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粗碳酸锂CO_(2)微气泡深度碳化工艺与动力学研究
1
作者 徐鹏国 孟子衡 +4 位作者 朱干宇 李会泉 王晨晔 孙振华 田国才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25-3338,共14页
二次锂资源制备高纯碳酸锂对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上述过程一般采用CO_(2)鼓泡法进行碳化,但该过程传质效率低、反应速率慢,限制了其工业应用效率。为此,本研究采用CO_(2)微气泡碳化方法以提高传质速率,重点考察了反... 二次锂资源制备高纯碳酸锂对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上述过程一般采用CO_(2)鼓泡法进行碳化,但该过程传质效率低、反应速率慢,限制了其工业应用效率。为此,本研究采用CO_(2)微气泡碳化方法以提高传质速率,重点考察了反应时间、CO_(2)气体流量和液固比等因素对碳酸锂转化率和CO_(2)利用率的影响,并构建了溶解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微气泡碳化与鼓泡工艺相比,可使碳酸锂转化率提高约20%、碳化时间降低约56%;反应时间100 min、CO_(2)流量120 ml/min和液固比(ml/g) 30∶1条件下,碳酸锂转化率达到99.91%、CO_(2)利用率为94.10%;缩核模型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溶出速率符合膜扩散控制模型,该过程反应活化能为-2.456 kJ/mol。研究可为粗碳酸锂深度碳化溶解过程提供基础数据和工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锂资源 粗碳酸锂 CO_(2)微气泡 溶解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构型搅拌桨稀土萃取混合槽的性能研究
2
作者 叶志才 谢明辉 +5 位作者 向家伟 吴亮 桑晓云 李治国 张庆华 杨超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2-423,共12页
萃取混合槽的设计和优化是影响稀土萃取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试验与数值模拟对半开式弯叶圆盘式搅拌桨(半开式BWY)、半开式直叶圆盘式搅拌桨(半开式BPY)、闭式弯叶圆盘式搅拌桨(闭式BWY)和闭式直叶圆盘式搅拌桨(闭式BPY)在混合槽中... 萃取混合槽的设计和优化是影响稀土萃取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试验与数值模拟对半开式弯叶圆盘式搅拌桨(半开式BWY)、半开式直叶圆盘式搅拌桨(半开式BPY)、闭式弯叶圆盘式搅拌桨(闭式BWY)和闭式直叶圆盘式搅拌桨(闭式BPY)在混合槽中的搅拌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4种桨型在不同转速下搅拌产生的负压、功率、排量和流场分布。并以闭式BPY为例,对桨叶直径、宽度和弧长,以及圆环内孔直径、混合槽抽吸口直径和桨叶离抽吸口高度6个参数进行了详细的因素分析,建立了搅拌产生的负压、功率准数、湍动能耗散率和排量准数的关联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功率条件下,减小桨叶直径和宽度、圆环内孔直径、混合槽抽吸口直径、桨叶离抽吸口高度,增加桨叶弧长,搅拌抽吸能力更强,但桨叶的排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萃取 混合槽 搅拌桨 负压 数值模拟 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体系中电镀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储小鹏 李艳香 +4 位作者 刘建新 刘宁华 赖心翘 罗有斌 李望良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99,共11页
离子液体电镀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电镀技术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本文介绍了离子液体作为镀液的优异性能,概述了温度、电流密度、电流类型、水氧含量、添加剂等沉积条件对沉积物形貌、组成、微观结构和性质的影响规律。最后,总结了目前离子... 离子液体电镀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电镀技术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本文介绍了离子液体作为镀液的优异性能,概述了温度、电流密度、电流类型、水氧含量、添加剂等沉积条件对沉积物形貌、组成、微观结构和性质的影响规律。最后,总结了目前离子液体电镀面临的挑战和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 添加剂 离子液体 绿色溶剂 电化学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炉煤气羰基硫催化水解过程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斌 林玉婷 +2 位作者 李玉然 王健 朱廷钰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3-238,共6页
目前对高炉煤气脱硫进行源头控制,有利于推进钢铁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高炉煤气脱硫的难点是羰基硫(COS)的脱除,针对高炉煤气温度波动频繁、压力大、组分复杂等排放特征,采用氧化铝催化剂催化水解COS,考察了温度、氯离子、粉尘和氧... 目前对高炉煤气脱硫进行源头控制,有利于推进钢铁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高炉煤气脱硫的难点是羰基硫(COS)的脱除,针对高炉煤气温度波动频繁、压力大、组分复杂等排放特征,采用氧化铝催化剂催化水解COS,考察了温度、氯离子、粉尘和氧气对羰基硫水解转化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各因素对COS水解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温度对COS催化水解的效率影响最为显著,温度由50℃升高到150℃时,水解效率由49%增加到90%,较高温度有利于COS水解反应的发生;Cl^(-)使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低20.1%,孔容积降低40.0%,Cl^(-)使催化剂失活包括2方面,一是减少了水解催化剂表面碱性中心,二是堵塞催化剂孔道、覆盖部分活性位点,Cl^(-)的失活作用最显著;高炉煤气中纳米级粉尘会堵塞催化剂孔道,使催化剂比表面积降低43.5%,孔容积降低60.0%,随着粉尘的累积,水解效率明显下降;O_(2)体积分数为0.5%时,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水解效率由85%降至82%,没有明显下降,但当O_(2)体积分数提高到1%时,水解效率由85%降至66%,O_(2)体积分数升高后硫沉积的抑制作用明显。水解催化剂的抗氯、抗粉尘、抗氧是需重点关注的因素,工业上可采取在水解前预脱除多组分,以减少高炉煤气杂质对COS水解效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煤气脱硫 羰基硫水解 氧化铝催化剂 硫化氢脱除 催化剂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品位钼尾矿生物浸出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欢 张广积 +3 位作者 杨巧文 李媛媛 吴涛 杨超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1,共5页
分别采用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中度嗜热西伯利亚硫杆菌对含钼量极低的钼尾矿进行生物浸出实验研究,考察了有菌体系、无菌体系以及不同细菌对钼尾矿浸出效果的影响。采用ICP法测定浸出液中的钼浓度,pH计测定其氧化还原电位,并对浸出渣进... 分别采用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中度嗜热西伯利亚硫杆菌对含钼量极低的钼尾矿进行生物浸出实验研究,考察了有菌体系、无菌体系以及不同细菌对钼尾矿浸出效果的影响。采用ICP法测定浸出液中的钼浓度,pH计测定其氧化还原电位,并对浸出渣进行了SEM、XRD表征。结果表明:当矿浆浓度为5%时,两种微生物浸出工艺均能处理极低品位的钼尾矿,细菌的存在有利于钼尾矿的浸出;西伯利亚硫杆菌对钼尾矿的浸出效果更好,浸出23d后钼浸出率达到18%,而氧化亚铁硫杆菌的钼浸出率仅为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品位钼尾矿 生物浸出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 西伯利亚硫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选颗粒-气泡间脱附过程能量作用机制 被引量:8
6
作者 丁世豪 尹青临 +6 位作者 张友飞 何琦 冯鑫 杨超 曹亦俊 桂夏辉 邢耀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817-2824,共8页
浮选颗粒-气泡间稳定性分析是浮选领域内的研究重点,传统脱附理论认为当颗粒所受外力大于颗粒-气泡间最大黏附力时颗粒从气泡表面脱附,忽略了颗粒-气泡间气液固三相润湿周边滑动收缩的动态过程,未考虑脱附力作用时间对脱附过程的影响。... 浮选颗粒-气泡间稳定性分析是浮选领域内的研究重点,传统脱附理论认为当颗粒所受外力大于颗粒-气泡间最大黏附力时颗粒从气泡表面脱附,忽略了颗粒-气泡间气液固三相润湿周边滑动收缩的动态过程,未考虑脱附力作用时间对脱附过程的影响。为了完善浮选颗粒-气泡间脱附理论,以单颗粒、单气泡为研究对象,采用黏附力测量仪测量颗粒-气泡间脱附过程的临界脱附力和脱附能,并借助颗粒-气泡振动脱附观测系统观察颗粒-气泡在脱附过程中三相润湿周边滑动收缩规律,最后从热力学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分析的颗粒-气泡间稳定性评判方法。结果表明:随着颗粒接触角的增加颗粒-气泡间稳定性增强,发生脱附时需要的临界脱附力和脱附能增大。颗粒-气泡间脱附能由气泡拉伸变形阶段的形变能和三相润湿周边滑动收缩阶段的滑动能两部分组成,两部分能量均随颗粒接触角的增加而增加。颗粒从气泡表面脱附一方面要求外力大于颗粒-气泡间最大黏附力,另一方面还需外力作用足够时间以保证气液固三相润湿周边完成滑动收缩。从能量角度来看,颗粒-气泡间不受外力时可看作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热力学系统,当外力做功小于脱附能时颗粒-气泡间通过气液、液固和气固界面面积的变化维持稳定;但当外力做功大于脱附能时颗粒与气泡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颗粒-气泡 脱附 临界脱附力 脱附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固废制备胶凝材料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常瑞祺 张建波 +4 位作者 李会泉 曲江山 李少鹏 李占兵 武文粉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6-330,共15页
煤矸石、粉煤灰、气化渣作为煤炭开采—化工转化—燃煤发电等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超过15亿t,综合利用率约60%,主要以低端建工建材消纳为主,市场趋于饱和。随着环保政策趋近,煤基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新途径开发迫在眉睫。基于煤... 煤矸石、粉煤灰、气化渣作为煤炭开采—化工转化—燃煤发电等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超过15亿t,综合利用率约60%,主要以低端建工建材消纳为主,市场趋于饱和。随着环保政策趋近,煤基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新途径开发迫在眉睫。基于煤基固废具有铝硅酸盐成分、潜在的火山灰活性和特殊的微观结构等胶凝特性,低成本高性能的低碳胶凝材料成为其规模化高值利用的新途径。综述煤基固废胶凝材料的活性激发技术及应用领域。活性激发方面,阐述了物理激发、碱激发和酸激发等活化方式对胶凝材料矿相变化的影响规律和产品性能调控,总结了现有技术的优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应用领域方面,分析了煤基固废胶凝材料在建筑材料、道路修复、环境修复等领域的应用效果。基于上述现状,对煤基固废胶凝材料激发机理研究、组分配比优化、材料环保性能、工程应用推广等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研究对煤基固废制备胶凝材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煤基固废规模化利用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固废 胶凝材料 活性激发 建筑材料 道路修复 环境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酸二甲酯催化合成高值化学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凤钦 赵丽滟 +3 位作者 王利国 曹妍 贺鹏 李会泉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42,共20页
我国富煤、少油和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对煤炭资源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因此,如何发挥我国大储量煤炭资源的优势,实现煤炭资源清洁化、低碳化和多元化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将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向多元化学品转化,降低对石油、天然气... 我国富煤、少油和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对煤炭资源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因此,如何发挥我国大储量煤炭资源的优势,实现煤炭资源清洁化、低碳化和多元化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将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向多元化学品转化,降低对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和对外依赖,一直是我国煤炭资源利用研究的重点方向。将煤经高温气化为CO和H_(2)后,利用CO和H_(2)合成气合成的草酸二甲酯(DMO)为原料,经催化加氢反应向多种含氧化学品转化是一条已被证实的可行技术路线。随着DMO经过间接加氢反应和连续加氢反应向乙醇酸甲酯(MG)、乙二醇(EG)、乙醇、碳酸二甲酯(DMC)和草酰胺等多种高值化学品转化技术的逐步发展,使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促进了我国能源结构的平衡。围绕DMO向下游产品转化展开详细论述和讨论。根据近年来学者对DMO的研究,DMO初步加氢可得到MG,MG二次加氢可得到EG,EG脱水得到乙醇、C3~C4醇,及DMO氨化制备“新型氮肥”——草酰胺等。重点归纳了各下游产品转化所使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及活性物种的吸附-活化作用机制。详细梳理总结了当前通过引入其他助剂、调控表面酸碱度和引入第二第三金属等提高催化剂性能的方法。针对目前负载型铜基催化剂、铁基催化剂和银基催化剂等在DMO加氢过程中表现出的高选择性和局限性展开了细致的讨论。明确指出了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大,铜基催化剂所显现的高温易板结、中毒失活问题,铁基催化剂存在的中间产物加氢能力差及银基催化剂C-O键活化过程作用弱等问题,并进一步对催化剂失活原因和解决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和分析。详细指出了当前DMO加氢工艺路线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给出了DMO加氢催化剂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二甲酯 含氧化学品 非均相催化 反应机理 稳定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度嗜热菌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和Acidithiobacillus caldus对砷的耐受性研究
9
作者 陈彦臻 张广积 +1 位作者 郭嘉乐 杨超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39,共6页
以难处理金矿生物预氧化过程中使用的L.ferrooxidans(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和A.caldus(Acidithiobacillus caldus,喜温嗜酸硫杆菌)这2种中度嗜热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摇瓶实验研究不同价态的砷[As(Ⅲ)和As(... 以难处理金矿生物预氧化过程中使用的L.ferrooxidans(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氧化亚铁钩端螺旋菌)和A.caldus(Acidithiobacillus caldus,喜温嗜酸硫杆菌)这2种中度嗜热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摇瓶实验研究不同价态的砷[As(Ⅲ)和As(Ⅴ)]对2种中度嗜热菌生物氧化处理金矿效果的影响,并与A.ferrooxidans(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和T.thiooxidans(Thiobacillus thiooxidans,氧化硫硫杆菌)这2种嗜中温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度嗜热菌对As(Ⅲ)的耐受性明显弱于嗜中温菌,但对As(Ⅴ)的耐受性与嗜中温菌接近。同时,As(Ⅲ)对铁氧化细菌生长的影响大于硫氧化细菌。实验发现,提高菌种接种量并对细菌进行驯化有利于中度嗜热菌对砷毒性的适应,在实际矿浆体系中通过提高接种量可以使中度嗜热菌最终适应高砷环境,最高质量浓度可达约1.54 g/L,获得较好的矿物氧化浸出效果,砷浸出率达到70%以上仅需1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氧化 中度嗜热菌 砷价态 驯化 菌种接种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CC汽油窄馏分烃类分布规律及其加氢改质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钟海军 张学瑞 +5 位作者 宋玺文 陈渤燕 王月 高卓然 胡亚琼 李望良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采用实沸点蒸馏法对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催化裂化(FCC)汽油进行了窄馏分切割,归纳分析全馏分及各切割窄馏分段的族组成、辛烷值、总硫含量和硫形态分布规律;采用等体积饱和浸渍法制备了ZnLaNiMo/ZSM-5加氢改质催化剂,采用XRD、N_(2... 采用实沸点蒸馏法对中国石油哈尔滨石化分公司催化裂化(FCC)汽油进行了窄馏分切割,归纳分析全馏分及各切割窄馏分段的族组成、辛烷值、总硫含量和硫形态分布规律;采用等体积饱和浸渍法制备了ZnLaNiMo/ZSM-5加氢改质催化剂,采用XRD、N_(2)吸附-脱附、吡啶红外光谱等手段对该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分别以FCC汽油不同窄馏分及其混合馏分为原料考察ZnLaNiMo/ZSM-5/γ-Al_(2)O_(3)催化剂的加氢改质性能。结果表明:窄馏分中烯烃质量分数为6.39%~44.78%,烯烃含量随着馏分沸点的升高而显著降低,FCC汽油中约80%以上的烯烃集中在<115℃的轻馏分中,主要是C_(5)~C_(8)烯烃;ZnLaNiMo/ZSM-5加氢改质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径和孔体积分别为272.9 m 2/g、7.28 nm和0.25 cm^(3)/g,采用该催化剂加氢改质处理Cut-2~Cut-5混合馏分时,在反应压力2.0 MPa、体积空速1.5 h^(-1)、氢/油体积比300、反应温度340℃的条件下,加氢脱硫率为62.5%,加氢改质产物的烯烃体积分数降低了12.04%、研究法辛烷值增加1.14,说明ZnLaNiMo/ZSM-5加氢改质催化剂同步具有加氢脱硫、大幅降烯烃和保持辛烷值三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C汽油 加氢改质 窄馏分 烃族组成 脱硫 硫分布 烯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相搅拌槽内宏观混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程荡 程景才 +2 位作者 雍玉梅 杨超 毛在砂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64,共6页
多相搅拌槽反应器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等过程工业中,而多相混合状态对于多相搅拌槽反应器的设计、优化和放大具有重要意义。混合时间是表征其宏观混合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文中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二方面对多相搅拌槽反应器的液相混合时... 多相搅拌槽反应器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等过程工业中,而多相混合状态对于多相搅拌槽反应器的设计、优化和放大具有重要意义。混合时间是表征其宏观混合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文中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二方面对多相搅拌槽反应器的液相混合时间研究进行综述,对气液、液固、液液、气液固4种体系的多相搅拌槽进行了分类总结,讨论了分散相、桨型、转速、挡板等因素对连续相混合时间的影响。对多相搅拌槽内估算混合时间的经验关联式进行了归纳,并展望了未来多相搅拌槽内宏观混合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搅拌槽反应器 宏观混合 混合时间 研究进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衍生新方法对异氰酸酯类产品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姚星星 李会泉 +1 位作者 柳海涛 关雪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07-711,共5页
针对非光气氨基甲酸甲酯热解法制备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反应过程中异氰酸酯类产物无法定性、定量分析的技术难题,选用乙醇为衍生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中间产物4-(4′-苯氨基甲酸甲酯)苯甲烷异氰酸酯(MMI)及产物MDI的乙醇衍... 针对非光气氨基甲酸甲酯热解法制备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反应过程中异氰酸酯类产物无法定性、定量分析的技术难题,选用乙醇为衍生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中间产物4-(4′-苯氨基甲酸甲酯)苯甲烷异氰酸酯(MMI)及产物MDI的乙醇衍生物进行分析,成功建立了异氰酸酯类产物简单、快速、精确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乙醇衍生法。通过对产物进行熔点测定、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等分析测试,证实分离所得样品即为高纯度的MMI及MDI乙醇衍生物。液相色谱条件为:流动相甲醇-水(体积比60∶40),流速1.2 mL/min,柱温30℃,紫外检测波长245 nm。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MMI及MDI乙醇衍生物纯品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9,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生法 高效液相色谱 4 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反应器宏观混合研究展望(英文) 被引量:10
13
作者 毛在砂 杨超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795-2804,共10页
宏观混合是过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单元操作,习惯上用混合时间来定量描述,半个世纪以来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积累十分丰富。然而,目前宏观混合时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仍有很强的主观性,结果不能科学地反映化学反应器内宏观混合过程的全局。对宏... 宏观混合是过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单元操作,习惯上用混合时间来定量描述,半个世纪以来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积累十分丰富。然而,目前宏观混合时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仍有很强的主观性,结果不能科学地反映化学反应器内宏观混合过程的全局。对宏观混合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其缺陷,并建议了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和提升本领域研究科学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反应器 停留时间分布 混合 宏观混合 搅拌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中非晶态硅赋存形态及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建波 李占兵 +2 位作者 杨晨年 李少鹏 李会泉 《洁净煤技术》 CAS 2019年第3期116-121,共6页
粉煤灰作为大型煤电基地的重要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超过6亿t,目前利用率仅为60%左右,大部分粉煤灰以堆存为主,造成严重污染,其资源化利用意义重大。以山西、内蒙古等大型能源基地产生的高铝粉煤灰为例,通过基础物性分析发现,粉煤灰中主... 粉煤灰作为大型煤电基地的重要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超过6亿t,目前利用率仅为60%左右,大部分粉煤灰以堆存为主,造成严重污染,其资源化利用意义重大。以山西、内蒙古等大型能源基地产生的高铝粉煤灰为例,通过基础物性分析发现,粉煤灰中主要包括铝、硅、铁、钙等主量元素,主要以莫来石相、非晶相、铁质微珠相三类矿相形式赋存,其中莫来石相结构稳定,非晶相铝硅酸盐反应活性较高,但其配位结构复杂,反应活性不一。目前针对其丰富的铝硅资源,氧化铝提取和铝硅复合材料制备是主要高值化研究方向,其中非晶相硅的深度脱除是关键处理技术。针对非晶相硅的赋存形态及定量分析,首先采用核磁分析结合电子探针手段,明确非晶相中铝硅酸盐赋存结构复杂,其中硅原子主要以Q4(4Al)、Q4(3Al)、Q4(2Al)、Q4(0Al)、Q2(1Al)五种配位结构形式存在,其中Q4(0Al)含量高达56.5%;其次采用酸碱联合法,通过逐步削弱铝氧硅沸石自发反应可能性,选择性分离活性铝,促进活性作用位点大量暴露,从而实现非晶态铝硅酸盐的逐步梯级分离,进一步通过ICP、XRF、XRD、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分析表征,明确莫来石晶相与铝硅酸盐非晶相之间的高效分离,并开展了2组平行试验,试验结果误差较小。结果表明:非晶相中硅含量为57%~58%,非晶相“鼓包峰”消失,其包裹的莫来石晶粒结构显现,证明非晶相二氧化硅得到高效脱除。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误差小、操作弹性大等优点,对粉煤灰铝硅资源高值转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赋存状态 定量分析 非晶相二氧化硅 深度脱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患子皂苷及其复配体系表面性能及润湿煤尘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璐 张蕾 +2 位作者 赵晓光 田德 白芳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2-639,共8页
无患子果皮中富含的皂苷是一种表面活性高且天然环保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化学表面活性剂复配可协同提高溶液体系的表面性能,降低经济成本及对环境的压力。文中利用超声辅助醇提法从无患子中提取皂苷,与不同类型化学表面活性剂进行复... 无患子果皮中富含的皂苷是一种表面活性高且天然环保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化学表面活性剂复配可协同提高溶液体系的表面性能,降低经济成本及对环境的压力。文中利用超声辅助醇提法从无患子中提取皂苷,与不同类型化学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研究了皂苷单体及其复配体系的表面性能及润湿煤尘的效果。结果表明:无患子皂苷单体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51 g/L,临界胶束浓度表面张力为41.3 mN/m,表面性能优越;无患子皂苷与阴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型化学表面活性剂复配可协同提高溶液表面性能、减少煤尘沉降时间,与阳离子型复配可协同提高表面性能,但煤尘沉降时间增加。总体而言,复配体系在增加煤尘润湿性方面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大小排序如下:皂苷+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AOT)>皂苷+烷基糖苷(APG)>皂苷+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OA-12)>皂苷+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631)。皂苷+APG、皂苷+AOT复配体系浓度大于0.2 g/L时,便可将煤尘沉降时间降至1 min以下,与主流应用的抑尘表面活性剂相比更高效、更经济、更环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患子皂苷 复配体系 表面性能 润湿 煤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C6与碱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露 邢慧芳 +1 位作者 杨良嵘 刘会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13-314,共2页
1,3-二异丙氧基杯^([4])芳烃冠醚-6(BPC6)是一种1,3交替结构的杯芳单冠化合物,可对碱金属离子进行主客体识别并形成1∶1配合物^([1]),其配合物稳定常数与碱金属离子直径^([2])、溶剂类型^([3])、阴离子类型等因素有关。在与碱金属离子... 1,3-二异丙氧基杯^([4])芳烃冠醚-6(BPC6)是一种1,3交替结构的杯芳单冠化合物,可对碱金属离子进行主客体识别并形成1∶1配合物^([1]),其配合物稳定常数与碱金属离子直径^([2])、溶剂类型^([3])、阴离子类型等因素有关。在与碱金属离子进行主客体识别过程中,BPC6的紫外光谱将发生减色效应,利用此原理,本文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BPC6分子与碱金属离子主客体识别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碱金属离子(Li^+,Na^+,K^+,Rb^+,Cs^+)直径的增大,BPC6与碱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也随之增大,且BPC6与Cs^+离子的稳定常数最大(LogK=6.25~6.32),可能是由于其空腔尺寸大小与Cs^+离子的离子直径更为接近,匹配度高;并且不同溶剂中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也有所不同,甲醇可与BPC6分子形成氢键阻碍其与金属离子的配合,且其溶剂化效应大于乙腈,因此配合物在乙腈中的稳定常数较甲醇中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C6 碱金属离子 紫外光谱 稳定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频光谱研究萃取剂TOPO分子在空气/水界面处的取向行为
17
作者 孙盼 侯建 +2 位作者 黄焜 郭源 刘会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463-464,共2页
采用和频光谱研究了萃取剂TOPO分子在空气/水界面处的取向行为。研究发现,在不同膜压条件下,TOPO分子在水表面排布的有序化程度不同。膜压越大,TOPO分子在水表面的堆积密度越大,其分子碳链的取向越倾向于垂直空气/水界面。研究萃取剂分... 采用和频光谱研究了萃取剂TOPO分子在空气/水界面处的取向行为。研究发现,在不同膜压条件下,TOPO分子在水表面排布的有序化程度不同。膜压越大,TOPO分子在水表面的堆积密度越大,其分子碳链的取向越倾向于垂直空气/水界面。研究萃取剂分子在界面的取向行为,可以为理解界面处萃取剂分子与目标待萃取离子的相互作用机理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频光谱 TOPO 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内反射紫外光谱原位研究稀土离子萃取的界面反应动力学
18
作者 孙盼 黄焜 刘会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43-344,共2页
研究稀土离子的萃取动力学行为特性有利于了解其萃取过程微观机制,但以往传统的萃取动力学研究方法无法原位获取萃取反应过程的油水两相界面分子层次微观信息。本文提出一种全内反射紫外光谱的方法,原位研究稀土离子在油/水相界面的萃... 研究稀土离子的萃取动力学行为特性有利于了解其萃取过程微观机制,但以往传统的萃取动力学研究方法无法原位获取萃取反应过程的油水两相界面分子层次微观信息。本文提出一种全内反射紫外光谱的方法,原位研究稀土离子在油/水相界面的萃取反应动力学。采用拟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稀土离子紫外吸光度值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拟合,得到了表观反应速率常数。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离子在界面的微观动态行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内反射紫外光谱 稀土萃取 动力学 油水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磷酸三丁酯的超浓盐酸的研究
19
作者 郭琳 黄昆 +8 位作者 郭然 贺安琪 翁诗甫 杨展澜 赵莹 夏锦明 徐怡庄 康廷国 吴瑾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241-2245,共5页
利用磷酸三丁酯形成的反胶束在常温常压下制备出一种超浓盐酸,其酸水摩尔比(nHCl/nH2O)在0.50~1.50之间,高于常温常压下饱和浓盐酸的酸水摩尔比(0.28)。红外光谱的研究结果表明超浓盐酸中部分氯化氢未发生电离,而是以分子形式存在... 利用磷酸三丁酯形成的反胶束在常温常压下制备出一种超浓盐酸,其酸水摩尔比(nHCl/nH2O)在0.50~1.50之间,高于常温常压下饱和浓盐酸的酸水摩尔比(0.28)。红外光谱的研究结果表明超浓盐酸中部分氯化氢未发生电离,而是以分子形式存在。同时HCl参与了体系内氢键网络的形成。超浓盐酸体系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物理化学环境,使得溶于其中的铜离子呈红棕色。采用FTIR及UV-Vis对含铜离子的超浓酸体系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超浓酸中,铜离子的d—d跃迁和电荷迁移跃迁谱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铜离子的加入对超浓盐酸体系中未电离的HCl分子的氢键体系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三丁酯 超浓盐酸 酸水摩尔比 铜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负载型纳米零价铁基材料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金旭 刘方 +4 位作者 杜嬛 华超 公旭中 张秀芹 汪滨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1-209,共9页
针对纳米零价铁(nZVI)复合材料存在易团聚和难分离回收等缺陷,导致其降解效率下降、使用寿命变短等问题,首先介绍了nZVI的制备方法及负载型nZVI基材料在治理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nZVI去除污染物的反应原理;重... 针对纳米零价铁(nZVI)复合材料存在易团聚和难分离回收等缺陷,导致其降解效率下降、使用寿命变短等问题,首先介绍了nZVI的制备方法及负载型nZVI基材料在治理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nZVI去除污染物的反应原理;重点总结归纳了聚丙烯酸/聚乙烯醇复合纳米纤维膜、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膜、聚苯胺纳米纤维膜、碳纳米纤维膜等纳米纤维负载型nZVI基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去除污染物效果;最后提出以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为代表的载体材料,可以有效抑制nZVI团聚,提高分离回收性能及拓宽其实际应用范围,是负载型nZVI基材料应用于环境修复的新型有效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零价铁 氧化还原法 环境修复 纳米纤维 非金属矿物 静电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