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s^+和Yb^(3+)在方解石、高岭石、蒙脱石、绿泥石和海绿石上的吸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世红 李春江 +1 位作者 于涛 柴之芳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0-76,83,共8页
用静态平衡批试法和放射性示踪技术研究了Cs+ 和Yb3 + 共存条件下 ,在方解石、高岭石、蒙脱石、绿泥石和海绿石等 5种矿物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 (液相初始酸度、液固相比和金属离子初始浓度 ) ,按单位质量矿物的吸... 用静态平衡批试法和放射性示踪技术研究了Cs+ 和Yb3 + 共存条件下 ,在方解石、高岭石、蒙脱石、绿泥石和海绿石等 5种矿物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 (液相初始酸度、液固相比和金属离子初始浓度 ) ,按单位质量矿物的吸附量计 ,蒙脱石对Cs+ 和Yb3 + 的吸附能力明显强于其它矿物 ,而其它矿物对Cs+的吸附能力的差异相对不大。Cs+ 和Yb3 + 的吸附率 ,均随金属离子初始浓度的增大呈现减小趋势 ,但Yb3 + 的变化趋势更大。所有吸附等温线均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方程。在实验所用溶液酸度条件下 ,Cs+ ,Yb3 + 在高岭石、蒙脱石和绿泥石中的吸附作用有可能以离子交换反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吸附 方解石 绿泥石 蒙脱石 高岭石 海绿石 钯(I) 镱(Ⅱ) 放射性废物 处置 核素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子辐照法合成新型纳米结构材料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振玲 赵宇亮 柴之芳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7期75-85,共11页
放射化学与纳米科学的交叉,既是放射化学在新兴前学科的应用,也是放射化学本身在前沿领域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反应堆中子催化引起的富勒烯反应,特别是聚合反应的设计方法、分离纯化过程,产物分析和结构表征等研究,建立了堆中子合成全... 放射化学与纳米科学的交叉,既是放射化学在新兴前学科的应用,也是放射化学本身在前沿领域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反应堆中子催化引起的富勒烯反应,特别是聚合反应的设计方法、分离纯化过程,产物分析和结构表征等研究,建立了堆中子合成全碳富勒烯二聚体C121,C131和C141的方法,探索开辟利用中子等放射性辐射技术,发展新型纳米结构物质,如全碳富勒烯二聚体、三聚体、甚至四聚体的新方法。全碳富勒烯二聚体既是碳元素的一种新的同分异构体,也是合成富勒烯高聚物的起始物,因此倍受关注。它们在人工光合成、分子电子器件和超分子化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化学 纳米技术 全碳富勒烯二聚体 中子照射 C121 C131 C14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反冲径迹定年——新兴热年代学技术
3
作者 董金泉 袁万明 +2 位作者 高绍凯 保增宽 王世成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258-261,共4页
与裂变迹径定年类似,α反冲径迹定年(Alpha~Recoil Track)也是基于天然放射性元素所释放核粒子在固体中产生可蚀刻径迹的积累。铀钍及它们的子体核素进行α衰变时形成α反冲径迹,当发射一个α粒子时,重的剩余核反冲并造成30~40n... 与裂变迹径定年类似,α反冲径迹定年(Alpha~Recoil Track)也是基于天然放射性元素所释放核粒子在固体中产生可蚀刻径迹的积累。铀钍及它们的子体核素进行α衰变时形成α反冲径迹,当发射一个α粒子时,重的剩余核反冲并造成30~40nm的辐射损失痕迹,经过蚀刻α反冲径迹可在干涉相差显微镜下观测。如果在样品形成以后全部迹径被保留下来,那么测定它们的总数就可以得到样品的年龄。α反冲径迹定年是一种刚刚开始研究的新型热年代学核分析技术,研究样品可以是单个小云母片(约0.5mm),定年范围10^2~10^6a,该方法对第四纪地质、地理、灾害及考古等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反冲径迹 热年代学 定年 黑云母 金云母 核分析技术 径迹 反冲 天然放射性元素 相差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地块尼木地区新第三纪构造热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约束
4
作者 袁万明 董金泉 +1 位作者 保增宽 朱炳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0-573,共4页
文章报道冈底斯地块尼木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新成果。获得的5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6.8±0.6)^(9.7±1.2)Ma,均属同一组年龄;径迹长度为(12.9±1.7)^(14.2±2.3)μm,具单峰分布。这与近期9~5 Ma挤压事件并导致藏... 文章报道冈底斯地块尼木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新成果。获得的5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6.8±0.6)^(9.7±1.2)Ma,均属同一组年龄;径迹长度为(12.9±1.7)^(14.2±2.3)μm,具单峰分布。这与近期9~5 Ma挤压事件并导致藏北盆地快速沉积作用相一致。样品模拟揭示有3阶段地质热历史:从大于12 Ma到8 Ma,温度120~110℃,属于稳定阶段;8~4 Ma,约从110℃到15℃地表温度,是快速冷却阶段;4~0 Ma,处于地表演化阶段。受喜马拉雅碰撞作用的影响,第2阶段使本区急剧隆升剥露,形成现今的山貌特征。在8~4 Ma期间,平均隆升速率为1.41 mm/a,累计隆升量达5 94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冷却隆升 热历史 裂变径迹 冈底斯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