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源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特征的研究
1
作者 王守兴 周华坤 +6 位作者 欧立鹏 李成先 王雁鹤 宁晓春 谷强 魏代军 杨明新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6,共11页
草地生物多样性是保持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基础,了解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科学的保护和修复策略。以三江源不同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被群落调查和扩增子测序相结合,探讨了不同草... 草地生物多样性是保持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基础,了解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科学的保护和修复策略。以三江源不同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被群落调查和扩增子测序相结合,探讨了不同草地类型的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并分析了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在植被群落特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寒草甸具有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P<0.05),而温性草原则具有最大的植被高度(P<0.05)。在土壤真菌方面,高寒草甸Faith’s-pd指数显著大于温性草原和高寒草原(P<0.05),而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小于温性草原和高寒草原(P<0.05);在土壤细菌方面,高寒草原的Chao1指数和Faith’s-pd指数显著小于温性草原和高寒草甸(P<0.05),而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环境因子对不同草地类型的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pH、有机碳(SOC)含量和全氮(N)含量是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为三江源地区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植被特征 土壤微生物 物种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辅助恢复对三江源区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时间影响
2
作者 孙冉 祁学忠 +2 位作者 卡着才让 周华坤 李宏林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72-2183,共12页
为探究恢复年限对三江源区人工辅助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恢复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四种恢复年限(2,5,8和10 a)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辅助恢复草地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 为探究恢复年限对三江源区人工辅助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恢复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四种恢复年限(2,5,8和10 a)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辅助恢复草地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等土壤养分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细菌群落在恢复2年的草地土壤中多样性最高,真菌群落在恢复10 a最高;优势细菌门依次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占总相对丰度的85.98%;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占总相对丰度的83.03%;在属水平上,大部分有益菌,如鞘氨醇单胞菌属、被孢霉属丰度随着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研究发现人工补播能够增加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和铵态氮、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为修复草地生态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辅助恢复草地 恢复年限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黑土滩”退化草地及其生态恢复近10年研究进展——兼论三江源生态恢复问题 被引量:147
3
作者 尚占环 董全民 +9 位作者 施建军 周华坤 董世魁 邵新庆 李世雄 王彦龙 马玉寿 丁路明 曹广民 龙瑞军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共21页
"黑土滩"是全球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行为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区的特殊表现形式,严重威胁着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和草地畜牧业发展。该文在调研近10年290多个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近10年内黑土滩研究和治理工作的主要研究进展... "黑土滩"是全球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行为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区的特殊表现形式,严重威胁着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和草地畜牧业发展。该文在调研近10年290多个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近10年内黑土滩研究和治理工作的主要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讨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黑土滩二次发生"、"黑土滩的水热空洞效应"、"黑土滩人工草地暂稳态机制"等。作者建议针对黑土滩生态恢复,发展黑土滩治理的"分区-分类-分级-分段"的技术体系;研究更多植物物种组合(>10种)的混合群落构建技术;研发启动和引导黑土滩人工草地自我恢复技术及近自然恢复模式;组织开展第二次"黑土滩"本底调查工作;完善低成本治理模式,推动三江源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三江源区 黑土滩退化草地 生态恢复 生产功能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可持续发展瓶颈及应对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林丽 孙睿藻 +5 位作者 郭小伟 李茜 李以康 曹广民 周华坤 兰玉婷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65-1882,共18页
青藏高原面积巨大,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具有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三生服务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气候变化、人口激增、市场冲击和经营管理模式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青藏高原草地生产服务功能逐渐被弱化,“人-地”矛盾凸显,... 青藏高原面积巨大,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具有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三生服务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气候变化、人口激增、市场冲击和经营管理模式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青藏高原草地生产服务功能逐渐被弱化,“人-地”矛盾凸显,如何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基于此,本文梳理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演化历史、植被演化过程及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及区域经济-资源发展模式特征,发现:1)在大的时空间尺度下,青藏高原植被演替的主控因子为气候变化和剧烈的地质变迁,在小的时空尺度下,导致相同地理和气候单元植被特征分异的原因是放牧强度的分异,而草地过度放牧的原因同家庭牧场的管理、草地生态价值的可评估性、人口与生产力发展适配度等关系密切。2)规模化放牧在青藏高原区域具有数千年历史,并形成了人-草-畜协同演化的互利共生关系,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汲取当地传统知识和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扩大草地生产的层次性,引入或研发以生产和生态效益共赢为目的的科学技术,完善和延伸草地生产产业链,完善高原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体系,调动牧场管理者草地健康保护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草地健康监管奖惩制度,以生产力、管理和文化为调节手段提高青藏高原区域农牧业现代化和商品化程度,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牧区管理 退化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6种禾本科牧草的抗寒性研究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京蓉 马真 +9 位作者 张骞 刘泽华 张春辉 乔安海 邓艳芳 王文颖 邵新庆 姚步青 黄小涛 周华坤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5-411,共7页
为筛选出抗寒性强的牧草种质资源,本试验以同德贫花鹅观草(Roegneria pauciflora Tongde)、草原看麦娘(Alopecurus pratensis)、大颖草(Roegneria grandiglumi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同德短芒... 为筛选出抗寒性强的牧草种质资源,本试验以同德贫花鹅观草(Roegneria pauciflora Tongde)、草原看麦娘(Alopecurus pratensis)、大颖草(Roegneria grandiglumi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同德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 Tongde)为研究材料,对不同温度下6种牧草的萌发率进行了研究,并对这6种牧草苗期进行了抗寒锻炼、冷冻及解冻恢复生长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阶段牧草中的丙二醛、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而且采用隶属函数对6种牧草进行了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同种牧草的萌发率差异显著(P<0.05);6种牧草的丙二醛含量在抗寒锻炼后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在抗寒锻炼和冷冻处理后升高,返青后降低;6种牧草的抗寒性依次为无芒雀麦>草原看麦娘>同德贫花鹅观草>同德短芒披碱草>扁穗冰草>大颖草。本研究为退化高寒草地恢复的物种选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牧草 抗寒性 萌发率 丙二醛 可溶性糖 脯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寒区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退化现状、恢复措施、效应与展望 被引量:125
6
作者 张骞 马丽 +9 位作者 张中华 徐文华 周秉荣 宋明华 乔安海 王芳 佘延娣 杨晓渊 郭婧 周华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441-7451,共11页
青藏高寒区属于独特而典型的高原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高寒区生态安全以及农牧民生计的维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青藏高寒区的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因此该区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工作是国家生态工作的... 青藏高寒区属于独特而典型的高原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高寒区生态安全以及农牧民生计的维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青藏高寒区的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因此该区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工作是国家生态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提出了各种有效的恢复手段,但缺乏因地制宜的系统性总结和论述。基于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青藏高寒区退化草地现状,总结了高寒区各生态类型分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明确了不同集成技术与模式的适用区域和范围,同时对这些技术、措施和模式的恢复效果和恢复机制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未来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青藏高寒区退化草地的恢复治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维系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生态恢复 综合治理 适应性恢复 恢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模式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51
7
作者 王聪 伍星 +6 位作者 傅伯杰 韩兴国 陈亚宁 王克林 周华坤 冯晓明 李宗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333-7343,共11页
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控制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恢复已成为重要议题。我国脆弱生态区分布广泛,生态系统退化显著,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已开展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积累了数量众多的生态恢... 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控制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恢复已成为重要议题。我国脆弱生态区分布广泛,生态系统退化显著,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已开展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积累了数量众多的生态恢复模式。在梳理重点脆弱生态区(北方风沙区、青藏高寒区、干旱荒漠区、黄土高原区和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基础上,整理了针对不同脆弱生态区及亚区的生态恢复模式,构建了一套全面评估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的指标体系,结合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评估了脆弱生态区的生态恢复模式的综合效益,基于此提出生态恢复实践中应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作为重要目标,同时加强针对生态恢复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综合设计生态恢复管理制度,搭建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信息平台可为生态恢复模式筛选和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脆弱生态区 生态恢复模式 综合指标体系 信息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研究案例综合分析:年限、效果和方法 被引量:35
8
作者 尚占环 董世魁 +2 位作者 周华坤 董全民 龙瑞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148-8160,共13页
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影响着全球生态安全、草原区域居民生计和草原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退化草地恢复工作依赖于对有效研究案例的借鉴,不同研究年限的案例对生态恢复实践的目标、恢复方案的制定有不同借鉴和参考作用,而获得有指导价值的... 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影响着全球生态安全、草原区域居民生计和草原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退化草地恢复工作依赖于对有效研究案例的借鉴,不同研究年限的案例对生态恢复实践的目标、恢复方案的制定有不同借鉴和参考作用,而获得有指导价值的研究案例通常是长期开展的研究工作。在调查国内外149个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案例基础上,该文综合分析了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研究年限分布、恢复目标、恢复方法,效果及长期研究数据获取方法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总结。(1)年限小于10a的案例数量较多,且更侧重于连续性研究;较长时间研究更多依赖于以前研究案例重访性研究。(2)相对而言,较长期的研究结果可靠性更高,其恢复技术的说服性更强,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一般比生态功能研究的案例年限短些。(3)在退化草地生态恢复中,恢复目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度和土壤碳库。(4)在调查的研究案例中关于动物群落的研究非常少。(5)退化草地恢复方法中应用最多是人工播种,围栏封育,放牧应用。(6)跨度时间较长的研究工作大多采用案例重访的方式,获取和以前可对比的数据资料。最后,建议特别应该重视案例重访方法的应用,尽可能更多的开展实地性数据获取再进行大数据综合,这样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生态恢复 研究年限 恢复效果 案例重访 '分散协作-方法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植物和微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碳累积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陈美镕 王宗松 +3 位作者 汪诗平 斯确多吉 周华坤 姜丽丽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2-123,共12页
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和累积途径是碳固持与稳定机制研究的重点内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物分子是土壤有机碳累积的重要来源,为了对植物和微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碳累积有更全面的认识,本文结合已发表文献深入剖析了土壤中植物... 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和累积途径是碳固持与稳定机制研究的重点内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物分子是土壤有机碳累积的重要来源,为了对植物和微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碳累积有更全面的认识,本文结合已发表文献深入剖析了土壤中植物源碳和微生物源碳累积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微生物残体是近年来研究的前沿内容;相较于森林生态系统,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残体碳研究是当前的热点。2)土壤有机碳累积的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和精细化,但植物源碳和微生物源碳的定量方法还不完善。3)增温或模拟氮沉降对植物源碳和微生物源碳累积的影响是研究的热点内容,但不同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建议未来进一步加强不同来源有机碳的精确定量,深入分析不同来源有机碳累积的影响机制,同时完善降水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土地利用变化等全球变化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来源土壤有机碳累积的影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碳 微生物源碳 土壤有机碳 文献计量分析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湟水谷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22
10
作者 郭婧 周学斌 +4 位作者 任君 王芳萍 魏珍 师燕 周华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2-250,共9页
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青海湟水谷地3个典型区县为例,构建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2008—2015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综合发展水平,最后从时空角度定量揭示... 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青海湟水谷地3个典型区县为例,构建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2008—2015年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综合发展水平,最后从时空角度定量揭示出湟水谷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系统之间相互耦合协调程度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5年湟水谷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属于良好耦合的中度协调类型,D∈[0.429 4,0.743 8]。(2)空间分布上来看,3个区县的耦合度出现了初级耦合、中级耦合和良好耦合3种状态;耦合协调度出现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度协调5种状态,耦合协调度的变化稍滞后于耦合度的变化。(3)空间组合上,出现了初级耦合濒临失调衰退区、良好耦合轻度失调衰退区、中级耦合濒临失调衰退区、良好耦合勉强协调区、良好耦合初级协调区、良好耦合中度协调发展区6种空间组合类型。总体而言,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是制约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提高青海湟水谷地综合发展质量、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谷地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灰色关联法的高寒贫困山区生态脆弱性分析——以青海省海东市为例 被引量:22
11
作者 郭婧 魏珍 +2 位作者 任君 周华坤 师燕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1-199,共9页
[目的]对青海省海东市6个区县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研究,为缓解高寒贫困山区贫困状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供参考,为国家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和自然生态环境状况3个评价维度构建高... [目的]对青海省海东市6个区县的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研究,为缓解高寒贫困山区贫困状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供参考,为国家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和自然生态环境状况3个评价维度构建高寒贫困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互助县生态脆弱度为0.8501,属微度脆弱等级,平安区生态脆弱度为0.7128,属轻度脆弱等级,循化县生态脆弱度为0.5573,属于中度脆弱等级,乐都、民和及化隆3区县生态脆弱度均小于0.45,属于重度脆弱等级。青海省海东市高寒贫困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的综合关联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互助县>平安区>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区>民和县。[结论]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和资源禀赋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生态脆弱性也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灰色关联法 高寒贫困山区 生态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城镇用地扩展时空演变分析——以青海省海东市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任君 张福存 +4 位作者 王琬琪 郭婧 周伟 蒋玉祥 郭肖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76,77,共7页
基于多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选择扩展强度指数、紧凑度、分形维数、重心转移指数和扩展方位指数,定量分析了海东市1990—2016年间城镇用地扩展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东市城镇用地持续增加,扩展强度呈现先降... 基于多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选择扩展强度指数、紧凑度、分形维数、重心转移指数和扩展方位指数,定量分析了海东市1990—2016年间城镇用地扩展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东市城镇用地持续增加,扩展强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中速持续扩展趋势,城镇从空间无序转向空间协同发展;城镇用地紧凑度持续下降,分形维数持续增大,城镇用地不规则性增加;城镇用地重心转移呈现出"有序—无序—有序"的特征,城镇用地扩展方位分异特征明显,并表现出单翼、双翼和扇形多种扩展模式并存的特点。在海东市城镇用地扩展中,高原河谷地形为自然制约因素,园区新区的设立为主要路径,政策诱变为主要动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动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扩展 城镇用地 遥感 时空演变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生态服务功能定量评价 被引量:7
13
作者 戚宝正 杨海镇 +1 位作者 周华坤 侯光良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1期187-196,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定量指标评估法、GIS空间分析法、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法与一元线性回归趋势线法,对2000—2015年青藏高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 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定量指标评估法、GIS空间分析法、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法与一元线性回归趋势线法,对2000—2015年青藏高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重要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指数东南高、西北低,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变化趋势;(2)从上述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级特征来看,4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般区面积最大,分别占高原总面积的27.06%、19.73%、61.44%、41.7%;生态服务功能较弱的区域面积最小,分别占高原总面积的16.47%、16.96%、0.97%、4.06%;(3)从综合重要性分级特征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般区面积最大,占高原总面积20.7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弱区面积最小,占高原总面积的16.73%,总体上综合评价结果优于单一生态功能评价;(4)2000—2015年来青藏高原生态功能总体上呈现两大明显特征,即高原南部、三江源区域、青海湖南端及祁连山地区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呈下降趋势,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横断山区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呈增加趋势,其他地区基本保持不变。研究成果可为青藏高原重点生态功能区与生态红线的划定,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理及建立健全生态屏障提供参考,为区域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青藏高原 生态功能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草地苔藓结皮生长增强了土壤细菌网络复杂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
14
作者 孟宪超 王贵强 +9 位作者 李鸿雁 王贤颖 秦金萍 汪齐瑞 马子峰 李以康 周华坤 宋明华 林丽 施建军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40-2149,共10页
苔藓结皮对青藏高原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表层土壤微生物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选取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探究恢复过程中苔藓结皮下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细菌多样性、共线网络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 苔藓结皮对青藏高原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表层土壤微生物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选取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探究恢复过程中苔藓结皮下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细菌多样性、共线网络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EMF)的变化,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苔藓结皮对细菌和EMF的影响。结果表明,建植18年的人工草地苔藓结皮盖度为61.1%,显著高于建植12年、建植3年的人工草地和对照样地(P<0.01);建植12年和18年人工草地的土壤全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未恢复草地(P<0.05);表层土壤(0~1 cm)EMF显著提高(P<0.05),不同恢复年限影响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PLS-PM偏最小二乘通径模型分析进一步表明,细菌多样性和共线网络复杂性对EMF有显著(P<0.05)和极显著影响(P<0.01),而苔藓结皮通过显著增强细菌共线网络复杂性提高EMF。本研究揭示了苔藓结皮对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结皮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网络复杂性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管理措施对高寒草地土壤和微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5
作者 姚俊飞 魏国良 +11 位作者 吴发亮 李旭东 阿的哈则 史正晨 张中华 马丽 李珊 李宏林 李强峰 王榛 周华坤 张强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49-1755,共7页
高寒草地合理放牧方式的研究旨在通过优化放牧管理,平衡草地生态功能与可持续利用,促进草地恢复、物种保护和生态服务的有效保障。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放牧管理措施(全年放牧、全年休牧、返青期休牧、结实期休牧和冬季休牧)探究了高寒草... 高寒草地合理放牧方式的研究旨在通过优化放牧管理,平衡草地生态功能与可持续利用,促进草地恢复、物种保护和生态服务的有效保障。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放牧管理措施(全年放牧、全年休牧、返青期休牧、结实期休牧和冬季休牧)探究了高寒草地土壤及微生物量碳氮磷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放牧管理措施对土壤总碳、总氮和总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不同放牧管理措施下表现出显著变化,相较于全年放牧,返青期休牧的土壤微生物碳含量显著提高了20%。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的碳氮比、碳磷比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因此,返青期休牧显著提高了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碳含量,促进了土壤碳积累,成为一种有效的放牧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放牧管理 土壤特性 微生物生物量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草毡层在青藏高原草地退化中的作用机制
16
作者 妥万花 刘泽华 +2 位作者 张润琳 张强 史正晨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7期43-47,共5页
本文基于文献回顾,综述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草毡层的剥离机制,讨论了草毡层的生态功能,指出草毡层恢复是治理草地退化的关键。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毡层是由活/死根、腐殖质组成的特殊表土层,具有水源涵养、碳源固定、养分循环... 本文基于文献回顾,综述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草毡层的剥离机制,讨论了草毡层的生态功能,指出草毡层恢复是治理草地退化的关键。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毡层是由活/死根、腐殖质组成的特殊表土层,具有水源涵养、碳源固定、养分循环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等核心生态功能。草毡层的剥蚀过程受气候暖干化、冻融循环、放牧压力、鼠害及人类活动等多因素驱动,表现为正常发育、增厚、坍塌到脱落的退化序列。草毡层破裂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劣变、微生物活性下降及植被逆向演替,加剧“黑土滩”形成。未来需深化草毡层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碳氮循环功能及恢复技术的研究,为高寒草地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退化草地 草毡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子补播恢复退化草地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7
作者 李以康 杜岩功 +6 位作者 张正芝 林丽 郭小伟 张法伟 李茜 周华坤 曹广民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71-1177,共7页
过度放牧利用使草地多处于不同退化演替阶段,即当前对草地的利用基本都是在退化草地上进行,草地退化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弱化的关键阶段。极度退化阶段草地失去生态和生产价值,需要建植人工草地。在草地退化到极度退化阶... 过度放牧利用使草地多处于不同退化演替阶段,即当前对草地的利用基本都是在退化草地上进行,草地退化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弱化的关键阶段。极度退化阶段草地失去生态和生产价值,需要建植人工草地。在草地退化到极度退化阶段之前,借助草地自身恢复力进行有效恢复是实现快速恢复的最好时机。过度放牧导致的种子匮乏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种子补播是一种经济有效简单易行的恢复措施,由于草地所处自然环境、植被类型和退化程度的不同,其所需补播物种及补播措施也存在很大差异。本文着重对种子补播恢复退化草地的物种选择、补播时间、补播方式、补播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进行了介绍,提出了种子补播应注意的问题,对当前补播恢复退化草地的研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期望能为种子补播恢复退化草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退化 种子补播 恢复 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示范 被引量:30
18
作者 马玉寿 周华坤 +4 位作者 邵新庆 赵之重 赵亮 董世魁 王晓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078-7082,共5页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示范"(2016YFC0501900)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专项中"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适应性管理"指南方向下的第二个项目。项目以综合生态系... "三江源区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示范"(2016YFC0501900)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专项中"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功能提升与适应性管理"指南方向下的第二个项目。项目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为支撑点,以三江源区退化严重的三类主体生态系统——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以"土壤(土)-植被(草)-动物(畜)"协同恢复的思路为指导,通过创新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科学研究,自主研发三江源区生态恢复与生态衍生产业发展的综合技术体系,完善生态恢复及产业发展模式评估和监测技术体系,推动生态恢复和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提升生态整体恢复的技术水平和监管能力,解决三江源退化草地恢复重建及功能提升的重大问题,旨在为三江源的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系统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高寒生态系统 草地综合利用 生态畜牧业 生态衍生产业 生态监测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6种高寒禾本科牧草的耐盐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京蓉 马真 +7 位作者 刘泽华 乔安海 邓艳芳 王文颖 姚步青 杨正荣 张春辉 周华坤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2期442-449,共8页
本研究通过对6种禾本科高寒牧草同德贫花鹅观草(Roegneria pauciflora Tongde)、草原看麦娘(Alopecuruspratensis)、大颖草(Roegneria grandiglumi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同德短芒披碱草(Elymus... 本研究通过对6种禾本科高寒牧草同德贫花鹅观草(Roegneria pauciflora Tongde)、草原看麦娘(Alopecuruspratensis)、大颖草(Roegneria grandiglumi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同德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 Tongde)萌发期及幼苗期分别进行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测定其萌发期的发芽率和幼苗期的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6种禾本科牧草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和MDA含量随之增加,而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运用隶属函数对6种禾本科牧草萌发期及幼苗期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6种禾本科牧草的耐盐性依次为无芒雀麦>草原看麦娘>大颖草>同德短芒披碱草>扁穗冰草>同德贫花鹅观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牧草 盐胁迫 种子萌发期 发芽率 幼苗期 耐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荒漠生长季蒸散及水分消耗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孙树娇 周秉荣 +4 位作者 周华坤 王秀英 权晨 李甫 陈奇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37-145,共9页
为探究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荒漠下垫面水分消耗规律,以2019年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荒漠地区沱沱河站监测的涡动数据和微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时间尺度蒸散值的变化特征和下垫面水分消耗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小时平均蒸散发量最大值出现在14—1... 为探究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荒漠下垫面水分消耗规律,以2019年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荒漠地区沱沱河站监测的涡动数据和微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时间尺度蒸散值的变化特征和下垫面水分消耗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小时平均蒸散发量最大值出现在14—15时,达0.46 mm·h^(-1);日蒸散值最大值出现在7月7日,为8.58 mm·d^(-1),最小值出现在4月2日,为0.30 mm·d^(-1);整个生长季蒸散值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其中7月份最大,为120.68 mm,4月份最小,为64.80 mm;生长季总蒸散发量为581.15 mm,平均每天蒸散4.01 mm。整个生长季累计降水量为235.70 mm,蒸散发量与降水量(Precipitation,Pr)的差值(The difference between ET and Precipitation,IETP)显示,2019年青藏高原典型高寒荒漠植被生长季(4—8月)水汽交换以下垫面水分消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荒漠 蒸散发 耗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