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3篇文章
< 1 2 1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引力波探测精密光束指向”专题导读
1
作者 王晨 王轩 冯野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共2页
随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断深入,引力波探测已成为揭示宇宙起源、物质结构及演化等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引力波作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预言,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观测宇宙的窗口。2016年,美国LIGO计划首次探测到高频引力波信号,... 随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断深入,引力波探测已成为揭示宇宙起源、物质结构及演化等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引力波作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预言,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观测宇宙的窗口。2016年,美国LIGO计划首次探测到高频引力波信号,次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的新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物理学奖 宇宙起源 引力波探测 宇宙探索 基础科学问题 光束指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折返式光学系统反射镜组件胶层粘接设计与精密测量
2
作者 赵岳 郭惠楠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8-226,共9页
为了满足折返式光学系统在空间环境中的应用,本文以某空间燃烧光学实验设备中的纹影光学系统为例,针对传统反射镜粘接工艺易受温度变化而影响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反射镜组件胶层粘接设计与量化分析方法,并对其空间姿态的... 为了满足折返式光学系统在空间环境中的应用,本文以某空间燃烧光学实验设备中的纹影光学系统为例,针对传统反射镜粘接工艺易受温度变化而影响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反射镜组件胶层粘接设计与量化分析方法,并对其空间姿态的精密测量进行了研究。采用环氧树脂胶作为反射镜组件的主要粘接剂,并以无热化作为约束条件,对粘接胶层理论计算方程进行改进优化;通过多目标仿真分析及数据拟合,选取合适的胶层厚度,并利用中心偏差测量仪及工装测量法实现反射镜与镜框共轴装配。在此基础上,采用坐标转换法建立基于经纬仪测量的反射镜组件装调坐标系,推导出平面反射镜组件俯仰及方位偏差与经纬仪测量值的对应关系,并通过经纬仪及五棱镜构建测量基准面实现反射镜组件空间姿态的精密测量。最终环境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可实现燃烧光学实验纹影光学系统在空间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工作,其平面反射镜粘接后面型精度RMS为0.023λ,平面反射镜组件与光学系统光轴夹角均优于10″,光学设备在温度范围为-5℃~+45℃时成像清晰。该方法目前也应用于其他在研项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镜粘接 无热化 有限元仿真 精密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元件脉冲离子束超精密智能修形策略(封面文章·特邀)
3
作者 谢凌波 石峰 +5 位作者 田野 巩保启 乔冬阳 孙国燕 郭双鹏 周港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54,共15页
IBF在实现纳米精度的材料去除时,对加工环境及机床精度要求很严格。提出了一种新的脉冲离子束(Pulse Ion Beam,PIB)加工方式,解放了机床的动态性能对加工的影响,避免了连续束流带来的额外去除层。首先对PIB的实现原理进行了说明,验证了... IBF在实现纳米精度的材料去除时,对加工环境及机床精度要求很严格。提出了一种新的脉冲离子束(Pulse Ion Beam,PIB)加工方式,解放了机床的动态性能对加工的影响,避免了连续束流带来的额外去除层。首先对PIB的实现原理进行了说明,验证了其良好的加工性能及出色的材料去除分辨率。其次针对新工艺,仿真分析了PIB加工的优势区间,制定了基于误差分布梯度的加工策略,并利用蚁群算法进行了加工轨迹优化,减少了57.7%的无效路径。最后利用PIB以及新的加工策略,在90 mm的有效口径内实现了0.552 nm精度的光学表面获取,验证了新加工系统和策略的可行性。该研究扩展了离子束作为一种超精密加工方法的应用场景,可以将其作为需要大面积去除微量材料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加工 脉冲离子束 智能修形策略 超精密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X射线分幅相机的高精度低抖动精密同步系统设计
4
作者 赵森 缑永胜 +6 位作者 杨阳 陈震 王博 冯鹏辉 徐岩 田进寿 刘百玉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9,共13页
提出一种结合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计数延时与数字延时芯片的综合方案,采用精密时间测量技术对触发抖动进行高精度测量,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延时芯片对触发抖动进行补偿从而实现消抖,并完成一个系统时钟周期内的细延时。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所... 提出一种结合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计数延时与数字延时芯片的综合方案,采用精密时间测量技术对触发抖动进行高精度测量,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延时芯片对触发抖动进行补偿从而实现消抖,并完成一个系统时钟周期内的细延时。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同步系统能够将触发抖动控制在30 ps以内,延时精度控制在20 ps以内,触发延时控制在90 ns以内。该系统的实现将有助于有效提高ICF实验中X射线分幅相机拍摄的图像信息的完整性,进而促进ICF研究的深入发展。此同步系统的应用对于进一步提升ICF点火实验的精度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且其高精度的时间控制能力在其他领域的高精度同步系统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约束聚变 分幅相机 精密同步 触发抖动 数字芯片延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火星沙尘暴探测的广角多光谱成像光学系统设计
5
作者 郭浩 杨建峰 +1 位作者 马小龙 吕娟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70,共15页
为实现火星沙尘暴全球监测,解决目前国内外火星沙尘暴探测系统存在谱段分离、结构复杂、视场小、谱段窄等问题,设计了一个广角多光谱成像系统。该系统采用反远摄结构实现广角成像,利用具备偏振滤光和光谱滤光的复合偏振滤光片实现多光... 为实现火星沙尘暴全球监测,解决目前国内外火星沙尘暴探测系统存在谱段分离、结构复杂、视场小、谱段窄等问题,设计了一个广角多光谱成像系统。该系统采用反远摄结构实现广角成像,利用具备偏振滤光和光谱滤光的复合偏振滤光片实现多光谱成像。选用像元数为2048×2048,像元尺寸为11μm的CMOS图像传感器,实现了F数为11,探测视场为130°×30°,探测谱段为260 nm~750 nm内6谱段的广角多光谱成像。系统最大口径68 mm、总长185 mm。该成像系统在全谱段全视场范围内,在截止频率46 lp/mm处MTF值大于0.46,最大点列图RMS半径小于10.3μm,像面相对照度大于0.74,在工作温度-40℃~+50℃内系统温度适应性良好。该设计基本可以满足火星沙尘暴探测要求,为后续火星沙尘暴探测光学系统的研制提供了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沙尘暴探测 光学设计 多光谱成像 鱼眼镜头 广角成像 紫外成像 消色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可见光双波段复合光电制导组件共口径光学系统设计
6
作者 唐利孬 聂志强 +1 位作者 任丽 牛霞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0-214,共15页
设计了一套激光/可见光双波段复合光电制导组件共口径光学系统。共口径光学结构可以压缩系统尺寸,可见光成像子系统可以获得目标的高清图像,激光接收光学子系统可以对目标反射的激光光斑中心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整个系统入射光通光口径... 设计了一套激光/可见光双波段复合光电制导组件共口径光学系统。共口径光学结构可以压缩系统尺寸,可见光成像子系统可以获得目标的高清图像,激光接收光学子系统可以对目标反射的激光光斑中心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整个系统入射光通光口径26.7 mm,可见光成像系统F数为3,在5 km的作用距离内可识别出4.6 m×2.3 m的车辆类目标,在15 km的作用距离内可识别出10 m×10 m的建筑类目标;激光接收光学子系统全接收视场±5°,线性接收视场±1.3°,截获距离大于8 km。整体光学系统长度为90 mm,宽度为44.5 mm。加入机械结构后体积为93.6 mm×68 mm×50 mm,重量为227克。该系统结构简单紧凑,装调难度低,适用于光电制导组件小型化发展趋势,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光电制导组件 共口径 可见光成像系统 激光接收光学系统 四象限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探测成像一体化光学设计及杂散光分析
7
作者 边立国 李旭阳 +3 位作者 陈钦芳 许彤裕 陆志贤 张力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22,共11页
针对小行星探测成像的任务需求,为降低系统复杂性并减小加工装调难度,设计了一种不进行分光路也能对点目标探测、对面目标成像的探测成像一体化折反式光学系统。该系统采用R-C加校正镜的系统构型,工作于可见光波段,焦距为1472 mm,F数5.... 针对小行星探测成像的任务需求,为降低系统复杂性并减小加工装调难度,设计了一种不进行分光路也能对点目标探测、对面目标成像的探测成像一体化折反式光学系统。该系统采用R-C加校正镜的系统构型,工作于可见光波段,焦距为1472 mm,F数5.26,全视场角为0.895°,成像质量良好,结构紧凑,公差可以满足加工装配要求。考虑到暗弱目标探测的需求,采用近似计算的方式求解系统后向散射杂散光,并给出各光学表面粗糙度具体要求;此外,根据系统结构形式设计了相应的内外遮光罩来抑制视场外杂散光。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在给定面型粗糙度和遮光结构条件下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成像 杂散光 后向散射 小行星 遮光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轴偏光瞳主被动复合无焦光学成像系统设计(特邀)
8
作者 张力 李旭阳 +3 位作者 袁灏 陆志贤 许彤裕 边立国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70,共13页
为更好满足空间远距离跟踪成像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可调焦的主被动复合光学成像系统,实现了高缩束比、高分辨成像的目的。前端光学系统以共轴三反系统为基础,通过离轴优化设计了焦距为2500 mm,视场角0.12°×0.12°,F数为8.3... 为更好满足空间远距离跟踪成像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可调焦的主被动复合光学成像系统,实现了高缩束比、高分辨成像的目的。前端光学系统以共轴三反系统为基础,通过离轴优化设计了焦距为2500 mm,视场角0.12°×0.12°,F数为8.33的共轴偏光瞳系统。后端光学系统采用共孔径分光结构,由分光镜分为两路。一路为被动可见光成像,工作谱段为450~850 nm,成像端采用5片透镜作为成像镜组,后两片透镜为补偿镜组可实现1 km~无穷远范围的连续调焦。另一路主动成像采用激光外差相干成像,工作波长为1550 nm,通过孔径分光完成收发一体的成像系统设计。设计结果表明,被动成像系统在100 lp/mm时各视场调制传递函数均大于0.34,接近衍射极限,主动成像系统波像差优于1/300λ,满足成像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偏光瞳 主被动复合 连续调焦 无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铌酸锂晶体的光束精密指向控制技术研究(特邀)
9
作者 赵卫岗 呼新荣 +2 位作者 葛锦蔓 刁文婷 冯野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9,共11页
系统对比分析现有光束指向控制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铌酸锂晶体的高精度电光光束指向控制方法。采用光轴对称结构,有效降低了电光晶体系统的有效热光系数,显著提升了器件的环境适应性能。数值计算和物理仿真证明了光束偏转的可行性。器... 系统对比分析现有光束指向控制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铌酸锂晶体的高精度电光光束指向控制方法。采用光轴对称结构,有效降低了电光晶体系统的有效热光系数,显著提升了器件的环境适应性能。数值计算和物理仿真证明了光束偏转的可行性。器件完成封装后,利用Zygo干涉仪测得器件中心通光区域的透射波像差RMS为0.2λ(λ=632.8 nm),红外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角度测量法,测得系统在15 kV电压下的最大光束偏转角度为1.88 mrad。实验结果证明了该器件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基于铌酸锂晶体的高精度光束偏转器件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星间激光干涉系统的半物理地面验证实验提供了关键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引力波探测 激光干涉测量 光束指向控制 电光晶体 半物理地面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光学轮式公自转末端执行器设计
10
作者 张建 赵俍骁 安飞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8-654,共7页
随着多领域光学设备应用的发展,带来了对高精度的光学元件的广泛需求,进而带来了对各项指标和加工设备的新挑战。工业机器人的诸多优势为光学批量加工带来可能,也就需要针对性的设计紧凑高效的末端执行器。本文以光学加工过程中对于球... 随着多领域光学设备应用的发展,带来了对高精度的光学元件的广泛需求,进而带来了对各项指标和加工设备的新挑战。工业机器人的诸多优势为光学批量加工带来可能,也就需要针对性的设计紧凑高效的末端执行器。本文以光学加工过程中对于球面轮式抛光末端执行器的需求为出发点,研制一款能够提供稳定抛光压力,并且能够实现规定设计输入参数,满足现代光学加工智能化抛光要求的球面轮式抛光末端执行器。另外在结构设计过程中使用带传动取代圆柱直齿齿轮传动,传动效率由73.5%提高至85.7%。通过强度仿真、去除函数建模,以及φ145 mm的平面镜定点研抛和φ360 mm的非球面镜抛光实验,完整验证了所设计的末端执行器的性能,结果符合实际工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加工 球面轮式抛光 去除函数 末端执行器 工业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曲面非制冷红外离轴三反光学系统设计
11
作者 栗星 王斌 +2 位作者 李锦鹏 高荣 毛祥龙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09,共9页
基于非制冷型800×600分辨率长波红外探测器,采用自由曲面形式设计了一种自由曲面非制冷红外离轴三反光学系统。该系统的焦距为103 mm,F数为1.47,视场角为7.5°×5.6°,工作波段范围为8~12μm。采用XY多项式自由曲面设... 基于非制冷型800×600分辨率长波红外探测器,采用自由曲面形式设计了一种自由曲面非制冷红外离轴三反光学系统。该系统的焦距为103 mm,F数为1.47,视场角为7.5°×5.6°,工作波段范围为8~12μm。采用XY多项式自由曲面设计的三片镜子进一步扩大了成像视场,解决了传统透射式红外光学系统视场角较小的问题。通过仿真计算确定了三片镜子的XY自由曲面面型,设计结果显示,在全视场范围内,该系统的光学传递函数在30 lp/mm处优于0.45,弥散斑直径小于一个像元尺寸,最大相对畸变小于3%,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在提升红外光学系统的成像视场和成像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无人机等空中目标的跟踪监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自由曲面 离轴三反 非制冷红外 成像光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图像处理的陕西西安白杨寨晚唐墓M1373壁画颜料层研究
12
作者 严静 唐兴佳 +5 位作者 贺章 王曾 陈爱东 张朋昌 董文强 高婧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6-1044,共9页
2022年11月出土于陕西西安白杨寨晚唐墓M1373是一项保存较好的晚唐墓葬遗产,其多彩多姿的墓葬壁画对于研究晚唐时期的祭祀、礼仪、音乐、服饰、艺术等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为研究唐宋之际的壁画风格题材转变提供了直接材料。然而,由于年... 2022年11月出土于陕西西安白杨寨晚唐墓M1373是一项保存较好的晚唐墓葬遗产,其多彩多姿的墓葬壁画对于研究晚唐时期的祭祀、礼仪、音乐、服饰、艺术等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为研究唐宋之际的壁画风格题材转变提供了直接材料。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该壁画颜料层依旧出现了许多典型病害,如颜料脱落、起甲、泥水污染等,加之后续揭取会给壁画颜料层带来人为干预,这会使得壁画信息受到一定影响。为此,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壁画揭取之前进行一体化图谱信息获取,而后采用光谱分析与高光谱图像处理技术对壁画表面颜料层进行分析,并以乐舞图为例,研究该壁画绘制的颜料与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该壁画红色、黄色、绿色等颜料采用了传统的赭石、土黄/石黄、石绿等矿物颜料,且在绘制地毯花卉时,红色颜料和绿色颜料被大量稀释使用,而黄色颜料使用并不明显;壁画绘制时用墨色或硬笔起底稿,用红线勾勒,底稿线与表层勾勒线大多存在偏移,且有些区域勾勒线与底稿线偏移较严重,说明起稿和定稿之间有一定的改动;同时,部分区域底稿线较为明显,部分区域则不太清晰,通过高光谱图像处理方法,发现了隐藏于颜料层表面或勾线之下的起稿线;该壁画主要采用了分布式非重叠二维直视的画面布局方式,空间立体感稍差,但对于乐手手指和乐笛交汇的多个位置,有的出现了前景与背景图案非重叠的二维直视绘制方式,有的出现了少量前景与背景图案重叠的二维透视绘制方式,说明该壁画在绘制前和绘制时进行较好的布局设计,且未出现明显的涂改。此外,还发现该壁画存在一些隐藏的污水污染病害。上述研究为该壁画的现场保护方案制定和后续研究与保护修复等提供了数据资料、研究方法和初步结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墓壁画 光谱分析 高光谱图像处理 壁画颜料层 壁画绘制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光学系统的精密装调(英文) 被引量:6
13
作者 宋兴 杨建峰 +2 位作者 张学敏 张建 段嘉友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8-11,共4页
针对焦距为560mm、通光口径为150mm、系统同轴度优于0.008mm的RC光学系统,提出了一种实现其高同轴度的精密装调方法.该系统的承力筒材料为碳/碳,适用于平面加工,对于圆周加工的精度较低,因此采用传统的光学定心加工无法保证其精度要求,... 针对焦距为560mm、通光口径为150mm、系统同轴度优于0.008mm的RC光学系统,提出了一种实现其高同轴度的精密装调方法.该系统的承力筒材料为碳/碳,适用于平面加工,对于圆周加工的精度较低,因此采用传统的光学定心加工无法保证其精度要求,而采用光轴替代工装以及立式装调的方法可保证系统较高的同轴度.通过干涉自准检验的方法对系统元件进行进一步精密调整,最终系统的波像差均方根达到0.05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装调 光学检测 光轴替代 立式装调 干涉自准测量 RC光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 被引量:52
14
作者 李春来 刘建军 +8 位作者 耿言 曹晋滨 张铁龙 方广有 杨建峰 舒嵘 邹永廖 林杨挺 欧阳自远 《深空探测学报》 2018年第5期406-413,共8页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实施,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是工程任务的重要顶层设计之一。简要回顾了国外已实施火星探测任务的主要科学目标,介绍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有效载荷配置,分析了科学目标的创新性和特色。
关键词 火星探测 有效载荷 环绕探测 巡视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怀先辈 继往开来——纪念中国光学事业开拓者之一龚祖同先生诞辰100周年 被引量:2
15
作者 相里斌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81-1285,共5页
适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老所长、《光子学报》创始人龚祖同先生诞辰一百周年(1904~2004),特邀现任所长、党委书记相里斌同志撰写此文。
关键词 国光 所长 光学 光子学 中国科学院 精密机械 研究所 创始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短波红外宽波段30倍连续变焦光学系统设计(特邀) 被引量:3
16
作者 曲锐 张洪伟 +1 位作者 郭惠楠 李剑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5-61,共7页
可见-短波红外宽波段共焦面变焦光学系统是实现光电系统高功能密度化的重要手段,但光学材料在该波段范围内表现出较大的色散特性差异,给相应波段连续变焦系统的设计造成较大困难。针对该问题,文中从连续变焦系统设计模型出发,结合宽波... 可见-短波红外宽波段共焦面变焦光学系统是实现光电系统高功能密度化的重要手段,但光学材料在该波段范围内表现出较大的色散特性差异,给相应波段连续变焦系统的设计造成较大困难。针对该问题,文中从连续变焦系统设计模型出发,结合宽波段光学系统设计中的消色差条件,论述了一种宽波段变焦系统中各组元材料选择的方法,指出了胶合元件在宽波段光学系统设计中的特殊用途,设计完成了一款宽波段连续变焦光学系统,该系统F≤5.5、焦距范围为10~300 mm、水平视场38.8°~1.25°、工作波段范围为0.48~1.7μm,适配1080 P、像元3.45μm的InGaAs探测器,可通过切换滤光片实现多波段成像,还可通过切换机构或分色棱镜实现彩色/透雾/激光/微光等不同功能的共孔径集成。所述系统透镜总数为18片,采用了7种普通光学玻璃材料,总长不大于190 mm,在整个变焦范围内,均表现出优良的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连续变焦 宽波段 INGAAS探测器 红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变焦的大口径长焦距的探测成像一体化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3
17
作者 魏锦洋 李旭阳 +4 位作者 谭龙玉 袁灏 任志广 赵佳文 姚凯中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4,共13页
为实现空间目标的探测与精确识别,设计了一种基于连续变焦结构兼顾大孔径和长焦距的探测成像一体化光学系统,实现了短焦大视场探测,长焦小视场成像的目的。系统采用里奇-克列基昂(RC)结构加校正镜与变焦结构通过光瞳匹配进行结合的方式... 为实现空间目标的探测与精确识别,设计了一种基于连续变焦结构兼顾大孔径和长焦距的探测成像一体化光学系统,实现了短焦大视场探测,长焦小视场成像的目的。系统采用里奇-克列基昂(RC)结构加校正镜与变焦结构通过光瞳匹配进行结合的方式,使用两片反射镜压缩光路,系统工作于450~850 nm的光谱范围内,焦距为700~3500 mm;探测端焦距为700 mm,F数为2.5,视场角为0.5°×0.5°;成像端焦距为1400~3500 mm,F数为5~12.5,视场角为0.18°×0.18°。该系统具有探测能力强、成像质量佳、系统总长短、变焦凸轮曲线升角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连续变焦 大孔径 探测系统 成像系统 一体化系统 光瞳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倍率低波前畸变引力波探测望远镜的光学设计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荣 周晓军 +4 位作者 邹纯博 许黄蓉 李晨曦 于涛 鱼卫星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3,共9页
基于离轴四反的方案设计,从同轴反射系统的理论出发,结合高倍率,低波前畸变,以及高杂散光抑制比等特点对天琴望远镜的原理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实现了在捕获±200μrad视场内系统百倍的压缩倍率,其入瞳直径300 mm,波前误差优于λ/8... 基于离轴四反的方案设计,从同轴反射系统的理论出发,结合高倍率,低波前畸变,以及高杂散光抑制比等特点对天琴望远镜的原理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实现了在捕获±200μrad视场内系统百倍的压缩倍率,其入瞳直径300 mm,波前误差优于λ/80。提高三四镜之间光线转折角度进行杂散光抑制,在保证高质量波前的条件下,其三镜的偏角优化结果为5.5°,且三镜为平面镜的引入,降低了后期加工装调的难度。为了对原理系统的加工装调以及杂散光抑制能力进行验证,建立了该系统下0.5倍的缩比系统,实现了缩比系统的波前误差优于λ/175。经公差分析,原理系统有90%的累积概率其波前误差优于λ/40,满足引力波望远镜的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波望远镜 离轴四反 高倍率 杂散光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受控遗传算法的离轴三反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江涛 王虎 +3 位作者 马占鹏 薛要克 王星艳 连进 《光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8-80,共13页
针对离轴三反光学系统初始结构少,大视场离轴像差优化过程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将传统光学设计与优化算法相结合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指标的参数分析确定结构选型,利用像差理论结合受控遗传算法计算同轴三反系统初始结构,再对系统进行离轴... 针对离轴三反光学系统初始结构少,大视场离轴像差优化过程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将传统光学设计与优化算法相结合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指标的参数分析确定结构选型,利用像差理论结合受控遗传算法计算同轴三反系统初始结构,再对系统进行离轴化并逐步扩大视场,引入自由曲面校正离轴系统产生的非对称像差,实现高质量大视场成像。以一款视场为30°×20°,焦距为110 mm,F数为2.2,工作波段在3~5μm的光学系统为例,设计结果表明光学传递函数MTF接近衍射极限,在奈奎斯特频率25 lp/mm处优于0.6,全视场最大均方根RMS光斑半径值约为6.3μm,最大畸变小于10%,验证了该方法在大视场离轴三反光学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有效性,对于大视场离轴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离轴三反系统 受控遗传算法 自由曲面 大视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LOB区域和边缘特征分析的准直图像双光学目标识别方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文轩 王拯洲 +2 位作者 魏际同 王力 弋东驰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4-266,共23页
针对光路对接准直目标识别算法对双目标粘连状态无法判别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二进制大对象(Binary Large Object,BLOB)区域和边缘特征分析的准直图像双光学目标识别方法。首先,对二值化图像进行数字形态学处理,计算全图各BLOB区域的面积... 针对光路对接准直目标识别算法对双目标粘连状态无法判别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二进制大对象(Binary Large Object,BLOB)区域和边缘特征分析的准直图像双光学目标识别方法。首先,对二值化图像进行数字形态学处理,计算全图各BLOB区域的面积、中心、轴长、区域、有效BLOB区域个数等信息。其次,对有效BLOB区域个数大于1的完全分离双目标准直图像,统计各BLOB区域中心分别为位于两个面积最大的BLOB区域内的BLOB数量,数量小的候选BLOB区域为主激光目标,数量大的候选BLOB区域为模拟光目标。然后,对于有效BLOB区域个数等于1的待识别图像,从左、右、上、下4个方向分别提取模板边缘图像的有效坐标序列和待识别边缘图像坐标序列,搜索有效坐标序列和待识别边缘图像坐标序列的最大相关系数对应的有效坐标序列。当4个方向的相关系数全部大于0.95时,待识别图像为模拟光目标;当4个方向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95时,待识别图像为主激光目标;否则待识别图像为粘连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双光学目标识别算法,不仅能够识别完全分离的模拟光目标和主激光目标,误差小于3个像素,处理时间小于1 s,而且能够判别处于粘连状态的光学目标和单个独立的光学目标,满足光路对接准直图像识别算法对于自适应性、精度和效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路对接准直 BLOB区域 边缘特征分析 双光学目标识别 粘连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