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5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园在物种迁地保护中的作用——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榕树和榕小蜂的保护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肖春芬 彭艳琼 杨大荣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3-86,共4页
榕树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的园林树种之一,我国有榕树100余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于20世纪80年代率先建立了保存榕树的专类园,至今已是我国保存活体榕树及榕小蜂种类最多的专类园。目前46种榕树和它们的榕小蜂能正常进行... 榕树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的园林树种之一,我国有榕树100余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于20世纪80年代率先建立了保存榕树的专类园,至今已是我国保存活体榕树及榕小蜂种类最多的专类园。目前46种榕树和它们的榕小蜂能正常进行有性繁殖,从国内外其他榕树分布区引入的80余种榕树,大部分还没有进入结果期,少量进入结果期的种类由于缺乏传粉榕小蜂而不能完成有性繁殖,可以通过适时剪枝扦插,育苗补充种群数量,在结果期适时引入其传粉榕小蜂,建立自然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榕树 榕小蜂 景观展示 物种保存 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要种植园区太阳辐射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一平 赵俊斌 +1 位作者 宋清海 梁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6-143,共8页
利用2008—2009年间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要种植园区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得出其变化及能量分配的相关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植物园区,太阳辐射各分量均呈现单峰性变化,中午出现最大值;在具有高大树木、遮蔽较... 利用2008—2009年间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要种植园区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得出其变化及能量分配的相关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植物园区,太阳辐射各分量均呈现单峰性变化,中午出现最大值;在具有高大树木、遮蔽较大的种植园区,太阳辐射各分量日总量与旷地的比值较小,在仅有低矮树木的百果园,其比值较大;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植物种植园区,其形成的植物群落结构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已经与原生林或次生林相当,具有明显林下辐射的特征,为植物园进行植物的迁地保护提供了较为原始的森林环境,减少植物的人为驯化,最大程度地保证原物种的遗传特征;不同园区辐射特征对植物迁地保护种植区域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分配率 热带物种保存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蝴蝶的多样性及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金涛 苗白鸽 彭艳琼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3-572,I0001-I0006,共16页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简称“版纳植物园”)保存着上万种植物,且生境多样,具有较高的蝴蝶多样性。本研究选择三类代表性生境:片段化雨林、次生林和专类园,聚焦于环境指示物种蝴蝶这一类群,通过样线法系统调查一年内蝴蝶多样性...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简称“版纳植物园”)保存着上万种植物,且生境多样,具有较高的蝴蝶多样性。本研究选择三类代表性生境:片段化雨林、次生林和专类园,聚焦于环境指示物种蝴蝶这一类群,通过样线法系统调查一年内蝴蝶多样性及其变化。观测结果显示:蝴蝶在版纳植物园内全年发生,共调查到其成虫5科126属218种6 015头,其中蛱蝶科多样性最高。蝴蝶种类及数量随月动态变化,生境间有差异,7-8月种类和数量达到最高峰;1月种类最少,而5-6月数量最低;每月均出现的种类仅有12种,绝大部分种类分散发生于不同月份。影响蝴蝶群落多样性的气候因子中,月最高温显著影响蝴蝶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数量,月最低温显著影响物种丰富度、香农多样性和辛普森多样性,月平均温仅显著影响香农多样性。在版纳的三个典型季节中蝴蝶多样性存在差异,雨季物种丰富度最高,干热季香农和辛普森指数最高;雨季和雾凉季蝴蝶群落组成差异大,仅雾凉季与干热季的蝴蝶群落呈现中等程度相似。此外,在片段化雨林、次生林和专类园这3种不同生境中,蝴蝶群落组成也存在差异,蝴蝶物种丰富度和香农指数在次生林中最高,而辛普森指数则是片段化雨林最高;仅次生林与片段化雨林的蝴蝶群落呈现出中等程度相似。本研究揭示了版纳植物园蝴蝶群落的种类组成与月动态变化规律,并明确了不同季节和生境中蝴蝶群落的多样性变化,可为区域蝴蝶多样性观测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 群落组成 季节 生境 多样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害虫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肖云学 《中国森林病虫》 2019年第6期20-26,19,共8页
采用沿路踏查法和专项调查法,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区专类园植物的害虫种类及危害程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园内的主要害虫有61种,隶属7目40科;害虫种类较多,但危害严重的种类少。对危害严重的类群如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 采用沿路踏查法和专项调查法,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区专类园植物的害虫种类及危害程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园内的主要害虫有61种,隶属7目40科;害虫种类较多,但危害严重的种类少。对危害严重的类群如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苏铁白轮盾蚧Aulacaspis yasumatsui、水椰八角铁甲Octodonta nipae、褐纹甘蔗象Rhabdoscelus lineaticollis、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迁粉蝶Catopsilia pomona等需重点关注,做好虫情监测,并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害虫 害虫管理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锈病的发生及病原菌鉴定初报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肖肖 张绍钰 刘林 《广西植保》 2020年第3期5-10,共6页
本文通过采取普查与定期观测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植物锈病的发生、分布区域、为害程度和发生期,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学鉴定,初步鉴定出引起植物锈病的病原菌10种,旨在为园区植物的科学配置、锈病防控及进一步试验研... 本文通过采取普查与定期观测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植物锈病的发生、分布区域、为害程度和发生期,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学鉴定,初步鉴定出引起植物锈病的病原菌10种,旨在为园区植物的科学配置、锈病防控及进一步试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园 锈病 发生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片断热带雨林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朱华 许再富 +1 位作者 王洪 李保贵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13-219,共7页
本文选择了西双版纳地区6个傣族“龙山”片断热带雨林和一个同样植被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原始林为研究样地,在各样地中均设置一个2500m2面积的样方,采用植物群落学与植物种类编目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各“龙山”片断雨林的群... 本文选择了西双版纳地区6个傣族“龙山”片断热带雨林和一个同样植被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原始林为研究样地,在各样地中均设置一个2500m2面积的样方,采用植物群落学与植物种类编目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各“龙山”片断雨林的群落结构(层次和覆盖度),植物丰富度(单位面积上的植物个体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随着隔离(孤立)时间的增加和人为干扰的加剧,“龙山”片断热带雨林的群落结构和植物丰富度将越趋偏离原始热带雨林,亦即群落结构变得不完整,植物丰富度降低,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下降,片断热带雨林中的雨林成分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先锋成分等其它植被类型成分替换。本文也对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热带雨林 植物多样性 龙山片断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勐宋热带山地雨林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阎丽春 朱华 +1 位作者 王洪 李保贵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1-176,共6页
西双版纳勐宋的热带山地雨林是一种东南亚热带山地雨林的北缘类型,它在植物区系组成上和群落学特征上是介于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该区系有种子植物116科327属623种。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表明... 西双版纳勐宋的热带山地雨林是一种东南亚热带山地雨林的北缘类型,它在植物区系组成上和群落学特征上是介于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该区系有种子植物116科327属623种。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表明:科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和亚热带分布最多(32.8%),其次是热带到温带分布(23.3%)和典型热带分布(18.1%);属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亚洲分布最多(28.4%),其次是泛热带分布(26.8%),热带分布多于温带分布(258:55);种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亚洲分布最多(65.0%),其次是中国特有分布(26.5%),热带分布远多于温带分布(431:18)。区系的热带性质显著,具有明显的印度-马来西亚植物区系特点,属于热带亚洲区系的一部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西双版纳地区是许多典型热带植物的分布北界,同时又是几种热带成分的交汇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区系 分布类型 热带山地雨林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的组成及生态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保贵 朱华 +1 位作者 周仕顺 张强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8-614,702,共8页
根据4个50m×50m样地(400个5m×5m小样方,共计1hm2取样面积)的详细调查及对各样地外蕨类植物区系的采集调查,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蕨类组成特点及其数量特征等。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5hm2滇南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里... 根据4个50m×50m样地(400个5m×5m小样方,共计1hm2取样面积)的详细调查及对各样地外蕨类植物区系的采集调查,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蕨类组成特点及其数量特征等。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5hm2滇南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里记录有蕨类植物64种;在生活型组成上,以地面芽和地下芽为主;在叶特征上,以革质和纸质叶居多,叶形以一回羽状和二回羽状叶占优势;在森林群落中蕨类植物有明显的季相变化;在重要值上,狗脊、疏叶蹄盖蕨、苏铁蕨、光叶鳞盖蕨、清秀复叶耳蕨和假稀羽鳞毛蕨的重要值之和占重要值总和的84.02%,其中,狗脊的重要值占重要值总和的1/3以上,它们是该森林群落中占优势的蕨类种类,在生态分布上为该森林群落的"适宜种";研究还发现,勐腊凤尾蕨为该森林群落的确限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蕨类植物 生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干扰方式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施济普 朱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9-135,共7页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的 3种人为干扰破坏 (择伐、皆伐和轮歇 )后形成的次生群落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植物多样性各个方面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 1 )择伐群落和皆伐群落乔木层物种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在科、属、...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的 3种人为干扰破坏 (择伐、皆伐和轮歇 )后形成的次生群落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植物多样性各个方面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 1 )择伐群落和皆伐群落乔木层物种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在科、属、种 3个水平上无显著差异 ,但较轮歇群落物种更为丰富 ,多样指数更高。( 2 )轮歇群落林下灌草层的物种数在科、属、种 3个水平上高于择伐群落和皆伐群落 ,但 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则分别在各个水平上低于择伐群落和皆伐群落。 ( 3)轮歇群落先锋种类占较大比重 ,达76 % ,其它二类群落比例约为 5 0 %。( 4 )择伐和皆伐群落乔木层都由几种植物形成共同优势 ,轮歇群落则形成单优群落。 ( 5 )在生活型构成上 ,皆伐群落乔木树种种类相对较多 ,轮歇群落藤本植物较多 ,草本植物种类较为丰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热带次生林 植物多样性 干扰方式 热带森林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双版纳傣族与泰国泰族民间植物命名方法与土著名字的相似性探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再富 岩罕单 +2 位作者 周惠芳 王孝蓉 段其武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55,86,共8页
通过对中国西双版纳与泰国都有分布和栽培的641种植物的傣、泰土著名字相似性比较,发现这两个民族具有基本相同的民间植物命名的"双名法"。西双版纳傣族与泰国的兰纳地区、北—东北部和其它地区泰族的植物土著名相同、相似的... 通过对中国西双版纳与泰国都有分布和栽培的641种植物的傣、泰土著名字相似性比较,发现这两个民族具有基本相同的民间植物命名的"双名法"。西双版纳傣族与泰国的兰纳地区、北—东北部和其它地区泰族的植物土著名相同、相似的分别占0.69、0.57和0.37,主要包括药用植物在内的经济植物和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密切相关的植物。其主要成因包括他们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的傣、泰历史渊源及其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密切程度相关。其中,兰纳地区地处泰国北部,它不仅邻近西双版纳,而且在历史上,它们曾经同属于"兰纳王国",两地的边界曾是"犬牙交错",成为"曼比勐农"(兄弟之邦)。这样,使包括土著名字在内的佛教植物、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等的交流比泰国其它地区更加密切,相似性便最高。西双版纳傣族和兰纳泰族被视为尚存的标准"Tai"人区。因此,该研究对于中国Dai、泰国Thai、缅甸Siam和老挝Laos等国家民族的科学文化交流及其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植物学研究 中国西双版纳傣族与泰国泰族 相同植物的民间命名方法 相似的植物土著名字 相似的历史渊源成因 科学与文化交流的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保贵 朱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2-207,216,共7页
基于4个50m×50m(包含400个5m×5m)样方调查,统计了蕨类植物的α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相似性指数及β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hm2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里,蕨类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为32种;不同样地蕨类植物丰富度... 基于4个50m×50m(包含400个5m×5m)样方调查,统计了蕨类植物的α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相似性指数及β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hm2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里,蕨类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为32种;不同样地蕨类植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该森林群落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虽然不高,但优势种群显著;通过3个无人为干扰与1个受人为干扰样地的对比分析研究看出,该类森林遭受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后,蕨类植物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优势度及相似性等均显著下降,其中物种多样性的降低尤为显著,既使群落的外貌、结构等恢复至接近原始林状态,蕨类植物丰富度及多样性也难以恢复,故此,保护原始的森林植被是保护该森林蕨类植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雾凉季低温对3种热带植物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姜艳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675-1682,共8页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条件下测定了3种热带经济植物灯台树(Alstonia scholaris)、瓜拉那(Paullinia cu-pana)和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雨季和雾凉季的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抗氧化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等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雨季灯台树...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条件下测定了3种热带经济植物灯台树(Alstonia scholaris)、瓜拉那(Paullinia cu-pana)和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雨季和雾凉季的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抗氧化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等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雨季灯台树、海巴戟和瓜拉那的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分别为18.9、23.2和11.7μmol?m-2?s-1.雾凉季3种植物的Amax、气孔导度、羧化效率和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都比雨季显著降低,并以灯台树降低的幅度最小;3种植物的非光化学焠灭(NPQ)在雾凉季比雨季都升高,其中灯台树的NPQ上升的幅度最大.雾凉季低温还导致了3种植物的抗氧化酶(CAT、SOD、APX、POD和GR)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都升高,并以灯台树抗氧化酶的活性更强或上升幅度最大,而MDA含量增加幅度最小.研究发现,与灯台树相比,海巴戟和瓜拉那对西双版纳雾凉季低温很敏感,雾凉季时其光合系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需要采取适当的防寒措施以缓解低温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酶 叶绿素荧光 光合作用 低温 雾凉季 热带经济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岩溶森林内露石表面微生境及其殖居植物
13
作者 兰亚 郭艺博 +1 位作者 袁闯 沈有信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6-618,共13页
露石是岩溶生态系统的一个典型特征物,其上发育着多样的微生境并殖居着多样的植物,但殖居植物与微生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该研究以西双版纳的一片发育在石灰山上的热带季节性湿润林为研究对象,测量586个露石微生境的自身特征与外界环... 露石是岩溶生态系统的一个典型特征物,其上发育着多样的微生境并殖居着多样的植物,但殖居植物与微生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该研究以西双版纳的一片发育在石灰山上的热带季节性湿润林为研究对象,测量586个露石微生境的自身特征与外界环境因子,并调查其殖居维管束植物的物种组成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RDA)来揭示露石微生境特征和环境因子与维管束植物丰富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热带岩溶森林中露石微生境的体积(5148.33±31501.92)cm^(3)、面积(532.28±1575.10)cm^(2)等特征值的变异性较大。(2)微生境中共调查到44科82属90种1518株乔木、灌木和草木植物,其中在岩溶基质中具有优势的适宜种占总物种数的35.6%。(3)RDA模型表明微生境的面积与土深对殖居植物物种组成及丰富度的解释度大于70%。(4)露石微生境内的殖居植物物种丰富度与面积之间存在明显的递衰指数型种-面积关系。综上认为,热带岩溶森林内露石表面微生境存在高度异质性,面积和土深是影响植物殖居的关键因子,种-面积关系主导了露石表面微生境的物种丰富度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露石 微生境 生境异质性 岩溶特征种 种-面积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区系的特点 被引量:19
14
作者 朱华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49-155,共7页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区系种子植物估计有3000多种,隶属于1000多个属和大约180个科。区系成分是热带科、属和种分别占总科、属和种数的80%、94%和90%以上。在热带分布属和种中,又具体以热带亚洲成分占优势。结论是该植物区系属于热带亚...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区系种子植物估计有3000多种,隶属于1000多个属和大约180个科。区系成分是热带科、属和种分别占总科、属和种数的80%、94%和90%以上。在热带分布属和种中,又具体以热带亚洲成分占优势。结论是该植物区系属于热带亚洲区系的一部分,并带有热带边缘性质和几种地理成分交汇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热带雨林 植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勐腊望天树热带季节雨林蕨类植物组成及生态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保贵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52,共11页
采用生态学样方调查及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云南勐腊望天树热带季节性雨林蕨类植物的组成及生态特征。结果表明:在1hm2(4个50m×50m,含400个5m×5m小样方)面积的样地里,记录有蕨类植物48种13 159株(丛);在生态特征上,40个地生蕨类... 采用生态学样方调查及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云南勐腊望天树热带季节性雨林蕨类植物的组成及生态特征。结果表明:在1hm2(4个50m×50m,含400个5m×5m小样方)面积的样地里,记录有蕨类植物48种13 159株(丛);在生态特征上,40个地生蕨类的盖度之和占调查样地面积的22.45%,缺乏高盖度级种类;黑鳞轴脉蕨、长叶实蕨、多形叉蕨等属高频度级种类;长叶实蕨、多形叉蕨、黑鳞轴脉蕨、毛柄短肠蕨、薄叶牙蕨、思茅叉蕨等种的重要值之和占86.31%,它们是望天树林蕨类植物的典型代表种。生活型组成上,以地面芽植物占优势(达80%)。叶质主要由纸质叶(占54.17%)和草质叶(占27.08%)种类组成;叶形主要由羽状复叶种类组成(89.58%)。与西双版纳相同取样面积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比较,望天树林蕨类植物的种数及种群数量分别是山地常绿阔叶林的1.55倍及2.23倍。同一地区不同海拔和生境异质性是导致蕨类植物组成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该研究揭示了赤道热带北缘热带雨林蕨类植物的组成及生态特征,有利于与其它热带地区蕨类植物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勐腊 望天树林 蕨类组成 生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主要树种的树干径流碳通量
16
作者 祝正 乔青 +4 位作者 宋清海 沙丽清 张一平 巩合德 周文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6,共8页
为探明热带雨林树干径流在森林碳收支中的地位和不同树种对树干径流碳通量的影响,本研究在中国西南部的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选择6个优势树种(绒毛番龙眼、大叶白颜树、梭果玉蕊、细罗伞、蚁花、窄序崖豆),对树干径流量、总碳(total car... 为探明热带雨林树干径流在森林碳收支中的地位和不同树种对树干径流碳通量的影响,本研究在中国西南部的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选择6个优势树种(绒毛番龙眼、大叶白颜树、梭果玉蕊、细罗伞、蚁花、窄序崖豆),对树干径流量、总碳(total carbon,TC)通量及组分〔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无机碳(total inorganic carbon,TIC),溶解态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溶解态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和颗粒态无机碳(particulate inorganic carbon,PIC)〕开展为期1年的研究,结合该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和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研究结果,探究树干径流在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地位。结果显示:各碳组分的最高浓度均在雾凉季,除了POC的最低浓度在干热季外,其他碳组分平均最低浓度均在雨季。各碳组分除颗粒态无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外,其他组分的浓度均随径流量增加而减小。这6个优势树种由于树冠结构,有无附生植物以及树皮形态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其树干径流量和碳动态的种间差异。有机碳是树干径流输出的主要形式,占总碳的82.43%;其中溶解态有机碳的输出比例最高,相当于全碳的71.30%,随后为溶解态无机碳(13.25%)、颗粒态有机碳(11.13%)和颗粒态无机碳(4.32%)。虽然树干径流量仅占总降雨量的0.62%,但树干径流的输出的年总碳(TC)通量为14.8 kg C·hm^(-2)·a^(-1),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碳通量的1.18%。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树干径流在水量和碳输出方面对热带季节雨林的碳贡献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有机碳 溶解态无机碳 颗粒态有机碳 颗粒态无机碳 树干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征 朱华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5,21,共6页
通过对西双版纳地区热带雨林20 hm2监测样地林下草本的调查,研究草本植物区系组成。在样地中共记录有草本种子植物23科44属61种(包括变种和亚种),其中,以姜科(15种)、天南星科(8种)、禾本科(5种)和荨麻科(5种)为优势科。种子植物科的分... 通过对西双版纳地区热带雨林20 hm2监测样地林下草本的调查,研究草本植物区系组成。在样地中共记录有草本种子植物23科44属61种(包括变种和亚种),其中,以姜科(15种)、天南星科(8种)、禾本科(5种)和荨麻科(5种)为优势科。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中以泛热带分布科最多,达15个,占总科数的78.95%。属的分布区类型中,以热带分布属为最多,共计39个,占总属数的92.86%。在热带分布属中又以热带亚洲分布属为最多,达15个,占总属数的35.71%;其次为泛热带分布属,共计有8个,占总属数的19.05%。种的分布类型中,各类热带分布的种最多,占总种数的66.67%,其中又以热带亚洲种数占优势。分布区类型的分析表明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林下草本植物区系具有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的特点,属马来西亚植物区系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热带雨林 草本植物 区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优势植物假海桐的花气味及传粉昆虫多样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朝雅 杨培 +1 位作者 王波 彭艳琼 《绿色科技》 2019年第8期1-7,共7页
指出了假海桐(Pittosporopsis kerrii)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林下的优势植物,为探讨其花气味及传粉昆虫多样性,针对其开花特性、花气味及访花昆虫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假海桐开花早,种群内花期持续时间长,主要集中在2~3月份,单花期3... 指出了假海桐(Pittosporopsis kerrii)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林下的优势植物,为探讨其花气味及传粉昆虫多样性,针对其开花特性、花气味及访花昆虫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假海桐开花早,种群内花期持续时间长,主要集中在2~3月份,单花期3~4d,单株盛花期8~10d。访花昆虫54种,大蜜蜂(Apis dorsata)是最为优势的传粉昆虫。鉴定出花气味的13种化合物,主要由萜类、脂肪酸衍生物和芳香族化合物三大类构成,含量最高的是α-甲基-α-[4-甲基-3-戊烯基]环氧乙烷基甲醇。传粉后花气味中没有化合物消失,但有2种化合物含量显著减少、3种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并新增1种化合物。深入研究传粉前后含量变化大,对优势传粉昆虫具引诱活性的化合物,有助于揭示林下假海桐的传粉繁殖特点,为热带雨林物种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海桐 开花动态 传粉昆虫 花气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地区热带季节雨林与橡胶林林冠水文效应比较研究 被引量:63
19
作者 张一平 王馨 +2 位作者 王玉杰 刘文杰 刘玉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653-2665,共13页
季节雨林和橡胶林是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系统中可以代表原始林和大面积种植的人工林两种林型 ,采用水量平衡法 ,利用对以上两种林分林冠水文各分量 1 996~ 2 0 0 1年的观测结果 ,初步分析其林冠水文效应 ,结果表明 :一年内 ,季节雨林林冠... 季节雨林和橡胶林是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系统中可以代表原始林和大面积种植的人工林两种林型 ,采用水量平衡法 ,利用对以上两种林分林冠水文各分量 1 996~ 2 0 0 1年的观测结果 ,初步分析其林冠水文效应 ,结果表明 :一年内 ,季节雨林林冠截留量 660 .6mm,树干径流量 80 .7mm,穿透降雨量 ,85 3.2 mm,分别占同期降雨总量的 41 .43%、5 .2 4 %、5 3.74% ;橡胶林林冠截留量 393.5 mm,树干径流量 1 0 4 .1 mm,穿透降雨量 1 0 96.8mm,分别占同期降雨总量的 2 4 .68%、6.68%、67.85 % ;两种林分森林水文各分量干、雨季差异显著 ;在研究中还发现 ,季节雨林中树干径流量随径级的增大而减小 ,干季出现密林 (季节雨林 )的穿透降雨量大于疏林 (橡胶林 )的反常现象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 ,季节雨林和橡胶林有较大的林冠截留率及干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季节雨林 橡胶林 降雨 林冠截留 水文效应 树干径流 西双版纳 热带森林系统 林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57
20
作者 邓晓保 邹寿青 +3 位作者 付先惠 姚天全 盛才余 白智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0-138,共9页
以自然林为对照 ,研究了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地区刀耕火种农业 (旱稻 )和林下种植砂仁 ( Amomumvillosum) 2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弹尾、螨和线虫 3类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影响。通过 2 4个月的取样分离 ,获得土壤动物个体 49,91 2个。... 以自然林为对照 ,研究了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地区刀耕火种农业 (旱稻 )和林下种植砂仁 ( Amomumvillosum) 2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弹尾、螨和线虫 3类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影响。通过 2 4个月的取样分离 ,获得土壤动物个体 49,91 2个。结果表明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土壤理化性质不同程度的改变 ,例如土壤容重的增加、肥力下降、土壤水分蒸发加快等 ,这些土壤指标的变化是影响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决定性因素。动物的个体数量在 3个样地中以自然林最多 ,砂仁地次之 ,刀耕火种地最少 ;在季节分布上以雾冷季最多 ,干热季最少。各样地的动物个体数量以刀耕火种与自然林之间的差异最显著 ,刀耕火种样地与砂仁样地或砂仁样地与自然林样地之间的差异有时达到显著水平 ,但在不同季节中各类型样地间的差异有所不同。土壤动物的季节变化不但受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 ,同时受到人类土地利用活动的影响 ,在人为干扰样地中高峰与低谷之间的变化幅度较大。某些土地利用的行为不但杀死了动物本身 ,而且破坏了动物的营养源 ,因此土壤动物个体数量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热带雨林 土地利用方式 动物个体数量 土壤动物 砂仁 刀耕火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