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意识与未来视野:2023年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修建 孙晓霞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2期5-20,共16页
2023年艺术学理论在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绩。学科建设中,以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为核心,形成整体性的学术布局;同时,学界认真反思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与短板,积极寻求解决通道。对学科内基本概念、问题、核心思想的历史溯源... 2023年艺术学理论在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绩。学科建设中,以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为核心,形成整体性的学术布局;同时,学界认真反思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与短板,积极寻求解决通道。对学科内基本概念、问题、核心思想的历史溯源,对艺术物性、事性、定义的哲学追问,对艺术的跨媒介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艺术史学理论、中国艺术学学术史、文献整理、史学方法论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艺术批评理论聚焦新媒体时代的新批评、批评方法以及中西方艺术批评理论等。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研究中,艺术传播学异军突起,在学术史梳理、学科建构及热点分析等方面都有新突破;艺术社会学、艺术地理学等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时代,关于艺术与科技的历史联系、当代互动及跨学科的研究范式等方面形成颇多创见。总结历史、面向未来,学术史和跨学科研究成为当下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体系” 跨媒介理论 艺术史学 艺术批评理论 跨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定位·学术溯源·话语重释:2022艺术学理论研究概要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修建 孙晓霞 +1 位作者 王一楠 黄雨伦 《艺术学研究》 2023年第4期7-21,共15页
2022年度,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艺术史研究、艺术批评三个领域均有深度推进,成果集中体现在厘清学科定位、探索学科外延、追溯思想源流、突出媒介话语等几个方面。在两个“讲话”及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艺术学理论学... 2022年度,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艺术史研究、艺术批评三个领域均有深度推进,成果集中体现在厘清学科定位、探索学科外延、追溯思想源流、突出媒介话语等几个方面。在两个“讲话”及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坚持立足本土、守正创新,总体上重视“三大体系”建设与新命题的开掘,将学理探讨与个案研究结合,理论建设与艺术实践统一,平台建设与学科调整并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艺术学理论 艺术史 艺术批评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度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3
作者 李修建 孙晓霞 +1 位作者 刘桂荣 秦兴华 《艺术探索》 CSSCI 2022年第4期58-68,共11页
2021年度,艺术学界在总结百年现代中国艺术理论特性、推进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完善学科架构、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及扩展跨学科研究的理论维度等多个方面既有理论创新,也有思想的纵深发展。艺术史研究走向深入,研究者尝试厘清艺... 2021年度,艺术学界在总结百年现代中国艺术理论特性、推进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完善学科架构、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及扩展跨学科研究的理论维度等多个方面既有理论创新,也有思想的纵深发展。艺术史研究走向深入,研究者尝试厘清艺术史的边界与范围,并在宏观的史学视野中建构艺术史学。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史、神经艺术史、数字艺术史等成为学界研究热点。艺术史文献整理成果丰硕。艺术批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也存在有待完善和拓展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艺术史 艺术批评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九艺术抑或第二艺术:论“电子游戏艺术”的本体性
4
作者 赵东川 《艺术学研究》 2025年第1期69-82,共14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电子游戏/艺术”问题被纳入艺术研究视野,但“电子游戏艺术”的指称长期处于游移状态。电子游戏与过往艺术门类之间的紧密联系,既是构建电子游戏艺术理论体系重要的“便利条件”,又是其关键“阻碍”,而从“媒介转...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电子游戏/艺术”问题被纳入艺术研究视野,但“电子游戏艺术”的指称长期处于游移状态。电子游戏与过往艺术门类之间的紧密联系,既是构建电子游戏艺术理论体系重要的“便利条件”,又是其关键“阻碍”,而从“媒介转换”视角衍生出的批评、创作框架越来越成为电子游戏发展的制约因素。若“电子游戏艺术”概念成立,则必定存在一种属于电子游戏自身的特殊审美表达方式。游戏的“选择”是影响游戏审美创造的特殊实存,“选择”是“电子游戏艺术”的本体,也是构成“电子游戏艺术”的“最小单位”。通过“选择”这种艺术语言,玩家可以获取一种“责任审美”。游戏平衡是评判“选择”优劣的标准与保证电子游戏艺术结构成立的条件。电子游戏与此前的各门类艺术形式在时空结构层面存在根本性差异,应当尝试以电子游戏自身的艺术特点为起点,以一种“第二艺术”式的视角,去构建全新的“电子游戏艺术”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游戏 游戏美学 选择 平衡 第九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艺术交叉学科:跨界·多元·共生
5
作者 秦兴华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6期36-45,共10页
2023年,中国艺术学在交叉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是形成以艺术社会学、艺术传播学和艺术媒介学为代表的新型学科群,并对其展开理论溯源和体系建构;二是强调艺术人类学和艺术乡建研究的中国性、主体性和跨学科性,回归中国文化... 2023年,中国艺术学在交叉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是形成以艺术社会学、艺术传播学和艺术媒介学为代表的新型学科群,并对其展开理论溯源和体系建构;二是强调艺术人类学和艺术乡建研究的中国性、主体性和跨学科性,回归中国文化的具体语境;三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行动指南,重视文化产业体系与学科建设,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传播研究;四是探索游戏的艺术本性和教育价值;五是建构中国艺术心理学、中国艺术教育学等学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 交叉学科 跨媒介 学科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拉图“剧场政制”论与诸艺术的统一性——基于艺术学科视角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孙晓霞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0年第11期52-63,共12页
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建筑及戏剧等基础门类间的统一性问题构成艺术学的学科基石。处在西方艺术学科史的早期,柏拉图关于艺术的论说覆盖了几乎所有现代的"美的艺术"门类,而在"剧场政制"语境下,柏拉图将各门艺... 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建筑及戏剧等基础门类间的统一性问题构成艺术学的学科基石。处在西方艺术学科史的早期,柏拉图关于艺术的论说覆盖了几乎所有现代的"美的艺术"门类,而在"剧场政制"语境下,柏拉图将各门艺术集结在由戏剧所承载的制度理想中,提出了政治、哲学和知识承载等原则,贯穿在其关于诸门艺术的论断中。柏拉图的多样原则虽未直接形成艺术体系或现代"美的艺术"概念,但它们以严密的逻辑勾联、支持并凸显了诸门艺术的内在统一性和理论化特性,为后世西方艺术理论的体系化、学科化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科史 剧场政制 诸艺术门类 内在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歌想象与工匠经验:培根的艺术学说 被引量:2
7
作者 孙晓霞 《艺术探索》 CSSCI 2021年第3期43-53,共11页
作为美学史的边缘人物,17世纪的弗朗西斯·培根为艺术理论打开了诸多门径。他在知识树架构中肯定想象力的独特存在价值,将诗歌与想象力连接一体;在知识的进阶程序中肯定感官认知的必要性,开掘感觉在人类理解力方面的意义;强调经验... 作为美学史的边缘人物,17世纪的弗朗西斯·培根为艺术理论打开了诸多门径。他在知识树架构中肯定想象力的独特存在价值,将诗歌与想象力连接一体;在知识的进阶程序中肯定感官认知的必要性,开掘感觉在人类理解力方面的意义;强调经验和理性相结合、学者传统与工匠经验相联姻的学术理想;在自然哲学的源头肯定了技艺的知识品质;等等。培根既以想象力和感官认知为现代审美艺术理论打开门径,又激励并推进了工匠技艺知识的理论化和哲学化,昭示了现代纯审美艺术理论和工艺经验知识的分化进路。培根在启蒙时代之于艺术理论的准备意义和价值,不应被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树 诗歌 想象力 工匠经验 技术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介入科学: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图像化的学科启示 被引量:3
8
作者 孙晓霞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1年第3期24-32,共9页
文艺复兴时期,印刷术带来知识的世俗化,自然科学及经验性技术崛起,图像成为科技知识表达的重要方式。通过对16世纪的数学、解剖学、植物学、冶矿等专业书籍插图的图像学分析可知,彼时在画家、雕刻家的介入下,科技领域的知识图像化形成... 文艺复兴时期,印刷术带来知识的世俗化,自然科学及经验性技术崛起,图像成为科技知识表达的重要方式。通过对16世纪的数学、解剖学、植物学、冶矿等专业书籍插图的图像学分析可知,彼时在画家、雕刻家的介入下,科技领域的知识图像化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人文主义隐喻艺术的图像特性:直观、写实、清晰、精准,又兼具想象力和生动的叙事性、艺术性。知识图像化以艺术介入科学的方式,打破了由文字所锁定的长久知识垄断,激发了艺术、科学和工艺等多领域的知识更新和传播,预示了近代科学与工业革命的到来。这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发展新文科,重建艺术与科学技术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学科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图术 知识图像化 科学史 工业设计 美的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巫舞”到ChatGPT:艺术科技融合发展的历史与当下 被引量:4
9
作者 孙晓霞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10期60-72,I0004,共14页
跨学科背景下,艺术与科技越来越多地向彼此敞开,二者的融通对话史亦需予以梳理。传统知识形态中,二者在知识发端、规则原理、文献载体及媒介形式等方面统一于天才个体的书写;近代以来知识的专业化导致了艺术与科技的分化和失衡,但随着... 跨学科背景下,艺术与科技越来越多地向彼此敞开,二者的融通对话史亦需予以梳理。传统知识形态中,二者在知识发端、规则原理、文献载体及媒介形式等方面统一于天才个体的书写;近代以来知识的专业化导致了艺术与科技的分化和失衡,但随着艺术的认识论价值被认可,二者在哲学层面缺一不可、在实践中互为支撑的逻辑关联得以重续;当代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推动文明形式的重组与更新,二者的链接方式转变为专业团队间的有机协作。时至今日,艺术科技协同合作、再度融合的浪潮涌起,以此为契机接续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我们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与科技 个体书写 价值博弈 团队合作 传承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世纪究竟发生了什么?——再次重审“现代艺术体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树江(译) 杨梦娇(校) 《艺术学研究》 2021年第2期61-69,共9页
詹姆斯·波特(James I. Porter)近来对克利斯特勒"现代艺术体系"的许多批评可谓切实且富有启发性。但他对启蒙时代这一美学和艺术哲学史上的伟大时期所发生的某些(一些)事却描述得极为拙劣,而且毋庸置疑,在某些方面这些... 詹姆斯·波特(James I. Porter)近来对克利斯特勒"现代艺术体系"的许多批评可谓切实且富有启发性。但他对启蒙时代这一美学和艺术哲学史上的伟大时期所发生的某些(一些)事却描述得极为拙劣,而且毋庸置疑,在某些方面这些描述和克利斯特勒的论述一样存在问题。较之于总体性地拒绝,尝试挽救那些可以被修正的内容,于哲学史而言是有利的。而这一挽救工作正是本文的意旨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时代 启发性 18世纪 哲学史 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戏剧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谭霈生教授访谈
11
作者 谭霈生 张永明 赵轶峰 《艺术学研究》 2019年第4期118-124,共7页
谭霈生教授,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戏剧美学家、戏剧教育家。1933年5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蓟县,1956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专业第一届本科班,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毕业后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任戏剧理论... 谭霈生教授,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戏剧美学家、戏剧教育家。1933年5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蓟县,1956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专业第一届本科班,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毕业后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任戏剧理论教研室主任、戏剧文学系系主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副所长。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赏力 中央戏剧学院 戏剧教育家 几点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游戏里的“新中式”及其文化影响力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东川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4期15-19,共5页
电子游戏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迅速崛起,据《202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统计,在不计算相关外延产业的情况下,我国游戏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大关,用户数量达到6.68亿人[1]。无论从产业产值还是用户规模来讲,电子游戏都已经成为当下十分重要... 电子游戏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迅速崛起,据《202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统计,在不计算相关外延产业的情况下,我国游戏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大关,用户数量达到6.68亿人[1]。无论从产业产值还是用户规模来讲,电子游戏都已经成为当下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载体之一。当现实世界中的“新中式”作为一种特定的服饰设计理念被大众所认知时,游戏作品中的中式服饰也通过现代传播手段不断表达着中国人对自己文化发展的诉求,更同时显现出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力分析 电子游戏 游戏产业 新中式 艺术载体 服饰设计 产业产值 新型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旅场景中的“新中式”服饰现象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金丽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4期9-14,共6页
沈从文曾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后记”中回忆道:“1964年春夏间,由于周恩来总理和几个文化部门的人谈及每次出国,经常会被邀请看看那个国家的服装博物馆,因为可代表这一国家文化发展和工艺水平。……我国历史文化那么久,新旧材料那么... 沈从文曾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后记”中回忆道:“1964年春夏间,由于周恩来总理和几个文化部门的人谈及每次出国,经常会被邀请看看那个国家的服装博物馆,因为可代表这一国家文化发展和工艺水平。……我国历史文化那么久,新旧材料那么多,问是不是也可以较有系统编些这类图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服饰 文化部门 沈从文 国家文化发展 新中式 工艺水平 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绍兴十三年宫廷礼乐的重建——以郊祀音乐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卫 《艺术学研究》 2023年第5期48-63,共16页
绍兴十三年(1143)在南宋礼乐建设中是重要的一年,政治的中兴带来宫廷礼乐的重建。在此之前,因宋金战争导致政局动荡,礼乐“率多未备”“权一时之用”;绍兴十三年,宋金议和达成后政局暂稳,“民俗康阜”,这一时期的礼乐不仅恢复到北宋时... 绍兴十三年(1143)在南宋礼乐建设中是重要的一年,政治的中兴带来宫廷礼乐的重建。在此之前,因宋金战争导致政局动荡,礼乐“率多未备”“权一时之用”;绍兴十三年,宋金议和达成后政局暂稳,“民俗康阜”,这一时期的礼乐不仅恢复到北宋时期的建制,还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以郊祀音乐为例,郊祀大乐不仅恢复了登歌、宫架、二舞齐备的大乐体制,还在规模上继续扩大,为后世大乐所沿袭;郊祀乐曲记录了4种不同的使用场合,其乐章在较长时间内一直被沿用;郊祀警场用乐不仅得以恢复,还形成了“唱探、唱和”制度,为后世所遵循,对于警场用乐的记录更是成为历史上最翔实的一笔。绍兴十三年的礼乐重建不仅是南宋礼乐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还因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以及礼乐的形式与内容等,形成了“绍兴十三年体制”,成为南宋礼乐中兴的重要内容与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廷礼乐 绍兴十三年 南宋礼乐 郊祀音乐 《中兴礼书》 警场用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