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演化特征与青藏高原隆升 被引量:40
1
作者 王亚东 张涛 +5 位作者 迟云平 刘艳蕊 张志高 李仕远 方小敏 张跃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150,共10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柴西地区)地震剖面构造-沉积相演化的分析,结合基底岩性及区域构造运动历史,重建了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沉积动态演化框架。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一直处在印欧板块碰撞所引起的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挤压构造背景...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柴西地区)地震剖面构造-沉积相演化的分析,结合基底岩性及区域构造运动历史,重建了柴西地区新生代构造-沉积动态演化框架。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一直处在印欧板块碰撞所引起的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挤压构造背景下,经历了两大构造变形期:第一变形期主要发育在古近纪,变形高峰在下干柴沟组上段,第二变形期发育在新近纪—第四纪,变形强度日益加剧。剖面沉积相的变化体现柴西地区经历了水进—静水沉降—水退的过程,平面沉积相演变是沉积中心受构造运动控制的直接结果;受构造演化控制柴西地区以Ⅺ号(油狮断裂)和油北断裂为分界线,由南至北地表形态表现为3种不同样式:柴西南区断裂发育,柴西中部为英雄岭新生造山带,柴西北区主要发育冲断褶皱。柴西地区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是对青藏高原阶隆升的响应,同时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间歇性蔓延生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地区 构造-沉积演化 沉积相 青藏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盆地科学钻探中黄土地层段泥浆体系的初步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涛 张伟林 马丽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2-852,908,共2页
中国黄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因黄土地层多孔性、湿陷性与透水性等特性致使以往众多黄土研究仅局限于天然剖面;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能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信息的科学钻探已受到... 中国黄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因黄土地层多孔性、湿陷性与透水性等特性致使以往众多黄土研究仅局限于天然剖面;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能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信息的科学钻探已受到众多地质学家深入研究黄土的青睐.目前黄土的科学钻探工艺一般分为干钻以及泥浆钻两种,然而没有任何润滑效果的干钻将会出现卡钻、消耗岩芯或钻速变慢至不进尺等现象,不仅限制了黄土岩芯的正常获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科学钻探 泥浆体系 西宁盆地 应用 层段 中国黄土 国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新生代构造旋转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永前 方小敏 +2 位作者 宋春晖 李立立 程彧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的研究是认识高原隆起过程、机制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新生代时期,海原-六盘山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烟筒山-窑山断裂和青铜峡-固原断裂控制的青藏高原最东北缘六盘山地区山前盆地群,接受...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的研究是认识高原隆起过程、机制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新生代时期,海原-六盘山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烟筒山-窑山断裂和青铜峡-固原断裂控制的青藏高原最东北缘六盘山地区山前盆地群,接受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较完整地记录了高原东北部的变形隆升历史。通过六盘山地区丁家二沟剖面的精细古地磁研究发现,白垩纪结束后至中新世六盘山地区发生了约23°的长期顺时针构造旋转,并主要发生在三个时期:可能于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六盘山地区发生了约9°的顺时针旋转、早渐新世晚期顺时针快速旋转约9°、早中新世初顺时针快速旋转约5°,同时它们也被地层变形侵蚀和沉积演化所记录,说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的前峰最迟在约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就已经达到六盘山地区。这比目前普遍认同的六盘山地区变形隆升是青藏高原隆起中最晚形成(第四纪以来)的观点早了至少3千多万年,它为深入认识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六盘山 新生代 构造旋转 高原隆升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红沟子地区晚新生代岩石磁学特征及对青藏高原北缘隆升的响应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涛 胡思虎 +4 位作者 刘栋梁 高军平 孟庆泉 方小敏 宋春晖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87-996,共10页
柴达木盆地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个内陆沉积盆地,发育了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积地层,这些地层记录了盆地及周缘山地的构造、环境演变历史。本文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红沟子地区晚新生代天然剖面沉积物岩石磁学的研究,表明在约9.8 Ma磁化... 柴达木盆地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个内陆沉积盆地,发育了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积地层,这些地层记录了盆地及周缘山地的构造、环境演变历史。本文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红沟子地区晚新生代天然剖面沉积物岩石磁学的研究,表明在约9.8 Ma磁化率值突然增大,同时沉积物中磁铁矿的含量也明显增加。结合剖面沉积物岩相、岩性及沉积速率等分析,依据沉积物磁学性质与环境变化和构造运动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该地区晚新生代物源变化,可能是造成岩石磁学特征在大约9.8 Ma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可能还暗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一次强烈的构造隆升事件,阿尔金山作为柴达木盆地的物源之一,也响应了此次构造运动,隆升到了一定高度使剥蚀速度增加,这一过程被柴西地区的红沟子构造所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红沟子 沉积物 磁化率 构造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剖面反映的柴西新生代变形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被引量:7
5
作者 王亚东 方小敏 +2 位作者 张涛 迟云平 刘栋梁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8-35,40,共9页
柴达木盆地为一中新生代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盆内中新生代地层发育很好地记录了印度-欧亚板块自约55Ma以来碰撞传到高原北缘的地质事件。在最新的高精度磁性地层绝对年代控制下,通过盆内西部五条北东-南西向地震大剖面,用平衡剖... 柴达木盆地为一中新生代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盆内中新生代地层发育很好地记录了印度-欧亚板块自约55Ma以来碰撞传到高原北缘的地质事件。在最新的高精度磁性地层绝对年代控制下,通过盆内西部五条北东-南西向地震大剖面,用平衡剖面方法恢复了新生代以来盆地因两大板块碰撞而引起的地壳收敛缩短量。结果显示:在宏观上柴西地区存在两个相对快速收缩期:早始新世-渐新世和晚中新世或上新世-现今(E1+2末一N1,43.80-22.00Ma和N^22或N^32-现今,8.20或2.65-0Ma)和两个相对较弱收缩期:中生代末-早始新世和渐新世-晚中新世(Mz-E1+2初期,65.00-43.80Ma和N1末-N^22,22.00-2.65Ma)以及两个主要的断裂活动期次,早期路乐河组末-下干柴沟组上段时期(E1+2-E^23)和晚期上油砂山组至今(N^22-Q)。在微观上,盆地内部受自身断裂活动的控制,发育了独特的形态。表明在印欧板块碰撞高原隆升的早期,柴西地区就开始变形响应,随后盆地在整个新生代发展过程中,都处于板块碰撞高原隆升的大环境影响下而发生整体的变形缩短,同时自身的断裂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微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缩短率与缩短速率 青藏高原隆升 柴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剖面方法恢复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缩短及其意义 被引量:31
6
作者 刘栋梁 方小敏 +2 位作者 王亚东 张伟林 高军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7-647,共11页
柴达木盆地为一中-新生代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盆内中-新生代地层发育,很好地记录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自距今55Ma以来碰撞传播到高原北缘的地质事件。本文以最新的高精度磁性地层和年代地层为约束,通过盆地内部一条北东—南西向地震... 柴达木盆地为一中-新生代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盆内中-新生代地层发育,很好地记录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自距今55Ma以来碰撞传播到高原北缘的地质事件。本文以最新的高精度磁性地层和年代地层为约束,通过盆地内部一条北东—南西向地震大剖面,用平衡剖面方法恢复新生代以来盆地因两大板块碰撞而引起的北东—南西向地壳缩短量,揭示盆地的性质和变形历史。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早期就开始变形,呈现弱的挤压状态,至始新世中-晚期变形明显增强,然后略为减弱,从中新世中-晚期尤其更新世以来地壳缩短速率快速增加,反映此时挤压变形最强烈,高原北部快速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缩短变形 沉积速率 新生代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意义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涛 宋春晖 +5 位作者 王亚东 郑海军 张志高 吴松 孟庆泉 方小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12-321,共10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研究是认识整个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机制以及印欧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受控于昆仑山断裂、阿尔金断裂、祁连山断裂的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发育,较完整地记录了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变形信息。尤其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研究是认识整个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机制以及印欧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受控于昆仑山断裂、阿尔金断裂、祁连山断裂的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发育,较完整地记录了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变形信息。尤其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变形强烈,晚新生代地层出露完整,是研究其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及驱动机制的理想地区。文中应用平衡剖面和古地磁构造旋转方法,结合最新的磁性地层年代,定量恢复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历史。结果表明,在挤压应力的控制下该地区自22 Ma以来,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地层缩短与构造旋转,且其强度呈阶段性增长,具体又可划分为3个阶段:22~9.1 Ma构造活动平静期、9.1~2.65Ma构造变形相对加强期、2.65Ma以来构造变形顶峰期。研究表明,造成柴西地区地层持续缩短和顺时针旋转的关键推动力是印欧板块晚新生代的持续向北推挤、昆仑山—祁曼塔格山向柴达木盆地强烈挤压推覆以及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大规模的复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晚新生代 构造旋转 平衡剖面 柴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断裂类型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亚东 方小敏 +3 位作者 高军平 刘栋梁 张跃中 张伟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57-965,共9页
为研究柴西地区油气成藏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我们借助生长断层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出该区断裂在演化上总体可归纳为两个主要形成时期和4种表现形式:早期形成时期(E1+2-N2^1),中生代以来开始活动,多数终止于下油砂山组末(... 为研究柴西地区油气成藏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我们借助生长断层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出该区断裂在演化上总体可归纳为两个主要形成时期和4种表现形式:早期形成时期(E1+2-N2^1),中生代以来开始活动,多数终止于下油砂山组末(约14.9Ma);晚期形成时期(N2^2-Q),上油砂山组开始活动,狮子沟组(约8.2Ma)以来活动尤为剧烈,持续至今。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限于下或上构造层的生长断层;贯穿下、上构造层的生长断层和后期断层4类。柴西地区的这种断裂构造特征,与青藏高原的分阶段隆升相对应,控制着该区的油气运移、成藏、保存及改造,对我们在柴西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地区 青藏高原隆升 生长断层 构造层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夏盆地黑林顶剖面沉积物在8.6Ma前后岩石磁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闫晓丽 张启波 +6 位作者 方小敏 苗运法 昝金波 孟庆泉 宋春晖 张涛 迟云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90-1197,共8页
通过对临夏盆地黑林顶剖面晚新生代沉积物的岩石磁学研究,揭示在11.8~8.6Ma磁化率波动较小,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的低值(0.58~6.9/10-8m3kg-1);从8.6Ma开始受软磁性矿物控制明显持续增加(0.75~10.6/10-8m3kg-1)。通过沉积物磁学性质与环... 通过对临夏盆地黑林顶剖面晚新生代沉积物的岩石磁学研究,揭示在11.8~8.6Ma磁化率波动较小,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的低值(0.58~6.9/10-8m3kg-1);从8.6Ma开始受软磁性矿物控制明显持续增加(0.75~10.6/10-8m3kg-1)。通过沉积物磁学性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模式分析,结合盆地周围构造条件研究,认为物源的变化可能是造成黑林顶剖面磁化率增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磁化率 物源 构造运动 晚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夏盆地黑林顶剖面11.6~5.0Ma碳酸钙的变化机制
10
作者 张启波 闫晓丽 +6 位作者 苗运法 方小敏 王亚东 张涛 昝金波 杨一搏 迟云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772-4774,共3页
CaCO3含量可以明确指示黄土-古土壤层序的发生及其气候变化,因而被称之为有效的气候代用指标之一。临夏盆地黑林顶剖面出露一套连续完整的晚新生代(11.6~5.0Ma)河湖相地层,对该套地层CaCO3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揭示,在11.6~8.6Ma,CaCO3... CaCO3含量可以明确指示黄土-古土壤层序的发生及其气候变化,因而被称之为有效的气候代用指标之一。临夏盆地黑林顶剖面出露一套连续完整的晚新生代(11.6~5.0Ma)河湖相地层,对该套地层CaCO3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揭示,在11.6~8.6Ma,CaCO3含量基本保持相对稳定,平均含量为10.1%。从8.6Ma后,其含量明显减少,平均含量为8.4%。对该剖面磁化率和色度指标以及周边地区气候记录进行对比,认为CaCO3在8.6Ma时期的转变不能简单地运用气候变化进行解释,而很可能与青藏高原阶段性快速隆升带来的碎屑物质的大量快速沉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CACO3 变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西部地区新生代主控断裂演化过程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仕远 王亚东 +3 位作者 张跃中 方小敏 王九一 刘栋梁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66-680,共15页
基于主干地震剖面的解释结果,本文探讨了柴达木西部地区新生代主控性断裂的活动模式、活动时间及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断裂演化明显存在两个大的旋回: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期间(约54~31 Ma)和下油砂山组沉积至今(约22 Ma至... 基于主干地震剖面的解释结果,本文探讨了柴达木西部地区新生代主控性断裂的活动模式、活动时间及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断裂演化明显存在两个大的旋回:路乐河组—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期间(约54~31 Ma)和下油砂山组沉积至今(约22 Ma至今);其中第2个构造期断裂活动强烈,尤其是狮子沟组沉积以来(约8 Ma至今),中部及北部区域北西西向断裂开始大规模逆冲活动,反映了盆地晚期强烈变形过程。断层生长指数定量分析结果与其空间演化过程相吻合,共同记录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控制下的柴达木盆地在新生代具有阶段性变形特征,从而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分阶段隆升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 柴达木西部地区 新生代 生长断层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