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兽类学研究发展历程
1
作者 边疆晖 王德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7-481,共5页
2022年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西高所)建所60周年(1962―2022)。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也走过了60年的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60年来,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始终立足青藏高原,立足基础和应用基础... 2022年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西高所)建所60周年(1962―2022)。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也走过了60年的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60年来,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始终立足青藏高原,立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需求,围绕为区域经济和生态保护服务,在不同阶段开展了大量相应的工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出版了多个学术刊物,为我国的兽类学及兽类生态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种群 进化 适应 生理 啮齿动物 鼠害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高粱在青海高原不同海拔生态区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37
2
作者 李春喜 冯海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59,共9页
2010-2011年在青海高原不同海拔生态区对甜高粱进行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海拔对生育期、茎秆高度、单株鲜重、叶片数、茎叶产量、糖锤度有极显著影响。海拔1 850 m鲜重产量111 127~139 840 kg/hm2,籽粒成熟,产量4 154~7 609 kg/h... 2010-2011年在青海高原不同海拔生态区对甜高粱进行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海拔对生育期、茎秆高度、单株鲜重、叶片数、茎叶产量、糖锤度有极显著影响。海拔1 850 m鲜重产量111 127~139 840 kg/hm2,籽粒成熟,产量4 154~7 609 kg/hm2;海拔1 990 m鲜重产量96 156~139 496 kg/hm2;海拔2 100 m鲜重产量70 124~109596 kg/hm2,早熟品种籽粒能成熟;海拔2 300 m鲜重产量71 528~102 690 kg/hm2,晚熟品种不能抽穗;海拔2 500m鲜重产量41 340~61 034 kg/hm2,早熟品种能进入抽穗期。茎秆糖锤度海拔2 300 m以下地区除晚熟品种较低外,可达15%以上,海拔2 500 m茎秆糖锤度只有6.52%~9.28%。九甜杂三品种综合表现突出,鲜重产量61 033.5~125 439.0 kg/hm2,糖锤度9.28%~19.61%。海拔1 850 m籽粒产量7 461 kg/hm2,是推广种植的首选品种;吉甜5号、超级放牧者综合表现良好,可为候选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海拔 鲜重产量 糖锤度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中丰富及稀有类群的季节性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范超 张良志 +7 位作者 付海波 刘传发 李文靖 张贺 唐显江 程琪 沈文娟 张堰铭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17-630,共14页
气候及食物是驱动植食性小哺乳动物肠道菌群产生季节性变化的重要因素。然而,此类研究很少涉及肠道丰富及稀有微生物类群。本文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对象,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和分析,探讨丰富及稀有肠道微生物类群的结构... 气候及食物是驱动植食性小哺乳动物肠道菌群产生季节性变化的重要因素。然而,此类研究很少涉及肠道丰富及稀有微生物类群。本文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对象,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和分析,探讨丰富及稀有肠道微生物类群的结构组成、多样性指数及功能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丰富类群对菌群主要门和功能的季节性变异贡献大于稀有类群,稀有类群对菌群OTU和alpha多样性的变异贡献大于丰富类群。丰富类群和稀有类群的香农指数均在冬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丰富类群的ACE指数在秋季显著低于其他季节,而稀有类群的ACE指数则在冬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丰富类群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在冬季和秋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但在稀有类群中,夏季和秋季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冬季和春季。丰富类群中氨基酸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在冬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而在稀有类群中,其相对丰度在春季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气温、降水量和植被中的营养物质与肠道菌群中丰富类群和稀有类群的变化均显著相关,环境变量对丰富类群和稀有类群变化的总解释率分别为18%(气温:3%;降水:4%;植被营养成分:10%;联合:1%)和9%(气温:1%;降水:2%;植被营养成分:5%;联合:1%)。以上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中的丰富和稀有类群具有不同的分布模式和季节性特征,二者对整体菌群变异的贡献存在差异,环境因素更多地影响丰富类群,反映了肠道微生物不同类群对季节变化响应的非一致性。本研究增进了我们对哺乳动物肠道菌群季节性变化过程及环境适应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16S rRNA基因 丰富和稀有类群 季节性特征 高原鼠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白草生殖生长期植株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力天 刘炜 +7 位作者 刘德梅 董瑞珍 王晓丽 张敏 仁增曲扎 边巴普尺 杨时海 马玉寿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694-2702,共9页
为明确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 Tzvel.)生殖生长期生物量分配规律,本研究选择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一处白草单优种群落,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方法,研究白草不同生育期的基本生长特征、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和构件占比... 为明确白草(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 Tzvel.)生殖生长期生物量分配规律,本研究选择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一处白草单优种群落,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方法,研究白草不同生育期的基本生长特征、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和构件占比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白草株高、茎粗、凋落物占比、茎占比、叶鞘占比、穗占比、生殖枝占比和地上营养体占比随生育进程呈“∩”型变化;根茎占比从孕穗期65.42%显著下降到灌浆期45.10%,后在成熟期显著上升至63.22%,呈“∪”型变化。白草灌浆期茎叶比2.16,根茎占比45.10%,地上生物量占比达到最大的54.90%,大量干物质未转移至地下部贮存,利用价值最大。因此,白草以地下根茎克隆繁殖作为主要繁殖方式,在生殖生长前期将干物质大量分配到地上部完成有性生殖,在成熟期将干物质转移到地下部贮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草 生殖生长 生物量分配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退化影响高原鼠兔血清总IgG水平、肠道寄生物感染及肝脏和肾脏指数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学琴 陈慧青 +3 位作者 张璐 尚国珍 吴雁 边疆晖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1-539,共9页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其种群数量随着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地退化而暴发式增长。阐明此过程中高原鼠兔天然免疫能力及肝脏和肾脏器官指数的变化,对深入揭示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引起的高原鼠...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其种群数量随着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地退化而暴发式增长。阐明此过程中高原鼠兔天然免疫能力及肝脏和肾脏器官指数的变化,对深入揭示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引起的高原鼠兔种群暴发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区,调查了轻度、中度、重度退化草地中高原鼠兔洞口数量,并测定了成体高原鼠兔血清总IgG含量、肠道寄生物感染状况及肝脏和肾脏指数。结果发现:随着草地退化,高原鼠兔洞口数量和血清总IgG水平显著增加;绦虫和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以及肝脏和肾脏指数均显著降低。雄性对绦虫的感染率和肝脏指数显著低于雌性;雌性在重度退化草地中对绦虫和线虫的感染率及感染强度显著低于轻度退化草地。以上结果表明,过度放牧介导的草地退化增强了高原鼠兔的天然免疫功能,缓解了毒素对肝脏和肾脏的损伤,进而可能促进其种群暴发式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草地退化 食物蛋白 天然免疫 肠道寄生物 种群暴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饲养对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良志 唐显江 +2 位作者 任世恩 赵雅琪 张堰铭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9-530,共12页
群落生态构建过程是近年来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室内饲养可引起肠道菌群的剧烈变化,这种改变是否会影响群落的构建过程,一直未见报道。本文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对象,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探讨室内饲养和野生高原... 群落生态构建过程是近年来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室内饲养可引起肠道菌群的剧烈变化,这种改变是否会影响群落的构建过程,一直未见报道。本文以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对象,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探讨室内饲养和野生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在结构、功能以及群落构建过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繁殖季节,室内饲养组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野外组;群落丰度指数和群落覆盖度指数在非繁殖季节显著高于繁殖季节。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室内饲养组显著富集,而厚壁菌门(Firmicute)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在野外组显著富集;在野外组,Epsilonbacteraeota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在繁殖季节显著富集。菌群功能分析显示,室内饲养组与野生组在细胞通讯和心血管疾病通路存在显著差异;野外组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肠道菌群功能在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脂质代谢等通路存在显著差异。中性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室内饲养明显降低了菌群构建的随机过程。野外组生理状态也会降低菌群构建的随机性。本研究证明室内饲养和宿主生理状态均会对高原鼠兔肠道菌群组成及群落构建产生影响,此结果为实现高原鼠兔室内繁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高原鼠兔 16S rRNA基因 群落构建 结构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高粱在青海高原种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春喜 董喜存 +2 位作者 李文建 张怀刚 陈志国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5-81,共7页
为探讨甜高粱(Sorghum bicolor)在青海作为饲料作物种植的可能性,在青海高原上做了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密度对茎秆高度、茎粗、产量有显著影响,对生育期、单株质量影响不显著,株行距为0.40 m×0.20m时,产量最高;浇水次数对甜高粱... 为探讨甜高粱(Sorghum bicolor)在青海作为饲料作物种植的可能性,在青海高原上做了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密度对茎秆高度、茎粗、产量有显著影响,对生育期、单株质量影响不显著,株行距为0.40 m×0.20m时,产量最高;浇水次数对甜高粱的生育期、茎秆高度、茎粗、单株质量、产量没有显著影响,表明甜高粱对水分依赖不高,具有很强的耐旱和抗旱性;地膜对甜高粱有极显著影响,使其生育期提前,茎秆高度增高,单株质量增加、产量提高;糖分含量在开花-收获期为15.93%~16.67%,比不盖地膜增加了29.19%~47.98%;大田示范密度0.50 m×0.20 m,开花-收获期666.7 m2产量达4 890.8 kg,投入产出比为1∶1.78,效益显著。研究表明,在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盖地膜种植饲用甜高粱,用作饲料是完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饲料作物 地膜 含糖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濒危兽类保护与管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同作 江峰 +3 位作者 徐波 李斌 梁程博 顾海峰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0-507,共18页
青藏高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和优先保护区,分布着多种重点保护物种及青藏高原特有种,物种丰富度高且濒危物种占比大。本文针对青藏高原分布的有蹄类、猫科、熊科、犬科、鼬科、翼手目、小型兽类7个动物类群,从濒危现状、濒危成因... 青藏高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和优先保护区,分布着多种重点保护物种及青藏高原特有种,物种丰富度高且濒危物种占比大。本文针对青藏高原分布的有蹄类、猫科、熊科、犬科、鼬科、翼手目、小型兽类7个动物类群,从濒危现状、濒危成因、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和管理对策、取得的保护成效等角度分别论述了各类群的保护与管理研究进展。在青藏高原有蹄类中特有种占比远高于其他类群;81%~100%的有蹄类、猫科、熊科、犬科动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5%~100%的有蹄类、猫科、熊科动物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或IUCN红色名录列为受威胁物种,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全球变暖、栖息地破碎化、环境污染、过度放牧、偷猎与非法贸易是青藏高原濒危兽类生存的主要威胁。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自然保护地建设及开展的大量调查监测和研究,为青藏高原濒危兽类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科学依据。鉴于目前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局限性,建议构建全面系统的大数据平台,开展青藏高原地区保护成效快速评估及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布局研究,将国际先进的交叉学科理论方法与实践创新优势相结合,为濒危兽类的保护与管理提供指导与建议,从而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濒危兽类 濒危现状 濒危成因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情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优势种潜在适宜区分布预测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明 王军邦 +3 位作者 张秀娟 张溢 王之嵘 杨永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162-10177,共16页
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优势种及草地类型的未来空间分布变化对草地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物种分布数据和主要环境因子,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并分析了高寒草地优势种在当前和未来(2041—2060,2061—2080)不同气候情景(SSP126、... 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优势种及草地类型的未来空间分布变化对草地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物种分布数据和主要环境因子,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并分析了高寒草地优势种在当前和未来(2041—2060,2061—2080)不同气候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下的潜在适宜区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MaxEnt对4类研究物种AUC值均>0.9,预测效果好。(2)早熟禾(Poa annua)类高寒草原主导环境因子是最冷季平均温度(bio11);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类高寒草原、高山嵩草(Carex parvula)类和矮生嵩草(Carex alatauensis)类高寒草甸主导环境因子是年降水量(bio12)。总体而言高寒草地优势种分布受年降水量(bio12)、海拔(Elev)、平均温度日较差(bio2)及降水量季节性变化(bio15)共同驱动。(3)未来气候情景下早熟禾类高寒草原丧失的部分区域会转化为紫花针茅类高寒草原与矮生嵩草类高寒草甸适宜区,高寒草原优势种适宜区质心向西南方向迁移,早熟禾类潜在适宜区在中期(2041—2060)的SSP370情景及远期(2061—2080)的SSP245情景下扩张,其他情景下皆丧失;紫花针茅类的潜在适宜区皆扩张且在SSP370情景下扩张面积达到最大;高寒草甸优势种的潜在适宜区多为扩张趋势且质心向南迁移,仅在SSP585情景下会丧失。本研究不仅可以为保护该地区物种多样性和当地畜牧业生产提供方法参考,也为维持地域生态系统平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优势种 最大熵模型(MaxEnt) 适宜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青藏高原野生大颖草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怡均 陈文杰 刘瑞娟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2,共8页
大颖草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且适应沙生和高寒环境的一种多年生禾草,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是种质资源利用的前提,但目前其在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仍不清楚。本研究应用SSR标记对4个代表性生境下大颖草居群的55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大颖草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且适应沙生和高寒环境的一种多年生禾草,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估是种质资源利用的前提,但目前其在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仍不清楚。本研究应用SSR标记对4个代表性生境下大颖草居群的55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居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香农信息指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3750、1.1685、0.1624和0.1042,指示大颖草遗传多样性偏低。4个居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其中,GN居群最高,YS居群最低。有70.2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不同个体间,说明居群内变异可以作为遗传多样性主要来源。群体基因流为1.1783,说明居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能有效抑制种群间的遗传分化。UPGMA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55份大颖草材料被划分为7个亚群,并与其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初步获得了大颖草居群水平遗传多样性信息,为今后大颖草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颖草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鼠兔发情周期性激素与性器官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玉军 张晓茜 +2 位作者 方有贵 杨其恩 贾功雪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1-359,共9页
为研究雌性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发情表征变化及其与性激素含量、生殖器官发育之间的关系,选取繁殖期与非繁殖期雌性高原鼠兔,通过外阴形态观察与阴道细胞涂片检测阴道的周期性变化,确定繁殖期鼠兔的发情周期在7~11 d,发情期... 为研究雌性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发情表征变化及其与性激素含量、生殖器官发育之间的关系,选取繁殖期与非繁殖期雌性高原鼠兔,通过外阴形态观察与阴道细胞涂片检测阴道的周期性变化,确定繁殖期鼠兔的发情周期在7~11 d,发情期持续3~4 d,而非繁殖期鼠兔的阴道维持在接近发情前期的状态。采集发情期、发情间期与非繁殖期雌性高原鼠兔的血清与尿液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雌二醇和孕酮含量。结果显示,发情期高原鼠兔血清雌二醇含量显著高于发情间期与非繁殖期(P=0.0338),而非繁殖期血清孕酮含量显著高于发情期与发情间期(P=0.0195)。尿液检测的灵敏度整体弱于血清,仅在发情期与非繁殖期间存在尿液雌二醇含量的显著差异(P=0.0009)。发情期卵巢重量极显著高于发情间期与非繁殖期(P<0.0001),且发情间期卵巢重量也显著高于非繁殖期(P=0.0072)。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高原鼠兔卵巢在发情期以有腔卵泡为主,在发情间期则同时分布次级卵泡、有腔卵泡与黄体,而在非繁殖期卵巢皮质区分布有大量的原始与初级卵泡。高原鼠兔子宫内膜、肌层与外膜三层结构区分明显,发情期子宫内膜较厚,固有层分布大量腺体,外膜区域血管丰富;发情间期子宫腺体与血管数量均大幅减少;非繁殖期子宫明显退化,内膜上皮变薄,腺体与血管基本消失。本研究确定了阴道细胞涂片法在高原鼠兔发情阶段判定中的有效性,描述了不同发情阶段高原鼠兔性激素与性器官变化特征,为雌性高原鼠兔季节性繁殖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发情周期 阴道脱落细胞 雌二醇 卵巢 子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哺乳动物季节性精子发生的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12
作者 潘连红 贾功雪 +1 位作者 杨其恩 王绪敏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1-282,共12页
为适应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哺乳动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殖策略。精子发生的季节性变化是季节性繁殖动物典型的适应性特征之一。在繁殖期,睾丸生精上皮的各级生精细胞有序分化以源源不断地生成精子;而在非繁殖期,生精细胞发育阻断... 为适应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哺乳动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殖策略。精子发生的季节性变化是季节性繁殖动物典型的适应性特征之一。在繁殖期,睾丸生精上皮的各级生精细胞有序分化以源源不断地生成精子;而在非繁殖期,生精细胞发育阻断,睾丸退化。季节性精子发生随着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该过程主要受光周期和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的严密调控。作为调控季节性繁殖的主要环境信号,光周期通过褪黑激素介导相关神经递质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活动,继而作用于性腺,调控睾酮分泌和生精细胞分化。此外,甲状腺激素也在动物对光信号的响应和HPG轴的维持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性腺内,非繁殖期动物生精细胞发育呈现不同的阻断模式,包括精原细胞增殖活性降低、自噬和精母细胞凋亡以及脱落等,其中睾酮调控的维甲酸浓度变化在生精细胞分化阻断中发挥核心作用。本文总结了关键环境因子、生殖轴和睾丸微环境协同调控哺乳动物季节性精子发生的机制,概括了动物季节性繁殖调控的新发现。文章重点对睾酮-维甲酸信号在季节性精子发生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以期为两者对哺乳动物季节性精子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同时对深入理解兽类繁殖生理和生理生态,开发动物种群调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季节性精子发生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光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个苜蓿品种在青海高原的比较试验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春喜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98-2002,共5页
2009-2010年在青海高原对18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第1年开花初期单株根长22.6~31.9cm,根粗4.1~8.8mm,单株分枝数4.1~6.8枝,株高43.9~80.1cm,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种植第2年开始进入丰产、高产期,单株... 2009-2010年在青海高原对18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第1年开花初期单株根长22.6~31.9cm,根粗4.1~8.8mm,单株分枝数4.1~6.8枝,株高43.9~80.1cm,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种植第2年开始进入丰产、高产期,单株分枝数增加1.5~10.5枝,第1次刈割时株高在110.7~145.4cm,比第1年第1茬高1倍,三得利、德宝、WL232品种表现最优;第2年全年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居前3位,鲜草产量在106 614~121 364kg/hm2,干草产量在30 761~34 934kg/hm2;美国杂花、德福32IQ、赛特、农保和阿尔冈金居第4~8位,鲜草产量91 922~10 282kg/hm2,干草产量为25 410~29 036kg/hm2,优于其他品种,表明这些苜蓿品种适宜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产草量 青海高原 根系特征 分枝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披碱草属种间天然杂种的细胞学鉴定 被引量:8
14
作者 路兴旺 刘博 +1 位作者 刘瑞娟 窦全文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6-852,共7页
利用重复序列探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采自青海高原披碱草属种间天然杂种进行细胞学鉴定,同时结合物种分布及形态学特征,共揭示6种不同天然杂种的类型。第一类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 利用重复序列探针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采自青海高原披碱草属种间天然杂种进行细胞学鉴定,同时结合物种分布及形态学特征,共揭示6种不同天然杂种的类型。第一类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和鹅观草属(Roegneria C.Koch)物种间的天然杂种,染色体数为35,染色体组成为StStYYH;第二类为垂穗披碱草和达乌力披碱草种(Elymus dahuricus Turcz.ex Griseb.)间杂种,染色体数为42,染色体组成为StStHHYY;第三类为达乌力披碱草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种间杂种,染色体数为35,染色体组成为StStHHY;第四类为垂穗披碱草和糙毛以礼草(Kengilia hirsuta Keng)种间杂种,染色体数为42,染色体组成为StStYYHP;第五类为垂穗披碱草和大颖草(Kengilia grandiglumis Keng)种间杂种,染色体数为42,染色体组成为StStYYHP;第六类为糙毛以礼草和赖草(Leymus secalinus(Georgi)Tzvel.)种间杂种,染色体数为35,染色体组成为StYPNsXm。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披碱草属种间杂交渐渗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同时鉴定出的天然杂种可以作为潜在的种质资源在牧草或生态草育种中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属 天然种间杂种 细胞学鉴定 青海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鼠兔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谢玲 郭新异 +5 位作者 张湑泽 庞礴 都玉蓉 邹小艳 郭松长 赵新全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1-521,共11页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世居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 m的地区,是一种典型的低氧耐受哺乳动物。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有效的血管舒张因子,在预防低氧诱导的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和肺动脉高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诱导型一氧化...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世居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 m的地区,是一种典型的低氧耐受哺乳动物。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有效的血管舒张因子,在预防低氧诱导的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和肺动脉高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是一种催化L-精氨酸合成NO的重要酶,受低氧调控。本研究经RT-PCR和cDNA3’末端快速扩增(3’RACE)方法成功克隆了高原鼠兔iNOS基因cDNA序列,并对其分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高原鼠兔iNOS cDNA全长为3981 bp,开放阅读框(ORF)为3450 bp,共编码1149个氨基酸残基;预测的蛋白序列与北美鼠兔、兔、人、大鼠、小鼠、狗以及猪的同源性分别为98%、87%、82%、78%、78%、82%和83%;蛋白结构预测结果显示高原鼠兔iNOS具有氧化域、还原域及黄素腺苷酸结合区域等iNOS所具有的典型结构域;基于iNOS的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均支持鼠兔与兔有最近的亲缘关系,与形态或其他分子标记构建的进化关系相符;分子进化分析检测到高原鼠兔iNOS中存在3个正选择位点——32T、33Y和46R,但不同模型的结果表明哺乳动物iNOS基因所受选择以净化选择为主,不支持iNOS在高原鼠兔支系发生适应性进化。该研究为揭示高原鼠兔iNOS的表达特征及其在低氧适应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CDNA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粒重基因在青海高原春小麦品种中的分布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业猛 朱丽丽 +5 位作者 郭仁世 邢瑜 马德林 陈志国 刘德梅 王海庆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00-1207,共8页
为了解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品种中粒重基因的分布情况,采用KASP标记检测3个粒重基因( TaCwi-A1、 TaGW2-6A和 TaTGW6-4A)等位变异在青海高原地区主栽的49个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并结合千粒重表型,分析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小麦粒重的影响,探... 为了解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品种中粒重基因的分布情况,采用KASP标记检测3个粒重基因( TaCwi-A1、 TaGW2-6A和 TaTGW6-4A)等位变异在青海高原地区主栽的49个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并结合千粒重表型,分析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小麦粒重的影响,探索最优基因型。结果显示,49个品种的千粒重在不同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TaCwi-A1位点存在 TaCwi-A1a和 TaCwi-A1b两种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分别为69.39%和30.61%;TaGW2-6A位点存在 Hap-6A-A和 Hap-6A-B两种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分别为46.94%和53.06%;TaTGW6-4A位点存在 TaTGW6-4Aa和 TaTGW6-4Ab两种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分别为97.96%和2.04%。 TaCwi-A1、 TaGW2-6A和 TaTGW6-4A位点的不同等位变异均会导致小麦千粒重发生显著变化,其中, TaCwi-A1位点的等位变异对小麦千粒重影响较为重要。49个小麦品种中, TaCwi-A1a/ Hap-6A-A/ TaTGW-6-4Aa等位变异组合类型的品种的分布频率为32.65%,其千粒重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等位变异组合类型的品种,是青海高原地区优异的基因型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千粒重 等位变异 粒重基因 KA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38
17
作者 贾功雪 丁路明 +3 位作者 徐尚荣 方有贵 付弘赟 杨其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314-6323,共10页
牦牛是青藏高原牧民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特有家畜,对高原区域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牦牛对于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牦牛饲养数量增加,草地退化... 牦牛是青藏高原牧民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特有家畜,对高原区域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牦牛对于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牦牛饲养数量增加,草地退化程度加剧,牦牛生产性能也在不断下降,青藏高原原有的土-草-畜循环和草畜平衡被打破,影响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牦牛品种资源划分仍未完全明晰,关于牦牛生产性能退化的原因与提纯复壮的方法途径仍然有待研究。综述了高原生态环境对牦牛分布区域与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同地理条件下的牦牛品种划分,我国牦牛品种退化的现状与品种改良的策略与成效,以及牦牛遗传资源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由此提出了针对我国牦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对策与研究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科学评估放牧管理现状,建立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合理规划畜群结构并制定科学的生产管理措施,确定牦牛在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作用机制,兼顾草地资源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最终实现草畜平衡。这为今后的牦牛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品种 遗传多样性 杂交改良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地区不同玉米品种青贮性能及营养品质评价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李想 张业猛 +6 位作者 朱丽丽 杨学贵 李文军 王元兰 徐慧君 祁琪 陈志国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94-1208,共15页
为筛选出适宜青海高原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50个玉米品种的青贮性能和营养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参试品种间主要农艺性状差异显著(P<0.05)。株高、穗位高变化范围分别为270.30~378... 为筛选出适宜青海高原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Zea mays)品种,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50个玉米品种的青贮性能和营养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参试品种间主要农艺性状差异显著(P<0.05)。株高、穗位高变化范围分别为270.30~378.90和84.40~195.60 cm;鲜重、干重变化范围分别为0.70~2.70和0.30~1.03 kg;每株叶片平均数为10~19片,叶片持绿性变化范围为53.18%~97.67%。参试品种蛋白含量(干物质基础)为6.16%~13.81%,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干物质基础)含量分别为29.75%~61.13%和16.45%~33.45%。2)参照青贮玉米品质分级标准,将50个参试品种简单分级,其中归属为一级的品种有19个,二级的有12个,三级的有8个。3)主成分分析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4.644%,有24个玉米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良好,适合青海高原种植。4)聚类分析可将参试品种聚为4类,可根据育种目标加以选择利用。综合分析表明,高科玉138等品种适宜青海地区,可作为青贮玉米品种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青海高原 农艺性状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暴露下高原鼠兔肺组织间隙连接蛋白40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湑泽 付林 +1 位作者 邹小艳 都玉蓉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2-578,共7页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钝化是高原鼠兔适应低氧环境的重要策略,但参与该生理代偿反应的功能基因尚不明确。间隙连接蛋白40(Connexin40,Cx40)在哺乳动物肺血管内皮表达。本研究对生活在海拔3200 m的高原鼠兔进行28 d模拟海拔5000 m低氧处...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钝化是高原鼠兔适应低氧环境的重要策略,但参与该生理代偿反应的功能基因尚不明确。间隙连接蛋白40(Connexin40,Cx40)在哺乳动物肺血管内皮表达。本研究对生活在海拔3200 m的高原鼠兔进行28 d模拟海拔5000 m低氧处理,以Sprague Dawley(SD)大鼠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模拟低氧处理后高原鼠兔和SD大鼠肺组织形态结构,qPCR和蛋白印记法检测Cx40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变化,探究Cx40在高原鼠兔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钝化中的潜在作用。结果显示,低氧处理后,高原鼠兔肺泡呈空泡囊状,Cx40蛋白在支气管和肺血管中均表达,Cx40基因mRNA水平随着低氧暴露而升高,但其蛋白质水平呈下降趋势,肺支气管Cx40蛋白无明显变化。SD大鼠肺血管和肺支气管表达的Cx40蛋白均无明显变化。暗示生活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中的高原鼠兔,Cx40蛋白下调可抑制血管收缩信号,减弱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使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钝化,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研究结果可为高原土著动物适应高寒缺氧环境提供基础理论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氧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钝化 高原鼠兔 间隙连接蛋白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低氧胁迫对小鼠肝脏功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陶海萍 李双 +4 位作者 贾功雪 张璐瑶 方有贵 陈永伟 杨其恩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0-600,共11页
低氧作为青藏高原最为特殊的环境因素之一,对高原动物的适应进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持续的低氧暴露会损伤肝脏功能,引起动物机体代谢紊乱,但连续低氧处理对子代肝脏的影响仍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将成年小鼠转移至高原低氧环境(海拔3220... 低氧作为青藏高原最为特殊的环境因素之一,对高原动物的适应进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持续的低氧暴露会损伤肝脏功能,引起动物机体代谢紊乱,但连续低氧处理对子代肝脏的影响仍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将成年小鼠转移至高原低氧环境(海拔3220 m)饲养并繁殖,以常氧条件下饲养小鼠为对照,统计低氧处理小鼠(低氧第0代)及其子代(低氧第1~5代)生长数据,发现长期低氧暴露导致小鼠肝脏比重增加,肝细胞肿胀,肝索间红细胞浸润,并且子一代小鼠肝小叶出现脂肪变性。血液生化指标显示,相比于对照组(常氧第0代),低氧第0代和低氧第1代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显著上升(P<0.05);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和总胆固醇水平在低氧第0代中下降,低氧第1代中上升(P<0.05)。空腹注射葡萄糖和胰岛素后低氧组小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和胰岛素敏感性显著减弱(P<0.05)。常氧第0代、低氧第0代及低氧第1代肝脏RNA-seq分析发现,低氧第0代和低氧第1代共有的459个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MAPK、细胞凋亡、脂质代谢和内质网等信号通路。本研究发现低氧胁迫对子代小鼠肝脏具有重要影响,此结果对肝脏低氧生理和高原肝脏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氧 小鼠 肝脏功能 肝脏转录组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