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地探测四号01星总体设计与技术创新
1
作者 张庆君 倪崇 +3 位作者 戴超 刘立平 唐治华 舒卫平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了解决低轨SAR卫星对观测区域成像幅宽小、重访时间长的问题,研制了陆地探测四号01星。其是世界首颗高轨SAR卫星,利用地球同步轨道的轨位优势,对同一地点的重访周期由低轨SAR的天级提升为小时级,幅宽由低轨SAR的百千米级提升为千千米... 为了解决低轨SAR卫星对观测区域成像幅宽小、重访时间长的问题,研制了陆地探测四号01星。其是世界首颗高轨SAR卫星,利用地球同步轨道的轨位优势,对同一地点的重访周期由低轨SAR的天级提升为小时级,幅宽由低轨SAR的百千米级提升为千千米级,可为及时、有效实施灾害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持。围绕高轨微波成像的新体制,解决了高轨微波成像、超大功率星载微波发射、超大口径星载天线、多体大挠性高精度姿态稳定控制、万瓦级强脉冲高品质电源、载荷与平台一体化高效热管理、高轨星地一体化精密定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快重访、大幅宽、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能力。通过分析在轨测试数据,卫星获取的高轨SAR图像纹理清晰,质量良好,可满足防灾减灾、国土资源勘查等领域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探测四号01星 高轨 合成孔径雷达 大功率 大口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平台化软件测试脚本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2
作者 刘彤 程莉 +3 位作者 袁军 董晓刚 李晓锋 张庆君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9,共7页
结合星载通用平台化软件研制需求,以覆盖空间探测和遥感等领域功能最为复杂的中低轨道姿轨控通用平台化软件为对象,开展面向多领域任务的通用平台化软件测试脚本自动生成技术研究,针对现有航天软件测试脚本通用性差和不易移植的难题,提... 结合星载通用平台化软件研制需求,以覆盖空间探测和遥感等领域功能最为复杂的中低轨道姿轨控通用平台化软件为对象,开展面向多领域任务的通用平台化软件测试脚本自动生成技术研究,针对现有航天软件测试脚本通用性差和不易移植的难题,提出了基于参数配置的测试脚本自动生成技术设计方案,实现了星载平台化软件测试脚本的快速自动生成,经多领域不同航天器应用验证,表明提出的基于参数配置的测试脚本自动生成设计方案有效可行,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软件化平台 确认测试 测试脚本 自动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轨遥感卫星数传处理器设计与验证
3
作者 李永峰 李文东 +2 位作者 阎昆 刘晓飞 郑小松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4,共9页
针对高轨遥感卫星获取信息成本高、成像分辨率低、星地链路带宽小、信号覆盖范围广的特点,提出一种数传处理器设计。采用高可靠数据接口、高保真图像压缩、多文件存储管理、自适应速率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以较低的硬件资源开销实现了多... 针对高轨遥感卫星获取信息成本高、成像分辨率低、星地链路带宽小、信号覆盖范围广的特点,提出一种数传处理器设计。采用高可靠数据接口、高保真图像压缩、多文件存储管理、自适应速率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以较低的硬件资源开销实现了多个设备间高速遥感数据的无误码交换,具有更优的图像压缩性能,在不增加额外硬件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可支持多个任务的并行开展,并使传输通道的有效帧效率达到100%。文章提出的设计,高效实现了高轨遥感卫星的数据处理与传输需求,显著提升了高轨遥感卫星的应用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轨遥感卫星 数传处理器 高保真图像压缩 多文件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多模卫星敏捷遥感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跃 范立佳 李雨廷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35,共9页
敏捷机动技术是提升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成像能力的一项核心技术。文章分析了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多种敏捷成像模式的新型观测需求,进而提出卫星平台敏捷机动技术的系统要求。结合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ZY2000 Remote ... 敏捷机动技术是提升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成像能力的一项核心技术。文章分析了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多种敏捷成像模式的新型观测需求,进而提出卫星平台敏捷机动技术的系统要求。结合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ZY2000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Platform)研制,定义敏捷成像模式,分析平台机动能力,提出了卫星敏捷机动指标要求。针对敏捷机动技术的实现,系统性开展了工作,设计了小惯量的星体结构,开发了基于控制力矩陀螺(CMG)的控制系统和控制算法,采用了敏捷任务规划和管理方案,研制了高刚度太阳翼、大量程陀螺、125 Nms控制力矩陀螺等核心产品,开展了数学和半物理仿真验证。高分多模卫星(GFDM-1)作为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的首发星,实现了敏捷机动技术的应用,验证了多种敏捷成像模式下成像质量满足需求。在轨结果表明:高分多模卫星的敏捷机动能力和成像质量满足设计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多模卫星 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 遥感卫星 敏捷姿态控制 工作模式 卫星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红外遥感技术及其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黄宇飞 徐嘉 +3 位作者 白绍竣 高冀 李昂 高洪涛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2020年第5期118-126,共9页
红外遥感在防灾救灾应用上相对于传统方法有着省时省力的优势。文章对卫星红外遥感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研究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对红外遥感在大气、水环境、土壤以及地质异常等各类灾害监测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介绍和分析,涵盖温室效应、森... 红外遥感在防灾救灾应用上相对于传统方法有着省时省力的优势。文章对卫星红外遥感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研究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对红外遥感在大气、水环境、土壤以及地质异常等各类灾害监测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介绍和分析,涵盖温室效应、森林火灾、旱灾、水质、温排水、泥石流和地震等多种典型灾害,最后分析国内外主要差距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救灾 应用研究 发展建议 红外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自主任务规划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缙 蒋昱 +7 位作者 莫凡 张莎莎 姚鑫雨 张新伟 刘洁 周剑敏 刘益铭 张少雄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低轨遥感卫星往往以全球或全国范围内的特定地物为探测目标。为提高卫星在轨运行的自主性,文章提出了一种面向地物目标属性的遥感卫星自主任务规划方法。首先外推出预报点90 min后的星下点经纬度,并根据星载地图和太阳高度角,得到预报... 低轨遥感卫星往往以全球或全国范围内的特定地物为探测目标。为提高卫星在轨运行的自主性,文章提出了一种面向地物目标属性的遥感卫星自主任务规划方法。首先外推出预报点90 min后的星下点经纬度,并根据星载地图和太阳高度角,得到预报点的阳照/阴影、陆地/海洋、境内/境外属性。对地物目标属性信息进行平滑处理后,根据各载荷的地物目标属性,识别出各载荷的工作任务时间段,可实时实现提前约1个轨道圈的载荷自主任务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任务规划 地物目标属性 星载地图 太阳高度角 阳照/阴影属性 陆地/海洋属性 境内/境外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七号卫星总体设计与技术创新 被引量:44
7
作者 曹海翊 张新伟 +3 位作者 赵晨光 徐驰 莫凡 戴君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共9页
高分七号卫星(GF-7)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颗1∶1万比例尺立体测绘卫星,是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围绕"双线阵相机与激光测高仪主被动复合测绘"的新体制,形成了高精度内/外方位元素稳定性设计、... 高分七号卫星(GF-7)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颗1∶1万比例尺立体测绘卫星,是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围绕"双线阵相机与激光测高仪主被动复合测绘"的新体制,形成了高精度内/外方位元素稳定性设计、高精度姿态稳定控制、首个X频段自适应高速率数据传输系统、星上智能星务管理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创新点,实现了少控制点或无控制点区域的大比例尺立体测绘能力。介绍了卫星的总体设计情况,总结了观测体制、高精度载荷、姿态控制、高速数传、智能星务等技术创新点,通过卫星在轨初步测试结果进行了评价,认为卫星能够满足1∶1万测绘任务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七号卫星 测绘 总体设计 技术特点 大比例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微波遥感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9
8
作者 张润宁 王国良 +2 位作者 梁健 张旭 王旭莹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2-61,共10页
空间微波遥感经历了近50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及国家安全保障等领域。文章介绍了空间微波遥感技术的学科内涵,以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辐射计、散射计为代表,总结了国内外空间微波遥感技术的发... 空间微波遥感经历了近50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及国家安全保障等领域。文章介绍了空间微波遥感技术的学科内涵,以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辐射计、散射计为代表,总结了国内外空间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不同行业用户应用需求以及空间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并给出空间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遥感 合成孔径雷达 高度计 辐射计 散射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寿命工作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9
作者 朱炜 张国斌 +1 位作者 陈凤熹 于龙江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2-107,共6页
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简称“平台”)是我国首个寿命要求8年的低轨卫星平台,相对于之前国内低轨卫星设计寿命一般为3~5年,技术跨越很大。为确保各项工作的系统性和规范化,开展平台寿命工作。文章介绍了平台寿命工作策划、设计分析... 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简称“平台”)是我国首个寿命要求8年的低轨卫星平台,相对于之前国内低轨卫星设计寿命一般为3~5年,技术跨越很大。为确保各项工作的系统性和规范化,开展平台寿命工作。文章介绍了平台寿命工作策划、设计分析、试验、评估等内容,以及寿命指标分配、寿命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和寿命建模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情况。通过平台寿命工作,识别了锂电池等51种有限寿命单机,并获得了量化的寿命评估结果,提出了后续卫星利用在轨飞行数据修正模型、完善技术方法的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 有限寿命单机 寿命指标 寿命建模 寿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空间目标监视雷达大气折射误差修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昭凯 计一飞 +5 位作者 董臻 唐飞翔 张永胜 张庆君 赵秉吉 高贺利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0-578,共9页
大气介质垂向非均匀分布会使穿行其中的电磁波发生折射现象,尤其是其中的对流层和电离层,可造成电磁波传播延迟及路径弯曲,进而导致地基空间目标监视雷达测距和测角误差。本文基于射线追踪法实现了大气折射误差建模,推导了雷达测距和测... 大气介质垂向非均匀分布会使穿行其中的电磁波发生折射现象,尤其是其中的对流层和电离层,可造成电磁波传播延迟及路径弯曲,进而导致地基空间目标监视雷达测距和测角误差。本文基于射线追踪法实现了大气折射误差建模,推导了雷达测距和测角误差关于大气折射指数垂向分布的精确表达式,并详细阐述了地基空间目标监视雷达大气折射误差修正原理及流程,相比于传统的误差近似模型及修正方法,本文所提出的误差模型更准确、修正方法更有效。基于对流层和电离层模型获取大气折射指数垂向分布特性曲线,进行大气折射误差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大气分层不同间隔取值下的误差补偿精度更高、性能更稳健,特别是在低仰角情况下,其性能优势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 电离层 大气折射效应 地基空间目标监视雷达 大气折射误差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应用于卫星中红外遥感的辐射传输简化计算方案 被引量:3
11
作者 姚前 许华 +11 位作者 樊程 李莉 王思恒 郑杨 徐文斌 侯伟真 徐敬海 庄齐枫 周鹏 张灏 陈震霆 李正强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5-390,共16页
作为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的连接谱段,中红外(MIR)兼具短波辐射的反射特性和长波辐射的发射特性,对于温度探测、目标识别等应用场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MIR谱段辐射传输(RT)计算仍然面临背景参数输入多且不易获取的问题。基于此,... 作为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的连接谱段,中红外(MIR)兼具短波辐射的反射特性和长波辐射的发射特性,对于温度探测、目标识别等应用场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MIR谱段辐射传输(RT)计算仍然面临背景参数输入多且不易获取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卫星MIR遥感的RT简化计算方案。使用MODTRAN模型(MM),对MIR白天RT过程中所涉及的背景地表和大气参数定量模拟分析,得到影响RT的关键参数,据此形成一套基于MM的参数简化方案(SS)。在MODIS 6个MIR通道的中心波长处,对SS和MM计算的总辐亮度做对比验证,RMSE均小于0.004399,具有较高精度。SS仅依赖于表面温度、表面发射率、大气廓线类型、水汽和云光学厚度,不需要输入气溶胶、CO_(2)和O_(3)数据。相比MM,SS将输入参数从8类降低到5类,计算的时间效率提升了9.02%。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本文所提的SS能够为MIR图像快速处理、大场景遥感仿真等应用领域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红外(MIR)谱段 辐射传输(RT)计算 背景参数 简化方案(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编码调制在遥感卫星中的应用效能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莎莎 曹海翊 +3 位作者 张新伟 姚鑫雨 郑小松 张雨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25,共8页
随着遥感卫星观测数据量的日益增加,卫星数据传输能力已成为制约遥感卫星使用效能的瓶颈因素。为充分利用近地遥感卫星数据传输的链路资源,采用可变编码调制(VCM)技术,通过对星地数传信道条件的动态评估,在保证链路传输误码率和链路余... 随着遥感卫星观测数据量的日益增加,卫星数据传输能力已成为制约遥感卫星使用效能的瓶颈因素。为充分利用近地遥感卫星数据传输的链路资源,采用可变编码调制(VCM)技术,通过对星地数传信道条件的动态评估,在保证链路传输误码率和链路余量的前提下,自适应地进行当前信道条件下的最优编码调制方式切换,充分利用系统链路余量,提高卫星星地数据传输效能。利用该方法,对VCM数传链路效能进行仿真分析,与相同符号速率的固定编码调制(CCM)体制相比,VCM传输效能平均提升42.1%,可为遥感卫星的数传通道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卫星 数据传输 可变编码调制 链路余量 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一号02D卫星总体设计与技术特点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宏宇 韩波 +2 位作者 王啸虎 安萌 雷勇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8,共9页
资源一号02D卫星是资源一号02C卫星的升级接续卫星,卫星性能指标均进行了大幅提升。文章从系统设计角度介绍了资源一号02D卫星的总体技术指标,结合需求分析阐述了卫星谱段配置、载荷关键指标和轨道特性等系统指标的确定过程和结果。给... 资源一号02D卫星是资源一号02C卫星的升级接续卫星,卫星性能指标均进行了大幅提升。文章从系统设计角度介绍了资源一号02D卫星的总体技术指标,结合需求分析阐述了卫星谱段配置、载荷关键指标和轨道特性等系统指标的确定过程和结果。给出了卫星图像质量改进、偏航定标、姿态灵活性、数据获取能力等方面的技术特点。结合卫星在轨使用情况,给出了后续定量化遥感业务卫星的发展建议。卫星总体方案设计过程,可以作为后续业务卫星和其他卫星系统论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一号02D卫星 总体设计 定量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可展开式空间结构热致振动研究回顾与展望
14
作者 罗成 范超 +2 位作者 毕研强 苏新明 林贵平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31-241,共11页
大型可展开式空间结构的热致振动是我国航天器向大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从理论与数值分析、试验研究、振动抑制与结构优化方法3个方面梳理了热致振动响应问题的研究进展。针对我国后继大型航天器技术... 大型可展开式空间结构的热致振动是我国航天器向大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从理论与数值分析、试验研究、振动抑制与结构优化方法3个方面梳理了热致振动响应问题的研究进展。针对我国后继大型航天器技术发展趋势和需求,提出了大型可展开式空间结构热致振动响应后续研究发展的建议,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可展开式空间结构 热致振动 热分析 振动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元素遥感定量反演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素荣 汪大明 +6 位作者 杨俊泉 张静 王建华 张东辉 仝云霄 靳职斌 陈东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64-1675,共12页
【研究目的】土壤质量的优劣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鉴于传统的土壤调查方法无法满足大面积土壤质量的动态监测需求,如何发挥高光谱遥感技术宏观、实时、原位、快速等优势进行土壤元素定量反演已成为遥感应用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研究方... 【研究目的】土壤质量的优劣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鉴于传统的土壤调查方法无法满足大面积土壤质量的动态监测需求,如何发挥高光谱遥感技术宏观、实时、原位、快速等优势进行土壤元素定量反演已成为遥感应用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文章围绕土壤元素的直接定量反演、利用土壤中元素相关性的间接定量反演以及基于植物光谱的土壤元素定量反演三种遥感定量反演方法,系统总结了其主要原理、优势与研究现状,从学科交叉融合角度展望了相关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当前常用的土壤元素定量反演方法均难于大范围推广应用。相比而言,利用植物叶片或冠层的光谱间接反演土壤元素含量的方法可信度更高。利用生态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找到目标元素在不同植物中特有的光谱学效应信息,解码基于植物光谱的土壤元素定量反演原理。【结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基于大数据挖掘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是突破土壤元素广域监测技术瓶颈的有利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元素 植物缺素反应 生态地球化学 大数据 遥感定量反演 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红外大气强吸收波段地气杂波全球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前 李正强 +3 位作者 樊程 许华 王思恒 陈震霆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04-3512,共9页
中红外大气强吸收波段(2.7和4.3μm附近)具有抑制背景杂波信号的特点,常被用于红外探测卫星载荷上,实现目标的稳定探测与跟踪。背景杂波起伏水平对红外目标探测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中红外2.7和4.3μm波段附近的地气杂波空域起伏具有重要... 中红外大气强吸收波段(2.7和4.3μm附近)具有抑制背景杂波信号的特点,常被用于红外探测卫星载荷上,实现目标的稳定探测与跟踪。背景杂波起伏水平对红外目标探测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中红外2.7和4.3μm波段附近的地气杂波空域起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MODTRAN辐射传输模型迭代求解6种标准大气模式下水汽和CO_(2)的光学厚度(OD),根据OD>1的准则筛选强吸收波段,并对各种大气模式下的波段计算结果取交集,最终确定的强吸收波段为:2.52~2.83和4.18~4.47μm。然后,根据遥感卫星数据产品、数据同化资料生产出背景地表和大气的全球月均产品。其中,结合MODIS短波红外和中红外4个波段(2.13、3.75、3.96和4.05μm)的月均地表反射率/发射率产品(MYD09A1/MOD11C3),采用非负矩阵分解(NMF)的方法重建出强吸收波段处的全球地表反射率产品;根据ERA5再分析数据生产全球地表温度月均产品;水汽和云光学厚度(COT)全球月均产品分别由MODIS大气产品(MOD05_L2和MOD06_L2)拼接融合得到;CO_(2)全球月均产品来自OCO-2卫星的数据同化产品;为了各类数据产品的空间匹配和节约计算资源,将全球产品限制在南北纬60°区间范围内并重采样至1°×1°的空间分辨率;接着,在有云和无云情况下,分别逐像元仿真计算两个强吸收波段的背景杂波强度,分析杂波的空间分布规律。最后,利用11×11方窗邻域统计法,对仿真结果进行杂波空域起伏的计算,换算95%概率下的杂波起伏,并进行直方图统计,从杂波抑制的角度,给出两个吸收波段的红外目标探测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有云情形下,2.52~2.83μm波段背景杂波起伏水平具有“点状峰值、区域增强、整体低值”的特征;4.18~4.47μm波段杂波起伏水平呈现“区域高值、片状增强、高纬低值”的特征。无云情形下,2.52~2.83μm波段背景杂波起伏水平在水汽含量低值区,有较大增幅;4.18~4.47μm波段杂波起伏水平总体较低,大部分控制在2×10^(-4)W/m^(2)/sr/μm以内。在全球尺度上,有云时,2.52~2.83μm波段的红外目标探测性能较优,无云时,4.18~4.47μm波段的红外目标探测性能较优;研究结果能够为探测红外目标提供空域规律和谱段优选的参考依据,对增强目标的可探测性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红外强吸收波段 杂波空域起伏 辐射传输 红外目标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空间语义注意力的二段式遥感图像修复网络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宇佳 谢诗哲 +3 位作者 杜阳 严瑾 南燕云 温中凯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6,共9页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缺失区域中地物种类复杂多样、空间异质性高,导致图像修复结果中存在纹理模糊和结构扭曲的问题,且在边界和复杂纹理区域尤为突出。因此提出一种结合空间语义注意力的二段式遥感图像修复网络。该网络由粗修复网络和精...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缺失区域中地物种类复杂多样、空间异质性高,导致图像修复结果中存在纹理模糊和结构扭曲的问题,且在边界和复杂纹理区域尤为突出。因此提出一种结合空间语义注意力的二段式遥感图像修复网络。该网络由粗修复网络和精修复网络串联而成,旨在使用粗略修复网络提供的先验信息,引导精修复网络对缺失区域的复原。在粗修复网络中,构建多级损失结构以强化网络训练的稳定性;在精修复网络中,提出一种新的空间语义注意力机制,并依据网络特征的分布特点,区别性将空间语义注意力嵌入在编码器和解码器中,以确保局部特征的连续性和全局语义信息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相比于现有其他算法可以进一步提升图像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段式网络 遥感图像修复 空间语义注意力 局部特征连续性 全局语义信息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射面天线的Geo-SAR卫星凝视模式姿控方法
18
作者 赵秉吉 贺玮 +2 位作者 张庆君 索志勇 遆晶晶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9,共10页
针对基于反射面天线的Geo-SAR(Geosynchronous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凝视成像模式下的卫星姿态控制方法进行研究,解决卫星快速机动问题,提升时效性。首先,阐述了Geo-SAR卫星凝视模式的成像模型和多普勒历程特性,并与低轨SAR卫星的... 针对基于反射面天线的Geo-SAR(Geosynchronous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凝视成像模式下的卫星姿态控制方法进行研究,解决卫星快速机动问题,提升时效性。首先,阐述了Geo-SAR卫星凝视模式的成像模型和多普勒历程特性,并与低轨SAR卫星的差异进行对比。Geo-SAR卫星有大偏航角的特点,利用传统二维偏航导引方法,实现正侧视推扫成像,最大姿态控制角度可达约±76°,姿控时间过长,响应能力差,无法发挥Geo-SAR快速响应的优势。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定点凝视的二维俯仰滚动姿态控制角度算法,可实现卫星全轨对任意地面场景持续定点凝视。该方法最大姿态控制角度可减小至约±7.2°,姿态调整时间缩短了至少一个数量级,极大提升了卫星的好用易用性。最后,阐述了针对Geo-SAR凝视成像模式的快速BP(Back Projection)成像算法,并完成了25 m×25 m分辨率点目标成像仿真,聚焦结果良好,成像指标达到理论值,验证了所提出的姿控方法的正确性。结论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将Geo-SAR卫星的姿态机动时间缩短至少一个量级,提升卫星响应能力,可为后续Geo-SAR卫星姿控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同步轨道SAR 反射面天线 二维俯仰滚动姿态控制 凝视模式 姿控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频段低轨遥感卫星可变编码调制应用效能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中果 汪大宝 +4 位作者 赵鹏飞 张莎莎 武小栋 张晓 王振兴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4-56,共13页
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对低轨遥感卫星的星地数据传输能力提升提出了迫切需求,导致X频段星地数传通道压力急剧增加,而Ka频段可用带宽是X频段的4倍,理论上可大幅提升传输能力。当前低轨遥感卫星的星地数据传输通常采用固定编码调制(CCM)和可... 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对低轨遥感卫星的星地数据传输能力提升提出了迫切需求,导致X频段星地数传通道压力急剧增加,而Ka频段可用带宽是X频段的4倍,理论上可大幅提升传输能力。当前低轨遥感卫星的星地数据传输通常采用固定编码调制(CCM)和可变编码调制(VCM),均未利用地面站仰角增大时大气衰减减小所带来的信道条件改善,对链路资源造成浪费。针对此问题,对指定地面站和链路可用度,综合考虑自由空间损耗和大气衰减随接收仰角增加而同时减小的特性,提出基于DVB-S2标准的Ka频段星上VCM系统实现方案,给出传输效能评估标准,并对降雨特性不同的喀什站、北京站、三亚站CCM,VCM的Ka频段传输效能进行了对比仿真分析,以寻找出适合不同站点的星地数传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干旱少雨的喀什站更适合采用CCM,且链路可用度高达99.82%;雨量中等的北京站可根据用户使用需求灵活选择CCM或VCM;而降雨丰富的三亚站更适合采用VCM,不仅可将传输效能提升8.37%,还可将链路可用度提升11.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轨遥感卫星 可变编码调制 应用效能 数据传输 KA频段 DVB-S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侧摆角约束的低轨光学卫星成像概率分析
20
作者 王中果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针对低轨光学卫星对地观测成像任务,研究了卫星姿态侧摆情况下对地球表面点目标的成像概率分布情况。首先,解析分析了成像概率密度函数与侧摆角的数学理论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侧摆角区间内成像概率的通用公式;然后,对400 km、500 km... 针对低轨光学卫星对地观测成像任务,研究了卫星姿态侧摆情况下对地球表面点目标的成像概率分布情况。首先,解析分析了成像概率密度函数与侧摆角的数学理论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侧摆角区间内成像概率的通用公式;然后,对400 km、500 km、600 km、700 km、800 km等5种轨道高度和30°、45°、60°等3种最大侧摆角,共15种组合工况的成像概率进行了理论分析和STK仿真分析;最后,对比分析了理论结果和仿真结果。数据对比结果表明,该理论分析公式准确性较高,绝大多数情况相对误差不超过2%,可用于低轨光学卫星成像概率的快速估算,有效降低卫星多方案对比分析论证时的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轨光学卫星 对地观测 侧摆角约束 成像概率密度 成像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