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道变迁对黄河三角洲不同湿地土壤有机碳来源的影响
1
作者 韩村 张亚茹 +5 位作者 胡聪月 李雪 王晓杰 赵明亮 韩广轩 宋维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18-4827,共10页
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黄河频繁的河道变迁改变了水文条件和植被特征,这可能会对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的来源产生重要影响,但当前缺乏研究和认知。选取黄河1996年故道及现行河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盐地碱蓬和无植被光... 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黄河频繁的河道变迁改变了水文条件和植被特征,这可能会对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的来源产生重要影响,但当前缺乏研究和认知。选取黄河1996年故道及现行河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盐地碱蓬和无植被光滩湿地土壤样品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废弃河道和现行河道不同河口湿地土壤的碳分布特征及其溯源特征。结果表明,(1)两湿地土壤C/N比的变化范围为26—54,其中废弃河道湿地土壤C/N比要显著高于现行河道土壤(P<0.05),而不同土层间C/N比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有机碳δ13C值变化范围为-25.30‰至-22.03‰,两河道无植被光滩土壤δ13C值显著高于盐地碱蓬(P<0.05),同时土壤δ13C值整体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2)贝叶斯混合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有机碳整体上主要来源于当地植物(40%—67%),其次是海洋浮游植物(23%—40%),而陆源颗粒有机质(POM)相对贡献较小。(3)方差分析表明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来源受到河道变迁和植被类型变化的影响;盐地碱蓬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当地植物贡献显著大于无植被光滩(P<0.05),海洋浮游植物贡献在两河道和两植被类型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陆源POM贡献受到河道和植被类型的交互作用影响(P<0.05)。研究揭示了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来源的整体特征以及驱动因素,这不仅增强了对该区域河口湿地土壤碳循环的理解,也为河口湿地碳汇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河道变迁 河口湿地 碳溯源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