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3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航空发动机高温钛铝合金起燃温度的计算模型研究
1
作者 邱越海 弭光宝 +2 位作者 李培杰 孙若晨 董富礼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3,共8页
起燃温度是衡量高温钛铝合金(TiAl合金)阻燃性能的关键参数之一,然而目前准确计算TiAl合金的起燃温度仍然是一个挑战。本工作基于Frank-Kamenetskii和库仑摩擦模型,建立TiAl合金的临界起燃温度计算模型,并分析流速、摩擦接触压力和氧分... 起燃温度是衡量高温钛铝合金(TiAl合金)阻燃性能的关键参数之一,然而目前准确计算TiAl合金的起燃温度仍然是一个挑战。本工作基于Frank-Kamenetskii和库仑摩擦模型,建立TiAl合金的临界起燃温度计算模型,并分析流速、摩擦接触压力和氧分压对TiAl合金临界起燃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流速从140 m/s增大到340 m/s时,临界起燃温度从1699.0 K逐渐增大到1751.6 K。当摩擦接触压力从1.0 MPa增大到3.9 MPa时,临界起燃温度保持在1710.2 K,但合金发生燃烧所需的临界环境温度从1363.0 K线性降低到537.5 K。当氧分压从21.3 kPa增大到96.3 kPa时,临界起燃温度从1719.7 K降低到1665.8 K。在气流温度298 K、气流进气量为4.1 g/s的条件下,利用有限体积方法计算得到燃烧舱内试片近表面的最高流速为155.1 m/s,对应的发生起燃所需的临界氧分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分别为93.8 kPa和88.2 kPa,相对误差为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合金 起燃温度 摩擦法 数值计算 钛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航空发动机钛合金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弭光宝 孙圆治 +1 位作者 吴明宇 李培杰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8,共13页
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不断发展对钛合金的综合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基于不同合金化元素作用机理的材料成分设计技术是实现钛合金改性的重要途径。对于日益复杂的航空发动机钛合金材料体系,不同元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及精准设计难度极大。基于Mo... 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不断发展对钛合金的综合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基于不同合金化元素作用机理的材料成分设计技术是实现钛合金改性的重要途径。对于日益复杂的航空发动机钛合金材料体系,不同元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及精准设计难度极大。基于Mo当量和密度泛函等传统设计已不能满足未来需求,机器学习成为一种可行且高效的理论工具。本文在介绍钛合金机器学习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综述通过机器学习实现航空发动机钛合金成分设计及工艺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比较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力学性能及高温氧化性能上的特点及优势,最后对未来基于主动学习框架设计航空发动机钛合金成分的研究方法进行展望,指出Mo/Al当量设计与机器学习相结合、复杂多组元合金材料简化元素设计等是今后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钛合金 机器学习 性能预测 合金成分优化 主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用树脂基复合材料发展现状与应用
3
作者 赵淼 张代军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8-203,共6页
介绍了高韧性环氧树脂、耐高温高韧性双马树脂、耐高温聚酰亚胺树脂和聚芳醚酮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国内外航空发动机风扇叶片、包容机匣、外涵机匣等典型部件的应用情况,剖析了目前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大涵道比和高推重... 介绍了高韧性环氧树脂、耐高温高韧性双马树脂、耐高温聚酰亚胺树脂和聚芳醚酮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国内外航空发动机风扇叶片、包容机匣、外涵机匣等典型部件的应用情况,剖析了目前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大涵道比和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对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需求,指出目前航空发动机树脂基复合材料发展重点包括耐高温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超高温化、高韧化和低成本化,风扇叶片设计与制造的高效化与多样化,以及航空发动机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与多功能一体化等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树脂基复合材料 航空发动机 高温性能 应用现状 发展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在涡轮叶片材料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谢文博 罗军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50-760,共11页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是飞机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涡轮叶片的材料选择关系到航空发动机的推力、燃油效率和可靠性,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和安全性。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在设计自由度、制造成本、重量及力学性能等方面拥有显...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是飞机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涡轮叶片的材料选择关系到航空发动机的推力、燃油效率和可靠性,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和安全性。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在设计自由度、制造成本、重量及力学性能等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可应用于涡轮叶片材料的制造和生产。回顾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材料的发展历史,总结了涡轮叶片的服役条件及环境,分析了镍基高温合金、TiAl合金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在发动机涡轮叶片上的应用现状,探讨了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在涡轮叶片材料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涡轮叶片材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材料性能的持续提升、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的深入应用、新型材料的开发、成本效益的优化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激光增材制造技术 镍基高温合金 TIAL合金 陶瓷基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航空装备表面的腐蚀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5
作者 贾静焕 孙志华 +1 位作者 骆晨 詹中伟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82,共6页
针对适用于航空装备表面腐蚀检测技术现状进行了总结。首先对超声、涡流、射线、红外热成像等常规无损检测技术在腐蚀检测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进行了介绍。然后重点阐述了基于机器视觉的腐蚀检测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 针对适用于航空装备表面腐蚀检测技术现状进行了总结。首先对超声、涡流、射线、红外热成像等常规无损检测技术在腐蚀检测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进行了介绍。然后重点阐述了基于机器视觉的腐蚀检测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 无损检测 机器视觉 深度学习 航空装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钛火包容性评价及机理研究
6
作者 弭光宝 孙若晨 +1 位作者 邱越海 董富礼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钛火燃烧产生的大量熔滴及其产物会造成钛合金机匣烧穿,并致使其非包容失效,危害巨大。基于钛合金熔滴烧蚀机理和激光点火技术探索压气机钛火包容性定量评价方法,建立以TC4钛合金机匣水平扩展、垂直滴落两种构型抗熔滴...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钛火燃烧产生的大量熔滴及其产物会造成钛合金机匣烧穿,并致使其非包容失效,危害巨大。基于钛合金熔滴烧蚀机理和激光点火技术探索压气机钛火包容性定量评价方法,建立以TC4钛合金机匣水平扩展、垂直滴落两种构型抗熔滴烧穿能力为特征参数的测试与评价方法,实现了模拟气流环境下钛火扩散传播行为以及失效临界条件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垂直滴落构型下,钛合金熔滴烧穿机匣的机理在于滴落接触界面处形成的局部高度热量集中;受传热机制影响,钛合金机匣基底原子动能急速升高,形成贯穿性液相区,最终造成烧穿,即钛火非包容失效;而在水平扩展构型下,熔滴在水平移动时会受到一定的反向气流作用等机制影响,削弱扩展效应。当熔滴在重力或离心力等作用下长期黏附于机匣模拟件表面时,释放的热量足以烧穿钛合金机匣,其临界厚度在1.5~2 m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机匣 钛火包容性 熔滴烧穿 分子动力学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材制造镍基高温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中的研究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宇 陈冰清 +5 位作者 刘伟 黄帅 孙兵兵 张学军 陈沛 黄辰 《航空材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45,共15页
镍基高温合金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被广泛用于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热端部件的制造。增材制造逐点快速熔凝、逐层累积堆叠的工艺特点,不仅可实现高性能复杂结构零件的快速制造,还可用于损伤零件的高效率、高质量修复。目前,增材制造技术... 镍基高温合金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被广泛用于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热端部件的制造。增材制造逐点快速熔凝、逐层累积堆叠的工艺特点,不仅可实现高性能复杂结构零件的快速制造,还可用于损伤零件的高效率、高质量修复。目前,增材制造技术已逐渐成为镍基高温合金零件制备及修复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本文综述了增材制造镍基高温合金在显微组织与冶金缺陷研究方面的进展,总结现有文献中GH3536、GH3625和GH4169三种常用镍基高温合金的拉伸性能,介绍增材制造镍基高温合金零件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中的典型应用案例。最后,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增材制造镍基高温合金零件应用的困难,提出从设计增材制造专用镍基高温合金成分、建立增材制造镍基高温合金专用热处理/热等静压工艺、开发单晶镍基高温合金增材制造技术、发展增材制造实时监测控制技术、创新增材制造零件内表面处理技术等方面,进一步促进增材制造镍基高温合金零件的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镍基高温合金 航空发动机 燃气轮机 显微组织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压痕法测量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残余应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罗军 李楠 +1 位作者 王曦 刘昌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6-228,共13页
随着航空发动机的需求日益增加,人们对合金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制造和加工过程中引入的残余拉应力会严重影响合金的力学性能,从而缩短发动机的服役寿命。因此,残余应力的测量对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系统归... 随着航空发动机的需求日益增加,人们对合金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制造和加工过程中引入的残余拉应力会严重影响合金的力学性能,从而缩短发动机的服役寿命。因此,残余应力的测量对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系统归纳了纳米压痕技术的测量原理,包括接触深度、接触刚度、接触面积、硬度以及弹性模量的计算,介绍了纳米压痕测量残余应力计算模型(如Suresh、Lee、Xu、Wang、Kim以及Peng等模型)的分析过程,对比了计算模型之间的优缺点,详细综述了纳米压痕理论在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如不锈钢、铝合金、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残余应力测量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残余应力计算模型存在的不足,同时展望了纳米压痕法测量残余应力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痕 计算模型 残余应力 航空发动机 关键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纤维复合吸波材料设计及电磁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国松 陈伊 +5 位作者 胡悦 张钦钊 黄佳 周伟 罗衡 李杨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随着信息安全、目标隐身与电磁防护等需求的升级,亟需研发高效吸波材料。本文简述吸波材料工作原理,并梳理涂覆型与结构型吸波材料研究进展,最终聚焦纤维混杂吸波复合材料的发展:纤维排列、组分调控及界面设计可协同提升电磁性能与力学... 随着信息安全、目标隐身与电磁防护等需求的升级,亟需研发高效吸波材料。本文简述吸波材料工作原理,并梳理涂覆型与结构型吸波材料研究进展,最终聚焦纤维混杂吸波复合材料的发展:纤维排列、组分调控及界面设计可协同提升电磁性能与力学性能。通过多元纤维协同设计与多尺度结构优化,纤维混杂吸波复合材料能够实现阻抗匹配与损耗机制的耦合优化,兼具宽频吸收与力学承载特性,推动吸波材料向结构与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最后,总结通过多元纤维混杂体系拓展吸波频带的技术突破并对未来围绕纤维混杂机制深化、多尺度结构设计、环境适应性提升、多功能集成、纤维取向与入射角协同调控、高温陶瓷基吸波材料等方向开发兼具宽频吸收、轻质高强特性的新一代军民两用吸波材料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覆型与结构型吸波材料 纤维混杂复合材料 电磁损耗 结构与功能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发展:材料、工艺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晁聪聪 臧致艺 +6 位作者 佟海滨 姚佳楠 邹柯 王成博 张代军 刘刚 陈祥宝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共18页
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环境、耐介质、可回收性及可实现快速成型等优势,在航空制造技术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聚苯硫醚(PPS)、聚醚酰亚胺(PEI)和聚芳醚酮(PAEK)等高性能热塑性树脂的商品化... 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环境、耐介质、可回收性及可实现快速成型等优势,在航空制造技术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聚苯硫醚(PPS)、聚醚酰亚胺(PEI)和聚芳醚酮(PAEK)等高性能热塑性树脂的商品化进程加快,相关预浸料与成型技术不断优化,推动了该类材料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本文系统综述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其材料体系及商品化进展、预浸料制备、先进制造工艺及应用,提出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重点发展方向,以期为航空航天等工程技术领域人员提供参考,推动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创新发展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 预浸料 成型工艺 航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物中间层对碳薄膜结构及摩擦学性能影响研究
11
作者 赵燕春 何瑞芳 +3 位作者 高凯雄 张斌 王欣 许春玲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8-220,共13页
类金刚石(Diamond like carbon,DLC)膜具有高硬度、高耐磨和高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但类金刚石膜在摩擦过程中存在较高的内应力,在复杂的耦合载荷下极易发生膜脱落。利用中频磁控溅射技术在Si基底上制备了系列多... 类金刚石(Diamond like carbon,DLC)膜具有高硬度、高耐磨和高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但类金刚石膜在摩擦过程中存在较高的内应力,在复杂的耦合载荷下极易发生膜脱落。利用中频磁控溅射技术在Si基底上制备了系列多层结构的含氢碳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原子力显微镜、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纳米压痕仪、表面轮廓仪和摩擦试验机等表征测试手段,考察了TiSi/TiSiN/TiSiC/a-C:H薄膜的结构、表面形貌、力学及摩擦学等性能。结果显示:随着中间层氮气含量的增加,含氢碳薄膜沉积速率有增大趋势,在N-10(氮流速10 mL/min)样品中薄膜生长的最快。力学和摩擦试验结果表明:在N-10样品中,含氢碳薄膜具有最高的硬度(15.50 GPa)、最小的残余应力(−0.5 GPa)和最强的结合力(13.4 N)。同时,该薄膜在摩擦过程中具有最优的减摩耐磨性能,磨损率达到最小值为1.8×10^(−8) mm^(3)/(N·m)。较N-0(无氮)样品,其余样品都具有较大的硬度和良好减摩耐磨性能,表明加入中间层TiSiN可以提高a-C:H薄膜的力学与摩擦学性能。试验结果将为航空齿轮钢基体上制备耐磨损DLC多层薄膜提供技术方案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薄膜 TiSiN中间层 力学性能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2
作者 高禹 李洋洋 +4 位作者 王柏臣 于祺 王绍权 董尚利 包建文 《航空制造技术》 2016年第21期16-21,共6页
随着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用量的增加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航空发动机部件对材料本身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不同种类树脂基体方面综述了近些年航空发动机各部件上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和耐高温性能的研究进展情况,提出... 随着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用量的增加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航空发动机部件对材料本身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不同种类树脂基体方面综述了近些年航空发动机各部件上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和耐高温性能的研究进展情况,提出了未来的可能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基复合材料 航空发动机部件 耐高温性能 减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金刚石碳薄膜在摩擦纳米发电机中的应用进展
13
作者 李伟业 王欣 +3 位作者 张素荣 许春林 陈丽 张斌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共15页
在众多新能源技术中,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ENG)因其独特的能量收集机制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如何提高TENG的服役寿命,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首先总结了TENG的发电原理,提出了耐磨寿命的紧迫需求。... 在众多新能源技术中,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ENG)因其独特的能量收集机制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如何提高TENG的服役寿命,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首先总结了TENG的发电原理,提出了耐磨寿命的紧迫需求。然后分析了类金刚石碳(Diamond-like Carbon,DLC)薄膜优异的耐磨性、化学稳定性和电子特性,探讨了超润滑DLC薄膜在减少摩擦和磨损的同时,如何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和设备耐久性,以及TENG在自供能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环境能量收集、微型电子设备和智能物联网(IoT)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从DLC薄膜材料表面改性、多层结构设计、掺杂改性和复合结构设计等展开了TENG性能优化策略的讨论。展望了超润滑DLC-TENG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开发新型高效、低成本的超润滑DLC复合材料,探索创新的结构设计,实现TENG的智能化和环境能量综合利用,期待其在未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纳米发电机 DLC材料 超润滑材料 能量收集 可持续发展 自供能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维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温疲劳极限研究
14
作者 张禄 宦婷 +6 位作者 葛海浪 杨雨晨 贾冰岳 刘伟 焦健 高希光 宋迎东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09-318,共10页
为探究氧化作用对2.5D编织C/SiC复合材料疲劳性能的影响,开展C/SiC复合材料在高温空气和惰性气体环境中的疲劳行为研究。采用应力比0.05,频率10 Hz的正弦波分别在1 200℃惰性气体和1 200℃空气环境下对2.5D编织C/SiC复合材料开展疲劳试... 为探究氧化作用对2.5D编织C/SiC复合材料疲劳性能的影响,开展C/SiC复合材料在高温空气和惰性气体环境中的疲劳行为研究。采用应力比0.05,频率10 Hz的正弦波分别在1 200℃惰性气体和1 200℃空气环境下对2.5D编织C/SiC复合材料开展疲劳试验。1 200℃惰性气体环境下循环基数为10~6的疲劳极限约为160 MPa,1 200℃空气环境下循环基数为10~4的疲劳极限约为130 MPa。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迟滞回线呈现右移的趋势,循环数相同时,空气环境的位移大于惰性气体环境的位移。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疲劳失效试件断口的形貌,发现纤维表面较为粗糙,呈现出明显的氧化迹象。采用能谱仪分析疲劳氧化特征,发现SiC基体氧化形成SiO2。高温空气环境中,氧气的存在显著降低了材料的疲劳性能,氧化作用加速了疲劳失效。在机械载荷作用下,纤维、基体和界面的性能不断退化,导致界面磨损、界面脱粘和纤维拔出。氧化后纤维的受力状态恶化,失效概率增加,成为复合材料中的薄弱部分,易发生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高温疲劳 疲劳极限 失效机理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态GH4730高温合金热变形中的动态再结晶预测研究
15
作者 王轶博 赵张龙 +4 位作者 李森 王涛 韦康 万志鹏 昝斌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19,共7页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GH4730合金进行了开坯热变形模拟压缩研究,选取的变形温度1060~1160℃、应变速率0.001~10 s-1。通过获得的应力-应变数据,分析了该合金的高温流变行为,基于合金热变形中的加工硬化、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GH4730合金进行了开坯热变形模拟压缩研究,选取的变形温度1060~1160℃、应变速率0.001~10 s-1。通过获得的应力-应变数据,分析了该合金的高温流变行为,基于合金热变形中的加工硬化、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软化平衡原理,建立了动态再结晶演化模型;并且建立了合金的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模型。结果表明:Zener-Hollomo参数与峰值应变呈分段线性变化关系,而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与峰值应变呈单一线性变化关系;随着应变的增加,动态再结晶百分数呈S形上升,较高的变形温度和较低的应变速率有利于动态再结晶发生。微观组织实验结果与建立模型预测结果吻合较好,这说明建立的模型可用于铸态GH4730合金热变形的工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4730高温合金 热变形行为 动态再结晶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塑性复合材料电阻焊接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璐 张代军 +2 位作者 李军 栗付平 陈祥宝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1,共13页
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韧性、可焊接、可回收性和短成型周期,在航空航天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其高熔点树脂的加工难度限制了复杂构件的制造。电阻焊接技术通过焦耳热效应实现界面熔融连接,避免了机械连接和胶接的缺点,成... 热塑性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韧性、可焊接、可回收性和短成型周期,在航空航天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其高熔点树脂的加工难度限制了复杂构件的制造。电阻焊接技术通过焦耳热效应实现界面熔融连接,避免了机械连接和胶接的缺点,成为热塑性复合材料连接的重要方法。本文综述了电阻焊接的基本原理、关键工艺参数的优化策略,加热元件的改进方法,以及大尺寸焊接技术(顺序电阻焊接和连续电阻焊接)的应用进展。研究表明,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改进加热元件,可显著提高焊接接头强度。为了实现电阻焊接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对工艺稳定性、焊接接头可靠性、大尺寸焊接等问题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复合材料 电阻焊接 工艺优化 电阻加热元件 大尺寸焊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T800/聚芳醚酮热塑性复合材料在湿热环境中的老化行为
17
作者 杨宏茹 王成博 +3 位作者 刘刚 张代军 陈春海 姚佳楠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60,共9页
研究国产T800/聚芳醚酮(PAEK)热塑性复合材料在湿热老化环境下的性能变化。通过控制降温速率,制备出两种不同结晶度的碳纤维增强聚芳醚酮复合材料(CF/PAEK-CL和CF/PAEK-CH),并探讨其在湿热环境中的吸湿特性、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实验结... 研究国产T800/聚芳醚酮(PAEK)热塑性复合材料在湿热老化环境下的性能变化。通过控制降温速率,制备出两种不同结晶度的碳纤维增强聚芳醚酮复合材料(CF/PAEK-CL和CF/PAEK-CH),并探讨其在湿热环境中的吸湿特性、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F/PAEK复合材料的吸水率随时间增加,其中结晶度较低的CF/PAEK-CL表现出较高的吸湿率。湿热老化后,所有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均有所下降,其中CF/PAEK-CL的T_(g)降幅约5%。热性能分析显示,湿热老化未显著改变材料的结晶度,并且高结晶度复合材料在湿热环境中表现出更优异的热稳定性。弯曲测试结果表明,湿热老化对CF/PAEK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的影响有限,表明其能够有效抵抗湿热环境对其弯曲力学性能的负面影响,从而保证其在恶劣环境中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为CF/PAEK复合材料在恶劣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数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老化 碳纤维 聚芳醚酮 热性能 力学性能 结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在高容量高安全性锂基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家琪 王智勇 +2 位作者 黎艳艳 余明明 王辉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131,共11页
锂基电池(lithium-based batteries,LBBs)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领域,是当前和未来储能技术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锂硫电池(lithium sulfur batteries,LSBs)因其高能量密度(2600 Wh·kg^(-1)),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 锂基电池(lithium-based batteries,LBBs)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领域,是当前和未来储能技术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锂硫电池(lithium sulfur batteries,LSBs)因其高能量密度(2600 Wh·kg^(-1)),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理想选择。聚合物材料因其独特的长链结构和高黏附力,在LSBs黏结剂的应用中展现出卓越的性能优势。本文综述了聚合物材料在提高锂基电池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重点讨论了聚合物材料在LBBs隔膜修饰材料、固态电解质、黏结剂及阻燃剂中的应用情况,介绍了聚合物人工固态电解质界面膜及固态电解质对枝晶生长的抑制能力及机理,指出了聚合物的阻燃性能及其作为固态电解质的作用机理。最后,基于聚合物优异的可塑性和化学可控性,对其通过分子设计实现高离子电导率与界面稳定性实现其在LBBs储能方面的潜力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基电池 聚合物材料 锂硫电池 固态电解质 电池黏结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公司预浸料-熔渗工艺SiCf/SiC复合材料应用研究历程及启示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雅娜 李天山 +1 位作者 王海润 焦健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共17页
美国通用电气航空公司(简称GE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预浸料-熔渗工艺SiCf/SiC复合材料的研发,组织数百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历时30年、累计投入近15亿美金,最终实现了该材料在发动机领域的成功应用与商业化。本文详细阐述了GE公司预浸料... 美国通用电气航空公司(简称GE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预浸料-熔渗工艺SiCf/SiC复合材料的研发,组织数百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历时30年、累计投入近15亿美金,最终实现了该材料在发动机领域的成功应用与商业化。本文详细阐述了GE公司预浸料-熔渗工艺SiCf/SiC复合材料螺旋式的发展历程,聚焦其在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领域的创新实践,通过多个典型热端构件研发的案例分析,揭示了GE公司以“需求牵引-技术验证-工程迭代”为核心的研发范式,并深度解构了GE公司的7FA发动机涡轮外环组件跨越10年的渐进式设计迭代路径,层层解构其服役失效逆向反馈与正向设计牵引的协同优化逻辑。针对国外发展现状,本文进一步解读了GE公司通过垂直整合制造链,引入数字孪生工艺优化,建立机器学习检测体系,构建“材料-工艺-检测”三位一体的技术壁垒。GE公司发展经验表明,技术突破需兼顾长期基础研究与敏捷工程迭代,国内应通过技术体系革新,以典型构件为牵引,建立“设计-制造-考核”闭环的研发流程,建立多学科平等协同机制。强化基础能力,依托高校和国家级研发中心开展机理研究,实施热-力-化学多场耦合约束下的多维度协同优化,尽快推进产业生态构建,整合零散资源,搭建“产学研”快速验证平台。提早布局数字化赋能,实施全链条数据采集与AI嵌入。最后通过深度凝练外在相关技术领域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出了涵盖“基础研究-中试验证-标准建设-产业协同”的自主化发展路线图,旨在为国内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用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攻关提供方法论层面的战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F/SIC复合材料 预浸料-熔渗 发动机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渗硅工艺制备的SiC_(f)/SiC复合材料在水氧腐蚀环境中的氧化行为 被引量:1
20
作者 艾莹珺 赵春玲 +5 位作者 郎旭东 束小文 杨金华 刘虎 周怡然 焦健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158,共7页
采用熔融渗硅工艺制备SiC_(f)/SiC复合材料,研究试样在水氧腐蚀环境中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经800℃和1200℃水氧腐蚀400 h后,不含环境障涂层(environmental barrier coatings,EBC)的试样弯曲强度保留率分别为78.8%和74.9%,含EBC的试样... 采用熔融渗硅工艺制备SiC_(f)/SiC复合材料,研究试样在水氧腐蚀环境中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经800℃和1200℃水氧腐蚀400 h后,不含环境障涂层(environmental barrier coatings,EBC)的试样弯曲强度保留率分别为78.8%和74.9%,含EBC的试样弯曲强度保留率分别为95.9%和93.0%。EBC的存在能够有效地阻碍材料与水氧腐蚀介质大面积直接接触,避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明显降低。800℃时BN界面层氧化是导致SiC_(f)/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1200℃不含EBC试样经水氧腐蚀400 h后界面层部分消失,纤维与基体之间出现空洞,失去保护纤维的作用,同时部分界面层将纤维与基体粘连起来。BN界面层氧化、SiC纤维与基体氧化的共同作用是造成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_(f)/SiC复合材料 环境障涂层 弯曲强度 耐水氧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