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工程中的介尺度科学与虚拟过程工程:分析与展望 被引量:22
1
作者 杨宁 李静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403-2409,共7页
传统的过程工程研发具有周期长、风险大、费用高等特点,制约了过程工业的快速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介尺度科学和虚拟过程工程两方面入手。首先,这一问题的科学根源在于化学和过程工程中的多尺度和多层次结构;而介尺度作为其中的难点... 传统的过程工程研发具有周期长、风险大、费用高等特点,制约了过程工业的快速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介尺度科学和虚拟过程工程两方面入手。首先,这一问题的科学根源在于化学和过程工程中的多尺度和多层次结构;而介尺度作为其中的难点和瓶颈,目前的认识还比较有限。认识和理解介尺度复杂性对研究材料的构效关系、反应器混合与传递、系统集成等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实现了流动、传递和反应在介尺度的耦合,才能够准确理解、预测和调控多相反应器中的多尺度结构。另一方面,基于介尺度科学的虚拟过程工程将成为一种全新的过程研发模式,不仅可以大幅度缩短过程放大周期,也使产品精细化成为可能。虚拟过程工程是连接介尺度科学与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的桥梁,它是一种实体化、功能化的开发和分析工具及知识库,将实验室成果快速应用于过程开发,将大幅提升我国过程工业对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传统的理论和超级计算尚不足以支撑虚拟过程工程,而介尺度科学则为虚拟过程工程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虚拟过程工程涉及多学科交叉,不仅是模拟计算人员的任务,也是实验室和过程研发人员共同的责任;它甚至在未来可以与云计算相结合,使过程工程进入大数据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尺度科学 虚拟过程工程 多尺度 介尺度 多相反应器 大数据 云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药物药理学研究领域资助项目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徐丹 蔡铮 +2 位作者 贾彩 骆静 吴镭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27-333,共7页
2009-2018年间,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药物药理学研究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资助项目增加显著。分析发现,AD防治药物研究逐步由围绕β淀粉样蛋白(Aβ)级联学说和tau蛋白异常修饰学说的相关机制靶点,过度到针对自噬和炎症、表观... 2009-2018年间,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药物药理学研究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资助项目增加显著。分析发现,AD防治药物研究逐步由围绕β淀粉样蛋白(Aβ)级联学说和tau蛋白异常修饰学说的相关机制靶点,过度到针对自噬和炎症、表观遗传修饰、肠道菌群失衡等的新机制和新靶点。NSFC针对AD动物模型资助的研究也由早期的Aβ动物模型,逐渐过度为综合考虑AD自身发病因素和AD特征或危险因素(如胰岛素耐受、炎症和自然衰老等)的动物模型。综合看,我国目前AD基础研究能紧跟国际前沿和热点问题,但仍缺乏连续、深入的研究和有创新性、有独特构思的工作。NSFC在AD防治药物资助策略上更应鼓励学科交叉和临床转化,使其成为一个突破口并带领多领域的后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阿尔茨海默病 机制 靶点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颗粒煤流化强化层燃燃烧机理分析与实验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双 郭强 +2 位作者 范垂钢 丁广超 李松庚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80,共10页
在双碳资源背景下,为实现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采用层燃复合细颗粒煤流化的燃烧方式可提升层燃炉上粗颗粒煤的燃烧效率。为了对这一现象给出理论解释,进行了相关机理实验研究。首先通过管式炉等温燃烧实验验证了复合燃烧方式的可行性:实... 在双碳资源背景下,为实现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采用层燃复合细颗粒煤流化的燃烧方式可提升层燃炉上粗颗粒煤的燃烧效率。为了对这一现象给出理论解释,进行了相关机理实验研究。首先通过管式炉等温燃烧实验验证了复合燃烧方式的可行性:实验通过对比粗细煤混合燃烧与粗颗粒煤单独燃烧时的烟气组分变化、颗粒表面温度、着火时间和燃尽时间等参数,探究流化细煤存在下的燃烧效果;并结合气相和固相侧数据分析分别对照说明了流化细煤的促燃作用。其次,系统地研究了床层温度、细煤占比以及空气风量对粗细混煤燃烧的影响,重点考察了着火时间、燃尽时间、碳转化率、颗粒表面温度和反应指数,为复合燃烧方式在层燃炉上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此外,为了深入了解煤燃烧难易程度,采用等转化率法对粗细混煤燃烧进行动力学分析。等温燃烧实验结果表明,在流化细煤存在的情况下,着火时间提前了59%,燃尽时间缩短了26%,燃烧6min后固体失重率高达98%,表现出良好的引燃和促燃效果。因素探究实验显示,燃烧的流化细煤在粗煤周围产生了高温区,粗细煤混合燃烧时在较低工作温度(550℃)下即可快速引燃,最佳细煤占比为33%。增大空气风量能提前着火,并且显著缩短燃尽时间,但较高风速会带来对流冷却。动力学计算给出平均表观活化能为26.37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燃 流化 复合燃烧 燃烧特性 表观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氨燃料先进清洁燃烧技术研究进展及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远平 马佳琪 +3 位作者 王茜 司桐 王翔 李水清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40,共12页
氨作为协调电力需求响应与可再生源能间歇性的理想清洁能源载体备受国际范围关注。目前,氨燃烧技术的发展面临低排放、多燃料兼容、宽负荷调节和多场景应用的需求,而现有基于传统碳氢燃料的燃烧技术难以匹配氨的高效利用。探寻组织优化... 氨作为协调电力需求响应与可再生源能间歇性的理想清洁能源载体备受国际范围关注。目前,氨燃烧技术的发展面临低排放、多燃料兼容、宽负荷调节和多场景应用的需求,而现有基于传统碳氢燃料的燃烧技术难以匹配氨的高效利用。探寻组织优化与智能化的掺烧技术是提升氨清洁高效燃烧的着力点。首先分析了掺氨燃烧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并归纳了不同工况下氨燃烧过程氮转化路径及NO_(x)生成抑制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现有主要氨燃烧的技术特点、燃烧调控机制及应用现状;从分级分区燃烧组织方式、时空混合特征、燃料改性及智能设计预测与调控等方面,探讨提升多燃料/氨清洁高效燃烧性能的可行性方案及技术路线。结果表明:通过含氮燃料与碳氢燃料燃料−氧化剂分级分区燃烧,同时结合氨燃料改性,协同实现温度−氧浓度−停留时间的优化匹配,或将成为掺氨燃料稳定清洁燃烧的高效手段。此外,实验室尺度到工业级燃烧室模化技术的突破,以及AI技术的接入,能够加速实现掺氨燃烧技术的工业化。研究为多燃料掺氨燃烧技术及燃烧器的开发设计提供了理论及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氨燃烧 低NO_(x)技术 组织调控 混合优化 AI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多尺度到介尺度——复杂化工过程模拟的新挑战 被引量:24
5
作者 葛蔚 刘新华 +2 位作者 任瑛 徐骥 李静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13-1620,共8页
化工过程普遍面对具有多尺度结构的复杂系统,而作为从基本单元相互作用形成系统整体行为与功能的关键环节,介尺度结构对化工过程的定量描述和定向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化学、材料、生物、物理和系统科学等领域也都逐步认识到各自的... 化工过程普遍面对具有多尺度结构的复杂系统,而作为从基本单元相互作用形成系统整体行为与功能的关键环节,介尺度结构对化工过程的定量描述和定向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化学、材料、生物、物理和系统科学等领域也都逐步认识到各自的介尺度问题及其共同特性。这表明对介尺度结构与行为共性的深入研究将对科学界产生全局性的影响,同时也表明这样的研究必须通过多学科充分交流、紧密合作才能取得重大进展。本文试图从多尺度研究的背景出发探讨化工及相关过程中介尺度模拟的意义、挑战和方法,并展望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 介尺度 复杂系统 高性能计算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O3催化无烟煤燃烧燃点降低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公旭中 郭占成 王志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07-1713,共7页
TG-DTG and DTA determination indicated that ignition temperature of anthracite was lowered from 458℃ to 405℃ by addition of 10% catalyst Fe2O3.Based on the nature of anthracite ignition temperature,pyrolysis convers... TG-DTG and DTA determination indicated that ignition temperature of anthracite was lowered from 458℃ to 405℃ by addition of 10% catalyst Fe2O3.Based on the nature of anthracite ignition temperature,pyrolysis conversion and pyrolysis gas composition during the catalytic combustion were exam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Fe2O3 addition anthracite pyrolysis conversion was 3.0% at 405℃ and components with higher heating value increased in the pyrolysis gas.However,without Fe2O3 addition pyrolysis conversion was 1.8% at ignition temperature.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heat from the homogeneous combustion of catalytic combus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catalytic combustion.TG-DTG indicated combustion conversion of 10 % at ignition.SEM images of chars indicated rough surface of char with plenty of small pores.BET of char from catalytic combustion was 170 m2·g-1 while BET of char from non-catalytic combustion was only 128 m2·g-1,which could be the main reason for lowering ignition temperature.The results from oxygen adsorption experiment showed increased oxygen content of coal with catalyst addition,which caused faster oxygen adsorption at a lower temperature and shortened the time to get required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heat accumulation for ignition,thus the ignition temperature was low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燃烧 燃点 机理 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过程强化与反应调控的煤定向热解制高品质油气产物基础研究及中试验证 被引量:8
7
作者 王芳 曾玺 +3 位作者 王婷婷 王晓蓉 武荣成 许光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131-6143,共13页
对比了现有煤热解制油气技术的特点,从反应工程"三传一反"的角度系统分析和概括了煤热解过程中挥发分在颗粒内生成和释放、颗粒间扩散和反应器中停留等关键步骤中的热量、质量传递和挥发分二次反应对油气品质的影响,揭示了目... 对比了现有煤热解制油气技术的特点,从反应工程"三传一反"的角度系统分析和概括了煤热解过程中挥发分在颗粒内生成和释放、颗粒间扩散和反应器中停留等关键步骤中的热量、质量传递和挥发分二次反应对油气品质的影响,揭示了目前碎煤热解制油气技术普遍存在的目标产品产率低、品质差、含尘量高等技术难题的根源,并总结出煤定向热解调控的有效措施,即在挥发分生成和半焦缩聚段采用高温加热和快速传递的传热方式,在挥发分扩散过程中利用半焦床层重整焦油和过滤灰尘,在反应器中设置气体通道导流挥发分的定向溢出。针对研究团队前期开发的内构件移动床定向热解理念,介绍了导热板和集气腔等内构件的作用机制,即通过导热板和中心集气腔等内构件进行传热强化、热解气流动的有序引导,实现热量和挥发分的同向扩散和传递;通过移动床中颗粒的缓慢运动和床层的过滤作用除尘;概述了1-5 kg/次基础实验、反应器结构内传热和流动模拟,100 kg/次模试分析和1000 t/a中试验证的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该技术在同步提高油气质量与品质、降低油中尘含量等方面的优势和对碎煤原料的适用性;基于上述研究形成了内构件定向热解技术及基于该技术的热/电-油-气联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热解 反应调控 热质传递 移动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相流动的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16
8
作者 陈飞国 葛蔚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357-2373,共17页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具有粒子方法的无网格和全拉格朗日特征,适用于具有界面大变形、不连续性和多物理场的多相流的高精度模拟.SPH方法模拟多相流已有大量报道,具体的实现方式也大不相同.本文首先...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具有粒子方法的无网格和全拉格朗日特征,适用于具有界面大变形、不连续性和多物理场的多相流的高精度模拟.SPH方法模拟多相流已有大量报道,具体的实现方式也大不相同.本文首先阐述了采用SPH方法模拟流体的基本控制方程,以及求解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流体压力求解、表面张力、固体边界等问题.整理和总结了基于SPH方法进行多相流模拟的主要实现方式:(1)双流体模型的拉格朗日求解器:两相离散为两组独立SPH粒子,并用显式相间作用耦合两相;(2)多相SPH方法:SPH方法对多相流模拟的自然延伸,相间作用由SPH参数隐式描述;(3)SPH与其他离散方法的耦合:差异较大的两相各自采用不同离散方法,发挥不同拉格朗日方法的优点;(4)SPH和基于网格方法的耦合:网格方法处理简单的单相流动主体,获得精度和效率间的平衡.另外,还在模拟参数物理化等方面论述了与SPH方法模拟多相流相关的一些改进和修正方法,并在最后讨论和建议了提高多相流SPH模拟效率和精度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网格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 多相流 表面张力 核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油水蒸气气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汪永威 王泽 +1 位作者 宋文立 林伟刚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0-176,共7页
利用固定床反应器对生物油的水蒸气非催化气化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温度和水蒸气的加入量对气化过程的影响,对气化所得粗合成气的组成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升高温度有利于生物油向合成气转化,1 200℃时,生物油的碳转化率可达9... 利用固定床反应器对生物油的水蒸气非催化气化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温度和水蒸气的加入量对气化过程的影响,对气化所得粗合成气的组成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升高温度有利于生物油向合成气转化,1 200℃时,生物油的碳转化率可达97.8%,合成气有效成分(H2+CO)的产率可达77%,其中H2/CO摩尔比为1.19;水蒸气的加入可以提高合成气中的H2/CO摩尔比,当S/C(水碳比)=4时,合成气中的H2/CO摩尔比可达3.69,与此同时,水蒸气的加入不利于合成气有效成分产率的提高;生物油气化所得气体为中热值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油 水蒸气气化 合成气 固定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碳化钨制备过程及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潘锋 刘家义 +1 位作者 杜占 朱庆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455-5467,共13页
超细碳化钨(WC)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强度高和韧性较高的特点,是制备硬质合金最基础的原料。因此,超细碳化钨的制备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是硬质合金制备领域研究的重点。从反应体系的角度综述了超细碳化钨粉体制备技术,对... 超细碳化钨(WC)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强度高和韧性较高的特点,是制备硬质合金最基础的原料。因此,超细碳化钨的制备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是硬质合金制备领域研究的重点。从反应体系的角度综述了超细碳化钨粉体制备技术,对相关反应路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超细碳化钨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体 多相反应 超细碳化钨 制备 反应路径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氰化尾矿颗粒絮凝沉降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娅 丁剑 +2 位作者 付国燕 钱鹏 叶树峰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5年第4期91-96,共6页
微细氰化尾矿颗粒沉降速度慢,脱水困难,需借助絮凝剂改善其沉降特性。文中主要将阳离子絮凝剂HLM和非离子絮凝剂PAM对3种平均粒径分别为30,14,3μm的氰化尾矿悬浮液进行了絮凝沉降及除浊实验,确定其最佳投加量,并对比了2种絮凝剂对不同... 微细氰化尾矿颗粒沉降速度慢,脱水困难,需借助絮凝剂改善其沉降特性。文中主要将阳离子絮凝剂HLM和非离子絮凝剂PAM对3种平均粒径分别为30,14,3μm的氰化尾矿悬浮液进行了絮凝沉降及除浊实验,确定其最佳投加量,并对比了2种絮凝剂对不同粒度尾矿的絮凝性能。结果显示,对于3种不同粒度分布的悬浮液,HLM的絮凝效果均优于PAM,并且尾矿颗粒的粒径越小,阳离子絮凝剂的絮凝优势就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颗粒 氰化尾矿 絮凝沉降 絮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滑粒子动力学方法在复杂流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光正 葛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45-1161,共17页
光滑粒子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是一种纯粹的拉格朗日型无网格数值方法,尤其在处理包含自由表面或多相运动界面的复杂流动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随着计算精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不断完善,SPH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科... 光滑粒子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是一种纯粹的拉格朗日型无网格数值方法,尤其在处理包含自由表面或多相运动界面的复杂流动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随着计算精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不断完善,SPH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和工程的众多领域。介绍了SPH基础理论的最新成果,重点分析了其在界面流、流固耦合、非牛顿流体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 流体力学 光滑粒子动力学 两相流 非牛顿流体 流固耦合 无网格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氰化尾矿的絮凝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娅 吕翠翠 +4 位作者 丁剑 钱鹏 李青春 叶树峰 陈运法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3年第6期82-88,共7页
经过一系列的选矿工艺处理后形成的氰化尾矿粒度较细,难以沉降,导致回水中固含量较高,直接回用会影响浮选指标,从而限制了回水利用率的提高。针对如何加速氰化尾矿沉降的问题,着重研究2个方面:(1)通过加入常用无机与有机絮凝剂GG、HPAM... 经过一系列的选矿工艺处理后形成的氰化尾矿粒度较细,难以沉降,导致回水中固含量较高,直接回用会影响浮选指标,从而限制了回水利用率的提高。针对如何加速氰化尾矿沉降的问题,着重研究2个方面:(1)通过加入常用无机与有机絮凝剂GG、HPAM、PAC和PFS对氰化尾矿浆进行絮凝沉降实验,确定其最佳用量及适宜的除浊pH值范围;(2)将无机与有机絮凝剂复合探究其对氰化尾矿浆的絮凝沉降效果,从而确定二者的最佳复合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化尾矿 絮凝沉降 浊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流体系统的格子Boltzmann数值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利民 付少童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2-340,共9页
介绍Euler-Lagrange框架下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LBM(Lattice Boltzmann Method)发展的两种不同层次(即不同时-空尺度和精度)的颗粒流体系统离散模拟方法,即格子Boltzmann颗粒解析直接数值模拟(LB-based PR-DNS)方法和格子Boltzmann离... 介绍Euler-Lagrange框架下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LBM(Lattice Boltzmann Method)发展的两种不同层次(即不同时-空尺度和精度)的颗粒流体系统离散模拟方法,即格子Boltzmann颗粒解析直接数值模拟(LB-based PR-DNS)方法和格子Boltzmann离散颗粒模拟(LB-based DPS)方法,总结了Euler-Euler框架下基于格子Boltzmann双流体模型(LB-based TFM)方面的探索研究。LB-based PR-DNS方法中颗粒尺寸远大于格子步长,能够直接解析出流体在颗粒表面的流动以及颗粒所受完整的动力学信息;LB-based DPS方法中格子步长远大于颗粒直径,其在计算精度、时间耗费和计算效率之间能达到很好的平衡,可获得流体的宏观平均流动及颗粒的运动轨迹信息。LB-based DNS和DPS是探索颗粒流体系统的有力手段,但LB-based TFM应用于模拟颗粒流体系统仍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体系统 格子BOLTZMANN方法 颗粒解析直接数值模拟 离散颗粒模拟 双流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系统的能量最小多尺度模型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利民 郭舒宇 +1 位作者 向星 付少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15-2426,F0003,共13页
湍流一直被视为经典物理中百年未解的难题,也被认为是检验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试金石。新兴的介科学,由气固流态化中能量最小多尺度(energy-minimizationmulti-scale,EMMS)模型发展而来,基于各主导因素在竞争中协调的观点,致力于分析挑战... 湍流一直被视为经典物理中百年未解的难题,也被认为是检验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试金石。新兴的介科学,由气固流态化中能量最小多尺度(energy-minimizationmulti-scale,EMMS)模型发展而来,基于各主导因素在竞争中协调的观点,致力于分析挑战性的介尺度现象。基于介科学框架,介绍了湍流系统中介尺度行为的共性原理和最新的介尺度观点,包括黏性机制和惯性机制的竞争中协调、湍流稳定性条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EMMS湍流模型并实现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FD)的耦合,贡献于层湍转捩预测和全球气候模型的改进。EMMS湍流模型复现了介区域内黏性控制机制与惯性控制机制的竞争中协调,为介科学理论作为复杂系统的普适理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介科学 竞争中协调 介尺度 复杂流体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最小多尺度曳力模型的搅拌槽内气液两相流计算液体力学模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新菊 管小平 +1 位作者 杨宁 刘明言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000-4009,共10页
采用双电导探针和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对涡轮桨搅拌槽内局部气液分散特性分别进行了实验和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研究。重点研究了转速对搅拌槽上下循环区局部气含率分布、全槽液相流场和湍动动能的影响。实验表明,转速对上循... 采用双电导探针和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对涡轮桨搅拌槽内局部气液分散特性分别进行了实验和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研究。重点研究了转速对搅拌槽上下循环区局部气含率分布、全槽液相流场和湍动动能的影响。实验表明,转速对上循环区气含率分布的影响大于下循环区,且上循环区气含率随转速的增大而增大。CFD模拟比较了TOMIYAMA曳力模型和基于能量最小多尺度理论(EMMS)的DBS-Local曳力模型对局部气含率的预测结果。结果显示DBS-Local曳力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出不同搅拌转速下搅拌槽循环区气含率径向分布;TOMIYAMA曳力模型只能定量预测出低搅拌转速下(140r/min,280r/min)循环区的气含率分布,高转速下(420r/min,560r/min)该曳力模型不能模拟出下循环区壁面附近的气体,且低估了上循环区气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槽 气液两相流 电导探针 能量最小多尺度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灰辐射特性与表面温度关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润孺 王昕 +3 位作者 袁野 张易阳 李庚达 黄云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45-649,共5页
为降低燃煤、垃圾焚烧和生物质锅炉高温换热器传热管失效泄漏甚至爆管的风险,提出基于高温内窥镜光学测温方法的高温换热器表面积灰和温度状态监测系统。采用多元扩散Hencken燃烧器和细颗粒振荡给粉技术,开展了3种飞灰可见光段辐射特性... 为降低燃煤、垃圾焚烧和生物质锅炉高温换热器传热管失效泄漏甚至爆管的风险,提出基于高温内窥镜光学测温方法的高温换热器表面积灰和温度状态监测系统。采用多元扩散Hencken燃烧器和细颗粒振荡给粉技术,开展了3种飞灰可见光段辐射特性与温度的关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3种飞灰理化性质不同,其辐射-温度关联曲线区别明显;光学频道选择不同也会显著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际应用前应进行系统的实验室标定,以获取更为精确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管”爆破 积灰 辐射特性 光学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催化剂H/C比测量中的预处理过程优化研究
18
作者 许晨欢 张永民 +2 位作者 岳君容 肖红亮 董芳芳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9-73,120,共6页
针对多孔催化剂H/C比测量过程中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确定预处理时间的方法,即确定预处理达到95%的脱水率时对应的时间为预处理最少时间,达到此脱水率后H/C比测量结果准确度高。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温度、惰性气体流量以及... 针对多孔催化剂H/C比测量过程中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确定预处理时间的方法,即确定预处理达到95%的脱水率时对应的时间为预处理最少时间,达到此脱水率后H/C比测量结果准确度高。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温度、惰性气体流量以及样品表面特性对预处理过程的影响。提出了根据样品孔容预测预处理时间的经验方程式,为后续多孔物质H/C比测量方法优化及仪器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结焦催化剂 H/C比 预处理 方法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气发电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广鑫 李伟曼 +1 位作者 周欣 陈运法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490-4505,共16页
环境中蕴含着大量的低品位能,利用这种绿色能源开发离网分散式发电系统是补充日常用电的有效途径之一。湿气发电技术是一种利用功能材料与湿气相互作用从中收集能量的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回顾湿气发电技术发展历程,从... 环境中蕴含着大量的低品位能,利用这种绿色能源开发离网分散式发电系统是补充日常用电的有效途径之一。湿气发电技术是一种利用功能材料与湿气相互作用从中收集能量的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回顾湿气发电技术发展历程,从湿气与发电材料的相互作用原理出发,汇总讨论了目前湿气发电机理的主流解释,包括离子扩散和流动电位等,并介绍了相关的验证工作;整合分析了吸湿发电层材料及其优势与不足,总结归纳了湿气发电机的结构及潜在应用领域;随后阐述了提高湿气发电机能量转换效率和输出功率的方法;最后,对湿气发电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解决存在的问题。湿气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为绿色能源领域带来新的可能性,并推动离网分散式发电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气发电 湿电效应 离子扩散 流动电位 清洁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沛沛 张依晴 +4 位作者 田爱琴 曹鑫 张玲 王锦 张冬海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5,共7页
以P-C-N(聚磷酸铵APP、季戊四醇PER、三聚氰胺MEL组成)为膨胀体系的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广泛,但普遍存在耐水性差、防火抑烟效果达不到预期等问题。以P-C-N膨胀体系的优化及发展为主线,梳理和总结了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相关研究。发现... 以P-C-N(聚磷酸铵APP、季戊四醇PER、三聚氰胺MEL组成)为膨胀体系的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广泛,但普遍存在耐水性差、防火抑烟效果达不到预期等问题。以P-C-N膨胀体系的优化及发展为主线,梳理和总结了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相关研究。发现通过对膨胀体系中亲水性组分的改性来优化P-C-N膨胀体系、在防火涂料中添加碳材料、过渡金属化合物等填料,可协同提高防火涂料性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这些研究仍未能很好地解决防火涂料环境耐久性及高效防火的发展要求,因此开发新的膨胀体系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需求与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结构 防火涂料 膨胀体系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