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建央企国家储备林业务开发经验与指引
1
作者 胡圣堃 翟然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9期174-180,共7页
面对我国木材自给率不足的严峻挑战,我国必须立足国内,实施“总量平衡、结构协调、进口适度、持续经营”的国家木材安全战略。国家储备林建设作为这一战略的有力保障,旨在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和... 面对我国木材自给率不足的严峻挑战,我国必须立足国内,实施“总量平衡、结构协调、进口适度、持续经营”的国家木材安全战略。国家储备林建设作为这一战略的有力保障,旨在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和培育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优质木材的需要。本文以基建央企视角,分析总结基建央企参与国储林项目的必要性、问题与风险、参与模式、开发要点和产业化展望,为基建央企开展国家储备林业务提供经验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建央企 国家储备林 开发经验 指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多场重构驱渗结合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5
2
作者 雷征东 王正茂 +6 位作者 慕立俊 彭缓缓 李鑫 白晓虎 陶珍 李洪畅 彭颖锋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建立渗流-地质力学耦合的嵌入式裂缝流动模型,进行致密油多场耦合模拟,揭示致密油长期注水后压力场、渗流场和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致密油多场重构驱渗结合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表明:致密油长期注水开发后,压力扩散范围小... 建立渗流-地质力学耦合的嵌入式裂缝流动模型,进行致密油多场耦合模拟,揭示致密油长期注水后压力场、渗流场和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致密油多场重构驱渗结合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表明:致密油长期注水开发后,压力扩散范围小,难以建立有效驱替系统,地应力的变化幅度呈现差异性,水平最小主应力变化幅度大于水平最大主应力,注水井地应力变化幅度大于生产井,注水井周围地应力转向幅度较大。多场重构驱渗结合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注水井转采和大规模压裂技术,重构人工体积缝网系统;通过压前补能、压中增能、焖井蓄能、驱渗结合的全生命周期能量补充方法,有效解决了大规模压裂后注入介质易窜流、能量难补充的问题;通过多井联动强化渗吸效应,重构复杂缝网下驱替与渗吸结合体系,由避缝向利用裂缝转变,提高微观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鄂尔多斯盆地华庆油田元284区块现场应用实践表明,该技术提高采收率12个百分点,可实现致密油规模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复杂缝网 压裂增能 多场重构 驱渗结合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影响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翟然 胡圣堃 +6 位作者 梁犁丽 陶福禄 暮色依薇 王燚成 徐志 李婉 周泓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9-1040,共12页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归纳常用的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指标及方法,总结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影响以及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变化。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的评估方法均...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归纳常用的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指标及方法,总结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影响以及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变化。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的评估方法均可归纳为基于观测的评估方法、基于数值模式的评估方法、基于卫星遥感的评估方法及基于再分析资料的评估方法。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现有研究大多认为未来我国水能资源将会增加,风能及太阳能资源将会减少,而且存在时空异质性,气候变化将影响以水能、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未来应加强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推动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基础数据库及通用化资源评估软件系统建设,统筹推进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及水能、风能、太阳能发电的中长期预报/预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资源 风能资源 太阳能资源 可再生能源 资源评估 气候变化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门调节特性仿真的二次风调平技术
4
作者 程通锐 李金晶 +6 位作者 程亮 赵耀华 杨冬 陈晓峰 佟博恒 李媛园 姜龙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422-427,共6页
二次风调平是保证锅炉良好燃烧组织的主导因素。现有的调平技术普遍存在测量误差大、试验能耗高、劳动环境恶劣和工期受限严重的问题,调平效果远不及设计预期。通过建立二次风喷口及其风门的流体仿真模型,拟合模型计算结果,获得了风门... 二次风调平是保证锅炉良好燃烧组织的主导因素。现有的调平技术普遍存在测量误差大、试验能耗高、劳动环境恶劣和工期受限严重的问题,调平效果远不及设计预期。通过建立二次风喷口及其风门的流体仿真模型,拟合模型计算结果,获得了风门的调节特性,即阻力系数与风门角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在确定的风量相对偏差允许范围内发现,风门角度越大,风门角度偏差的允许范围也越大。据此开发了在不通流条件下,定量检查和评价二次风门状态的技术。该技术用倾角测量替代风速测量,并将风量偏差转换为风门角度偏差。在某600 MW亚临界锅炉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实现二次风门调节特性的安全、准确、高效、低成本检测,并能及时指导设备消缺,确保二次风均匀性与设计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风门 调节特性 倾角测量 风速测量 状态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长径比填充床蓄冷器储释冷特性研究
5
作者 孙潇 罗志斌 +2 位作者 蔡春荣 朱光涛 裴爱国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45-751,共7页
在相同操作条件下模拟分析16组具有相同总体积、不同长径比的蓄冷器(组),比较准稳态的储冷量、释冷量、储释冷效率。结果表明:经过20次储释冷循环后达到准稳态。单体蓄冷器长径比从0.6增加到3时,储冷量/释冷量逐渐增加,但储释冷效率逐... 在相同操作条件下模拟分析16组具有相同总体积、不同长径比的蓄冷器(组),比较准稳态的储冷量、释冷量、储释冷效率。结果表明:经过20次储释冷循环后达到准稳态。单体蓄冷器长径比从0.6增加到3时,储冷量/释冷量逐渐增加,但储释冷效率逐渐降低。并联数量从1增加到6时,蓄冷器组的储冷量、释冷量、储释冷效率均呈下降趋势。设计蓄冷器几何结构时,建议采用长径比为2的单体形式或串联形式。若必须并联,应尽量减小并联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数值模拟 填充床 蓄冷 长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阶爆破工业电子雷管精确延时爆破设计与应用
6
作者 冷振东 张程娇 +2 位作者 邓小英 李宏兵 周桂松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6-225,共10页
为了充分发挥工业电子雷管延时精度高、网路设计灵活的优势,基于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开展了台阶爆破工业电子雷管延时参数设计方法的研究。针对爆破振动控制,提出了基于多目标振动控制的延时参数设计方法;针对爆破破碎优化,提出了基于等... 为了充分发挥工业电子雷管延时精度高、网路设计灵活的优势,基于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开展了台阶爆破工业电子雷管延时参数设计方法的研究。针对爆破振动控制,提出了基于多目标振动控制的延时参数设计方法;针对爆破破碎优化,提出了基于等间隔短延时的延时参数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工业电子雷管智能起爆系统,大幅提高现场联网施工效率。结果表明,针对爆破破碎优化,单位孔距最优延时时间为0.8~2.5 ms/m,硬岩和脆性岩体的最优单位孔距延时时间的取值窗口范围更窄。针对爆破振动控制,当孔间延时间隔较小时,群孔振动峰值随着延时间隔增大而迅速衰减,随着延时间隔进一步增大,振动强度呈现锯齿形起伏变化。研究成果验证了工业电子雷管精确延时爆破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可为工业电子雷管的爆破参数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爆破 工业电子雷管 延时参数 爆破块度 爆破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电与雾霾关系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董博 刘世宇 +1 位作者 杜忠明 张曙光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6-151,共6页
煤炭燃烧与雾霾关系密切,导致不少人错误地认为煤电是雾霾产生的主要因素,对煤电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分析中国煤炭和煤电发展定位以及雾霾成因的基础上,从不同化石一次能源消费品种到不同煤炭消费行业,通过煤炭燃烧方式、单... 煤炭燃烧与雾霾关系密切,导致不少人错误地认为煤电是雾霾产生的主要因素,对煤电健康持续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分析中国煤炭和煤电发展定位以及雾霾成因的基础上,从不同化石一次能源消费品种到不同煤炭消费行业,通过煤炭燃烧方式、单位煤耗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排放标准等方面剖析了煤电和雾霾的关系。研究表明,煤电是最为清洁、高效的煤炭利用方式,发展清洁化煤电是治理雾霾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燃煤电厂 煤炭消费 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烟气CO_(2)化学吸收捕集液-液两相吸收剂开发进展 被引量:12
8
作者 林海周 吴大卫 +3 位作者 范永春 罗必雄 裴爱国 方梦祥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30,共10页
燃烧后化学吸收技术是现阶段最成熟的燃煤电厂烟气CO_(2)捕集技术之一。由于传统的胺基吸收剂再生能耗较高,不利于化学吸收碳捕集技术的推广应用。液-液两相吸收剂能大幅降低再生能耗,具备替代传统吸收剂的前景。综述了两相吸收剂的技... 燃烧后化学吸收技术是现阶段最成熟的燃煤电厂烟气CO_(2)捕集技术之一。由于传统的胺基吸收剂再生能耗较高,不利于化学吸收碳捕集技术的推广应用。液-液两相吸收剂能大幅降低再生能耗,具备替代传统吸收剂的前景。综述了两相吸收剂的技术特点和研发进展,根据吸收剂组成将两相吸收剂分成混合胺型两相吸收剂(活性胺+三级胺分相剂+水)、有机溶剂型两相吸收剂(活性胺+有机溶剂分相剂+水)和无水型两相吸收剂(活性胺+三级胺/有机溶剂分相剂)3种类型,重点对这3种类型两相吸收剂的分相行为、能耗、黏度、吸收负荷等特性进行分析。其中有机溶剂型两相吸收剂在能耗(1.5~3.2 GJ/t)、黏度(可控制在20 mPa·s以下)和成本(有机溶剂分相剂+水更具成本潜力)等方面优势相对更明显。两相吸收剂作为新型吸收剂,相比传统胺吸收剂在工业应用方面仍存在富相黏度较高、吸收剂成本较高、分相稳定控制难等较多挑战。为加快两相吸收剂的工程应用,未来需要在低能耗配方体系优化、降低富相黏度和吸收剂损耗、提升分相控制能力以及开展长周期运行测试,提升工艺稳定和可靠性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化学吸收法 液-液两相吸收剂 工业应用 再生能耗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复合RTV和HTV电晕老化特性对比实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姚刚 李亚明 +2 位作者 文习山 周致田 胡雕龙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831-2841,共11页
电晕老化可能导致硅橡胶使用寿命和防污闪效果下降,为了研究硅橡胶材料在电晕作用后的老化特性和使用寿命,选取纳米复合室温硫化硅橡胶(RTV)和高温硫化硅橡胶(HTV)两种材料,在实验室模拟交流电晕老化环境,研究了电晕放电对两种硅橡胶综... 电晕老化可能导致硅橡胶使用寿命和防污闪效果下降,为了研究硅橡胶材料在电晕作用后的老化特性和使用寿命,选取纳米复合室温硫化硅橡胶(RTV)和高温硫化硅橡胶(HTV)两种材料,在实验室模拟交流电晕老化环境,研究了电晕放电对两种硅橡胶综合性能影响,讨论了电晕放电对RTV和HTV的绝缘特性破坏效应。分析了不同硅橡胶在电晕作用下介损、电阻率、耐热性能的变化规律,结合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技术对RTV和HTV的老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寻求了新的参数来评估硅橡胶电老化程度,尝试对硅橡胶电老化寿命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典型特征峰红外光谱吸收峰面积结合聚合物电老化寿命公式可以描述硅橡胶电老化程度,纳米复合RTV的电老化寿命约为普通HTV的1.63~1.8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硅橡胶 电晕 绝缘特性 红外光谱 特征峰 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筒仓-贮料-地基相互作用系统地震响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树蔚 赵文 国志雨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64-1768,共5页
为揭示筒仓-贮料-地基系统在动力作用下的相互响应机理,开展小型振动台筒仓试验,研究了地震荷载作用下筒仓复合结构加速度、位移和土压力的响应规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筒仓-贮料-地基相互作用系统的地震响应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筒... 为揭示筒仓-贮料-地基系统在动力作用下的相互响应机理,开展小型振动台筒仓试验,研究了地震荷载作用下筒仓复合结构加速度、位移和土压力的响应规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筒仓-贮料-地基相互作用系统的地震响应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筒仓仓顶加速度峰值随贮料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贮料与筒仓的相对运动对筒仓系统具有减震作用.同一工况筒仓母线上的位移形态相近,位移峰值随着贮料量的增大而增大,沿高度方向上下相差较大.在地震波作用下,土压力上下浮动,但整体上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直至稳定在某一数值.研究成果可为地震作用下筒仓结构的安全运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筒仓-贮料-地基系统 地震响应 动力特性 动力相互作用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液化装置产业化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潇 朱光涛 裴爱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3-1117,共15页
液氢能量密度高,作为氢的储运形式在远距离运输上具有成本优势。在减碳政策引导下,全球范围内液氢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但氢液化装置能耗过高制约了液氢市场的发展。本文聚焦于国内外氢液化装置产业化现状,调研了国内外液氢产能和氢液化装... 液氢能量密度高,作为氢的储运形式在远距离运输上具有成本优势。在减碳政策引导下,全球范围内液氢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但氢液化装置能耗过高制约了液氢市场的发展。本文聚焦于国内外氢液化装置产业化现状,调研了国内外液氢产能和氢液化装置供应商;回顾了国际上两个典型氢液化装置的建设情况、流程特点和关键性能指标;梳理了近几年文献公开的氢液化流程的预冷方式、液氢产量和能耗,并且详细介绍了日本WE-NET项目和欧洲IDEALHY项目的氢液化流程;总结了氢液化装置的技术难点和发展现状。分析表明,低能耗氢液化流程设计已相对成熟,提升核心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完善液化过程的动态控制策略是推动氢液化装置产业化的关键。大型氢液化装置实现规模效应、小型氢液化装置提升启停能力是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 制造 热力学过程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地震巨灾保险的建筑特性快速提取方法
12
作者 郑经纬 周越 +3 位作者 高爽 戴志军 陈苏 熊政辉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9-748,共10页
房屋建筑分类是抗震设计和地震风险分析的基础,是巨灾保险的纽带环节,也是结构易损性准确、完备分析的前驱保障,快速获取建筑特性参数非常关键。基于影像数据获取结构特性相比传统手段具有显著优势,然而其准确性具有一定挑战性,从影像... 房屋建筑分类是抗震设计和地震风险分析的基础,是巨灾保险的纽带环节,也是结构易损性准确、完备分析的前驱保障,快速获取建筑特性参数非常关键。基于影像数据获取结构特性相比传统手段具有显著优势,然而其准确性具有一定挑战性,从影像数据得到实时的、较准确的结构特性成为地震保险数据获取技术的关注焦点。本文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开展从影像数据中提取面向地震保险需求的建筑特性数据,构建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建筑高度识别模型和基于机器视觉的建筑高度识别方法,运用基于Xception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和机器视觉的模型,对北京地区的建筑高度进行模型测试,该方法可为地震保险分析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巨灾保险 建筑特性 信息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