统村落嵌入路径研究
李彦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时空相异 古今通融--文化遗产形态研究的价值意义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定位及未来发展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影偶之本——中国“手戏”传统的发生、操作与关联
高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非遗,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文化生命体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非遗场馆建设与展陈设计
张志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非遗的“形态学”解析——论非遗的概念整合与体系建构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非遗“本体特征”述要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非遗分类述要——基于价值视域的探讨
王福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