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边缘区域地质与油气运聚成藏规律 被引量:33
1
作者 何家雄 陈胜红 +1 位作者 刘海龄 万志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52,共7页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不同大陆边缘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演化特征差异明显:北部边缘以拉张裂陷为主,形成了具典型断...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不同大陆边缘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演化特征差异明显:北部边缘以拉张裂陷为主,形成了具典型断拗双层结构的断陷裂谷盆地;南部则属拗曲—伸展与挤压多因素混合成因的复合叠置型边缘,形成了拗曲—伸展与挤压复合盆地;西部为走滑伸展型边缘,形成走滑伸展型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的差异决定了沉积盆地的类型及性质,进而控制了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及其展布特点,因此,区域地质背景与油气运聚成藏存在成因联系与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背景 大陆边缘盆地类型 油气运聚规律 成藏耦合关系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29
2
作者 何家雄 施小斌 +3 位作者 阎贫 黄安敏 张树林 刘海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9-135,共7页
根据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勘探与地质研究成果,在获取大量油气地质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不同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运聚成藏的区域构造地质背景与勘探方向进行了剖析与系统总结,指出了具有油气远景的主要勘探领域... 根据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勘探与地质研究成果,在获取大量油气地质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不同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运聚成藏的区域构造地质背景与勘探方向进行了剖析与系统总结,指出了具有油气远景的主要勘探领域及方向。但由于该区整体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尚低,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复杂,故其油气运聚规律及勘探方向,迄今仍处于探索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 边缘盆地 区域构造地质 成因 分布 烃源岩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沉积物声速实验室测量结果校正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邹大鹏 吴百海 +3 位作者 卢博 曾洁莹 刘强 龙建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31,共5页
海底沉积物实验室测量状态与海底原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声速校正。基于研究海底浅表层沉积物采样样品的原状态与实验室环境的差异,提出运用Hamilton声速校正模型对实验室测量沉积物声速数据进行校正,实现表层沉积物标准测... 海底沉积物实验室测量状态与海底原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声速校正。基于研究海底浅表层沉积物采样样品的原状态与实验室环境的差异,提出运用Hamilton声速校正模型对实验室测量沉积物声速数据进行校正,实现表层沉积物标准测量环境(23℃,1个大气压)下的声速校正到海底原状态;设计了温度变化实验测试南海海底沉积物的声速比变化,验证了Hamilton模型的可行性并将其推广到室温状态下各个温度的校正;分析了Hamilton声速校正模型应用于海底浅表层沉积物声速校正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沉积物 声速 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基本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特点 被引量:11
4
作者 龚晓峰 何家雄 +5 位作者 吴从康 阳军 李奎 张扬 李多华 朱建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105,共11页
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是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主要类型。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其中致密砂岩气储量、产量已占全国天然气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前景十分广阔;煤层气资源量及探明储量... 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是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主要类型。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其中致密砂岩气储量、产量已占全国天然气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前景十分广阔;煤层气资源量及探明储量较大,但目前勘探开发程度相对较低;页岩气资源量大但目前尚处在勘探探索阶段。近年来,在全球"页岩气革命"热潮的影响下,我国广泛开展了页岩气研究与勘探侦察,证实具备了页岩气形成的物质基础——广泛发育海相、海陆过渡、陆相三套页岩,且最有利突破区是发育早古生代海相页岩的四川盆地;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目前已在南海及祁连山永久冻土带钻获实物样品,初步预测其具有巨大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拟根据目前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现状及研究程度,重点对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基本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主要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以期对加快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步伐,促进我国油气能源的大幅增长及降低对外依存度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天然气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气源构成特点 资源潜力 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非烃气分布及形成的地质条件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4
5
作者 何家雄 马文宏 +1 位作者 陈胜红 龚晓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5-104,共10页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迄今勘探发现的非烃气主要为不同成因类型的CO2和N2,这些非烃气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地质条件与成藏控制因素。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CO2和壳源型有机成因及壳源型有机—无机混合成因N2主要富集于西北边缘走滑伸展型的...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迄今勘探发现的非烃气主要为不同成因类型的CO2和N2,这些非烃气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地质条件与成藏控制因素。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CO2和壳源型有机成因及壳源型有机—无机混合成因N2主要富集于西北边缘走滑伸展型的莺歌海盆地中央泥底辟带浅层,受控于海相含钙砂泥岩与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而火山幔源型CO2则主要展布于东北边缘断陷裂谷型的琼东南盆地东部及珠江口盆地凹陷与凸起边缘的深大断裂带附近,其火山幔源岩浆脱排气活动与深大断裂导气输送作用的配置,控制了这种类型CO2的运聚乃至富集成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结构类型 非烃气分布 形成地质条件 主要控制因素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阿尔泰山后造山伸展垮塌的地质证据 被引量:9
6
作者 汪劲草 夏斌 《桂林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7-273,共7页
继大规模海西期深层次逆冲推覆之后,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发生了后造山伸展,形成了克兰、库尔提、麦兹、阿热勒托别和苏鲁巴依变质核杂岩.变质核由中泥盆统浅变质岩及同构造侵入的碱性花岗岩组成,盖层由逆冲推覆过来的前寒武系中-深变质岩... 继大规模海西期深层次逆冲推覆之后,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发生了后造山伸展,形成了克兰、库尔提、麦兹、阿热勒托别和苏鲁巴依变质核杂岩.变质核由中泥盆统浅变质岩及同构造侵入的碱性花岗岩组成,盖层由逆冲推覆过来的前寒武系中-深变质岩或弱变质的上泥盆世、下石炭世地层组成,在变质核的上部发育有绿片岩相顺层韧性剪切带,其变质变形从下往上逐渐增强.剪切带中石英棒拉伸线理的产状集中在110°~125°∠5°~20°,表明伸展平行于造山带方向.剥离断层切削了早期的逆冲推覆构造的部分推覆断层及部分滑动系统,但又与推覆体系一起受到了晚期褶皱与断裂的强烈改造.上述变质核杂岩不仅是阿尔泰造山带后造山伸展垮塌的直接构造证据,而且也是造山带南缘出露的后造山幔源花岗岩、基性-超基性杂岩活动的地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造山带 变质核杂岩 伸展垮塌 深层次推覆 后造山 海西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海洋地质与沉积环境科学考察的进展与成果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忠 颜文 +4 位作者 向荣 田新朋 陈木宏 陆钧 张兰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175,共4页
南海北部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季风环流、沉积构造以及丰富的油气、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但长期以来没有航线固定的考察航次进行持续观测以及逐年数据积累。自2004年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设置了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这对加强海洋现场... 南海北部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季风环流、沉积构造以及丰富的油气、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但长期以来没有航线固定的考察航次进行持续观测以及逐年数据积累。自2004年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设置了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这对加强海洋现场数据的长期积累、促进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地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推动重大成果产出起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海洋地质 科学考察 沉积环境 航次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数据积累 海洋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生物气/亚生物气资源与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 被引量:40
8
作者 何家雄 颜文 +5 位作者 祝有海 张伟 龚发雄 刘士林 张景茹 龚晓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1-134,共14页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迄今在该区浅层及中深层除发现大量成熟—高熟偏腐殖型气(煤型气)资源外,在浅层还发现了大量生物气与亚生物气显示和单独成藏的生物气与亚生物气气藏。为弄清该区生物气与亚生物气资源前景、天然气水合...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迄今在该区浅层及中深层除发现大量成熟—高熟偏腐殖型气(煤型气)资源外,在浅层还发现了大量生物气与亚生物气显示和单独成藏的生物气与亚生物气气藏。为弄清该区生物气与亚生物气资源前景、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成矿成藏模式等关键性地质问题,根据历年来天然气勘探所获得的大量地球化学资料,结合该区油气成藏地质条件,深入分析和阐明了南海西北部莺—琼盆地及东北部珠江口盆地生物气与亚生物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新近纪及第四纪生物气与亚生物气烃源岩的展布特点。在此基础上,初步预测和估算了莺—琼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生物气的生成量与资源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区生物气与亚生物气资源丰富,完全可作为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气源;同时,通过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成因类型的地球化学分析,亦进一步证实该区目前勘查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应属"自源扩散型"生物成因成矿的水合物类型,其气源供给主要来自原地或其附近以生物气为主的混合气,而水合物成矿成藏模式则属于原地及其附近近源运聚的"自源扩散型"成因模式,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与亚生物气 资源潜力 天然气水合物 成因类型 成矿成藏模式 勘探前景 沉积速率 南海北部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和石化微生物细菌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0
9
作者 陈多福 黄永样 +2 位作者 冯东 苏正 陈光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85-189,共5页
通过对2002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海域拖网采集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岩石、矿物、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证实在南海水合物远景区发育有冷泉碳酸盐岩。冷泉碳酸盐岩形态类似于烟囱,主要由方解石、伊利石、石英、黄铁矿和一... 通过对2002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海域拖网采集的碳酸盐岩样品进行岩石、矿物、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证实在南海水合物远景区发育有冷泉碳酸盐岩。冷泉碳酸盐岩形态类似于烟囱,主要由方解石、伊利石、石英、黄铁矿和一种未知的矿物组成。保存了很可能是石化的甲烷氧化和硫酸盐还原细菌。碳酸盐岩矿物的δ13CPDB为-51.24‰--51.757‰。碳酸盐岩矿物的页岩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无Ce和Eu异常、微弱的轻稀土亏损和中稀土富集特征,表明形成于还原的缺氧环境,显示了冷泉碳酸盐岩的特征,指示在南海北部水合物远景分布区内冷泉活动的近海底可能发育有水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碳酸盐岩 甲炕氧化古细菌 硫酸盐还原细菌 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变碎屑沉积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0
10
作者 许德如 马驰 +2 位作者 李鹏春 夏斌 张玉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1-393,共13页
CL成像制约下的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表明,海南岛北西部中新元古代石碌群的源区岩可能主要为同区的古中元古代抱板群和中元古代花岗质岩,推测其沉积上限约960Ma、下限约1300Ma;而岛中东部早古生代变沉积岩物源较为复杂,可能与新... CL成像制约下的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表明,海南岛北西部中新元古代石碌群的源区岩可能主要为同区的古中元古代抱板群和中元古代花岗质岩,推测其沉积上限约960Ma、下限约1300Ma;而岛中东部早古生代变沉积岩物源较为复杂,可能与新太古宙-古元古代或更老的洋壳基底、同期的基性火成岩及岛北两部的抱板群和中元古代花岗质岩有关,推测其沉积上限约470Ma、下限约514Ma或稍早。锆石SHRIMP年龄谱及Nd模式年龄,虽揭示海南岛东南部与北西部可能具不同的地壳增长历史,但两者约在1000~1200Ma同时经历格林威尔造山事件,并组成Rodinia超大陆一部分。由于晚元古代-寒武纪洋内弧残余在岛中东部可能出现,并于440~509Ma普遍经历一次变质事件,而岛北西则出现中元古代花岗质岩,因而我们认为Rodinia超大陆聚合前,海南岛北西部最可能是劳伧大陆南缘西延部分,而岛东南部更可能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部边缘。研究结果还暗示,中新元古代石碌群可能产于陆-陆碰撞有关的前陆盆地,而早古生代火山-碎屑沉积岩可能产于洋内弧相关的环境,因而晚前寒武纪以来海南岛大地构造环境具有由被动大陆边缘经裂谷向活动大陆边缘演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 锆石U-PB年龄 源区 变火山-碎屑沉积岩 格林威尔造山事件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近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物理性质及其相关关系 被引量:42
11
作者 卢博 李赶先 +2 位作者 孙东怀 黄韶健 张福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7,共6页
在获得的数据资料基础上,发现了中国东南近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物理参数的平面分布规律,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回归分析以及对声速和沉积物密度的估计,建立了经验公式。结果显示,中国东南近海海底沉积物的基本声学物理特性如下:沉积物类型多样... 在获得的数据资料基础上,发现了中国东南近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物理参数的平面分布规律,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回归分析以及对声速和沉积物密度的估计,建立了经验公式。结果显示,中国东南近海海底沉积物的基本声学物理特性如下:沉积物类型多样而且复杂,从黏土到砂砾有13个颗粒组分组合;沉积物物理力学参数变化范围较大;沉积物声学性质相对于附近海域的数据变化范围更大。这些都与海底沉积环境、沉积物来源、沉积条件和沉积作用过程有关。该项研究有助于建立海底地声模型及开展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南近海 海底沉积物 物理性质 声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地区板杉铺加里东期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8
12
作者 许德如 陈广浩 +2 位作者 夏斌 李鹏春 贺转利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7-521,共15页
湘东地区板杉铺加里东期岩体是一套具埃达克岩性质的花岗闪长岩。该岩石具有高的SiO2(~70%)和Al2O3(~16.5%)、中等高的Na2O/K2O比值(普遍大于1.0,可达1.4)和低但可变的Mg质指数(Mg#=37~59)。相对高的Sr(均值:520×10-6)和Ba(1052... 湘东地区板杉铺加里东期岩体是一套具埃达克岩性质的花岗闪长岩。该岩石具有高的SiO2(~70%)和Al2O3(~16.5%)、中等高的Na2O/K2O比值(普遍大于1.0,可达1.4)和低但可变的Mg质指数(Mg#=37~59)。相对高的Sr(均值:520×10-6)和Ba(1052×10-6~1502×10-6)以及低的Y(<12×10-6)和Yb(<1×10-6)丰度,导致该岩石具有低的Rb/Sr(0.17~0.42)、高的Sr/Y(34~64)比值,以及LREE强烈富集[(La/Yb)N=27~71]而铕弱负异常(Eu/Eu*=0.76~0.91)的稀土配分模式。因此,板杉铺岩体源区岩可能为石榴角闪岩或石榴角闪岩-角闪榴辉岩过渡相。但低Nd和高Sr同位素组成[εNd(t)=-6.7^-8.4,(87Sr/86Sr)i=0.7078~0.7140]说明它们并不来源于俯冲的玄武质洋壳或亏损地幔;而高放射性成因Pb[(206Pb/204Pb)i=18.22~18.78]和高微量元素比值(如Ba/La=~15~28,Th/Ce=0.29~0.36)暗示深海沉积物及再循环的陆源沉积物可能已卷入这些岩石的成因。结合区域地质、地层和构造事件,认为早古生代可能的陆-弧-陆碰撞是导致研究区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产生的重要机制,而源于先前富集地幔的玄武质岩浆底侵则诱导了加厚的中酸性弧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可能经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过程最终形成了板杉铺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华南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的厘定不仅揭示早古生代时期华南地区经历了地壳增生事件,对正确理解华南、特别是扬子板块东南缘Au-Sb-W-Cu等多金属成矿作用还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期埃达克质花岗闪长岩 早古生代陆-弧-陆碰撞 湘东板杉铺地区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构成特点 被引量:34
13
作者 何家雄 姚永坚 +1 位作者 刘海龄 万志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007-1016,共10页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复杂。根据该区天然气勘探及研究程度,迄今为止勘探所发现烃类天然气可划分为生物气及生物-低熟过渡带气(亚生物气)、成熟-高熟油型气及煤型气以及高熟-过熟天然气等3大...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复杂。根据该区天然气勘探及研究程度,迄今为止勘探所发现烃类天然气可划分为生物气及生物-低熟过渡带气(亚生物气)、成熟-高熟油型气及煤型气以及高熟-过熟天然气等3大成因类型;非烃天然气CO2可划分为壳源型(有机/无机)、壳幔混合型及幔源型等3型4类。生物气及亚生物气在莺—琼盆地及珠江口盆地浅层广泛分布,气源来自上新统及第四系海相沉积;成熟油型气主要分布于北部湾、琼东南东北部及珠江口盆地,气源来自始新统中深湖相偏腐泥型烃源岩;成熟-高熟煤型气及高熟-过熟天然气,则主要展布于莺—琼盆地及珠江口盆地部分地区,前者气源主要由渐新统煤系和中新统海相偏腐殖型烃源岩所供给,后者气源则来自不同类型高熟-过熟烃源岩。CO2则主要富集于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浅层及琼东南盆地东部和珠江口盆地部分区域,气源分别来自受泥底辟热流体活动影响强烈的中新统海相含钙砂泥岩和深部地幔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生物气 成熟油型气 成熟-高熟煤型气 CO2成因类型 气源构成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盆地幕式构造演化及成盆类型与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20
14
作者 何家雄 张伟 +3 位作者 颜文 卢振权 张景茹 龚晓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1-134,共14页
中国近海盆地处在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新生代最活跃区域,古近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尤其是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在此区域地质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下,中国近海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幕式演化特征,逐渐... 中国近海盆地处在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新生代最活跃区域,古近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尤其是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在此区域地质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下,中国近海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幕式演化特征,逐渐形成了"沟-弧-盆"系统,在边缘海浅水及深水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断坳双层结构的不同类型的新生代盆地,沉积充填了古近纪断陷裂谷早期中深湖相地层及其烃源岩、断陷晚期煤系地层及烃源岩、新近纪坳陷期中新统海相地层及其烃源岩,进而为油气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近海盆地沉降沉积中心具有由陆逐渐向深海洋盆迁移的特点,形成了多套不同类型储盖组合,加之与晚期新构造运动和烃源供给系统时空上相互耦合配置,进而最终形成并控制影响了近海沉积盆地油气分布富集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式构造演化 陆缘区内带与外带 平面内油外气 纵向油气叠置 中国近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北西部前寒武纪花岗质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15
作者 许德如 夏斌 +3 位作者 李鹏春 张玉泉 陈广浩 马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10-518,共9页
对海南岛北西部戈枕地区侵位于古中元古代抱板群花岗质岩进行了CL成像制约下的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了1455±12Ma的U—Pb谐和年龄、1454±12Ma有利的^207Pb/^206Pb中值年龄。结合该花岗质岩锆石内部结构、岩浆源区和... 对海南岛北西部戈枕地区侵位于古中元古代抱板群花岗质岩进行了CL成像制约下的SHRIMP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了1455±12Ma的U—Pb谐和年龄、1454±12Ma有利的^207Pb/^206Pb中值年龄。结合该花岗质岩锆石内部结构、岩浆源区和变形变质特征,以及前人多种定年成果,认为该花岗质岩结晶年龄应为~1450Ma,随后于~1400Ma经历了一次构造-热变质事件;Rodinia超大陆聚合前,华夏地块(包括海南岛、或至少是海南岛北西部)最可能位于劳伦大陆南缘的西南延伸部分。研究结果还暗示华夏地块(包括海南岛)所经历的格林威尔造山事件可能较扬子地块偏早,古、中元古代抱板群沉积上限应约束在~145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 SHRIMP锆石U—Pb年龄 海南岛北西部 劳伦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域固体矿产资源分布及其区划——砂矿资源和铁锰(微)结核—结壳 被引量:26
16
作者 陈忠 杨慧宁 +3 位作者 颜文 吴必豪 陈木宏 杨华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1-108,共8页
综述和研究了我国海域砂矿资源和(微)结核—结壳的分布及其区划。我国的滨海砂矿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但各省区的砂矿资源分布不同。近年来在我国海域新发现和圈定了多处砂矿品位异常区和矿物高含量区,可分为3个成矿带和2... 综述和研究了我国海域砂矿资源和(微)结核—结壳的分布及其区划。我国的滨海砂矿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但各省区的砂矿资源分布不同。近年来在我国海域新发现和圈定了多处砂矿品位异常区和矿物高含量区,可分为3个成矿带和24个成矿远景区,资源储量可观。在黄海、东海仅分布铁锰结核,没有发现铁锰结壳,但它们的金属元素含量低,没有潜在资源意义。南海东北陆坡、中央海盆西部和中部是(微)结核、结壳分布较多的区域。南海东北陆坡、海山及其周缘坡脚处的(微)结核、结壳其稀土元素含量较高,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在经济价值,今后调查中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矿 铁锰(微)结核-结壳 远景区划 中国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深地震探测的重要科学进程:回顾和展望 被引量:27
17
作者 丘学林 赵明辉 +4 位作者 徐辉龙 李家彪 阮爱国 郝天珧 游庆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共9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陆缘、南海中部深海盆等几个海域,在探测技术上经历了声纳浮标、双船扩展剖面(expanding spread profile,ESP)、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3个阶段。特别是近20年OBS探测蓬勃发展,从南海北部、发展到南海南部、再到南海中部,从二维直线探测到三维网格探测。这些探测和研究得到了宝贵的深部地壳结构信息,为南海的形成演化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推动了国产OBS的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而最新完成的深海盆三维OBS探测标志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非常深远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深地震探测 地壳结构 大陆边缘 深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海域灾害地质因素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9
18
作者 孙杰 詹文欢 +1 位作者 贾建业 丘学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4-110,共7页
珠江口海域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孕育着多种灾害地质因素。通过收集的浅地层剖面、卫星遥感、钻孔资料及系统的野外调查,研究了珠江口海域灾害地质类型及其分布,编制了珠江口灾害地质示意图。珠江口海域灾害地质类型很多,可划分为新构造灾... 珠江口海域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孕育着多种灾害地质因素。通过收集的浅地层剖面、卫星遥感、钻孔资料及系统的野外调查,研究了珠江口海域灾害地质类型及其分布,编制了珠江口灾害地质示意图。珠江口海域灾害地质类型很多,可划分为新构造灾害地质、侵蚀堆积灾害地质、承压流体塑性体灾害地质、结构不均匀性灾害地质4个类型,包括活动断层、地震、浅层气、沙波、潮流沙脊、冲蚀槽沟、海岸侵蚀与淤积、陡坎、埋藏古河道、浅埋基岩面等。它们的分布范围很广且密集。新构造运动及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决定了珠江口海域复杂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及分布。珠江口众多的灾害地质问题将会对经济发展和海底工程建设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地质因素 分布 地质环境 演变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早白垩世中基性火山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晓勇 范蔚茗 +2 位作者 王岳军 夏斌 范立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平顶山早白垩世大营组中基性火山岩样品为钾质和钾玄岩石系列,主要由粗安岩组成,属于偏铝质岩石。低MgO(2.25%~2.88%)和Cr(17.5~30.0μg/g)、Ni(17.4~23.3μg/g),高Al2O3(17.32%~17.56%)和K2O(4.43%~4.56%),K2O/Na2O>1。稀土表现出L... 平顶山早白垩世大营组中基性火山岩样品为钾质和钾玄岩石系列,主要由粗安岩组成,属于偏铝质岩石。低MgO(2.25%~2.88%)和Cr(17.5~30.0μg/g)、Ni(17.4~23.3μg/g),高Al2O3(17.32%~17.56%)和K2O(4.43%~4.56%),K2O/Na2O>1。稀土表现出LREE富集的右倾平滑分布型式,(La/Yb)CN=14.0~14.7,HREE弱分馏,(Gd/Yb)CN=2.42~2.66,富集Rb、Ba、K、LREE和亏损Nb-Ta、Th,弱的Sr正异常。Sr-Nd同位素较富集87Sr/86Sr(t)=0.706877~0.707005,εNd(t)=-10.9^-11.6。大营组中基性火山源区岩的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类似于晚中生代苏鲁造山带基性火山岩,北大别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和北淮阳中基性火山岩(Fanetal.,2001,2004;Wangetal.,2005),暗示其可能具有相似的岩石成因,即大营组中基性火山来自于古老陆下岩石圈地幔和深俯冲的扬子下地壳混合源区的部分熔融作用,说明华北和扬子陆块在三叠纪碰撞过程中,扬子陆壳深俯冲再循环进入华北岩石圈地幔,其形成与板块俯冲作用没有直接的动力学关系,而形成于陆内伸展拉张环境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区混合 地壳再循环 地球化学 早白垩世 大营组 平顶山 华北克拉通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铜污染对石珊瑚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周洁 余克服 +3 位作者 李淑 陈天然 赵美霞 施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7-66,共10页
分布于热带海洋的珊瑚礁是重要的生态学资源。受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礁正处于退化之中,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人类活动影响珊瑚礁的重要方面。国际上不少研究初步探索了珊瑚对一定浓度重金属的响应,我国类似的研究尚不多。本... 分布于热带海洋的珊瑚礁是重要的生态学资源。受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礁正处于退化之中,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人类活动影响珊瑚礁的重要方面。国际上不少研究初步探索了珊瑚对一定浓度重金属的响应,我国类似的研究尚不多。本文通过72h的急性毒性测试,研究重金属Cu2+污染对6科7属石珊瑚的影响,以了解重金属污染对石珊瑚所造成的伤害和石珊瑚对Cu2+污染的生态反应。实验结果显示,随着Cu2+浓度的增加,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密度呈现先短暂上升而后持续下降的趋势,直致珊瑚白化;Cu2+污染对块状滨珊瑚毒性影响最大,在浓度超过40.7μg.L?1时即致其死亡。Cu2+污染胁迫下所有试验珊瑚的触手伸展活动都出现异常,显示Cu2+污染对珊瑚生存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珊瑚 铜污染 急性毒性 虫黄藻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