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叶片氮磷养分重吸收规律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
作者 陆姣云 段兵红 +2 位作者 杨梅 杨晗 杨惠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8-188,共11页
植物养分重吸收是植物组织或器官在衰老脱落前将部分养分(主要如氮、磷)转移到其他成活组织的过程,能延长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存留时间,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植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策略之一。本研究综述了土壤水分和... 植物养分重吸收是植物组织或器官在衰老脱落前将部分养分(主要如氮、磷)转移到其他成活组织的过程,能延长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存留时间,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植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策略之一。本研究综述了土壤水分和肥力、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和寿命、个体发育等遗传特性对植物叶片氮磷养分重吸收的影响。不同生活型或功能型的叶片养分重吸收不同;施肥会改变土壤速效养分的含量和比例,从而调控叶片养分重吸收;土壤水分通过调节土壤养分有效性而影响叶片养分重吸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对养分的需求有所差异,对养分的敏感程度和吸收能力也各不相同,从而表现出不同叶片养分重吸收特征;除了叶片之外,植物的其他组织器官(如,细茎、树木的芯材和能够储存养分的根)也可以进行养分重吸收。因此,植物叶片养分重吸收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物种的重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同一物种在不同时、空及相关因素变化下的重吸收特性也不同。深入研究植物养分重吸收规律和调控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植物的环境适应性,能为提高水肥管理水平,权衡生产力和适应性,实现系统生产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重吸收 遗传因素 环境因子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植物非生物胁迫适应的分子生理机制 被引量:4
2
作者 谢宗铭 董永梅 陈受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7996-7999,共4页
在综述高等植物非生物胁迫适应的分子生理机制、转基因改良及其局限的基础上,对今后植物抗性生理研究及分子改良研究中方法论创新以及新技术的综合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等植物 非生物胁迫 适应 分子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遗传背景自交系玉米根系微生物组差异比较
3
作者 崔亚俊 翟志文 +5 位作者 王超 刘永鑫 陈园园 袁怀波 严建兵 白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7-693,共7页
陆生植物与多种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密切互作关系,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植物微生物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由生物群落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文章选取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自交系材料昌7-2和B73,在山东和海南种植,对其根系微生物组... 陆生植物与多种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密切互作关系,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植物微生物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由生物群落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文章选取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自交系材料昌7-2和B73,在山东和海南种植,对其根系微生物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随机森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根系微生物组对栽培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大于基因型,而不同基因型玉米根系微生物组对栽培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也不同,同时利用随机森林分析发现若干丰度显著受宿主基因型影响的细菌类群。该工作进一步深化了栽培环境和宿主基因型对玉米根系微生物组影响的认识,为研究玉米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微生物组 高通量测序 基因型 随机森林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际生命共同体:协调资源、环境和粮食安全的学术思路与交叉创新 被引量:67
4
作者 申建波 白洋 +6 位作者 韦中 储成才 袁力行 张林 崔振岭 丛汶峰 张福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05-813,共9页
植物营养学研究近年来在植物养分高效分子机理、植物-微生物互作、根际互作与微生态调控、农田养分管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进展。然而,当前如何协调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和环境可持续性仍面临巨大挑战。针对这一重大问题,本文... 植物营养学研究近年来在植物养分高效分子机理、植物-微生物互作、根际互作与微生态调控、农田养分管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进展。然而,当前如何协调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和环境可持续性仍面临巨大挑战。针对这一重大问题,本文提出“根际生命共同体(Rhizobiont)”学术思路,围绕“根际互作与养分高效”这一重大科学命题,构建“植物-根系-根际-菌丝际-土体及其微生物”根际生命共同体理论体系,突破植物-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关键界面互作机制,阐明根际生命共同体结构、功能及其在养分活化、吸收与利用中的作用机制,建立共同体多界面互作增效的生物学调控新途径,开辟植物-土壤-微生物交叉创新领域,根际生命共同体理论创新有助于破解粮食安全、资源高效、环境保护多目标协同的难题,支撑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文章指出了根际生命共同体与养分高效研究的重点方向与内容,尤其是深入揭示和调控植物第二基因组——微生物组的作用正成为农业科学的研究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生命共同体 根际生物互作 根际过程与调控 根际微生物组 养分高效 粮食安全 资源与环境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转基因大豆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万科 陈受宜 《大豆科技》 2020年第1期45-46,共2页
随着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程的推进,对转基因技术理解上的偏差,使得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近年来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本文从基因和转基因技术的概念出发,简要介绍了转基因大豆与常规选育大豆的异同以及我国为确保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 随着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程的推进,对转基因技术理解上的偏差,使得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近年来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本文从基因和转基因技术的概念出发,简要介绍了转基因大豆与常规选育大豆的异同以及我国为确保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而颁布实施的相关法规条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转基因 生物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粳稻产量与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刚 高清松 +5 位作者 王健 罗伯祥 程保山 徐卫军 储成才 袁彩勇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3-358,共6页
基于2013—2015年江苏粳稻参试品种(系)试验数据,分析了参试粳稻的产量水平、产量构成因子、品质性状等类型间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粳稻整体产量水平与株高、全生育期、结实率之间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 基于2013—2015年江苏粳稻参试品种(系)试验数据,分析了参试粳稻的产量水平、产量构成因子、品质性状等类型间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粳稻整体产量水平与株高、全生育期、结实率之间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等产量因子与主要品质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提高整体产量水平对于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及食味品质的影响较小;碾磨品质与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各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但蒸煮食味品质指标与外观品质指标间矛盾较为突出,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垩白度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0.423^(**)、–0.682^(**)),胶稠度与垩白粒率、垩白度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0.218^(**)、0.404^(**))。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江苏粳稻产量水平与主要品质性状间矛盾不突出,可以在保持现有产量水平的基础上改进品质,同时平衡外观与适口性之间关系,选育出外观品质优、食味口感佳的优质、高产、稳产新品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品质 产量 相关分析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