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体制理论的社会学解读 被引量:3
1
作者 阳烁 《艺术学研究》 2021年第3期65-71,共7页
现成品艺术的出现,使艺术遭遇严重的身份危机,"艺术体制理论"应运而生。尽管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搬出了"艺术界"的授权来解决日常物与艺术品之间的认知危机,却遗留下一系列有待解答的问题,例如"谁是授权者"... 现成品艺术的出现,使艺术遭遇严重的身份危机,"艺术体制理论"应运而生。尽管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搬出了"艺术界"的授权来解决日常物与艺术品之间的认知危机,却遗留下一系列有待解答的问题,例如"谁是授权者""如何授权"等。从贝克尔和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入手,可以对艺术体制理论进行解读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体制 迪基 贝克尔 布尔迪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礼俗文化及其用乐的系统性传承——圈头、胜芳音乐会发展青少年非遗传承人的启示
2
作者 孙茂利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9-125,共7页
京津冀地区的笙管乐音乐会分为北乐会、南乐会两种类型。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快速转型,部分乡村地区“空心化”加剧,影响并深刻改变着乡村地区原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部分乡村地区祭祀信仰、礼俗仪式的文化空间、生存土壤遭到压缩... 京津冀地区的笙管乐音乐会分为北乐会、南乐会两种类型。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快速转型,部分乡村地区“空心化”加剧,影响并深刻改变着乡村地区原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部分乡村地区祭祀信仰、礼俗仪式的文化空间、生存土壤遭到压缩甚至破坏。然而北乐会以祭祀、岁时仪礼、白事等礼俗仪式为核心的功能性却建立于此之上,因此越来越多的北乐会面临传承、发展的困境。圈头村音乐会传承基地、胜芳南音乐会立足实际,在当地民众对音乐会所维系的这种善缘的文化认同以及现实的用乐需求下,两地音乐会社都出现了一些对当地礼俗文化挚爱且倾力奉献的中青年群体,他们主动承担起这样的社会责任,回应着当地民众的诉求与关切,并具体落实到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传承工作中。他们不仅教习年轻一代音乐,也带领他们参与当地祭祀活动及礼俗仪式,体味礼乐相须的整体意义,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作为一种系统性传承,对同类型乐社传承与发展、对非遗保护策略、对传统文化弘扬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乐会 礼俗仪式 系统性传承 圈头村音乐会传承基地 胜芳南音乐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迹之外:明末清初文士以画治生的职业性问题再探
3
作者 王丁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2期124-132,共9页
明末清初文士多有以画治生之举,即以绘画来维持生计。在具体治生状态中,既有不受索画人影响的自由创作,也有受索画人限制较多的徇人之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根据文士卖画的行迹本身而将其界定为“职业画家”,一些相关讨论体现出这一思... 明末清初文士多有以画治生之举,即以绘画来维持生计。在具体治生状态中,既有不受索画人影响的自由创作,也有受索画人限制较多的徇人之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根据文士卖画的行迹本身而将其界定为“职业画家”,一些相关讨论体现出这一思路的扁平化和单向度。“隐于画”的思路和非本质视角或可提供理解此现象的新路径。“隐于画”的思路可发掘文士售画行迹之外的其他维度,还原一个“多向度”的文士;非本质视角则提醒我们注意文士身份的流动性,以免执着于本质身份而有削足适履之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画治生 职业性 文人画 龚贤 隐于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小曲在戏曲音乐创作中运用的成因及特征
4
作者 孙茂利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24-31,共8页
明清小曲是明清时期一种与戏曲(“大曲”)相对的音乐体裁形式。但随着明清小曲在社会上流行,备受时人追捧,在不断填词创作中形成曲牌,戏曲音乐创作中也开始逐步吸纳小曲及其曲牌为用。明清小曲参与戏曲创作按程度深浅可分为两种方式:其... 明清小曲是明清时期一种与戏曲(“大曲”)相对的音乐体裁形式。但随着明清小曲在社会上流行,备受时人追捧,在不断填词创作中形成曲牌,戏曲音乐创作中也开始逐步吸纳小曲及其曲牌为用。明清小曲参与戏曲创作按程度深浅可分为两种方式:其一,小曲在进入戏曲音乐创作仅是起到点缀、活跃气氛的作用,戏曲演员随机演唱小曲,呈现出随意性特征;其二,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小曲曲牌被纳入套数,形成定制,清代中后期大量形成的地方小戏在创腔过程中也使用小曲曲牌,并进行了板腔体改造,小曲深度参与戏曲音乐创作,呈现出规范性、程式性特征。明清小曲因流行起来而词、曲分离形成曲牌,进而被纳入戏曲音乐创作,这一过程显示出对“曲子创承机制”的因循,这成为小曲参与戏曲音乐创作的底层运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曲 曲牌 曲子创承机制 戏曲 小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书体史的双线脉络与“真草隶篆”的循环
5
作者 雍文昴 《艺术学研究》 2020年第1期112-120,共9页
在书体史上,由商周至清代,从"甲骨"到"碑学",建立在"坚固耐久"与"柔软易损"两类书写材质之上的各样书体相继出现,推进着书体史不断向前迈进。其中,"正统书体"以"钟鼎文"开... 在书体史上,由商周至清代,从"甲骨"到"碑学",建立在"坚固耐久"与"柔软易损"两类书写材质之上的各样书体相继出现,推进着书体史不断向前迈进。其中,"正统书体"以"钟鼎文"开宗,经历了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前后更替,而"世俗书体"则以"甲骨文"立派,历经了简牍、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诸多演变,形成了"正统书体"与"世俗书体"始终并行不悖的双线脉络。在此基础之上,也逐渐实现了"真草隶篆"的书体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体史 双线脉络 真草隶篆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金城为中心考察古物陈列所与北洋政府的关系
6
作者 阳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52,共6页
民国初年第一所国立艺术博物馆——北平古物陈列所的成立脱离不开北洋政府的支持。金城作为北平古物陈列所的幕后推动者,既是当时重要的艺术家,同时也是北洋政府官员。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第一,金城与北洋政府的关系,他在北平官场的... 民国初年第一所国立艺术博物馆——北平古物陈列所的成立脱离不开北洋政府的支持。金城作为北平古物陈列所的幕后推动者,既是当时重要的艺术家,同时也是北洋政府官员。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第一,金城与北洋政府的关系,他在北平官场的社交网络是怎样的;第二,金城以及其背后的社交网络与古物陈列所之间有何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城 古物陈列所 北洋政府 社交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笔耕”与“砚田”:明清文士以画治生的传统追溯与合理性言说
7
作者 王丁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6期55-63,共9页
明清文士以画为生者数量显著增加,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值得关注的现象。在他们的言说中,往往以“笔耕”“砚田”来指涉以画治生活动。经由这一言说,绘画进入文士“本业”治生体系,成为与诗文书法并列的治生方式之一,其合理性也借助“... 明清文士以画为生者数量显著增加,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值得关注的现象。在他们的言说中,往往以“笔耕”“砚田”来指涉以画治生活动。经由这一言说,绘画进入文士“本业”治生体系,成为与诗文书法并列的治生方式之一,其合理性也借助“笔耕”“砚田”的农耕色彩得到建构和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画治生 笔耕 砚田 言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