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新世中低纬度海道变化对大西洋经圈翻转流和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研究
1
作者 魏吉林 刘海龙 +2 位作者 郑伟鹏 林鹏飞 赵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0,共9页
自中中新世以来,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的开合状态可能直接影响了大西洋经圈翻转流(AMOC)的强度和空间形态演变。但是,当前对这两处关键的中低纬度海道与AMOC之间联系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中中新世时期的边界条件,利用耦合气... 自中中新世以来,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的开合状态可能直接影响了大西洋经圈翻转流(AMOC)的强度和空间形态演变。但是,当前对这两处关键的中低纬度海道与AMOC之间联系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中中新世时期的边界条件,利用耦合气候模式开展了中中新世气候模拟试验,以及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先后关闭的敏感性试验。模拟结果显示,开放的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分别为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水进入北大西洋提供了“捷径”,同时分别向北大西洋输运高盐度海水和低盐度海水,对AMOC强度的变化起着相反的作用。特提斯海道开放增强了AMOC,这抵消了巴拿马海道开放导致的对AMOC的减弱。这两处中低纬度海道的关闭均能引起全球海表温度的南北不对称响应,分界线大致位于巴拿马海道所在纬度。本研究表明,只有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关闭时,才会形成现代意义上的AMOC空间结构,因此这两处中低纬度海道的关闭时间对研究AMOC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经圈翻转流 中中新世大暖期 淡水输运 巴拿马海道 特提斯海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陆块特定时段的漂移演化历史及其对海相钾盐成矿作用的制约 被引量:16
2
作者 颜茂都 张大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45-963,共19页
中国钾盐资源匮乏,目前陆相钾盐资源已基本探明,但海相找钾还没有取得重大进展,然而,要想建立适合中国小陆块海相成钾理论框架,实现海相找钾突破,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是确定特定时段中国小陆块典型海相盆地的古地理纬度。而古地磁学是确... 中国钾盐资源匮乏,目前陆相钾盐资源已基本探明,但海相找钾还没有取得重大进展,然而,要想建立适合中国小陆块海相成钾理论框架,实现海相找钾突破,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是确定特定时段中国小陆块典型海相盆地的古地理纬度。而古地磁学是确定陆块的纬向运动,开展古地理重建的最有效手段。文章针对中国4类成钾潜力较高的典型海相盆地所属陆块——华北、华南、羌塘、兰坪-思茅陆块,通过收集、评价和筛选以往古地磁研究成果,总结了这些陆块在主要成盐成钾阶段的古纬度变迁历史,确定华北陆块(绥德)在中、晚奥陶世的古纬度为9.2°S^14.2°S,华南陆块(成都)在三叠纪的古纬度为10.6°N^23.1°N,羌塘陆块(雁石坪)在中、晚侏罗世的古纬度为14.6°N^27.5°N,兰坪-思茅盆地(江城)在白垩纪至古新世的古纬度为20.9°N^27.6°N。同时,为了更好地探讨兰坪-思茅盆地的成钾潜力,对与其相邻的已发现巨型钾盐矿床的印度支那块体开展了相应时段的古纬度研究,确定该陆块(万象)在白垩纪的古纬度约为21.1°N^21.3°N。最后,综合古纬度和其他地质证据,从大地构造背景上探讨了4个陆块的成盐、成钾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古纬度 古地磁 数据评判 代表性陆块 成盐、成钾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樱岛火山灰玻璃碎屑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毛子强 方小敏 宋春晖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26-738,共13页
火山灰年代学是控制地层年代最简单可靠的直接手段,近年来在磁性地层、构造演化和古气候环境、考古等研究中被广泛重视和应用,经常成为最关键的要素。然而对其在地层中的识别常常产生较大分歧,制约了对年代的控制及与此相关的许多科... 火山灰年代学是控制地层年代最简单可靠的直接手段,近年来在磁性地层、构造演化和古气候环境、考古等研究中被广泛重视和应用,经常成为最关键的要素。然而对其在地层中的识别常常产生较大分歧,制约了对年代的控制及与此相关的许多科学问题的解决。火山玻璃作为火山灰中的常见和标签物质,是识别火山灰最直接可靠的材料。日本强烈的第四纪火山活动和清晰连续的火山灰沉积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日本樱岛第四纪晚期典型火山灰中的火山玻璃形态和表面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出火山玻璃碎屑的外部形貌为独特、醒目的各种玻璃碎片状,呈各种大小和形态的带有气子L的曲面或弧面尖棱角状颗粒,如锋利的长条状、各种多边形粒状、片状(月牙状、三角状、多边形状等)和三交面状等,表面特征为各种与火山喷发炸裂作用相关的光滑或弱贝壳状断口的曲面,及与火山喷气有关的各种孔洞、管槽、小圆坑、椭圆形坑和眼状坑。其中眼状坑和三交面状这两种特殊表面形态分别只在安山质和流纹质火山灰中出现,为准确识别中,酸性火山灰及其类型提供了微观形态学鉴定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玻璃 表面形态 表面结构 日本樱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地块中生代时期的漂移演化及其成钾条件 被引量:4
4
作者 任海东 颜茂都 +2 位作者 陈毅 张大文 栗兵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05-2018,共14页
通过研究地块的古纬度,可以为我们认识该地块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位置和南北向漂移演化提供定量约束。本文通过收集、整理、评判中生代时期羌塘地块已发表的古地磁数据,建立了该地块在中生代时期的漂移演化历史。羌塘地块在中—晚三... 通过研究地块的古纬度,可以为我们认识该地块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位置和南北向漂移演化提供定量约束。本文通过收集、整理、评判中生代时期羌塘地块已发表的古地磁数据,建立了该地块在中生代时期的漂移演化历史。羌塘地块在中—晚三叠世期间,可能发生大规模快速北向漂移,并与羌塘北部的构造单元体发生碰撞;中侏罗世时期位于北半球21.4°N,晚侏罗世期间已北向到达31.8°N。中晚侏罗纪期间,羌塘地块古纬度值逐步升高,发生约1154±223km(△λ=10.4°±2.1°)的北向漂移。白垩世期间羌塘地块相对稳定,在古纬度30°N左右。综合上述羌塘地块的漂移演化历史,结合其它地质证据,如古气候、构造和从古地理位置等,中晚侏罗世夏里组时期羌塘地块具备较好的成钾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地块 中生代 古纬度 北向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磁倾角浅化校正及其在构造上的应用——中侏罗纪以来约1000km的南北向缩短
5
作者 任海东 颜茂都 +2 位作者 孟庆泉 宋春晖 方小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43-556,共14页
古地磁磁倾角是古纬度的记录者,能真实反映块体在地质时期的古纬度,对块体构造活动有着很好的揭示作用。但最近众多的研究表明,沉积物所记录的磁倾角结果,往往存在浅化现象。因此,如何精确确定古地磁磁倾角方向,是研究块体南北向... 古地磁磁倾角是古纬度的记录者,能真实反映块体在地质时期的古纬度,对块体构造活动有着很好的揭示作用。但最近众多的研究表明,沉积物所记录的磁倾角结果,往往存在浅化现象。因此,如何精确确定古地磁磁倾角方向,是研究块体南北向构造活动的关键。本文围绕古地磁研究相对薄弱的青藏高原腹地羌塘块体,针对雁石坪地区侏罗纪沉积地层开展了精细的古地磁研究,确定了雁石坪群沉积岩地层中灰岩和碎屑岩的剩磁方向(碎屑岩雀莫错组D。=339.0。Is。=24.4。α95=18.3。;灰岩布曲组D6=336.9。Is,。=30.9。α95=7.8。);通过运用“Eli”统计方法对所获得的古地磁结果进行校正,发现雁石坪地区侏罗纪沉积岩由同沉积期间或沉积后的压实作用所造成的磁倾角浅化约5.7。~8.5。。该结果表明,羌塘块体在中侏罗世雀莫错组和布曲组期间存在约278km北向漂移。校正后的古地磁结果,与同期的相邻块体塔里木极对比,揭示出磁倾角具有额外10.9。-14.6。的浅化,可能指示了自中侏罗世以来,羌塘块体相对塔里木块体有约1000km的北向漂移和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块体 中晚侏罗纪 “E I”校正缩短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