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微放电抑制表面处理技术最新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宋强强 崔万照 +1 位作者 杨晶 胡天存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54,共12页
材料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会触发和维持空间高功率射频器件的共振雪崩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微放电效应.微放电效应是限制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微放电作用的机理出发,首先介绍了两种微放电类型(单表面与双表面)的... 材料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会触发和维持空间高功率射频器件的共振雪崩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微放电效应.微放电效应是限制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微放电作用的机理出发,首先介绍了两种微放电类型(单表面与双表面)的基本物理机理;然后总结了当前主流的微放电抑制方法并给出各自应用于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时的限制.针对空间大功率微波部件微放电抑制的特殊问题,综述了国内近5年来在表面处理法抑制微放电领域的研究成果并预测了微放电抑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电子发射 微放电抑制 表面处理 陷阱结构 表面镀膜 微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信息网络光/射频/分组混合交换技术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丁西峰 赵尚弘 +2 位作者 李瑞欣 黎军 郑永兴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共4页
分析了地面网络和空间网络交换技术的进展,提出了一种空间信息网络光/射频/分组混合交换的新型星上交换方式,对光/射频/分组混合交换的基本内涵、结构模型和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空间信息网络 混合交换 激光/射频/分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太阳能电站微波能量传输验证方案设计 被引量:15
3
作者 董亚洲 董士伟 +4 位作者 王颖 付文丽 李小军 高式昌 韦高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8,共8页
微波能量传输技术作为空间太阳能电站(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SSPS)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的研究和验证工作均集中在各单项技术的突破和验证,缺乏针对SSPS系统特点的全面优化设计。文章根据SSPS的工作模式给出了全面验证空间太阳能电... 微波能量传输技术作为空间太阳能电站(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SSPS)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的研究和验证工作均集中在各单项技术的突破和验证,缺乏针对SSPS系统特点的全面优化设计。文章根据SSPS的工作模式给出了全面验证空间太阳能电站微波能量传输的验证系统方案设计,对收发天线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利用了幅度近似高斯分布的发射阵列场分布设计和低反射的接收整流阵列设计,以高精度来波方向测量和高精度移相控制为波束指向控制的技术途径。对验证系统的波束收集效率进行了分析,收集效率可达94.2%,比传统均匀分布系统高出17.6%。验证系统可从系统规模缩比、波束扫描范围、发射天线口径场分布、整流天线处功率密度、反向波束控制方法等方面模拟SSPS微波能量传输工作模式,推动SSPS系统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微波能量传输 场分布 整流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碎片监测与态势感知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罗熹 李小军 +2 位作者 宋大伟 尚社 孙文锋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2期77-83,共7页
针对LFM脉冲雷达体制,分析了在空间碎片监测中,回波信号在积累时间内距离维、多普勒维和波束维走动,目标RCS起伏较大的原因,研究了基于"三跨补偿"、"航迹跟踪"和"频率分集"补偿和校正方法,通过分析和仿... 针对LFM脉冲雷达体制,分析了在空间碎片监测中,回波信号在积累时间内距离维、多普勒维和波束维走动,目标RCS起伏较大的原因,研究了基于"三跨补偿"、"航迹跟踪"和"频率分集"补偿和校正方法,通过分析和仿真信号时宽和带宽对雷达探测能力的仿真,得出利用该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远、近距离目标捕获和跟踪精度的问题的结论。最后利用验证平台对该算法进行仿真,并给出了多普勒维补偿、最小二乘法和Kalman法航迹跟踪曲线和频率分集距离变化等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算法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FM脉冲雷达 空间碎片监测 相参积累 回波补偿和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微波部件内二次电子累积及其与传输特性的关系
5
作者 张恒 崔万照 +2 位作者 李韵 王新波 杨晶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88,共8页
针对微放电过程中的电子累积效应,探索二次电子累积对微波部件传输特性的影响,提出二次电子累积"等效介质"的理论模型,通过将电子累积等效为"特殊介质",从介质的角度探索电子累积对传输特性的影响,推导得到不同电... 针对微放电过程中的电子累积效应,探索二次电子累积对微波部件传输特性的影响,提出二次电子累积"等效介质"的理论模型,通过将电子累积等效为"特殊介质",从介质的角度探索电子累积对传输特性的影响,推导得到不同电子累积密度所形成不同"等效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仿真和计算结果表明,微放电过程中,电子累积密度从0增长至10^(16)/m^3数量级时,传输特性基本不发生变化;但是当电子累积密度达到10^(17)/m^3数量级时,阻抗变换器的通带内回波损耗恶化了15dB;随着电子累积密度继续增大,"等效介质"对电磁波的反射迅速增强,微波部件的传输特性急剧恶化;在电子累积密度达到4×10^(17)/m^3时,电磁波在阻抗变换器中的传输处于完全截止状态。为了进一步探讨导致传输特性恶化的深层原因,发现在电子累积密度达到4×10^(17)/m^3时,在2.5~5GHz的频率范围内,电子累积形成"等效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呈现为负值,电磁波传输截止,"等效介质"表现出单负介电常数超材料的特性,即导致阻抗变换器传输特性恶化的原因是单负介质材料的形成。研究有益于更深入地认识微放电形成过程中的深层物理机理及其对宏观电性能的影响,为寻求更加有效的抑制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放电 电子累积 等效介质 传输特性 微波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nO阵列的银表面二次电子发射抑制技术 被引量:6
6
作者 胡天存 曹猛 +3 位作者 鲍艳 张永辉 马建中 崔万照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4-60,共7页
随着卫星有效载荷的射频功率越来越大,传统的微放电抑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大功率卫星有效载荷的需求。降低大功率射频部件内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是抑制微放电效应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在金属银表面构造纳米量级ZnO阵列,实现了纳米尺度... 随着卫星有效载荷的射频功率越来越大,传统的微放电抑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大功率卫星有效载荷的需求。降低大功率射频部件内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是抑制微放电效应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在金属银表面构造纳米量级ZnO阵列,实现了纳米尺度银陷阱结构的制备,研究了晶种制备方式、锌盐浓度对ZnO阵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紫外照射法制备晶种获得的ZnO阵列在样片表面分布均匀,提高锌盐浓度可改善ZnO阵列的分布均匀性。分析了ZnO阵列排列密度对银膜构筑的影响,发现在低密度的ZnO阵列上更加容易镀覆金属银。因此,获得了镀银表面基于ZnO阵列的陷阱结构制备的工艺技术,实现金属银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最大值降低3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放电 二次电子发射系数 ZnO阵列 陷阱结构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功率微波部件多载波无源互调分析与实验验证 被引量:5
7
作者 魏焕 王新波 +1 位作者 白鹤 崔万照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0-105,共6页
无源互调是通信系统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卫星载荷技术向更高功率、宽频段、高灵敏度接收方向发展,无源互调对通信系统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常用的双载波分析评价无源互调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复杂载荷通信系统,提出确定多载波无源互调分... 无源互调是通信系统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卫星载荷技术向更高功率、宽频段、高灵敏度接收方向发展,无源互调对通信系统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常用的双载波分析评价无源互调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复杂载荷通信系统,提出确定多载波无源互调分布类型分析与计算方法,采用非线性模型计算多载波无源互调功率电平。通过对TNC双阴连接器的分析计算可得到接收频带内产生3个互调频率点,对比非线性模型计算的互调功率电平与多载波实验测量的互调功率电平,3个互调频率点最大误差小于5dB。分析方法有助于大功率微波部件多载波无源互调分析,可为多载波无源互调测量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微波部件 无源互调 多载波 分布类型 非线性模型 功率电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微加工工艺提高空间行波管收集极效率 被引量:4
8
作者 白春江 崔万照 +1 位作者 叶鸣 贺永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65,共5页
针对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对空间行波管收集极效率的影响,通过降低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方法,提高收集极的效率。并以无氧铜为例,使用化学刻蚀的方法对无氧铜样片进行表面处理,得到规则微孔阵列结构。使用二次电子发射测试平台对有无表面处理... 针对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对空间行波管收集极效率的影响,通过降低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方法,提高收集极的效率。并以无氧铜为例,使用化学刻蚀的方法对无氧铜样片进行表面处理,得到规则微孔阵列结构。使用二次电子发射测试平台对有无表面处理的无氧铜样片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经化学刻蚀处理后的样片的最大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由1.33减小到0.96,二次电子发射抑制效果明显。将测得的两个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曲线用于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模拟设计中。选用已有的3个收集极结构模型,使用模拟软件进行仿真并计算收集极效率。结果表明,3个收集极结构模型的效率分别由原来的80.1%、57.5%、42.1%提高到82.55%、62.6%、59.2%。该结果对于空间行波管收集极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行波管 收集极 二次电子发射 无氧铜 化学刻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微波部件的无源互调抑制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小丽 陈翔 +1 位作者 李军 崔万照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共9页
无源互调(passive intermodulation,PIM)问题广泛存在于大功率微波无源部件及系统中,对卫星及地面通信系统造成严重的干扰。无源互调抑制方法是无源互调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点关注领域,是解决无源互调问题的核心关键。在阐述无源... 无源互调(passive intermodulation,PIM)问题广泛存在于大功率微波无源部件及系统中,对卫星及地面通信系统造成严重的干扰。无源互调抑制方法是无源互调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点关注领域,是解决无源互调问题的核心关键。在阐述无源互调产生机理的基础上,分别从工艺、结构、电设计及信号处理等多个方面系统地归纳总结了现有的无源互调抑制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各种抑制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梳理分析了后续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工艺结构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一体化设计、新型非接触式无源互调抑制以及数字信号处理实现无源互调抑制,成为后续重要的新兴发展方向,将会为解决无源互调问题带来新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 微波部件 无源互调抑制 非接触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模型的空间信息网络流量预测算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西峰 赵尚弘 +2 位作者 李瑞欣 黎军 郑永兴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0-43,共4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式分解(EMD)、遗传优化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A_GRNN)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组合模型的空间信息网络流量预测算法。描述了算法的主要理论和具体过程,通过与单一GRNN和ARMA模型的仿真对比,验证了组合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 空间信息网络 流量预测 经验模式分解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自回归移动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谐振腔放电击穿特性与发射光谱分析
11
作者 杨兆伦 陈泽煜 +2 位作者 彭玉彬 贺永宁 崔万照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9-206,共8页
针对航天器通信系统中微波部件放电过程中的检测问题,开展对微波部件放电击穿的实验研究,以特殊设计的微波谐振腔为对象,研究从微放电到低气压放电的过渡过程中击穿特性的变化,考虑三种背景气体类型,采用全局检测和光学局部检测相结合... 针对航天器通信系统中微波部件放电过程中的检测问题,开展对微波部件放电击穿的实验研究,以特殊设计的微波谐振腔为对象,研究从微放电到低气压放电的过渡过程中击穿特性的变化,考虑三种背景气体类型,采用全局检测和光学局部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在100~1000 Pa的压强范围内,放电的击穿阈值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背景气体为氮气和空气,击穿阈值在400~500 Pa时达到最低水平,放电发生时产生的发射光谱较为相似,较为明显的发射谱线强度出现在氮气的第二正带系337.1 nm处。此外,由于背景环境中含少量的水蒸气,在314 nm处的OH自由基强度也较为明显。分析得出气体压强可改变粒子生成与消耗路径并对等离子体中各粒子的浓度大小产生影响。而氧气环境下的最低击穿阈值在600~700 Pa,同时整体发射光谱强度较低,仅能观测到704.2 nm和777.5 nm处氧原子的跃迁,进一步分析OH对氧气放电过程的影响,经过水浴处理后再次进行氧气的测试过程,结果并没有出现显著变化,表明在一定的压强范围内,水分子的存在对氧气的电离过程产生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击穿 发射光谱 气体放电 空间微波部件 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大功率复杂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韵 崔万照 +4 位作者 张洪太 殷新社 王洪广 张剑锋 贺永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3-80,共8页
随着航天器有效载荷技术向高功率、小型化持续发展,复杂结构微波部件微放电数值模拟与阈值分析成为影响微放电分析的基础瓶颈问题。基于电磁时域有限差分计算方法与粒子模拟技术,结合二次电子发射模拟,提出了微放电电磁粒子联合仿真方法... 随着航天器有效载荷技术向高功率、小型化持续发展,复杂结构微波部件微放电数值模拟与阈值分析成为影响微放电分析的基础瓶颈问题。基于电磁时域有限差分计算方法与粒子模拟技术,结合二次电子发射模拟,提出了微放电电磁粒子联合仿真方法,数值模型中考虑了真实电子间的库仑力以及电子运动产生的电荷和电流变化对电磁场的影响,解决了复杂结构微波部件微放电三维数值模拟技术难题。实现了在统一的三维空间网格与时间步进行电磁场值演变计算、电子运动状态变化推进计算与二次电子产额与能量分布计算,基于得到的二次电子数目随时间变化趋势实现了微放电阈值预判,通过微放电电子随时间演化获得了微放电过程具体物理图像及放电位置,并与实际器件微放电实验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三维电磁粒子数值模拟方法可对大功率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的物理过程与具体放电位置进行三维描述,预测的阈值与微放电实验测量值吻合良好,误差小于1.2dB,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对于深入研究微放电效应微观物理机制、提高大功率微波部件微放电设计与分析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大功率 微放电 数值模拟 无源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沌理论的无源互调功率预测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白春江 崔万照 李军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4-130,共7页
该文以通信系统中常用的典型微波部件——同轴连接器为研究对象,基于混沌理论对获得的同轴连接器的无源互调(PIM)功率时间序列进行分析,验证了使用混沌理论预测无源互调的有效性。首先通过实验系统获得同轴连接器的3阶无源互调功率时间... 该文以通信系统中常用的典型微波部件——同轴连接器为研究对象,基于混沌理论对获得的同轴连接器的无源互调(PIM)功率时间序列进行分析,验证了使用混沌理论预测无源互调的有效性。首先通过实验系统获得同轴连接器的3阶无源互调功率时间序列,并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相空间重构,确定该时间序列的最佳嵌入维数m和延迟时间τ。然后,结合最佳嵌入维数和延迟时间,分别构建相图和使用小数据量法计算该时间序列的最大Lyapunov指数,从而从定性和定量角度验证了该无源互调功率时间序列具有混沌特性。在此基础上,基于获得的最大Lyapunov指数对该无源互调功率时间序列进行混沌预测,在最大可预测尺度范围内,理论预测值与实验值最大误差为2.61%,表明采用混沌方法预测无源互调功率效果较好。该文提出的使用混沌理论预测通信系统中微波部件无源互调功率的方法,为开展无源互调抑制技术研究,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通信 无源互调 混沌 LYAPUNOV指数 相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规则形貌影响下的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娜 崔万照 +2 位作者 曹猛 王瑞 胡天存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共7页
通过人工加工出特定的表面形貌来调控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特性已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规则表面形貌易于揭示抑制规律和影响机制对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光刻、等离子刻蚀等工艺可以较好地实现特定设计的规则形貌,因此,在抑制... 通过人工加工出特定的表面形貌来调控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特性已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规则表面形貌易于揭示抑制规律和影响机制对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光刻、等离子刻蚀等工艺可以较好地实现特定设计的规则形貌,因此,在抑制微放电的研究初期或原理性试验验证过程中多采用定制的规则表面形貌。基于提出的电子与表面形貌相互作用的多代模型,以三维圆柱孔为例,采用蒙特卡罗方法系统研究了三维规则表面形貌的深宽比、占空比等参量影响二次电子产额、二次电子能谱以及出射角分布的规律。研究发现:规则形貌的深宽比越大,能谱展宽越强烈,形貌对出射角的选择性越强,二次电子产额的抑制效果越好,但该抑制效果存在饱和效应。在形貌不发生交叠时,增加占空比,可有效降低二次电子产额,由于圆柱孔出射电子占比较少,二次电子能谱与出射角分布接近于平面。所获得的三维规则表面形貌的二次电子发射特性对于全面评估其对微放电效应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电子发射 规则形貌 二次电子产额 二次电子能谱 出射角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功率铁磁性微波部件微放电演变机理与抑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韵 封国宝 +4 位作者 谢贵柏 苗光辉 李小军 崔万照 贺永宁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9-34,共6页
铁氧体环行器是承载航天器微波系统大功率的关键器件,其大功率微放电效应是影响航天器在轨安全、可靠运行的瓶颈问题。从影响微放电效应的关键因素--二次电子发射特性出发,提出铁磁性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物理演变模型,揭示了铁磁性微波... 铁氧体环行器是承载航天器微波系统大功率的关键器件,其大功率微放电效应是影响航天器在轨安全、可靠运行的瓶颈问题。从影响微放电效应的关键因素--二次电子发射特性出发,提出铁磁性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物理演变模型,揭示了铁磁性微波部件内部初始自由电子与二次电子运动的空间规律;通过改变铁磁性微波部件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特性,揭示了铁磁性微波部件抗微放电优化设计的物理原理。在S频段铁氧体环行器中验证了基于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微放电效应抑制,将器件的微放电阈值从380 W提高至3400 W以上,提升效率大于9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 铁氧体环行器 微放电 抑制 演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界面匹配高效微波整流天线设计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董士伟 王颖 +2 位作者 董亚洲 付文丽 李小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期87-91,共5页
整流天线效率对远距离微波能量传输的整体效率至关重要.针对传输系统接收整流端效率提升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多界面匹配高效微波整流天线的设计方法.首先对整流天线的效率给出了数学描述,并据此在能量波束入射界面、能量转移界面、能量转... 整流天线效率对远距离微波能量传输的整体效率至关重要.针对传输系统接收整流端效率提升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多界面匹配高效微波整流天线的设计方法.首先对整流天线的效率给出了数学描述,并据此在能量波束入射界面、能量转移界面、能量转换界面、直流合成界面提出了匹配原理和方法.多界面匹配联合就形成了高效整流天线设计方法.最后,根据相关匹配原理进行了实验验证,证实了对波阻抗匹配和输入阻抗匹配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无线能量传输 整流天线 效率 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PC码对无源互调干扰下通信性能改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方天琪 胡天存 +1 位作者 田露 刘建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8-113,共6页
针对无源互调干扰信号的时变性和间断性特点,提出了利用低密度奇偶校验(Low Density Parity Check,LDPC)码抗突发差错的特性来减弱无源互调干扰影响的方法。文章设计了LDPC编译码方案,采用了基于准循环矩阵的编码方案,并着重分析了译码... 针对无源互调干扰信号的时变性和间断性特点,提出了利用低密度奇偶校验(Low Density Parity Check,LDPC)码抗突发差错的特性来减弱无源互调干扰影响的方法。文章设计了LDPC编译码方案,采用了基于准循环矩阵的编码方案,并着重分析了译码环节,译码算法最终选定具有低迭代时延特点的基于行信息传递(Row Message Passing,RMP)调度的最小和译码算法。译码仿真结果显示,用占空比为10%的脉冲模拟无源互调干扰,信噪比为3.1dB时,编码增益约为8.2dB。实测结果显示,信干比为2dB时,带有LDPC编码的系统误码率为0.002 69,信干比增益超过10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通信 无源互调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最小和译码 误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通信低时延高可靠业务资源预留算法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么欣桐 陈健 黎军 《现代电子技术》 2022年第17期1-6,共6页
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已明确5G移动通信系统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RLLC)和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三大应用场景。其中uRLLC业务是一种以超低时延、超高可靠性传输数据的业务,eMBB业务则对数据传输速率和吞吐量有明确... 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已明确5G移动通信系统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RLLC)和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三大应用场景。其中uRLLC业务是一种以超低时延、超高可靠性传输数据的业务,eMBB业务则对数据传输速率和吞吐量有明确要求。在系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uRLLC业务和eMBB业务复用时如何保障各自业务的服务质量(QoS)已成为5G移动通信系统多业务场景系统资源分配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传统资源预留算法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多类型业务场景创新性地提出一种突发业务与随机业务并存的多占比动态资源预留与抢占机制,在保障uRLLC多种业务的超低时延和超高可靠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eMBB业务的吞吐率。经随机网络理论分析,优化设定uRLLC资源动态预留门限和资源抢占门限。仿真分析表明,所提方法在保障uRLLC多种业务的QoS基础上,有效提高了eMBB业务的吞吐量并最高可降低350 ms业务时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预留 5G移动通信 时延 可靠性 随机网络演算 吞吐量 资源抢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微波部件微放电诱导低气压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泽煜 王瑞 崔万照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42,共8页
航天器微波部件低气压放电效应是威胁航天器电子设备安全运行的一种特殊效应,而部件材料表面吸附气体脱附后为低气压放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首先对比了微放电与低气压放电的区别,阐述了低气压放电破坏效应的产生根源。通过理论分析与计... 航天器微波部件低气压放电效应是威胁航天器电子设备安全运行的一种特殊效应,而部件材料表面吸附气体脱附后为低气压放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首先对比了微放电与低气压放电的区别,阐述了低气压放电破坏效应的产生根源。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对比了热效应和电子轰击效应对不同键能吸附气体的脱附效率。结果发现,热致脱附主要造成低键能物理吸附气体的解吸附,电子轰击效应可造成高键能的化学吸附气体的解吸附。阐明了由二次电子倍增引起的电子诱导解吸附过程是星载微波部件内低气压环境的主要形成原因。最后讨论了通过部件材料表面处理及提高二次电子倍增阈值的低气压放电效应抑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气压放电 吸附气体 热脱附 电子诱导脱附 等离子体 微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阻抗变换器低气压放电研究
20
作者 茅张松 李韵 +4 位作者 张勇 叶鸣 王瑞 崔万照 贺永宁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24-630,共7页
低气压放电效应是由微波电离击穿引起的气体放电现象,是限制大功率微波部件功率容量的关键可靠性问题之一。以同轴结构微波部件为研究对象,对S波段同轴阻抗变换器进行了低气压放电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同轴阻抗变换器的低气压放电行... 低气压放电效应是由微波电离击穿引起的气体放电现象,是限制大功率微波部件功率容量的关键可靠性问题之一。以同轴结构微波部件为研究对象,对S波段同轴阻抗变换器进行了低气压放电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同轴阻抗变换器的低气压放电行为近似符合帕邢曲线。基于考虑扩散、电离、吸附的气体放电理论,建立了同轴传输线结构微波电离击穿功率阈值的计算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气体温度升高会导致微波电离击穿阈值曲线向低气压区域平移;局部场增强效应会降低同轴阻抗变换器的低气压放电功率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击穿 低气压放电 同轴阻抗变换器 功率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