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变化下青藏高原湖泊在地表水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36
1
作者 朱立平 彭萍 +4 位作者 张国庆 乔宝晋 刘翀 杨瑞敏 王君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7-608,共12页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高海拔地区之一,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其地表水资源及其变化对高原本身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构成高原地表水资源的各个组分...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高海拔地区之一,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其地表水资源及其变化对高原本身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构成高原地表水资源的各个组分,如冰川、湖泊、河流、降水等水体的相变及其转化却鲜为人知.湖泊是青藏高原地表水体相变和水循环的关键环节.湖泊面积、水位和水量对西风和印度季风的降水变化非常敏感,但湖泊面积和水量变化在不同区域和时段的响应也不尽相同.湖泊水温对气候变暖具有明显响应,湖泊水温和水下温跃层深度的变化能够对水—气的热量交换具有明显影响,从而影响了区域蒸发和降水等水循环过程.由于湖泊水量增加,高原中部色林错地区湖泊盐度自1970s以来普遍下降.根据60多个湖泊实地监测建立的遥感反演模型研究发现,2000—2019年湖泊透明度普遍升高.对不同补给类型的大湖水量平衡监测发现,影响湖泊变化的气象和水文要素具有较大差异.在目前的暖湿气候条件下,青藏高原的湖泊将会持续扩张.为了深入认识湖泊变化在青藏高原区域水循环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需要全面了解湖泊水量赋存及连续的时间序列变化,需要深入了解湖泊理化参数变化及对湖泊大气之间热量交换的影响,需要更多来自大湖流域的综合连续观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面积和水量 水量平衡 理化参数 调查与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调控区域能量过程和全球气候的机理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屹岷 李伟平 +3 位作者 刘新 王晓聪 FU Rong LIU Ping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1-192,共12页
本文总结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青藏高原调控区域能量过程及其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着重阐明了春夏季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TIP)地表热通量特征及变化原因、TIP上空独特的水汽、云宏观和微观垂直结构,以及降水和云辐射效应... 本文总结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青藏高原调控区域能量过程及其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着重阐明了春夏季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TIP)地表热通量特征及变化原因、TIP上空独特的水汽、云宏观和微观垂直结构,以及降水和云辐射效应;在夏季两个高原地区的感热加热存在相互影响和反馈,形成观测到的加热与大气垂直环流之间的准平衡耦合系统,由此提出了TIP系统(TIPS)的概念;项目还从天文和水文的角度佐证了TIPS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揭示TIPS导致上对流层暖、下平流层冷的南亚高压的形成机理及TIPS影响北半球环流和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揭示TIPS系统对南亚高压年际变化的影响,提出高原位涡强迫激发中国东部激烈天气过程的一种新机制。此外还揭示了CMIP5模式对高原表面温度模拟存在冷偏差的原因和其中的物理过程,这是大气环流与冰雪反照率的动力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和伊朗高原(TIP)系统影响 南亚高压热力结构 高原位涡强迫 年际变化和灾害天气 模式高原冷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部枪勇错冰前湖泊沉积记录的近千年来冰川与气候变化
3
作者 李久乐 徐柏青 +1 位作者 林树标 高少鹏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402-411,共10页
以钻取自青藏高原南部大枪勇错冰前湖中的1.06m湖芯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磁化率、元素含量、碳酸盐和总有机碳含量等多项指标的分析测定;在明确了沉积物来源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各指标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具体气候环境指... 以钻取自青藏高原南部大枪勇错冰前湖中的1.06m湖芯为研究对象,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磁化率、元素含量、碳酸盐和总有机碳含量等多项指标的分析测定;在明确了沉积物来源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各指标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具体气候环境指示意义;结合沉积序列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结果,对湖芯中各指标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恢复了青藏高原南部枪勇错地区近千年来的冰川与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06m沉积序列年代跨度为自公元11世纪前后至今的逾千年时间;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枪勇冰川融水对冰川上部沉降粉尘颗粒的携带,而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及各组分含量与区域气候条件下枪勇冰川融化强度有密切关系;自公元11世纪至今,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环境温度总体呈现波动中逐渐升高的趋势,枪勇冰川随之逐渐融化退缩。具体来说,公元11世纪初,该地区环境温度较低,枪勇冰川融化较弱;公元11世纪中叶至13世纪初,该地区气候温暖,枪勇冰川融化较强;公元14世纪开始至18世纪中叶,该地区进入小冰期,枪勇冰川融化强度显著降低;自公元18世纪中后叶至今,该地区环境温度急剧升高,枪勇冰川呈加剧融化退缩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融化强度 冰川 沉积 湖芯 冰前湖泊 枪勇错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风前期青藏高原南北向河水稳定同位素空间变化特征
4
作者 刘琴 王建力 +1 位作者 田立德 臧娅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1-136,共6页
利用2010年与2011年6月在青藏高原南北剖面采集的69个河水样品,分析青藏高原南北向河水中δ18 O与过量氘(d)空间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受不同气团影响,总体上,青藏高原河水中δ18 O自南向北逐渐升高,纬度每升高1°,河水中δ18 O升高约1... 利用2010年与2011年6月在青藏高原南北剖面采集的69个河水样品,分析青藏高原南北向河水中δ18 O与过量氘(d)空间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受不同气团影响,总体上,青藏高原河水中δ18 O自南向北逐渐升高,纬度每升高1°,河水中δ18 O升高约1.25‰.不同区域河水中δ18 O对海拔高度变化的响应不同,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河水高程效应显著,唐古拉山以北河水中δ18 O高程效应不显著,同时青藏高原河水中过量氘有显著空间变化特征.由于青藏高原南北不同的降水季节变化、喜马拉雅山雨影效应及南北不同的水汽来源及水汽循环方式,使河水中过量氘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及唐古拉山以北表现为2个高值区,喜马拉雅山北坡至唐古拉山以南河水过量氘表现为低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δ18 O 过量氘 河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高原湖水δ^(13)C_(DIC)值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类延斌 姚檀栋 +4 位作者 张恩楼 Sheng Yongwei 王伟财 李均力 王翔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3-680,共8页
湖水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是研究湖泊碳循环的有效手段,其影响因素分析是古湖沼学中重建过去环境的理论基础,但国内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却还相对较少.本文研究了羌塘高原24个湖泊水体δ13CDIC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湖水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是研究湖泊碳循环的有效手段,其影响因素分析是古湖沼学中重建过去环境的理论基础,但国内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却还相对较少.本文研究了羌塘高原24个湖泊水体δ13CDIC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所选湖泊水体δ13CDIC值在-15.0‰至3.2‰之间,平均值为-1.2‰,表现出较高的同位素特征,部分湖泊δ13CDIC值甚至高于水体与大气CO2交换平衡时的同位素值.羌塘高原湖水普遍显碱性并具有较高的碱度,大部分咸水湖泊溶解CO2呈逸出状态,仅有少数淡水或微咸水湖泊以溶解大气CO2为主要特征.封闭湖泊水体DIC浓度和δ13CDIC值要明显高于入流河水,而外流湖泊与河水较为接近.湖水与大气CO2交换程度决定了羌塘高原封闭湖泊δ13CDIC值的高低.由于封闭湖泊DIC滞留时间长,湖水与大气CO2交换程度高,湖水δ13CDIC值比较接近平衡状态.本研究对认识羌塘高原封闭湖泊碳循环过程及沉积物中无机碳同位素环境意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高原 溶解无机碳 δ13CDIC 湖泊碳循环 古湖沼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去0.8 Ma期间的地表温度数值模拟研究
6
作者 张悦 石广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1期18-22,共5页
使用一个改进的二维能量平衡模式模拟了过去0.8Ma冰期-间冰期旋回期间北半球各纬度带的地表温度,并以65°N的地表温度为代表与南极冰芯记录进行了比较。通过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日射量、温室气体、沙尘气溶胶强迫和水汽反馈的辐射-气... 使用一个改进的二维能量平衡模式模拟了过去0.8Ma冰期-间冰期旋回期间北半球各纬度带的地表温度,并以65°N的地表温度为代表与南极冰芯记录进行了比较。通过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日射量、温室气体、沙尘气溶胶强迫和水汽反馈的辐射-气候效应。结果显示,日射量变化不足以解释冰期-间冰期旋回期间北半球的地表温度变化,大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沙尘气溶胶强迫和水汽反馈等对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加入上述强迫因子和反馈机制后,模拟的65°N地表温度与南极温度的相关系数由单纯考虑日射量的0.24增加为0.60;气候系统对上述强迫因子以及反馈机制的响应呈现出非线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间冰期旋回 能量平衡模式 辐射强迫 物理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秋冬季极端干旱事件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孟纯纯 马耀明 +2 位作者 马伟强 勾鹏 白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27-1338,共12页
利用区域大气模式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对2008/2009年秋、冬季节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次极端干旱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再分析资料... 利用区域大气模式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对2008/2009年秋、冬季节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次极端干旱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和全球观测数据GSOD(Global Summary Of Day)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处于稳定的槽后西北气流控制,冷空气活动频繁,但是从南海来的水汽通量北向输送较弱,呈现为不利于降水的环流特征。模式很好地再现了上述干旱形成的环流特征,较好地模拟出了我国及干旱发生区的降水和温度时空分布状况,干旱区的温度和降水模拟值与观测值相关系数的平方达到了0.8以上。尽管RAMS模式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的模拟能力较好,但模拟的精度还需要提高,仍需更多实例对比来进行研究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MS 极端干旱 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特征 降水和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木错水温变化及热力学分层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黄磊 王君波 +3 位作者 朱立平 鞠建廷 汪勇 马庆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1-718,共8页
水温变化是湖泊的重要物理特性,对湖泊的水质特征、湖水能量循环、水生生态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不同季节的实地观测资料,分析青藏高原高海拔、深水大湖纳木错的水温变化特征及季节差异,并着重分析湖水热力学分层的季节变化.结果... 水温变化是湖泊的重要物理特性,对湖泊的水质特征、湖水能量循环、水生生态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不同季节的实地观测资料,分析青藏高原高海拔、深水大湖纳木错的水温变化特征及季节差异,并着重分析湖水热力学分层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纳木错中部、东部两个湖盆冬季封冻,夏季存在稳定分层,春、秋季混合,是一个典型双季对流、完全混合型湖泊.但两个湖盆水温变化与热力学分层又有各自的特征,东部浅湖盆湖水在春季升温快,夏季分层与秋季翻转均比中部湖盆早,且秋季翻转时水温也比中部湖盆高.初步分析认为两个湖盆不同的湖盆形状及水深分布可能是造成其热力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 热力学分层 季节变化 纳木错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和适应性利用”重大研究计划进展综述 被引量:19
9
作者 胡春宏 郑春苗 +9 位作者 王光谦 张建云 王超 姚檀栋 王焰新 赖明勇 倪广恒 王雨春 张弛 田富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7-359,共23页
西南河流源区是中国的水资源战略储备区,但其未来水资源演变趋势不明,为厘清气候变化下的径流变化规律以开展适应性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15年启动了“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和适应性利用”重大研究计划,本文对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 西南河流源区是中国的水资源战略储备区,但其未来水资源演变趋势不明,为厘清气候变化下的径流变化规律以开展适应性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15年启动了“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和适应性利用”重大研究计划,本文对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情况和主要进展进行综述。重大研究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构建了西南河流源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有效提升了西南河流源区的监测能力;创新了高原寒区径流水源组成的多元综合解析方法,揭示了高原寒区典型径流水源的形成机理及气候驱动下流域下垫面与水文系统的协同变化机理;创建了综合冰雪冻土寒区水文过程和示踪过程的分布式同位素水文模型,揭示了雅鲁藏布江径流变化的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提出了河流全物质通量概念,开展了大量取样检测,揭示了高原河流生源物质循环及生物响应规律,量化了澜沧江梯级水库运行的环境累积效应;发展了多目标互馈系统理论,从水量、水能、水质3个方面创新了梯级水库适应性利用技术,为西南水电消纳、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合作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适应性利用 生源物质循环 西南河流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STER数据反演珠峰地区地表特征参数 被引量:9
10
作者 韩存博 马耀明 +1 位作者 刘新 马伟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6-606,共11页
利用2006-2011年9景ASTER遥感影像计算了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地表特征参数(地表反照率、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并对地表反照率和地表温度反演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地表反照率和地表温度的反演结果与观测值... 利用2006-2011年9景ASTER遥感影像计算了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地表特征参数(地表反照率、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并对地表反照率和地表温度反演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地表反照率和地表温度的反演结果与观测值较为一致,能够作为陆面过程模式的输入数据;反演得到的植被指数能够较好的代表珠峰地区的地表植被特征;所有的反演算法和结果仅依赖于遥感数据,表明在资料缺乏地区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是获取地表特征参数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特征参数 ASTER 珠峰地区 卫星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气溶胶的直接气候效应对南亚夏季风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沈新勇 陈明诚 +1 位作者 王勇 吉振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80-1292,共13页
利用包含气溶胶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南亚地区硫酸盐、黑碳和有机碳三类人为气溶胶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对夏季南亚地区气溶胶浓度与南亚季风降水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 利用包含气溶胶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南亚地区硫酸盐、黑碳和有机碳三类人为气溶胶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对夏季南亚地区气溶胶浓度与南亚季风降水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南亚地区人为气溶胶排放量的增加将同时削弱该地区高层东风急流与低层偏西气流,南亚夏季风减弱。与此同时,气溶胶浓度的增长将引起夏季500hPa位势高度升高,并使得850hPa南亚夏季风槽减弱。因此,夏季南亚地区气溶胶浓度与南亚季风降水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夏季南亚地区气溶胶浓度增加时,南亚夏季风降水将有所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气溶胶 南亚夏季风 季风降水 数值模拟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2a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地区夏季风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明诚 孙照渤 +2 位作者 沈新勇 王勇 吉振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5-404,共10页
运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耦合入一个化学过程,对东亚地区三类人为排放气溶胶(硫酸盐、黑碳和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夏季风环流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气溶胶的引入会引起东亚地区夏季850hPa风场发生改变,我国江... 运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耦合入一个化学过程,对东亚地区三类人为排放气溶胶(硫酸盐、黑碳和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夏季风环流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气溶胶的引入会引起东亚地区夏季850hPa风场发生改变,我国江淮以东洋面上空出现了一个气旋式距平环流中心,中心以西的偏北风气流将削弱东亚地区夏季西南季风。通过讨论春季中国地区气溶胶浓度与夏季东亚地区850hPa经向风的时滞关系,以及夏季中国地区气溶胶浓度与同期东亚地区850hPa经向风的关系,可以发现,春、夏季中国地区气溶胶浓度均与夏季东亚地区850hPa经向风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当春季中国北方和夏季中国南方地区气溶胶浓度增加时,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偏南季风减弱。这可能与气溶胶改变了大气层顶和地表的辐射强迫,进而引起了海陆气压差异和位势高度场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气溶胶 东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气溶胶中的氮:化学形态与同位素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佩霖 傅平青 +4 位作者 康世昌 万欣 刘彬 邬光剑 丛志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0,共10页
氮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溶胶中的氮组分参与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进而改变大气组成,影响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同时,大气中过量的颗粒氮改变了氮素的自然循环,当它们沉降到地表时对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综述了... 氮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溶胶中的氮组分参与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进而改变大气组成,影响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同时,大气中过量的颗粒氮改变了氮素的自然循环,当它们沉降到地表时对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气溶胶氮组分的研究进展,按其化学形态分别阐述了气溶胶中无机氮和有机氮的来源及其相关大气化学过程等,同时探讨了气溶胶中氮的同位素特征,指出该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光化学反应 氮组分 同位素组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干旱区湖泊沉积物多指标记录的环境变化研究——以阿克赛钦湖为例
14
作者 项超生 汪勇 +2 位作者 王君波 马庆峰 王世航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5-444,共10页
青藏高原西北部湖泊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区域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对于揭示青藏高原西风-季风环流系统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青藏高原西北部高海拔干旱区典型湖泊阿克赛钦湖沉积岩芯粒度、总无机碳(Total inorganiccarbo... 青藏高原西北部湖泊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区域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对于揭示青藏高原西风-季风环流系统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青藏高原西北部高海拔干旱区典型湖泊阿克赛钦湖沉积岩芯粒度、总无机碳(Total inorganiccarbon,TIC)、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碳氮比(C/N)和磁化率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探讨阿克赛钦湖不同沉积深度范围内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湖面变化及湖区冷暖变化等湖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阿克赛钦湖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低,湖泊沉积物以粉砂为主,黏土次之,砂含量最少。多指标记录的环境变化大致分为以下4个阶段:第Ⅰ阶段(531~480 cm)气候相对温暖,流域蒸发较弱,湖泊水生生产力低,为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弱的深水环境。第Ⅱ阶段(480~380 cm)气候寒冷干燥,流域蒸发强烈,湖泊水生生产力相对较高,为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强的浅水环境。第Ⅲ阶段(380~160 cm)气候逐渐转暖,入湖水量增多,湖面扩张,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逐渐减弱。第Ⅳ阶段(160~0 cm)气候寒冷干燥,流域蒸发增强,湖泊水生生产力低,为湖泊水动力搬运条件弱的深水环境。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西北部过去气候变化重建及西风-季风变化关系研究提供基础科学数据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指标 阿克赛钦湖 环境变化 湖泊沉积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木错湖水体固碳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金波 孔维栋 +3 位作者 王君波 刘晓波 张国帅 康世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772-2783,共12页
湖泊是微生物固碳的主要生态系统之一,但青藏高原湖泊水体固碳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还罕见报道。以纳木错为例,采用定量PCR和克隆文库方法,研究湖水中cbbL ID基因丰度和固碳微生物群落组成,并分析其与环境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纳木错湖水... 湖泊是微生物固碳的主要生态系统之一,但青藏高原湖泊水体固碳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还罕见报道。以纳木错为例,采用定量PCR和克隆文库方法,研究湖水中cbbL ID基因丰度和固碳微生物群落组成,并分析其与环境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纳木错湖水中存在较高丰度的cbbL ID类型固碳微生物,从表层到底层呈增加趋势,T2点底层达到最高值(6.37×10~8拷贝L^(-1)湖水)。cbbL ID类型固碳微生物共分四个类群,即不等鞭毛类(Stramenopiles),定鞭藻纲(Haptophyceae),蓝藻(Cyanobacteria)和隐藻门(Cryptophyta)。其中占主要的是Stramenopiles和Haptophyceae。Stramenopiles类群的多样性较高(含7个纲,13个科),其他类群只有1个科。相关性分析表明Stramenopiles和Haptophyceae出现频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湖水深度和pH与湖水cbbL ID基因丰度显著相关(P<0.05,P<0.01)。叶绿素含量与Stramenopiles和Haptophyceae出现频率显著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错 固碳 微生物 群落结构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河流域和蒙古国南部AERONET站沙尘气溶胶光学物理特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徐超 马耀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00-1009,共10页
沙尘气溶胶作为气溶胶的重要类型之一,对全球和区域水分循环以及亚洲季风系统有着重要影响。利用气溶胶自动观测网(AERONET)印度Kanpur和蒙古国Dalanzadgad两个站点数据,采用阈值法提取了沙尘和人为气溶胶信息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 沙尘气溶胶作为气溶胶的重要类型之一,对全球和区域水分循环以及亚洲季风系统有着重要影响。利用气溶胶自动观测网(AERONET)印度Kanpur和蒙古国Dalanzadgad两个站点数据,采用阈值法提取了沙尘和人为气溶胶信息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Kanpur站受印度夏季风影响较大,沙尘气溶胶和人为源气溶胶的排放具有叠加效应,远源输送可能是Kanpur站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来源。Dalanzadgad站受东亚夏季风影响较小,春季大风带来了大量的沙尘,这可能与大风天气和植被覆盖度低等因素有关,是春季气溶胶光学厚度显著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沙尘具有局地起源特征;在其他时段,人为源气溶胶是当地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但总排放量相对较低。此外,Kanpur站所在的恒河流域大气颗粒物绝对含量远远高于Dalanzadgad所在的蒙古国南部地区。在沙尘天气中,两站颗粒物的光学物理特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NET 沙尘 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学熵在陆地水文循环演化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向科 Cleidon Axel +2 位作者 王利强 董国成 周训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83,共6页
陆地水文循环演化过程是开放的、不可逆的能量耗散过程,可以用热力学熵的概念来定量描述。初步给出了水文循环关键要素:降水、土壤入渗、蒸发蒸腾和径流的熵产率的计算方法。计算表明蒸发蒸腾作用对陆地水文循环过程的熵产率影响非常显... 陆地水文循环演化过程是开放的、不可逆的能量耗散过程,可以用热力学熵的概念来定量描述。初步给出了水文循环关键要素:降水、土壤入渗、蒸发蒸腾和径流的熵产率的计算方法。计算表明蒸发蒸腾作用对陆地水文循环过程的熵产率影响非常显著,并且蒸发蒸腾能够影响其他要素的熵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水文循环 热力学熵 熵产率 不可逆过程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基于文献计量学及网络分析方法
18
作者 韦飞黎 李双成 +2 位作者 余武生 谢爱丽 侯文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634-2643,共10页
降水稳定同位素可以揭示降水的不同水汽来源和水汽的季节转换。通过建立降水稳定同位素与不同气象要素的关系,可为区域水资源管理甚至可为生态修复中的植被恢复状态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背景数据。为揭示降水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发展现状,基于... 降水稳定同位素可以揭示降水的不同水汽来源和水汽的季节转换。通过建立降水稳定同位素与不同气象要素的关系,可为区域水资源管理甚至可为生态修复中的植被恢复状态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背景数据。为揭示降水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发展现状,基于文献计量学以及网络分析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90—2017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统计分析。发现降水稳定同位素相关的文献数量在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地质、气象与大气科学、海洋学、湖泊沼泽学、古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美国、中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以及中国科学院、美国地质调查局等研究机构文章数量较多,表现出较强的科研实力。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了降水稳定同位素研究相关文献的共被引、研究作者的共被引等知识图谱,对该研究领域知识基础及核心作者的影响力进行了探讨。图谱显示,2007年以来,Yao T、Risi C、Tian L等对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研究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对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与词频等进行分析,绘制出降水稳定同位素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演进脉络,并确定leaf water、Tibetan Plateau、cellulose、environmental change、tree ring、atmospheric circulation、groundwater recharge、hydrograph separation等即将成为研究的新热点。近几年来,虽然研究的文章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核心作者及代表作品较少,与社会的实际生产应用结合度不足。在未来研究中在注重方法的更新的同时可考虑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稳定同位素 Citespace 文献计量学 网络分析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普莫雍错介形类反映的中晚全新世以来湖面波动与环境变化
19
作者 彭萍 朱立平 +2 位作者 鞠建廷 Peter Frenzel Claudia Wrozyna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4-341,共8页
西藏普莫雍错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季风雨影区,主要由冰川融水补给。根据湖泊的等深线分布和主要补给河流的入湖路径,对采自普莫雍错1~62 m水深范围的表层沉积物介形类和相关水环境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普莫雍错表层沉积物中含有7... 西藏普莫雍错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季风雨影区,主要由冰川融水补给。根据湖泊的等深线分布和主要补给河流的入湖路径,对采自普莫雍错1~62 m水深范围的表层沉积物介形类和相关水环境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普莫雍错表层沉积物中含有7属9种介形类,其分布主要受湖泊水深、pH值、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等环境因子的影响。介形类与水环境因子的降维对应分析、典型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水深是影响表层沉积物介形类分布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用偏最小二乘法加权平均回归与校正模型建立的介形类-水深转换函数具有较高的精度与可靠性。利用此转换函数模型和一个72 cm长重力湖芯的介形类属种分析结果,定量重建了湖泊水深波动历史。湖面波动与湖芯的总有机碳、总无机碳、粒度等代用指标比较结果表明,普莫雍错6.0 kaBP以来的环境变化具有6.0~4.3 kaBP的温凉浅湖面期、4.3~2.0 kaBP温暖的湖面波动期及2.0 kaBP以来温暖的湖面扩张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普莫雍错 介形类 湖面波动 环境变化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流域三条典型河流水体中溶解态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水质评价 被引量:7
20
作者 柏建坤 李潮流 +2 位作者 康世昌 王建力 陈鹏飞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06-2207,共2页
雅鲁藏布江流域(以下简称雅江)是西藏南部最大的河流系统,流经西藏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前人对雅江径流规律以及沉积物元素含量研究的结果都表明该地区的河流几乎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1].但近年来,随着西藏旅游经济的发展,... 雅鲁藏布江流域(以下简称雅江)是西藏南部最大的河流系统,流经西藏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前人对雅江径流规律以及沉积物元素含量研究的结果都表明该地区的河流几乎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1].但近年来,随着西藏旅游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剧增,可能会影响到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组成 季节变化 重金属元素 雅鲁藏布江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