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大体育部十年工作回顾
1
作者 胡宗好 柴松 《研究生教育研究》 1996年第3期70-74,共5页
中国科大体育部十年工作回顾胡宗好,柴松前言十年来,中国科大体育工作在领导关怀和各方支持及体育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2年被安徽省教委评为体育课程优秀学校,同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 中国科大体育部十年工作回顾胡宗好,柴松前言十年来,中国科大体育工作在领导关怀和各方支持及体育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2年被安徽省教委评为体育课程优秀学校,同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优秀学校”,95年又被安徽省教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部 高校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工作 群体竞赛 体育教师 优秀学校 体育课教学 中国科技大学 体育学科 青年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学校体育改革 被引量:14
2
作者 徐雄杰 曾妮 纪进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7-28,共2页
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学校体育改革进行了探讨,认为学校体育改革应适应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趋势,树立"健康第一"和尊重个性及种族、民族、地域差异的指导思想,建立相应的学校体育理论框架和课程体系。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文化 多元文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研究生体育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金广江 胡宗好 《研究生教育研究》 1996年第4期36-38,共3页
论我国研究生体育教育的地位与作用金广江,胡宗好我国研究生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已有十年历史了,现在已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面向21世纪,如何进一步明确我国研究生体育教育地位与作用,如何尽快建立一个科学的、规范的、系... 论我国研究生体育教育的地位与作用金广江,胡宗好我国研究生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已有十年历史了,现在已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面向21世纪,如何进一步明确我国研究生体育教育地位与作用,如何尽快建立一个科学的、规范的、系统的研究生体育教育工作机制,已成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工作 《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地位与作用 体育教育工作 研究生教育 《纲要》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体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序聚类法和最小变化拟合在体育选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燕 徐雄杰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44-46,共3页
本文应用列序聚类法和最小变化拟合于运动员选材。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给出了计算程序和得到解的迭代过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运动员选材中是非常有效的。
关键词 列序聚类法 最小变化拟合 选材 迭代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体育之现状及发展取向 被引量:15
5
作者 纪进 徐雄杰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95-96,共2页
关键词 学校体育工作 学生 大教育 学习成效 课程实施 家教 终身学习 正常 影响 适应
全文增补中
有关运动伤害法律保护措施的思考 被引量:11
6
作者 纪进 徐雄杰 金广江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8-49,共2页
运动伤害事故在现今的运动竞赛中时有发生 ,如何全面建立运动员运动伤害保护体系 ,通过立法形式对运动员提供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性措施 ,是十分重要的 。
关键词 运动 运动员 运动伤害 保护措施 运动保险 法律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I对运动员耐力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陈新民 季丽娜 +1 位作者 柴松 周先稠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2-64,共3页
通过对160例男、女运动员的观察和检测,证实了POI有减缓运动员安静时的心率,增加每搏输出量、心搏指数和左心有效泵力,提高运动员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从而增强机体耐力及耐缺氧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 运动员 耐力 中药制剂 白芍 血红蛋白 PO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刺激消除男子中跑运动员一周大强度训练所致疲劳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利森 金广江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77,共3页
探询穴位刺激对消除中跑运动员一周大强度训练导致的疲劳的效果。将运动员随机分成穴位刺激组、穴旁刺激组和对照组,每日训练后穴位刺激组进行穴位刺激,穴旁刺激组进行穴旁肌肉刺激,对照组自然休息。每位运动员在训练前一天和训练结束... 探询穴位刺激对消除中跑运动员一周大强度训练导致的疲劳的效果。将运动员随机分成穴位刺激组、穴旁刺激组和对照组,每日训练后穴位刺激组进行穴位刺激,穴旁刺激组进行穴旁肌肉刺激,对照组自然休息。每位运动员在训练前一天和训练结束后一天各抽取肘部静脉血2ml,测试其SOD活性及MDA含量。每次抽血结束后测试1 500m成绩。训练前3组SOD活性、MDA含量以及1 500m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一周后穴位刺激组SOD活性1、500m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MDA含量下降具有显著性。穴位刺激能提高SOD活性和1 500m运动成绩,降低自由基中MDA的含量,并对消除运动性疲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刺激 中跑运动员 大强度训练 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