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近3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7
1
作者 韩熠哲 马伟强 +2 位作者 王炳赟 马耀明 田荣湘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77-1486,共10页
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信息化资料中青藏高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0个站点所记录的降水日数和降水量资料,采用曼-肯德尔检验分析方法(MK检验)和小波分析的方法对青藏高原地区降水日数和降水量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并对其演... 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信息化资料中青藏高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0个站点所记录的降水日数和降水量资料,采用曼-肯德尔检验分析方法(MK检验)和小波分析的方法对青藏高原地区降水日数和降水量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并对其演变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1980-2013年之间,我国青藏高原的年降水量与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即:年降水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升高,年降水日数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从1980-2013年以来的34年间,青藏高原降水日数的波动变化存在8年的周期,其年降水量存在5年和11年的波动周期;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且降水日数与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呈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降水量多的地方降水日数也大。此外,西藏地区年均降水日数与青海地区相比较大,其年均降水量也大于青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日数 降水量 小波分析 MK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东部气象站降水资料时间序列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田 阳坤 +1 位作者 秦军 田富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49-1457,共9页
气象台站观测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局地降水信息,但是台站数据缺失对降水趋势分析等气候变化研究有严重影响。青藏高原站点非常稀疏且难以维护,这种影响尤为严重。借助贝叶斯线性回归方法,建立缺失数据站点与其相邻站点降水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气象台站观测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局地降水信息,但是台站数据缺失对降水趋势分析等气候变化研究有严重影响。青藏高原站点非常稀疏且难以维护,这种影响尤为严重。借助贝叶斯线性回归方法,建立缺失数据站点与其相邻站点降水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对月降水量时间序列进行插补和延长,重构了1979-2015年间青藏高原中、东部148个站点的月降水完整时间序列。交叉验证显示插补和延长后的结果基本上能还原缺失数据站点降水的季节变化,且该方法优于几种常用的插值方法。构建的时间序列显示,1998年后高原东南部年降水量明显减少,东北部2002年以来则略有上升,而东南和东北部的过渡带则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站点降水 插补和延长 贝叶斯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多介质迁移与归趋模拟 被引量:7
3
作者 任娇 王小萍 +2 位作者 王传飞 龚平 姚檀栋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0-179,共10页
南亚排放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可随大气传输到青藏高原,然而POPs在高原多介质间的迁移与分配尚不清晰。本研究利用三级逸度模型对4种POPs(六六六α-HCH,滴滴涕p,p'-DDT,菲Phe和苯并芘Ba P)在纳木错流域的迁移与归趋进行了模拟... 南亚排放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可随大气传输到青藏高原,然而POPs在高原多介质间的迁移与分配尚不清晰。本研究利用三级逸度模型对4种POPs(六六六α-HCH,滴滴涕p,p'-DDT,菲Phe和苯并芘Ba P)在纳木错流域的迁移与归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大气沉降是该区域污染物的主要输入过程,而降解损失则是主要的输出途径。就最终归趋而言,土壤是POPs在纳木错流域的重要储库,其存储了大于50%的POPs。此外,湖水和沉积物分别对α-HCH和PAHs具有较强的存储能力。灵敏度分析的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大气中POPs的浓度及其理化性质是影响POPs在环境中分布的关键参数。本研究明确了纳木错流域不同POPs的迁移方向和归趋特征,这将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多介质逸度模型 迁移 归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农田土和农作物中多氯联苯的分布、环境行为和健康风险评估
4
作者 王传飞 龚平 +1 位作者 王小萍 姚檀栋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9-346,共8页
南亚排放的多氯联苯类污染物(PCBs)可随大气传输到西藏南部,并沉降到农田等区域。农田中的PCBs能够经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但目前尚无西藏农田PCBs环境过程和农作物健康风险评估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同步采集西藏... 南亚排放的多氯联苯类污染物(PCBs)可随大气传输到西藏南部,并沉降到农田等区域。农田中的PCBs能够经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但目前尚无西藏农田PCBs环境过程和农作物健康风险评估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同步采集西藏农田土壤和农作物,发现西藏农田土壤、青稞和油菜PCBs的浓度均值分别为5.1 pg·g-1dw、13.5 pg·g-1dw和10.9 pg·g-1dw,低于全球其他地区。青稞和油菜对PCBs的生物富集系数都大于1,说明PCBs在农作物中发生了生物富集现象。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农田土壤中99.6%的PCBs都富集在土壤有机质中,只有0.38%的PCBs进入了植物根系。因此,青稞直接从大气中吸收PCBs是其对PCBs积累和富集的主要途径。基于饮食结构(青稞、牛肉、牛奶和酥油),西藏人群PCBs摄入均值为0.75 ng·kg-1bw·d-1,低于安全阈值约一个数量级。PCBs的食物摄入不会对西藏居民健康状况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氯联苯 西藏 空间分布特征 逸度模型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气温和降水垂直梯度变化
5
作者 罗伦 旦增 +1 位作者 朱立平 张宏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46,共10页
色季拉山气温和降水垂直梯度变化规律的研究能更好的了解色季拉山动植物分布随高度变化的生理生态特点,也为未来此区域流域水文模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根据色季拉山11个气象站2013-2018年逐日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4-10月)数据,分析了... 色季拉山气温和降水垂直梯度变化规律的研究能更好的了解色季拉山动植物分布随高度变化的生理生态特点,也为未来此区域流域水文模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根据色季拉山11个气象站2013-2018年逐日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4-10月)数据,分析了色季拉山及其西坡和东坡的气温和降水量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1)色季拉山、西坡和东坡2013-2018年各年气温递减率年际变化幅度小,平均气温递减率分别为0.60,0.71和0.55℃·(100m)-1;(2)季节上,色季拉山气温递减率表现为冬春季高值,夏秋低值的特点,并且在色季拉山受印度季风影响强烈的6-9月季风期是相对的一个低值,这与青藏高原其他受印度季风区域的研究的结果一致;(3)坡向的对比发现,相同时段的气温递减率均表现为西坡的气温递减率均高于东坡的,这可能与西坡降水量比东坡少有关;(4)西坡2013-2018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与海拔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东坡两者相关性显著,降水梯度为10.5 mm·(100m)-1;(5)除西坡非季风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外,西坡季风期、东坡季风期和东坡非季风期的降水量随海拔变化复杂,在色季拉山的中海拔区域均存在相对的少雨区,西坡在3035~3698 m,东坡在3326~3390 m,而在色季拉山的高海拔区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降水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递减率 降水梯度 西坡 东坡 色季拉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