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兽类学研究发展历程
1
作者 边疆晖 王德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7-481,共5页
2022年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西高所)建所60周年(1962―2022)。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也走过了60年的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60年来,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始终立足青藏高原,立足基础和应用基础... 2022年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西高所)建所60周年(1962―2022)。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也走过了60年的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60年来,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始终立足青藏高原,立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需求,围绕为区域经济和生态保护服务,在不同阶段开展了大量相应的工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出版了多个学术刊物,为我国的兽类学及兽类生态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种群 进化 适应 生理 啮齿动物 鼠害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高原鳅血红蛋白基因家族全基因组分析及低氧胁迫响应
2
作者 谭瑾 郭守全 +6 位作者 刘丹 张存芳 聂苗苗 寇若彬 姚占雯 田菲 祁得林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72,共11页
为探究血红蛋白基因家族在黄河高原鳅(Triplophysa pappenheimi)低氧适应中的作用,研究基于黄河高原鳅基因组数据对血红蛋白基因家族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开展低氧胁迫和基因表达检测。结果显示,黄河高原鳅血红蛋白基因家族由11个成... 为探究血红蛋白基因家族在黄河高原鳅(Triplophysa pappenheimi)低氧适应中的作用,研究基于黄河高原鳅基因组数据对血红蛋白基因家族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开展低氧胁迫和基因表达检测。结果显示,黄河高原鳅血红蛋白基因家族由11个成员组成,其中包括6个α珠蛋白基因(hbaa1、hbaa2、hbae1、hbae3、hbae4和hbae5)和5个β珠蛋白基因(hbba1、hbba2、hbbe1.1、hbbe1.2和hbbe2)。Motif、Domain及基因结构分析结果均表明该家族成员具有较高的保守性,除hbbe2外,其余基因结构相似。染色体定位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2条染色体上(Chr_07、Chr_17)。蛋白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显示,除hbbe1.2为疏水性不稳定蛋白,其余基因产物均为疏水性稳定蛋白,其中hbae3、hbbe1.1、hbbe2为酸性蛋白;其余8个为碱性蛋白,其中α-螺旋是主要的二级结构。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除hbae4基因产物位于细胞质中,hbae3位于细胞质和细胞外;其余血红蛋白基因均位于线粒体中。基因表达研究表明,在急性低氧胁迫12h(0.3±0.1 mg/L)后,hbaa1、hbaa2、hbba1和hbba2基因在肝脏、鳃和血液中的表达量具有上调趋势,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在慢性低氧24h至96h[(3.0±0.1)mg/L]时,hbaa1、hbba1、hbaa2和hbba2基因在肝脏和血液中的表达量达到峰值(P<0.05),随着胁迫时间延长,上述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所下调。在鳃组织中,hbaa1、hbaa2和hbba1的最高表达量出现在慢性低氧后的196h,而hbba2基因表达峰值出现在24h。研究展示了黄河高原鳅血红蛋白基因家族成员的低氧胁迫表达模式,为黄河高原鳅的低氧适应机制研究积累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基因家族 全基因组分析 低氧胁迫 黄河高原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高粱在青海高原不同海拔生态区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李春喜 冯海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59,共9页
2010-2011年在青海高原不同海拔生态区对甜高粱进行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海拔对生育期、茎秆高度、单株鲜重、叶片数、茎叶产量、糖锤度有极显著影响。海拔1 850 m鲜重产量111 127~139 840 kg/hm2,籽粒成熟,产量4 154~7 609 kg/h... 2010-2011年在青海高原不同海拔生态区对甜高粱进行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海拔对生育期、茎秆高度、单株鲜重、叶片数、茎叶产量、糖锤度有极显著影响。海拔1 850 m鲜重产量111 127~139 840 kg/hm2,籽粒成熟,产量4 154~7 609 kg/hm2;海拔1 990 m鲜重产量96 156~139 496 kg/hm2;海拔2 100 m鲜重产量70 124~109596 kg/hm2,早熟品种籽粒能成熟;海拔2 300 m鲜重产量71 528~102 690 kg/hm2,晚熟品种不能抽穗;海拔2 500m鲜重产量41 340~61 034 kg/hm2,早熟品种能进入抽穗期。茎秆糖锤度海拔2 300 m以下地区除晚熟品种较低外,可达15%以上,海拔2 500 m茎秆糖锤度只有6.52%~9.28%。九甜杂三品种综合表现突出,鲜重产量61 033.5~125 439.0 kg/hm2,糖锤度9.28%~19.61%。海拔1 850 m籽粒产量7 461 kg/hm2,是推广种植的首选品种;吉甜5号、超级放牧者综合表现良好,可为候选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海拔 鲜重产量 糖锤度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9个我国不同生态区培育的青贮玉米品种在青海高原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朱丽丽 张业猛 +3 位作者 李万才 赵亚利 李想 陈志国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78,共11页
对39个来自我国不同生态区的青贮玉米品种进行田间种植,采用主成分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生物学产量和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筛选出在青海高原环境下适应性较好的品种。结果表明:依据国家玉米品种区划,东华... 对39个来自我国不同生态区的青贮玉米品种进行田间种植,采用主成分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生物学产量和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筛选出在青海高原环境下适应性较好的品种。结果表明:依据国家玉米品种区划,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的晋单73号、京九青贮16和科大101,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类型区的豫青贮23,热带亚热带玉米类型区的勤玉58和青青300,西北春玉米类型区的屯玉168,以及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的中玉335,8个青贮玉米品种在两种分析方法中的排名均在前10,说明这些品种性状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青海作为青贮玉米品种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青海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中丰富及稀有类群的季节性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范超 张良志 +7 位作者 付海波 刘传发 李文靖 张贺 唐显江 程琪 沈文娟 张堰铭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17-630,共14页
气候及食物是驱动植食性小哺乳动物肠道菌群产生季节性变化的重要因素。然而,此类研究很少涉及肠道丰富及稀有微生物类群。本文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对象,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和分析,探讨丰富及稀有肠道微生物类群的结构... 气候及食物是驱动植食性小哺乳动物肠道菌群产生季节性变化的重要因素。然而,此类研究很少涉及肠道丰富及稀有微生物类群。本文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对象,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和分析,探讨丰富及稀有肠道微生物类群的结构组成、多样性指数及功能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丰富类群对菌群主要门和功能的季节性变异贡献大于稀有类群,稀有类群对菌群OTU和alpha多样性的变异贡献大于丰富类群。丰富类群和稀有类群的香农指数均在冬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丰富类群的ACE指数在秋季显著低于其他季节,而稀有类群的ACE指数则在冬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丰富类群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在冬季和秋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但在稀有类群中,夏季和秋季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冬季和春季。丰富类群中氨基酸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在冬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而在稀有类群中,其相对丰度在春季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气温、降水量和植被中的营养物质与肠道菌群中丰富类群和稀有类群的变化均显著相关,环境变量对丰富类群和稀有类群变化的总解释率分别为18%(气温:3%;降水:4%;植被营养成分:10%;联合:1%)和9%(气温:1%;降水:2%;植被营养成分:5%;联合:1%)。以上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中的丰富和稀有类群具有不同的分布模式和季节性特征,二者对整体菌群变异的贡献存在差异,环境因素更多地影响丰富类群,反映了肠道微生物不同类群对季节变化响应的非一致性。本研究增进了我们对哺乳动物肠道菌群季节性变化过程及环境适应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16S rRNA基因 丰富和稀有类群 季节性特征 高原鼠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白草生殖生长期植株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力天 刘炜 +7 位作者 刘德梅 董瑞珍 王晓丽 张敏 仁增曲扎 边巴普尺 杨时海 马玉寿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694-2702,共9页
为明确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 Tzvel.)生殖生长期生物量分配规律,本研究选择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一处白草单优种群落,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方法,研究白草不同生育期的基本生长特征、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和构件占比... 为明确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 Tzvel.)生殖生长期生物量分配规律,本研究选择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一处白草单优种群落,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方法,研究白草不同生育期的基本生长特征、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和构件占比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白草株高、茎粗、凋落物占比、茎占比、叶鞘占比、穗占比、生殖枝占比和地上营养体占比随生育进程呈“∩”型变化;根茎占比从孕穗期65.42%显著下降到灌浆期45.10%,后在成熟期显著上升至63.22%,呈“∪”型变化。白草灌浆期茎叶比2.16,根茎占比45.10%,地上生物量占比达到最大的54.90%,大量干物质未转移至地下部贮存,利用价值最大。因此,白草以地下根茎克隆繁殖作为主要繁殖方式,在生殖生长前期将干物质大量分配到地上部完成有性生殖,在成熟期将干物质转移到地下部贮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草 生殖生长 生物量分配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退化影响高原鼠兔血清总IgG水平、肠道寄生物感染及肝脏和肾脏指数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学琴 陈慧青 +3 位作者 张璐 尚国珍 吴雁 边疆晖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1-539,共9页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其种群数量随着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地退化而暴发式增长。阐明此过程中高原鼠兔天然免疫能力及肝脏和肾脏器官指数的变化,对深入揭示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引起的高原鼠...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其种群数量随着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地退化而暴发式增长。阐明此过程中高原鼠兔天然免疫能力及肝脏和肾脏器官指数的变化,对深入揭示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引起的高原鼠兔种群暴发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区,调查了轻度、中度、重度退化草地中高原鼠兔洞口数量,并测定了成体高原鼠兔血清总IgG含量、肠道寄生物感染状况及肝脏和肾脏指数。结果发现:随着草地退化,高原鼠兔洞口数量和血清总IgG水平显著增加;绦虫和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以及肝脏和肾脏指数均显著降低。雄性对绦虫的感染率和肝脏指数显著低于雌性;雌性在重度退化草地中对绦虫和线虫的感染率及感染强度显著低于轻度退化草地。以上结果表明,过度放牧介导的草地退化增强了高原鼠兔的天然免疫功能,缓解了毒素对肝脏和肾脏的损伤,进而可能促进其种群暴发式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草地退化 食物蛋白 天然免疫 肠道寄生物 种群暴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饲养对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良志 唐显江 +2 位作者 任世恩 赵雅琪 张堰铭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9-530,共12页
群落生态构建过程是近年来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室内饲养可引起肠道菌群的剧烈变化,这种改变是否会影响群落的构建过程,一直未见报道。本文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对象,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探讨室内饲养和野生高原... 群落生态构建过程是近年来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室内饲养可引起肠道菌群的剧烈变化,这种改变是否会影响群落的构建过程,一直未见报道。本文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对象,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探讨室内饲养和野生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在结构、功能以及群落构建过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繁殖季节,室内饲养组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野外组;群落丰度指数和群落覆盖度指数在非繁殖季节显著高于繁殖季节。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室内饲养组显著富集,而厚壁菌门(Firmicute)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在野外组显著富集;在野外组,Epsilonbacteraeota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在繁殖季节显著富集。菌群功能分析显示,室内饲养组与野生组在细胞通讯和心血管疾病通路存在显著差异;野外组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肠道菌群功能在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脂质代谢等通路存在显著差异。中性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室内饲养明显降低了菌群构建的随机过程。野外组生理状态也会降低菌群构建的随机性。本研究证明室内饲养和宿主生理状态均会对高原鼠兔肠道菌群组成及群落构建产生影响,此结果为实现高原鼠兔室内繁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高原鼠兔 16S rRNA基因 群落构建 结构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情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优势种潜在适宜区分布预测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明 王军邦 +3 位作者 张秀娟 张溢 王之嵘 杨永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162-10177,共16页
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优势种及草地类型的未来空间分布变化对草地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物种分布数据和主要环境因子,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并分析了高寒草地优势种在当前和未来(2041—2060,2061—2080)不同气候情景(SSP126、... 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优势种及草地类型的未来空间分布变化对草地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物种分布数据和主要环境因子,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并分析了高寒草地优势种在当前和未来(2041—2060,2061—2080)不同气候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下的潜在适宜区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MaxEnt对4类研究物种AUC值均>0.9,预测效果好。(2)早熟禾(Poa annua)类高寒草原主导环境因子是最冷季平均温度(bio11);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类高寒草原、高山嵩草(Carex parvula)类和矮生嵩草(Carex alatauensis)类高寒草甸主导环境因子是年降水量(bio12)。总体而言高寒草地优势种分布受年降水量(bio12)、海拔(Elev)、平均温度日较差(bio2)及降水量季节性变化(bio15)共同驱动。(3)未来气候情景下早熟禾类高寒草原丧失的部分区域会转化为紫花针茅类高寒草原与矮生嵩草类高寒草甸适宜区,高寒草原优势种适宜区质心向西南方向迁移,早熟禾类潜在适宜区在中期(2041—2060)的SSP370情景及远期(2061—2080)的SSP245情景下扩张,其他情景下皆丧失;紫花针茅类的潜在适宜区皆扩张且在SSP370情景下扩张面积达到最大;高寒草甸优势种的潜在适宜区多为扩张趋势且质心向南迁移,仅在SSP585情景下会丧失。本研究不仅可以为保护该地区物种多样性和当地畜牧业生产提供方法参考,也为维持地域生态系统平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优势种 最大熵模型(MaxEnt) 适宜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青藏高原野生大颖草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怡均 陈文杰 刘瑞娟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2,共8页
大颖草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且适应沙生和高寒环境的一种多年生禾草,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是种质资源利用的前提,但目前其在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仍不清楚。本研究应用SSR标记对4个代表性生境下大颖草居群的55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大颖草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且适应沙生和高寒环境的一种多年生禾草,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是种质资源利用的前提,但目前其在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仍不清楚。本研究应用SSR标记对4个代表性生境下大颖草居群的55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居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香农信息指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3750、1.1685、0.1624和0.1042,指示大颖草遗传多样性偏低。4个居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其中,GN居群最高,YS居群最低。有70.2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不同个体间,说明居群内变异可以作为遗传多样性主要来源。群体基因流为1.1783,说明居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能有效抑制种群间的遗传分化。UPGMA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55份大颖草材料被划分为7个亚群,并与其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初步获得了大颖草居群水平遗传多样性信息,为今后大颖草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颖草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对青贮玉米、藜麦生物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学贵 张业猛 +3 位作者 王秀娟 李想 陈志国 韩建琪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4年第2期50-5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和藜麦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方法】试验在不同作物(铁研53/青藜1号)、同一作物不同熟期品种(铁研53/安早10号)间作种植模式下,对玉米铁研53,安早10号和藜麦青藜1号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和藜麦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方法】试验在不同作物(铁研53/青藜1号)、同一作物不同熟期品种(铁研53/安早10号)间作种植模式下,对玉米铁研53,安早10号和藜麦青藜1号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研究。【结果】青藜1号的主要农艺性状在间作和单播中无显著差异;安早10号的生物量在间播和单播中也无显著差异;铁研53/青藜1号间作比例在1∶1条件下,铁研53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间作比例和单播,且可以明显提升青贮饲料的蛋白质含量;铁研53/安早10号间作比例在3∶1和1∶3条件下,铁研53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间作比例和单播,且在间作比例为1∶2、2∶1和1∶3条件下,青贮玉米的品质可以达到I级。【结论】中晚熟玉米/藜麦、中晚熟玉米/早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成效较为突出,适宜在青海地区进行推广。两种种植模式间相比,玉米/藜麦间作模式相对较好,尤其在提高地面生物质产量和饲用品质等方面,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青贮玉米种植模式在高原高海拔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藜麦 间作 营养品质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鼠兔发情周期性激素与性器官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玉军 张晓茜 +2 位作者 方有贵 杨其恩 贾功雪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1-359,共9页
为研究雌性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发情表征变化及其与性激素含量、生殖器官发育之间的关系,选取繁殖期与非繁殖期雌性高原鼠兔,通过外阴形态观察与阴道细胞涂片检测阴道的周期性变化,确定繁殖期鼠兔的发情周期在7~11 d,发情期... 为研究雌性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发情表征变化及其与性激素含量、生殖器官发育之间的关系,选取繁殖期与非繁殖期雌性高原鼠兔,通过外阴形态观察与阴道细胞涂片检测阴道的周期性变化,确定繁殖期鼠兔的发情周期在7~11 d,发情期持续3~4 d,而非繁殖期鼠兔的阴道维持在接近发情前期的状态。采集发情期、发情间期与非繁殖期雌性高原鼠兔的血清与尿液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雌二醇和孕酮含量。结果显示,发情期高原鼠兔血清雌二醇含量显著高于发情间期与非繁殖期(P=0.0338),而非繁殖期血清孕酮含量显著高于发情期与发情间期(P=0.0195)。尿液检测的灵敏度整体弱于血清,仅在发情期与非繁殖期间存在尿液雌二醇含量的显著差异(P=0.0009)。发情期卵巢重量极显著高于发情间期与非繁殖期(P<0.0001),且发情间期卵巢重量也显著高于非繁殖期(P=0.0072)。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高原鼠兔卵巢在发情期以有腔卵泡为主,在发情间期则同时分布次级卵泡、有腔卵泡与黄体,而在非繁殖期卵巢皮质区分布有大量的原始与初级卵泡。高原鼠兔子宫内膜、肌层与外膜三层结构区分明显,发情期子宫内膜较厚,固有层分布大量腺体,外膜区域血管丰富;发情间期子宫腺体与血管数量均大幅减少;非繁殖期子宫明显退化,内膜上皮变薄,腺体与血管基本消失。本研究确定了阴道细胞涂片法在高原鼠兔发情阶段判定中的有效性,描述了不同发情阶段高原鼠兔性激素与性器官变化特征,为雌性高原鼠兔季节性繁殖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发情周期 阴道脱落细胞 雌二醇 卵巢 子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颖草和短芒披碱草的染色体FISH分析
13
作者 刘瑞娟 陈文杰 蒋礼玲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1-377,共7页
大颖草(Kengyilia grandiglumis)和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是分布在青藏高原沙生环境中的两种多年生禾草。本研究采用顺序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应用转座子探针S5和串联重复序列探针AAG对两禾草根... 大颖草(Kengyilia grandiglumis)和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是分布在青藏高原沙生环境中的两种多年生禾草。本研究采用顺序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应用转座子探针S5和串联重复序列探针AAG对两禾草根尖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GISH信号可成功区分P、H、St和Y 4个亚基因组,在此基础上获得了S5和AAG探针在两种植物21对染色体上的分布信息。大颖草中S5信号多分布在端粒及近端粒区,P亚基因组中分布位点最多;AAG信号多分布在近着丝粒区和近端粒区,Y亚基因组中分布的位点最多。短芒披碱草中S5信号分布在端粒、近端粒区、近着丝粒区和臂中部区,H亚基因组上信号比St和Y亚基因组丰富;AAG信号分布在近着丝粒区、臂中部区和近端粒区,信号分布位点在St亚基因组中最少。本研究获得了两种异源六倍体禾草亚基因组水平的染色体信号特征,为大颖草和短芒披碱草种质资源的评价及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草 转座子探针 串联重复探针 异源六倍体 基因组原位杂交 亚基因组 沙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斑块的高寒小嵩草草甸植物群落构建特征分析
14
作者 林丽 张永兴 +4 位作者 任永吉 张法伟 李以康 曹广民 李杰霞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43-4355,共13页
群落构建和群落转换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对解释群落共存及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高寒小嵩草草甸微斑块植物群落构件特征及其分布格局为研究对象,探讨微斑块构建特征同系统稳定性维持及群落演替的潜在关系,发现:高寒小嵩草草... 群落构建和群落转换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对解释群落共存及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高寒小嵩草草甸微斑块植物群落构件特征及其分布格局为研究对象,探讨微斑块构建特征同系统稳定性维持及群落演替的潜在关系,发现:高寒小嵩草草甸以微小尺度集群分布模式进行群落构建,形成以草毡表层完整微斑块为主,其他微斑块为辅,多种微斑块镶嵌的群落构建模式。形成这种群落构建模式的原因不但同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生理生化、形态结构等自身特征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该区季节性冻融作用的强烈影响。高寒小嵩草草甸在季节性冻融作用下容易形成中间突起(以草毡表层完整微斑块为主),四周以裂缝围绕的多边形地貌,而裂缝在地表径流冲刷、鼠类活动、过度放牧等作用下容易在其汇集处形成剥蚀坑。裂缝和剥蚀坑微斑块在较低放牧强度下可以为禾本科、矮嵩草(K.humilis)等优良牧草的定植或拓繁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有助于优良牧草在不同微斑块间的渗透和位移,有利于系统向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提升的方向演替;而过度放牧则可以通过限制优良牧草向裂缝和剥蚀坑微斑块的渗透和迁移,降低这两种微斑块中裸地的恢复速度,进而加大草地退化风险。因此,高寒小嵩草草甸微斑块镶嵌的群落构建特征是非生物环境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抵御一定强度的放牧干扰,维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该类型草甸如果利用不当,将增高草地进一步退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嵩草草甸 群落构建 微斑块 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程度对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铭洋 郭龙欣 +4 位作者 杨永胜 张莉 孙玉 胥子健 张永坤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7,共12页
为揭示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祁连山南麓原生植被、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pH、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和水解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及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整体上,退化程度对祁连山南... 为揭示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祁连山南麓原生植被、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pH、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和水解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及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整体上,退化程度对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0~10 cm的土壤养分影响较为显著。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0~10 cm土壤全磷(TP)呈逐步增加趋势,无机碳(SIC)和磷钾比(P∶K)呈先稳定后增加趋势,有机碳(SOC)、全碳(TC)、全氮(TN)呈逐步下降趋势,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呈逐步降低趋势,土壤速效磷(SAP)呈先增加后降低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土壤碳氮比(C∶N)、碳钾比(C∶K)和氮钾比(N∶K)均无显著变化。(2)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0~10 cm土壤β-1,4-木糖苷酶(BX)、酸性磷酸酶(AP)和β-纤维二糖苷酶(BCE)无显著变化,β-葡萄糖苷酶(BG)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呈先稳定后降低趋势。(3)蒙特卡罗检验结果表明,土壤pH、P∶K、全钾(TK)对土壤酶活性的解释率最高,分别为11.5%、11.6%、11.1%。综上,退化程度对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表层0~10 cm,且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监测表层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在退化高寒草甸的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程度 高寒草甸 土壤化学计量 土壤水解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栏封育对青海湖地区芨芨草草原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44
16
作者 周国英 陈桂琛 +3 位作者 徐文华 杨路存 韩友吉 李锦萍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4-441,共8页
选择青海湖地区的芨芨草草原为研究对象,以围栏内封育和围栏外自由放牧的草地做比较,研究了围栏内外枯枝落叶量、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和地下生物量的状况。结果表明:枯落物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围栏内外均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 选择青海湖地区的芨芨草草原为研究对象,以围栏内封育和围栏外自由放牧的草地做比较,研究了围栏内外枯枝落叶量、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和地下生物量的状况。结果表明:枯落物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围栏内外均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且围栏内枯落物量大于围栏外。群落总地上生物量、禾草类、杂类草和豆类草生物量围栏内外均呈现明显单峰型生长曲线,围栏内地上总生物量和禾草类生物量均大于围栏外,杂类草和豆类草生物量则是围栏外大于围栏内。围栏内外群落的地下生物量垂直分布均呈典型的倒金字塔型,从地表向下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呈递减趋势。地下生物量主要集中分布在0~10 cm,围栏内外分别达1 408.778 g和940.934 g,占总地下生物量比例分别是84.65%和77.12%;而在10~20 cm和20~30 cm两层无论是重量,还是所占的比例,都是围栏外大于围栏内。该地区降雨量和气温呈单峰的增长,且雨热同季,这也和植物的生长规律吻合,土壤含水量达到最高值的时间较降雨量和气温滞后。围栏外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和月均气温、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围栏外月均地上生物量的累积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地上生物量的月增长率与月均气温和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围栏内地上生物量的增长率与月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他相关关系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地区 芨芨草草原 生物量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3种高寒草地的CH_4、CO_2和N_2O通量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郭小伟 杜岩功 +6 位作者 林丽 李以康 张法伟 李茜 刘淑丽 欧阳经政 曹广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7,共11页
高寒草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已成为高寒草地与气候变化关系的重要议题之一,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单种类型草地的温室气体通量研究,缺乏多种草地类型间的比较。本研究于2009年以高寒草甸、栽培草地和高寒灌丛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研究3... 高寒草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已成为高寒草地与气候变化关系的重要议题之一,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单种类型草地的温室气体通量研究,缺乏多种草地类型间的比较。本研究于2009年以高寒草甸、栽培草地和高寒灌丛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研究3种草地的CH_4、CO_2和N_2O通量特征。结果显示,天然高寒草甸、栽培草地和高寒灌丛是大气CH_4的汇,大气CO_2和N_2O的源,其CH4通量分别为-21.4、-28.1和-41.1μg·m^(-2)·h^(-1);CO_2通量分别为360.6、447.9和475.1 mg·m-2·h-1;N_2O通量分别为34.2、51.6和50.6μg·m^(-2)·h^(-1)。生长季的高寒草地CH_4吸收占全年的42.4%~45.6%,生长季的CO_2和N_2O排放量分别占全年的64.1%~67.8%和37.9%~66.7%。土壤5 cm温度与CH_4、CO_2、N_2O通量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和正相关关系,除高寒草甸CH_4通量外土壤5 cm与其他草地温室气体通量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土壤湿度与草地CH_4和CO_2通量呈正相关,与N_2O通量呈负相关,但仅与高寒草地CH_4和CO_2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1)。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大小(Q10)值显示,CO_2通量较CH_4和N_2O通量对温度更为敏感。将3种草地的CH_4、N_2O通量值换算为等量CO_2后发现草地温室气体通量造成的温室效应表现为高寒灌丛>栽培草地>高寒草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温室气体通量 生长季 非生长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态箱式法和生物量评估海北金露梅灌丛草甸碳收支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红琴 李英年 +3 位作者 张法伟 刘晓琴 吴启华 毛绍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25-932,共8页
高寒灌丛是青藏高原重要植被类型,因特殊生物学性质致使其系统碳功能较难评估。采用静态箱式法测定高寒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草甸的生态系统呼吸,结合生物量收获法估测生态系统净初级碳量。结果表明,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生... 高寒灌丛是青藏高原重要植被类型,因特殊生物学性质致使其系统碳功能较难评估。采用静态箱式法测定高寒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草甸的生态系统呼吸,结合生物量收获法估测生态系统净初级碳量。结果表明,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和植物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其年总量分别为886.28、444.93 gC/m2和441.36 gC/m2;灌丛区、草本区以及土壤区的呼吸均与5 cm地温具有极显著的指数关系(R2分别为0.95、0.94和0.83),各区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4.40、4.13和3.16;8a(2003—2010)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为468.55 gC/m2。结合系统土壤呼吸,生态系统年均净固碳量为27.19 gC/m2,即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生态系统为碳汇。对比涡度相关标准方法连续观测数据表明该方法评估生态系统碳功能具有较大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露梅灌丛 生态系统呼吸 土壤呼吸 净初级生产力 碳汇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nrDNA ITS和cpDNA trnL-F序列分子进化特点的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段义忠 张得钧 +3 位作者 高庆波 张发起 李印虎 陈世龙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6-151,共6页
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了窄叶鲜卑花居群间nrDNA(核糖体DNA)ITS序列和cpDNA(叶绿体DNA)trnL-F的碱基差异,并与cpDNAtrnS-G序列和rpl20-rps12序列进行比较,从而初步研究两套植物基因组的变异速率。采用改良的CTAB法从硅胶干燥的窄叶... 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了窄叶鲜卑花居群间nrDNA(核糖体DNA)ITS序列和cpDNA(叶绿体DNA)trnL-F的碱基差异,并与cpDNAtrnS-G序列和rpl20-rps12序列进行比较,从而初步研究两套植物基因组的变异速率。采用改良的CTAB法从硅胶干燥的窄叶鲜卑花叶片中提取总DNA,并对nrDNA ITS和cpDNAtrnL-F区域进行扩增、纯化、测序。nrDNA ITS序列共有601 bp,有变异位点3处,变异位点百分率为0.05%,(G+C)含量为41.4%。cpDNAtrnL-F序列共有927 bp,有变异位点1处,变异位点百分率0.01%,(G+C)含量为32.6%,两种序列的核苷酸多样性非常低。比较发现,窄叶鲜卑花nrDNA ITS区域较cpDNAtrnS-G序列和rpl20-rps12序列保守,变异速率较慢,比cpDNAtrnL-F序列变异速率稍快。通过对ITS序列单倍型(haplotype)进行分析发现,窄叶鲜卑花现有分布范围经历了居群近期范围扩张,与叶绿体基因组(trnS-G和rpl20-rps12序列)得出的结论一致。因此,窄叶鲜卑花nrDNA ITS序列适合该种的谱系地理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叶鲜卑花 ITS序列 TRNL-F序列 trnS-G序列 rpl20-rps12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物候期牧草对藏系绵羊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内环境参数及瘤胃微生物功能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宏金 徐世晓 +5 位作者 韩学平 马力 胡林勇 赵娜 徐田伟 康生萍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96-1404,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物候期牧草对藏系绵羊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内环境参数及瘤胃微生物功能菌群的影响。分别于高寒草甸返青期、青草期和枯草期采集牧草样品,测定常规营养成分含量。选取体重为(34.08±2.94)kg的10只4岁全年放牧的藏...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物候期牧草对藏系绵羊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内环境参数及瘤胃微生物功能菌群的影响。分别于高寒草甸返青期、青草期和枯草期采集牧草样品,测定常规营养成分含量。选取体重为(34.08±2.94)kg的10只4岁全年放牧的藏系母绵羊,用耳标进行标记,分别于返青期、青草期和枯草期清晨放牧前空腹进行颈静脉采血及瘤胃液采集,用于分析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内环境参数及瘤胃微生物功能菌群。结果表明:1)青草期牧草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草期(P<0.05),而枯草期牧草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时期(P<0.05),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返青期(P<0.05)。2)血清中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生长激素含量随物候期推移无显著变化(P>0.05)。枯草期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返青期和青草期(P<0.05)。3)藏系绵羊瘤胃液氨态氮、乙酸、异丁酸、戊酸含量及丙酸比例均在青草期最高,乙酸比例在枯草期最高,乙酸/丙酸在枯草期显著高于返青期和青草期(P<0.05)。4)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放牧藏系绵羊瘤胃微生物相对丰度最高的是细菌,约占总微生物含量的70%,其次是真菌(20%),剩余是未注释到的微生物(10%)。其中,瘤胃液中主要纤维素分解菌为栖瘤胃普雷沃氏菌、白色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其相对丰度均在枯草期显著高于返青期和青草期(P<0.05),淀粉分解菌、反刍兽新月单胞杆菌的相对丰度在青草期显著高于其他物候期(P<0.05)。由此得出,不同物候期牧草营养成分含量变化引起藏系绵羊血清生化指标、瘤胃内环境参数、瘤胃微生物功能菌群的变化;冷季(返青期和枯草期)因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低,导致藏系绵羊潜在的抵御疾病能力弱,可利用能量源少,因此在返青期和枯草期应对放牧藏系绵羊进行合理补饲提高藏系绵羊生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期 藏系母绵羊 牧草营养成分 血清生化指标 瘤胃内环境参数 瘤胃功能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