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ommon Land Model(CoLM),选取青藏高原上3个不同下垫面观测站(藏东南站、纳木错站和珠峰站)的观测资料,对这3个野外观测站进行了单点数值模拟试验。根据3个测站的试验数据,对模式中土壤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进行了优化,...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ommon Land Model(CoLM),选取青藏高原上3个不同下垫面观测站(藏东南站、纳木错站和珠峰站)的观测资料,对这3个野外观测站进行了单点数值模拟试验。根据3个测站的试验数据,对模式中土壤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进行了优化,针对青藏高原地区土壤层薄的特点,对模式中土壤分层方案进行了调整。结果表明,调整分层方案后的CoLM模式对3个测站土壤湿度的模拟性能较原分层方案有明显提高,平均偏差均减小0.014以上。但是与观测值相比,藏东南站土壤湿度的模拟整体偏低,纳木错站和珠峰站则整体偏高。对土壤温度而言,3个测站模拟与观测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0.9以上,珠峰站偏差较大,调整分层方案后模拟的偏差有一定的改进。模式较好地模拟了3个测站的净辐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情况,调整分层方案后潜热通量的改进最为明显。展开更多
本文针对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土壤有机质和砾石含量较高的特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参数化方案以描述土壤有机质和砾石对土壤导热率、导水率的影响。通过对通用陆面模式CoLM中的土壤水、热参数化方案以及地表蒸发阻抗三方面...本文针对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土壤有机质和砾石含量较高的特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参数化方案以描述土壤有机质和砾石对土壤导热率、导水率的影响。通过对通用陆面模式CoLM中的土壤水、热参数化方案以及地表蒸发阻抗三方面的逐步改进,对青藏高原藏东南站和纳木错站两种不同下垫面进行单点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原方案与最终优化方案的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新方案的CoLM模式对藏东南站土壤湿度模拟性能明显提高,平均偏差减小到0.04,而对纳木错站浅层20 cm以上土壤湿度的模拟偏差略微增大。新方案在藏东南站对土壤内部温度的模拟改善较为显著,平均偏差减小了0.2°C;而在纳木错站40 cm以上有所改进。新参数化方案较好地模拟了两个观测站表面能量通量的时间变化,纳木错站7、8月份的潜热通量改进尤为明显,比原方案减少大约20 W m^(-2),与观测结果较为接近。展开更多
利用区域大气模式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对2008/2009年秋、冬季节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次极端干旱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再分析资料...利用区域大气模式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对2008/2009年秋、冬季节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次极端干旱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和全球观测数据GSOD(Global Summary Of Day)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处于稳定的槽后西北气流控制,冷空气活动频繁,但是从南海来的水汽通量北向输送较弱,呈现为不利于降水的环流特征。模式很好地再现了上述干旱形成的环流特征,较好地模拟出了我国及干旱发生区的降水和温度时空分布状况,干旱区的温度和降水模拟值与观测值相关系数的平方达到了0.8以上。尽管RAMS模式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的模拟能力较好,但模拟的精度还需要提高,仍需更多实例对比来进行研究总结。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ommon Land Model(CoLM),选取青藏高原上3个不同下垫面观测站(藏东南站、纳木错站和珠峰站)的观测资料,对这3个野外观测站进行了单点数值模拟试验。根据3个测站的试验数据,对模式中土壤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进行了优化,针对青藏高原地区土壤层薄的特点,对模式中土壤分层方案进行了调整。结果表明,调整分层方案后的CoLM模式对3个测站土壤湿度的模拟性能较原分层方案有明显提高,平均偏差均减小0.014以上。但是与观测值相比,藏东南站土壤湿度的模拟整体偏低,纳木错站和珠峰站则整体偏高。对土壤温度而言,3个测站模拟与观测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0.9以上,珠峰站偏差较大,调整分层方案后模拟的偏差有一定的改进。模式较好地模拟了3个测站的净辐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情况,调整分层方案后潜热通量的改进最为明显。
文摘本文针对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土壤有机质和砾石含量较高的特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参数化方案以描述土壤有机质和砾石对土壤导热率、导水率的影响。通过对通用陆面模式CoLM中的土壤水、热参数化方案以及地表蒸发阻抗三方面的逐步改进,对青藏高原藏东南站和纳木错站两种不同下垫面进行单点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原方案与最终优化方案的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新方案的CoLM模式对藏东南站土壤湿度模拟性能明显提高,平均偏差减小到0.04,而对纳木错站浅层20 cm以上土壤湿度的模拟偏差略微增大。新方案在藏东南站对土壤内部温度的模拟改善较为显著,平均偏差减小了0.2°C;而在纳木错站40 cm以上有所改进。新参数化方案较好地模拟了两个观测站表面能量通量的时间变化,纳木错站7、8月份的潜热通量改进尤为明显,比原方案减少大约20 W m^(-2),与观测结果较为接近。
文摘利用区域大气模式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对2008/2009年秋、冬季节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次极端干旱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和全球观测数据GSOD(Global Summary Of Day)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处于稳定的槽后西北气流控制,冷空气活动频繁,但是从南海来的水汽通量北向输送较弱,呈现为不利于降水的环流特征。模式很好地再现了上述干旱形成的环流特征,较好地模拟出了我国及干旱发生区的降水和温度时空分布状况,干旱区的温度和降水模拟值与观测值相关系数的平方达到了0.8以上。尽管RAMS模式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的模拟能力较好,但模拟的精度还需要提高,仍需更多实例对比来进行研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