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高原高寒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监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孟凡栋 王常顺 +2 位作者 张振华 常小峰 汪诗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23-1929,共7页
以西藏高原高寒草地3种植被类型(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样线法、样方法和巢式样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每条样线上或每个样方内出现的所有物种,并分物种刈割样方内地上部分,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不同高寒... 以西藏高原高寒草地3种植被类型(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样线法、样方法和巢式样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每条样线上或每个样方内出现的所有物种,并分物种刈割样方内地上部分,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不同高寒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监测方法,以阐明西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植被类型的最小取样面积和最少样方数或样线长度。结果显示:(1)就物种丰富度而言,400m样线法观测到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的所有物种数分别占3种方法调查到的总物种数的55%、71%和50%;8m2巢式样方法调查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的总物种数占所有3种方法观测的物种总数的57.5%和57%,而8m2的巢式样方对高寒荒漠草原的调查监测到的物种数最多,其中2m2观测到的物种数就达到所有可能出现物种的83%;20个样方法监测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物种数最多,占3种方法观测到总物种数的78%和86%,所以对物种丰富度的调查高寒草甸和高寒典型草原至少需要20个样方,高寒荒漠草原需要最小面积不少于2m2的2个样方。(2)就地上生物量而言,由地上生物量与物种数之间的变异关系得出最小样方数为7~11个,而由地上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可知,在变异系数小于等于5%的前提下,高寒草甸的最小取样面积不小于0.25m2,高寒典型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的最小取样面积不少于1m2。研究表明,对于生产力的监测方法而言,高寒草甸采用10个0.5m×0.5m的样方,而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采用10个1m×1m的样方为宜;而对于物种丰富度的监测方法而言,高寒草甸以20个0.5m×0.5m的样方和高寒草原20个1m×1m的样方为宜,高寒荒漠草原采用2个不小于2m2样方面积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高寒草地 植物多样性 生物量 最小样方面积 最少样方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对普通小球藻生长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2
作者 何立乐 朱小雪 张振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8,共6页
为了揭示沉积物条件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采用纯石英砂模拟水体沉积物,用正交实验法分析了扰动速率、固液比和沉积物粒径等3种因素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扰动速率和固液比在0.05水平上对普通小球藻生物量均具有显著性... 为了揭示沉积物条件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采用纯石英砂模拟水体沉积物,用正交实验法分析了扰动速率、固液比和沉积物粒径等3种因素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扰动速率和固液比在0.05水平上对普通小球藻生物量均具有显著性影响,扰动速率和粒径在0.05水平上对普通小球藻特定生长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②影响普通小球藻生物量达到最大的沉积物条件为100 r/min扰动速率、250 g/L固液比和10~20目粒径,影响普通小球藻生物量达到最小的沉积物条件为50 r/min扰动速率、125 g/L固液比和30~40目粒径。在一定的扰动速率下,粒径和固液比可能对特定生长率存在较强交互作用影响。③SEM显示较强的扰动速率能使普通小球藻外在形态椭圆化,并对生物量的增长产生影响。因此,研究认为可以试图通过改变水体扰动速率、固液比和沉积物粒径等沉积物条件实现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宏观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 生物量 扰动速率 固液比 沉积物粒径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种群间基因流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唐利洲 于龙 +3 位作者 王俊杰 朱磊 丁伟 苏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123-5124,共2页
[目的]探究高原鼢鼠种群间的基因流水平及影响因素,为草原鼠害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87只分别来自6个地理种群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为试验材料,采用DNA测序的方法分析种群间的基因流动情况。[结果]高原鼢鼠6... [目的]探究高原鼢鼠种群间的基因流水平及影响因素,为草原鼠害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87只分别来自6个地理种群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为试验材料,采用DNA测序的方法分析种群间的基因流动情况。[结果]高原鼢鼠6个种群间双向基因流非常弱,Nm值在0.01~0.12,即每100世代种群间迁入或迁出有效雌性个体数仅为1~12个。[结论]高原鼢鼠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严重限制性基因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地理种群 基因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鼠兔和刈割扰动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苏晓雪 李希来 +3 位作者 孙华方 宋梓涵 李杰霞 张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189-10199,共11页
受过度放牧和高原鼠兔暴发的双重扰动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克其河滩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5年的控制试验,分析不同刈割强度和高原鼠兔密度处理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 受过度放牧和高原鼠兔暴发的双重扰动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克其河滩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5年的控制试验,分析不同刈割强度和高原鼠兔密度处理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刈割和高原鼠兔两种处理干扰及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植被高度和盖度(P<0.05),随着年份的增加,植被群落盖度显著下降;不同年份间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禾本科、莎草科、豆科、杂类草功能群重要值,植被群落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2)随着年份与刈割强度的增加,土壤全氮、全磷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年份、刈割强度及其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温度有显著影响(P<0.05),重度刈割处理使得土壤温度显著提高(P<0.05)。不同刈割强度和鼠兔密度影响下年份、刈割强度及其交互作用对草地全氮和全磷有极显著影响(P<0.01)。高原鼠兔数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土壤pH,高密度干扰下较无鼠兔干扰pH下降了0.23,鼠兔密度对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中度刈割有利于退化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的恢复,因此,通过控制放牧强度和高原鼠兔密度,正确识别草地放牧强度和鼠兔种群密度生态阈值,进行草地的合理管控,有利于草地畜牧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刈割 高原鼠兔 干扰 植物群落 土壤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及其与土壤水分关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8
5
作者 黄德青 于兰 +1 位作者 张耀生 赵新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27,共8页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植被以高寒草原、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等类型为主,对这5种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观测结果显示,地上生物量在5类草地植物群落间差异显著(P<0.05),其季节动态规律均表现为单峰型,在8月下旬...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植被以高寒草原、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等类型为主,对这5种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观测结果显示,地上生物量在5类草地植物群落间差异显著(P<0.05),其季节动态规律均表现为单峰型,在8月下旬达生物量峰值。5种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以山地草甸(100.24 g/m2)最高,其他依次为山地草甸草原(71.24 g/m2)、山地草原(70.20 g/m2)、高寒草原(52.40 g/m2)和山地荒漠草原(20.44 g/m2);用Logistic方程模拟的地上生物量增长曲线表明5类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均未达到其环境最大容纳量。不同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与降水量、土壤平均含水量的累加值均呈正相关关系。在各种类型草地中,不同土层含水量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不同,根系主要分布层内的含水量与地上生物量显著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天然草地 地上生物量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植被对长期放牧强度试验的响应特征(英文)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华坤 赵新全 +2 位作者 汪诗平 赵亮 徐世晓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080-2093,共14页
在青藏高原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对金露梅高寒灌丛草场植被开展了长期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分别在短期(4年)、中期(11年)和长期(18年)放牧阶段研究不同放牧干扰强度对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地上生物量和草场... 在青藏高原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对金露梅高寒灌丛草场植被开展了长期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分别在短期(4年)、中期(11年)和长期(18年)放牧阶段研究不同放牧干扰强度对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地上生物量和草场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放牧阶段,随着放牧强度增加植物群落的高度和盖度都降低。在中期放牧干扰阶段,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呈现典型的单峰曲线模式;在长期放牧干扰阶段,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占优势地位的灌木和禾草被典型杂类草替代,其中的重度放牧干扰简化了高寒灌丛植被群落结构,减少了地上现存生物量,特别是可食优良牧草生物量。植被对放牧的响应除了与放牧强度和放牧时间阶段密切相关外,还与该地区水热条件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针对长期放牧干扰的反应特性可将金露梅灌丛草场中植物划分为增加型、敏感型、忍耐型和无反应型4种类型。除了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外,其它一些特征参数并不支持著名的中度干扰假说。本研究发现,长期重度放牧促进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适度放牧有利于高寒灌丛草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牧草利用;"取半留半"的放牧原则在青藏高原草场放牧管理实践中值得推荐,它将有利于防止草场退化,提高牧草利用率和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露梅灌丛 物种丰富度 物种多样性 植物群落结构 地上生物量 放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7
作者 布仁巴音 徐广平 +3 位作者 段吉闯 常小峰 张振华 汪诗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0-769,共10页
青藏高原有各类天然草地14×108hm2,其中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约占青藏高原天然草地面积的50%,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6.2%。嵩草草甸是高寒草甸的主体,包括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藏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和高山嵩草草甸等,这5类... 青藏高原有各类天然草地14×108hm2,其中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约占青藏高原天然草地面积的50%,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6.2%。嵩草草甸是高寒草甸的主体,包括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藏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和高山嵩草草甸等,这5类高寒草甸平均地上生物量分别为354.2、422.4、445.1、227.3和368.5g/m2,地下生物量分别为3389.6、3548.3、11922.7、4439.3、5604.8g/m2,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10.55、10.15、27.82、14.82和15.21,远大于IPCC(2006)报告中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例的默认值(2.8±95%)。地下生物量对气候变化和放牧的反应比地上生物量更敏感,干旱和重度放牧均降低了地下/地上生物量的比例。在极度退化状态下地下/地上生物量的比例<2。对于轻度和中度退化的高寒草甸应以围封禁牧为主要恢复措施,但如果结合补播和施肥,则恢复速率会加快;对于重度和极度退化的高寒草甸,由于草地植物群落中优良牧草的比例极低,仅靠自然恢复很难进行恢复或需要的年限很长,所以必须采用人工重建的措施,并结合毒杂草防除和施肥等措施进行恢复,通过建立人工或半人工草地的措施予以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初级生产力 放牧 气候变化 退化草甸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几种高山植物的光合生理特性 被引量:7
8
作者 朱鹏锦 尚艳霞 +2 位作者 杨莉 师生波 韩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86-892,共7页
以14种高寒草甸植物为材料,研究分析植物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以探究高寒草甸植物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光合生理机制。结果表明,黄花鸢尾(Iris pseudoacorus)、美丽风毛菊(Saussurea pul-chra)、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以14种高寒草甸植物为材料,研究分析植物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以探究高寒草甸植物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光合生理机制。结果表明,黄花鸢尾(Iris pseudoacorus)、美丽风毛菊(Saussurea pul-chra)、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和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叶片的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分别比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高284.83%、200.56%、171.35%和148.31%,叶片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分别高79.99%、73.94%、68.37%和63.90%,叶片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而黄花鸢尾、美丽风毛菊、兰石草(Lancea tibetica)和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叶片的单位叶面积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比天蓝苜蓿高393.93%、348.48%、260.61%和233.33%,其叶片的非光化学猝灭也显著高于天蓝苜蓿;黄帚橐吾、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nm)和柔软紫苑(Aster flaccidus)叶片的叶绿素a/b值高于2.91,能适应较强光照,而天蓝苜蓿叶片的叶绿素a/b值小于2.5,常生长于植被下层,说明植物能够通过调整光合色素含量和构成而合理有效地利用光能以适应特殊的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植物 光合色素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及密度对高原鼠兔第二胎幼体体重增长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生庆 曲家鹏 +2 位作者 杨虎虎 刘力华 张堰铭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3,共6页
采用Gompertz模型对高原鼠兔野外围栏种群幼体体重增长进行了比较,旨在探讨食物与密度因素对高原鼠兔生活史特征的作用模式。+F+R处理组高原鼠兔第二胎幼体平均成熟体重为163.67 g,成熟率6.27%,为最高组,其次为-F+R组,平均成熟体重154.4... 采用Gompertz模型对高原鼠兔野外围栏种群幼体体重增长进行了比较,旨在探讨食物与密度因素对高原鼠兔生活史特征的作用模式。+F+R处理组高原鼠兔第二胎幼体平均成熟体重为163.67 g,成熟率6.27%,为最高组,其次为-F+R组,平均成熟体重154.46 g,成熟率5.87%,+F-R组平均成熟体重146.97 g,成熟率5.29%,而-F-R试验组平均成熟体重132.93 g,成熟率4.25%,为最低。研究结果表明,当恶劣环境导致高原鼠兔第一胎繁殖失败时,高原鼠兔第二胎能利用食物和低密度空间资源来改变自身的体重增长模式,进而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食物 密度 体重增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逆境对青藏高原小嵩草叶片PSⅡ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师生波 师瑞 +2 位作者 周党卫 李天才 张雯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4期201-211,共11页
【目的】探究低温逆境对高山植物叶片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效率的影响,明确光合机构的适宜运行温度。【方法】应用叶绿素荧光图像分析手段,以青藏高原典型寒冷中生植物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为材料,研究低温对叶片PSII光化学效率和非... 【目的】探究低温逆境对高山植物叶片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效率的影响,明确光合机构的适宜运行温度。【方法】应用叶绿素荧光图像分析手段,以青藏高原典型寒冷中生植物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为材料,研究低温对叶片PSII光化学效率和非光化学猝灭的影响。【结果】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在5℃至15℃时较高(P<0.05)。低温可影响PSⅡ光化学效率和非光化学猝灭的光响应过程,引起稳态作用光强下PSⅡ运行效率(Fq′/Fm′)和PSⅡ效率因子(Fq′/Fv′)的降低,以及非光化学猝灭(NPQ)的增高,并导致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效率的变异系数(CV)升高。低温对PSⅡ最大效率(Fv′/Fm′)和NPQ总变异的贡献较强光明显,但Fq′/Fm′、Fv′/Fm′、Fq′/Fv′和NPQ均没有呈现低温和强光的交互效应,即使模拟-5℃的低温也未能完全抑制光合机构的活性。【结论】低温可导致小嵩草叶片PSⅡ光化学效率的不稳定性增高,植株在承受逆境胁迫的同时,又表现出对高寒生境的极强适应性和耐性,是形成高寒小嵩草草甸地带性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逆境 青藏高原 小嵩草 叶绿素荧光 PSⅡ非光化学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尚帅斌 范琳 +1 位作者 刘楠 张发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1-501,共11页
【目的】从物种代表性和多样性方面为拟创建的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方法】研究在野外调查基础上,结合历史数据及文献资料,梳理评估区种子植物名录,分析评估区种子植... 【目的】从物种代表性和多样性方面为拟创建的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方法】研究在野外调查基础上,结合历史数据及文献资料,梳理评估区种子植物名录,分析评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优势类群、地理成分及珍稀濒危物种。【结果】(1)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共有种子植物46科146属384种,裸子植物3科3属5种,被子植物43科143属379种;苋科(Amaranthaceae)、菊科(Asteraceae)、豆科(Fabaceae)和禾本科(Poaceae)4科在评估区种子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单种科和寡种科构成科的主体。(2)评估区种子植物科、属优势现象明显,优势科有8科,优势属有36属,具10种以上的大属有黄芪属(Astragalus)、棘豆属(Oxytropis)、蒿属(Artemisia)、风毛菊属(Saussurea)、早熟禾属(Poa)、薹草属(Carex)6属,单种属和小属构成属的主体。(3)评估区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为主,同时呈现出温带性质,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温带分布为主,与劳亚古陆有紧密联系。(4)评估区有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青海省重点保护植物,6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结论】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的地理成分多样,但特有现象不明显,生物多样性较低,区系成分在水平梯度上呈现出干旱到半干旱以及温带向热带过渡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国家公园 青海片区 种子植物 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花艽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土壤理化因子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坤 胡星强 +3 位作者 孟静 叶星 王敏 周党卫 《青海农林科技》 2024年第3期1-7,16,共8页
本文以高寒草甸的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麻花艽根、花、茎和叶四个组织部位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经形态学及ITS测序鉴定后分析麻花艽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结果显示,麻花艽不同组织部位中共获得26... 本文以高寒草甸的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麻花艽根、花、茎和叶四个组织部位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经形态学及ITS测序鉴定后分析麻花艽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结果显示,麻花艽不同组织部位中共获得268株内生真菌,共聚类为40个OTUs。根、花、茎和叶部位的较优势菌属依次为刚毛藻属(Cladophora),灰葡萄孢属(Botrytis),枝孢菌属(Cladosporium)和壳针孢菌属(Septoria)。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均为根部较高。根和茎部位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相近,差异较小。土壤pH、全氮、全钾、速效磷和容重是麻花艽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花艽 内生真菌 Α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骆驼线粒体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作者 高雪 晁生玉 +3 位作者 王启菊 孟克达拉 乌兰巴特尔 贾功雪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旨在研究青海骆驼遗传多样性,揭示青海骆驼的母系起源进化。采集柴达木地区3个青海骆驼类群耳组织样品88份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分析线粒体DNA D-loop序列,并与蒙古、内蒙古双峰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D-loop序列中共... 旨在研究青海骆驼遗传多样性,揭示青海骆驼的母系起源进化。采集柴达木地区3个青海骆驼类群耳组织样品88份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分析线粒体DNA D-loop序列,并与蒙古、内蒙古双峰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D-loop序列中共检测到96个多态位点,定义了27种单倍型。3个青海骆驼类群占有16个单倍型,而蒙古双峰驼独有7个单倍型,内蒙古双峰驼独有4个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出两个独立的分支:第一支为青海骆驼3个类群与蒙古双峰驼,且德令哈双峰驼与其他两个类群间存在明显界限;第二支为内蒙古双峰驼。青海骆驼与内蒙古双峰驼的遗传距离均较远,但与蒙古双峰驼的遗传距离较近。因此,青海骆驼母系起源更倾向于蒙古双峰驼而非内蒙古双峰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双峰驼 线粒体DNA 系统发育 遗传多样性 单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区唐古特山莨菪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14
作者 张波 师生波 +1 位作者 李和平 韩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778-1786,共9页
以青藏高原东北隅的西宁和海北(海拔分别为2 300 m和3 200 m)人工栽培唐古特山莨菪为材料,对两不同海拔地区间各叶层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生长在海北的唐古特山莨菪叶片厚度极显著高于西... 以青藏高原东北隅的西宁和海北(海拔分别为2 300 m和3 200 m)人工栽培唐古特山莨菪为材料,对两不同海拔地区间各叶层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生长在海北的唐古特山莨菪叶片厚度极显著高于西宁(P<0.01),且两地区植物的叶片厚度从第1层到第4层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海北唐古特山莨菪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紫外吸收物质的含量均显著高于西宁地区(P<0.05),从第1层到第4层,两地植株叶片的光合色素和紫外吸收物质的含量都呈降低的趋势,且两地区间差异显著;叶绿素a/b的层间差异显著(P<0.05),但两海拔地区间差异不显著;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比值海北高于西宁,从第1层到第4层叶片呈降低趋势.(2)生长于海北的唐古特山莨菪叶片组织中的SOD、CAT活性和MDA含量比西宁的高,POD、APX则相反;从第1层叶片到第4层,西宁和海北唐古特山莨菪叶片中的SOD活性显著增高(P<0.05),但两地区各层间的CAT、POD、APX活性和MDA含量无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不同海拔对唐古特山莨菪叶片的生理特性有影响,同一海拔不同叶层叶片之间差异也较为明显;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植物尽管表现出诸多生理适应特征,但膜系统依然有一定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唐古特山莨菪 光合色素 抗氧化酶 紫外吸收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三种优势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变化规律
15
作者 王九峦 马玉寿 陈立同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68-775,798,共9页
该研究利用4个由高到低不同海拔的同质园实验,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优势植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为对象,分析了植物个体根、茎、叶生物量分配及根冠比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 该研究利用4个由高到低不同海拔的同质园实验,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优势植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为对象,分析了植物个体根、茎、叶生物量分配及根冠比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植物个体根、茎、叶质量比和根冠比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与垂穗披碱草和珠芽蓼相比,矮嵩草具有显著较高的根质量比而叶、茎质量比较低,所以其根冠比较高。(2)在向低海拔移栽的过程中,珠芽蓼叶质量比保持不变,茎质量比显著降低而根质量比显著升高,根冠比表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垂穗披碱草则相反,即叶、茎质量比显著升高而根质量比显著降低,根冠比表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矮嵩草根、茎、叶质量比和根冠比则无显著变化。(3)随着海拔降低,年均气温明显升高而年均降雨量明显降低,且在植物个体种源地和土壤基质保持一致的条件下,向低海拔移栽过程中温度是导致珠芽蓼根、茎、叶生物量分配及根冠比变化的重要因素,而水分是垂穗披碱草根、茎、叶生物量分配及根冠比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矮嵩草根、茎、叶生物量分配及根冠比受其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将来暖干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生物量的分配将会发生改变,导致它们对资源(光照、水分和土壤养分)获取和利用的变化而改变它们的种间关系,从而影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组成,最终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分配 叶质量比 茎质量比 根质量比 根冠比 高寒草地 同质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地下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6
16
作者 黄德青 于兰 +1 位作者 张耀生 赵新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0,共10页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植被以高寒草原、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等类型为主,对这五类天然草地地下生物量及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五类草地的地下生物量除山地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和高寒草原无显著差异外,...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植被以高寒草原、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等类型为主,对这五类天然草地地下生物量及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五类草地的地下生物量除山地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和高寒草原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类草地间差异显著(P<0.05),均呈"T"形分布,且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指数形式递减;地下生物量季节变化在高寒草原表现为"W"型变化规律,其他各类草地均呈"N"型变化规律,且随土层深度的加深依次减小;地下净生产量大小依次为山地草甸(546.84g/m2)>山地草甸草原(410.76g/m2)>山地草原(358.12g/m2)>高寒草原(301.33g/m2)>山地荒漠草原(81.68g/m2),地下生物量的周转值均在45%以上;五类草地地下生物量与水热因子的关系为负相关关系,但均没有达到显著相关水平(P>0.05)(除山地荒漠草原外),但在水热条件较好的7-8月份,五类草地地下生物量与水热因子的相关性(正相关或负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在其他月份,不同类型草地地下生物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草地 地下生物量 净生产量 周转值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沙生植物园4种云杉属植物光化学特性的趋同适应 被引量:18
17
作者 师生波 刘克彪 +3 位作者 张莹花 刘世增 康才周 李得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5039-5048,共10页
采用叶绿素荧光图像分析手段,结合叶绿素含量和主枝生长量测定,研究了沙地云杉、青海云杉、蓝云杉、白扦PSⅡ光化学效率和非光化学能量耗散的光响应特性及对稳态光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生境和管理条件下,15a苗龄的4种云杉属植物... 采用叶绿素荧光图像分析手段,结合叶绿素含量和主枝生长量测定,研究了沙地云杉、青海云杉、蓝云杉、白扦PSⅡ光化学效率和非光化学能量耗散的光响应特性及对稳态光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生境和管理条件下,15a苗龄的4种云杉属植物生长势态良好,均能适应民勤荒漠气候环境;蓝云杉针叶的叶绿素含量较高,而青海云杉的叶绿素a、b比值(Chl a/b)较低;4种植物PSⅡ光化学效率的光响应曲线相似,但蓝云杉PSⅡ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的光响应明显有别于其余3种;150μmol m^(-2)s^(-1)低光强下4种植物间NPQ的差异与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一致,是内禀光合特性的反映;1500μmol m^(-2)s^(-1)高光强下的NPQ和PSⅡ最大效率(Fv'/Fm')在4云杉属植物间没有差异,呈现光合生理的趋同适应。综合比较分析可知,蓝云杉和白扦在低光强具有略低的PSⅡ非光化学猝灭能力,在高光强具有相对高的PSⅡ运行效率(Fq'/Fm'),光驯化适应能力较大;沙地云杉和青海云杉具有几乎一致的PSⅡ光化学和非光化学猝灭特性,其耐荫性和喜光性相近;4种云杉属植物光合机构对干旱荒漠生境的驯化适应具有趋同性,可作为我国北方防护林建设和城市绿化的重要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同适应 叶绿素荧光 光响应曲线 PSⅡ非光化学猝灭 云杉属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草地生物量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1
18
作者 黄德青 于兰 +1 位作者 张耀生 赵新全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95-1501,共7页
利用祁连山北坡2004年5类草地生物量的调查数据和同期的气象资料,估算了草地生物量的大小,并探讨了草地生物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总体上,祁连山北坡草地生物量为490.4g/m。,其中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42.1、448.3g/... 利用祁连山北坡2004年5类草地生物量的调查数据和同期的气象资料,估算了草地生物量的大小,并探讨了草地生物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总体上,祁连山北坡草地生物量为490.4g/m。,其中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42.1、448.3g/m。,地下生物量约为地上生物量的10倍;植被盖度与生物量、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的正指数关系(PdO.05),说明生物量和表层土壤含水量随盖度的增加而增大;生物量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干燥度呈负相关,但均没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祁连山北坡草地生物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植被盖度 土壤含水量 降水 温度 干燥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薄荷的光合及热能耗散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和平 师生波 +2 位作者 刘玉萍 韩发 吴学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8-354,共7页
对青海省民和、西宁和湟源3个地区的药用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1)最大净光合速率(Pn)湟源>西宁>民和;(2)PSⅡ反应中心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以及PSⅡ反... 对青海省民和、西宁和湟源3个地区的药用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1)最大净光合速率(Pn)湟源>西宁>民和;(2)PSⅡ反应中心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以及PSⅡ反应中心活性参数(1/Fo-1/Fm)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的变化趋势相同,均以西宁最高,而相应的光合功能的相对限制(LPDF)西宁最低;(3)西宁薄荷的光化学猝灭系数(qP)最高(0.875),而非光化学猝灭(NPQ)则最低(1.114)。研究表明,青海薄荷有光抑制现象发生,但并没有造成PSⅡ反应中心的不可逆破坏;西宁薄荷光化学能力较高而湟源薄荷对于过剩光能的耗散能力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 净光合速率 叶绿素荧光参数 光抑制 热能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草地潜在蒸散量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耀生 黄德青 +1 位作者 赵新全 赵双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8403-8405,8435,共4页
采用FAO推荐的标准化、统一化后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植物生长季节祁连山北坡5种主要类型草地的潜在蒸散量,通过揭示植物生长季蒸散量季节变化特征,分析不同类型草地的蒸散特征以及蒸散量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FAO彭曼公式 蒸散 祁连山 草地类型 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