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豆兰属(兰科)植物二新记录种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孟凯 唐露 +3 位作者 邓建平 王伟 邢震 罗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64-1067,共4页
报道了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发现的中国兰科石豆兰属二新记录种,即金氏石豆兰(Bulbophyllum kingii Hook. f.)和五脉石豆兰(Bulbophyllum pentaneurum Seidenf.)。该文对二者进行了描述,介绍了物候和分布信息,并提供彩色图片便于鉴... 报道了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发现的中国兰科石豆兰属二新记录种,即金氏石豆兰(Bulbophyllum kingii Hook. f.)和五脉石豆兰(Bulbophyllum pentaneurum Seidenf.)。该文对二者进行了描述,介绍了物候和分布信息,并提供彩色图片便于鉴别。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豆兰属 兰科 新记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哥纳香属(番荔枝科)植物新资料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斌 王立彦 +3 位作者 周仕顺 李剑武 肖春芬 谭运洪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72-1779,共8页
番荔枝科(Annonaceae)是基部被子植物木兰目(Magnoliales)中较进化且物种数最多的科。目前的系统发育研究将番荔枝科划分为4个亚科,即蒙蒿子亚科(Anaxagoreoideae)、澄光木亚科(Ambavioideae)、番荔枝亚科(Annonoideae)和排石木亚科(Mal... 番荔枝科(Annonaceae)是基部被子植物木兰目(Magnoliales)中较进化且物种数最多的科。目前的系统发育研究将番荔枝科划分为4个亚科,即蒙蒿子亚科(Anaxagoreoideae)、澄光木亚科(Ambavioideae)、番荔枝亚科(Annonoideae)和排石木亚科(Malmeoideae),有107属,2400多种,中国原产21属约110种。番荔枝科泛热带分布,是热带植物区系的优势类群,中国云南盈江位于云南省最西部边境,与缅甸东北部接壤,并与印度的东阿萨姆较近,植物区系处于东南亚(印度—马来西亚)热带生物区系向东亚亚热带-温带生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热带北缘性质,在植被地理和生物地理上十分重要,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和热点地区。该区的热带雨林是印度阿萨姆和缅甸北部的热带雨林向东和向北扩散分布的边缘类型,是东南亚热带雨林在纬度和海拔分布上的极限类型。该文报道了采自中国云南省盈江县,引种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番荔枝科哥纳香属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皱叶哥纳香[Goniothalamus sesquipedalis(Colebr.ex Wall.)Hook.f.&Thomson]和长梗哥纳香(G.peduncularis King&Prain)。Flora of China将盈江哥纳香(G.lii X.L.Hou&Y.M.Shui)处理为云南哥纳香(G.yunnanensis W.T.Wang)的异名,基于活植物观察、馆藏标本和文献研究,该文对盈江哥纳香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澄清,将其处理为长梗哥纳香的异名。皱叶哥纳香原记载产于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等地,长梗哥纳香仅产于缅甸,该文对它们进行了补充描述,并提供彩色图版以便于鉴别。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哥纳香属2个新记录的发现,丰富了中国番荔枝科植物多样性的认识,为中国云南热带植物区系属于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植物区系,以及与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植物区系的关系增加了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纳香属 番荔枝科 新记录 盈江县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楝径向生长和木质部发生季节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礼敏 韦小练 +4 位作者 范泽鑫 刘亚男 肖春芬 黄国良 付培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192-3202,共11页
热带森林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热带树木的生长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助于预测全球变化下热带森林固碳能力的变化。目前对热带树木径向生长以及木质部发生季节动态的研究相对较少。利用微树芯和生长环法对西双版... 热带森林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热带树木的生长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助于预测全球变化下热带森林固碳能力的变化。目前对热带树木径向生长以及木质部发生季节动态的研究相对较少。利用微树芯和生长环法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的落叶树种楝(Melia azedarach)2021年的年内径向生长和木质部发生季节动态进行监测,结合环境因子的监测,分析了楝的径向生长过程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21年楝的扩大细胞在3月1日(年积日(DOY):60.2±1.6)开始出现,细胞壁加厚在12月11日(DOY:345.4±3.1)结束,年生长量为7.76 mm,最大生长速率为0.039 mm/d。生长环监测显示,楝在3月18日(DOY:76.6±8.6)左右开始生长,10月13日(DOY:286.4±6.8)生长结束,年径向生长量为(6.25±2.35)mm,最大生长速率为(0.056±0.02)mm/d。楝的径向生长速率与降水(r=0.77,P<0.001)、平均温度(r=0.61,P<0.05)和最低温度(r=0.67,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风速(r=-0.45,P<0.05)呈显著的负相关。本研究有助于认识热带树木的径向生长季节动态以及热带树木生长-气候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环 微树芯法 径向生长 形成层活动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龙血竭基原植物柬埔寨龙血树的分类学考证
4
作者 辛雅萱 谭运洪 +4 位作者 辛培尧 李海涛 张淑红 唐军荣 郁文彬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2-581,共10页
“龙血竭”是龙血树属(Dracaena)植物树干产生的红色树脂,被称为“云南红药”。国药批准的国产“龙血竭”基原植物为天门冬科的柬埔寨龙血树(D.cambodianaPierre ex Gagnep.)和剑叶龙血树(D.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由于文献... “龙血竭”是龙血树属(Dracaena)植物树干产生的红色树脂,被称为“云南红药”。国药批准的国产“龙血竭”基原植物为天门冬科的柬埔寨龙血树(D.cambodianaPierre ex Gagnep.)和剑叶龙血树(D.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由于文献对两种龙血树的界定不清,在其名称上存在混淆使用。本研究对两种龙血树及其混淆种进行原始文献和模式标本考证,并利用龙血树属19种33个质体基因组数据开展系统发育重建。结果显示,19种龙血树可分成3个分支,其中,产龙血竭的物种位于分支Ⅰ和分支Ⅲ,柬埔寨龙血树样品分成两个独立的分支,即海南分支和云南分支。基于原始文献和模式标本考证,确认剑叶龙血树的形态与长花龙血树(D.angustifolia(Medik.)Roxb.)基本一致,可能是长花龙血树的一个新异名。本文结合龙血树质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和形态证据,明确了柬埔寨龙血树是蔡希陶等最早发现的国产龙血竭的基原植物,并确认岩棕(D.saposchnikowii Regel)和广西龙血树(未知种2)也是国产龙血竭的资源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血竭 质体基因组 分子鉴定 基原考证 形态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极小种群广西青梅的资源现状及其保护策略 被引量:4
5
作者 肖云学 何在新 +5 位作者 苏启照 唐翔 黄国良 刘勐 郁文彬 唐建维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为掌握广西青梅种质资源现状及受威胁程度,结合文献资料及标本记录,野外调查其自然分布状况和迁地保护现状。结果显示:(1)广西青梅野外分布有11个居群,局限在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于云南省麻栗坡县有3个居群,且皆为首次发现;分... 为掌握广西青梅种质资源现状及受威胁程度,结合文献资料及标本记录,野外调查其自然分布状况和迁地保护现状。结果显示:(1)广西青梅野外分布有11个居群,局限在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布于云南省麻栗坡县有3个居群,且皆为首次发现;分布于云南省勐腊县有7个居群,其中有3个居群为新记录;分布于广西那坡县有1个居群。(2)广西青梅野外资源的分布区域狭窄,种群个体数量较少,个体总数量为521株,包括树高大于1.5 m的个体201株、幼苗幼树320株。那坡县分布有246株,包括树高大于1.5 m的个体42株(其中有3株大树,但只有1株母树)、幼苗和幼树204株;麻栗坡县分布有8株;勐腊县分布有267株,包括树高大于1.5 m的个体147株、幼苗幼树120株,是广西青梅分布最集中的地区。(3)天然分布于云南勐腊县和广西那坡县的广西青梅均在保护区内,得到较好的保护,但更新缓慢;而分布于云南麻栗坡县的广西青梅在自然保护区外,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有4株是母树被砍伐后萌发的植株。(4)广西青梅的迁地保护以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版纳植物园和景洪市的普文林场的保护成效最好,能实现“种子到种子”的过程。(5)依据IUCN全球物种的评估标准,广西青梅应当评为濒危(EN)。因此,广西青梅需加强就地保护,结合人工种苗繁育,开展保护教育、野外种群重建、生态修复等迁地保护工作,以促进其种群更新、拓展种群的生存空间和范围,壮大其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青梅 野外调查 种质资源 濒危等级 迁地保护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迁地栽培坡垒的种群结构与幼苗更新研究
6
作者 肖云学 殷霖昊 +1 位作者 郁文彬 唐建维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4-612,共9页
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设置的500 m^(2)样地中对迁地栽培植物坡垒(Hopea hainanensis Merr.&Chun)种群进行调查,采用径级结构代替龄级结构分析坡垒种群的结构特征,同时编制了静态生命表,分析种群的存活率、死亡率及消失... 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设置的500 m^(2)样地中对迁地栽培植物坡垒(Hopea hainanensis Merr.&Chun)种群进行调查,采用径级结构代替龄级结构分析坡垒种群的结构特征,同时编制了静态生命表,分析种群的存活率、死亡率及消失率。结果显示,迁地栽培的坡垒种群更新的苗木尚无大径级的个体;但栽培的坡垒大部分个体能开花结果及自然更新,且幼苗数量较多,幼苗密度为19550株/hm^(2),,占种群个体数的86.00%。静态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坡垒种群Ⅱ龄级的个体死亡率最低,Ⅲ龄级的个体死亡率最高,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Ⅲ型;死亡率和消失率变化趋势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坡垒迁地保护取得了初步成功。此外,迁地栽培中应加强对幼苗、幼树的管理,有助于提高其成活率,更多的进入下一龄级的生长和种群的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垒 迁地栽培 种群结构 幼苗更新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