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368/368X航次推动南海国际化海洋科考成果 被引量:9
1
作者 孙珍 林间 +2 位作者 汪品先 翦知湣 李春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29,共12页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在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OceanDrillingProgram,IODP),迄今为止已组织了4+1个航次的大洋钻探。通过IODP-CPP(complimentary proposal project)项目,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了349、367/368/368X多...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在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OceanDrillingProgram,IODP),迄今为止已组织了4+1个航次的大洋钻探。通过IODP-CPP(complimentary proposal project)项目,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了349、367/368/368X多个钻探航次,实现了对南海张裂—破裂—扩张发育历史的钻探和取样,对南海生命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367/368/368X航次在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钻探取得的最新成果,证实南海北部陆缘不同于伊比利亚型陆缘,具有陆洋转换迅速的特点,洋陆过渡带地壳内有一定程度的同张裂岩浆侵入和底侵。钻探航次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钻探结果提升了对陆洋转换过程和机制的认识。航次期间,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极大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对钻探平台管理、国际大团队合作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和科普互动等各方面的认识,加快了中国海洋科考国际化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陆缘伸展-破裂 大洋钻探 国际合作 人才培养与科普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底沉积物声学物理参数测定的温度和时间优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罗云 侯正瑜 +2 位作者 田雨杭 许安涛 陈忠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1-88,共8页
海洋沉积物含水率、密度和孔隙度等物理参数是沉积物声学特性研究中的重要指标。由于南海沉积物类型多样、成分复杂,特别是深海沉积物样品珍贵,需精确测定沉积物声学及物理参数并无损害地保持沉积物化学性质。文章以黏土、粉砂和砂三种... 海洋沉积物含水率、密度和孔隙度等物理参数是沉积物声学特性研究中的重要指标。由于南海沉积物类型多样、成分复杂,特别是深海沉积物样品珍贵,需精确测定沉积物声学及物理参数并无损害地保持沉积物化学性质。文章以黏土、粉砂和砂三种典型海底沉积物为研究对象,使用环刀法和烘干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60℃、80℃、100℃和120℃)测定和分析了这三种沉积物的含水率、密度、孔隙度随烘干时间的变化趋势及特征,并进行了回归分析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对同类型沉积物,温度越高,完全失去孔隙水的时间越短,且失水过程具有阶段性;2)同一温度下,三种典型沉积物完全失去孔隙水的时间为t_砂<t_(粉砂)<t_(黏土),且不同时间段,失去孔隙水的速率差异较大,这主要与沉积物的颗粒大小、颗粒间的间隙大小以及烘干后期沉积物中所含的水分均已大部分流失有关;3)建议声学沉积物样品的烘干温度以80℃左右为宜,并给出三种沉积物完全烘干的参考时长和临界时间;4)在温度为80℃时,将临界时间处的物理参数带入经验方程进行声速预报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沉积物 物理参数 温度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沉积盆地晚新生代沉降、沉积特征:对深部异常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梅 施小斌 +3 位作者 任自强 徐子英 刘凯 刘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87-603,共17页
南海西北部雷琼区域出露大量晚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且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其地幔存在类似地幔热柱特征的低速异常体.为了揭示该异常体的活动信息及其对表层地质过程的影响,本文选择位于雷琼区域的北部湾盆地和珠三坳陷为研究对象,系统分... 南海西北部雷琼区域出露大量晚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且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其地幔存在类似地幔热柱特征的低速异常体.为了揭示该异常体的活动信息及其对表层地质过程的影响,本文选择位于雷琼区域的北部湾盆地和珠三坳陷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它们早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沉降、与基底隆升有关的剥蚀面和岩浆活动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晚中新世构造沉降速率表现为低速异常;晚中新世以来,研究区发育了2个因基底隆升形成的局部剥蚀面,剥蚀范围大致以雷琼火山区为中心呈环状分布,中心区域剥蚀量较大,累积厚度100~200m;中中新世后研究区部分区域因岩浆活动导致上覆地层隆起和沉积环境变化.分析表明雷琼地区深部低速异常体对表层升降影响有限,推测该深部异常体规模较小,可能是深部更大规模异常体的一个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琼低速异常体 构造沉降 剥蚀面特征 北部湾盆地 珠三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域板块过程及其对东亚陆缘构造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11
4
作者 周蒂 孙珍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9,共19页
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构造域的地质过程明显影响了东亚陆缘的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和成矿过程,加强对太平洋板块自身演化过程的认识是我们正确理解东亚陆缘构造变迁的基础。文章从太平洋域与特提斯域地质过程对比、古太平洋演化的重要事件... 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构造域的地质过程明显影响了东亚陆缘的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和成矿过程,加强对太平洋板块自身演化过程的认识是我们正确理解东亚陆缘构造变迁的基础。文章从太平洋域与特提斯域地质过程对比、古太平洋演化的重要事件和扩张脊俯冲三个方面简要介绍古—今太平洋的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最新成果,分析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域构造演化对东亚陆缘的可能影响,以期引起学界对开展有关洋陆结合研究的重视,并提供一份快速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东亚陆缘 晚中生代以来 板块过程 构造事件 扩张脊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类型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文静 王英民 +3 位作者 何敏 陈维涛 徐少华 卓海腾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8-66,共9页
陆架边缘三角洲研究对于区域水动力条件分析及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二维、三维地震数据及测井曲线等,通过地震剖面内部层序划分、平面属性与切片提取分析、测井相解释等手段,在中中新世晚期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识别出... 陆架边缘三角洲研究对于区域水动力条件分析及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二维、三维地震数据及测井曲线等,通过地震剖面内部层序划分、平面属性与切片提取分析、测井相解释等手段,在中中新世晚期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识别出可容空间驱动的河控、浪控及河流-波浪交互作用3种类型的陆架边缘三角洲。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发育规模受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形成位置与高位体系域背景下水道的发育位置相关。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物性较好,储盖组合良好,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边缘三角洲 主控因素 中中新世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冷泉区深水珊瑚的发现及其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忠 莫爱彬 +2 位作者 赵美霞 仲义 颜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4-71,共8页
冷水珊瑚也称为深水珊瑚,在生物多样性、生态资源和科研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采自南海北部冷泉区的冷水珊瑚骨骼碎屑进行测定,鉴定出冷水珊瑚2个种(Crispatotrochus sp.1和Crispatotrochus sp.2),以及4个属[Balanophyllia(Bal... 冷水珊瑚也称为深水珊瑚,在生物多样性、生态资源和科研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采自南海北部冷泉区的冷水珊瑚骨骼碎屑进行测定,鉴定出冷水珊瑚2个种(Crispatotrochus sp.1和Crispatotrochus sp.2),以及4个属[Balanophyllia(Balanophyllia)、Balanophyllia(Eupsammia)、Lochmaeotrochus和Enallopsammia]。测定的冷水珊瑚的δ^(13)C为–7.36‰~–1.15‰,δ^(18)O为–1.38‰~3.67‰,与全球冷水珊瑚碳氧同位素组成相似,但明显不同于南海暖水珊瑚、冷泉碳酸盐岩及低温热液成因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水珊瑚 冷泉渗漏 碳氧同位素 海底底流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砂量变化影响海底沉积物压缩波速度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赶先 龙建军 马雯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0-78,共9页
本文通过对南海海底沉积物样品的声学物理参数和沉积粒度特征统计分析,发现了高、低含砂量沉积物的声学物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建立了海底沉积物的含砂量与压缩波速度、孔隙度、含水量和密度等经验公式,分析了含砂量变化与沉积物的体积... 本文通过对南海海底沉积物样品的声学物理参数和沉积粒度特征统计分析,发现了高、低含砂量沉积物的声学物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建立了海底沉积物的含砂量与压缩波速度、孔隙度、含水量和密度等经验公式,分析了含砂量变化与沉积物的体积压缩模量和密度变化的关系,从声速理论基础上阐明了含砂量变化引起沉积物压缩波速度变化的内在原因是含砂量变化引起了体积压缩模量和密度发生了变化,说明了含砂量增大引起沉积物压缩波速度增大的内在原因是含砂量增大引起了体积压缩模量变化量大于密度变化量,从而在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结合基础上,论证了含砂量是影响海底沉积物压缩波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研究对声学方法反演海底沉积物粒度参数和沉积物类型、地声参数转换模型的建立,以及对水声反演海底和海底资源勘探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沉积物 压缩波速度 含砂量 体积压缩模量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滨珊瑚骨骼微生物侵蚀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宽 张婷 陈天然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4-79,共6页
微生物对珊瑚骨骼的侵蚀作用相对肉眼可见的大型生物侵蚀更加隐蔽,研究也相对稀少,国内更是空白。本文对采自涠洲岛、大亚湾以及西沙琛航岛的滨珊瑚骨骼切片在扫描电镜下开展微生物侵蚀研究。在涠洲岛和大亚湾的滨珊瑚骨骼切片中存在微... 微生物对珊瑚骨骼的侵蚀作用相对肉眼可见的大型生物侵蚀更加隐蔽,研究也相对稀少,国内更是空白。本文对采自涠洲岛、大亚湾以及西沙琛航岛的滨珊瑚骨骼切片在扫描电镜下开展微生物侵蚀研究。在涠洲岛和大亚湾的滨珊瑚骨骼切片中存在微生物侵蚀形成的“橘色条带”,可能与当地水体富营养化有关,而琛航岛的样品中则没有类似的条带。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这些“橘色条带”为内生藻Ostreobium quekettii,是一种热带珊瑚礁区常见的侵蚀微生物。O.quekettii侵蚀的珊瑚骨骼结构被破坏,其厚度减小,孔隙率提高了1.54%至6.76%、抗压强度下降了27.1%至51.2%,使得珊瑚骨骼变得更加“疏松”,且在整个骨骼次表面形成了一层“骨质疏松层”。该种侵蚀微生物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使珊瑚更容易被大型生物侵蚀,而大型生物侵蚀又会进一步促进微生物侵蚀,该“正反馈效应”正好解释了在富营养化的南海北部发现的珊瑚骨骼内侵蚀加剧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侵蚀 微生物 珊瑚礁 南海北部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中脊龙旂热液区(49°39′E)的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9
作者 张佳政 周建平 +1 位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81,共11页
龙旂热液区(49°39′E)是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上发现的首个活动热液喷口,也是我国开展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和走向深海大洋的重点研究区域。前期三维层析成像研究成功地揭示了该区的深部结构特征,但仅仅是提供了静... 龙旂热液区(49°39′E)是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上发现的首个活动热液喷口,也是我国开展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和走向深海大洋的重点研究区域。前期三维层析成像研究成功地揭示了该区的深部结构特征,但仅仅是提供了静态信息,相比之下,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是揭示其深部动力学机制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龙旂热液区开展的主动源和被动源海底地震仪(OBS)探测实验,并初步分析了前期三维层析成像的走时残差数据,发现其与方位角之间存在显著的余弦函数关系,表明该区速度结构存在各向异性,但其各向异性来源尚不明确。探索各向异性来源将有望揭示该区的热液循环机制,为认识超慢速扩张SWIR热液区形成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文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利用主动源和被动源OBS地震数据,通过纵波方位各向异性和横波分裂联合分析的方法,重点研究地壳和地幔各向异性特征,并结合三维速度模型与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对获得的快波方向和快、慢波到时差参数进行深入分析,阐明地壳内裂隙分布、应力场变化和地幔流动特征,从而揭示龙旂热液区的热液循环机制、岩石圈形变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等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中脊 龙旂热液区 地震波各向异性 热液循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事件及其与海底滑塌的关系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怡 王淑红 +1 位作者 颜文 程俊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69,共9页
东沙海域是南海北部一个重要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区,其陆坡广泛发育滑塌构造。文章对采自东沙陆坡中部973-4柱样和下部平坦区973-5柱样开展了沉积学粒度、底栖有孔虫种属特征和稳定同位素等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柱样中底栖有孔... 东沙海域是南海北部一个重要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区,其陆坡广泛发育滑塌构造。文章对采自东沙陆坡中部973-4柱样和下部平坦区973-5柱样开展了沉积学粒度、底栖有孔虫种属特征和稳定同位素等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的δ^(13)C在末次冰期均出现明显负偏现象,同时δ^(18)O增高,指示该时期东沙海域存在持续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事件;末次冰消期以来,δ^(13)C负偏现象逐渐消失,δ^(18)O值降低,可能是由于海平面上升阻止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973-4柱样仅在末次盛冰期对应层位440~600cm段存在明显的滑塌沉积,且该层段对应的特征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spp.和Bulimina spp.的数量突增,推测该区的海底滑塌可能是由于末次盛冰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引起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分解诱发所致;973-5柱样同样记录到了海底滑塌现象,但其滑塌沉积晚于973-4柱样的滑塌时间,且其规模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海底滑塌 底栖有孔虫 东沙海域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OBS2018–H2测线地壳结构初步结果 被引量:4
11
作者 苏晓康 赵明辉 +4 位作者 李子正 袁野 王星月 程锦辉 张佳政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122,共12页
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实施的OBS2018–H2测线的地壳速度结构,将为探讨南海张裂-破裂机制提供重要证据。文章介绍了OBS2018–H2测线前期数据处理流程,包括多道反射地震数据处理、海底地震仪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数据格式转换... 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实施的OBS2018–H2测线的地壳速度结构,将为探讨南海张裂-破裂机制提供重要证据。文章介绍了OBS2018–H2测线前期数据处理流程,包括多道反射地震数据处理、海底地震仪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数据格式转换、炮点和OBS位置校正,以及OBS震相的初步识别,并对地壳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炮点和OBS位置校正效果良好;多道反射地震数据为建立初始速度模型提供了良好约束;OBS综合地震剖面识别了多组清晰的P波震相,包括Pw、Pg、PmP和Pn震相。根据测线西侧OBS36、OBS37两台站的震相分布特征初步估算台站下方地壳厚度约为6~7km,与根据多道地震剖面LW3的双程走时估算的厚度6~9km大致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处理 震相 初始速度模型 地壳厚度 洋陆转换带 南海北部陆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缘白云凹陷北坡裂后断裂活动特征及构造沉积响应 被引量:5
12
作者 谢志远 杨建民 +3 位作者 孙龙涛 郑金云 孙珍 邱宁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71,共13页
为深入理解被动大陆边缘凹陷斜坡断裂的构造特征和演化机制,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带的断裂发育特征,应用断层生长指数研究断裂的活动期次,结合断裂活动期间的沉积响应特点,分析断层发育演化机制。结果显示... 为深入理解被动大陆边缘凹陷斜坡断裂的构造特征和演化机制,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带的断裂发育特征,应用断层生长指数研究断裂的活动期次,结合断裂活动期间的沉积响应特点,分析断层发育演化机制。结果显示,白云凹陷北坡断裂走向以NWW向为主,发育部分NEE至近E—W向小断裂;断层倾角较陡,单条断层剖面形态主要为板式断层,组合构造样式主要呈阶梯状和"X"形断裂组合样式;裂后阶段主要有23.03~21Ma和19.1~15.97Ma和10~2.59Ma三期活动,其中10Ma后断层活动强度显著增大。断裂走向研究表明新生代区域伸展应力场由近N—S向向NNE向顺时针偏转,偏转角度约为8°。相对于陆架凹陷发育的断裂,位于陆坡深水区白云凹陷断裂体系特点主要是断裂活动时间较长且活动强度多变。研究表明,白云凹陷北坡裂后断裂的发育演化主控因素是主凹持续强烈的热沉降,南海扩张对北缘的弱挤压作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南海块体和西菲律宾海板块的汇聚活动则对断裂构造活化有重要影响。白云北坡的沉积发育对构造活动具有较为明显的响应,尤其是裂后第三期的构造活化期,受东沙运动影响,表现为一系列水道下切、深水沉积滑塌和削截抬升,根据其变形特点,推测东沙运动的构造应力主要来自东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裂后期断裂活动 构造活化 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沙群岛西南海区海底地震测线OBS2015-1揭示的深部地壳结构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亚清 阎贫 +1 位作者 王彦林 钟广见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92,共10页
为深入理解南海北部多道地震测线D80显示的深反射信息,沿此测线布置OBS(15台)地震测线(OBS2015-1),测线长300km,方向NNW—SSE,从水深800m陆坡延伸至3760m深海平原。文章利用Obstool软件进行预处理(位置校正和时间校正等)、震相识别,利用... 为深入理解南海北部多道地震测线D80显示的深反射信息,沿此测线布置OBS(15台)地震测线(OBS2015-1),测线长300km,方向NNW—SSE,从水深800m陆坡延伸至3760m深海平原。文章利用Obstool软件进行预处理(位置校正和时间校正等)、震相识别,利用FAST tomography软件进行速度层析成像。速度结果表明,新生代沉积层速度1.6~3.5km·s-1,厚度约2km;中生界速度3.5~5.5km·s-1,平均厚度约3km。在洋陆过渡带处,沉积基底受新生代岩浆活动影响,有较大起伏。在上陆坡处,上地壳存在向上凸起约5km的高速异常,在多道地震剖面中表现为杂乱反射的背斜构造,上覆晚新生代地层也同步形变,推测可能是新生代晚期岩浆侵入造成。地壳厚度由陆坡的23~20km减薄至洋盆的8km。地壳下部存在7.0~7.6km·s-1的高速层,高速层由陆坡的5km左右逐渐递减至海盆的2km左右,因上陆坡和洋陆过渡带晚新生代岩浆活动活跃,作者认为地壳下部高速层是由海底扩张停止后岩浆侵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群岛西南海区 海底地震仪(OBS) 速度层析成像 高速层 岩浆侵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白云峡谷群富有孔虫砂层沉积特征及发育机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胜美 卓海腾 +3 位作者 王英民 王星星 贾凯育 周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8-811,共14页
选取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迁移峡谷群中典型陆坡限制型峡谷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力活塞样在峡谷头部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地层中揭示出了5个泥质砂层,其砂粒成分包括石英、生物碎屑和较高含量的有孔虫。研究发现,这些富有孔虫砂层不仅表... 选取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迁移峡谷群中典型陆坡限制型峡谷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力活塞样在峡谷头部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地层中揭示出了5个泥质砂层,其砂粒成分包括石英、生物碎屑和较高含量的有孔虫。研究发现,这些富有孔虫砂层不仅表现出底部侵蚀、定年倒置等重力流沉积特征,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牵引流特征,包括:1)累积概率曲线图与C-M图显示砂层中的粗粒沉积物表现出滚动搬运过程;2)滚动和悬浮组分颗粒分选性较好;3)部分位置可见顶、底岩性突变面和双向交错层理。综合以上证据认为,南海活跃的深水底流对先期重力流沉积的改造可能是形成这些砂层的内在机制。同时,结合三维地震揭示的峡谷内沉积物波以及南海现今水流实测数据,认为峡谷内改造沉积物的底流主要来源于活跃的内波内潮作用,而砂层层理厚度的周期性变化与浮游有孔虫的大量富集可能均是该过程的直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海底峡谷 重力活塞样 沉积物波 内波 内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管事海山铁锰结壳的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兴健 唐得昊 +1 位作者 阎贫 葛晨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4-103,共10页
对于开阔大洋海山结壳的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对边缘海海山铁锰结壳的研究却较少。以在南海东部管事海山上采集的两块铁锰结壳为研究材料,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电子探针微区的分析,结果显示结壳矿物以... 对于开阔大洋海山结壳的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对边缘海海山铁锰结壳的研究却较少。以在南海东部管事海山上采集的两块铁锰结壳为研究材料,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电子探针微区的分析,结果显示结壳矿物以水羟锰矿为主,含有少量针铁矿,碎屑矿物主要是石英和长石。结壳的显微结构呈现条带状分布,有10~15μm长的空隙和0.5μm直径大小的孔洞。相对于大洋结壳,结壳的Mn含量较高,与马尼拉海沟附近火山喷发物质有关,但Cu、Co和Ni含量更低,可能与边缘海沉积速率高或有机络合物吸附有关。矿物组成及元素比值表明结壳主要是水成的,但未发生明显磷酸盐化作用。元素比值和相关性表明,Mn主要来源于南海扩张停止后火山喷发、玄武岩风化形成溶解Mn;Fe与Si元素均来自火山碎屑、生源物质和陆源物质,还受到管状蠕虫吸附的影响。南海管事海山结壳是在富氧环境中上升流作用下选择性吸附水体中溶解化学元素缓慢沉积而成。结壳中元素含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反映了南海的古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结壳 地球化学 矿物组成 水成成因 南海管事海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印度洋海底冷泉流体活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旭东 黄慧文 +3 位作者 孙跃东 李牛 胡钰 冯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2-89,共8页
冷泉是继洋中脊热液之后,在海底发现的又一种流体渗漏类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地质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发现之一。北印度洋欧亚大陆边缘构造活跃,印度东西两侧发育巨厚沉积层,极易孕育冷泉活动。目前,已在莫克兰和孟加拉湾地区海底观... 冷泉是继洋中脊热液之后,在海底发现的又一种流体渗漏类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地质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发现之一。北印度洋欧亚大陆边缘构造活跃,印度东西两侧发育巨厚沉积层,极易孕育冷泉活动。目前,已在莫克兰和孟加拉湾地区海底观测到多处活动冷泉,对它们的研究为深入了解海底冷泉流体活动的资源环境效应打开了新的窗口。文章以北印度洋典型冷泉区——莫克兰和孟加拉湾地区为例,综述了该区海底冷泉流体来源、相关沉积环境和触发机制,着重阐述了:1)莫克兰地区最小含氧带内外冷泉活动的沉积记录和地震触发冷泉的机制及环境响应;2)孟加拉湾地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在碳酸盐岩中的记录。进一步指出了北印度洋海底冷泉活动研究中遇到的挑战和未来工作中需给予重视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印度洋 冷泉活动 地质记录 莫克兰 孟加拉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强底水砂岩油藏CO2-EOR-S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雪雁 李鹏春 +2 位作者 周蒂 LU Jiemin 陈广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82,共11页
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及地质封存(CO2-EOR-S)技术是目前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文章以珠江口盆地惠州21-1油田M10层为对象,利用Petrel和CMG-GEM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注CO2驱提高采收率能力评价、注... 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及地质封存(CO2-EOR-S)技术是目前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文章以珠江口盆地惠州21-1油田M10层为对象,利用Petrel和CMG-GEM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注CO2驱提高采收率能力评价、注CO2流体状态方程拟合以及不同方案注采参数优化、合理方式优选,以探讨该油层的CO2-EOR-S潜力。对比9个模拟方案结果表明:1)在不同开采条件下,混相驱、近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方案比例4︰3︰2;混相驱方案的采收率提高效果最为明显,相较于未注入CO2,提高约5.48%~8.73%,而近混相驱和非混相驱仅分别提高为2.96%~4.33%和2.01%~2.67%;基于细管模拟结果 (最小混相压力约31MPa),在M10原始地层压力条件下,CO2与原油达到近混相状态;2)模拟注入CO2五年,采用两口井同时以41MPa的井底流压注入CO2效果最佳,采收率从34.7%提高到43.4%,累计产油量从2.22×106m3提高到2.78×106m3;含水率从约96%降到约59%;共注入CO2 9.2Mt,封存6.7Mt,占注入量的73%,封存速率约1.33×106t·a-1;3)对于单井注入,原油采收率与CO2封存量呈负相关影响,而两口井注入条件下呈正相关,因此增加注入井数有助于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加大封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强底水油藏 CO2-EOR-S 混相驱 最小混相压力 组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航式海洋观测平台设计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兆华 曹文熙 +3 位作者 黄健龙 周璇 李晓伟 邹国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19,共7页
缺乏现场海洋观测数据是限制我们进一步认识海洋的瓶颈之一。文章设计了具备远程遥测功能的全自动海洋监测平台,该平台无人值守、采用走航观测方式自动获取长时间序列海洋监测数据。此研究还对该平台进行了近海和远洋走航共两次验证测... 缺乏现场海洋观测数据是限制我们进一步认识海洋的瓶颈之一。文章设计了具备远程遥测功能的全自动海洋监测平台,该平台无人值守、采用走航观测方式自动获取长时间序列海洋监测数据。此研究还对该平台进行了近海和远洋走航共两次验证测试。结果表明,该平台稳定可靠、兼容性好,走航数据符合所监测水域的水体特征,可用于探讨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揭示事件和过程的机制机理。如果将该平台搭载于轮渡、渔船等非科考船,则可以在现有海洋技术条件下,高效地获取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的实时大数据,为解决海洋观测数据缺乏的问题,提供一种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水质监测 船载走航观测 海洋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反演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见宝 孙珍 +2 位作者 王振峰 黄安敏 曾小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3-71,共9页
南海北部为我国重要的含油气区之一,但目前南海北部盆地的演化史及其与周边构造事件的关系仍不明确。基于钻孔和地震资料,通过数学模拟,反演了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的构造应力演化特征和初始地壳厚度。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盆地具有较薄... 南海北部为我国重要的含油气区之一,但目前南海北部盆地的演化史及其与周边构造事件的关系仍不明确。基于钻孔和地震资料,通过数学模拟,反演了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的构造应力演化特征和初始地壳厚度。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盆地具有较薄的初始地壳厚度和岩石圈厚度。珠江口盆地存在两期应力松弛期,而琼东南盆地在深水区和浅水区分别存在一期应力松弛期。南海北部第一期应力松弛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主要分布在深水区,在时间上东早西晚;第二期应力松弛空间上存在东西分异性。分析认为,南海北部深水区应力松弛期由东至西的演化应为西北次海盆由东至西的剪刀式张裂所致。珠江口盆地第二期构造应力松弛与局部岩浆侵入有关,琼东南盆地浅水区的构造应力松弛期与红河走滑断裂平静期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新生代 构造应力反演 初始地壳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与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地壳结构对比 被引量:3
20
作者 于俊辉 阎贫 林间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61,共11页
近年来对西南印度洋中脊的研究显示,超慢速扩张(全扩张率:12~18mm·yr^(-1))的西南印度洋中脊包含岩浆增生型和非岩浆增生型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壳结构。岩浆增生型中脊段表现为轴向的海底隆起,通常具有较低的地幔布格重力异常和较强... 近年来对西南印度洋中脊的研究显示,超慢速扩张(全扩张率:12~18mm·yr^(-1))的西南印度洋中脊包含岩浆增生型和非岩浆增生型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壳结构。岩浆增生型中脊段表现为轴向的海底隆起,通常具有较低的地幔布格重力异常和较强的磁性,地壳厚度较大;非岩浆增生型中脊段通常水深较深,缺乏转换断层,发育拆离断层和高角度正断层,具有较高的地幔布格重力异常和微弱的磁性,大量蛇纹石化的地幔橄榄岩出露海底,火成岩地壳较薄甚至不存在。南海西南次海盆具有较慢速扩张率(全扩张率:50~35mm·yr^(-1)),其接近消亡洋中脊中央部分的地壳厚度也较薄,也有可能存在蛇纹石化地幔,具有超慢速扩张脊非岩浆增生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中脊 岩浆和非岩浆增生型地壳 蛇纹石化橄榄岩 西南次海盆 超慢速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