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抗撞性的汽车B柱碳纤维加强板优化设计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君媛 姜哲 +1 位作者 李仲玉 赵紫剑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66-1171,1178,共7页
考虑到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特点,本文中将某乘用车B柱原钢材加强板用碳纤维材料替代,并进行优化。首先在整车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进行B柱子结构模型的解耦,利用子结构动态模型进行了B柱加强板的材料替换和性能计算,确... 考虑到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特点,本文中将某乘用车B柱原钢材加强板用碳纤维材料替代,并进行优化。首先在整车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进行B柱子结构模型的解耦,利用子结构动态模型进行了B柱加强板的材料替换和性能计算,确定了初始纤维板铺层和厚度;为充分发挥复合材料可设计性的优势,采用面向复合材料的结构优化方法进行了纤维复合材料的铺层厚度、角度和铺层顺序优化。对比原车结构,在抗撞性不变的前提下,碳纤维B柱加强板取得显著的轻量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侧面碰撞 B柱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传动参数辨识与整车加速车内噪声仿真
2
作者 宋雨 许京 史继霞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216,255,共7页
针对整车加速车内噪声仿真的传动参数难以获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实验数据的传动系参数辨识与整车噪声仿真方法。首先建立5自由度传动系Simulink模型,以通过整车实验获取的变速器输入轴转速波动与驱动轴扭矩波动为辨识目标,通过遗传算法... 针对整车加速车内噪声仿真的传动参数难以获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实验数据的传动系参数辨识与整车噪声仿真方法。首先建立5自由度传动系Simulink模型,以通过整车实验获取的变速器输入轴转速波动与驱动轴扭矩波动为辨识目标,通过遗传算法辨识传动系阻尼、刚度、惯量等关键参数,满足仿真同实验误差最小的条件。将完成参数辨识的传动系模型集成至整车有限元模型,计算发动机激励通过传动系、总成悬置等路径传递至车内所引起的整车噪声,最后对比噪声的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用于整车开发过程中对车内加速噪声直接进行风险预估与性能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传动系 轰鸣噪声 转速波动 扭矩波动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金属过渡焊接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3
作者 岳彩月 卜峰 +3 位作者 罗添元 郝瑞 王东阳 王雷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为研究铝合金材料焊接变形程度与焊接方式之间的关系,特进行此项研究,旨在探索不同焊接工艺对铝合金焊接变形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比CMT(冷金属过渡焊接技术)与熔化极MIG(惰性气体保护焊)技术的焊接性能,详细论述了CMT焊接工艺的... [目的]为研究铝合金材料焊接变形程度与焊接方式之间的关系,特进行此项研究,旨在探索不同焊接工艺对铝合金焊接变形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比CMT(冷金属过渡焊接技术)与熔化极MIG(惰性气体保护焊)技术的焊接性能,详细论述了CMT焊接工艺的特点及其应用。实验过程中,针对厚度为3 mm和8 mm的铝板,分别采用CMT和MIG两种焊接工艺进行焊接,并观察记录焊接变形情况。[结果及结论]对于厚度为3 mm的铝板,使用CMT焊接后铝板几乎没有变形,而使用MIG焊接后铝板出现了4 mm焊接变形;对于厚度为8 mm的铝板,虽然两种焊接工艺均会产生一定的变形,但CMT焊接后的变形量明显小于MIG焊接后的变形量。此外,使用CMT和MIG焊接工艺均能形成均匀美观的焊缝,且焊缝熔深均为0.5 mm,无显著差异。因此,CMT焊接工艺在控制铝合金焊接变形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适用于对焊接变形要求较高的铝合金零部件的焊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车辆 冷金属过渡焊接技术 惰性气体保护焊 焊接工艺 焊接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密封状态下汽车风噪性能不确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潘作峰 邓玉伟 +2 位作者 郝耀东 苏丽俐 邓江华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45-1652,1661,共9页
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动态密封状态下的车内风噪性能区间不确定性的分析和优化方法。首先,建立整车统计能量模型,将谱分解后的风噪载荷施加至模型上,完成车内风噪计算;接着,测试密封条在不同压缩状态下的传递损失,并根据车辆行驶过程中密封... 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动态密封状态下的车内风噪性能区间不确定性的分析和优化方法。首先,建立整车统计能量模型,将谱分解后的风噪载荷施加至模型上,完成车内风噪计算;接着,测试密封条在不同压缩状态下的传递损失,并根据车辆行驶过程中密封条压缩量变化计算密封条传递损失的上、下界,实现不确定变量的描述;最后,基于区间摄动理论分析车内风噪声压级的变化范围,并建立稳健优化模型,对风噪声压级的中心值和摄动半径进行优化。算例计算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方法可在保证相关零部件质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降低车内噪声水平及其波动幅度,明显提升系统的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密封 风噪 区间模型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低速提示音系统的法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曹蕴涛 汤乐超 刘英杰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10-1116,1138,共8页
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家标准规定的电动汽车低速提示音调试方法和过程,并重点论述了低速提示音频谱能量分布对车外噪声最低限值和车内声音品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低速提示音声品质评价方法。测试评价结果表明,通过改进低速提示音在车速变化... 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家标准规定的电动汽车低速提示音调试方法和过程,并重点论述了低速提示音频谱能量分布对车外噪声最低限值和车内声音品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低速提示音声品质评价方法。测试评价结果表明,通过改进低速提示音在车速变化过程中频谱能量的分布,实现了法规最低限值和车内声品质的兼顾,能更全面地考察低速提示音对整车NVH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低速提示音系统 声品质评价 法规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仪表板声腔的汽车防火墙总成声传递特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杰宏 潘殿龙 +3 位作者 潘作峰 汤乐超 陈曦 李登山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4-160,172,共8页
根据前机舱噪声向车内传递的路径及降噪原理,分析前围挡板衬垫重层面密度、吸声层厚度和橡胶护套结构对防火墙总成隔声性能及仪表板声腔声压的影响,得出采用适当厚度纯吸声材料前围挡板衬垫代替传统“重层+吸声层”前围挡板衬垫能降低... 根据前机舱噪声向车内传递的路径及降噪原理,分析前围挡板衬垫重层面密度、吸声层厚度和橡胶护套结构对防火墙总成隔声性能及仪表板声腔声压的影响,得出采用适当厚度纯吸声材料前围挡板衬垫代替传统“重层+吸声层”前围挡板衬垫能降低仪表板声腔声压的结论。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在某电动车前围挡板衬垫优化过程中,提出较原方案降重72%的新方案,整车声传函测试和噪声测试结果表明轻量化样件NVH性能在低频段与原方案相当,在中高频段优于原方案。最后总结防火墙总成声传递特性设计的一些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仪表板声腔 防火墙总成 前围挡板衬垫 声传递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FEM的汽车车内气动噪声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英杰 鲁文波 +2 位作者 王幸 殷想 侯杭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5-730,共6页
数值模拟是研究汽车风噪声特性的重要手段,精确的流场数据是获得准确的风噪声计算结果的基础。文章为了能够准确地评估车辆概念设计阶段的风噪声性能,缩短车辆的开发周期,采用了一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数值模拟是研究汽车风噪声特性的重要手段,精确的流场数据是获得准确的风噪声计算结果的基础。文章为了能够准确地评估车辆概念设计阶段的风噪声性能,缩短车辆的开发周期,采用了一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来预测车辆内部风噪声的方法。得益于良好的流场结果,该方法计算的车内噪声结果有着较高的精度。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车内风噪声主要为集中在中低频段的宽频带噪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噪声 流场仿真 声类比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语音识别模型压缩算法综述 被引量:2
8
作者 时小虎 袁宇平 +2 位作者 吕贵林 常志勇 邹元君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自动语音识别任务模型的参数数量越来越庞大,使得模型的计算开销、存储需求和功耗花费逐渐增加,难以在资源受限设备上部署.因此对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语音识别模型进行压缩,在降低模型大小的同时尽量保持原有性...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自动语音识别任务模型的参数数量越来越庞大,使得模型的计算开销、存储需求和功耗花费逐渐增加,难以在资源受限设备上部署.因此对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语音识别模型进行压缩,在降低模型大小的同时尽量保持原有性能具有重要价值.针对上述问题,全面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主要工作,将其归纳为知识蒸馏、模型量化、低秩分解、网络剪枝、参数共享以及组合模型几类方法,并进行了系统综述,为模型在资源受限设备的部署提供可选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识别 模型压缩 知识蒸馏 模型量化 低秩分解 网络剪枝 参数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控制单元连接器端子失效的原因
9
作者 赵令国 赵目龙 张靖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1-105,共5页
对某款实际应用的汽车控制单元连接器进行温度循环耐久试验,利用控制单元供电电压对整个试验过程中连接器端子接触电阻增加情况进行监控,并通过电路热成像、扫描电镜(SEM)及能谱仪(EDS)分析了连接器端子失效的原因。结果表明:连接器端... 对某款实际应用的汽车控制单元连接器进行温度循环耐久试验,利用控制单元供电电压对整个试验过程中连接器端子接触电阻增加情况进行监控,并通过电路热成像、扫描电镜(SEM)及能谱仪(EDS)分析了连接器端子失效的原因。结果表明:连接器端子失效是由电路板不均衡发热与环境温度交变引起的摩擦腐蚀、材料氧化、金属扩散和金属蠕变等因素共同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控制单元 连接器端子 耐久性试验 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杆机构拖拉机液压悬挂挂接装置设计与试验
10
作者 王琳 马博帅 +1 位作者 陈廷坤 丛茜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24年第1期18-24,共7页
液压悬挂系统是实现拖拉机与作业机具连接的关键部件,在拖拉机出厂前常采用人工挂接方式检测液压悬挂系统的承载性能,存在耗时长、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等缺陷。在不改变现有油缸加载检测装置的前提下,根据四杆运动机构设计了一种用于... 液压悬挂系统是实现拖拉机与作业机具连接的关键部件,在拖拉机出厂前常采用人工挂接方式检测液压悬挂系统的承载性能,存在耗时长、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等缺陷。在不改变现有油缸加载检测装置的前提下,根据四杆运动机构设计了一种用于大中型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检测的挂接装置。结合四杆结构特点及拖拉机液压悬挂检测相关规定,分析了挂接装置的运动规律。基于四杆机构,设计了液压悬挂挂接装置,并对关键部件进行强度校核。在实验环境下,重复测试已研制液压悬挂挂接装置的挂接性能。试验表明:挂接装置的平均挂接时间为68.6 s、挂接成功率为96.7%,远低于人工挂接操作时间,并具有良好的挂接成功率。研制的液压悬挂挂接装置结构简单、性能可靠,降低拖拉机液压悬挂的检测强度、提高检测效率,为国内外拖拉机生产厂家设计一种用于拖拉机液压悬挂自动化检测系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拉机 液压悬挂 四杆结构 挂接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变速器行星轮系疲劳点蚀故障诊断
11
作者 陈勇 于富成 +3 位作者 刘睿 罗力 莫剑云 徐峥匀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3-1055,共13页
随着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和工业机器人等行星轮系传动系统对疲劳寿命要求的提高,齿轮的疲劳点蚀的接触疲劳失效成为限制服役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瓶颈。以某款国内汽车无极自动变速器的斜齿行星轮系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自... 随着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和工业机器人等行星轮系传动系统对疲劳寿命要求的提高,齿轮的疲劳点蚀的接触疲劳失效成为限制服役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瓶颈。以某款国内汽车无极自动变速器的斜齿行星轮系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自适应优化最大相关峭度解卷积参数的斜齿行星轮系点蚀故障诊断方法;通过优化周期性冲击信号时间和滤波器长度,利用无量纲的包络谱峰值因子评价函数自适应提取齿轮点蚀特征,对行星齿轮和太阳轮疲劳点蚀故障实验振动加速度信号进行特征提取与诊断。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过滤外部噪声激励,突出故障特征,实现单一和复合故障特征的有效提取与识别,包络谱幅值因子寻优最大值、迭代次数和寻优速度均明显优于其他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齿行星轮系 疲劳点蚀 特征提取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中巴客车侧窗遮阳帘异响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12
作者 刘振宏 刘祖斌 +3 位作者 曹春雨 许睿 赵彬钢 孙波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4年第4期70-73,共4页
某中巴客车在城郊路面、试验场比利时路、鹅卵石路等较差路况行驶时,车辆侧窗顶部有明显类金属“卡啦”声、侧窗遮阳帘拉杆明显抖动异响以及定置状态下下拉遮阳帘布时刮擦异响。从现象分析入手,首先排查锁定异响源为遮阳帘下拉杆、遮阳... 某中巴客车在城郊路面、试验场比利时路、鹅卵石路等较差路况行驶时,车辆侧窗顶部有明显类金属“卡啦”声、侧窗遮阳帘拉杆明显抖动异响以及定置状态下下拉遮阳帘布时刮擦异响。从现象分析入手,首先排查锁定异响源为遮阳帘下拉杆、遮阳帘内部弹簧锁止机构以及遮阳帘顶部外壳,深入研究其内部结构及异响产生机理,最后针对异响真因对遮阳帘下拉杆、遮阳帘顶部卷筒及内部锁止机构制定优化措施,并验证了措施的有效性,从而解决了该异响问题。对于深入研究遮阳帘总成异响发生的成因,寻找有效的控制对策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巴客车 异响 侧窗遮阳帘 锁止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乘用车车内轰鸣声和换挡线关系识别研究
13
作者 赵建 王明正 +5 位作者 仲崇发 史继霞 闫东 魏廷轩 李朋 袁晋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4年第6期93-96,共4页
为识别某四驱燃油乘用车工程样车开发阶段发动机油门开度不同挡位时车内轰鸣和振动,提出一种基于底盘转毂测功机识别整车状态车内轰鸣和变速器换挡线之间关系的方法。开展底盘测功机车内轰鸣声试验,利用四驱转毂半消声室测功机毂带车模... 为识别某四驱燃油乘用车工程样车开发阶段发动机油门开度不同挡位时车内轰鸣和振动,提出一种基于底盘转毂测功机识别整车状态车内轰鸣和变速器换挡线之间关系的方法。开展底盘测功机车内轰鸣声试验,利用四驱转毂半消声室测功机毂带车模式,发动机转速从各挡位最低转速开始并取为50的整数倍,每个工况油门开度60 s内从0%升至100%,直到主观评价轰鸣声可接受(≥6.5分)时工况终止。依托变速器换挡线和主观评价获得轰鸣测评图并提出优化方案,为整车产品后续振动噪声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速器 轰鸣 转毂 换挡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RP十二直角薄壁梁保险杠的轻量化设计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光 路深 +2 位作者 赵紫剑 陈超 娄磊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2-238,共7页
针对某B级轿车保险杠总成轻量化改进设计,基于碰撞能量管理的方法,确定了保险杠吸能目标,采用正向设计的方法进行详细尺寸设计。吸能盒采用外层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内层为低碳钢板的十二直角薄壁梁结构,根据薄壁梁压溃理论,分... 针对某B级轿车保险杠总成轻量化改进设计,基于碰撞能量管理的方法,确定了保险杠吸能目标,采用正向设计的方法进行详细尺寸设计。吸能盒采用外层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内层为低碳钢板的十二直角薄壁梁结构,根据薄壁梁压溃理论,分别确定两层材料厚度理论值。横梁采用单层CFRP材料的十二直角薄壁梁结构,以刚度等效替代方法,确定横梁厚度理论值。以厚度理论值为基础,设计一系列对比方案,最终通过高、低速碰撞验证选出合理方案,在保证吸能要求的前提下,使保险杠总成质量减轻4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险杠 碰撞能量吸收 轻量化 CFRP 十二直角薄壁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模态参数的二阶灵敏度算法与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淼 于澜 鞠伟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1-516,共6页
精确计算实模态参数灵敏度的方法包括模态法、代数法和直接法。为了提高其工程应用性,并比较三者的精度,提出了实模态参数的二阶灵敏度的代数法、全模态法及与全模态法相对应的截模态算法,其中截模态算法的截断准则简单高效,更具有工程... 精确计算实模态参数灵敏度的方法包括模态法、代数法和直接法。为了提高其工程应用性,并比较三者的精度,提出了实模态参数的二阶灵敏度的代数法、全模态法及与全模态法相对应的截模态算法,其中截模态算法的截断准则简单高效,更具有工程价值。数值算例检验了所提出的全部算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同时,数值结果也显示三种精确算法具有相同的精度,并且截模态算法也具有较高精度,是非常实用的灵敏度分析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系统 模态参数 实模态 灵敏度 泰勒展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航空单目相机的目标定位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鑫 李玉芳 +4 位作者 任航 韩松伟 刘立刚 孙明超 宋策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5-317,共13页
为了提升无人机机载光电吊舱在特殊工况条件下的自主侦察能力,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研发了适用于机载光电吊舱的目标定位技术,并在嵌入式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型号为Jetson-TX2i)上实现了功能验证。首先,提出一种改进的SURF(Sp... 为了提升无人机机载光电吊舱在特殊工况条件下的自主侦察能力,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研发了适用于机载光电吊舱的目标定位技术,并在嵌入式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型号为Jetson-TX2i)上实现了功能验证。首先,提出一种改进的SURF(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s)算法与GPU加速数字图像处理方案,对不同焦距下获取的两幅图像进行实时特征检测与匹配。接着,利用几何交比不变性校正图像边缘畸变特征点的位置信息。最后,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目标深度信息并结合四元数空间模型确定目标姿态信息,从而实现目标定位。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SURF算法在特征匹配方面,精度和速度都优于经典的SURF算法。若角点特征位置误差控制在一个像素以内,深度误差不超过2%,方位角、俯仰角和滚转角的角度误差分别小于4°,5°和2°,这一误差满足机载光电吊舱的目标定位准确性需求。此外,处理一组(两帧)分辨率为1080P的图像,利用GPU加速可以将处理时间提升至74 ms,这一速度满足机载光电吊舱数据处理的实时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提取 特征匹配 目标定位技术 姿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域卷积操作跟踪算法的改善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鑫 李玉芳 +1 位作者 宋策 韩松伟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15-1123,共9页
针对连续域卷积操作跟踪算法中存在的计算复杂问题和过拟合问题,提出一种降维卷积因式分解方法和一个紧凑衍生模型。本文选取连续域卷积操作跟踪算法中的部分特征通道、因式分解卷积算子,并结合高斯-牛顿法和共轭梯度迭代求取降维矩阵... 针对连续域卷积操作跟踪算法中存在的计算复杂问题和过拟合问题,提出一种降维卷积因式分解方法和一个紧凑衍生模型。本文选取连续域卷积操作跟踪算法中的部分特征通道、因式分解卷积算子,并结合高斯-牛顿法和共轭梯度迭代求取降维矩阵和分类器,以达到降低系统的计算复杂程度的目的。选取服从高斯分布的若干样本,结合联和概率密度函数及混合高斯分布模型,构建一个更具代表性的紧凑衍生模型,既能降低过拟合出现的风险又能保证样本的多样性。通过降低模型更新频率,减少计算复杂度,同时降低模型漂移发生的概率。经实验验证,本文基于四类标准数据集获得的跟踪性能曲线积分比连续域卷积操作跟踪算法最少高出0.8%,最多高出13%。结果表明,降维卷积因式分解法和紧凑衍生模型可以有效地提升系统跟踪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域卷积操作 卷积因式分解 过拟合 紧凑衍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模态灵敏度分析的2种模态算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淼 于澜 鞠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1-457,共7页
文章利用一种简单而易于操作的实模态规范化方法,推导实模态的一阶、二阶灵敏度及其梯度向量和海森矩阵的全模态算法公式,并提出一种实用的模态截断准则,形成全新的实模态灵敏度的截模态算法,从而成功构建实模态的一阶、二阶泰勒近似式... 文章利用一种简单而易于操作的实模态规范化方法,推导实模态的一阶、二阶灵敏度及其梯度向量和海森矩阵的全模态算法公式,并提出一种实用的模态截断准则,形成全新的实模态灵敏度的截模态算法,从而成功构建实模态的一阶、二阶泰勒近似式,为灵敏度分析在结构优化与控制、损伤识别和模型修正等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提供高精度的算法支撑。最后利用数值算例说明该文算法是正确的和有效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系统 模态参数 实模态 灵敏度 泰勒近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达集和强化学习的智能汽车决策规划
19
作者 高洪伟 尚秉旭 +3 位作者 张鑫康 王洪峰 何维 裴晓飞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5年第9期1996-2004,共9页
针对传统可达集无法有效应对动态不确定场景下智能汽车与旁车之间的行为交互,且计算量过大的问题,提出结合可达集与强化学习的决策规划算法.算法框架引入强化学习模型进行多步决策引导,明确规划时域内的连续宏观驾驶行为.建立强化学习... 针对传统可达集无法有效应对动态不确定场景下智能汽车与旁车之间的行为交互,且计算量过大的问题,提出结合可达集与强化学习的决策规划算法.算法框架引入强化学习模型进行多步决策引导,明确规划时域内的连续宏观驾驶行为.建立强化学习决策模型并进行马尔科夫决策过程(MDP)建模,设计状态空间、动作空间和奖励函数.基于驾驶语义进行可行驶区域分割,引入横纵向行为谓词,通过先横向后纵向的二次分割将各时刻可达区域按照驾驶行为分割为有限个可行驶区域.通过各时刻强化学习模型输出的动作推算自车位置确定最优行驶区域,形成驾驶走廊.通过动态不确定场景下的长时循环测试统计和典型场景分析对比,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可达集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在行驶效率、安全性、舒适性和实时性等方面综合性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汽车 轨迹规划 可达集 强化学习 驾驶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道布局对微通道平行流车外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薛庆峰 张晓强 +1 位作者 邹慧明 田长青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30,共6页
基于Dymola软件平台建立了车外换热器仿真模型并搭建热泵系统试验台,研究了流道布局对微通道平行流车外换热器换热和压降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热工况下,车外换热器采用1∶3的流道布局时,换热和压降性能最佳,二者的模拟与试验结... 基于Dymola软件平台建立了车外换热器仿真模型并搭建热泵系统试验台,研究了流道布局对微通道平行流车外换热器换热和压降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热工况下,车外换热器采用1∶3的流道布局时,换热和压降性能最佳,二者的模拟与试验结果误差分别在6%和14%以内;制冷工况下,车外换热器采用1∶3的流道布局时,换热量优于其他两种布局,但其压降更大,压降和换热量模拟与试验结果误差在14%和11%以内。综合考虑车外换热器在制冷、制热工况的换热量和压降性能,1∶3的流道布局相对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微通道车外换热器 流道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