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底沉积物声速实验室测量结果校正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邹大鹏 吴百海 +3 位作者 卢博 曾洁莹 刘强 龙建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31,共5页
海底沉积物实验室测量状态与海底原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声速校正。基于研究海底浅表层沉积物采样样品的原状态与实验室环境的差异,提出运用Hamilton声速校正模型对实验室测量沉积物声速数据进行校正,实现表层沉积物标准测... 海底沉积物实验室测量状态与海底原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声速校正。基于研究海底浅表层沉积物采样样品的原状态与实验室环境的差异,提出运用Hamilton声速校正模型对实验室测量沉积物声速数据进行校正,实现表层沉积物标准测量环境(23℃,1个大气压)下的声速校正到海底原状态;设计了温度变化实验测试南海海底沉积物的声速比变化,验证了Hamilton模型的可行性并将其推广到室温状态下各个温度的校正;分析了Hamilton声速校正模型应用于海底浅表层沉积物声速校正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沉积物 声速 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生物气/亚生物气资源与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 被引量:40
2
作者 何家雄 颜文 +5 位作者 祝有海 张伟 龚发雄 刘士林 张景茹 龚晓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1-134,共14页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迄今在该区浅层及中深层除发现大量成熟—高熟偏腐殖型气(煤型气)资源外,在浅层还发现了大量生物气与亚生物气显示和单独成藏的生物气与亚生物气气藏。为弄清该区生物气与亚生物气资源前景、天然气水合...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迄今在该区浅层及中深层除发现大量成熟—高熟偏腐殖型气(煤型气)资源外,在浅层还发现了大量生物气与亚生物气显示和单独成藏的生物气与亚生物气气藏。为弄清该区生物气与亚生物气资源前景、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成矿成藏模式等关键性地质问题,根据历年来天然气勘探所获得的大量地球化学资料,结合该区油气成藏地质条件,深入分析和阐明了南海西北部莺—琼盆地及东北部珠江口盆地生物气与亚生物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新近纪及第四纪生物气与亚生物气烃源岩的展布特点。在此基础上,初步预测和估算了莺—琼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生物气的生成量与资源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区生物气与亚生物气资源丰富,完全可作为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气源;同时,通过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成因类型的地球化学分析,亦进一步证实该区目前勘查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应属"自源扩散型"生物成因成矿的水合物类型,其气源供给主要来自原地或其附近以生物气为主的混合气,而水合物成矿成藏模式则属于原地及其附近近源运聚的"自源扩散型"成因模式,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与亚生物气 资源潜力 天然气水合物 成因类型 成矿成藏模式 勘探前景 沉积速率 南海北部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近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物理性质及其相关关系 被引量:42
3
作者 卢博 李赶先 +2 位作者 孙东怀 黄韶健 张福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7,共6页
在获得的数据资料基础上,发现了中国东南近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物理参数的平面分布规律,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回归分析以及对声速和沉积物密度的估计,建立了经验公式。结果显示,中国东南近海海底沉积物的基本声学物理特性如下:沉积物类型多样... 在获得的数据资料基础上,发现了中国东南近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物理参数的平面分布规律,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回归分析以及对声速和沉积物密度的估计,建立了经验公式。结果显示,中国东南近海海底沉积物的基本声学物理特性如下:沉积物类型多样而且复杂,从黏土到砂砾有13个颗粒组分组合;沉积物物理力学参数变化范围较大;沉积物声学性质相对于附近海域的数据变化范围更大。这些都与海底沉积环境、沉积物来源、沉积条件和沉积作用过程有关。该项研究有助于建立海底地声模型及开展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南近海 海底沉积物 物理性质 声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构成特点 被引量:34
4
作者 何家雄 姚永坚 +1 位作者 刘海龄 万志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007-1016,共10页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复杂。根据该区天然气勘探及研究程度,迄今为止勘探所发现烃类天然气可划分为生物气及生物-低熟过渡带气(亚生物气)、成熟-高熟油型气及煤型气以及高熟-过熟天然气等3大...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复杂。根据该区天然气勘探及研究程度,迄今为止勘探所发现烃类天然气可划分为生物气及生物-低熟过渡带气(亚生物气)、成熟-高熟油型气及煤型气以及高熟-过熟天然气等3大成因类型;非烃天然气CO2可划分为壳源型(有机/无机)、壳幔混合型及幔源型等3型4类。生物气及亚生物气在莺—琼盆地及珠江口盆地浅层广泛分布,气源来自上新统及第四系海相沉积;成熟油型气主要分布于北部湾、琼东南东北部及珠江口盆地,气源来自始新统中深湖相偏腐泥型烃源岩;成熟-高熟煤型气及高熟-过熟天然气,则主要展布于莺—琼盆地及珠江口盆地部分地区,前者气源主要由渐新统煤系和中新统海相偏腐殖型烃源岩所供给,后者气源则来自不同类型高熟-过熟烃源岩。CO2则主要富集于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浅层及琼东南盆地东部和珠江口盆地部分区域,气源分别来自受泥底辟热流体活动影响强烈的中新统海相含钙砂泥岩和深部地幔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生物气 成熟油型气 成熟-高熟煤型气 CO2成因类型 气源构成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盆地幕式构造演化及成盆类型与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20
5
作者 何家雄 张伟 +3 位作者 颜文 卢振权 张景茹 龚晓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1-134,共14页
中国近海盆地处在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新生代最活跃区域,古近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尤其是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在此区域地质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下,中国近海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幕式演化特征,逐渐... 中国近海盆地处在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新生代最活跃区域,古近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尤其是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在此区域地质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下,中国近海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幕式演化特征,逐渐形成了"沟-弧-盆"系统,在边缘海浅水及深水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断坳双层结构的不同类型的新生代盆地,沉积充填了古近纪断陷裂谷早期中深湖相地层及其烃源岩、断陷晚期煤系地层及烃源岩、新近纪坳陷期中新统海相地层及其烃源岩,进而为油气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近海盆地沉降沉积中心具有由陆逐渐向深海洋盆迁移的特点,形成了多套不同类型储盖组合,加之与晚期新构造运动和烃源供给系统时空上相互耦合配置,进而最终形成并控制影响了近海沉积盆地油气分布富集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式构造演化 陆缘区内带与外带 平面内油外气 纵向油气叠置 中国近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区域地质与油气运聚成藏规律 被引量:33
6
作者 何家雄 陈胜红 +1 位作者 刘海龄 万志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52,共7页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不同大陆边缘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演化特征差异明显:北部边缘以拉张裂陷为主,形成了具典型断...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不同大陆边缘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演化特征差异明显:北部边缘以拉张裂陷为主,形成了具典型断拗双层结构的断陷裂谷盆地;南部则属拗曲—伸展与挤压多因素混合成因的复合叠置型边缘,形成了拗曲—伸展与挤压复合盆地;西部为走滑伸展型边缘,形成走滑伸展型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的差异决定了沉积盆地的类型及性质,进而控制了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及其展布特点,因此,区域地质背景与油气运聚成藏存在成因联系与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背景 大陆边缘盆地类型 油气运聚规律 成藏耦合关系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29
7
作者 何家雄 施小斌 +3 位作者 阎贫 黄安敏 张树林 刘海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9-135,共7页
根据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勘探与地质研究成果,在获取大量油气地质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不同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运聚成藏的区域构造地质背景与勘探方向进行了剖析与系统总结,指出了具有油气远景的主要勘探领域... 根据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勘探与地质研究成果,在获取大量油气地质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不同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运聚成藏的区域构造地质背景与勘探方向进行了剖析与系统总结,指出了具有油气远景的主要勘探领域及方向。但由于该区整体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尚低,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复杂,故其油气运聚规律及勘探方向,迄今仍处于探索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 边缘盆地 区域构造地质 成因 分布 烃源岩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北共轭边缘伸展模型探讨 被引量:16
8
作者 吴世敏 杨恬 +2 位作者 周蒂 丘学林 夏斌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5-110,共6页
通过对南海南北边缘地震剖面的对比,结合周边构造分析,提出南海大陆边缘的裂离经历了两期伸展作用,即早期的简单剪切和晚期的纯剪切伸展作用。简单剪切发生在晚白垩世—早始新世,其动力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后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 通过对南海南北边缘地震剖面的对比,结合周边构造分析,提出南海大陆边缘的裂离经历了两期伸展作用,即早期的简单剪切和晚期的纯剪切伸展作用。简单剪切发生在晚白垩世—早始新世,其动力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后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汇聚速率的降低、以及先存北倾缝合带等密切相关。纯剪切发生在中始新世—渐新世/早中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北部陆缘 伸展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域固体矿产资源分布及其区划——砂矿资源和铁锰(微)结核—结壳 被引量:26
9
作者 陈忠 杨慧宁 +3 位作者 颜文 吴必豪 陈木宏 杨华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1-108,共8页
综述和研究了我国海域砂矿资源和(微)结核—结壳的分布及其区划。我国的滨海砂矿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但各省区的砂矿资源分布不同。近年来在我国海域新发现和圈定了多处砂矿品位异常区和矿物高含量区,可分为3个成矿带和2... 综述和研究了我国海域砂矿资源和(微)结核—结壳的分布及其区划。我国的滨海砂矿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但各省区的砂矿资源分布不同。近年来在我国海域新发现和圈定了多处砂矿品位异常区和矿物高含量区,可分为3个成矿带和24个成矿远景区,资源储量可观。在黄海、东海仅分布铁锰结核,没有发现铁锰结壳,但它们的金属元素含量低,没有潜在资源意义。南海东北陆坡、中央海盆西部和中部是(微)结核、结壳分布较多的区域。南海东北陆坡、海山及其周缘坡脚处的(微)结核、结壳其稀土元素含量较高,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在经济价值,今后调查中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矿 铁锰(微)结核-结壳 远景区划 中国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海区海底地震仪调查实验 被引量:12
10
作者 罗文造 阎贫 +1 位作者 温宁 王嘹亮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65,共7页
潮汕坳陷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良好油气前景的中生代残留沉积坳陷,其中生代地层也被新近的钻井证实。为研究其盆地深部构造,"十五"863课题跨越该区进行了深地质调查。调查采用5台国产海底地震仪记录深部地震资料。处理结果显示本... 潮汕坳陷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良好油气前景的中生代残留沉积坳陷,其中生代地层也被新近的钻井证实。为研究其盆地深部构造,"十五"863课题跨越该区进行了深地质调查。调查采用5台国产海底地震仪记录深部地震资料。处理结果显示本次调查清楚地记录到了来自地壳内部和Moho面的震相,这是国产海底地震仪在南海地区的首次成功实践。海底地震仪记录揭示沿测线的地壳在南海形成过程中减薄程度较低,中生代地层速度较高,代表致密的岩石,这些因素可能不利于油气的储集,需要在勘探中避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潮汕坳陷 地壳结构 中生界 地层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深地震探测的重要科学进程:回顾和展望 被引量:27
11
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4 位作者 徐辉龙 李家彪 阮爱国 郝天珧 游庆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共9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陆缘、南海中部深海盆等几个海域,在探测技术上经历了声纳浮标、双船扩展剖面(expanding spread profile,ESP)、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3个阶段。特别是近20年OBS探测蓬勃发展,从南海北部、发展到南海南部、再到南海中部,从二维直线探测到三维网格探测。这些探测和研究得到了宝贵的深部地壳结构信息,为南海的形成演化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推动了国产OBS的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而最新完成的深海盆三维OBS探测标志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非常深远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深地震探测 地壳结构 大陆边缘 深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铜污染对石珊瑚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周洁 余克服 +3 位作者 李淑 陈天然 赵美霞 施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7-66,共10页
分布于热带海洋的珊瑚礁是重要的生态学资源。受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礁正处于退化之中,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人类活动影响珊瑚礁的重要方面。国际上不少研究初步探索了珊瑚对一定浓度重金属的响应,我国类似的研究尚不多。本... 分布于热带海洋的珊瑚礁是重要的生态学资源。受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礁正处于退化之中,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人类活动影响珊瑚礁的重要方面。国际上不少研究初步探索了珊瑚对一定浓度重金属的响应,我国类似的研究尚不多。本文通过72h的急性毒性测试,研究重金属Cu2+污染对6科7属石珊瑚的影响,以了解重金属污染对石珊瑚所造成的伤害和石珊瑚对Cu2+污染的生态反应。实验结果显示,随着Cu2+浓度的增加,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密度呈现先短暂上升而后持续下降的趋势,直致珊瑚白化;Cu2+污染对块状滨珊瑚毒性影响最大,在浓度超过40.7μg.L?1时即致其死亡。Cu2+污染胁迫下所有试验珊瑚的触手伸展活动都出现异常,显示Cu2+污染对珊瑚生存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珊瑚 铜污染 急性毒性 虫黄藻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盆地烃源岩早期预测与评价 被引量:20
13
作者 何家雄 陈胜红 +2 位作者 崔莎莎 马文宏 栾锡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4-416,共13页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与浅水陆架区一样,新生代均处于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具有北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构造地质属性。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亦与浅水区类似,但由于陆坡深水区凹陷裂陷更深、沉积充填...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与浅水陆架区一样,新生代均处于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具有北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构造地质属性。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亦与浅水区类似,但由于陆坡深水区凹陷裂陷更深、沉积充填规模更大,因此,烃源岩发育且展布规模更大,进而为深水油气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烃源物质基础。本文基于深水区少井无井、地质资料缺乏的现状,借鉴浅水区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点及评价参数,依据跨越深水区地震剖面层序地层追踪解释及油气地质综合研究,重点对深水盆地烃源岩进行早期预测与评价,同时亦对其油气资源潜力进行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 成藏地质条件 烃源岩特征 油气资源潜力 早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古生界页岩吸附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思波 宋之光 +1 位作者 曹涛涛 夏嘉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5期429-436,共8页
通过对中国南方古生界上扬子和下扬子地区的页岩甲烷吸附量、有机质丰度、矿物组成和 Tmax 等的分析,研究了总有机碳(TOC)含量、黏土矿物组成和有机质成熟度与页岩甲烷吸附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中国南方古生界页岩样品甲烷吸... 通过对中国南方古生界上扬子和下扬子地区的页岩甲烷吸附量、有机质丰度、矿物组成和 Tmax 等的分析,研究了总有机碳(TOC)含量、黏土矿物组成和有机质成熟度与页岩甲烷吸附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中国南方古生界页岩样品甲烷吸附量在1.29~4.26 mL/g之间,变化较大,但多数样品吸附量在2.5~3.0 mL/g之间;(2)泥页岩的 TOC 与甲烷吸附量具有正相关关系,显示有机质及其含量是控制页岩吸附的主要因素;但在高过成熟阶段,随成熟度的升高,页岩的甲烷吸附量有下降的趋势;(3)黏土矿物含量与页岩吸附量没有相关关系,尽管个别黏土矿物如蒙脱石显示了一定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吸附量 总有机碳 有机质成熟度 黏土矿物 南方古生界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西北部莲花山周缘海相地层的区内对比及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姚衍桃 詹文欢 +2 位作者 孙金龙 刘再峰 詹美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51,共9页
根据岩性、产状和地貌等特征,对海南岛西北部莲花山周缘海岸出露的前全新世海相地层5个典型剖面进行区内对比,以恢复该套地层的产出序列,并推测海相地层的分布范围。结合海相地层的沉积时代和莲花山周缘海岸的地貌特征,探讨了该海岸带... 根据岩性、产状和地貌等特征,对海南岛西北部莲花山周缘海岸出露的前全新世海相地层5个典型剖面进行区内对比,以恢复该套地层的产出序列,并推测海相地层的分布范围。结合海相地层的沉积时代和莲花山周缘海岸的地貌特征,探讨了该海岸带的地貌演化过程:中更新世以前,有河流自东南向西北经德义岭、莲花山入海,海相地层沉积区属于滨岸环境,是该海岸带当时受海水进退作用的主要区域,接受着波浪从北面、河流从南面带来的沉积物;中更新世至今,受雷琼地区火山活动的影响,河流被隆起的火山锥阻挡而截流或改道,海相地层沉积区则被抬升成为陆地,并在全新世海岸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现今宽广的海蚀平台,海岸后退平均速率约为10 c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剖面对比 海岸演变 莲花山 海南岛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纹石化过程中铁活动性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黄瑞芳 孙卫东 +2 位作者 丁兴 王玉荣 詹文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83-890,共8页
蛇纹石化过程中铁的活动性影响铁氧化物的形成和体系的氧逸度。然而,关于橄榄岩蛇纹石化过程中各矿物(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蚀变过程中铁的活动性仍没有详细的研究。本文报道了80~200℃、饱和蒸气压下,不同的初始流体、水岩... 蛇纹石化过程中铁的活动性影响铁氧化物的形成和体系的氧逸度。然而,关于橄榄岩蛇纹石化过程中各矿物(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蚀变过程中铁的活动性仍没有详细的研究。本文报道了80~200℃、饱和蒸气压下,不同的初始流体、水岩比条件下,橄榄岩蛇纹石化过程中铁的活动性。结果表明,蛇纹石化流体的铁含量较低(0.0~0.7mmol/kg),没有形成铁氧化物或铁氢氧化物,铁主要富集在蛇纹石和未反应的初始矿物中(例如,橄榄石和辉石)。由橄榄石蚀变形成的蛇纹石和由斜方辉石蚀变生成的蛇纹石化学组成相差较大,前者富铁而贫铝,后者贫铁而富铝。但当初始流体为碱性的0.5mol/L Na Cl(aq)时,两种不同来源的蛇纹石组成相差不大。尤为重要的是,单斜辉石蚀变生成的蛇纹石铁含量较高,8.1%~10.2%Fe O,远高于单斜辉石的铁含量(2.6%Fe O)。以上表明,低温蛇纹石化过程中,铁不能够大规模、长距离的运移,但在微米尺度上是活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氧化物 蛇纹石化 橄榄岩 铁的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海滩岩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18
17
作者 孙金龙 徐辉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3-108,共6页
海滩岩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直接产物之一,对于研究古海平面变化、海岸带演化以及古气候变化等海陆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的海滩岩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当前的海滩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和问题如海滩岩的定义、海滩岩... 海滩岩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直接产物之一,对于研究古海平面变化、海岸带演化以及古气候变化等海陆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的海滩岩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当前的海滩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和问题如海滩岩的定义、海滩岩的胶结物及其形成机制、海滩岩的形成时代、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我国海滩岩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岩 海平面变化 全新世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共轭大陆边缘构造属性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56
18
作者 郝天珧 徐亚 +6 位作者 孙福利 游庆瑜 吕川川 黄松 丘学林 胡卫剑 赵明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098-3116,共19页
利用南海最新的重磁资料,在岩石物性分析和全海域分带变倾角化极磁异常反演磁性基底分布的基础上,选择6条典型剖面拟合反演其密度与磁性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部结构的对比分析.反演中尽可能以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OBS)、多道地震等结... 利用南海最新的重磁资料,在岩石物性分析和全海域分带变倾角化极磁异常反演磁性基底分布的基础上,选择6条典型剖面拟合反演其密度与磁性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部结构的对比分析.反演中尽可能以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OBS)、多道地震等结果作为约束,其中FF'剖面层速度分析是利用"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973项目2009年最新采集的多道地震数据,并利用了OBS2009南沙段数据对重力数据进行了物性结构拟合反演.根据剖面深部结构与物性分布特征分析认为:南海北部、南部陆缘均应以非火山型构造属性为主.北部陆缘CC'剖面以东,虽有下地壳高密度层存在并伴有活跃的岩浆活动,但缺乏典型向海倾斜反射层(SeawardDipping Reflectors)存在的证据,推断高密度层应与浅表岩浆岩一样,是海底扩张之后陆缘裂解过程中的产物.中沙隆起与礼乐盆地区的磁性基底和深部结构特征十分相似,推断在海盆拉张之前应为同一块体,属于共轭大陆边缘中的"共轭点".西南次海盆南部陆缘地球物理综合分析表明:在陆坡坡脚附近有中生界分布,但层速度计算结果表明可能整条剖面上的中生界并不完全连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共轭大陆边缘 物性拟合剖面 构造属性 综合地球物理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成藏时间综合判识与确定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家雄 马文宏 +1 位作者 祝有海 龚晓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5-160,共16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勘探进展迅速,除早期在琼东南盆地发现YC13-1气田以外,陆续在莺歌海盆地发现了DF气田群和LD气田群,在珠江口盆地发现了WC气田群及PY气田群,近期在珠江口盆地南部深水区则发现了LW-LH气田群。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勘探进展迅速,除早期在琼东南盆地发现YC13-1气田以外,陆续在莺歌海盆地发现了DF气田群和LD气田群,在珠江口盆地发现了WC气田群及PY气田群,近期在珠江口盆地南部深水区则发现了LW-LH气田群。这些气田群气藏天然气组成,主要以烃类气为主,但莺歌海盆地气田群部分区块及层段亦含有丰富的CO2(二氧化碳)和N2(氮气)等非烃气。根据天然气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借鉴国内外通用判识划分方法及指标,该区烃类气可综合判识与划分为生物气及亚生物气、成熟油型气、成熟-高熟煤型气及高熟-过熟气等成因类型;该区非烃气CO2可划分为壳源型(有机/无机)、壳幔混合型及火山幔源型等三大成因类型。非烃气N2则可划分为大气成因、壳源型有机成因和壳源型有机-无机混合成因等3种主要成因类型。对于不同气藏烃类气形成及成藏时间判识与厘定,主要依据其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动力学、同位素动力学模拟实验和含烃盐水包裹体及自生伊利石Ar-Ar同位素定年,并结合具体成藏地质条件分析而综合判识与确定;对于非烃气形成及成藏时间,则主要根据伴生烃类气形成时间,并结合温压双控热模实验结果及地质条件综合判识与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烃类气成因类型 非烃气成因类型 温压双控热模拟 形成时间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北缘海底地震仪测线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吕川川 郝天珧 +2 位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游庆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29-3138,共10页
基于2009年和2011年采集的海底地震仪数据,辅以多道地震数据,对南海西南次海盆北缘的地壳结构进行了探索.利用二维射线追踪的反演方法建立测线上的模型.利用声学基底面的反射波,下地壳顶界面的反射波和莫霍面的反射波走时的反演勾绘了... 基于2009年和2011年采集的海底地震仪数据,辅以多道地震数据,对南海西南次海盆北缘的地壳结构进行了探索.利用二维射线追踪的反演方法建立测线上的模型.利用声学基底面的反射波,下地壳顶界面的反射波和莫霍面的反射波走时的反演勾绘了地层中的不连续界面,利用自声学基底面下的折射波和来自上地幔的首波来反演整条测线的P波速度结构.结果发现在下地壳顶界面和莫霍面都出现了较大的起伏,据此推断西南次海盆的张裂模式,并得到西南次海盆与非火山型的大陆边缘伊比利亚-纽芬兰的张裂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的结论.说明了大陆张裂的两种端元力学模型不能很好的解释西南次海盆的拉张模式,而应用弹性梁的力学模型可以解释这种拉张模式.虽然在西南次海盆北部陆坡区的下地壳中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但是得出在莫霍界面上方可能有小规模熔融物质存在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南次海盆 海底地震仪 广角地震 大陆张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