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古湖沼学与古气候学研究中存在的基础科学问题初探
1
作者 侯居峙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33-940,共8页
湖泊沉积物蕴含有丰富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介质。本文采用青藏高原典型湖泊的古湖沼学记录,举例说明研究过程中通常被忽略的一些基础科学问题,如湖泊分类、代用指标指示意义、湖泊状态转变历史... 湖泊沉积物蕴含有丰富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介质。本文采用青藏高原典型湖泊的古湖沼学记录,举例说明研究过程中通常被忽略的一些基础科学问题,如湖泊分类、代用指标指示意义、湖泊状态转变历史等如何影响不同代用指标记录的解释。对湖泊基础科学问题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合理地解释代用指标记录,正确重建过去湖泊过程与气候环境变化,对深入理解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及机制也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湖泊 古湖沼学研究 湖泊基础信息 代用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数滤波模型的青藏高原根系层土壤水分估算研究
2
作者 宋雨曦 苏建宾 +1 位作者 文军 郑东海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9,共16页
高精度、长时序的土壤水分数据对青藏高原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十分重要。然而,当前青藏高原土壤水分研究大多聚焦表层土壤水分的卫星反演,根系层土壤水分的估算研究相对匮乏。基于青藏高原五个土壤水分观测网络(狮泉河、帕里、那曲、黑河... 高精度、长时序的土壤水分数据对青藏高原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十分重要。然而,当前青藏高原土壤水分研究大多聚焦表层土壤水分的卫星反演,根系层土壤水分的估算研究相对匮乏。基于青藏高原五个土壤水分观测网络(狮泉河、帕里、那曲、黑河上游、玛曲)数据,本文系统评估了指数滤波模型在青藏高原不同气候与下垫面区域估算根系层(10 cm/20 cm/40 cm)土壤水分的适用性,探讨了不同环境因素(土壤、气候、植被)对模型特征时长参数T值的影响,最后评估了利用三种方法(各观测网络或青藏高原站点最优T值(Topt)中位数、随机森林模型)获取的区域T值估算青藏高原根系层土壤水分的可靠性。研究发现:(1)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根系层与表层土壤水分的相关性降低,而其空间异质性增大,导致指数滤波模型的应用精度降低,而模型T值及其空间异质性增大;(2)空间上随着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根系层与表层土壤水分的相关性增大,而其空间异质性降低,使得指数滤波模型的应用精度上升,而其在区域内不同站点应用精度的差异呈现降低趋势;(3)土壤性质尤其是砂土含量是控制青藏高原区域T值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4)T值的获取对指数滤波模型在青藏高原的应用精度影响较小,当前常用的区域Topt中位数和随机森林模型均能获取相对合理的区域T值和取得一致且相对准确的模拟结果。本研究的发现有望推动利用指数滤波模型基于卫星表层土壤水分资料准确获取青藏高原根系层土壤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指数滤波模型 根系层土壤水分 不同气候与下垫面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富锂温泉分布特征及成因机理初探
3
作者 潘晟 赵平 +5 位作者 杨照应 官辉 国卫 刘晓明 孙亚莉 岳雅慧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8-949,共12页
锂(Li)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青藏高原部分温泉的锂含量已达到工业开采品位。深入研究富Li温泉(Li>15mg/L)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理,可以更好地评估地热型锂资源的商业开发价值。本文概括总结了青藏高原温泉中有关锂组分的研究历... 锂(Li)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青藏高原部分温泉的锂含量已达到工业开采品位。深入研究富Li温泉(Li>15mg/L)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理,可以更好地评估地热型锂资源的商业开发价值。本文概括总结了青藏高原温泉中有关锂组分的研究历史和进展。基于现有资料,编制了青藏高原温泉Li含量分布图,探讨了富Li温泉在大地构造上的分布特征。通过多种同位素示踪分析,我们认为富Li温泉的锂组分主要源于围岩淋滤,地壳深部热源为水-岩相互作用提供了热能。地热水在上升通道中发生水-气两相分离,也将促使Li组分富集,富集系数可达1.4。在深循环过程中,地热水的化学组分和同位素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记载着深部岩石的地球化学信息,这对于深刻理解大陆碰撞过程中壳幔物质的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富Li温泉 分布特征 成因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植物功能群与土壤碳同位素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业迪 王迎新 +2 位作者 陈哲 田琳琳 孙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65-4875,共11页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是全球范围内最典型的高寒地区之一,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和土壤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特征及其控制要素,对深刻理解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集并测定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135个草地...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是全球范围内最典型的高寒地区之一,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和土壤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特征及其控制要素,对深刻理解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集并测定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135个草地样点中的植物和土壤碳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探讨了不同植物功能群和表层(0—10 cm)土壤δ^(13)C特征及其与气候、土壤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杂类草δ^(13)C显著低于禾本科、莎草科和豆科植物δ^(13)C(P<0.05)。表层土壤δ^(13)C与禾本科、莎草科、豆科植物δ^(13)C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杂类草δ^(13)C无显著相关关系,且表层土壤δ^(13)C对三种植物功能群δ^(13)C的敏感性为禾本科>豆科>莎草科。(2)在影响禾本科、莎草科、豆科植物和表层土壤δ^(13)C的环境因子中,气候因子的相对贡献率均大于土壤因子,气候因子中太阳辐射相对贡献率最大,杂类草δ^(13)C与气候和土壤因子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太阳辐射是决定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植物和表层土壤δ^(13)C的主要因子。研究可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和土壤δ^(13)C特征与有机碳动态循环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碳稳定同位素 植物功能群 表层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Ar/^(39)Ar同位素定年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青藏高原生长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来庆洲 王厚起 张波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67,共7页
^(40)Ar/^(39)Ar同位素定年技术是一种在K/Ar同位素定年法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另一种同位素定年方法,利用在核反应堆中对含钾样品进行快中子照射,达到使^(39)K衰变成^(39)Ar,测定^(40)Ar/^(39)Ar比值来计算样品的年龄。随着现代稀有气体同... ^(40)Ar/^(39)Ar同位素定年技术是一种在K/Ar同位素定年法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另一种同位素定年方法,利用在核反应堆中对含钾样品进行快中子照射,达到使^(39)K衰变成^(39)Ar,测定^(40)Ar/^(39)Ar比值来计算样品的年龄。随着现代稀有气体同位素分析新技术研究的迅速发展,含钾样品的^(40)Ar/^(39)Ar同位素定年技术依靠其高准确性和高精度,已经发展成为当今最先进可靠和最具主要价值的岩石矿物同位素定年技术手段之一,从而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重要的地质事件的精确定年,并为地质年代表提供“金钉子”般的年龄制约。首先总结了^(40)Ar/^(39)Ar同位素定年技术的发展历史、原理、样品处理分析等,然后重点阐述了应用^(40)Ar/^(39)Ar法这一同位素定年技术在青藏高原生长演化研究中如何解决关键性的科学问题,最后对同位素定年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法 同位素定年技术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湖泊中影响锂元素迁移和富集的矿物、元素及环境因素--以西藏郭扎错钻孔沉积物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明慧 朱立平 +2 位作者 王晓晓 鞠建庭 聂小芳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4-722,共9页
作为我国战略性矿产的锂矿,主要赋存于青藏高原盐湖中。湖泊系统中,锂的富集和迁移规律关系到锂矿的高效提取和未来锂矿的储量估算。以西藏咸水湖郭扎错的钻孔沉积物为例,结合AMS 14 C年代和Mg元素含量变化,系统分析了孔隙水、碳酸盐矿... 作为我国战略性矿产的锂矿,主要赋存于青藏高原盐湖中。湖泊系统中,锂的富集和迁移规律关系到锂矿的高效提取和未来锂矿的储量估算。以西藏咸水湖郭扎错的钻孔沉积物为例,结合AMS 14 C年代和Mg元素含量变化,系统分析了孔隙水、碳酸盐矿物和硅酸盐矿物的锂含量变化,探讨了矿物、镁元素、环境变化和早期成岩作用等对锂元素迁移和富集的影响。郭扎错沉积物中锂和镁大部分存在于硅酸盐矿物中,锂和镁较高的相关性说明二者存在于相同的硅酸盐矿物中,如黏土矿物。大约90%的锂赋存在硅酸盐矿物中,约8.5%的锂赋存在碳酸盐矿物中,孔隙水中的锂含量占比仅约1.5%。碳酸盐矿物中Mg/Li摩尔比值为78~270,是孔隙水中10多倍,而硅酸盐矿物中的Mg/Li摩尔比值稳定在24~29。水-沉积物相互作用促进硅酸盐矿物中锂的释放,咸水环境下释放的锂多于淡水环境下。碳酸盐矿物中,锂和镁主要存在于方解石中。镁离子对锂离子的迁移具有阻碍作用,低温、高盐度下的阻碍作用更强。湖泊沉积物可能是湖水锂的一个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矿 湖泊沉积物 矿物 环境变化 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密闭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青藏高原气溶胶样品中磷及其他18种元素 被引量:7
7
作者 刁星 万欣 +1 位作者 丛志远 高少鹏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24,共6页
气溶胶中磷(P)的准确测定是评估磷沉降对青藏高原生态效应及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前提。针对青藏高原气溶胶中磷含量低及滤膜单个样品量有限的特征,建立了高压密闭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气溶胶中磷及其他元素... 气溶胶中磷(P)的准确测定是评估磷沉降对青藏高原生态效应及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前提。针对青藏高原气溶胶中磷含量低及滤膜单个样品量有限的特征,建立了高压密闭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气溶胶中磷及其他元素含量的方法。实验表明,P的检出限为3.5μg/L,优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的检出限(89μg/L),其他元素检出限均为0.013~36μg/L,部分元素如Co、Cd、Pb等为2~7 ng/L。各元素线性关系良好,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5%,磷的加标回收在90.0%~103%,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满足分析要求,成功地测定了青藏高原实际气溶胶样品中磷及其他元素,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青藏高原 高压密闭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阿里地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谢会晴 邬光剑 +4 位作者 曹泊 于正良 石洪发 张宇轩 黄菊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60-1269,共10页
基于2018-12-01至2019-11-30在中国科学院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颗粒物监测仪的数据,获得了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PM10、PM_(2.5)、PM1在观测期间的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51±8.62)μg·m^(−3... 基于2018-12-01至2019-11-30在中国科学院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颗粒物监测仪的数据,获得了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PM10、PM_(2.5)、PM1在观测期间的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51±8.62)μg·m^(−3)、(4.05±2.36)μg·m^(−3)和(2.47±1.56)μg·m^(−3),低于青藏高原城市地区.PM_(2.5)、PM10远低于国家规定的颗粒物年平均一级浓度限值(GB 3095—2012),表明阿里地区洁净的大气本底特征.阿里地区污染源稀少,气象因子成为影响颗粒物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尽管阿里地处西风和印度季风的过渡带,西南季风显著影响了阿里站颗粒物浓度变化,季风带来的暖湿气团使季风期颗粒物浓度显著降低;加之边界层高度等气象因素的季节变化,使大气颗粒物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冬季和季风前大于季风期和季风后期.阿里站处于高寒荒漠环境,大气颗粒物以粗颗粒为主,PM_(2.5)/PM10的平均比值为0.39,与其他地点对比,比值偏低.聚类分析表明,阿里站主要受偏西气团影响.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分析结果表明,PM10、PM_(2.5)、PM1主要潜在源区均分布在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北部.由于监测原理的不同和气象因子的影响,MODIS AOD数据与颗粒物浓度数据在12月、7月和8月差异较大,遥感获取的气溶胶参数需要进一步订正提高在高原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季节变化 潜在源区分析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联合成像
9
作者 刘嘉鑫 裴顺平 郭一村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7-560,共14页
帕米尔高原位于印度-欧亚碰撞带西端,研究帕米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上地幔的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对于认识陆-陆碰撞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Pn波的射线路径集中在上地幔顶部,其横向速度变化能够显示上地幔构造活动差异... 帕米尔高原位于印度-欧亚碰撞带西端,研究帕米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上地幔的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对于认识陆-陆碰撞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Pn波的射线路径集中在上地幔顶部,其横向速度变化能够显示上地幔构造活动差异,而其方位各向异性结构则能够显示出地幔物质的运动及形变特征。文中利用363 414个Pn波到时数据,通过对Pn波到时进行层析成像,获得了帕米尔高原及其邻近区域上地幔顶部的高分辨率地震波速度和各向异性图像。层析成像结果与地质构造显示出明显的相关性,主要结果表明:1)帕米尔高原、天山、兴都库什、西昆仑、阿尔金山等构造活动区的Pn波速较低,而印度板块、塔里木盆地、塔吉克盆地、准噶尔盆地、费尔干纳盆地等古老稳定地块显示出高Pn波速度特征。2)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产生较强的Pn波各向异性,在帕米尔高原碰撞区两侧的印度板块、塔里木盆地和塔吉克盆地,各向异性方向与板块运动方向一致,而在碰撞区的中间部位,各向异性方向与最大压应力方向及地壳相对运动方向几乎垂直,可能是由于碰撞带上地幔的纯剪切变形所致。天山两侧也存在类似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 上地幔顶部 PN波 速度和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P2)方法的青藏高原冰芯黑碳记录研究
10
作者 王理 高少鹏 +2 位作者 徐柏青 王茉 何松林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青藏高原冰川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环境变化信息。通过青藏高原冰芯钻取及环境指标分析,可在季节至万年时间尺度上重建高分辨率环境变化历史。黑碳气溶胶来源于生物和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对光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是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之... 青藏高原冰川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环境变化信息。通过青藏高原冰芯钻取及环境指标分析,可在季节至万年时间尺度上重建高分辨率环境变化历史。黑碳气溶胶来源于生物和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对光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是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之一。准确测量冰芯中的黑碳粒子浓度,是恢复其排放历史、评估其气候环境效应的必要手段。单颗粒黑碳光度计(Single Particle Soot Photometer,SP2)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用于雪冰样品中黑碳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能够获得准确的黑碳浓度信息。近10年来,实验室开展了大量的冰芯黑碳样品测量,从野外冰芯钻取、样品前处理、仪器原理及测试、黑碳数据处理等全过程对SP2在青藏高原冰芯黑碳研究中的应用与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同时,将SP2与热光学(Thermal-optical method)等测试方法进行对比,强调了SP2对冰芯黑碳样品研究的可靠性,并对未来黑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芯 黑碳 SP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上湖旧石器遗址沉积地层记录的环境演化及古人类行为适应研究
11
作者 贾雅娜 李三灵 +5 位作者 赵文杰 朱艳 刘翀昊 涂华 李浩 张玉柱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6,共14页
探究遗址沉积过程与古环境背景对于全面了解古人类生存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江西上湖遗址是中国南方地区新近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遗址均质红土B层中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表现出小型化特点,年代始于距今约2.6万年前。本研究... 探究遗址沉积过程与古环境背景对于全面了解古人类生存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江西上湖遗址是中国南方地区新近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遗址均质红土B层中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表现出小型化特点,年代始于距今约2.6万年前。本研究对上湖旧石器遗址沉积地层开展了野外考察和室内土壤微形态、磁化率、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同时对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考古埋藏学分析。地学和考古学方法二者相互印证,明确揭示出该遗址区均质红土B层仅受到了低能坡面流水作用,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技术行为信息。推测古人类在MIS2阶段频繁占据和使用上湖遗址等区域,可能与拥有小型石片石器技术的华北地区人群难以忍受该时段北方极端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被迫向南迁徙、从而到达了气候相对干凉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生产活动有关。并且上湖遗址古人类采取了偏后勤式流动策略,以应对异常极端气候带来的资源分布不均和可预测性降低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湖旧石器遗址 地质考古 人类行为适应 小型石片石器 MIS2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天气、气候效应观测研究进展
12
作者 马耀明 王宾宾 +15 位作者 姚楠 孙丽君 蔡征岭 石兴东 胡泽勇 马伟强 仲雷 李茂善 陈学龙 韩存博 谢志鹏 刘莲 刘新 王永杰 王忠彦 马彬 《气象学报》 2025年第4期887-903,共17页
青藏高原海拔高、辐射强,地表向大气输送了大量的热量和水汽,调节着区域大气边界层发展和云降水过程,其“感热气泵效应”对高原本身及其周边地区的天气、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发展影响显著。青藏高原环境恶劣,地表综合观测站点缺乏,严重... 青藏高原海拔高、辐射强,地表向大气输送了大量的热量和水汽,调节着区域大气边界层发展和云降水过程,其“感热气泵效应”对高原本身及其周边地区的天气、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发展影响显著。青藏高原环境恶劣,地表综合观测站点缺乏,严重制约了对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区域天气、气候效应的认识与理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大气边界层过程、云降水过程和高原区域天气、气候效应研究开展了诸多大型野外观测试验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2017年以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启动,并在前期观测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综合观测试验研究。将从2019年以来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的观测视角,系统梳理、归纳和汇总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大气边界层过程、云降水过程和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相关观测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研究进展 地-气相互作用过程 大气边界层过程 天气、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前处理方式对青藏高原冰川径流主要阳离子浓度的影响
13
作者 刘晓明 于正良 +3 位作者 邬光剑 刘玉东 李明慧 石燕云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8,共9页
青藏高原地理位置偏远,其冰川径流样品在采集完成后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送达实验室开展测试研究,因而样品的不同储存和处理方式可能会影响原始信息的获取。为了探明不同前处理方式对青藏高原冰川径流主要阳离子的影响,采集青藏高原腹... 青藏高原地理位置偏远,其冰川径流样品在采集完成后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送达实验室开展测试研究,因而样品的不同储存和处理方式可能会影响原始信息的获取。为了探明不同前处理方式对青藏高原冰川径流主要阳离子的影响,采集青藏高原腹地纳木错流域曲嘎切径流样品,经过过滤与否、不同孔径滤膜过滤、加酸与否、不同储存温度以及储存时间等前处理,探究其对主要阳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温和冷藏储存条件下,由于“河水-悬浮颗粒物”两相已达接近平衡的状态,Ca^(2+)、Mg^(2+)、K^(+)、Na^(+)和SiO_(2)浓度在2.5个月内基本稳定,是否过滤以及不同孔径过滤对冰川径流样品水化学的影响较小。冷冻或加酸储存后Ca^(2+)、Mg^(2+)、K^(+)、Na^(+)和SiO_(2)浓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与碳酸盐矿物含量相对丰富的积雪样品相比,不同前处理方式对冰川径流主要阳离子浓度的影响更小。建议冰川径流样品采集后冷藏或常温储存且在测试前完成过滤处理即可,不可加酸储存,并在两个月内完成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川径流 阳离子浓度 储存方式 储存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链视角下中印地缘经济竞合关系研究
14
作者 李晴 黄宇 +1 位作者 王淑芳 袁丽华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09-1821,共13页
地缘经济关系是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而产业链是地缘经济关系的重要基础。中国和印度分别处于东亚产业链和南亚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在产业链分工趋势下,厘清二者在产业链中的优势环节十分必要。本文运用出口相似度指数、显示... 地缘经济关系是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而产业链是地缘经济关系的重要基础。中国和印度分别处于东亚产业链和南亚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在产业链分工趋势下,厘清二者在产业链中的优势环节十分必要。本文运用出口相似度指数、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解析中印主要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竞合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中印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主要产业链为化工产业链和装备制造产业链,两国在化工产业链上游合作较少,中游合作最为紧密;在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合作当中,印度高度依赖中国的供应;②中印间化工产业链交流以互补性为主导,上游环节的互补性强,中游环节的互补性弱而竞争性强,双方未按利益最大化原则开展合作;③中印间装备制造产业链以竞争性为主导,主要体现在上游,双方在对方的出口市场所占份额较小。本研究推进了产业链的具象化分析,可为中印深化地缘经济合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 地缘经济 竞合关系 中国 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列式光纤地震仪在西藏易贡湖地区的浅层探测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衡 张文涛 +4 位作者 黄稳柱 裴顺平 恩和得力海 李云月 赵俊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53-1163,共11页
随着野外观测数据的累积和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测范围越来越大,精度越来越高.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获得更多的观测数据,不仅填补了研究区观测数据的空白,还有助于提高地下结构的探测精度.利用光纤地震仪耐极端环境和易于... 随着野外观测数据的累积和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测范围越来越大,精度越来越高.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获得更多的观测数据,不仅填补了研究区观测数据的空白,还有助于提高地下结构的探测精度.利用光纤地震仪耐极端环境和易于布设等优势,本研究使用自主研发的阵列式光纤地震仪在西藏易贡湖地区进行野外试验,首次获得了青藏高原地区主动源和背景噪声的光纤地震数据(包含一条水下测线的数据).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手段得到了易贡湖岸近地表S波速度结构,但未获得湖底的速度结构.经分析认为,湖水的流动对架设于湖底的探头造成了干扰.本次试验初步验证了阵列式光纤地震仪在极端野外环境中(尤其是水下)进行数据采集的可行性,为未来在极端环境下的数据采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列式光纤地震仪 数据采集 青藏高原 背景噪声成像 近地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甲烷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麦富源 童银栋 +6 位作者 张强弓 王琦瑞 杨清 赵锋 崔金龙 吴政禹 张冰雅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687,共11页
湖泊被认为是重要的且被低估了的温室气体释放源,而甲烷(CH_(4))是湖泊释放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研究表明,湖泊生态系统中CH_(4)的产生和氧化过程主要受水体和沉积物中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活动所控制。水温、pH、溶解氧浓度、营养盐... 湖泊被认为是重要的且被低估了的温室气体释放源,而甲烷(CH_(4))是湖泊释放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研究表明,湖泊生态系统中CH_(4)的产生和氧化过程主要受水体和沉积物中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活动所控制。水温、pH、溶解氧浓度、营养盐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湖泊CH_(4)释放通量。本文利用Web of Science与CNKI作为检索平台,调研了全球不同地区80个湖泊水-气界面CH_(4)释放通量。结果表明,CH_(4)平均释放通量为2.56 mmol·m^(-2)·d^(-1)(范围为0.001~40.3 mmol·m^(-2)·d^(-1))。其中南美洲地区和欧洲地区湖泊CH_(4)释放通量显著高于非洲地区湖泊,富营养湖泊向大气释放的CH_(4)显著高于中营养湖泊和贫营养湖泊,面积<1 km^(2)的湖泊向大气释放的CH_(4)显著高于面积10~<100 km^(2)和面积≥100 km^(2)的湖泊,低海拔地区湖泊向大气释放的CH_(4)显著高于高海拔地区湖泊和超高海拔地区湖泊,夏季湖泊向大气释放的CH_(4)显著高于春季湖泊、秋季湖泊和冬季湖泊。在温暖季节低海拔地区的富营养化和小型浅水湖泊是CH_(4)释放的热点区域,未来需进一步结合微生物产生和氧化CH_(4)机制分析加强CH_(4)释放通量的日变化研究,为估算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湖泊CH_(4)释放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甲烷 产生机制 释放通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演变 被引量:2
17
作者 沈盈佳 李灿松 +3 位作者 葛旭瑞 黄宇 刘宇斯 钱镜帆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190,共13页
【目的】研究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地域分异。【方法】运用动态度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基于Global Land 30、全球30 m精细地表覆盖数据集等,分析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流域在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2... 【目的】研究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地域分异。【方法】运用动态度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基于Global Land 30、全球30 m精细地表覆盖数据集等,分析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流域在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2个时序单元的土地利用变化;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其分异。【结果】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动速率差异明显;在图谱空间中,长期稳定型的分布最广,图谱变化类型呈片状零散分布;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呈多样性和不均衡性,林地为主要转出类型,贡献了总转出面积的46%以上。2000—2010年,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呈南北弱、中间强的散点分散格局;2010—2020年,则呈南北强、中间弱的片状集中格局,且不同类型的涨落势具有显著的相似性。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总体呈南高北低的片状分布,具有较弱的空间正相关性,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显著性较低。【结论】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流域土地利用具有图谱变化稳定性、地域分异国别性和生态质量差异性,耕地和草地转变为林地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但林地转为耕地以及城镇化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学信息图谱 生态环境质量 澜沧江—湄公河跨境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加岗日碑加冰前湖沉积记录的冰川变化研究
18
作者 林诗豪 徐柏青 +1 位作者 张家康 张小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2-573,共12页
掌握过去长时间尺度的冰川变化特征是客观理解现代和准确预估未来冰川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冰前湖沉积物是连续反演过去冰川变化历史的良好介质;然而,因研究薄弱,青藏高原冰前湖沉积物组分变化与冰川运动的关系仍不明确,极大限制了古冰... 掌握过去长时间尺度的冰川变化特征是客观理解现代和准确预估未来冰川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冰前湖沉积物是连续反演过去冰川变化历史的良好介质;然而,因研究薄弱,青藏高原冰前湖沉积物组分变化与冰川运动的关系仍不明确,极大限制了古冰川变化研究的发展.本文利用布加岗日冰川接触型湖泊−碑加湖156 cm沉积钻孔和湖区冰川沉积物,通过粒度、元素、210Pb和137Cs分析,结合1968−2021年上游碑加冰川末端变化遥感影像解译,明确了冰川运动对沉积物组分输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建了1817年以来的冰川变化历史.结果表明,碑加湖钻孔样品的粒度由主峰众数粒径为9.9、31、160和520μm的4个端元(EM1、EM2、EM3、EM4)组成.其中,EM4组分主要由冰川前进对冰碛碎屑的压碎作用产生,EM3~EM1组分输入和冰川退缩、冰流加速对冰碛碎屑的磨蚀作用有关;冰舌末端距离钻孔的远近造成沉积物中EM1~EM4组分含量具有梯次变化特征.相比之下,元素主成分1(PC1,方差信息解释量为46%)对冰川变化的响应程度不及粒度端元数据.粒度端元组分含量变化揭示,碑加冰川在1817−1842年前进,之后持续退缩,体现了小冰期最后一次降温和小冰期结束后全球变暖的影响.本文结果表明,借助端元分析,冰前湖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含量变化是研究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强有力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冰前湖 湖泊沉积物 粒度 布加岗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雪冰中的痕量铁
19
作者 高少鹏 安红梅 王春慧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2-658,共7页
雪冰中痕量铁在全球铁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铁含量极低,雪冰样品中铁浓度的精确测量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通过系统优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的三种工作模式,包括标准模式(STD)、动能歧视模式(KED)和动态... 雪冰中痕量铁在全球铁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铁含量极低,雪冰样品中铁浓度的精确测量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通过系统优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的三种工作模式,包括标准模式(STD)、动能歧视模式(KED)和动态反应模式(DRC),以提高其对雪冰中痕量铁的检测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通过对不同模式的参数(如碰撞气流量、反应气流量等)进行优化调试,结果显示,DRC模式具有显著的低检出限和抗基体干扰能力,最低检出限可至0.004 ng/m L,显著低于KED模式检出限0.11 ng/m L,是痕量铁分析的优选方法,而KED模式则作为可靠的替代。利用优化后的DRC模式对祁连山老虎沟冰川雪坑样品的铁含量进行测定,铁浓度在1.6~9.6 ng/m L,结果表明,DRC模式能稳定、高效地测量雪冰中极低浓度的铁,为雪冰中铁的高灵敏度分析以及极地和高原地区铁的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冰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碰撞反应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0世纪东南亚种植园的兴衰过程及构建模式
20
作者 陈茜 李灿松 黄宇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7-488,共12页
盛极一时的种植园是东南亚殖民史中不可磨灭的部分,后殖民时期,学界持续关注殖民主义对前殖民地国家带来的长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当代国际合作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反思。为推进后殖民时期中国海外农业合作区的建设... 盛极一时的种植园是东南亚殖民史中不可磨灭的部分,后殖民时期,学界持续关注殖民主义对前殖民地国家带来的长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当代国际合作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反思。为推进后殖民时期中国海外农业合作区的建设,从人文地理学视角出发,以资本批判理论为指导,建立殖民主义的空间争夺理论框架,以殖民主义为背景,梳理了东南亚种植园兴衰过程的阶段性特点,并详细分析了种植园的构建模式。研究发现:1)随着殖民活动的深入和扩展,殖民者在东南亚的空间争夺焦点由单一的物质资源转向更为广泛和复杂的物质及非物质资源,建立种植园是殖民者保持自身支配地位的有效手段;2)种植园的构建充斥着殖民政权对殖民地土地、劳动力、国际市场资源的争夺,每一种资源的争夺都形成相应的权力空间关系;3)种植园促进了殖民者对当地社会的渗透,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形塑作用,使得殖民地社会的运行全面服务于殖民政权的资本积累,巩固了殖民者的统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地理 权力空间 殖民主义 东南亚种植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