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相不锈钢表面处理工艺对化学品船压载舱涂层防护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曾登峰 闫林玉 +3 位作者 吴佩 金健博 赵云涛 陶乃旺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67,共8页
采用棕刚玉喷砂、铸钢钢砂喷砂以及铸钢钢砂喷砂后棕刚玉扫砂3种喷砂工艺对2205双相不锈钢表面进行处理,通过能谱法及极化曲线法表征处理后的2205双相不锈钢表面状态差异,并采用模拟压载舱试验测试经过这3种喷砂工艺处理后的化学品船液... 采用棕刚玉喷砂、铸钢钢砂喷砂以及铸钢钢砂喷砂后棕刚玉扫砂3种喷砂工艺对2205双相不锈钢表面进行处理,通过能谱法及极化曲线法表征处理后的2205双相不锈钢表面状态差异,并采用模拟压载舱试验测试经过这3种喷砂工艺处理后的化学品船液货舱双相不锈钢外壁防护涂层的防腐性能,对比分析B级船体结构钢、2205双相不锈钢以及B级船体结构钢与2205双相不锈钢焊接3种不同基材压载舱保护涂层腐蚀蔓延及阴极剥离结果。结果表明:3种喷砂工艺均会在双相不锈钢基材表面形成磨料残留;钢砂磨料残留使得双相不锈钢腐蚀电位负移,耐腐蚀性变差;在有阴极保护的情况下,采用钢砂喷砂处理的双相不锈钢表面残留的钢砂磨料因小阳极效应使涂层耐阴极剥离性能降低。在海水介质中,B级船体结构钢与双相不锈钢焊接容易因电偶腐蚀导致双相不锈钢表面防护涂层加速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不锈钢 化学品船压载舱 表面处理 防护涂层 喷砂 能谱 极化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聚脲树脂自分层涂层体系设计及其抑制藻类黏附性能
2
作者 王宇祥 王晶晶 +5 位作者 陈文华 张心悦 黄从树 梁宇 曹艳辉 张琳林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16-127,共12页
目的 实现涂层在单次涂覆后自发分层,有机硅树脂迁移至表层,聚脲树脂迁移至底层,实现表层疏水抑藻与底层高强黏结的协同效应。方法 采用“一锅法”将KH330改性的有机硅树脂和聚脲树脂溶解在混合溶剂中,加入固化剂和催化剂后常温固化形... 目的 实现涂层在单次涂覆后自发分层,有机硅树脂迁移至表层,聚脲树脂迁移至底层,实现表层疏水抑藻与底层高强黏结的协同效应。方法 采用“一锅法”将KH330改性的有机硅树脂和聚脲树脂溶解在混合溶剂中,加入固化剂和催化剂后常温固化形成涂层。综合运用树脂溶解度参数分析、动态机械分析(DMA)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S)技术表征涂层的分层行为。通过接触角测试与表面能计算、海水浸泡测试、抑制海藻黏附和附着力测试对涂层性能进行分析。结果 在乙酸丁酯∶二甲苯质量比为(1∶1)的混合溶剂体系下涂层能够实现最佳的分层效果。在接触角测试中,涂层的接触角均能大于100°,表面自由能保持在20~30 mJ/m^(2)。在人工海水中浸泡后,接触角和表面粗糙度保持稳定。在抑制藻类黏附实验中,Silicone-PUa-10在小球藻中浸泡24 h后的抑制黏附率为24.6%,而Silicone-PUa-40高达61.6%。在舟形藻中浸泡24 h后,Silicone-PUa-10和Silicone-PUa-40抑制黏附率分别为9.8%和66.2%。附着力测试结果显示,聚脲树脂的引入提高了涂层的黏结强度(>3.0 MPa)。结论 溶剂的蒸发速率对有机硅/聚脲树脂的微相分离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蒸发速率适中的乙酸丁酯∶二甲苯(1∶1)混合溶剂体系能够实现最佳的分层效果。涂层中有机硅含量提升能够增强疏水性与抑藻性能,聚脲树脂则能显著提高附着力,保障涂层机械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分层涂层 有机硅树脂 聚脲树脂 溶剂 抑制藻类黏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吡喃类光致变色材料的改性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同力 黄从树 +5 位作者 王晶晶 梁宇 谢志鹏 庄海燕 李九龙 朱绪飞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64-2579,共16页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通过紫外光与可见光照射能够发生可逆的光异构化过程,进而实现颜色的可逆变化。螺吡喃类材料作为一类光致变色性能优异的有机材料,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与青睐。通过对光照、温度、酸碱度(pH)和机械压力等多种条件的调控,...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通过紫外光与可见光照射能够发生可逆的光异构化过程,进而实现颜色的可逆变化。螺吡喃类材料作为一类光致变色性能优异的有机材料,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与青睐。通过对光照、温度、酸碱度(pH)和机械压力等多种条件的调控,螺吡喃类材料能实现高效、灵敏的变色行为。基于螺吡喃类材料的光致变色聚合物、金属有机框架和微胶囊等多种变色材料在光电信息存储、智能传感器、防伪与加密、靶向药物和荧光探针等领域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螺吡喃类化合物的合成与分子结构、设计与功能化,阐明了螺吡喃类材料设计与功能化的构效关系,介绍了螺吡喃类光致变色材料的应用及最新研究热点。最后,展望了螺吡喃类材料未来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致变色 螺吡喃 合成 功能化 光开关 智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二氧化硅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对环氧树脂的增韧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亓海霞 徐阳光 +2 位作者 林锦昌 陈凯锋 黄从树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4,共6页
以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的二氧化硅纳米线(SiO_(2)NW)为基础,采用原位化学氧化共沉淀法在二氧化硅纳米线表面生长四氧化三铁,制备了表面负载四氧化三铁的磁性二氧化硅纳米线(SiO_(2)NW@Fe_(3)O_(4))。利用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以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的二氧化硅纳米线(SiO_(2)NW)为基础,采用原位化学氧化共沉淀法在二氧化硅纳米线表面生长四氧化三铁,制备了表面负载四氧化三铁的磁性二氧化硅纳米线(SiO_(2)NW@Fe_(3)O_(4))。利用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SiO_(2)NW和SiO_(2)NW@Fe_(3)O_(4)的结构和形貌。通过机械搅拌和超声分散将SiO_(2)NW@Fe_(3)O_(4)均匀分散在环氧树脂中,在微磁场环境中对环氧树脂进行固化,并对固化后涂层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纯环氧树脂相比,添加磁性二氧化硅纳米线并在微磁场环境中固化后,环氧树脂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提高了59.1%、98.5%和135.0%。磁性二氧化硅纳米线在环氧树脂中向特定方向排列,改善了环氧树脂特定方向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二氧化硅纳米线 环氧树脂 微磁场 强度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环境中Ti6321焊接接头点蚀萌生与生长模型
5
作者 王炎培 范林 +4 位作者 邵刚勤 白雪寒 刘少通 张海兵 孙明先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61-2672,共12页
针对钛合金焊接接头在海水中长期服役可能面临的点蚀风险,通过电化学测试、预制点蚀凹坑试样的弯曲加载浸泡试验,结合累积概率、分布函数等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Ti6321焊接接头在海水环境中的点蚀萌生和生长行为,利用极值统计法建立了... 针对钛合金焊接接头在海水中长期服役可能面临的点蚀风险,通过电化学测试、预制点蚀凹坑试样的弯曲加载浸泡试验,结合累积概率、分布函数等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Ti6321焊接接头在海水环境中的点蚀萌生和生长行为,利用极值统计法建立了点蚀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点蚀萌生时间包括点蚀萌生的驱动电位达到阈值的时间和亚稳态点蚀产生并向稳态点蚀转变的诱导时间,根据点蚀萌生时间的试验和理论推算结果保守估计,在静态海水自然腐蚀条件下,Ti6321焊接接头难以自发产生稳态点蚀;90%R_(e)弯曲加载条件下Ti6321焊接接头在海水中的最大点蚀深度符合Gumbel分布。本研究为钛合金在海水环境中点蚀萌生和生长提供了一种基于电化学、统计分析的快速试验和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焊接接头 点蚀 电化学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齿螯合酰腙配体的合成及其防腐性能
6
作者 黄从树 李永胜 +2 位作者 贺群 王晶晶 卜伟锋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1-68,共8页
针对常用无机缓蚀剂存在螯合固化速率较慢,形成的无机锈蚀螯合物与有机涂层相容性差等缺点,以2-噻吩甲酰肼和1H-苯并咪唑-2-甲醛为原料合成了多齿螯合酰腙配体(THL)。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氢谱仪(1H NMR)、紫外分... 针对常用无机缓蚀剂存在螯合固化速率较慢,形成的无机锈蚀螯合物与有机涂层相容性差等缺点,以2-噻吩甲酰肼和1H-苯并咪唑-2-甲醛为原料合成了多齿螯合酰腙配体(THL)。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氢谱仪(1H NMR)、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将THL作为有机缓蚀剂添加至环氧树脂中制备环氧清漆,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中性盐雾实验、附着力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研究了不同THL添加量的清漆涂层耐腐蚀性,并探索了其缓蚀机理。结果表明:掺杂THL后的清漆涂层耐腐蚀性显著优于纯环氧涂层,当THL添加量为2%时,清漆涂层具有最佳的耐盐雾性以及附着力(16.25 MPa),涂层初始电化学阻抗模值可达6.27×108Ω·cm2,在3.5%NaCl溶液中浸泡20 d后,仍高达1.89×108Ω·cm2,保持在较高水平。由此可见,有机缓蚀剂(THL)的掺杂可有效提高环氧涂层与基体间的结合力,进而提高涂层的耐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齿螯合配体 酰腙化合物 缓蚀剂 环氧防腐涂层 防腐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