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宇航学会固体火箭推进专业委员会第三十九届学术年会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固体推进技术及火工品专业组2022年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1
作者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中国宇航学会固体火箭推进专业委员会第三十九届学术年会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固体推进技术及火工品专业组2022年学术会议拟定于2022年7月下旬在武汉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字航学会固体火箭推进专业委员会、中国航天科技... 中国宇航学会固体火箭推进专业委员会第三十九届学术年会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固体推进技术及火工品专业组2022年学术会议拟定于2022年7月下旬在武汉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字航学会固体火箭推进专业委员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固体推进技术及火工品专业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科技委主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二研究所与航天化学动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应急救生与安全防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宇航学会 重点实验室 学术会议 安全防护 火工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学术年会 应急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绿化管理工作探讨
2
作者 钟加德 白忠民 贾之楠 《国土绿化》 2018年第12期36-37,共2页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军工企业作为国防军事工业的重要基石,理所应当在国...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军工企业作为国防军事工业的重要基石,理所应当在国土绿化工作中发挥带动和表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绿化工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管理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 永续发展 中华民族 军事工业 军工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航天运输系统智能飞行技术发展展望 被引量:4
3
作者 吴燕生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3-321,共9页
针对在产品可靠性极限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航天运输系统飞行可靠性的问题,提出突破应用智能飞行技术以支撑航天运输系统更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途径。为此总结划分了世界航天运输系统智能飞行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对标国际智能飞行技术先进水平... 针对在产品可靠性极限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航天运输系统飞行可靠性的问题,提出突破应用智能飞行技术以支撑航天运输系统更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途径。为此总结划分了世界航天运输系统智能飞行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对标国际智能飞行技术先进水平分析了发展差距。据此制定中国航天运输系统智能飞行技术发展架构,构建了由“感知与监测-评估与决策-执行与处置”组成的功能层,明确了相应关键技术,分析了智能飞行技术对顶层总体设计准则和流程影响。最后对中国智能飞行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运输系统 运载火箭 智能飞行 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备体系可靠性理论及航天工程实践
4
作者 李明华 潘星 +2 位作者 张耐民 胡彭炜 党宇恒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04-2313,共10页
体系是系统朝着复杂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体系可靠性是体系稳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首先,由体系与体系工程出发,分析当前体系可靠性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对装备体系可靠性相关概念进行剖析,提出装备体系可靠性定义和可靠性技术框架... 体系是系统朝着复杂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体系可靠性是体系稳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首先,由体系与体系工程出发,分析当前体系可靠性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对装备体系可靠性相关概念进行剖析,提出装备体系可靠性定义和可靠性技术框架,包括体系可靠性能力分析、面向可靠性的体系架构开发以及体系可靠性验证评价。随后,结合航天工程实践,提出航天装备体系可靠性内涵,对航天装备体系可靠性包含的生存性、稳健性、保障性等方面的技术应用进行介绍。最后,从体系可靠性内涵、体系故障机理、网络可靠性、体系可靠性技术、体系可靠性工程管理等方面对装备体系可靠性研究发展的挑战进行展望,为体系可靠性尤其是装备体系可靠性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 体系工程 装备体系 体系可靠性 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研究
5
作者 孙璞 袁维佳 +3 位作者 孙凤丽 石倩 石胜友 王国庆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6-229,共14页
数字化转型将促进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航天产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重要代表,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重大工程更为复杂、新技术快速迭代的形势下,航天产业发展模式面临挑战,亟需推进数字化转型以赋能高质量发展、支... 数字化转型将促进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航天产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重要代表,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重大工程更为复杂、新技术快速迭代的形势下,航天产业发展模式面临挑战,亟需推进数字化转型以赋能高质量发展、支撑航天强国建设。本文提出了航天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概念,研判了发展需求并分析了面临的挑战;阐述了航天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思路,论证了面向2040年的各阶段发展目标;提出了航天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路径,明确了以数智协同的研发创新体系、航天产品智能生产新模式、基于工业互联的数字化供应链体系、新型基础设施及网络安全、数字化转型基础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建议加快推进航天产业“一张网”工程建设、开展航天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研究与应用试点、建设航天数据流通交易试验区、构建安全可控的自主工业软件生态、培育航天产业数字化人才队伍,据此构建航天产业新发展模式,全面推进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产业 数字化转型 新质生产力 数字航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MABAC法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模型研究——以A集团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石颖 刘健 +1 位作者 于泽 李扬 《中国注册会计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1,共6页
持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切入点,对现有的财务风险评估模型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进行了优化创新,提出了一种基于熵权—MABAC法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模型。以A集团为例,应用真实数据对... 持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切入点,对现有的财务风险评估模型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进行了优化创新,提出了一种基于熵权—MABAC法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模型。以A集团为例,应用真实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模型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研究成果为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 MABAC法 财务风险 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装备体系化仿真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0
7
作者 包为民 祁振强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7-1272,共16页
新时代航天领域蓬勃发展,航天装备呈现出体系化、新质化、高效能、智能化等新特点,仿真技术作为覆盖论证、研发、试验、制造、训练、维护等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增效赋能手段,在数字航天时代更显重要作用。介绍了航天装备体系化仿真的内涵... 新时代航天领域蓬勃发展,航天装备呈现出体系化、新质化、高效能、智能化等新特点,仿真技术作为覆盖论证、研发、试验、制造、训练、维护等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增效赋能手段,在数字航天时代更显重要作用。介绍了航天装备体系化仿真的内涵,阐述了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实践,研判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挑战,围绕航天装备体系化仿真技术成体系发展、抓重点突破、演进式推升,从技术体系、支撑应用、效用演进等维度提出了设想。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数字技术等新兴前沿热点,对其助力航天装备体系化仿真发展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装备 仿真技术 人工智能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载人月球探测的航天员-多机异构群联合探测方案
8
作者 谷程鹏 张文奇 +2 位作者 韩亮亮 施飞舟 张崇峰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3-702,共10页
针对载人月球探测的特殊性,对未来载人月球探测的任务需求和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根据人机特点对人机功能分配进行论证,优化月面活动系统配置,提出了“双人一车多机”异构群联合探测的人机系统方案;针对环境巡视探测、月面资源利用、基... 针对载人月球探测的特殊性,对未来载人月球探测的任务需求和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根据人机特点对人机功能分配进行论证,优化月面活动系统配置,提出了“双人一车多机”异构群联合探测的人机系统方案;针对环境巡视探测、月面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三类任务需求,建立了多模式人机联合探测流程规划,充分发挥人和机器人的优势,可满足全地形多功能探测作业的应用需求;最后,提出了月球车和机器人的需求及方案设想。研究成果可为后续载人月球探测提供参考依据及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月球探测 月面活动 人机联合探测 载人月球车 月面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送丝速度对镁合金激光–MIG复合焊接过程熔滴过渡行为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马超 刘云浩 +3 位作者 李鹏 夏佩云 赵艳秋 占小红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1-76,共6页
针对镁合金激光–MIG复合焊接稳定性提升需求,开展了复合激光焊接过程熔滴过渡行为实时监测试验,对比分析了激光–MIG复合焊接与传统MIG焊接过程的熔滴过渡行为,并研究了送丝速度对熔滴形态与过渡频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激光热源的... 针对镁合金激光–MIG复合焊接稳定性提升需求,开展了复合激光焊接过程熔滴过渡行为实时监测试验,对比分析了激光–MIG复合焊接与传统MIG焊接过程的熔滴过渡行为,并研究了送丝速度对熔滴形态与过渡频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激光热源的加入可以有效提升电弧焊接熔滴过渡稳定性,当电弧功率达到2400 W左右时,镁合金激光–MIG复合焊接过程中熔滴呈滴状过渡。送丝速度的改变对熔滴过渡形式无显著影响,但送丝速度的增大有助于压缩电弧,提升熔滴过渡的稳定性;此外,送丝速度过大极易导致熔滴尺寸过大、熔滴过渡频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MIG复合焊接 镁合金 熔滴过渡行为 图像处理 送丝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SPAD抗辐照技术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蓝禹 王鸥 +5 位作者 王江 袁利 柯尊贵 邓世杰 袁菲 周小燕 《激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6-355,共10页
硅单光子雪崩光电二极管以低暗计数率、高单光子探测效率等性能优势,以及小型化、无需极低制冷温度等技术特点,成为了空间应用领域中最具前景的单光子探测器之一。降低太空辐射环境对探测器造成的损伤,减少暗计数率,并延长探测器的使用... 硅单光子雪崩光电二极管以低暗计数率、高单光子探测效率等性能优势,以及小型化、无需极低制冷温度等技术特点,成为了空间应用领域中最具前景的单光子探测器之一。降低太空辐射环境对探测器造成的损伤,减少暗计数率,并延长探测器的使用寿命,是尤为关键的技术。介绍了硅单光子雪崩光电二极管在抗辐照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阐述了单光子探测器的工作机制及空间辐照效应对探测器性能的影响,对硅单光子雪崩光电二极管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通过增强制冷、高温退火、激光退火以及结构优化4种抗辐照手段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探测器的性能和可靠性,为空间探测和星地通信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器 抗辐照 空间辐射 暗计数 制冷 退火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规则波对舱囊组合体着水冲击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韩佳朋 童旭东 +4 位作者 武士轻 谢淮 黄伟 雷江利 张扬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共11页
针对舱囊组合体在海浪情形下着水过程尚不明晰的现状,文章基于某型返回舱与气囊的组合体,利用相关仿真计算软件中的流固耦合算法、气囊仿真算法以及海浪仿真算法建立了相应的多介质耦合模型,模拟计算了正弦规则波和不规则波两种不同海... 针对舱囊组合体在海浪情形下着水过程尚不明晰的现状,文章基于某型返回舱与气囊的组合体,利用相关仿真计算软件中的流固耦合算法、气囊仿真算法以及海浪仿真算法建立了相应的多介质耦合模型,模拟计算了正弦规则波和不规则波两种不同海浪情形下舱囊组合体的着水过程,并讨论了不同工况下不同海浪条件对返回舱峰值过载、气囊内压以及受力情况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出,零水平速度和零姿态角工况下不规则波影响下,舱囊组合体的过载与内压峰值均小于规则波影响下的对应值。带水平速度和姿态角工况下,规则波影响下,水平速度较大时,出现了反向加速过程,气囊系统的变形及受力分布情况与不规则波情形相比也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海上回收系统的设计及性能评估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返回 着水冲击 舱囊组合体 不规则波 规则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质量航天器气囊着陆缓冲过程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廖航 竺梅芳 +2 位作者 雷江利 王立武 李博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2020年第1期28-38,共11页
针对新型载人飞船返回舱和运载火箭子级等大质量航天器的着陆回收需求,对具备主动排气控制的多气室组合式气囊着陆缓冲系统进行了研究。文章介绍了气囊着陆缓冲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具备主动排气控制的多气室组合式气囊着陆缓冲系统的... 针对新型载人飞船返回舱和运载火箭子级等大质量航天器的着陆回收需求,对具备主动排气控制的多气室组合式气囊着陆缓冲系统进行了研究。文章介绍了气囊着陆缓冲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具备主动排气控制的多气室组合式气囊着陆缓冲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建立了气囊着陆缓冲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缓冲着陆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分析表明缓冲过载可控,着陆姿态稳定,满足大质量航天器着陆回收需求。通过建立地面试验系统,完成了带模型的气囊着陆缓冲系统的垂直工况投放试验。投放试验结果表明,主动排气控制工作正常,能够有效耗散能量,模型和缓冲气囊均结构完好,无侧翻和明显反弹,试验数据与仿真结果验证了气囊结构的设计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具备主动排气控制的多气室组合式气囊着陆缓冲系统,能够满足大质量航天器的垂直着陆回收需求。研究结果对大质量航天器着陆回收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气囊 着陆缓冲 仿真分析 投放试验 航天器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载火箭推力下降故障下的强化学习计算制导方法
13
作者 韩易博 何睿智 +1 位作者 汤国建 包为民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6-377,共12页
针对运载火箭非入轨段发生推力下降故障导致任务失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强化学习计算制导方法。结合强化学习的滚动优化思想,将运载火箭非入轨段制导问题转为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在每个制导周期调节程序角指令以完成轨迹重构,由神经网络拟... 针对运载火箭非入轨段发生推力下降故障导致任务失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强化学习计算制导方法。结合强化学习的滚动优化思想,将运载火箭非入轨段制导问题转为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在每个制导周期调节程序角指令以完成轨迹重构,由神经网络拟合映射关系保证动态决策效率。离线训练阶段,利用智能体与环境实时交互模拟运载火箭推力下降故障下的轨迹重构过程,期间智能体迭代自身策略;在线应用阶段,策略网络依据状态量生成程序角调整量,无须人为干预和精确模型信息即可实现飞行时序自主决策。仿真结果表明,强化学习计算制导方法兼顾了求解精度和计算效率,鲁棒性强,适用于运载火箭非入轨段制导和在线轨迹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载火箭 推力下降故障 计算制导 强化学习 轨迹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共振-拉伸流变固体推进剂连续混合工艺研究
14
作者 范军翔 孙超 +6 位作者 陆志猛 严正坤 李秋怡 郑良天 李斌 张雨 李洪旭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6,I0003,共10页
混合是固体推进剂装药过程最关键、最危险的工序之一。针对立式混合工艺过程存在的在制量大、安全风险较高等问题,研制了声共振-拉伸流变连续混合系统以实现固体推进剂连续化混合,采用固含量质量百分比分别为73%和83%的模拟药浆开展实验... 混合是固体推进剂装药过程最关键、最危险的工序之一。针对立式混合工艺过程存在的在制量大、安全风险较高等问题,研制了声共振-拉伸流变连续混合系统以实现固体推进剂连续化混合,采用固含量质量百分比分别为73%和83%的模拟药浆开展实验,分析了不同转速和不同混合工艺对模拟药浆的力学性能、密度和元素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声共振-拉伸流变连续混合获得药浆的流动性和表面质量相比于拉伸流变得到了明显提升;相比于立式-拉伸流变混合,药浆的相对密度相差仅为0.23%,强度略低(模量和抗拉强度分别低6.30%和15.24%),延伸率更高(高5.00%)。声共振-拉伸流变表现出了良好的工艺互补性和混合效率,在固体推进剂的连续混合方面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共振 拉伸流变 连续混合 固体推进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具高电致应变和居里温度的La掺杂Pb基压电陶瓷的制备
15
作者 卢铭鑫 周黎阳 +7 位作者 许晓宇 冯晓颖 王挥 阎彬 许杰 陈超 梅辉 高峰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9-338,共10页
采用传统固相法制备了La^(3+)掺杂的0.28Pb(In_(1/2)Nb_(1/2))O_(3)-0.32Pb(Zn_(1/3)Nb_(2/3))O_(3)-0.3PbTiO_(3)-0.1PbZrO_(3)(PIN-PZN-PZT)四元压电陶瓷,研究了La^(3+)掺杂量对PIN-PZN-PZT四元压电陶瓷微观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 采用传统固相法制备了La^(3+)掺杂的0.28Pb(In_(1/2)Nb_(1/2))O_(3)-0.32Pb(Zn_(1/3)Nb_(2/3))O_(3)-0.3PbTiO_(3)-0.1PbZrO_(3)(PIN-PZN-PZT)四元压电陶瓷,研究了La^(3+)掺杂量对PIN-PZN-PZT四元压电陶瓷微观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La^(3+)可以增强压电陶瓷局部结构异质性,进而提升介电弛豫特性并提高压电性能。当La_(2)O_(3)含量为1.5%时,获得了兼具高电致应变(0.23%)和高居里温度(206℃)的压电陶瓷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28Pb(In_(1/2)Nb_(1/2))O3-0.32Pb(Zn_(1/3)Nb_(2/3))O_(3)-0.3PbTiO_(3)-0.1PbZrO_(3) 压电陶瓷 电致应变 居里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着陆缓冲气囊技术发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伟 竺梅芳 廖航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共11页
文章简述了航天器着陆缓冲气囊的吸能工作机理,介绍了它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数十年来缓冲气囊在航天器上的主要应用情况,归纳了着陆缓冲气囊的三种类型,包括排气式、密闭式和组合式,其中排气式气囊由被动排气发展为主动精确可控排气,并... 文章简述了航天器着陆缓冲气囊的吸能工作机理,介绍了它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数十年来缓冲气囊在航天器上的主要应用情况,归纳了着陆缓冲气囊的三种类型,包括排气式、密闭式和组合式,其中排气式气囊由被动排气发展为主动精确可控排气,并介绍了缓冲气囊的几种拓展应用方向。针对航天器缓冲气囊技术的发展,文章对可靠充气技术、高性能气囊材料及结构成型技术、基于缓冲特性仿真的优化设计技术、缓冲过程精确控制技术以及大载重气囊试验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可以预见,航天器着陆缓冲气囊技术的深入研究对于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的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入与返回 着陆缓冲 气囊 无损着陆 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着陆缓冲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永滨 武士轻 +3 位作者 蒋万松 竺梅芳 王立武 黄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0118-10126,共9页
航天器着陆缓冲是所有需要着陆的航天器完成整个飞行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该技术最终实现航天器的无损着陆,是后续载人和深空探测的重要关键技术之一,其工作结果往往会影响整个任务的成败。该技术的核心内涵是冲击过程中,航天器通过气、... 航天器着陆缓冲是所有需要着陆的航天器完成整个飞行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该技术最终实现航天器的无损着陆,是后续载人和深空探测的重要关键技术之一,其工作结果往往会影响整个任务的成败。该技术的核心内涵是冲击过程中,航天器通过气、液、固等多种形式的介质的形变,吸收着陆冲击过程中的能量,使被缓冲目标的过载值满足目标值要求。基于能量传递过程,围绕航天器自身主动吸能以及冲击介质能量吸收两个维度对能量传递路径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主动吸能阶段设计的原则。结合典型航天器缓冲吸能设计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各类缓冲吸能设计的准则。最后围绕航天器着陆缓冲技术内涵,对该技术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围绕后续该技术在航天任务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着陆 缓冲 冲击 吸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与碳氢燃料超声速气膜冷却和减阻规律及其影响机制
18
作者 韦健飞 米振昊 +4 位作者 章思龙 左婧滢 李欣 秦江 鲍文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0,共13页
在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中应用燃料气膜冷却可以有效降低发动机壁面严峻的力热载荷,本文对有望应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氢和碳氢燃料气膜进行大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氢气膜与碳氢燃料气膜的防热和减阻性能有显著差异,该差异来源于燃料... 在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中应用燃料气膜冷却可以有效降低发动机壁面严峻的力热载荷,本文对有望应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氢和碳氢燃料气膜进行大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氢气膜与碳氢燃料气膜的防热和减阻性能有显著差异,该差异来源于燃料气膜与主流之间混合层中的湍流状态不同。氢气膜与主流之间的湍流输运过程远弱于碳氢燃料气膜,因此氢气膜在惰性情况下具有极其优异的冷却和减阻性能;但当发生边界层燃烧时,由于近壁释热剧烈,氢气膜的冷却性能急剧恶化。相反,当碳氢燃料发生边界层燃烧时,碳氢燃料气膜的冷却和减阻性能可以从惰性时较差的水平提升至与氢气膜相当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气膜冷却 氢气 碳氢燃料 近壁湍流输运 大涡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贮箱自动无级增压可调文氏管的设计与试验
19
作者 任嘉琳 郭红杰 +2 位作者 李文鑫 梁国柱 赵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84-1693,共10页
在运载火箭贮箱增压系统中,贮箱压力的稳定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型型面调节锥的可调文氏管设计方法,使得阀芯位移与质量流量之间保持良好的线性对应关系,提高调节精度;制定了基于负反馈控制原理的闭式自动增压试... 在运载火箭贮箱增压系统中,贮箱压力的稳定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型型面调节锥的可调文氏管设计方法,使得阀芯位移与质量流量之间保持良好的线性对应关系,提高调节精度;制定了基于负反馈控制原理的闭式自动增压试验方案及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系统控制与数据采集方案,成功进行了自动增压试验。经试验验证,试验装置在较宽的质量流量范围内能够实现高精度、连续稳定的压力调节。相关工作可为增压系统流量调节装置的设计与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文氏管 型面设计 贮箱增压 流量调节 压力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先进结构复合材料及制造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0
作者 赵云峰 潘玲英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36,共8页
随着航天装备的发展,对轻质的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技术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推动了结构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技术的新发展。本文重点从结构复合材料材料体系、制造方法及应用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航天先进结构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随着航天装备的发展,对轻质的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技术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推动了结构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技术的新发展。本文重点从结构复合材料材料体系、制造方法及应用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航天先进结构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新进展,并结合航天飞行器发展需求,对未来航天结构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 结构复合材料 制造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