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温增雪和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樊永帅 杨哲 +3 位作者 刘思奇 苏德荣 李耀明 斯确多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0-1718,共9页
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土壤温度、水分条件发生显著改变。前期许多研究关注了温度或水分变化对青藏高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于放牧背景下增温增水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耦合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在青藏高原纳木错典型高寒草甸生... 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土壤温度、水分条件发生显著改变。前期许多研究关注了温度或水分变化对青藏高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于放牧背景下增温增水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耦合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在青藏高原纳木错典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展开,采用增温增雪耦合放牧的原位控制实验,研究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类群对增温、增雪和放牧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增温增雪和放牧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细菌整体的多样性和组成没有显著的影响,增雪放牧显著影响了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增温、增雪和放牧改变了植物种群和微生物部分种群的相对丰度;增温增雪和放牧都降低了多种细菌功能类群的数量。在气候暖湿化的趋势下,青藏高原细菌多样性、组成和相对丰度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增雪 放牧 微生物群落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水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表层土壤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凤滋 旭日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9-105,共7页
通过人为多梯度增加降水的控制实验,观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表层(-10cm)土壤碳(Total Carbon,TC)氮(Total Nitrogen,TN)对降水增加的响应。结果显示:3年5个梯度的增水处理未引起表层土壤碳氮产生显著的变化,但2014年和2015年在增水40%... 通过人为多梯度增加降水的控制实验,观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表层(-10cm)土壤碳(Total Carbon,TC)氮(Total Nitrogen,TN)对降水增加的响应。结果显示:3年5个梯度的增水处理未引起表层土壤碳氮产生显著的变化,但2014年和2015年在增水40%和增水80%处理下,土壤总碳、土壤总氮有一定增加(P>0. 05);表层土壤铵态氮总体有增加的趋势(P> 0. 05),硝态氮总体有减少的趋势(P> 0. 05)。表明短期的增水处理不会引起表层土壤碳氮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水 土壤碳 土壤氮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DNA在气候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响应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马睿 陈建徽 +3 位作者 刘建宝 袁艳丽 周爱锋 丁国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53-666,共14页
随着气候与生态问题的不断涌现,气候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传统方法逐渐难以满足深入研究的需要.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针对湖泊沉积物的DNA分析逐渐被引入相关研究中,有效弥补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为... 随着气候与生态问题的不断涌现,气候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传统方法逐渐难以满足深入研究的需要.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针对湖泊沉积物的DNA分析逐渐被引入相关研究中,有效弥补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为研究者提供了理解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响应的新视角.湖泊沉积物中的DNA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群落演变信息,不仅是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变化历史的有力工具,更有助于研究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化过程及内部机制,探讨气候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保存在湖泊沉积物中DNA的特点,着重介绍湖泊沉积物DNA分析在气候环境变化及生态系统响应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目前存在的挑战、可能的解决方案及未来发展潜力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DNA 生态系统 气候环境变化 分子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生态系统呼吸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边巴普赤 斯确多吉 +3 位作者 南吉 尕藏加 刘培培 汪诗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21年第11期219-224,共6页
生态系统呼吸是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的主要环节,也是草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碳以CO2形式排放到大气中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已有研究的相关成果,探讨了国内外生态系统呼吸的不同测定方法以及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呼吸的主要因素,揭... 生态系统呼吸是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过程的主要环节,也是草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碳以CO2形式排放到大气中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已有研究的相关成果,探讨了国内外生态系统呼吸的不同测定方法以及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呼吸的主要因素,揭示了现有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单一化研究方法以及单因素试验研究手段对生态系统呼吸研究结果产生不确定性。为准确估算生态系统呼吸值,建议以多因素交互试验作为主要研究手段,并采取不同测定方法,长期开展野外观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呼吸 研究方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增水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博文 王奇 +10 位作者 吕汪汪 周阳 姜丽丽 刘培培 孟凡栋 张立荣 张苏人 阿旺 李耀明 斯确多吉 汪诗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68-1679,共12页
生态系统碳循环是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碳循环关键过程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过程。目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降水时空格局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述了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变化)对草地生态... 生态系统碳循环是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碳循环关键过程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过程。目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降水时空格局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述了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植物生产力、植物物候、植物根系周转、生态系统呼吸和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变化)控制试验研究的不足,并进一步提出了今后应该加强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增水 草地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 根系周转 土壤和生态系统呼吸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湿度对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阿旺 吕汪汪 +14 位作者 周阳 孙建平 张苏人 夏露 李博文 刘培培 洪欢 王奇 张立荣 苏爱玲 姜丽丽 斯确多吉 张振华 罗彩云 汪诗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6846-6853,共8页
多数研究发现增温增湿加快了凋落物失重率,但对如何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O_(2)和可溶性有机碳(DOC)释放的影响研究较少。通过室内培养设置四个温度梯度(0,5,10和20℃)和两个湿度梯度(25%和40%)对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进行了96 d的培养试... 多数研究发现增温增湿加快了凋落物失重率,但对如何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O_(2)和可溶性有机碳(DOC)释放的影响研究较少。通过室内培养设置四个温度梯度(0,5,10和20℃)和两个湿度梯度(25%和40%)对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进行了96 d的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总体上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速率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增加而加快;高湿度条件下凋落物分解释放CO_(2)总量的敏感性是低湿度的2.3倍左右;湿度变化对DOC淋溶的温度敏感性影响较小。在25%和40%的湿度培养下,CO_(2)总排放量的温度敏感性分别是DOC总淋溶量的温度敏感性的10和20倍左右,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凋落物中的有机质分解更多的是以CO_(2)形式排放到大气中。因此,未来需要更系统的研究不同气候变化情境下凋落物积累与分解、DOC淋溶和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反馈作用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湿度 凋落物失重率 CO_(2) 呼吸 可溶性有机碳 温度敏感性 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茎直黄芪物候对模拟季节性不对称增温的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尕藏加 斯确多吉 +3 位作者 索南吉 边巴普赤 南吉 谢正新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4-700,共7页
植物物候是植物为适应其生长环境而呈现的节律性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为了探讨高寒植物对其生长环境水热变化的响应特征和机制,本研究利用开顶式模拟增温装置进行增温,以茎直黄芪(Astragalus strictus Grah.Ex Bunge)为... 植物物候是植物为适应其生长环境而呈现的节律性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为了探讨高寒植物对其生长环境水热变化的响应特征和机制,本研究利用开顶式模拟增温装置进行增温,以茎直黄芪(Astragalus strictus Grah.Ex Bunge)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返青、枯黄物候和生长期长度对2016—2019年季节性不对称性增温(全年、生长季增温)的响应特征和机理。研究发现:茎直黄芪的平均返青物候在年际间差异极显著;2019年与其它年份比较显著提前了茎直黄芪的返青物候;增温未影响茎直黄芪返青物候;与对照比较,全年和生长季增温分别延迟了茎直黄芪枯黄期7.7和1.9 d,缩短了其平均生长期长度1.7和14.5 d;在水分充足条件下增温提前植物的返青物候,延长其枯黄物候,导致生长期延长,自然水分条件相对较低时则相反。综上分析,水分条件是该区域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茎直黄芪 物候 全年增温 生长季增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青海湖沉积物总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姚 吴铎 +3 位作者 张欢 周爱锋 王苏民 陈发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68-1478,共11页
湖泊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含量通常作为表征流域和湖泊生产力的指标,在亚洲季风区也常常被当作夏季风的代用指标,被广泛应用于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本文梳理了过去千年、全新世以及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青海湖沉积物TOC的变化特征,并探... 湖泊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含量通常作为表征流域和湖泊生产力的指标,在亚洲季风区也常常被当作夏季风的代用指标,被广泛应用于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本文梳理了过去千年、全新世以及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青海湖沉积物TOC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指示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有效性.结果表明,过去千年青海湖沉积物TOC含量与区域暖季温度和降水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周期性波动.通过对比全新世区域夏季温度、基于孢粉的降水定量重建结果,以及湖泊水位、风沙活动反映的湿度状况等,发现不能简单地将青海湖沉积物TOC含量或沉积通量作为夏季风强度或者季风降水强度的代用指标.青海湖沉积物TOC含量在冰期和间冰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指示了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较大的温度与降水变幅.因此,不同地域条件及不同时间尺度下,湖泊沉积物TOC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不同,将湖泊沉积物TOC含量作为亚洲夏季风的代用指标需要特别谨慎,特别是在高寒气候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总有机碳 有机质 敏感性 夏季风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微体遗存分析揭示的大地湾遗址蚌刀功能及植物资源利用策略 被引量:3
9
作者 杨继帅 张东菊 +3 位作者 杨晓燕 王维维 张乃梦 陈发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1-429,共9页
采用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方法对甘肃大地湾遗址二期文化(6500-5900 aBP)同一灰坑内出土的8件蚌刀进行植物微体遗存分析,发现了粟黍、小麦族、食用豆类、橡子以及包括百合属、贝母属在内的多种块根块茎类植物的淀粉粒,同时发现了黍稃壳中... 采用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方法对甘肃大地湾遗址二期文化(6500-5900 aBP)同一灰坑内出土的8件蚌刀进行植物微体遗存分析,发现了粟黍、小麦族、食用豆类、橡子以及包括百合属、贝母属在内的多种块根块茎类植物的淀粉粒,同时发现了黍稃壳中的η型植硅体,显示出蚌刀使用功能的多样性,既用于切割加工块根块茎类食物,亦可能具有刮取谷穗收获植物籽粒的功能.此外,丰富的淀粉粒种类揭示仰韶早期社会对植物资源利用的多样性,在粟作农业发展的同时,采集经济在当时的生业模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粒 植硅体 蚌刀功能 植物资源利用 大地湾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