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地质学报》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六十周年专辑约稿函
1
作者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43-1343,共1页
2017年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室建室60周年。届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工程地质学报》编辑部将联合举办"工程地质室六十年纪念活动",并出版《工程地质学... 2017年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室建室60周年。届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工程地质学报》编辑部将联合举办"工程地质室六十年纪念活动",并出版《工程地质学报》正刊"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专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力学 页岩气 地质学报 约稿函 纪念活动 正刊 学术论文 中国科学院 十年 编辑部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及协同设计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涂新斌 王彦兵 +2 位作者 陈庆伟 赵磊磊 崔振东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0-1521,共12页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在电力工程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电力工程设计理念逐渐由传统的二维设计转向三维数字化设计。三维地质建模及协同设计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对三维建模、可视化技术及各专业协同设计的要求逐渐...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在电力工程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电力工程设计理念逐渐由传统的二维设计转向三维数字化设计。三维地质建模及协同设计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对三维建模、可视化技术及各专业协同设计的要求逐渐升高。本文基于文献调研与分析,系统梳理了电力工程三维建模中的数据模型、插值拟合方法、实现过程、软件平台等研究现状,重点梳理了电力工程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技术成果,并探讨了电力岩土工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协同设计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针对目前电力工程领域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电力岩土工程特点,提出了相应建议: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关注电力工程的多尺度特征、注重多源数据的获取和应用。同时,应当加强与水文地质模型的结合,应用机器学习与大数据等相关先进技术,提高协同设计应用水平。本文研究成果将有益于推动电力工程行业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及其协同化设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工程 岩土工程 三维地质建模 可视化 协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工程地质力学导论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晓 李守定 +3 位作者 赫建明 张召彬 李丽慧 胡彦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5-1175,共21页
全球范围内的减少碳排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亟需提升清洁能源的消费占比并加大地热和页岩油气等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力度。由于非常规储层具有致密超低渗以及油气赋存状态等自身工程地质特性,而且存在于地下深部而具有人不可入的特点,其... 全球范围内的减少碳排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亟需提升清洁能源的消费占比并加大地热和页岩油气等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力度。由于非常规储层具有致密超低渗以及油气赋存状态等自身工程地质特性,而且存在于地下深部而具有人不可入的特点,其开发必须通过钻孔对储层实施改造改性。储层工程地质力学则是研究储层工程地质特性的一门理论和应用科学,是地质学、力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如果说储层地质力学是连接油气地质和油气开发的纽带,则储层工程地质力学进一步综合了工程地质力学、岩石力学以及储层地质力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评价储层的工程地质特性与所处物理环境力场,研究储层改造改性原理与技术,为深部能源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储层工程地质力学更强调将储层地质力学理论与储层改造改性相结合,解决深部能源资源开发中的储层改造改性关键技术难题,聚焦于储层压裂、储层改性、流体流动以及THMC强耦合过程,服务于清洁能源开发与减碳固碳,助力于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工程地质力学 非常规储层 储层改造改性 学科交叉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昭通地区龙马溪组浅层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可开发性
4
作者 何永彬 赫建明 谢庆宾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9-1233,共25页
昭通地区龙马溪组是典型的浅层、中浅层页岩气储层,研究储层特征及可开发性对于浅层页岩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昭通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实验、场发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等实验进行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将浅层页... 昭通地区龙马溪组是典型的浅层、中浅层页岩气储层,研究储层特征及可开发性对于浅层页岩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昭通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实验、场发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等实验进行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将浅层页岩气储层与川南典型深层页岩气储层进行对比,归纳浅层特征,分析可开发性。结果表明昭通地区龙马溪组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属于过成熟阶段;具有低孔低渗的物性特征。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等,主要发育细粒混积岩以及长英质页岩。页岩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4种类型;孔隙形态以板状孔和柱状孔为主,比表面积与孔容均较大,发育孔径介于1~2 nm之间的微孔,以及2~4 nm之间、8~9 nm之间的介孔;其中有机质孔含量高,连通性较好。页岩气储层可开发性是指页岩气储层具有优越的有机质特征、矿物含量特征、储层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含气性特征、脆性特征和地应力特征,能够通过储层改造进行开发的性质。本文通过将不同深度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深度龙马溪组矿物组成基本一致,有机质孔发育形状基本一致,但昭通地区埋藏较浅,较小的地层压力与含量较高的长英质矿物导致其小于0.1μm的孔隙得到更大程度的保存;昭通地区龙马溪组主要含气类型为吸附气,储层脆性和所处地应力条件与深层相似。昭通浅层龙马溪组可开发性较好,是有利的页岩气开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通地区 龙马溪组 浅层页岩气储层 可开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及其对含气性的控制 被引量:141
5
作者 姜振学 唐相路 +5 位作者 李卓 黄何鑫 杨佩佩 杨潇 李卫兵 郝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6-134,共9页
页岩气主要赋存于页岩孔隙中,研究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是深入认识页岩气富集机理的关键。通过CO2吸附、N2吸附、CH4等温吸附和高压压汞实验,对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了全孔径表征,并阐明了孔隙结构对页岩含气性的控制作用... 页岩气主要赋存于页岩孔隙中,研究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是深入认识页岩气富集机理的关键。通过CO2吸附、N2吸附、CH4等温吸附和高压压汞实验,对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了全孔径表征,并阐明了孔隙结构对页岩含气性的控制作用。页岩的微孔(〈2.0nm)、中孔(2.0~50.0nm)和宏孔(〉50.0nm)都十分发育,且分布特征变化较大。在孔体积方面,中孔提供的孔体积最多,约40.8%,其次是微孔,约34.7%,宏孔的孔体积最少,只提供24.5%。在孔隙比表面积方面,微孔占有绝对优势,约提供76.87%,其次是中孔,约23.05%,宏孔只有0.07%。中孔和微孔提供了页岩中主要的孔体积,控制了游离气的含量。微孔的比表面积与CH4最大吸附量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且提供了页岩中主要的比表面积,控制了吸附气的含量。宏孔提供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在页岩中不占优势,对吸附气和游离气含量的影响较弱,但可作为页岩气渗流的主要运移通道。因此,明确页岩的微孔、中孔和宏孔的分布特征,尤其是微孔对页岩中吸附气和游离气富集的贡献,对页岩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地区 龙马溪组 页岩气 孔隙结构 全孔径 含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深层地热能开采的地质条件评价 被引量:78
6
作者 庞忠和 罗霁 +6 位作者 程远志 段忠丰 天娇 孔彦龙 李义曼 胡圣标 汪集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4-151,共18页
深层地热能是指深度大于3 000m的地热能。我国深层地热能资源丰富,但是开采条件怎么样呢?本文基于地热地质学原理,结合岩石力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提出一种对深层地热能开采条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各单一指标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赋值,... 深层地热能是指深度大于3 000m的地热能。我国深层地热能资源丰富,但是开采条件怎么样呢?本文基于地热地质学原理,结合岩石力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提出一种对深层地热能开采条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各单一指标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赋值,继而采用模糊数学定量计算和评估深层地热能资源开发的难易程度。该方法考虑了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中的增强地热系统(EGS)的环境安全问题,即传统的"刚性造储"可能带来的诱发地震等不利于地热能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倡导"柔性造储"和广义EGS理念,强调储层属性和地物理场的整合,针对我国地热能分布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地壳总体上活动性强、地应力高、地震频发等构造型地热特点,是对以往评价方法的补充和拓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专家知识,发挥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估作用,给出的量化结果易于对比和使用,可以更好地支持决策。本文基于新的评估方法,利用现有的深部地热研究及勘探成果,评估了中国大陆地区九个区域深层地热能开发的难易程度,评价区包括西藏南北地堑系、云南西部火山型地热区、青海东部共和盆地以及东北、华北等。从本文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深层地热能开采的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深层地热能 开采条件 评价方法 模糊数学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尺度岩体结构面对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赵海军 马凤山 +2 位作者 刘港 郭捷 冯雪磊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92-1007,共16页
储层岩体中的天然结构面对水力压裂缝网改造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真实破裂过程分析软件RFPA2D-Flow,在考虑岩体非均质性和岩体渗流-应力-损伤破裂特性的基础上,对不同尺度天然结构面影响的水力压裂裂缝扩展与演化行为进行了模拟分... 储层岩体中的天然结构面对水力压裂缝网改造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真实破裂过程分析软件RFPA2D-Flow,在考虑岩体非均质性和岩体渗流-应力-损伤破裂特性的基础上,对不同尺度天然结构面影响的水力压裂裂缝扩展与演化行为进行了模拟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当水力裂缝遇天然非闭合裂隙时,在水力裂缝靠近非闭合裂隙区间形成拉张应力区,水力裂缝与区间非闭合裂隙间微元体累进性张拉破坏是导致水力裂缝与非闭合裂隙贯通的主要机制;(2)层理等优势结构对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及缝网形态影响十分显著,当最大主应力方向与层理面走向小角度相交时,层理结构面对水力裂隙的扩展起主要作用,当最大主应力方向与层理面走向大角度相交时,最大主压应力与层理面共同对缝网扩展起主导作用,随着优势结构面的增多和差应力的增大,水力压裂形成的缝网范围和复杂性程度随之增大;(3)储层水力压裂是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短暂动力扰动过程,尽管断层的存在可以极大地影响水力裂缝的扩展模式,增大水力裂隙扩展高度,但相比于储层埋深,水力压裂对断层封闭性的破坏范围和断层活动性的扰动程度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力压裂 结构面 断层 裂缝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圆盘三点弯曲法测定页岩断裂韧度(K_(IC))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赵子江 刘大安 +2 位作者 崔振东 唐铁吾 韩伟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258-266,共9页
为了准确测试页岩的I型断裂韧度K_(IC),分别采用直切槽半圆盘试样(NSCB)和人字形切槽半圆盘试样(CCNSCB),在3种预制切槽布置模式(splitter、arrester、divider)下,开展三点弯曲加载实验。通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两类方法 K_(IC)测算... 为了准确测试页岩的I型断裂韧度K_(IC),分别采用直切槽半圆盘试样(NSCB)和人字形切槽半圆盘试样(CCNSCB),在3种预制切槽布置模式(splitter、arrester、divider)下,开展三点弯曲加载实验。通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两类方法 K_(IC)测算值的离散性,并评价各自适用性。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试件破裂后的裂纹扩展路径和破裂面断口形态。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给出页岩试件粗糙起伏断口表面能计算公式,分析页岩试件实测值K_(IC)离散的原因,并用最小耗能原理解释裂缝在页岩试件扩展过程中形成粗糙断裂面的机理。对比分析两种试样类型测试的K_(IC)值,认为两种方法在切槽平行层理布置的情况下测算值离散程度一致,二者都适用;对于切槽垂直层理两种布置方式下NSCB试件更容易发生裂缝偏转,导致产生Ⅰ-Ⅱ复合型断裂,使试验失效;CCNSCB试件的韧带具有良好的裂缝扩展导向作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加载配置非对称性带来的不利影响,CCNSCB比NSCB测得的K_(IC)值离散性更小,更适用于各向异性页岩的K_(IC)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I型断裂韧度 三点弯曲 CCNSCB和NSCB 断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外动力耦合成因理论的新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显式统计模型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守定 白亚恒 +4 位作者 姜越 王占和 魏文慧 李晓 刘丽楠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286-300,共15页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是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时空关系,即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新疆地质构造复杂,内外动力作用强烈,是中国地质灾害发育严重的地区之一。基于地质灾害的地球内外动...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是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地质灾害危险性的时空关系,即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新疆地质构造复杂,内外动力作用强烈,是中国地质灾害发育严重的地区之一。基于地质灾害的地球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成因理论,建立了新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优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指标,依据专家经验,确定各类要素权重,计算地质环境指标值,构建了基于内外动力耦合成因理论的新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乘积范式的显式统计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地质灾害点校验,获得了与实际地质灾害发生情况较为一致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气象预警 内外动力耦合 显式统计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地质环境指标 乘积范式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页岩气损失气含量估算方法 被引量:12
10
作者 郝进 姜振学 +3 位作者 邢金艳 李卓 唐相路 苏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75-1482,共8页
页岩气损失气含量的准确估算对于页岩气总气量的确定、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和有利区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厘定页岩气现场解析过程中岩心压力史和温度史的基础上,利用损失气逸散地质模型修正了损失时间的计算方法,利用ANSYS软件瞬态热... 页岩气损失气含量的准确估算对于页岩气总气量的确定、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和有利区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厘定页岩气现场解析过程中岩心压力史和温度史的基础上,利用损失气逸散地质模型修正了损失时间的计算方法,利用ANSYS软件瞬态热分析模块确定了损失气量恢复时的初始时刻,进而提出了改进的USBM法,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研究认为:对固定的解析样品,损失气量与损失时间呈正相关关系,损失时间受地层水密度、钻井泥浆的密度和地层压力系数的综合影响;对固定的解析样品进行损失气量恢复时,损失气量与初始时刻也呈正相关关系,利用ANSYS软件确定的初始时刻可以有效地减少最初不稳定数据点舍去的人为性;改进的USBM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损失时间偏小和初始时刻偏低是造成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样品利用USBM法估算的损失气量偏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损失气含量 损失时间 改进的USBM法 鄂尔多斯盆地 长7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工程地质稳定性分区及工程扰动灾害分布浅析 被引量:29
11
作者 祁生文 李永超 +12 位作者 宋帅华 兰恒星 马凤山 李志清 陈晓清 崔振东 张路青 刘春玲 陈卫忠 邹宇 唐凤娇 鲁晓 郭松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9-608,共10页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部署的相继实施以及某交通线路等重大工程的逐渐上马,青藏高原上的工程活动日趋增多。受快速隆升影响,高原内构造运动活跃,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合理的场址选择成为制约重大工程安全建设与运营的关键。本文利...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部署的相继实施以及某交通线路等重大工程的逐渐上马,青藏高原上的工程活动日趋增多。受快速隆升影响,高原内构造运动活跃,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合理的场址选择成为制约重大工程安全建设与运营的关键。本文利用模糊数学方法选取全新世活动断裂及地形地貌作为评价因子,基于最大隶属度准则,对青藏高原全区工程地质稳定性进行分级。结果显示全区工程地质稳定性为差、较差、一般、较好和好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22.48%、18.01%、28.79%、22.72%和8.00%。对青藏高原全区的重大工程及其扰动灾害进行解译,共识别出重大工程铁路、公路、水电站、矿山等2176处;重大工程扰动灾害6562处,主要分布在工程地质稳定性为差和较差的区域,占比约69.66%。初步分析表明工程地质稳定性分区结果对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建设选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自然灾害高发地段与工程扰动灾害有较高重合度。切坡扰动灾害主要发生在滑坡路段、厚层崩坡积路段以及强卸荷坡段,而水库诱发灾害主要类型表现为滑坡复活以及松散堆积物中的滑塌,并且随着蓄水年限增加灾害数量迅速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工程地质稳定性分区 工程扰动灾害 重大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页岩纹层与裂缝网络的延长组页岩多尺度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丽慧 黄北秀 +4 位作者 李严严 邵鹏 高相波 胡瑞林 李晓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9,共11页
现场调查表明,砂质纹层、凝灰质纹层和天然裂缝广泛地存在于陆相页岩储层中。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页岩储层中的纹层和天然裂缝进行了多尺度研究,并构建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首先,基于二维裂缝现场调查,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建立了研究区... 现场调查表明,砂质纹层、凝灰质纹层和天然裂缝广泛地存在于陆相页岩储层中。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页岩储层中的纹层和天然裂缝进行了多尺度研究,并构建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首先,基于二维裂缝现场调查,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域的三维裂缝网络模型。然后通过多种观测手段获得由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的纹层结构特征。对多尺度纹层厚度的统计分析表明,米级、分米级、厘米级、毫米级和10微米级等不同研究尺度下的纹层平均厚度分别为2. 26 m,2. 09 dm,1. 70 cm,1. 48 mm和11. 7μm,呈现出分形特征,分形维数为1. 06;不同研究尺度下的单层厚度均服从负指数分布规律,即各研究尺度下厚度越大的纹层,其层数越少,反之越薄的纹层其数量越多。最后,根据上述纹层平均厚度及概率分布函数特征,建立了页岩的多尺度纹层结构模型,并将其叠加在裂缝网络模型上,生成不同尺度下的页岩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模型输出的裂缝、纹层参数与研究区域的真实地质参数有着较好的对比验证。这项研究工作可为页岩气储层的水力压裂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提供更可靠的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 裂缝网络 多尺度 地质结构模型 延长组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影响下的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冯雪磊 马凤山 +1 位作者 赵海军 郭捷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51-763,共13页
断层对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有重要影响,甚至诱发深部地震事件和近地表环境问题。本文采用多物理场耦合方法,基于渗流和应力耦合理论,研究储层水力压裂过程中断层以及封闭顶板中水力破坏区域的产生与演化机理,并分析讨论流体沿高渗通道运... 断层对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有重要影响,甚至诱发深部地震事件和近地表环境问题。本文采用多物理场耦合方法,基于渗流和应力耦合理论,研究储层水力压裂过程中断层以及封闭顶板中水力破坏区域的产生与演化机理,并分析讨论流体沿高渗通道运移扩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断层改变储层水力破坏区域形态并且扩展了水力压裂破坏空间。较高注水压力使储层水力破坏区域扩大到封闭顶板和底板,水力破坏区域受断层影响而沿着断层带快速发育延伸。高注水压力导致断层水力压裂破坏高度急剧增加,储层封闭性发生改变。(2)在页岩储层高风险地质构造和较高注水压力条件下,水力压裂作业产生岩石破裂和裂缝局部活化诱发的微地震事件,但难以导致破坏性地震事件,多属于断层或较大断裂局部区域产生的水力耦合破坏及可能诱发的较小地震事件。(3)水力破坏区域贯通到断层带内诱发流体沿断层带迁移,断层带的渗透率较高,水力破坏区域与上部高渗透岩层贯通会加快流体的逃逸速度,增大压裂液污染上部地层的风险,导致压裂效率降低,影响储层压裂改造,降低了页岩气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断层 水力压裂 模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岭大型古地下采石场长屿硐天凌霄硐洞室群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被引量:8
14
作者 祝介旺 李丽慧 +5 位作者 傅燕 田洪水 罗巧慧 陶晨晓 牟会宠 杨志法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72-778,共7页
世界地质公园大型古地下采石场长屿硐天位于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据调查,这一由28个洞室群,占地面积约16km^2的大型古地下采石场的采石史可追溯到1500a前的南北朝。凌霄硐洞室群是上述28个洞室群之一。其主洞的高度、跨度分别达55m和28... 世界地质公园大型古地下采石场长屿硐天位于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据调查,这一由28个洞室群,占地面积约16km^2的大型古地下采石场的采石史可追溯到1500a前的南北朝。凌霄硐洞室群是上述28个洞室群之一。其主洞的高度、跨度分别达55m和28m。问题是这些巨型洞室何以千年不倒,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也为了为这些重要古洞室的保护和安全旅游提供基础资料,本文开展了以凌霄硐为例的有关长屿硐天大型古洞室群的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屿硐天 大型古地下采石场 工程地质条件 洞室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旅游规划工程地质方法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杨志法 尚彦军 +3 位作者 李丽慧 傅燕 黎筱筱 何万通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03-710,共8页
我国作为多山国家,山地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由于山地地质灾害多发,许多山地旅游景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地质灾害隐患。山地旅游的成功开发,需要一个完善的山地旅游规划作为保证,而是否充分考虑到山地灾害及其防治,对山地旅游的成功开... 我国作为多山国家,山地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由于山地地质灾害多发,许多山地旅游景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地质灾害隐患。山地旅游的成功开发,需要一个完善的山地旅游规划作为保证,而是否充分考虑到山地灾害及其防治,对山地旅游的成功开发和安全运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旅游规划专业涉及山地灾害及其防治方法的内容相当少,不足以解决问题。鉴于此,作者提出了山地旅游规划工程地质方法的概念,旨在通过与旅游规划学科交叉,使山地旅游的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并推动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上述学科交叉也为工程地质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旅游 地质灾害 工程地质 旅游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小型地质工程“三分勘察七分经验” 被引量:5
16
作者 尚彦军 金维浚 +2 位作者 何万通 李坤 杨长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87-1496,共10页
作为服务于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基本工作的工程地质勘察,先进理论、技术方法和类似工程的经验等支撑起了它有序开展。然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常因揭露出不良地质体和诸多诱发因素存在而导致施工地质灾害,使得中小型地质工程中勘察实物工... 作为服务于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基本工作的工程地质勘察,先进理论、技术方法和类似工程的经验等支撑起了它有序开展。然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常因揭露出不良地质体和诸多诱发因素存在而导致施工地质灾害,使得中小型地质工程中勘察实物工作量和工程地质分析为主的经验必须有机结合,即业界俗称"三分勘察七分经验"。如何科学认识和合理实施此对策?在学习吸收前人综合集成理论等基础上,本文试着将工程地质勘察同中医诊治进行对比,提出了正算(归纳总结)反演(假说演绎加典型类比)相结合的思想。结合北方某高速公路边坡施工中发生破坏的案例,从教训剖析中揭示复杂地质条件下中小型地质工程勘察理论和经验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勘察实物工作量的合理性、基础代表性,专家经验的正确性和地区制约性等,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资料和案例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勘察 中医理论 不良地质体 疑难杂症 地质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的科学研究与启示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丽慧 杨志法 岳中琦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84,共12页
作者近20年来在中国浙江省发现多处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包括3 000余个古洞室。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在这些古洞室群中,既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跨度为92 m的天台县黑洞大型古地下采石场洞室,又有最大高度为99 m的长屿硐天水云硐古地下... 作者近20年来在中国浙江省发现多处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包括3 000余个古洞室。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在这些古洞室群中,既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跨度为92 m的天台县黑洞大型古地下采石场洞室,又有最大高度为99 m的长屿硐天水云硐古地下采石场洞室,还有洞壁刻凿最为华丽的龙游石窟古地下洞室。这些洞室均具有共同的特点:始采于几百年-几千年,即均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它们又具有各自独特的结构:斜墙、鱼尾形柱托、斜顶、穹顶、肋形仰拱,洞间隔墙,洞间水平隔板等等。研究表明,这些独特的结构均对洞室的长期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这些古地下洞室群中还发现了古人高超的测量技术、开凿技术和防水技术等。这些保持了上千年稳定的无支护大跨度人工洞室群,对现代岩石力学有着诸多启示。然而,随着对这些洞室群的发现及旅游开发,各种破坏现象已经产生,严重威胁着这些古工程遗迹的稳定和安全,同时也对如何开展大跨度人工洞室群的长期保护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下工程洞室群 长期稳定 现代岩石力学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阿拉善预选区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学良 韩振华 +1 位作者 张路青 周剑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15-1723,共9页
区域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是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Arc GIS平台,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对我国高放核废物处置库阿拉善预选区进行了区域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在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资料系统收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核废料选址... 区域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是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Arc GIS平台,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对我国高放核废物处置库阿拉善预选区进行了区域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在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资料系统收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核废料选址的特殊目的和要求,比选确定岩性、断裂构造、地震、构造应力、地形变作为阿拉善区域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的因子。利用专家-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基于评价指标及权重的确定,按适宜性好、适宜性较好、适宜性中等、适宜性较差和适宜性差5个级别对阿拉善区域进行了工程地质适宜性分区。评价分区结果为阿拉善预选区高放废物处置适宜性地段选取提供了依据,其中的塔木素和诺日公区段是适宜性良好的两个地段,进一步的选址工作可在这两个地段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工程地质适宜性 高放废物 综合指数模型 专家-层次分析法 阿拉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研究室成立60年随想和希望
19
作者 李毓瑞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274,共2页
0引言 2017年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研究室成立60周年,日子过得真快。60年是一甲子之年,人的一生若是两个甲子之年也就很不容易了。 50周年时我和许兵老师共同组织撰写了工程地质五十年,当时得到了老师们喜欢。 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总... 0引言 2017年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研究室成立60周年,日子过得真快。60年是一甲子之年,人的一生若是两个甲子之年也就很不容易了。 50周年时我和许兵老师共同组织撰写了工程地质五十年,当时得到了老师们喜欢。 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总要为后人留下一些东西,可以作为经验之传,也是给后人一些怀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 研究室 老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开发的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监测指标及污染示踪方法研究——以焦石坝区块为例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利振彬 黄天明 +6 位作者 庞忠和 熊德明 李义曼 天娇 李晓 马凤山 郝银磊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0-177,共8页
页岩气开采过程中水力压裂及废水回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由于水力压裂开采技术涉及的污染物种类众多,因此建立敏感性监测指标对于识别潜在的地下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为例,首先确定... 页岩气开采过程中水力压裂及废水回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由于水力压裂开采技术涉及的污染物种类众多,因此建立敏感性监测指标对于识别潜在的地下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为例,首先确定了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包括水化学、同位素及溶解气);通过页岩水与浅层地下水的端元对比,确定了地下水环境敏感性监测指标与污染示踪方法。结果显示浅层地下水TDS在146~402 mg·L^(-1)之间,属于HCO_3-Ca·Mg型,地下水属于年轻地下水(含~3H、^(14)C接近100 pm C),地下水甲烷含量均小于0.01 mg·L^(-1),水中溶解气的甲烷(CH_4)体积比低于0.006 4%,δ^(13)C-CH_4总体小于-50‰,为生物成因甲烷(显著区别于热成因页岩气)。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页岩水TDS约为海水两倍,为大气降水成因,显著区别于北美的(蒸发)海水起源。根据页岩水和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建立了确定地下水敏感性监测指标的框架,识别出焦石坝区块地下水敏感性指标(7项)。页岩气开发对地下水潜在的污染主要包括气体污染和溶解固体组分污染。对于气体,建立了甲烷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的端元,并且应用惰性气体进行了两个端元识别;对于溶解固体组分污染,基于浅层地下水背景值数据,可利用本文给出的敏感性指标进行判别。本项研究对于中国页岩气开发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完善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地下水环境监测和潜在污染示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页岩水 地下水污染 同位素 监测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