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涠洲岛边缘珊瑚礁的生物侵蚀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江绿苗 陈天然 +2 位作者 赵宽 张婷 许莉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65,共11页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边缘珊瑚礁面临着来自自然与人类的双重压力。海水富营养化引起的生物侵蚀加剧,虽然较为隐蔽,但却会对珊瑚群落的发育以及礁格架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是边缘珊瑚礁潜在的危害之一。本研究在南海北部涠洲岛三个典型的...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边缘珊瑚礁面临着来自自然与人类的双重压力。海水富营养化引起的生物侵蚀加剧,虽然较为隐蔽,但却会对珊瑚群落的发育以及礁格架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是边缘珊瑚礁潜在的危害之一。本研究在南海北部涠洲岛三个典型的边缘珊瑚礁开展了近一年的原位侵蚀实验,定量分析了珊瑚礁的生物侵蚀强度与侵蚀速率,并结合卫星遥感监测的水体环境参数,探究了珊瑚礁侵蚀与海水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大型侵蚀生物的侵蚀速率相比侵蚀强度更能够指示海水富营养盐与高浊度环境,而侵蚀强度能够体现侵蚀生物的群落演替阶段。此外,将涠洲岛生物侵蚀速率数据与全球其他典型珊瑚礁区域进行对比,发现涠洲岛生物侵蚀速率处于全球中等水平(以内部大型侵蚀生物为主导),但在其所属的“人为边缘礁”类型中为较低水平。结合气候变化、城市化发展、礁体健康状况等趋势以及本研究结果,推测涠洲岛的生物侵蚀可能会继续加强,达到“人为边缘礁”的高侵蚀水平,并进一步加剧珊瑚礁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珊瑚礁 生物侵蚀速率 原位侵蚀实验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下地质储氢技术研究进展及挑战
2
作者 关慧心 赵明辉 +1 位作者 黄瑞芳 许鹤华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共17页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长,氢能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储备,其储存技术受到广泛关注。陆上储氢系统存在氢气泄漏、污染饮用水和灾变伤人等风险。而海下岩层地质环境相对稳定,密闭性好,海下离岸储氢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与快速发展。目前...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长,氢能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储备,其储存技术受到广泛关注。陆上储氢系统存在氢气泄漏、污染饮用水和灾变伤人等风险。而海下岩层地质环境相对稳定,密闭性好,海下离岸储氢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与快速发展。目前主要的地下储气技术包括盐穴、含水层和枯竭油气藏储气库3种,其中盐穴储气库在欧美多国已经运行多年,技术基础较为成熟,然而我国滨海并无适合建设盐穴的地层,盐穴储氢库只能在内陆建设。我国滨海地下含水层和油气藏较为丰富,亟须及时开展海下储氢的相关地质研究,推动不同海域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氢能产业的全面发展。发展海下储氢技术不仅在选址过程中需要运用最新的地球物理方法,结合氢气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详细评估海下特殊的地质条件,同时要综合考虑地质、水文、生物化学和矿物学等因素,以确保合理规划和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 海下 盐穴 含水层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诸岛自然科学调查研究概述——纪念中国政府收复南海诸岛70周年(2) 被引量:7
3
作者 赵焕庭 王丽荣 袁家义 《热带地理》 2017年第5期649-658,共10页
近百年来,中国应形势需求和国力状况开展了对南海诸岛的自然科学调查研究,研究分阶段和分片区进行:20世纪20―30年代首开南海诸岛的现代自然科学调查研究;1946年南海诸岛收复后的科学调查研究;20世纪70年代重开西沙、中沙、东沙群岛科... 近百年来,中国应形势需求和国力状况开展了对南海诸岛的自然科学调查研究,研究分阶段和分片区进行:20世纪20―30年代首开南海诸岛的现代自然科学调查研究;1946年南海诸岛收复后的科学调查研究;20世纪70年代重开西沙、中沙、东沙群岛科学调查研究;20世纪80年代开展大规模的南沙群岛科学考察。调查研究规模逐次变大,涉及学科增加,参加调查研究的单位与人员增多,获得实际资料更加丰富,成果累累,成效显著,推动了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同时对国家的南海诸岛维权、建设和生产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诸岛 自然科学 科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SS-IR测量水位的精度评估和站点对比:以中国南海北部和日本南部站点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叶脉 李琳琳 +2 位作者 彭冬菊 王培涛 邱强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3,共13页
通过南海北部和日本多个实例,量化分析影响近岸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干涉反射计(GNSS-IR)反演潮位或风暴潮过程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接收机所能接收的卫星信号波段数量、反射信号功率对反演的时间分辨率和精度影响巨大。研究以中... 通过南海北部和日本多个实例,量化分析影响近岸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干涉反射计(GNSS-IR)反演潮位或风暴潮过程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接收机所能接收的卫星信号波段数量、反射信号功率对反演的时间分辨率和精度影响巨大。研究以中国香港HKQT站点为例量化多模多频GNSS-IR监测风暴潮的优势,同时展示日本J425站点在潮位站空缺地区记录完整风暴潮波形的能力。分别针对卫星信号接受波段、硬件配置、台站架设位置和架设高度等因素,对未来架设具有测量海平面能力的近岸GNSS站点提供具体的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IR 长期水位 风暴潮 反演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原位分层声学测量模拟装置的设计与实验
5
作者 李跃金 邹大鹏 +3 位作者 杨华勇 崔小明 吴磊 李赶先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7,共7页
【目的】为研究原位测量装置的测量特性和不同环境下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的变化机制,设计一种海底原位分层声学测量模拟装置。【方法】装置主要由分层运动控制单元、声学测量单元和计算机控制单元三部分组成,通过电动缸对声学测量探杆进... 【目的】为研究原位测量装置的测量特性和不同环境下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的变化机制,设计一种海底原位分层声学测量模拟装置。【方法】装置主要由分层运动控制单元、声学测量单元和计算机控制单元三部分组成,通过电动缸对声学测量探杆进行定位运动与连续运动控制,实现对声学测量探杆运动精度分析。通过在水中进行测量标定,获得装置声学测量探杆的校正距离差和扩散衰减系数。通过模拟原位分层声学测量实验,实现不同类型海底沉积物的声学特性测量。【结果与结论】声学测量探杆的校正距离差为77.14 mm,此装置发射声波的平均扩散衰减系数为(34.30±0.46)dB/m。声学测量探杆运动控制精度高,能准确运动到不同层中进行声学特性分层测量,定位测量和连续测量两种测量方式都能获得稳定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测量 海底沉积物 声学特性 系统标定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结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子英 姚永坚 +4 位作者 汪俊 唐江浪 高红方 李学杰 曾程辉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5-276,共12页
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内发育了大量强振幅的壳内倾斜反射体,它记录了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深入研究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及成因,对认识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刻画了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 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内发育了大量强振幅的壳内倾斜反射体,它记录了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深入研究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及成因,对认识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刻画了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特征及内部变形,初步探讨了其发育成因。研究表明,东部次海盆南、北部都发育强振幅的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反射体大部分终止于Moho反射界面,但南北部倾斜反射体的分布范围、结构特征及成因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长度北长南短,北长约15~22 km,南长约5~8 km;分布范围北大南小,北部南北向长约150 km,南部南北向长约70 km。下地壳倾斜反射区的Moho面埋深起伏差异明显北小南大,北为0.5 s,南有1.2 s。基底北部平坦南部起伏大,洋壳厚度北部厚南部薄,推测东部次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是非对称性和非均一的。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成因可能与同岩浆断裂、水热循环、壳幔过渡区岩浆间隙侵入和基底深大断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部次海盆 下地壳倾斜反射体 结构特征 发育成因 洋壳增生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沉积物纵波声速随孔隙度变化的物理机制
7
作者 李赶先 龙建军 《应用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3-422,共10页
为建立高精度海底沉积物纵波声速预估公式和揭示沉积物纵波声速与相关参数响应机制,通过对海底沉积物测试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了海底沉积物纵波声速随孔隙度变化的最小值,并用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小值坐标公式,对该文及众多学者得到的不... 为建立高精度海底沉积物纵波声速预估公式和揭示沉积物纵波声速与相关参数响应机制,通过对海底沉积物测试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了海底沉积物纵波声速随孔隙度变化的最小值,并用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小值坐标公式,对该文及众多学者得到的不同海区沉积物纵波声速随孔隙度变化的最小值及其孔隙度临界值进行了统一分析。计算表明,不同海区沉积物纵波声速随孔隙度变化的最小值变动范围在1468.59-1520.22m/s之间,相应孔隙度临界值变动范围在0.69-0.88之间。分析表明,不同学者的经验公式归属于声学理论推导的统一数学表达形式。研究表明,海底沉积物纵波声速随孔隙度变化最小值形成是由沉积物颗粒耦合作用影响纵波传播造成的,进而揭示出海底沉积物的颗粒在海水中的接触或悬浮状态、弹性应变变化等因素影响纵波声速变化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沉积物 纵波声速 最小值 孔隙度 颗粒悬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克兰俯冲带巨厚沉积层速度结构及含水量分布特征
8
作者 于传海 刘思青 +3 位作者 高维 曾信 赵旭 徐敏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4-1068,共15页
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是全球超低角度俯冲、巨厚沉积覆盖、特宽增生楔的俯冲带端元代表,其巴基斯坦海域区段构造特征复杂、大震活动频繁.巨厚沉积层的结构、固结状态及含水量直接影响着俯冲带的板片耦合程度、地震活动与构造演化特征.... 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是全球超低角度俯冲、巨厚沉积覆盖、特宽增生楔的俯冲带端元代表,其巴基斯坦海域区段构造特征复杂、大震活动频繁.巨厚沉积层的结构、固结状态及含水量直接影响着俯冲带的板片耦合程度、地震活动与构造演化特征.莫克兰俯冲带海上探测数据有限,沉积分层结构与力学属性仍不清楚,严重制约了其俯冲动力学过程和地震发育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基于2018年中巴联合航次获取的主动源海底地震仪数据,通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取了莫克兰俯冲带穿过深海盆地、变形前缘和增生楔的沉积层速度结构,揭示了其孔隙度结构和含水量分布特征.模型结果显示,莫克兰俯冲带输入沉积厚达8.2 km,地震P波速度达4.5 km·s^(-1),4 km埋深之下沉积物固结成岩.莫克兰俯冲带浅部含水量在15 wt%以上,俯冲沉积脱水固结程度较高,含水量在3 wt%以下,高固结沉积可能增加莫克兰俯冲带的大震孕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克兰俯冲带 沉积层 速度结构 孔隙度 孕震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群岛珊瑚礁2015-2023年间海岸地貌演化与其区域海洋环境特征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中伟 赵璇 +1 位作者 陈天然 李伟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44,共20页
西沙群岛地处海南岛到南海诸岛的中心位置,是构造和生物交互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质地貌体,但西沙群岛又地处南海典型气候脆弱区,是我国遭受台风、风暴潮等极端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未来推进西沙群岛的岛礁资源高质量发展,势必会... 西沙群岛地处海南岛到南海诸岛的中心位置,是构造和生物交互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质地貌体,但西沙群岛又地处南海典型气候脆弱区,是我国遭受台风、风暴潮等极端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未来推进西沙群岛的岛礁资源高质量发展,势必会扩大西沙珊瑚礁海岸的使用规模,加上全球气候日益恶化多重威胁所加重的海洋环境灾害风险,使得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岸的海洋防灾减灾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揭示珊瑚礁海岸对于海洋环境的地貌响应,就成为了厘清珊瑚礁在未来海洋环境影响下的生存前景和经略海洋可持续性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本文选取西沙群岛的18个珊瑚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海洋卫星遥感数据获取了它们在2015和2023年的海岸地貌影像,通过海洋地质和海岸地貌理论分析了珊瑚礁海岸地貌的演化特征,利用物理海洋分析方法刻画了它们所处海域的海洋环境特征,尝试利用海洋环境特征解释其海岸地貌演化空间差异性的原因。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珊瑚礁海岸地貌演化与其区域海洋环境特征之间强关联性较弱(R2仅在0.06~0.21区间)。因此本文建议未来在科学评判西沙珊瑚礁在全球海洋环境变化下的生存前景时,需要在综合考虑海洋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加强对珊瑚礁所处地貌演化阶段、原始地形地貌、沉积动力过程、生物种群类型等影响作用的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珊瑚礁 岸线演化 海洋遥感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新世早期块体搬运复合体运动标志识别与分析——以琼东南盆地东北陆坡为例
10
作者 琚泽龙 詹文欢 +9 位作者 郭建 吴晓川 李健 姚衍桃 冯英辞 孙杰 王玭 易虎 黄嘉宪 熊鑫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124,共17页
文章通过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琼东南盆地东北部陆坡发现了4期块体搬运沉积复合体(masstransport complexes,MTCs):MTC1、MTC2、MTC3和MTC4。其中,MTC1、MTC2和MTC4发育规模较小,内部挤压程度低,平均厚... 文章通过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琼东南盆地东北部陆坡发现了4期块体搬运沉积复合体(masstransport complexes,MTCs):MTC1、MTC2、MTC3和MTC4。其中,MTC1、MTC2和MTC4发育规模较小,内部挤压程度低,平均厚度130~150m;MTC3发育规模最大,内部变形最为剧烈,平均厚度200m。通过识别和分析MTC3内部和外部的运动学标志,确定了其向西南方向搬运,并将其发育过程划分为初始边坡失稳阶段、滑移阶段和流体转换阶段。根据本次识别的MTCs形态及内部结构特征,结合研究区的构造与气候演化背景,认为该多期次MTCs的发育受地层坡度、海平面波动和高沉积速率的共同影响,而红河断裂带持续走滑运动是其发育的主导控制因素。具体而言,中新世晚期(10.5Ma)以后海平面的快速降低和上升,改变了沉积物强度和地层压力参数,促进了MTCs的发育;5.5Ma以来琼东南盆地的快速沉降导致可容纳空间增大、物源进积以及坡度加大等,为多期次MTCs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红河断裂带持续走滑运动引发的断层活动则是触发该区域多期次MTCs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块体搬运复合体 地震反射特征 运动标志 发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368/368X航次推动南海国际化海洋科考成果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珍 林间 +2 位作者 汪品先 翦知湣 李春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29,共12页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在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OceanDrillingProgram,IODP),迄今为止已组织了4+1个航次的大洋钻探。通过IODP-CPP(complimentary proposal project)项目,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了349、367/368/368X多...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在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OceanDrillingProgram,IODP),迄今为止已组织了4+1个航次的大洋钻探。通过IODP-CPP(complimentary proposal project)项目,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了349、367/368/368X多个钻探航次,实现了对南海张裂—破裂—扩张发育历史的钻探和取样,对南海生命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367/368/368X航次在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钻探取得的最新成果,证实南海北部陆缘不同于伊比利亚型陆缘,具有陆洋转换迅速的特点,洋陆过渡带地壳内有一定程度的同张裂岩浆侵入和底侵。钻探航次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钻探结果提升了对陆洋转换过程和机制的认识。航次期间,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极大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对钻探平台管理、国际大团队合作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和科普互动等各方面的认识,加快了中国海洋科考国际化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陆缘伸展-破裂 大洋钻探 国际合作 人才培养与科普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诸岛的自然环境、资源与开发——纪念中国政府收复南海诸岛70周年(3) 被引量:16
12
作者 赵焕庭 王丽荣 袁家义 《热带地理》 2017年第5期659-680,693,共23页
结合近百年几代科学工作者在南海诸岛开展的自然科学调查研究,从区域地质地貌、气候、海洋水文、海洋生物、陆地生物、土壤、自然综合体和自然区划等方面对南海诸岛的自然环境进行了综合阐述;继而从国土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油气... 结合近百年几代科学工作者在南海诸岛开展的自然科学调查研究,从区域地质地貌、气候、海洋水文、海洋生物、陆地生物、土壤、自然综合体和自然区划等方面对南海诸岛的自然环境进行了综合阐述;继而从国土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油气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灰沙岛陆地生物资源和水资源、港口航道资源及海洋―大气能资源等方面对南海诸岛拥有的自然资源进行了详细解释。在此基础上,结合其自身禀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提出了科学开发南海诸岛的策略。南海诸岛的开发,除了大力发展旅游业、捕捞业和环礁潟湖养殖业外,应重点推进海洋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诸岛 自然环境 资源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凹陷花岗岩潜山储层条件分析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13
作者 罗伟 蔡俊杰 +2 位作者 万琼华 高翔 阎贫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6-135,共10页
南海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经过近四十年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已经进入复式勘探阶段,急需开拓新的勘探领域。其中之一的花岗岩古潜山勘探由于一直没有钻遇油藏导致潜力受到学界质疑。为开拓火成岩油气藏勘探领域,优选惠州凹陷A构造作为靶区... 南海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经过近四十年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已经进入复式勘探阶段,急需开拓新的勘探领域。其中之一的花岗岩古潜山勘探由于一直没有钻遇油藏导致潜力受到学界质疑。为开拓火成岩油气藏勘探领域,优选惠州凹陷A构造作为靶区后成功钻探珠江口盆地第一口花岗岩潜山油藏发现井。对井壁取心、薄片和FMI(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成果进行分析,储层段裂缝有成组缝、网状缝和孤立缝3种类型,存在4个裂缝较为发育的层段;次生溶蚀主要包括沿裂缝溶蚀和溶蚀孔洞。垂向上受差异风化淋滤改造分为黏土带、碎裂-裂缝带和基岩带。储集空间以伴生缝为主,裂缝被方解石充填。应用RCI(储层表征仪)和MDT(模块式电缆储层动态测试器)测试油藏的情况并分析生、储、盖和运移条件,揭示其石油地质意义和领域性突破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潜山 储层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边缘火山活动所反映的板片窗构造 被引量:4
14
作者 唐琴琴 詹文欢 +4 位作者 李健 冯英辞 姚衍桃 孙杰 黎雨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9-126,共8页
从全球板块构造环境来看,与洋脊俯冲有关的板片窗占据绝大部分比例,俯冲洋脊板片正处于新生过程,热量大,具有正浮力(<10 Ma),在俯冲过程中容易撕裂形成板片窗。南海古扩张脊沿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南海东部边缘火山活动在... 从全球板块构造环境来看,与洋脊俯冲有关的板片窗占据绝大部分比例,俯冲洋脊板片正处于新生过程,热量大,具有正浮力(<10 Ma),在俯冲过程中容易撕裂形成板片窗。南海古扩张脊沿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南海东部边缘火山活动在吕宋岛上表现为东西双火山链,上新世期间,西火山链停止活动,而东火山链内的岩浆活动几乎完全是在第四纪。东西双火山链在20°N向南开始分支,东火山链在17.8°N停止,西火山链往南一直延伸到民都洛岛,东西火山链之间的火山空隙即反映了南海古扩张脊沿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形成的板片窗构造。同时,根据吕宋岛晚中新世以来埃达克岩的空间分布空隙和时间空隙特征,反映在吕宋岛17°~17.5°N存在板片窗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洋脊俯冲 海沟 火山活动 板片窗 南海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类型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文静 王英民 +3 位作者 何敏 陈维涛 徐少华 卓海腾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8-66,共9页
陆架边缘三角洲研究对于区域水动力条件分析及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二维、三维地震数据及测井曲线等,通过地震剖面内部层序划分、平面属性与切片提取分析、测井相解释等手段,在中中新世晚期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识别出... 陆架边缘三角洲研究对于区域水动力条件分析及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二维、三维地震数据及测井曲线等,通过地震剖面内部层序划分、平面属性与切片提取分析、测井相解释等手段,在中中新世晚期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识别出可容空间驱动的河控、浪控及河流-波浪交互作用3种类型的陆架边缘三角洲。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发育规模受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形成位置与高位体系域背景下水道的发育位置相关。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物性较好,储盖组合良好,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边缘三角洲 主控因素 中中新世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缘钻探选址:滨海断裂带大型海洋地质灾害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晓东 张锦昌 +1 位作者 邱强 林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53-2865,共13页
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缘的一条大型活动断裂带,其位置靠近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滨海断裂带全长超过1200 km,包括西段(北部湾-阳江),中段(珠江口)和东段(粤东-福建)。其西段和东段历史上至少曾发生过4次大地震(M7+),中段目前是一个大地震空... 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缘的一条大型活动断裂带,其位置靠近我国华南沿海地区。滨海断裂带全长超过1200 km,包括西段(北部湾-阳江),中段(珠江口)和东段(粤东-福建)。其西段和东段历史上至少曾发生过4次大地震(M7+),中段目前是一个大地震空区。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高度密集的今天,如果滨海断裂带再次发生大地震并触发海啸,必将对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造成灾难性破坏。由于缺乏完整的历史地震记录和针对古地震的钻孔沉积研究,目前尚不清楚滨海断裂带大地震的准确次数、空间分布和复发周期,以及中段大地震空区的主要原因(断层蠕滑或大地震周期较长),因此无法有效评估该断裂带的大地震破裂分段和灾害风险。本研究总结了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重点描述了3次历史大地震及引发的灾害影响,和国际上针对海底大地震的钻探研究经验。根据这些信息,本文建议在断裂带的西段、中断和东段进行大洋钻探,获取穿过断层带的关键沉积和岩石样品,利用沉积古地震方法重建滨海断裂带东段和西段的大地震历史和复发周期,研究断层带的岩石物理性质,揭示滨海断裂中段大地震空区的成因,解析断层分段式破裂的原因,为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断裂带 大洋钻探 断裂结构 钻孔沉积 地震 海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涌浪静校正新技术及其在海洋单道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17
作者 王强 郑昱 +2 位作者 黎金梅 赵明辉 张佳政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178,共13页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海上风、涌浪的存在严重影响高分辨率海洋地震资料的采集质量,进而影响数据处理和构造解释。而现有的涌浪静校正方法,无论是模型道互相关技术、中/均值滤波技术等基于数据自身特征抑或是利用单/多波束水深数据等外部...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海上风、涌浪的存在严重影响高分辨率海洋地震资料的采集质量,进而影响数据处理和构造解释。而现有的涌浪静校正方法,无论是模型道互相关技术、中/均值滤波技术等基于数据自身特征抑或是利用单/多波束水深数据等外部信息约束的方法,均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与应用局限,因此研究一种简单、快捷、高效的涌浪静校正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事实,文章提出了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的涌浪静校正技术。首先介绍了VMD的基本原理和涌浪压制的实现步骤,接着对水平层状模型进行了合成数据试算,最后对野外实测资料进行了涌浪压制,并就该方法的可靠性开展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海底地形是简单的平缓起伏还是复杂的崎岖不平,VMD方法均能够有效压制涌浪效应引起的同相轴高频抖动,改善能量分散,消除毛刺,使原本混乱模糊的反射层位信息变得清晰、光滑、连续,极大地提高了剖面分辨率及信噪比,有效地提高了后续地层划分及剖面解释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涌浪静校正 变分模态分解 皮尔逊相关系数 信噪比 单道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预测南海热流
18
作者 秦雪 许鹤华 +2 位作者 李泯 邵佳 姚永坚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89-3206,共18页
南海热流数据是研究南海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基础数据.由于受到海洋调查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南海热流站位表现出空间站位不均衡的特点.鉴于热流数据的重要性,为弥补部分区域的热流,我们尝试使用支持向量机、梯度提升回归树、极端梯度提... 南海热流数据是研究南海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基础数据.由于受到海洋调查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南海热流站位表现出空间站位不均衡的特点.鉴于热流数据的重要性,为弥补部分区域的热流,我们尝试使用支持向量机、梯度提升回归树、极端梯度提升树和随机森林四种机器学习算法对南海区域的热流进行预测.我们共收集到958个热流数据,并在数据预处理阶段排除了14个异常值.然后,将944个热流实测值与十种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组合为数据集,并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占比80%)和测试集(占比20%).为了量化预测性能,我们使用了三个度量标准来评估此次机器学习算法的性能.根据模型的评估指标,我们发现:随机森林算法和梯度提升回归树算法表现较为出色,其实际测量值与预测值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64%和60%,其相对误差(以归一化均方根误差表示)分别为0.092和0.097;我们将四种机器学习算法结合使用时,发现混合模型要比部分单一模型预测的准确度高;最终,我们基于上述模型,成功绘制出了新的南海热流图,相较于传统的克里金插值,机器学习预测结果呈现出更详细的特征,并且可以为热流观测缺失的区域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热流 支持向量机 随机森林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中西部第四纪火山岩的^(40)Ar/^(39)Ar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响 张宗言 +2 位作者 李海勇 张楗钰 白秀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2-521,共10页
雷州半岛地区第四纪火山岩广泛分布,但对火山岩形成的时代还存在争议。文章利用高精度的激光阶段加热^(40)Ar/^(39)Ar法对雷州半岛中西部火山岩的年龄进行了测定,并结合与相邻地层的接触关系,划分了2个火山活动旋回。第Ⅰ旋回火山岩呈... 雷州半岛地区第四纪火山岩广泛分布,但对火山岩形成的时代还存在争议。文章利用高精度的激光阶段加热^(40)Ar/^(39)Ar法对雷州半岛中西部火山岩的年龄进行了测定,并结合与相邻地层的接触关系,划分了2个火山活动旋回。第Ⅰ旋回火山岩呈夹层产于湛江组内部,仅见于钻孔ZKC12中,岩性为橄榄拉斑玄武岩;第Ⅱ旋回火山岩在区内分布最广,覆盖在湛江组之上,^(40)Ar/^(39)Ar年龄为2.02~0.88 Ma,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至早更新世晚期,结合与周围地层的接触关系,进一步划分为4个喷发期。第1喷发期(Ⅱ_(1))规模最大,出露面积最广,形成2个喷发中心,^(40)Ar/^(39)Ar年龄为2.02±0.03 Ma;第2喷发期(Ⅱ_(2))主要分布于锅盖岭和北插一带,^(40)Ar/^(39)Ar年龄分别为1.77±0.03 Ma、1.70±0.03 Ma;第3喷发期(Ⅱ_(3))喷发中心位于火炬农场,^(40)Ar/^(39)Ar年龄为1.51±0.07 Ma;第4喷发期(Ⅱ_(4))岩性以沿裂隙喷发形成的溢流相的玄武质熔岩为主,^(40)Ar/^(39)Ar年龄为0.88±0.14 Ma。火山活动明显受北东向和北西向基底断裂的控制。研究成果为雷州半岛地区火山活动时代、期次和活动规律研究提供了重要年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40)Ar/^(39)Ar法 火山旋回 第四纪 雷州半岛 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维护与回归——纪念中国政府收复南海诸岛70周年(1)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焕庭 王丽荣 袁家义 《热带地理》 2017年第5期634-648,共15页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管理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民国时期南海诸岛分群并被命名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1934年统称南海诸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南海诸岛先后被日军窃据和法军侵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军侵占,中国...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管理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民国时期南海诸岛分群并被命名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1934年统称南海诸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南海诸岛先后被日军窃据和法军侵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军侵占,中国政府和人民不断抗争。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际,1946年12月,中国政府依国际约法派出文武官员收复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1947年3月收复东沙群岛,整个南海诸岛主权回归,迄今已70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周边的南越及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恣意派兵霸占中国南海诸岛部分岛礁,分割中国海疆,在其霸占的多个岛礁上建筑机场及港口,扩军备,掠夺中国海洋渔业资源与油气资源。还屡次制造磨擦,甚至挑起局部战争。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域外大国美国和日本相继介入,支持南海周边某些国家挑衅中国主权,形势更趋复杂和严重。但中国坚定保卫南海诸岛主权,收复部分岛礁。1974年1月,中国海军在西沙群岛永乐环礁自卫反击战胜利,收复了永乐环礁。1988年3月,中国海军在南沙群岛赤瓜礁自卫反击战完胜,乘胜收复与进驻了赤瓜礁、华阳礁、永暑礁、南薰礁、东门礁、渚碧礁和美济礁等7个礁。2012年,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三沙市,从此对南海诸岛(除东沙群岛)的管治、建设和开发,揭开了新的一页。最近建成了永暑礁、渚碧礁和美济礁3大人工岛军民共用海空基地,鼎足而立,同永兴岛和海南岛的基地呼应,威镇南海。同时加强外交活动,粉碎了菲律宾提出的、由非法的海牙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炮制的荒谬"裁决",捍卫了中国在南海诸岛的主权;优化了南海国际环境,一改南海诸岛中国维权的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诸岛 西沙群岛 南沙群岛 南海 主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