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高原高寒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监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孟凡栋 王常顺 +2 位作者 张振华 常小峰 汪诗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23-1929,共7页
以西藏高原高寒草地3种植被类型(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样线法、样方法和巢式样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每条样线上或每个样方内出现的所有物种,并分物种刈割样方内地上部分,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不同高寒... 以西藏高原高寒草地3种植被类型(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样线法、样方法和巢式样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每条样线上或每个样方内出现的所有物种,并分物种刈割样方内地上部分,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不同高寒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监测方法,以阐明西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植被类型的最小取样面积和最少样方数或样线长度。结果显示:(1)就物种丰富度而言,400m样线法观测到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的所有物种数分别占3种方法调查到的总物种数的55%、71%和50%;8m2巢式样方法调查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的总物种数占所有3种方法观测的物种总数的57.5%和57%,而8m2的巢式样方对高寒荒漠草原的调查监测到的物种数最多,其中2m2观测到的物种数就达到所有可能出现物种的83%;20个样方法监测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物种数最多,占3种方法观测到总物种数的78%和86%,所以对物种丰富度的调查高寒草甸和高寒典型草原至少需要20个样方,高寒荒漠草原需要最小面积不少于2m2的2个样方。(2)就地上生物量而言,由地上生物量与物种数之间的变异关系得出最小样方数为7~11个,而由地上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可知,在变异系数小于等于5%的前提下,高寒草甸的最小取样面积不小于0.25m2,高寒典型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的最小取样面积不少于1m2。研究表明,对于生产力的监测方法而言,高寒草甸采用10个0.5m×0.5m的样方,而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采用10个1m×1m的样方为宜;而对于物种丰富度的监测方法而言,高寒草甸以20个0.5m×0.5m的样方和高寒草原20个1m×1m的样方为宜,高寒荒漠草原采用2个不小于2m2样方面积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高寒草地 植物多样性 生物量 最小样方面积 最少样方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中蛋氨酸含量对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
作者 董昕 陈慧青 +3 位作者 张璐 尚国珍 吴雁 边疆晖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1-426,共16页
过度放牧引起的退化草地为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食物资源,而食物中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蛋氨酸)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宿主体内肠道微生物群落。本研究依据不同退化草地高原鼠兔胃内容物中的蛋氨酸含量,使用0.26%和0.... 过度放牧引起的退化草地为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食物资源,而食物中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蛋氨酸)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宿主体内肠道微生物群落。本研究依据不同退化草地高原鼠兔胃内容物中的蛋氨酸含量,使用0.26%和0.45%蛋氨酸含量的兔颗粒饲料分组饲喂高原鼠兔,50 d后收集粪便,利用宏基因组学以及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评估高蛋氨酸处理对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蛋氨酸组相比,高蛋氨酸组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的α、β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但Candida⁃tus_Sacchari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等菌群的丰度显著增加,丁酸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等菌群功能显著表达,其上调的代谢产物主要在初级胆汁酸合成、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Th17细胞分化、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κB途径等通路富集;而低蛋氨酸组高原鼠兔菌群的糖类代谢功能显著表达,其上调的代谢产物主要在氨基酸代谢相关通路富集。上述结果表明,高蛋氨酸食物可改变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而可能增强宿主的免疫和繁殖性能,对提高高原鼠兔个体适合度及其种群数量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蛋氨酸 肠道微生物 宏基因组学 非靶向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三江源及其周边区域植被地上生物量、养分及土壤理化性质数据集
3
作者 陈懂懂 李奇 +1 位作者 贺福全 赵亮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276-286,共11页
作为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主体,天然草地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则是生态系统中植物生存的基质。草地在季节和空间上的差异对牧草产量及其养分含量影响较大,牧草相关因子的差异又影响着土壤中来自植被部分有机质的输入以及来自... 作为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主体,天然草地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则是生态系统中植物生存的基质。草地在季节和空间上的差异对牧草产量及其养分含量影响较大,牧草相关因子的差异又影响着土壤中来自植被部分有机质的输入以及来自食草动物排泄物的养分输入。基于此,本数据集公开发表2017年三江源及其周边区域(32.29°N-35.25°N,92.44°E-102.27°E)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及其养分数据,以及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实地调查分析数据。本数据集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返青期、盛草期和枯黄期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其概略养分相关数据集,一部分为盛草期表层(0-10 cm、10-20 cm)土壤理化性质数据集。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均参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长期监测规范。同时,通过使用标准品,以及对样品重复测定和样品抽查检测等方法确保数据准确性。本数据集的发布可支持科研工作者了解三江源高寒草地生态功能变化,为遥感反演、模型验证等提供地面观测数据,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该地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其功能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三江源 牧草养分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对普通小球藻生长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4
作者 何立乐 朱小雪 张振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8,共6页
为了揭示沉积物条件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采用纯石英砂模拟水体沉积物,用正交实验法分析了扰动速率、固液比和沉积物粒径等3种因素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扰动速率和固液比在0.05水平上对普通小球藻生物量均具有显著性... 为了揭示沉积物条件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采用纯石英砂模拟水体沉积物,用正交实验法分析了扰动速率、固液比和沉积物粒径等3种因素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扰动速率和固液比在0.05水平上对普通小球藻生物量均具有显著性影响,扰动速率和粒径在0.05水平上对普通小球藻特定生长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②影响普通小球藻生物量达到最大的沉积物条件为100 r/min扰动速率、250 g/L固液比和10~20目粒径,影响普通小球藻生物量达到最小的沉积物条件为50 r/min扰动速率、125 g/L固液比和30~40目粒径。在一定的扰动速率下,粒径和固液比可能对特定生长率存在较强交互作用影响。③SEM显示较强的扰动速率能使普通小球藻外在形态椭圆化,并对生物量的增长产生影响。因此,研究认为可以试图通过改变水体扰动速率、固液比和沉积物粒径等沉积物条件实现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宏观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 生物量 扰动速率 固液比 沉积物粒径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三种优势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九峦 马玉寿 陈立同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68-775,798,共9页
该研究利用4个由高到低不同海拔的同质园实验,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优势植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为对象,分析了植物个体根、茎、叶生物量分配及根冠比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 该研究利用4个由高到低不同海拔的同质园实验,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优势植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为对象,分析了植物个体根、茎、叶生物量分配及根冠比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植物个体根、茎、叶质量比和根冠比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与垂穗披碱草和珠芽蓼相比,矮嵩草具有显著较高的根质量比而叶、茎质量比较低,所以其根冠比较高。(2)在向低海拔移栽的过程中,珠芽蓼叶质量比保持不变,茎质量比显著降低而根质量比显著升高,根冠比表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垂穗披碱草则相反,即叶、茎质量比显著升高而根质量比显著降低,根冠比表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矮嵩草根、茎、叶质量比和根冠比则无显著变化。(3)随着海拔降低,年均气温明显升高而年均降雨量明显降低,且在植物个体种源地和土壤基质保持一致的条件下,向低海拔移栽过程中温度是导致珠芽蓼根、茎、叶生物量分配及根冠比变化的重要因素,而水分是垂穗披碱草根、茎、叶生物量分配及根冠比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矮嵩草根、茎、叶生物量分配及根冠比受其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将来暖干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生物量的分配将会发生改变,导致它们对资源(光照、水分和土壤养分)获取和利用的变化而改变它们的种间关系,从而影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组成,最终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分配 叶质量比 茎质量比 根质量比 根冠比 高寒草地 同质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及其与土壤水分关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8
6
作者 黄德青 于兰 +1 位作者 张耀生 赵新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27,共8页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植被以高寒草原、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等类型为主,对这5种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观测结果显示,地上生物量在5类草地植物群落间差异显著(P<0.05),其季节动态规律均表现为单峰型,在8月下旬...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植被以高寒草原、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等类型为主,对这5种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观测结果显示,地上生物量在5类草地植物群落间差异显著(P<0.05),其季节动态规律均表现为单峰型,在8月下旬达生物量峰值。5种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以山地草甸(100.24 g/m2)最高,其他依次为山地草甸草原(71.24 g/m2)、山地草原(70.20 g/m2)、高寒草原(52.40 g/m2)和山地荒漠草原(20.44 g/m2);用Logistic方程模拟的地上生物量增长曲线表明5类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均未达到其环境最大容纳量。不同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与降水量、土壤平均含水量的累加值均呈正相关关系。在各种类型草地中,不同土层含水量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不同,根系主要分布层内的含水量与地上生物量显著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天然草地 地上生物量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区唐古特山莨菪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波 师生波 +1 位作者 李和平 韩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778-1786,共9页
以青藏高原东北隅的西宁和海北(海拔分别为2 300 m和3 200 m)人工栽培唐古特山莨菪为材料,对两不同海拔地区间各叶层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生长在海北的唐古特山莨菪叶片厚度极显著高于西... 以青藏高原东北隅的西宁和海北(海拔分别为2 300 m和3 200 m)人工栽培唐古特山莨菪为材料,对两不同海拔地区间各叶层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生长在海北的唐古特山莨菪叶片厚度极显著高于西宁(P<0.01),且两地区植物的叶片厚度从第1层到第4层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海北唐古特山莨菪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紫外吸收物质的含量均显著高于西宁地区(P<0.05),从第1层到第4层,两地植株叶片的光合色素和紫外吸收物质的含量都呈降低的趋势,且两地区间差异显著;叶绿素a/b的层间差异显著(P<0.05),但两海拔地区间差异不显著;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比值海北高于西宁,从第1层到第4层叶片呈降低趋势.(2)生长于海北的唐古特山莨菪叶片组织中的SOD、CAT活性和MDA含量比西宁的高,POD、APX则相反;从第1层叶片到第4层,西宁和海北唐古特山莨菪叶片中的SOD活性显著增高(P<0.05),但两地区各层间的CAT、POD、APX活性和MDA含量无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不同海拔对唐古特山莨菪叶片的生理特性有影响,同一海拔不同叶层叶片之间差异也较为明显;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的植物尽管表现出诸多生理适应特征,但膜系统依然有一定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唐古特山莨菪 光合色素 抗氧化酶 紫外吸收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种群间基因流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唐利洲 于龙 +3 位作者 王俊杰 朱磊 丁伟 苏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123-5124,共2页
[目的]探究高原鼢鼠种群间的基因流水平及影响因素,为草原鼠害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87只分别来自6个地理种群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为试验材料,采用DNA测序的方法分析种群间的基因流动情况。[结果]高原鼢鼠6... [目的]探究高原鼢鼠种群间的基因流水平及影响因素,为草原鼠害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87只分别来自6个地理种群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为试验材料,采用DNA测序的方法分析种群间的基因流动情况。[结果]高原鼢鼠6个种群间双向基因流非常弱,Nm值在0.01~0.12,即每100世代种群间迁入或迁出有效雌性个体数仅为1~12个。[结论]高原鼢鼠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严重限制性基因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地理种群 基因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种群历史动态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唐利洲 于龙 +4 位作者 陈建刚 朱磊 王俊杰 丁伟 苏建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1-526,共6页
利用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遗传标记,分析了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整个分布区及4个地理种群历史动态变化。结果显示,0.33~0.16百万年前(Ma),该物种有效种群大小出现最高值与最低值,种群剧烈波动;0.16~0.08Ma,种群大小基本保持... 利用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遗传标记,分析了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整个分布区及4个地理种群历史动态变化。结果显示,0.33~0.16百万年前(Ma),该物种有效种群大小出现最高值与最低值,种群剧烈波动;0.16~0.08Ma,种群大小基本保持不变;0.08Ma至今,基本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结果充分说明倒数第二次冰期造成了高原鼢鼠有效种群大小的急剧下降或波动,间冰期有利于该物种种群数量稳定水平的维持,而末次冰期仅仅限制了有效种群大小的增加,并未导致种群崩溃或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种群历史动态 有效种群大小 突变速率 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两种雪雀惊飞距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贺 李文靖 +1 位作者 胡延萍 张堰铭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8-371,共4页
在分析鸟类对人类干扰耐受程度的研究中,惊飞距离是常用的衡量指标之一,它是指人在鸟类惊飞之前能接近鸟类的距离,反映了鸟类对人为侵扰的适应程度。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白腰雪雀Montifringilla taczanowskii和棕颈雪雀M.rufic... 在分析鸟类对人类干扰耐受程度的研究中,惊飞距离是常用的衡量指标之一,它是指人在鸟类惊飞之前能接近鸟类的距离,反映了鸟类对人为侵扰的适应程度。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白腰雪雀Montifringilla taczanowskii和棕颈雪雀M.ruficollis惊飞距离的比较研究,旨在探讨2种鸟类对人类干扰适应性的差异。结果显示,体型较大的白腰雪雀的惊飞距离(12.50 m±0.36 m,n=46)显著大于棕颈雪雀的惊飞距离(11.03 m±0.43 m,n=33);觅食个体的惊飞距离显著小于观望个体(P<0.001);随着入侵者起始距离的增加,2种雪雀惊飞距离逐渐增大(P<0.001)。结果表明,鸟类初始状态和入侵者起始距离能够显著影响鸟类的惊飞距离,体型较大的鸟类对人类干扰的适应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飞距离 人类干扰 白腰雪雀 棕颈雪雀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鼠兔和刈割扰动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苏晓雪 李希来 +3 位作者 孙华方 宋梓涵 李杰霞 张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189-10199,共11页
受过度放牧和高原鼠兔暴发的双重扰动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克其河滩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5年的控制试验,分析不同刈割强度和高原鼠兔密度处理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 受过度放牧和高原鼠兔暴发的双重扰动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克其河滩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5年的控制试验,分析不同刈割强度和高原鼠兔密度处理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刈割和高原鼠兔两种处理干扰及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植被高度和盖度(P<0.05),随着年份的增加,植被群落盖度显著下降;不同年份间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禾本科、莎草科、豆科、杂类草功能群重要值,植被群落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2)随着年份与刈割强度的增加,土壤全氮、全磷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年份、刈割强度及其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温度有显著影响(P<0.05),重度刈割处理使得土壤温度显著提高(P<0.05)。不同刈割强度和鼠兔密度影响下年份、刈割强度及其交互作用对草地全氮和全磷有极显著影响(P<0.01)。高原鼠兔数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土壤pH,高密度干扰下较无鼠兔干扰pH下降了0.23,鼠兔密度对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中度刈割有利于退化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的恢复,因此,通过控制放牧强度和高原鼠兔密度,正确识别草地放牧强度和鼠兔种群密度生态阈值,进行草地的合理管控,有利于草地畜牧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刈割 高原鼠兔 干扰 植物群落 土壤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无机氮对增温和降水改变的响应 被引量:32
12
作者 武丹丹 井新 +3 位作者 林笠 杨新宇 张振华 贺金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59-966,共8页
基于海北站野外长期增温和降水改变控制平台,研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长季土壤无机氮对增温和降水改变的响应。结果表明,增温使铵态氮降低47.5%(p=0.001),硝态氮降低46.1%(p=0.021)。降水的改变对无机氮的影响存在不对称性,增加降水使铵... 基于海北站野外长期增温和降水改变控制平台,研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长季土壤无机氮对增温和降水改变的响应。结果表明,增温使铵态氮降低47.5%(p=0.001),硝态氮降低46.1%(p=0.021)。降水的改变对无机氮的影响存在不对称性,增加降水使铵态氮增加74.7%(p=0.046),硝态氮增加154%(p=0.017);减少降水使铵态氮降低,对硝态氮无显著影响。铵态氮、硝态氮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加,与土壤温度无显著关系。这表明增温和降水改变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湿度而不是土壤温度影响生长季土壤无机氮。因此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湿度的增加可能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无机氮的可利用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全球气候变化 氮循环 土壤水分 铵态氮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地下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6
13
作者 黄德青 于兰 +1 位作者 张耀生 赵新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0,共10页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植被以高寒草原、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等类型为主,对这五类天然草地地下生物量及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五类草地的地下生物量除山地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和高寒草原无显著差异外,... 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植被以高寒草原、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等类型为主,对这五类天然草地地下生物量及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五类草地的地下生物量除山地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和高寒草原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类草地间差异显著(P<0.05),均呈"T"形分布,且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指数形式递减;地下生物量季节变化在高寒草原表现为"W"型变化规律,其他各类草地均呈"N"型变化规律,且随土层深度的加深依次减小;地下净生产量大小依次为山地草甸(546.84g/m2)>山地草甸草原(410.76g/m2)>山地草原(358.12g/m2)>高寒草原(301.33g/m2)>山地荒漠草原(81.68g/m2),地下生物量的周转值均在45%以上;五类草地地下生物量与水热因子的关系为负相关关系,但均没有达到显著相关水平(P>0.05)(除山地荒漠草原外),但在水热条件较好的7-8月份,五类草地地下生物量与水热因子的相关性(正相关或负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在其他月份,不同类型草地地下生物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草地 地下生物量 净生产量 周转值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植被对长期放牧强度试验的响应特征(英文) 被引量:13
14
作者 周华坤 赵新全 +2 位作者 汪诗平 赵亮 徐世晓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080-2093,共14页
在青藏高原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对金露梅高寒灌丛草场植被开展了长期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分别在短期(4年)、中期(11年)和长期(18年)放牧阶段研究不同放牧干扰强度对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地上生物量和草场... 在青藏高原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对金露梅高寒灌丛草场植被开展了长期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分别在短期(4年)、中期(11年)和长期(18年)放牧阶段研究不同放牧干扰强度对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地上生物量和草场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放牧阶段,随着放牧强度增加植物群落的高度和盖度都降低。在中期放牧干扰阶段,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呈现典型的单峰曲线模式;在长期放牧干扰阶段,随着放牧强度增加,占优势地位的灌木和禾草被典型杂类草替代,其中的重度放牧干扰简化了高寒灌丛植被群落结构,减少了地上现存生物量,特别是可食优良牧草生物量。植被对放牧的响应除了与放牧强度和放牧时间阶段密切相关外,还与该地区水热条件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针对长期放牧干扰的反应特性可将金露梅灌丛草场中植物划分为增加型、敏感型、忍耐型和无反应型4种类型。除了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外,其它一些特征参数并不支持著名的中度干扰假说。本研究发现,长期重度放牧促进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适度放牧有利于高寒灌丛草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牧草利用;"取半留半"的放牧原则在青藏高原草场放牧管理实践中值得推荐,它将有利于防止草场退化,提高牧草利用率和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露梅灌丛 物种丰富度 物种多样性 植物群落结构 地上生物量 放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草地生物量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2
15
作者 黄德青 于兰 +1 位作者 张耀生 赵新全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95-1501,共7页
利用祁连山北坡2004年5类草地生物量的调查数据和同期的气象资料,估算了草地生物量的大小,并探讨了草地生物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总体上,祁连山北坡草地生物量为490.4g/m。,其中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42.1、448.3g/... 利用祁连山北坡2004年5类草地生物量的调查数据和同期的气象资料,估算了草地生物量的大小,并探讨了草地生物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总体上,祁连山北坡草地生物量为490.4g/m。,其中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42.1、448.3g/m。,地下生物量约为地上生物量的10倍;植被盖度与生物量、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呈显著的正指数关系(PdO.05),说明生物量和表层土壤含水量随盖度的增加而增大;生物量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干燥度呈负相关,但均没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祁连山北坡草地生物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植被盖度 土壤含水量 降水 温度 干燥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裸裂尻鱼头部轮廓形状及其变异的几何形态测量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贺崐元 汤永涛 +7 位作者 李国刚 张仁意 冯晨光 童超 刘思嘉 张存芳 田菲 赵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193,共12页
为了明确描述高原裸裂尻鱼的表型多样性,运用现代几何形态测量法,基于高原裸裂尻鱼头部轮廓的形态坐标数据,对其5个地理种群的样本做了定量分析。结果主要如下:(1)主成分分析(PCA)和典型变量分析(CVA)显示,5个地理种群的样本的变异主要... 为了明确描述高原裸裂尻鱼的表型多样性,运用现代几何形态测量法,基于高原裸裂尻鱼头部轮廓的形态坐标数据,对其5个地理种群的样本做了定量分析。结果主要如下:(1)主成分分析(PCA)和典型变量分析(CVA)显示,5个地理种群的样本的变异主要位于口型特征、下吻部形状、下颌骨形状、下颌锐利角质程度和头部形状等性状。(2)基于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和聚类分析,高原裸裂尻鱼三个亚种(班公湖亚种、玛法木湖亚种和指名亚种)相互分开,在PC1轴上从负值到正值依次排列,从而确定了高原裸裂尻鱼亚种划分的有效性。(3)通过形态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基于马氏距离和普氏距离分析了高原裸裂尻鱼各地理种群之间的形态变异距离,根据差异显著性将该5个地理种群的高原裸裂尻鱼分为湖泊型亚种和河流型亚种,随后的聚类分析同样支持该结果。总之,通过几何形态测量法,准确描述了高原裸裂尻鱼头部轮廓的形态多样性,按照外形的差异,将5个地理种群分为两种生态型,并推测该差异主要是由于所生活的水体环境和食物差异所造成。对高原裸裂尻鱼形态差异的识别和研究,能为其生态学研究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相应指导,丰富微进化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裸裂尻鱼 几何形态测量 亚种划分 主成分分析 典型变量分析 地理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7
作者 布仁巴音 徐广平 +3 位作者 段吉闯 常小峰 张振华 汪诗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0-769,共10页
青藏高原有各类天然草地14×108hm2,其中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约占青藏高原天然草地面积的50%,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6.2%。嵩草草甸是高寒草甸的主体,包括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藏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和高山嵩草草甸等,这5类... 青藏高原有各类天然草地14×108hm2,其中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约占青藏高原天然草地面积的50%,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6.2%。嵩草草甸是高寒草甸的主体,包括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草甸、藏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和高山嵩草草甸等,这5类高寒草甸平均地上生物量分别为354.2、422.4、445.1、227.3和368.5g/m2,地下生物量分别为3389.6、3548.3、11922.7、4439.3、5604.8g/m2,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10.55、10.15、27.82、14.82和15.21,远大于IPCC(2006)报告中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例的默认值(2.8±95%)。地下生物量对气候变化和放牧的反应比地上生物量更敏感,干旱和重度放牧均降低了地下/地上生物量的比例。在极度退化状态下地下/地上生物量的比例<2。对于轻度和中度退化的高寒草甸应以围封禁牧为主要恢复措施,但如果结合补播和施肥,则恢复速率会加快;对于重度和极度退化的高寒草甸,由于草地植物群落中优良牧草的比例极低,仅靠自然恢复很难进行恢复或需要的年限很长,所以必须采用人工重建的措施,并结合毒杂草防除和施肥等措施进行恢复,通过建立人工或半人工草地的措施予以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初级生产力 放牧 气候变化 退化草甸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暖季CO_2地-气交换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世晓 赵亮 +2 位作者 李英年 古松 赵新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3-436,共4页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并以2003年7、8月份为例,对高寒灌丛暖季CO2通量变化模式及其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8月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日平均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分别为7.17,-7...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并以2003年7、8月份为例,对高寒灌丛暖季CO2通量变化模式及其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8月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日平均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分别为7.17,-7.26g/(m^2·d);最高日NEE分别为-11.00,-12.09g/(m^2·d).暖季高寒灌丛生态系统NEE日变化波动极为明显,8:00-19:00为CO2净吸收阶段,峰值一般出现在12:00左右,最大值为1.72g/(m^2·h))(7月份)、-1.63g/(m^2·h)(8月份).19:00-次日8:00为CO2净释放,最大值为O.69g/(m^2·h)(7月份)、0.86g/(m^2·h)(8月份).在主要气候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PAR)与NEE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但PAR达到1000μmol/(m^2·s)以后,随着PAR进一步升高,NEE有下降趋势.就温度而言,白昼(7:00-20:00)NEE变化与温度无显著关联,而夜间(21:00~次日6:00)温度与NEE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灌丛 CO2通量 温度 光合有效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干旱和强光交互作用对青藏高原高山嵩草光合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师生波 李天才 +6 位作者 王伟 德科加 徐先英 王祺 马剑平 李爱德 康才周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4-731,748,共9页
植物对单一环境因子的响应常会因另一因子存在而被修饰。本文主要采用叶绿素荧光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土壤干旱对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叶片光合功能的影响及与强光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干旱胁迫可引起叶绿素a(Chl a)含量和Chl... 植物对单一环境因子的响应常会因另一因子存在而被修饰。本文主要采用叶绿素荧光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土壤干旱对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叶片光合功能的影响及与强光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干旱胁迫可引起叶绿素a(Chl a)含量和Chla/b比值的降低,对总叶绿素(Chl a+b)含量无影响。高光强可导致PSII最大效率(F_v'/F_m')、PSII运行效率(F_q'/F_m')和PSII效率因子(F_q'/F_v')的显著降低,且F_v'/F_m'和F_q'/F_m'的降低为土壤干旱所加剧;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和光化学效率的相对限制(L(PFD))随光强增大显著增加,也为干旱胁迫所加剧;PSII反应中心开放比率(qL)随光强的增大而降低,土壤干旱时降低趋势较小。方差分析表明,光强是影响光合机构光能利用和耗散的主要因素;PSII非光化学能量耗散存在着两种胁迫因子的交互效应,但F_q'/F_m'和L(PFD)则无。证实,高山嵩草能快速响应环境光强的变化,并对土壤干旱胁迫具有较强的耐受性,非光化学能量耗散的加强是光合功能有效维系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荧光 青藏高原 交互效应 高山嵩草 土壤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几种高山植物的光合生理特性 被引量:7
20
作者 朱鹏锦 尚艳霞 +2 位作者 杨莉 师生波 韩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86-892,共7页
以14种高寒草甸植物为材料,研究分析植物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以探究高寒草甸植物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光合生理机制。结果表明,黄花鸢尾(Iris pseudoacorus)、美丽风毛菊(Saussurea pul-chra)、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以14种高寒草甸植物为材料,研究分析植物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以探究高寒草甸植物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光合生理机制。结果表明,黄花鸢尾(Iris pseudoacorus)、美丽风毛菊(Saussurea pul-chra)、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和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叶片的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分别比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高284.83%、200.56%、171.35%和148.31%,叶片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分别高79.99%、73.94%、68.37%和63.90%,叶片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而黄花鸢尾、美丽风毛菊、兰石草(Lancea tibetica)和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叶片的单位叶面积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比天蓝苜蓿高393.93%、348.48%、260.61%和233.33%,其叶片的非光化学猝灭也显著高于天蓝苜蓿;黄帚橐吾、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nm)和柔软紫苑(Aster flaccidus)叶片的叶绿素a/b值高于2.91,能适应较强光照,而天蓝苜蓿叶片的叶绿素a/b值小于2.5,常生长于植被下层,说明植物能够通过调整光合色素含量和构成而合理有效地利用光能以适应特殊的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植物 光合色素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