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文变异条件下潦河生态流量计算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强 夏瑞 +4 位作者 邹磊 陈焰 张远 刘成建 陈明昊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7-617,共11页
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改变了流域的自然水文循环过程,导致水文序列出现变异,严重影响了流域水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基于水文变异条件下的河道内生态流量计算已成为当前变化环境下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江西鄱阳湖西... 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改变了流域的自然水文循环过程,导致水文序列出现变异,严重影响了流域水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基于水文变异条件下的河道内生态流量计算已成为当前变化环境下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江西鄱阳湖西北部的潦河为例,采用水文时间序列变异检验方法分析径流变异性及成因,应用水文模型对水文变异后的径流进行还原,以Kolmogorov-Smirnov(K-S)、Anderson Darling(A-D)和概率点据相关系数(PPCC)3种检验法确定月径流的最优概率分布函数,进而提出水文变异条件下最适宜的潦河生态流量计算方法.结果表明:①潦河万家埠站径流在1972年发生水文变异,突变点后流域年径流增加了12%,降水量的增加和蒸发量的减少是其主要驱动要素.②采用分布式时变增益模型(DTVGM)对径流进行还原,率定期和验证期的相关系数和Nash-Sutchliffe效率系数均大于0.78,径流模拟值和实测值拟合程度较高,表明基于DTVGM进行径流还原是可行的.③基于还原后的径流,对5种概率分布函数进行拟合优度综合检验,确定逐月最优分布函数,并估算月河道生态流量.与Tennant法、最枯月平均流量法、7Q10法等方法比较,基于最优分布函数的生态流量结果更具确定性与合理性.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径流变异的背景下,考虑水文变异的河道内生态需水计算方法能够更科学地体现水文变异对生态需水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潦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为变化环境下水资源规划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变异 径流还原 生态流量 分布式时变增益模型(DTVGM) 潦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某废弃电镀工业园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42
2
作者 韩君 徐应明 +2 位作者 温兆飞 吴胜军 徐愿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2-439,共8页
以重庆市某废弃电镀工业园周边农田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Cr、Ni、Cu、Zn及Cd含量,评估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以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废弃电镀工业园周边农田土壤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Cr、Ni、Cu... 以重庆市某废弃电镀工业园周边农田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Cr、Ni、Cu、Zn及Cd含量,评估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以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废弃电镀工业园周边农田土壤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Cr、Ni、Cu、Zn、Cd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重庆土壤环境背景值的6.77、2.02、4.05、4.29、3.14倍,土壤总体表现为以Cr、Zn为主的多种重金属富集.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显示,该区域农田土壤5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Cr>Zn>Cu>Cd>Ni;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该区域整体呈现重度污染,轻度潜在生态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重金属 污染程度 潜在生态风险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强对微囊藻群体形态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肖艳 甘南琴 +1 位作者 郑凌凌 宋立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42,共8页
为了探讨光照对微囊藻形态的影响,研究了6株不同种的群体微囊藻在不同光强下群体形态的变化及其响应机制。研究发现,随着光强的增加,6株群体微囊藻的群体尺寸变大。当光强为80—200μmol/(m2·s)时,群体微囊藻DH-M1和DC-M2的比生长... 为了探讨光照对微囊藻形态的影响,研究了6株不同种的群体微囊藻在不同光强下群体形态的变化及其响应机制。研究发现,随着光强的增加,6株群体微囊藻的群体尺寸变大。当光强为80—200μmol/(m2·s)时,群体微囊藻DH-M1和DC-M2的比生长速率显著增大,而另4株在高光强下比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差异;对多糖含量分析发现,高光强对群体微囊藻TH-M2、DC-M1、FACHB1174和FACHB1027胞外及胶被多糖的分泌与释放有显著的促进效果,而DH-M1和DC-M2多糖含量增加不明显。对于不同的微囊藻株,高光强促进群体形态变化的作用机理不同:光饱和点低的微囊藻是通过分泌大量的胞外及胶被多糖使群体尺寸变大,而光饱和点高的微囊藻是通过生长来促进群体尺寸的增大。此外,对产毒藻株在不同光强下的毒素基因表达及胞内毒素测定发现,高光强组的群体微囊藻mcyB和mcyD表达量升高,且胞内微囊藻毒素含量增加显著,推测微囊藻毒素也可能是影响微囊藻群体形态及大小的作用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微囊藻 群体尺寸 光强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中类腐殖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项萍 谭吉华 +4 位作者 马永亮 段菁春 贺克斌 杨复沫 程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1-409,共9页
类腐殖酸(HULI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云、雾、雨水和大气气溶胶颗粒中的大分子有机物.HULIS既可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直接影响大气热平衡,又能参与云凝结核的形成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加之其重要的环境和健康效应,近年来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 类腐殖酸(HULI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云、雾、雨水和大气气溶胶颗粒中的大分子有机物.HULIS既可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直接影响大气热平衡,又能参与云凝结核的形成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加之其重要的环境和健康效应,近年来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大气颗粒物中类腐殖酸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HULIS的分离、提取和分析方法,HULIS的主要理化性质、浓度和季节变化,以及HULIS的来源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类腐殖酸 结构特征 理化性质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肚菌菌种生产车间气溶胶微生物群落研究
5
作者 余洋 刘天海 +4 位作者 刘理旭 唐杰 彭卫红 陈阳 谭昊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7-275,共9页
为研究羊肚菌菌种生产车间的气溶胶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从菌种生产源头寻找影响羊肚菌安全生产的环境微生物因素。利用高通量扩增子测序对羊肚菌菌种大生产期间的接种室、原种室和栽培种室的气溶胶微生物群落进行监测。结果发现,随着菌... 为研究羊肚菌菌种生产车间的气溶胶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从菌种生产源头寻找影响羊肚菌安全生产的环境微生物因素。利用高通量扩增子测序对羊肚菌菌种大生产期间的接种室、原种室和栽培种室的气溶胶微生物群落进行监测。结果发现,随着菌种扩繁级别增加,扩繁车间空气中的真菌多样性显著升高,而细菌多样性无显著变化。车间的真菌群落以子囊菌门为主,细菌群落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主。假单胞菌属和乳杆菌属在3种扩繁车间的细菌群落均占主导地位,其比例随着菌种级别升高呈上升趋势;Phialemoniopsis sp.主导了3种扩繁车间的真菌群落,比例均超过96%。Phialemoniopsis sp.与羊肚菌不出菇的潜在风险因子——枝顶孢属具有极高的系统发育关系相关性,表明它可能影响羊肚菌生产的风险生态因子之一。研究为羊肚菌菌种安全生产的环境条件需求提供了理论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微生物 羊肚菌 多样性 假单胞菌 菌种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卫星遥感大气气溶胶进行待建环境监测站点位评估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成才 周寅亮 +3 位作者 李莹 刘启汉 贺千山 杨复沫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5-834,共10页
利用2011—2012年卫星遥感的气溶胶光学参数以及苏州市、无锡市环境监测部门发布的地面PM10质量浓度数据,进行苏州市待建区域背景监测站点的空气质量评估。结果表明,卫星遥感产品在10,5和2km的空间平均尺度下与地面小时浓度显著相关... 利用2011—2012年卫星遥感的气溶胶光学参数以及苏州市、无锡市环境监测部门发布的地面PM10质量浓度数据,进行苏州市待建区域背景监测站点的空气质量评估。结果表明,卫星遥感产品在10,5和2km的空间平均尺度下与地面小时浓度显著相关;年平均区域分布的卫星遥感结果显示,苏州市西山待建站点的地面空气质量显著好于城区年均PMIO低,达14%左右。利用客观天气分型技术在各种天气类型下统计分析表明,西山待建站点颗粒物浓度在不同天气类型下低幅变化范围为7%~21%,在区域重污染天气背景以及区域空气质量清洁两种情况下,待建站点与城市站点平均值会更接近,但低幅仍然达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PMIO 气溶胶 站点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物仿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原位自持修复技术 被引量:8
7
作者 周建强 刘晓玲 +1 位作者 韩君 徐愿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98-1406,共9页
采用基于植物仿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自持修复技术,研究该方法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同时研究活性炭比例、填料装填方式、装置高度和"叶片"材质等4种因素对植物仿生装置修复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植物仿生修复重... 采用基于植物仿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自持修复技术,研究该方法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同时研究活性炭比例、填料装填方式、装置高度和"叶片"材质等4种因素对植物仿生装置修复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植物仿生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Cr、Ni、Zn和Fe的降低率分别为12.8%、4.1%、27.6%和16.8%,证明了植物仿生修复技术的可行性.活性炭比例、填料装填方式、装置高度和"叶片"材质等4种因素都对植物仿生装置的修复效率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管件的高度与修复装置蒸发速率呈负相关性,修复装置越高蒸发速率越慢;增加活性炭的量对装置蒸发速率的影响不明显,模拟"叶片"的材料对蒸发速率大小的影响顺序为:玻璃纤维丝>玻璃纤维布>棉纱,蒸发速率分别为:100.1 g·d^(-1)、64.8 g·d^(-1)和61.6 g·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仿生 蒸腾 土壤 重金属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冬季PM2.5中水溶性重金属污染特征 被引量:46
8
作者 王晴晴 马永亮 +4 位作者 谭吉华 杨复沫 韦莲芳 段菁春 贺克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04-2210,共7页
于2011年冬季使用SASS采样器在清华大学采集PM2.5样品,并对其中重金属和水溶性重金属(As?Cd?Cr?Cu?Mn?Pb和Zn等)以及无机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水溶性重金属浓度较高,As?Cd?Cr?Cu?Mn?Pb和Zn平均浓度依次为8.42,3.18,1.99,7.8... 于2011年冬季使用SASS采样器在清华大学采集PM2.5样品,并对其中重金属和水溶性重金属(As?Cd?Cr?Cu?Mn?Pb和Zn等)以及无机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水溶性重金属浓度较高,As?Cd?Cr?Cu?Mn?Pb和Zn平均浓度依次为8.42,3.18,1.99,7.84,30.82,49.27,412.81ng/m3.Cd和水溶性As平均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建议浓度限值.水溶性重金属在重污染期间易出现富集,灰霾和采暖期间As?Cd?Cr?Cu?Mn?Pb和Zn平均浓度都有增加趋势.水溶性重金属的逐日变化趋势与重金属和PM2.5有较好的一致性.水溶性重金属在重金属中比重:50%?Zn和As;20%<V?Mn?Se?Sr?Cd?Sb?50%;其他元素?20%.Zn水溶性比例高达66.8%,鉴于其浓度高?毒性强,应成为重点研究对象.受不同污染状况的影响时,Cd?Mn和Pb的水溶性稳定,As?Cr?Cu和Zn的水溶性较稳定.采样期间北京市PM2.5中Cd?Cr?Cu?Mn?Pb和Zn的水溶性随中和比率(NR)的变大而增强,As水溶性随NR变大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水溶性重金属 重金属 灰霾 采暖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物仿生的污染土壤原位自持修复中重金属形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建强 韩君 +1 位作者 徐愿坚 杨立鹏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71-77,共7页
采用基于植物仿生的污染土壤原位自持修复技术,研究了植物仿生修复技术的实地修复效果及修复过程中土壤Cr、Ni、Zn和Fe不同形态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植物仿生修复3个月后土壤中Cr、Zn、Ni和Fe浓度逐月递减,分别下降17.33%、27.03%、31.... 采用基于植物仿生的污染土壤原位自持修复技术,研究了植物仿生修复技术的实地修复效果及修复过程中土壤Cr、Ni、Zn和Fe不同形态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植物仿生修复3个月后土壤中Cr、Zn、Ni和Fe浓度逐月递减,分别下降17.33%、27.03%、31.60%和5.17%;4种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并不相同,土壤Zn和Cr不同形态浓度的下降率为酸溶解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土壤Ni和Fe不同形态浓度的下降率为酸溶解态>可氧化态>可还原态>残渣态。植物仿生修复装置填料和模拟叶片均能富集4种重金属,填料吸附性能的大小将影响模拟叶片中4种重金属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仿生 土壤 原位修复技术 重金属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边境县农业土地资源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10
作者 谭大明 刘国一 +1 位作者 赵德梅 谭海运 《西藏农业科技》 2020年第1期8-10,共3页
本文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农业土地资源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西藏边境县农业土地资源结构差异较大,农业土地利用资源总面积约为348 057 km^2,其中可以用于农业发展的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各为4603、76 ... 本文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农业土地资源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西藏边境县农业土地资源结构差异较大,农业土地利用资源总面积约为348 057 km^2,其中可以用于农业发展的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各为4603、76 250、143 511 km^2,占总面积的1. 32%、21. 91%、41. 23%。草地资源所占比例最大,耕地面积最小。各边境县农业土地资源分异明显,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西藏的东南部地区,草地多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资源 边境县 遥感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