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衰和正常小麦近等基因系旗叶光合特性与产量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宏伟 王淑霞 +3 位作者 李滨 童依平 杨兴洪 李振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42-1648,共7页
本试验以小偃54×8602高代分离品系中的早衰与对照品系近等基因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早衰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籽粒灌浆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衰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较低,而且在生育后期下降较快;在整个灌浆期,旗叶光合速率... 本试验以小偃54×8602高代分离品系中的早衰与对照品系近等基因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早衰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籽粒灌浆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衰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较低,而且在生育后期下降较快;在整个灌浆期,旗叶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低于对照;光饱和点低而光补偿点高,可利用的光强范围较窄,一天之中Pn都比对照低,光合“午休”现象严重;表观量子效率和CO2羧化效率均较对照低;早衰小麦叶片积累了较多的丙二醛,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高。由于叶片功能的衰退,使早衰小麦籽粒灌浆速率低,灌浆持续期短,粒重下降,最终减产2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早衰 光合速率 近等基因系 籽粒灌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小麦抗旱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红亮 王道文 张正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78-887,共10页
干旱是影响小麦种植区域分布、产量和品质的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随着气候变暖、淡水资源日益短缺,干旱对小麦的影响呈现加重趋势。当前,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技术已经成为研究小麦抗旱分子机制的常规和可靠工具,利用这两种技术已... 干旱是影响小麦种植区域分布、产量和品质的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随着气候变暖、淡水资源日益短缺,干旱对小麦的影响呈现加重趋势。当前,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技术已经成为研究小麦抗旱分子机制的常规和可靠工具,利用这两种技术已在不同小麦品种和小麦野生近缘种中鉴定出了大量参与小麦抗旱分子调控网络的基因和蛋白质。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利用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技术获得的对小麦响应干旱分子机制的认识,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对应用已有的研究成果改良小麦抗旱性及进一步应用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更好地揭示小麦抗旱分子机理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 蛋白质组 小麦 抗旱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3的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预测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鹏 肖森林 +3 位作者 王淑霞 刘娟 赵贤容 陈化榜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8期1-5,共5页
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CMS-S是玉米CMS的一种,其育性可以被恢复基因Rf3完全恢复。目前Rf3基因尚未成功克隆。本试验根据玉米CMS-S配子体不育特点,提出一种全新的同质群体构建方法,通过该... 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CMS-S是玉米CMS的一种,其育性可以被恢复基因Rf3完全恢复。目前Rf3基因尚未成功克隆。本试验根据玉米CMS-S配子体不育特点,提出一种全新的同质群体构建方法,通过该方法获得群体的所有个体均携带Rf3恢复基因,省去田间表型鉴定工作,并可在同一世代获得足够的重组个体。该方法可直接用种子提取基因组DNA,大大提高Rf3定位的效率。利用该同质定位群体,将恢复基因Rf3精细定位到分子标记A165与CG2之间,参照玉米自交系B73的基因组序列,两个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1.4 M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 S型 恢复基因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 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90份小麦-黑麦种质材料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及优异材料的GISH与FISH鉴定 被引量:17
4
作者 罗巧玲 郑琪 +6 位作者 许云峰 李立会 韩方普 许红星 李滨 马朋涛 安调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31-1339,共9页
将小麦近缘属植物黑麦中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可以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丰富小麦的遗传变异。本研究调查并分析了390份小麦-黑麦种质材料。在这390份种质材料中,6个主要农艺性状值均有较大的极差,说明其遗传多样性丰富。与10份小麦主栽品... 将小麦近缘属植物黑麦中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可以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丰富小麦的遗传变异。本研究调查并分析了390份小麦-黑麦种质材料。在这390份种质材料中,6个主要农艺性状值均有较大的极差,说明其遗传多样性丰富。与10份小麦主栽品种相比,90%以上的材料具有穗长和分蘖数的显著优势,60%以上的材料具有小穗数优势,约30%的材料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主栽品种。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multicolor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mc-FISH)技术,对8份农艺性状优良的代表性材料进行染色体组成分析,发现3份为六倍体小黑麦(AABBRR),2份为八倍体小黑麦(AABBDDRR),1份为1RS?1BL易位系,其余2份不具有可见的黑麦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值得指出的是,3份六倍体小黑麦与2份八倍体小黑麦所含的黑麦染色体不完全相同。八倍体小黑麦中有1对来源于黑麦的小染色体,而六倍体小黑麦中没有类似小染色体;并且,不同材料中黑麦4R染色体端部的GISH杂交带有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为这些小麦-黑麦种质材料进一步应用于小麦育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黑麦种质 农艺性状 小黑麦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品种“豫麦66”抗白粉病基因的鉴定与分子标记 被引量:6
5
作者 胡铁柱 李洪杰 +8 位作者 刘子记 解超杰 周益林 段霞瑜 贾旭 尤明山 杨作民 孙其信 刘志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5-550,共6页
豫麦66是对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具有良好抗性的小黑麦后代品种。本试验通过抗病鉴定与遗传分析,明确了豫麦66携带1个抗白粉病显性单基因,暂命名为PmYm66。采用2个以豫麦66为抗病亲本的杂交组合(豫麦66/铭贤169... 豫麦66是对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具有良好抗性的小黑麦后代品种。本试验通过抗病鉴定与遗传分析,明确了豫麦66携带1个抗白粉病显性单基因,暂命名为PmYm66。采用2个以豫麦66为抗病亲本的杂交组合(豫麦66/铭贤169和豫麦66/ND3509)F2代抗、感病分离群体和F3代家系,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找到了与PmYm66连锁的分子标记XKsum193、EST48、EST83和EST84,抗病基因和分子标记的顺序为EST48—EST83(EST84)—Xksum193—PmYm66,并通过中国春缺体-四体、双端体和缺失系将PmYm66基因及其连锁的分子标记定位在2AL染色体臂末端。多小种鉴定结果表明PmYm66(豫麦66)与2AL染色体臂上已有的Pm4a(Khapli/8Cc)和Pm4b(Armada)基因存在致病反应型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豫麦66 白粉病 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的分类及根瘤特异表达GmGS1β2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晓波 滕婉 +1 位作者 何雪 童依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45-2153,共9页
从Phytozome数据库中获得包括大豆在内的12种植物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氨基酸序列,利用MEGA5.10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构建进化树。进化分析表明,植物GS可以分成胞质型(GS1)和质体型(GS2)两大类,GS1可进一步分成分... 从Phytozome数据库中获得包括大豆在内的12种植物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氨基酸序列,利用MEGA5.10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构建进化树。进化分析表明,植物GS可以分成胞质型(GS1)和质体型(GS2)两大类,GS1可进一步分成分5个亚类,包括双子叶植物为主的I、II和III亚类、低等植物类(IV)和单子叶植物类(V)。这5亚类中,第II类是豆科植物特有的一类,大豆的4个GS1(GmGS1β1/2和GmGS1γ1/2)属于该亚类;利用qPCR在大豆盛花期分析GS1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GmGS1基因在表达部位和表达丰度上存在较大差异,而同一类基因之间具有相似的表达规律;4个豆科植物特有的GS1基因在大豆根瘤中都有较高的表达量,其中位于大豆第18染色体上的GmGS1β2基因表达丰度最高;利用原核表达系统体外表达GmGS1β2蛋白,诱导出分子量大小与理论预测值一致的目标蛋白,酶活性分析表明GmGS1β2可以与底物发生催化反应,具有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推测该基因在大豆根瘤氮素同化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GmGS1基因 组织特异表达 GS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突变体AS208中Glu-B1位点缺失对籽粒中蛋白体形成和储藏蛋白合成与加工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刘会云 王婉晴 +5 位作者 李欣 王轲 王龙 杜丽璞 晏月明 叶兴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1-700,共10页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是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重要成分,其组成、表达和含量决定面团弹性和加工品质。本研究以Glu-B1位点上1Bx20和1By20双亚基沉默的小麦无性系变异体AS208为材料,以AS208的来源亲本轮选987作为对照,对AS208中Glu-B...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是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重要成分,其组成、表达和含量决定面团弹性和加工品质。本研究以Glu-B1位点上1Bx20和1By20双亚基沉默的小麦无性系变异体AS208为材料,以AS208的来源亲本轮选987作为对照,对AS208中Glu-B1位点的沉默机制和1Bx20、1By20亚基沉默对种子中蛋白体融合以及合成加工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Southern blot分析发现AS208比轮选987少2条特异带,染色体原位杂交(FISH)结果显示轮选987中有6条染色体出现杂交信号,而在AS208中有4条染色体出现杂交信号,表明AS208基因组中缺失Glu-B1位点。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与轮选987相比,AS208的籽粒蛋白体形成过程,以及蛋白体大小和形状基本一致。qRT-PCR检测发现,在12个与籽粒蛋白质合成与加工相关基因中,有7个的表达模式两品种相似,有8个的表达量在AS208中高于在轮选987中,特别是Bip、PDI-1和PDI-5基因(高1.5~2.0倍)。本研究结果表明,小麦Glu-B1位点的基因对种子中蛋白体的形成没有明显影响,但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多数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相关基因的表达,保证了种子内蛋白含量、蛋白体外形和大小基本不变,表现负反馈调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蛋白体 转录因子 分子伴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芒长抑制基因B2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金迪 王冬至 +6 位作者 王焕雪 李润枝 陈树林 阳文龙 张爱民 刘冬成 詹克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7-817,共11页
芒是小麦重要的穗部器官和形态特征,是小麦长期进化和适应环境的结果,对产量和抗旱性等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对麦芒的遗传与发育还缺乏系统的研究,相关基因克隆或精细定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利用短芒材料‘六柱头’与长芒材料‘石... 芒是小麦重要的穗部器官和形态特征,是小麦长期进化和适应环境的结果,对产量和抗旱性等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对麦芒的遗传与发育还缺乏系统的研究,相关基因克隆或精细定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利用短芒材料‘六柱头’与长芒材料‘石矮1号’构建的F2群体(SL-F2)对芒的遗传与发育进行了研究。细胞学观察表明,短芒主要是由细胞长度变短引起;遗传分析表明,‘六柱头’的短芒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借助Wheat660K SNP芯片的BSA分析和SL-F2群体的精细定位,确定‘六柱头’的芒长抑制基因是前人报道的B2位点,并将其定位到6B染色体4.84Mb的物理区间(471.28~476.12 Mb)内,该区段在中国春与矮抗58间具有良好的共线性。在B2定位区间共有61个基因,其中5个在中国春穗部特异表达,TraesCS6B02G264400在中国春和Azhurnaya幼穗表达差异显著。这些研究结果为B2基因的克隆、小麦芒形成机理的解析及育种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B2 精细定位 BSA Wheat660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GRAS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李亚飞 阳文龙 +2 位作者 顾晶晶 张爱民 詹克慧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9-559,共11页
GRAS基因是一类转录因子基因,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利用最新的小麦基因组数据,对小麦GRAS基因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和分析。结果从小麦中鉴定出153个GRAS基因,这些基因不均匀分布在小麦21条染色体上。系统发育分析将这... GRAS基因是一类转录因子基因,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利用最新的小麦基因组数据,对小麦GRAS基因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和分析。结果从小麦中鉴定出153个GRAS基因,这些基因不均匀分布在小麦21条染色体上。系统发育分析将这些基因分为12个亚家族,片段复制和串联重复是导致该基因家族扩张的主要原因。蛋白质序列分析发现不同亚家族间氨基酸数目、分子量存在一定差异;二级结构预测表明,小麦GRAS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均以α-螺旋、随机卷曲为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小麦GRAS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分析发现,GRAS基因在不同组织和逆境胁迫下存在明显的差异表达,表明GRAS基因具有组织或器官表达特异性,且可能在对逆境胁迫的响应中起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小麦GRAS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GRAS基因家族 系统发育分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品种小偃54中α/β-醇溶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晓霞 焦浈 +5 位作者 董振营 李世明 王燃 凌宏清 秦广雍 王道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97-1502,共6页
醇溶蛋白是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重要组分,其组成与含量对小麦加工品质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利用PCR从普通小麦基因组BAC文库中筛选含有α/β-醇溶蛋白基因序列BAC克隆的方法,并获得9个不同的含有α/β-醇溶蛋白基因的BAC克隆。从... 醇溶蛋白是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重要组分,其组成与含量对小麦加工品质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利用PCR从普通小麦基因组BAC文库中筛选含有α/β-醇溶蛋白基因序列BAC克隆的方法,并获得9个不同的含有α/β-醇溶蛋白基因的BAC克隆。从其中鉴定出17个α/β-醇溶蛋白基因,其编码区序列长度为852~957bp。12个序列在编码区内存在提前终止密码子,推测为假基因。其他5个成员(Gli-Xy54-1、Gli-Xy54-2、Gli-Xy54-3、Gli-Xy54-7和Gli-Xy54-13)分别编码291、310、311、287和317个氨基酸残基,都具有α/β-醇溶蛋白一级结构的典型特征。根据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乳糜泻病诱发因子的分布情况及多聚谷氨酰胺重复区的长度差异,推测Gli-Xy54-7可能定位于6A染色体,Gli-Xy54-2、Gli-Xy54-3和Gli-Xy54-13可能定位于6B染色体,Gli-Xy54-1可能定位于6D染色体。基因聚类分析支持了上述推论。这是第一次从普通小麦中筛选到包含α/β-醇溶蛋白基因的BAC克隆,并从中得到目标基因全长,对进一步研究普通小麦基因组中α/β-醇溶蛋白编码基因的组成、表达与功能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α/β-醇溶蛋白 BAC文库筛选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HMW-GS全缺失突变体快速构建Glu-1位点近等渗入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星星 王召军 +3 位作者 杨玉双 王道文 郑文明 董振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47-1252,共6页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HMW-GS)由Glu-A1、Glu-B1、Glu-D1位点中含有的复等位基因编码,评价和优化Glu-1位点组合是认识与改良HMW-GS表达与功能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创制了以小偃81为背景的HMW...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HMW-GS)由Glu-A1、Glu-B1、Glu-D1位点中含有的复等位基因编码,评价和优化Glu-1位点组合是认识与改良HMW-GS表达与功能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创制了以小偃81为背景的HMW-GS基因完全缺失突变体DLGlu1。将DLGlu1与加拿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Glenlea杂交,结合后代幼胚培养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BC3F3种子中快速鉴定出来自Glenlea的Glu-A1a、Glu-B1al和Glu-D1d位点不同组合的7种渗入系材料,可进一步发展成一套完整的Glu-1位点有差异的近等渗入系。本研究表明,DLGlu1可用于Glu-1位点近等渗入系的快速创制,对Glu-1位点功能研究和改良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缺失突变体 渗入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