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版纳植物园龙脑香科植物迁地保护成效与应用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肖云学 刘光裕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43-852,共10页
龙脑香科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亚洲,被认为是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性物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建园开始就注重龙脑香科植物的研究、收集与保护,并建立了龙脑香科植物专类园。经过几十年收集,现已成为我国龙脑香科植物重要的保... 龙脑香科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亚洲,被认为是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性物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建园开始就注重龙脑香科植物的研究、收集与保护,并建立了龙脑香科植物专类园。经过几十年收集,现已成为我国龙脑香科植物重要的保育基地。该文结合历年的引种保育、物候及生长量观测等资料,系统整理了版纳植物园在龙脑香科植物引种保育和研究利用的工作。结果表明:自建园以来,版纳植物园共收集了7属34种龙脑香科植物,国内的有11种,国外的有28种。国内引种种类长势良好,除广西青梅外均能开花结果。国外种类开花结果的有13种。此外,版纳植物园部分龙脑香科植物种子生物学特性、植株抗寒及抗病虫能力的分析,也说明版纳植物园的龙脑香科植物的迁地保护是成功的。该文还结合新的研究成果,对龙脑香科植物在造林、生态恢复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加强该科植物的引种、保育及研发等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脑香科 迁地保护 专类园 物候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有属藤山柳属(猕猴桃科)植物的叶表皮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杨晨璇 李楚然 +2 位作者 李璐 陈丽 罗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97-1010,共14页
由于形态特征变异和地理分布区域存在重叠,中国特有属藤山柳属(猕猴桃科)的物种划分问题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曾被分为20种或修订为含1种4个亚种的单型属。该研究选取了在形态和地理分布上有代表性的29个居群的184份标本,利用光学显微镜和... 由于形态特征变异和地理分布区域存在重叠,中国特有属藤山柳属(猕猴桃科)的物种划分问题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曾被分为20种或修订为含1种4个亚种的单型属。该研究选取了在形态和地理分布上有代表性的29个居群的184份标本,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叶表皮形态和微形态特征,以探讨它们的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藤山柳属植物叶表皮毛被的形态和微形态特征有3类,即光滑-短柱状毛、刚毛-长柱状毛/长刺毛、绒毛-单列多细胞毛,且这些特征在居群间差异明显,并各具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支持把藤山柳属分为3类,即光滑类、刚毛类和绒毛类。(2)3类藤山柳植物在个别居群表现出部分同域分布现象,在峨眉山不同海拔高度的3个居群存在垂直地带性分布特点。(3)藤山柳属植物叶表皮的其他形态特征,如不规则型表皮细胞、6类气孔器、叶表皮初级蜡质纹饰以网状隆起为主,伴随着2~4类次级纹饰,在居群间变化多样等均没有明显的分类学意义。(4)由于具有相同的叶表皮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建议把繁花藤山柳合并到绒毛藤山柳,故支持藤山柳属是1个正处于分化进程中的单型属,包括1个种3个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科 藤山柳属 叶表皮形态学 毛被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9种石斛属植物的花药帽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初探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艳萍 李楚然 +3 位作者 罗艳 李青青 李璐 王晓云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7-378,共12页
利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9种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的花药帽形态和超微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花药帽的颜色、形态、大小和外壁纹饰特征在种间差异明显。9种植物的花药帽按颜色可分为:黄药帽、白药帽、紫药帽;按极轴和赤道轴比值... 利用解剖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9种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的花药帽形态和超微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花药帽的颜色、形态、大小和外壁纹饰特征在种间差异明显。9种植物的花药帽按颜色可分为:黄药帽、白药帽、紫药帽;按极轴和赤道轴比值可分为:长球形和半球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花药帽外壁纹饰有4种类型:扁平-光滑、扁平-条纹、乳突-条纹和乳突-光滑。本研究初步探讨了9种石斛花药帽形态的分类学意义,支持以下观点:(1)石斛组是一个多系和并系;(2)球花石斛(D.thyrsiflorum Rchb.F.)和密花石斛(D.densiflorum Lindl.ex Wall)是一对近缘种;(3)杯鞘石斛(D.gratiosissimum Rchb.F.)和大苞鞘石斛(D.wardianum Warner)是一对近缘种,且与喇叭唇石斛(D.lituiflorum Lindl.)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药帽 石斛 兰科 形态学 分类学 超微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格发展理论的景观设计初探——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第四届国际兰展大赛作品“傣乡乌兰”为例
4
作者 毛延佳 付伟 方俊橙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80-83,共4页
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但很少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第四届国际兰展大赛参赛作品"傣乡乌兰"为例,结合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从人格发育的角度阐释不同年龄... 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但很少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第四届国际兰展大赛参赛作品"傣乡乌兰"为例,结合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从人格发育的角度阐释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景观的需求,并在景观营造实践中予以应用。以期探讨人格需求在文化景观设计中的实现对策,从而营造具有更高公众共识的园林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格需求 景观设计 公众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藏贝母兰属(兰科)新资料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孟凯 邢震 +2 位作者 王伟 罗艳 李惠玲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7-71,共5页
贝母兰属植物隶属兰科,多数种类具较高的观赏价值,但西藏自治区的贝母兰属植物资源考察不充分。本文报道了兰科贝母兰属植物1个中国未详知种:细茎贝母兰(Coelogyne mishmensis Gogoi);4个西藏新记录种:褐唇贝母兰(CoelogynefuscescensLi... 贝母兰属植物隶属兰科,多数种类具较高的观赏价值,但西藏自治区的贝母兰属植物资源考察不充分。本文报道了兰科贝母兰属植物1个中国未详知种:细茎贝母兰(Coelogyne mishmensis Gogoi);4个西藏新记录种:褐唇贝母兰(CoelogynefuscescensLindl.)、密茎贝母兰[Coelogynenitida(Wall.exD.Don)Lindl.]、疣鞘贝母兰(Coelogyne schultesii Jain et Das)、禾叶贝母兰(Coelogyne viscosa Rchb. F.)。其中,细茎贝母兰与流苏贝母兰(C. fimbriata Lindl.)极为相似,但细茎贝母兰花大,唇瓣边缘为厚绒毛状,与流苏状唇瓣相区别;褐唇贝母兰的近似种为云南贝母兰(C.assamica Linden&Rchb. f.)和斑唇贝母兰(C. fuscescens Lindl. var. brunnea Lindl.),但三者的界限划分不明确,通过搜索模式标本,从植株和花的形态、颜色看,本文报道的种更接近褐唇贝母兰原变种;密茎贝母兰近似眼斑贝母兰(C. corymbosa Lindl.),本研究提供鉴别特征将2种区分开;疣鞘贝母兰未在花期时,外观极易与黄绿贝母兰(C. prolifera Lindl.)混淆,但细微特征如鞘上具疣状突起,花唇瓣上具两条褶片等特征极易区别,本文提供了重要形态特征描述及详细特征图片等信息。该新记录的发现扩充了我国西藏自治区贝母兰属植物的记录,为今后兰科植物调查和保护研究提供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母兰属 兰科 新资料 西藏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兰科二新记录种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孟凯 陈学达 +2 位作者 夏晨曦 邢震 罗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2-486,共5页
兰科植物资源调查是掌握地区兰科本底资料的基础,对研究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和资源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报道了分别产自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和巴宜区的石豆兰属(Bulbophyllum Thou.)中国分布新记录种——尼泊尔大苞兰(B.raskotii J.... 兰科植物资源调查是掌握地区兰科本底资料的基础,对研究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和资源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报道了分别产自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和巴宜区的石豆兰属(Bulbophyllum Thou.)中国分布新记录种——尼泊尔大苞兰(B.raskotii J.J.Verm.,Schuit.&de Vogel)和曲唇兰属[Panisea(Lindl.)Steud.]中国分布新记录种——林芝曲唇兰(P.panchaseensis Subedi)。此二新记录种均生长在海拔约2000 m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树干或岩壁上。此外,还提供了二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彩色图片等信息,并附有国产曲唇兰属的分种检索表。该研究结果扩充了我国兰科植物的记录,为我国兰科植物多样性和保护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 石豆兰属 曲唇兰属 新记录 西藏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种石斛属(兰科)植物的花粉团形态及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王艳萍 李璐 +2 位作者 杨晨璇 罗艳 李青青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5,共14页
利用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14种石斛的花粉团形态及其表面纹饰超微特征,为该属的物种划分和系统演化提供花粉形态证据。解剖镜下,14种石斛的花药里有4枚花粉团,表面金黄油亮呈蜡质,质地坚硬。根据每种石斛的4枚花粉团的总体轮廓形... 利用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14种石斛的花粉团形态及其表面纹饰超微特征,为该属的物种划分和系统演化提供花粉形态证据。解剖镜下,14种石斛的花药里有4枚花粉团,表面金黄油亮呈蜡质,质地坚硬。根据每种石斛的4枚花粉团的总体轮廓形态和大小,可分为3种形态(心形、近心形和长心形)和4种类型(极小花粉团,小花粉团,大花粉团和超大花粉团)。根据单个花粉团边界轮廓的曲直,可将其分为4种类型(月牙型、弓型、棍状和米粒型)。扫描电镜下,14种石斛的花粉团表面纹饰类型有5种(光滑平整型、光滑带丝状突起型、光滑不平整型、粗网纹状型和皱波状型),在广东石斛和球花石斛的花粉团表面观察到晶体的存在。花粉团的形态大小和外壁纹饰特征在种间变化明显,对澄清石斛属的分类学问题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 石斛属 花粉团形态 外壁纹饰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兰属(兰科)植物新记录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孟凯 庞深深 +4 位作者 陈学达 邓建平 王伟 罗艳 邢震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79-1782,共4页
兰属植物观赏价值极高,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西藏兰属植物资源丰富,摸清西藏兰属植物本底资源,可对今后培育观赏园艺品种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报道了兰科兰属植物4个西藏新记录:莎叶兰(Cymbidium cyperifolium Wall.ex Lindl.... 兰属植物观赏价值极高,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西藏兰属植物资源丰富,摸清西藏兰属植物本底资源,可对今后培育观赏园艺品种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报道了兰科兰属植物4个西藏新记录:莎叶兰(Cymbidium cyperifolium Wall.ex Lindl.)、福兰(C.devonianum Paxton)、春兰[C.goeringii(Rchb.f.)Rchb.f.]和大雪兰(C.mastersii Griff.ex Lindl.),其中莎叶兰和蕙兰(C.faberi)近似,但莎叶兰花瓣和萼片无条纹,叶片边缘全缘;福兰为兰属家族中较特殊的一种,植株仅具2~4枚叶片,花数量大可以区别于该属其他种类;春兰植株近似于蕙兰,但春兰花葶极短,假鳞茎明显存在等特征与蕙兰甚易区分;大雪兰不开展的花及唇盘2条亮黄色纵脊均近似于莎草兰(C.elegans),但大雪兰假鳞茎延长成茎状,叶窄,唇盘2条纵脊在中部汇合。本研究对新记录进行简要描述,并提供详细特征图片等。这些兰属新记录的发现扩充了西藏自治区兰属植物的记录,为今后对西藏兰属植物的栽培驯化以及培育园艺品种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属 兰科 新记录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兰科石豆兰属植物分布新记录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孟凯 庞深深 +2 位作者 王伟 罗艳 邢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5-97,共3页
经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在西藏南部和东南部发现了兰科(Orchidaceae)石豆兰属(Bulbophyllum Thouars)分布新记录7种,分别为赤唇石豆兰(B.affine Lindl.)、短齿石豆兰〔B.griffithii(Lindl.)Rchb.f.〕、角萼卷瓣兰〔B.helenae(Kuntze)J.... 经过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在西藏南部和东南部发现了兰科(Orchidaceae)石豆兰属(Bulbophyllum Thouars)分布新记录7种,分别为赤唇石豆兰(B.affine Lindl.)、短齿石豆兰〔B.griffithii(Lindl.)Rchb.f.〕、角萼卷瓣兰〔B.helenae(Kuntze)J.J.Smith〕、卷苞石豆兰(B.khasyanum Griff.)、齿瓣石豆兰(B.levinei Schltr.)、怒江石豆兰(B.nujiangense X.H.Jin et W.T.Jin)和若氏卷瓣兰〔B.rolfei(Kuntze)Seidenf.〕。凭证标本保存于西藏农牧学院植物标本馆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兰科 石豆兰属 新记录种 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束象对锦葵科植物的危害及发生规律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云学 何开红 赵玉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8-774,共7页
【目的】明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毛束象危害的植物种类、危害程度、危害习性以及活动规律。【方法】采用定点观测的方法对园区内受毛束象危害的植物进行监测,并分析毛束象种群活动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毛束象主要危... 【目的】明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毛束象危害的植物种类、危害程度、危害习性以及活动规律。【方法】采用定点观测的方法对园区内受毛束象危害的植物进行监测,并分析毛束象种群活动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毛束象主要危害锦葵科的木槿属、悬铃花属、秋葵属、翅果麻属、乔槿属及焚天花属的木本花卉植物,并以这些植物的嫩梢、枝条、花蕾、花瓣和叶片为食,造成受害植物长势衰退,观赏价值降低;毛束象对寄主植物不同高度的部位取食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上部危害最大,虫量最多;一年中主要发生期为4—10月,有2个活动高峰期,即5月底和7月中旬,8月后毛束象种群急剧下降;在毛束象活动的高峰期,成虫的日活动节律与温度变化趋势相反,而与湿度的变化趋势相同,说明温湿度影响毛束象的日活动节律;毛束象种群动态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毛束象种群变化与旬日照时间呈负相关,而与旬平均气温、旬最高气温、旬最低气温、旬相对湿度和旬降雨量呈正相关,毛束象的种群动态与旬最高气温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与旬平均气温和旬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旬平均气温、旬最高气温和旬最低气温是影响毛束象种群活动的主要气象因子。【结论】明确了毛束象危害锦葵科木本花卉植物的种类、危害特点、植物受害程度、主要的危害期以及影响毛束象种群动态的气象因子,为防治毛束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束象 锦葵科植物 危害习性 发生规律 种群动态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火焰兰的花形态和花药发育的胚胎学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乐骋 陶凯锋 +3 位作者 朱永 张锦 罗艳 李璐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8,共12页
关于珍稀濒危植物火焰兰属的研究资料较少。该文以云南火焰兰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云南火焰兰的花形态和花药发育胚胎学特征,并结合现有资料探讨了其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具有分类学意义的花形态特征为唇瓣三... 关于珍稀濒危植物火焰兰属的研究资料较少。该文以云南火焰兰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云南火焰兰的花形态和花药发育胚胎学特征,并结合现有资料探讨了其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具有分类学意义的花形态特征为唇瓣三裂且花距不明显,合蕊柱圆柱形,花药帽紫色具黄条纹,花粉团一对且由粘盘及粘盘柄连接。(2)花药原基分化出一对侧生花药室,每个花药室的小孢子囊中央分化出一条偏离中轴的不育隔膜组织,发育为一对不等大的次生小孢子囊;花药成熟时,因不育隔膜组织降解而形成2个深裂花粉团。(3)发育完整的花药壁有5~6层,为“多层型”花药壁,包括表皮、2~3层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细胞为单核、腺质型。花药成熟时,药室内壁发生纤维状加厚,花药室在远轴端开裂散粉。(4)小孢子母细胞经同时型胞质分裂,形成正四面体和左右对称排列的小孢子四分体,小孢子保持在四分体内,经有丝分裂发育为2-细胞型的四合花粉,排列紧密,形成坚固的花粉团;在花药发育过程中未观察到花粉败育现象。该研究结果为火焰兰属的分类学和保护生物学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兰属 形态学 花粉团发育 多层型花药壁 小孢子发生 雄配子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科新种巾唇兰的花粉团发育及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璐 张锦 +3 位作者 李楚然 王艳萍 谭庆琴 罗艳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1-171,共11页
巾唇兰属是我国新记录属,近十余年来先后在我国南方发现了两种,包括在云南发现的新种——巾唇兰(Pennilabium yunnanense)。利用解剖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巾唇兰具有分类学意义的花形态特征和花粉团发育的胚胎学特征,结果如下。成熟... 巾唇兰属是我国新记录属,近十余年来先后在我国南方发现了两种,包括在云南发现的新种——巾唇兰(Pennilabium yunnanense)。利用解剖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巾唇兰具有分类学意义的花形态特征和花粉团发育的胚胎学特征,结果如下。成熟花的合蕊柱短,无蕊柱足;花粉块由2个球形花粉团、粘盘和粘盘柄组成。在花药发育早期,花药原基分化出一对侧生并列药室;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每个小孢子囊在两个药室相邻的内花药壁处分化出一段不贯穿药室的不育隔膜组织。在花药发育过程中,该隔膜组织逐渐被吸收降解,到花粉成熟时形成2个开口朝内的孔裂花粉团。发育成熟的花药壁共有4层,发育类型为单子叶型,绒毡层为单核、腺质型。在小孢子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阶段,表皮细胞变窄出现了降解,中层和绒毡层细胞也逐渐被吸收和降解;花药成熟时,花药壁仅剩下残缺的表皮和纤维状加厚明显的药室内壁。小孢子母细胞通过同时型胞质减数分裂形成小孢子四分体,其排列方式主要为正四面体形和左右对称,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本文从形态发育角度澄清了巾唇兰花粉团特征的描述,讨论了其花粉团发育特征的分类学意义,为兰科花药发育多样性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孢子发生 雄配子体发育 兰科 花粉团发育 巾唇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傣药竹叶兰的花粉团发育及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谭庆琴 李璐 +3 位作者 张锦 王云强 罗艳 李青青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3-94,共12页
该研究利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并描述了兰科单型属竹叶兰属的花粉团发育过程,包括花形态解剖特征、8个花粉团的形成机制、花药壁发育模式、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等特征,为该属复杂的系统亲缘关系提供胚胎学证据。结果表明:(1)成熟花... 该研究利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并描述了兰科单型属竹叶兰属的花粉团发育过程,包括花形态解剖特征、8个花粉团的形成机制、花药壁发育模式、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等特征,为该属复杂的系统亲缘关系提供胚胎学证据。结果表明:(1)成熟花药有两个药室,每个药室有4个一簇金色的花粉团,被白色花药帽;早期花药原基分化出的一对并列侧生药室,每个药室中央的小孢子囊在极面观方向分化出两条十字交叉的纵向不育隔膜组织,将其沿花药室纵轴方向深切为4个不等大的棒状次生孢子囊,最后发育为4个花粉团。(2)花药成熟时,靠花药开裂处的隔膜组织比近药隔膜组织的降解速度快且彻底,因此每个药室内的4个花粉团在花药开裂处粘合成一簇。(3)发育完好的花药壁共有6~7层,由外到内为表皮、3~4层药室内壁、中层和双核绒毡层,符合多层型花药壁的发育模式;花药成熟时,表皮退化,纤维性加厚发生在3~4层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彻底降解。(4)小孢子母细胞通过同时型胞质分裂产生了正四面体型、左右对称、十字交叉型排列的小孢子四分体;小孢子四分体继续保持在同一胼胝质内完成了雄配子体发育,形成了2-细胞型的四合花粉;四合花粉两两或松散或紧密排列,构成了粉质花粉团。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证实、补充并分析了竹叶兰属的花粉团发育特征,为该属的亲缘关系提供了胚胎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叶兰 花粉团发育 小孢子发生 多层型花药壁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与形态证据的傣药“傣百解”基原考证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金月 谭运洪 +4 位作者 李海涛 岩罕单 龚燕雄 肖云学 郁文彬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42,共11页
“傣百解”是傣医常用的一种解药,其基原植物最早记录是夹竹桃科苦绳(Dregea sinensis),后来被鉴定为夹竹桃科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为进一步澄清“傣百解”的基原植物,该研究结合形态与分子证据对“傣百解”基原植物及近缘... “傣百解”是傣医常用的一种解药,其基原植物最早记录是夹竹桃科苦绳(Dregea sinensis),后来被鉴定为夹竹桃科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为进一步澄清“傣百解”的基原植物,该研究结合形态与分子证据对“傣百解”基原植物及近缘种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3个DNA片段(psbD-trnT、trnL-trnF、ITS)重建牛奶菜属(Marsdenia)及其他牛奶菜族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其结果显示“傣百解”样品与通光散样品构成1个独立的单系分支,并与灵药牛奶菜(M.cavaleriei)构成姐妹类群。(2)结合形态性状与模式标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傣百解”基原植物与通光散模式标本基本一致,而其形态特征与姐妹种灵药牛奶菜存在明显差异。(3)进一步确定了“傣百解”的基原植物是通光散,其叶形态与花部性状差异可作为区分通光散和灵药牛奶菜的重要特征。该研究通过整合形态特征与分子证据完成了对“傣百解”的正本清源,该研究结果可用于市场药材的快速准确鉴定,为“傣百解”今后的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百解” 基原植物 分子系统学 形态学 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