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画的“善意”“真意”“美意”——从《历代名画记》说起
1
作者 杨丹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26-28,共3页
该文通过对《历代名画记》的探究,解读中国画蕴含的美育思想,即“善意”“真意”“美意”。第一部分,主要通过解读“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论述中国画的“善意”;第二部分,阐释中国画的“真意”,重点解读“发... 该文通过对《历代名画记》的探究,解读中国画蕴含的美育思想,即“善意”“真意”“美意”。第一部分,主要通过解读“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论述中国画的“善意”;第二部分,阐释中国画的“真意”,重点解读“发于天然,非由述作”;第三部分,阐释中国画的“美意”,重点解读“穷神变,测幽微”。这三个部分的解读,都是通过文本解读与具体的中国画作品案例分析实现的。解读《历代名画记》文本内容与中国画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美育的角度分析中国画中的美育思想,为学习者认识中国画提供另一个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代名画记 美育 善意 真意 美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下半叶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海勇 徐新红 《美术大观》 2021年第6期126-127,共2页
本文基于20世纪下半叶的历史发展进程,尝试探讨中国画专业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并如何在学院教学中实现机制创新等问题。首先,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画招生与学生培养机制的发展;其次,深入分析了现代中国画高等教育教学机制;再... 本文基于20世纪下半叶的历史发展进程,尝试探讨中国画专业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并如何在学院教学中实现机制创新等问题。首先,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画招生与学生培养机制的发展;其次,深入分析了现代中国画高等教育教学机制;再次,对于中国画专业教师培育机制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并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末的五十余年时间,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及机制创新的重要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分科教学 改革开放 人才培养 创新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缘起“中国画”的问题意识——写意绘画蠡说 被引量:2
3
作者 韩璐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8-11,共4页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绘画风格样式和题材分类上讲,都是极为丰富和完善的。由此,我们对于中国绘画迄今为止所形成的一些具有固化意味的概念,基本都有约定俗成的理解和认识。这些现如今被频繁使用的中国绘画名词概念,特别是一些基本...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绘画风格样式和题材分类上讲,都是极为丰富和完善的。由此,我们对于中国绘画迄今为止所形成的一些具有固化意味的概念,基本都有约定俗成的理解和认识。这些现如今被频繁使用的中国绘画名词概念,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其内涵的合理性、表达的准确性和诠释的科学性是应重新思考和深入探讨的。本着一切学术都应从问题意识出发的原则,重新思考一些关于中国绘画的基本概念问题,也是极富价值和当代意义的,即便仅仅是一家之言。本文就中国画这一概念的指向性,水墨画称谓的合理性,特别是关于写意绘画的实质性等问题进行了相对深入的思考,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写意绘画的概念思考和内涵诠释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目的在于通过提要钩玄和探赜索隐,为当代中国写意水墨画艺术的精准定位、审美取向、发展趋势和时代文化坐标提供一些真知灼见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水墨 写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改良到复兴--徐悲鸿中国艺术话语模式的思想理路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玉山 《美术教育研究》 2022年第21期65-70,87,共7页
研究20世纪初百年巨变背景下,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艺术先行者的艺术主张及其艺术话语模式,有助于建构当下的中国艺术学术话语体系。该文作者以徐悲鸿公开发表的文章为研究基础,对其加以分析后发现:随着对中西与古今艺术观点认知的深化,徐... 研究20世纪初百年巨变背景下,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艺术先行者的艺术主张及其艺术话语模式,有助于建构当下的中国艺术学术话语体系。该文作者以徐悲鸿公开发表的文章为研究基础,对其加以分析后发现:随着对中西与古今艺术观点认知的深化,徐悲鸿的艺术主张从“改良中国画”转向“复兴中国派”。基于复兴之目的,徐悲鸿重评画史,倡导写实,尝试构建写实、写意、至美共存的多元审美格局,由此形成了以师造化为中心,由“写实”“写意”“境遇”“古典派”“古典主义”“尽精微”“致广大”“道问学”等系列概念组成的中国艺术话语模式,这在客观上促使了中国传统写实理念的回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悲鸿 改良 复兴 艺术话语 话语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中的秩序——关于“大开通——张爱国书法作品展”的对谈(节录)
5
作者 高世名 张爱国 《书画世界》 2022年第11期38-43,共6页
对谈人: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张爱国(老爱)时间:2022年8月20日下午1:30—5:00地点:乐夫雅楼(老爱工作室)高世名:你围绕《大开通》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展现出两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命题,一是“空间”,一是“字法”。你的师祖林散之先... 对谈人: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张爱国(老爱)时间:2022年8月20日下午1:30—5:00地点:乐夫雅楼(老爱工作室)高世名:你围绕《大开通》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展现出两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命题,一是“空间”,一是“字法”。你的师祖林散之先生就极其注重空间的表达,在他的草书作品中,运笔的轨迹构造出了一个丰富、灵动的空间,一个“活”的书写空间。《大开通》的空间感也是活的,它不单单活,而且错综、灵动、坚实,有一种奇特的秩序感。今天的书家要认真研究,它为什么会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学院院长 书法作品展 秩序感 工作室 空间感 草书 运笔 灵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魔法棱镜”: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艺术与物品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量 《美术大观》 2022年第11期131-134,共4页
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和文化意义实践的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面对民族志的萦绕、物品的挪用、非西方艺术和仪式思维在国际艺术界不断兴起的现象,通过梳理从马林诺夫斯基到盖尔、墨菲和范丹姆等人类学家关于艺术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的论述... 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和文化意义实践的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面对民族志的萦绕、物品的挪用、非西方艺术和仪式思维在国际艺术界不断兴起的现象,通过梳理从马林诺夫斯基到盖尔、墨菲和范丹姆等人类学家关于艺术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的论述,重思艺术的社会能动性和“物的中心论”,并且发问:人类学研究中的艺术是否真正超越了审美批判而走向了伦理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能动性 物品 民族志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需要理性的张力
7
作者 高云(整理) 董诗雨(整理) 林皖 《中国美术》 2023年第1期10-14,共5页
高云(以下简称“高”):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出于个人对古典美的分析和研究,米开朗琪罗根据一件古典人物躯干雕塑而总结出了一项审美原则,即“一定要以金字塔形的、蛇形的和摆成一种、两种或三种姿态的形体作为自己的构图基础”。在您的中... 高云(以下简称“高”):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出于个人对古典美的分析和研究,米开朗琪罗根据一件古典人物躯干雕塑而总结出了一项审美原则,即“一定要以金字塔形的、蛇形的和摆成一种、两种或三种姿态的形体作为自己的构图基础”。在您的中国画作品中,也隐隐贯穿着一套受人物形体约束的审美原则。以“造物主”系列作品为例,人物与几何形体之间形成一种曲与直、生与死的对峙,光影和线条精确得犹如几何定理,既有古典特质,又颇具现代张力。您是如何逐步确立下这样的创作手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原则 金字塔形 几何形体 几何定理 西方文艺复兴 中国画作品 张力 系列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家济书法及书学理念刍议--以新见书信、课徒手稿、题跋为线索
8
作者 任策 魏书宽 《大学书法》 2023年第2期25-31,共7页
弁言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首办书法篆刻专业,由此拉开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帷幕。朱家济先生受潘天寿、陆维钊的邀请,担任古典文学和书法教授,在书法课程中主教真、行、草三种书体,由此朱家济成为中国书法教育史上大学本科书法专业的第一... 弁言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首办书法篆刻专业,由此拉开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帷幕。朱家济先生受潘天寿、陆维钊的邀请,担任古典文学和书法教授,在书法课程中主教真、行、草三种书体,由此朱家济成为中国书法教育史上大学本科书法专业的第一批书法技法教师。可以说朱家济先生见证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创设,并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奠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美术学院 中国高等书法教育 书法专业 书法篆刻 潘天寿 书法技法 课徒 大学本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法史研究碎片化与书法学科的独立
9
作者 方波 《大学书法》 2022年第4期48-49,共2页
书法史研究碎片化问题背后,指向的是书法艺术的独立、书法学科的独立问题。在当代学术体系中,书法学科尚未能真正独立。书法史研究还没有形成立足于书法艺术本身的系统的研究方法,仍处在模仿与借鉴阶段,依赖于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 书法史研究碎片化问题背后,指向的是书法艺术的独立、书法学科的独立问题。在当代学术体系中,书法学科尚未能真正独立。书法史研究还没有形成立足于书法艺术本身的系统的研究方法,仍处在模仿与借鉴阶段,依赖于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甚至照搬。但书法史研究的对象和材料又与其他学科类别不同,很难直接全盘移植。当前书法史研究的处境,正是书法本身地位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史研究 学科研究方法 书法艺术 当代学术 学科类别 碎片化 独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南洋书画社管窥二十世纪初南洋书法发展
10
作者 温子安 《书法教育》 2019年第2期15-21,共7页
清末民初之际,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社会及文化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救国存亡的时代背景下,各类社团组织一改以往'雅集'惯常模式,继之以明确的宗旨、组织架构、章程、活动内容等具现代意味的形象呈现。其中,'保留我... 清末民初之际,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社会及文化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救国存亡的时代背景下,各类社团组织一改以往'雅集'惯常模式,继之以明确的宗旨、组织架构、章程、活动内容等具现代意味的形象呈现。其中,'保留我国固有文化'成了当时文艺组织的时代宣言。在二十世纪初文化救国的时代背景下,众多书法团体接踵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初 书法理论 书法学 书法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任颐的没骨画艺术风格
11
作者 鲁嘉漪 《美术教育研究》 2019年第13期22-23,共2页
任颐(1840—1896),清末著名画家,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作为前海派绘画集大成者的任颐,继承古法、融合西学、开拓创新,是近现代花鸟画转型的标志性人物... 任颐(1840—1896),清末著名画家,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作为前海派绘画集大成者的任颐,继承古法、融合西学、开拓创新,是近现代花鸟画转型的标志性人物。该文论述任颐的文人画情怀。他将绘画风格与民间工艺美术结合,摹古仿今,吸收西方绘画元素并自我革新。以他为代表的“海派”在商业化的影响下博采众长,改革以绢为材料的花卉没骨画表达方式。同时,该文阐述任颐“自有我在”与适应观众审美相统一的艺术特点,提出对当代花卉没骨画研习的思考并做出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颐 没骨画 花卉 海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璐美术作品
12
作者 韩璐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I0001-I0016,共16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作评述
13
作者 沈乐平 《中国美术》 2015年第4期68-73,共6页
乐平贤弟近作,皆清新典雅,灵动隽永,盖非于书学有深入研虑,焉能得此收获哉。乐乎尚传统,重学养,求通变,纵横排,才情溢于笔端。其理论与创作双翼齐飞,为中青年学者之翘楚,它日成就未可量也。
关键词 艺术创作 艺术评论 绘画艺术 艺术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炳《画山水序》中的“道” 被引量:1
14
作者 陶洋 李苗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7年第4期39-40,共2页
《画山水序》为宗炳所作,它把"道"融汇到了自然山水中,并由技法到精神,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山水画创作进行了探讨。围绕"道"这一主题,顺应文章思路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画山水序》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文化特色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邦棋 《城市公共交通》 2020年第5期44-49,共6页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作为城市的重要窗口,代表了城市的形象。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不断增加,城市的文化特色也逐渐融入到车站中,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本文选取北京、杭州、南京、西安四个典型城市的轨道交通车站进行分析,探讨城市轨...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作为城市的重要窗口,代表了城市的形象。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不断增加,城市的文化特色也逐渐融入到车站中,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本文选取北京、杭州、南京、西安四个典型城市的轨道交通车站进行分析,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文化 城市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恽寿平花鸟画风格的受众群体 被引量:1
16
作者 俞凯悦 《书画世界》 2022年第9期57-59,共3页
恽寿平作为清初著名的花鸟画家,其独特、唯美的绘画风格受到了众多画家的学习,其中包括恽氏家族后人、恽寿平弟子、宫廷画家以及其他画家等。本文通过分析受恽寿平影响的各个画家群体,从而展现恽寿平在清代画坛的影响力,也从另一个侧面... 恽寿平作为清初著名的花鸟画家,其独特、唯美的绘画风格受到了众多画家的学习,其中包括恽氏家族后人、恽寿平弟子、宫廷画家以及其他画家等。本文通过分析受恽寿平影响的各个画家群体,从而展现恽寿平在清代画坛的影响力,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恽寿平的没骨画风得以延续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恽寿平 花鸟画风格 受众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遒逸卓然——乔仲常《后赤壁赋图》探析
17
作者 张大箴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73,共6页
《后赤壁赋图》是乔仲常的代表作品,该作以苏轼《后赤壁赋》为引,画面丰富且生动,面貌犹取前人但风格自秉。整幅画作更显“清”与“逸”。尤其是“逸”,在中国绘画史上更为难得。从这个角度来看,乔仲常推动了中国山水画多方向的发展,丰... 《后赤壁赋图》是乔仲常的代表作品,该作以苏轼《后赤壁赋》为引,画面丰富且生动,面貌犹取前人但风格自秉。整幅画作更显“清”与“逸”。尤其是“逸”,在中国绘画史上更为难得。从这个角度来看,乔仲常推动了中国山水画多方向的发展,丰富了山水画的面貌,对后世具有独特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仲常 《后赤壁赋图》 山水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画家王武研究综述
18
作者 俞凯悦 《美术大观》 2021年第3期45-51,共7页
本文以清初画家王武为研究对象,试图对有关王武的原始文献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从而呈现这一领域的研究特点和相关成果,并梳理出有关王武研究的不足和相关问题。
关键词 王武 文献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慎写意花鸟画中“草书入画”的三个方面
19
作者 朱翰石 《美术大观》 2021年第11期93-96,共4页
本文希望通过探寻黄慎艺术风格的源流,尝试发掘黄慎写意花鸟画中“草书入画”的三个方面:草书点画形质与花鸟物象形质的结合度(即草书的状物功能);草书的章法与花鸟画经营位置的关系(即草书的取势功能与时空表现功能);草书入画与情感融... 本文希望通过探寻黄慎艺术风格的源流,尝试发掘黄慎写意花鸟画中“草书入画”的三个方面:草书点画形质与花鸟物象形质的结合度(即草书的状物功能);草书的章法与花鸟画经营位置的关系(即草书的取势功能与时空表现功能);草书入画与情感融入的关系(即草书的表意功能)。从笔墨语言的具体分析入手,以具体个案作品分析结合古代画论阐释的方法,来推断黄慎“草书入画”对后世写意花鸟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慎 草书入画 写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家评论
20
作者 张捷 孙国良 《书画世界》 2023年第5期49-50,共2页
王峰是一位循着“徽文化”的人文轨迹不断探寻与研习的绘画实践者。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文化厚土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认知,这种知性上的体认,牵动了他笔墨语言和学术取向的精神内质。新安理学的核心是伦理纲常,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 王峰是一位循着“徽文化”的人文轨迹不断探寻与研习的绘画实践者。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文化厚土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认知,这种知性上的体认,牵动了他笔墨语言和学术取向的精神内质。新安理学的核心是伦理纲常,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自觉的文化修养和谦卑的文人准则,也成了王峰为艺为人的朴素生活方式。一位用纵深文人内里涵养来引导本体创造才情的山水画家,我想,他的笔墨气质一定会带有某种特定的文化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内质 伦理纲常 王峰 新安理学 学术取向 徽文化 山水画家 文化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