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质与煤流化床混烧过程污染物排放及成灰特性试验研究
1
作者 许慧 张子皓 +4 位作者 赵瑞东 陈天举 武景丽 方龙 吴晋沪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0-167,共8页
生物质与煤混烧可降低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和碳排放,但二者混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和成灰特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仍缺乏系统的对比研究。采用小型流化床装置研究了稻壳(RH)和烟煤(SC)混烧特性,考察了燃烧温度、反应气氛和掺混比例等对混烧过... 生物质与煤混烧可降低燃烧过程中的污染物和碳排放,但二者混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和成灰特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仍缺乏系统的对比研究。采用小型流化床装置研究了稻壳(RH)和烟煤(SC)混烧特性,考察了燃烧温度、反应气氛和掺混比例等对混烧过程NO和SO_(2)排放规律及成灰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燃烧温度升高,混烧过程NO排放质量浓度先升高后降低,SO_(2)排放质量浓度则逐渐升高,高温会促进灰中矿物发生相互作用,生成Na_(2)Al_(2)SiO_(6)等物质,降低混烧灰熔点;贫氧气氛下提高O_(2)体积分数会导致NO和SO_(2)排放质量浓度升高,富氧气氛下随O_(2)体积分数增大,NO排放质量浓度逐渐降低,而SO_(2)排放质量浓度则先升高后降低,反应气氛对混烧灰主要组成和晶体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添加RH能够有效降低混烧过程的NO和SO_(2)排放,随RH掺混比例增大,灰中Ca_(3)Al_(2)O_(6)易与SiO_(2)等形成低熔点化合物,导致灰出现明显的熔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混烧 污染物 成灰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浒苔降解过程中颗粒有机碳、氮释放及相关微生物种群丰度变化研究
2
作者 赵苗苗 毕蓉 +6 位作者 李鸿妹 宋欣荣 黄圣荣 冯秀婷 张海龙 李莉 赵美训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5,共12页
我国黄海海域已连续18年暴发浒苔(Ulva prolifera)绿潮,数百万吨浒苔在绿潮消亡阶段沉降入海并向海水中释放大量有机质。目前,对于量化浒苔降解过程中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颗粒有机氮(particulate organic nitr... 我国黄海海域已连续18年暴发浒苔(Ulva prolifera)绿潮,数百万吨浒苔在绿潮消亡阶段沉降入海并向海水中释放大量有机质。目前,对于量化浒苔降解过程中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颗粒有机氮(particulate organic nitrogen,PON)的释放及其微生物调控机制的相关研究亟待开展。本研究选择浒苔为对象,设置2种降解密度(1 g/L、5 g/L),研究90 d降解过程中的POC和PON浓度、POC︰PON及微生物丰度的变化特征,并探究微生物丰度与POC、PON浓度及其比值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90 d降解过程中POC浓度[1 g/L与5 g/L处理组峰值分别为(90.17±24.77)和(219.99±45.11)μmol/L]、PON浓度[1 g/L与5 g/L处理组峰值分别为(16.15±0.71)和(23.20±7.16)μmol/L]变化显著。POC、PON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不同:前60 d,POC和PON浓度均先上升后下降;第60~90天,POC浓度持续下降约49%,而PON浓度上升约430%。浒苔降解初期POC︰PON升高,表明此时氮的释放滞后于碳;随后,POC︰PON下降,与微生物对氮的固定以及呼吸作用消耗碳有关。微生物丰度与POC、PON浓度显著相关,表明微生物对浒苔降解过程中POC、PON释放具有重要作用。降解密度对POC、PON浓度有显著影响,5 g/L处理组POC、PON浓度约为1 g/L处理组的2~3倍,且5 g/L处理组达到峰值所需时间较长。本研究厘清了浒苔降解过程中POC、PON的释放特征,明确了微生物丰度变化与POC、PON含量及二者比值变化的关系,为深入探究浒苔降解过程中微生物对POC、PON释放的调控机制以及POC、PON降解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降解 降解密度 微生物丰度 颗粒有机碳 颗粒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18
3
作者 侯坚 张培栋 +1 位作者 张宝茸 袁宪正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3-117,共5页
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是解决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原料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在全面分析了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及障碍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资源具备土地资源丰富、... 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是解决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原料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在全面分析了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及障碍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资源具备土地资源丰富、林业能源植物培育技术发展成熟、转化利用工艺与设备研发取得一定突破以及政策环境良好等条件。现阶段我国林业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障碍有:收集、运输较困难,能源林经营粗放,林业能源资源开发融资渠道单一,产业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能源资源的相关建议:重视林业能源资源的规模化培育、加强科技支撑和培育管理,加大财税与金融扶持以及政策配套的机制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并通过利用CDM机制吸引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生物能源资源 现状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生物学研发竞争态势对比分析
4
作者 吴晓燕 宋琪 +4 位作者 许睿 丁陈君 陈方 郭勍 张波 《合成生物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0-955,共16页
作为全球科技战略发展的重点领域,合成生物学正受到各主要经济体的战略性重视。本文从政策规划、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了美国、欧洲和中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竞争态势。结果表明,美国在该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特... 作为全球科技战略发展的重点领域,合成生物学正受到各主要经济体的战略性重视。本文从政策规划、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了美国、欧洲和中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竞争态势。结果表明,美国在该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拥有大量关键底层技术成果与知识产权。欧洲凭借其独特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中国虽然近期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但在高水平研究产出、高价值专利创造及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等方面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待提升。值得指出,在一些特殊领域(体外合成生物学)以及重大应用(如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纤维素变淀粉等)方面,中国已经取得领先地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建议从完善政策顶层设计、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破关键底层技术、优化知识产权布局以及健全产业生态体系等方面着手,推动我国合成生物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技术 生物制造 生物经济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进程评估 被引量:8
5
作者 朱广岩 张小妹 +5 位作者 严晓辉 高丹 呼和涛力 程婉静 田亚峻 谢克昌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6-217,共12页
能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清洁、低碳、安全、高效4个维度构建了现代能源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定量评价中国现代能... 能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清洁、低碳、安全、高效4个维度构建了现代能源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定量评价中国现代能源体系的历史进程,并进行国内外横向对比。结果表明:过去11年(2010—2020年),中国推动能源革命进程成效显著,2020年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在全球76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38位,落后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领先于俄罗斯、印度等发展中经济体。中国高效指数排名明显落后于发达经济体,表明中国能效提升方面空间巨大,也说明更要重视科技投入;中国的安全指数排名比较靠前,证明了中国煤炭在能源安全中的“压舱石”地位,但是同样的原因导致中国的低碳指数相对落后;过去10年,中国能源清洁利用成效显著,但是排名整体靠后,说明中国能源的清洁开发利用依然任重道远。其中,中国能源结构指标、碳排放系列指标、能源强度指标是影响中国综合指数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尤其是能源强度指标。因此,首先,未来要加快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以化石能源为辅的现代能源体系;其次,新能源与低碳技术达到体量尚需时日,长期以来,煤炭支撑中国经济和社会较快发展,是中国能源安全保障的压舱石和稳定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仍需加强,而实现了清洁高效利用的煤炭就是能源清洁;最后,能源转型的关键是优化能源结构,要多能互补,集成热、电、气、冷,提升火电机组灵活性,而在终端消费方面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强度,实施电能替代,形成以电为中心的能源消费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能源体系指数 清洁 低碳 安全 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转化一碳化合物原料产油脂与单细胞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赵亮 李振帅 +6 位作者 付丽平 吕明 王士安 张全 刘立成 李福利 刘自勇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0-1318,共19页
一碳化合物是一类产生于自然界或工业过程中的液态或气态物质,其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可持续生产的优势,有望成为新一代生物制造关键原料,包括液态的甲醇、甲酸,以及气态的CO_(2)、CO、CH_(4)等。在生物制造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通过... 一碳化合物是一类产生于自然界或工业过程中的液态或气态物质,其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可持续生产的优势,有望成为新一代生物制造关键原料,包括液态的甲醇、甲酸,以及气态的CO_(2)、CO、CH_(4)等。在生物制造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合成生物学手段改造微生物,使之利用一碳化合物高效生产油脂与单细胞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降低对粮食、化石资源进口的依赖,成为缓解粮食能源危机的有效战略举措。本文综述了甲基营养型微生物、产乙酸菌以及酵母等微生物通过代谢途径、底盘遗传改造等方法,将一碳化合物转化为高附加值油脂与单细胞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一些通过发酵工艺控制优化分子工程菌株利用一碳化合物的相关研究;同时收集了部分一碳化合物转化相关研究机构或企业的产业化案例。最后,针对一碳化合物利用菌株的代谢通路设计与遗传工具存在的限制问题,以及产乙酸菌与产油微生物之间的能量转化矛盾,展望了未来生物制造油脂与单细胞蛋白的前景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在复杂系统性的生物制造过程中,发展多学科交叉的高效系统集成发酵,以期对一碳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研究产生推动作用,为攻克目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难题提供新思路,并对实际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碳化合物 油脂 单细胞蛋白 生物制造 代谢工程 发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5岁低龄儿童重度龋患者龈上菌斑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学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梦佳 滕飞 +3 位作者 公文 徐颖婕 丛蓓蓓 王万春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7-351,共5页
目的:研究青岛市5岁重度低龄龋病儿童和健康儿童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结构及其差异。方法:纳入34例健康(H组)和31例重度龋病(C组)5岁儿童,采集龈上菌斑样本共65份,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16S rRNA V3-V4区进行双端测序,分析微生物群... 目的:研究青岛市5岁重度低龄龋病儿童和健康儿童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结构及其差异。方法:纳入34例健康(H组)和31例重度龋病(C组)5岁儿童,采集龈上菌斑样本共65份,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16S rRNA V3-V4区进行双端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建立龋病风险评估模型。结果:C组的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Simpson)高于H组,2组菌群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组菌群结构更复杂,H组菌群结构比C组更为集中;鉴别出H组高表达的健康相关微生物(P<0.05)及C组高表达的可疑致龋微生物(P<0.05),如变形链球菌;基于龈上菌斑种水平微生物图谱建立的龋病风险评估模型辨别健康和龋病者的准确率可达71%。结论:龈上菌斑菌群和特定细菌种类的检测有助于评估和预测低龄儿童龋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龋病 口腔微生物组 龈上菌斑 宏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高原盐湖硅藻优良藻种辐节藻Stauroneis sp.S-8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夏皖月 方霞 +7 位作者 姜尔颖 丁晓婷 Phung Nghi Van 王娜 张炜 范勇 李福利 张朝辉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4,共9页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盐湖资源和独特的生物种质。在冬季,青海盐湖中生长着大量的底栖硅藻。硅藻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能够促进固碳增汇和土壤硅循环,是优秀的微藻种质资源。采集青海海西自治州尕...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盐湖资源和独特的生物种质。在冬季,青海盐湖中生长着大量的底栖硅藻。硅藻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能够促进固碳增汇和土壤硅循环,是优秀的微藻种质资源。采集青海海西自治州尕海盐湖12月份的湖水和底泥样品,处理后分别涂布在不同营养条件的平板上。经多轮纯化,从样品中筛选获得一株着生硅藻。该藻种经稀释涂布在平板上,48 h内快速生长并形成肉眼可见的藻斑。该藻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够耐受10%的盐度,可以长期在4°C的低温下生存。经18S rRNA基因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别该藻种与一种硅藻Stauroneis latistauros Xmm1W4具有较高同源性,将其命名为Stauroneis sp.S-8。该藻细胞呈细长的舟状,中央区域包含一个明显的大轴区,形态上稍区别于近源藻种。脂肪酸和色素组成分析表明,该藻的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占总脂肪酸的24%,并含有丰富的岩藻黄素。作为高原盐湖冬季的优良藻种,该藻具有固碳增汇、促进氮和硅循环等生态效应。这一藻种的发现推动了对低温高原地区盐湖微藻资源的认识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筛选 硅藻 高原盐湖 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岩藻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的生物质低温烘焙过程吸热量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胡晨 吴晋沪 方云明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0-44,共5页
对生物质低温烘焙过程所需热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质热解过程吸热量的确定,采用选取生物质热容Cp和热解反应热效应Qp以公式计算的方法很难得出准确的结果。通过对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的分析和对差... 对生物质低温烘焙过程所需热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质热解过程吸热量的确定,采用选取生物质热容Cp和热解反应热效应Qp以公式计算的方法很难得出准确的结果。通过对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的分析和对差热曲线的研究,将Cp和Qp综合考虑,对试验所得DSC曲线进行处理和积分,可得出生物质低温烘焙过程所需热量的规律。在Perkin-Elmer Diamond DSC上对玉米秸秆进行了不同烘焙温度以及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的试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烘焙温度对生物质烘焙过程所需热量有很大影响,在240,260,280,300℃下,将1kg玉米秸秆烘焙40min所需提供的热量分别为420,529,671,890kJ。升温速率对烘焙过程所需热量也有一定影响,当升温速率为10,20,40,80℃/min时,将1kg玉米秸秆在280℃的终温下烘焙30min所需提供的热量分别为347,652,802,800kJ,为生物质烘焙工艺的能量平衡分析和经济性分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烘焙 差示扫描量热 吸热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生物能源利用的CO2排放量估算与空间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静 张培栋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7-72,共6页
中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是农业大国,其生物质能源利用在农村能源消费构成中占据很大比重。文章采用排放因子法对2010年中国各省(市\区)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CO2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利用ArcGIS对估算结果进行空间分析,运用空间统... 中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是农业大国,其生物质能源利用在农村能源消费构成中占据很大比重。文章采用排放因子法对2010年中国各省(市\区)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CO2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利用ArcGIS对估算结果进行空间分析,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在Geoda平台上分析各地区碳排放量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表明:秸秆和薪柴的利用对农村生物能源利用的CO2排放量有重要贡献,沼气所占比例较小。在空间分布特征上,生物质能源利用的CO2排放量呈现出中西高、东南偏低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能源 CO2 空间分析 空间自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纤梭菌在生物质能源开发中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肖艳 刘亚君 +1 位作者 冯银刚 崔球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3年第6期1055-1081,共27页
农林废弃物、能源植物、微藻等生物质是唯一同时具备“能源”和“物质”双重属性的可再生资源,在替代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的核心之一在于高效生物催化剂的构建。热纤梭菌是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 农林废弃物、能源植物、微藻等生物质是唯一同时具备“能源”和“物质”双重属性的可再生资源,在替代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的核心之一在于高效生物催化剂的构建。热纤梭菌是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嗜热厌氧菌,是多种木质纤维素生物转化策略的理想底盘菌株,在生物质能源开发中具有重要价值。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和开发,针对热纤梭菌已经建立了多种遗传改造技术,并构建了可以生产多种能源分子及化学品的热纤梭菌细胞工厂。本文首先介绍了热纤梭菌及其纤维素降解与利用特性,简述了热纤梭菌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和遗传改造工具开发的现状,随后重点回顾和总结了热纤梭菌在生产乙醇、丁醇、异丁醇、氢气、乳酸、中/短链脂肪酸酯和可发酵糖等生物能源开发中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最后对热纤梭菌的合成生物学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并强调了合成生物学技术在未来生物质能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能源 热纤梭菌 纤维素 生物燃料 纤维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吴美燕 余雪景 +4 位作者 龚润竹 于光 刘超 唐艳军 李滨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近年来,随着生物质精炼技术和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木质纤维素资源构筑环境友好的水凝胶材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半纤维素是木质纤维原料的主要组分之一,是陆地上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可再生多糖。半纤维素来源广泛、... 近年来,随着生物质精炼技术和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木质纤维素资源构筑环境友好的水凝胶材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半纤维素是木质纤维原料的主要组分之一,是陆地上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可再生多糖。半纤维素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生物相容性好,还含有大量亲水性的含氧基团,这种高度分支化和亲水性的特点,赋予其水凝胶材料许多优异的特性。半纤维素基水凝胶作为一种具有三维网络状结构的天然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安全无毒、可生物降解、易于化学改性等优势;因此,其在生物医药、导电传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有望代替传统的石油基水凝胶材料。笔者简要介绍了半纤维素的种类、结构、性质与提取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半纤维素基水凝胶的研究进展,包括从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两个方面介绍了半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形成机理和应用性能,并重点阐述了半纤维素基水凝胶在高效吸附、药物控释、组织工程、导电传感、3D打印等领域的应用进展。最后,总结了半纤维素基水凝胶的开发与应用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该水凝胶材料的应用前景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纤维素 水凝胶 木聚糖 交联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油脂与植物油脂的合成生物制造
13
作者 苏娟娟 郑家文 +3 位作者 苗润泽 韩鹏 王士安 李福利 《合成生物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7-1183,共17页
油脂及脂肪酸衍生物是食品、生物能源、材料以及医药化工的基础原料,需求量大。当前我国油脂供给高度依赖进口油料作物,受限于耕地资源,仅依靠农业种植难以满足需求。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油脂生产提供了新途径,其中微生物油脂合成技术... 油脂及脂肪酸衍生物是食品、生物能源、材料以及医药化工的基础原料,需求量大。当前我国油脂供给高度依赖进口油料作物,受限于耕地资源,仅依靠农业种植难以满足需求。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油脂生产提供了新途径,其中微生物油脂合成技术具有原料来源广、生产周期短、不占用耕地等优势,成为缓解油脂资源供应压力的战略选择。本文从大宗油脂和高值油脂的角度,系统综述了微生物油脂和植物油脂合成生物制造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植物油脂和微生物油脂的经济性差异,并总结了油脂分离提取及检测技术。未来,从商业化成熟度考量,高值油脂在短期内有望快速发展,而大宗油脂在中远期具有广阔前景。通过合成生物技术构建高效油脂合成的微生物细胞工厂,推动全链条低成本生物炼制技术,有望创新油脂生产方式,促进油脂产业多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油脂 植物油脂 生物制造 高值油脂 大宗油脂 分离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视角下中国省域碳减排责任再分配
14
作者 杨启源 张江辉 +1 位作者 杨艳丽 何燕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7-182,共6页
碳减排目标的科学公平分配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碳排放情况。文章在对比分析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视角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技术视角碳排放来弥补双侧视角的不足,并利用IPCC推荐排放因子法、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集生产侧、消费侧和技术侧三... 碳减排目标的科学公平分配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碳排放情况。文章在对比分析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视角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技术视角碳排放来弥补双侧视角的不足,并利用IPCC推荐排放因子法、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集生产侧、消费侧和技术侧三个视角分别对中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进行再核算,在考虑平均减排能力与责任权重下,对30个省份的具体碳减排量进行再分配,以期为中国碳减排任务分解提供科学的方法参考和必要的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各地区不同视角下碳排放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东部地区省份应得到更多的碳减排分配额度,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碳减排分配额度略低,这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的碳排放现象一致,合理分配碳减排量更有利于在有效完成双碳目标的前提下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生产侧 消费侧 技术侧 碳减排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薄层错流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克里藻
15
作者 任英豪 李璐 +3 位作者 王永强 陈林 李捷 刘天中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4-82,共9页
为提升微藻培养反应器培养效率,研究设计了一种薄层错流式光生物反应器(TCPBR)及其多级叠层结构M-TCPBR,分别考察了接种浓度、培养光强、贴壁介质、流速和液位差等因素对丝状绿藻克里藻(Kleb-sormidium s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种浓度... 为提升微藻培养反应器培养效率,研究设计了一种薄层错流式光生物反应器(TCPBR)及其多级叠层结构M-TCPBR,分别考察了接种浓度、培养光强、贴壁介质、流速和液位差等因素对丝状绿藻克里藻(Kleb-sormidium s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种浓度为10 g/m^(2)、光强为85µmol/(m^(2)·s)的条件下,克里藻生长速率达到(15.00±0.34)g/(m^(2)·d)。使用醋酸纤维膜、PES膜、筛绢、帆布与钢网等5种贴壁介质验证培养效率,克里藻生长速率均可达到(11.20±0.39)g/(m^(2)·d)以上。在800目筛绢下,克里藻截留率达(98.11±0.04)%,表明适当孔径筛绢或钢网可用克里藻生物膜培养。当流速为0.0153 m/s、液位差为7.5 mm时,克里藻平均生长速率达(14.54±0.37)g/(m^(2)·d)。采用由三级TCPBR串联形成的叠层结构M-TCPBR进行克里藻培养时,微藻产占地面积产率达(40.18±0.68)g/(m^(2)·d)。因此,研究提出的TCPBR及M-TCPBR生物膜光生物反应器在提高微藻培养效率、减少培养土地占用及降低培养成本方面极具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贴壁培养 生物质产率 薄层错流式 克里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共振混合器加速度的控制策略优化研究
16
作者 李典 黄青山 +1 位作者 田亮 张典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8,共9页
针对声共振混合器加速度控制精度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麻雀算法(ISSA)优化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PID加速度控制方法。首先通过阶跃响应曲线辨识出加速度模型,进而通过引入Tent混沌初始化种群和线性动态惯性权重优化发现者位置等对... 针对声共振混合器加速度控制精度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麻雀算法(ISSA)优化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PID加速度控制方法。首先通过阶跃响应曲线辨识出加速度模型,进而通过引入Tent混沌初始化种群和线性动态惯性权重优化发现者位置等对麻雀搜索算法进行改进,然后将ISSA用于RBFNN参数的优化,最后将优化后的RBFNN-PID应用于加速度的仿真测试,并与其他算法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证明,开发的ISSA收敛速度和寻优能力要优于其他算法,用ISSA优化RBFNN-PID加速度控制,能够有效抑制系统超调量,提高系统控制速度、精度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对比算法相比,基于ISSA优化的RBFNN-PID加速度控制系统展现出更优越的控制性能与自适应能力,对声共振混合器加速度控制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共振混合器 麻雀算法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加速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丙二醇的化学法合成路线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付雪晴 冯超 +2 位作者 姜军翔 李学兵 刘远帅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9,共16页
1,3-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商业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依然面临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高效且绿色的合成工艺及催化剂的开发是实现1,3-丙二醇低成本、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本工作综述了1,3-丙二醇的化学法合成路线,包括丙烯醛水合氢化... 1,3-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商业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依然面临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高效且绿色的合成工艺及催化剂的开发是实现1,3-丙二醇低成本、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本工作综述了1,3-丙二醇的化学法合成路线,包括丙烯醛水合氢化法、环氧乙烷羰基化法、环氧乙烷氢酯基化法、甘油氢解法、甲醛和乙醛缩合法、丙二酸二烷基酯加氢法等,针对不同路线中影响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因素及其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有望为新型高效的多相催化剂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丙二醇 丙烯醛 环氧乙烷 甘油 丙二酸二烷基酯 多相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纤维素甲酸酯丝线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8
作者 曹宇翔 吴美燕 +1 位作者 刘莹莹 李滨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3-40,128,共9页
本研究利用纤维素与甲酸反应制备纤维素甲酸酯(CF),并利用CF的甲酸溶液通过湿法纺丝制得了新型CF丝线。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5 h时,CF甲酸溶液分别通过质量分数1%的NaOH和质量分数5%的ZnSO_(4)2段凝固浴后,水洗干燥得... 本研究利用纤维素与甲酸反应制备纤维素甲酸酯(CF),并利用CF的甲酸溶液通过湿法纺丝制得了新型CF丝线。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5 h时,CF甲酸溶液分别通过质量分数1%的NaOH和质量分数5%的ZnSO_(4)2段凝固浴后,水洗干燥得到了形态均匀、高强度(拉伸强度151 MPa)、良好热稳定性(初始热分解温度252℃)和水稳定性(水浸泡3个月仍维持初始形态)的CF丝线,其拉伸强度高于部分已报道的纳米纤维素、细菌纤维素和氧化再生纤维素基丝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甲酸酯 丝线 拉伸强度 取代度 水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体-拮抗菌联合使用防控水产养殖致病菌的策略研究
19
作者 殷宁 王宗杰 +3 位作者 李成成 赵久龙 尹瑞 张永雨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2-679,共8页
噬菌体是一类极具潜力的抗生素替代生物制剂,但是其单独使用时存在抑菌时间短、抑菌效果不稳定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以一株水产养殖业中的致病菌——坎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 18-1)为对象,从青岛近岸海水... 噬菌体是一类极具潜力的抗生素替代生物制剂,但是其单独使用时存在抑菌时间短、抑菌效果不稳定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以一株水产养殖业中的致病菌——坎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 18-1)为对象,从青岛近岸海水中成功分离到一株烈性噬菌体Vcp OK(属有尾噬菌体纲)和一株拮抗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XFB1。通过qPCR定量分析发现,噬菌体Vcp OK在其最适浓度(MOI=10)条件下对坎氏弧菌表现出起效快(3 h)但持续时间短(24 h)的抑菌特点;而拮抗菌XFB1以1%的浓度与坎氏弧菌共培养时,呈现出抑菌作用起效慢(20 h)但持续时间长(144 h)的特点。将二者组合使用后发现,组合物不仅能在短时间内(3 h)对坎氏弧菌18-1发挥抑菌作用,而且与单独使用噬菌体相比,显著延长了抑菌持续时间(156 h vs.24 h),有效克服了噬菌体单独应用时抑菌时间短和效果不稳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为解决噬菌体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为噬菌体-拮抗菌组合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控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疗法 拮抗菌 坎氏弧菌 水产养殖 致病菌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CO_(2)为原料的第三代生物炼制现状
20
作者 李煜真 贺铭敬 +3 位作者 王皓明 马小清 刘立成 李福利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11-2824,共14页
利用微生物发酵一碳气体生产生物燃料及化学品,是当今实现碳资源捕捉利用和绿色生物制造的重要途径之一。CO_(2)和CO、甲烷、甲醇以及甲酸等含有一个碳原子的物质被称为一碳(onecarbon,C_(1))资源,其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有望成为生物制... 利用微生物发酵一碳气体生产生物燃料及化学品,是当今实现碳资源捕捉利用和绿色生物制造的重要途径之一。CO_(2)和CO、甲烷、甲醇以及甲酸等含有一个碳原子的物质被称为一碳(onecarbon,C_(1))资源,其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有望成为生物制造的替代原料。C_(1)原料生物转化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助力“碳中和”目标。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以CO_(2)为原料通过微生物炼制生产重要能源和化学品的研究进展,论述CO_(2)的生物代谢途径以及产物合成途径,讨论以CO_(2)为原料的C_(1)生物炼制中微生物的工程化改造,并展望未来绿色生物制造的新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碳气体 生物炼制 固碳途径 代谢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