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雾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晶 宋清海 +2 位作者 张一平 邓云 武传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758-8765,共8页
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PWS100天气现象仪获取两种森林类型的能见度数据。基于2014年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能见度数据,对两种森林类型雾的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PWS100天气现象仪获取两种森林类型的能见度数据。基于2014年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能见度数据,对两种森林类型雾的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全年雾日数为196 d,占全年的53.7%,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全年雾日数为100 d,占全年的27.4%,热带雨林全年雾日数几乎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雾日数的两倍;(2)热带雨林雨季和干季各占28.06%和71.94%,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雨季和干季各占72%和28%;(3)热带雨林一日内雾持续的最长时间为10.5 h,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雾生成和消散时间不定,一日内雾最长持续时间可达24 h,但雾发生的频率低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两种森林类型全年雾日特征有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定量评价地处过渡带上的两种多雾森林生态系统雾特征,可为未来气候变化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水交换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频率 雾日数 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和线虫添加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呼吸的短期效应 被引量:3
2
作者 周清秋 李静雯 +4 位作者 王思敏 吴彬 陈辉 邓云 吴建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52-1758,共7页
温度与土壤动物能够调控微生物及土壤呼吸动态,探明土壤生物和环境因子间相互作用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微宇宙实验模拟气候变暖,研究土壤呼吸对增温和线虫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 温度与土壤动物能够调控微生物及土壤呼吸动态,探明土壤生物和环境因子间相互作用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微宇宙实验模拟气候变暖,研究土壤呼吸对增温和线虫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增温显著提高土壤呼吸速率(P<0.05),在培养第11天时,增温3℃和6℃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对照的1.23倍和1.58倍;增温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P<0.05),微生物生物量碳则呈现随培养温度增加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相同温度下,线虫添加使土壤呼吸速率下降约5%,微生物生物量碳下降7.31%—23.32%(P<0.05),而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升高5.98%;(3)增温+线虫添加处理显著降低微生物生物量碳(P<0.05),而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不明显。短期增温提高热带雨林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线虫添加抑制土壤呼吸、减少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表明线虫可能通过对微生物的捕食减少土壤碳排放,缓解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土壤呼吸 碳利用效率 土壤微生物 土壤线虫 热带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08年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碳通量数据集 被引量:1
3
作者 洪思思 杨艳波 +11 位作者 张蕊 沙丽清 唐建维 张一平 宋清海 邓晓保 巩合德 于贵瑞 王跃思 郑循华 王迎红 周文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16-27,共12页
大尺度、长期和连续的碳通量数据为研究全球碳、水循环关键过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微小波动将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变化。热带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库,但近年来发现其碳汇能力趋向减弱或中和现象。... 大尺度、长期和连续的碳通量数据为研究全球碳、水循环关键过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微小波动将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变化。热带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库,但近年来发现其碳汇能力趋向减弱或中和现象。连续的土壤碳通量数据,对准确评价热带地区碳收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按照温室气体排放的静态箱法观测方法和数据质控管理办法,收集整理了2003年1月到2008年8月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得到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地气界面的CO_(2)排放通量数据和常规气象数据,如压强、大气温度、土壤温度(5 cm)和土壤含水量(5 cm)等观测指标,形成了日、月和年尺度3类文件,以期为热带地区与全球碳平衡估算和碳循环过程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 土壤碳通量 碳循环 气象要素 热带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7年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土壤水分含量数据集
4
作者 罗艳 李玉武 +5 位作者 秦海浪 邓晓保 陈辉 沙丽清 曹敏 林露湘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278-289,共12页
土壤水分作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载体,在陆地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进行观测有助于揭示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特征、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热带雨林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西双版纳分布有大片热带雨林... 土壤水分作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载体,在陆地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其进行观测有助于揭示森林生态系统水文特征、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热带雨林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西双版纳分布有大片热带雨林,热带季节雨林则为西双版纳最具代表性的雨林植被类型。进行连续、长期、高质量的生态监测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主要任务之一,土壤水分含量是CERN陆地生态系统水环境长期定位观测的重要指标。本数据收集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站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综合观测场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土壤剖面水分含量观测数据,总数据量2879条;测定方法为时域反射法(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TDR)定点连续观测;观测深度为0–10 cm、10–20cm、20–30 cm、30–40 cm、40–50 cm,50–70 cm,70–90 cm,90–110 cm;观测频度为每月3次,每月上、中、下旬各观测1次;观测数据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严格按照CERN统一规范进行。本数据集提供共享下载,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和不同植被环境背景下的热带森林水文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季节雨林 土壤含水量 时域反射法 版纳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10年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碳水和能量通量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4
5
作者 起德花 张一平 +8 位作者 宋清海 费学海 沙丽清 刘运通 周文君 周立国 邓晓保 罗艳 邓云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1期31-43,共13页
碳水通量是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碳水交换量,是量化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热带季节雨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区域气候调节、碳汇吸收中具有重要作用。西双版纳生态站是中国生态系统观测网(CERN)和中国通量观测... 碳水通量是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碳水交换量,是量化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热带季节雨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区域气候调节、碳汇吸收中具有重要作用。西双版纳生态站是中国生态系统观测网(CERN)和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基础观测站点,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已开展了17年碳水通量观测工作。本文基于ChinaFLUX数据处理体系,报道了2003–2010年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碳水通量数据集的处理过程、数据结构及使用建议。本数据集经过坐标轴旋转、异常值剔除、数据插补等标准数据处理,形成了30分钟、日尺度、月尺度和年尺度4个时间尺度数据,涵盖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生态系统呼吸、生态系统碳交换总量、蒸散、显热等碳水通量及气温、辐射等相关气象要素。本数据集不仅可以服务于区域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模型参数优化,还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生态安全、政府决策等,并在高质量论文、专著和国家及省部级奖项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数据集是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服务地方应用的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碳循环 水循环 联网观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15年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6
作者 刘雅琪 张晶 +11 位作者 郑惠旭 费学海 沙丽清 周文君 周立国 邓晓保 罗艳 邓云 于贵瑞 张雷明 张一平 宋清海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49-61,共13页
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立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之上,增加碳汇、减少碳源成为实施气候治理的必需。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大气碳汇,而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作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生物量丰富、生产力旺盛等特征,发挥... 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立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之上,增加碳汇、减少碳源成为实施气候治理的必需。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大气碳汇,而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作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生物量丰富、生产力旺盛等特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固碳功能。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站是中国通量研究网络(ChinaFLUX)的首批成员站之一,自2002年建成至今已积累20年碳水通量观测数据。本数据集遵循ChinaFLUX数据处理体系,处理并汇整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标准化通量和常规气象数据,形成的数据产品包含4种时间尺度(30分钟、日、月和年)。本数据集可应用于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响应机制分析和固碳效益评估等研究领域,也可为生态系统模型参数优化和结果验证提供参考。通过多平台架构、多尺度融合、多方法耦合,以期进一步为解析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碳水热循环机制、时空动态和预估未来碳汇潜力提供基础支撑,从而为达成中国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热带季节雨林 碳水循环 碳汇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4年西双版纳橡胶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1
7
作者 于辉 起德花 +5 位作者 张一平 沙丽清 刘运通 周文君 邓云 宋清海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1期92-103,共12页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工林的碳汇能力和固碳潜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橡胶林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然成为我国热带地区最重要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区域水文、气侯和...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工林的碳汇能力和固碳潜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橡胶林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然成为我国热带地区最重要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区域水文、气侯和碳–水循环。涡度相关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广泛而精确的研究物质和能量通量的方法。然而,目前应用在橡胶林的涡度相关技术尚不多见,而这方面的数据对于应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气候谈判尤为重要。作为中国通量研究网络(ChinaFLUX)的基础观测研究站点之一,自2010年建成的西双版纳橡胶林通量观测系统,如今已经累积了11年的通量和气象观测数据。本数据集整理了2010年6月到2014年12月的西双版纳橡胶林通量和常规气象数据,包括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生态系统呼吸、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潜热通量、显热通量、蒸散、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水汽压、风速、风向、大气压、太阳总辐射、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降水量等指标,分为半小时、日、月和年4种时间尺度的数据文件。本数据集可以为评价人工橡胶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和生态功能、国家制定减排相关的重大战略决策、土地利用变化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通量 碳水循环 气象要素 橡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哀牢山南洋木荷叶片功能性状沿树冠高度的垂直变异 被引量:1
8
作者 金楠 段志宇 +6 位作者 冯磊鋆 鲁志云 袁盛东 董金龙 何在新 吉馗 巩合德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5,共7页
为了更好地揭示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机制,以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南洋木荷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其不同树冠高度的叶片经济性状和水力性状,探讨个体尺度上不同树冠高度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垂直变异。结果显示:(1)沿树冠高度,南... 为了更好地揭示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机制,以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南洋木荷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其不同树冠高度的叶片经济性状和水力性状,探讨个体尺度上不同树冠高度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垂直变异。结果显示:(1)沿树冠高度,南洋木荷叶片经济和水力性状表现出显著的垂直变异。在叶片经济性状中,除比叶重差异不明显外,叶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叶片厚度、叶干物质量和净光合速率呈上升趋势。在水力性状中,气孔导度和正午叶片水势呈现下降趋势,而叶片内部水分利用效率呈现上升趋势。(2)南洋木荷叶片经济和水力性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比叶重与叶厚和叶干物质量、叶厚与叶干物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叶厚与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正午叶片水势和叶片内部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可得结论:南洋木荷的叶功能性状在个体尺度上存在环境可塑性,叶片通过调整形态结构来协调光合生理性状与水力性状。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物种分布格局的形成和物种多样性维持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木荷 叶片功能性状 净光合速率 正午叶片水势 个体变异 树冠 哀牢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