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1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记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兽类学研究发展历程
1
作者 边疆晖 王德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7-481,共5页
2022年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西高所)建所60周年(1962―2022)。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也走过了60年的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60年来,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始终立足青藏高原,立足基础和应用基础... 2022年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西高所)建所60周年(1962―2022)。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也走过了60年的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60年来,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始终立足青藏高原,立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需求,围绕为区域经济和生态保护服务,在不同阶段开展了大量相应的工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出版了多个学术刊物,为我国的兽类学及兽类生态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种群 进化 适应 生理 啮齿动物 鼠害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特征的研究
2
作者 王守兴 周华坤 +6 位作者 欧立鹏 李成先 王雁鹤 宁晓春 谷强 魏代军 杨明新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6,共11页
草地生物多样性是保持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基础,了解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科学的保护和修复策略。以三江源不同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被群落调查和扩增子测序相结合,探讨了不同草... 草地生物多样性是保持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基础,了解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科学的保护和修复策略。以三江源不同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被群落调查和扩增子测序相结合,探讨了不同草地类型的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并分析了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在植被群落特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寒草甸具有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P<0.05),而温性草原则具有最大的植被高度(P<0.05)。在土壤真菌方面,高寒草甸Faith’s-pd指数显著大于温性草原和高寒草原(P<0.05),而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小于温性草原和高寒草原(P<0.05);在土壤细菌方面,高寒草原的Chao1指数和Faith’s-pd指数显著小于温性草原和高寒草甸(P<0.05),而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环境因子对不同草地类型的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pH、有机碳(SOC)含量和全氮(N)含量是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为三江源地区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植被特征 土壤微生物 物种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1
3
作者 罗天祥 李文华 +1 位作者 罗辑 王启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23-831,共9页
以18种群落类型的实测数据和1013块森林测树样地的估算数据为基础,首次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构成规律及分布格局。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生物量一般在300t/hm 2以上,最高可达约1600t/h... 以18种群落类型的实测数据和1013块森林测树样地的估算数据为基础,首次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构成规律及分布格局。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生物量一般在300t/hm 2以上,最高可达约1600t/hm 2,叶生物量8~39t/hm 2,根茎比0.1~0.2,生产量8~13t/hm 2.a;高山灌丛类型生物量20~40t/hm 2,叶生物量3~6t/hm 2,根茎比0.4~0.8,生产量4~7t/hm 2.a;高寒草甸生物量一般为20~60t/hm 2,沼泽草甸高达100t/hm 2以上,叶生物量2.5~5.5t/hm 2,根茎比8~20,生产量4~9t/hm 2.a;高原冬小麦和春小麦年生物产量高达26~30t/hm 2,叶生物量12~16t/hm 2,根茎比约0.06。在垂直分异方面,随着海拔升高,生物量呈递增,在一定海拔高度达最大,海拔继续升高生物量则迅速下降;而生产量随海拔升高一般呈递减趋势,反映出热量条件随海拔升高而递减的限制作用。与全国相比,青藏高原同一森林植被类型的生物量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其生产量基本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类型 生物量 生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高寒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监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孟凡栋 王常顺 +2 位作者 张振华 常小峰 汪诗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23-1929,共7页
以西藏高原高寒草地3种植被类型(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样线法、样方法和巢式样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每条样线上或每个样方内出现的所有物种,并分物种刈割样方内地上部分,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不同高寒... 以西藏高原高寒草地3种植被类型(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样线法、样方法和巢式样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每条样线上或每个样方内出现的所有物种,并分物种刈割样方内地上部分,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不同高寒草地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监测方法,以阐明西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植被类型的最小取样面积和最少样方数或样线长度。结果显示:(1)就物种丰富度而言,400m样线法观测到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的所有物种数分别占3种方法调查到的总物种数的55%、71%和50%;8m2巢式样方法调查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的总物种数占所有3种方法观测的物种总数的57.5%和57%,而8m2的巢式样方对高寒荒漠草原的调查监测到的物种数最多,其中2m2观测到的物种数就达到所有可能出现物种的83%;20个样方法监测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的物种数最多,占3种方法观测到总物种数的78%和86%,所以对物种丰富度的调查高寒草甸和高寒典型草原至少需要20个样方,高寒荒漠草原需要最小面积不少于2m2的2个样方。(2)就地上生物量而言,由地上生物量与物种数之间的变异关系得出最小样方数为7~11个,而由地上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可知,在变异系数小于等于5%的前提下,高寒草甸的最小取样面积不小于0.25m2,高寒典型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的最小取样面积不少于1m2。研究表明,对于生产力的监测方法而言,高寒草甸采用10个0.5m×0.5m的样方,而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采用10个1m×1m的样方为宜;而对于物种丰富度的监测方法而言,高寒草甸以20个0.5m×0.5m的样方和高寒草原20个1m×1m的样方为宜,高寒荒漠草原采用2个不小于2m2样方面积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高寒草地 植物多样性 生物量 最小样方面积 最少样方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矮嵩草草甸地面热源强度与生物量的初步研究(英文)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法伟 李红琴 +1 位作者 刘安花 李英年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6-12,共7页
以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为资料,对矮嵩草草甸2002年的地面热源强度和地面热量平衡以及地上、地下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此观测期内,青藏高原矮嵩草草甸的地面均为热源,热源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地面热源强度的平均值为88.5... 以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为资料,对矮嵩草草甸2002年的地面热源强度和地面热量平衡以及地上、地下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此观测期内,青藏高原矮嵩草草甸的地面均为热源,热源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地面热源强度的平均值为88.5 W.m-2;地上、地下生物量也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地上生物量与热源强度有正相关关系,而地下生物量与热源强度则出现较复杂的关系,在生长季前期和后期表现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在生长季中期则呈现为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嵩草草甸 热源强度 热量平衡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20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
6
作者 苏文 郭学兵 +10 位作者 初玉 樊博 姬洪飞 兰中东 李国振 李小军 罗永清 热普开提 王小亮 吴瑞俊 杨荣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36-49,共14页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全球碳循环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西北旱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极为敏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地区,土壤有机...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全球碳循环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西北旱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极为敏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以及空间分布特征日益成为该区域的研究焦点之一,但是数据共享不足与实测数据相对缺乏是造成研究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在收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位于中国西北六省区的农田、荒漠、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土壤长期观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筛选、质量控制后,采用有机碳估算模型计算生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本数据集涵盖了11个站点2005-2020年各类长期观测样地的表层(0-20 cm)和剖面分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以期为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壤碳储量估算和碳循环过程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干旱区 典型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观测 生态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20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
7
作者 郭学兵 初玉 +5 位作者 杜明武 兰玉婷 马健 潘成臣 谭会娟 王小亮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50-63,共14页
植被生物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定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等的基础。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类型,本文选取中国生... 植被生物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定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等的基础。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类型,本文选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中位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2个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海北站、内蒙古站)和5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观测研究站(鄂尔多斯站、阜康站、临泽站、奈曼站、沙坡头站)的典型生态系统,对其按照CERN生态系统长期观测规范开展长期观测获取的植被地上生物量的2005–2020年间生长季的月动态实测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与质量控制,并开展了样方原始调查数据到样地尺度观测数据的统计计算,生成了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可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及植被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提供地面观测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月动态 植被地上生物量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藏羚生物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3
8
作者 都玉蓉 马建滨 苏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6828-6829,共2页
综述了藏羚的形态学特征、分布与种群动态、生境与食性、集群与迁徙以及社群行为与繁殖等。由于栖息地破碎化、盗猎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原因,藏羚种群处于濒危状态。因此,为进一步加强保护与管理,应重视基础生物学研究。
关键词 藏羚 保护生物学 濒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镉含量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9
作者 赵静 任倩雯 +5 位作者 吴文平 陈方媛 王环 冀恬 李玉林 谭亮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39-144,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前处理及测定方法对饲料中镉含量的影响。采用干灰化法、微波消解法、盐酸-硝酸湿消解法及硝酸-高氯酸湿消解法4种前处理方法处理2种饲料镉标准样品。消解后样品分别使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前处理及测定方法对饲料中镉含量的影响。采用干灰化法、微波消解法、盐酸-硝酸湿消解法及硝酸-高氯酸湿消解法4种前处理方法处理2种饲料镉标准样品。消解后样品分别使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镉含量。通过综合评估准确度、精密度、加标回收率、检出限及定量限等指标,对不同前处理与测定方法组合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采用GFAAS测定时,干灰化法、微波消解法和盐酸-硝酸湿消解法的测定结果均位于标准样品认定值区间内;而硝酸-高氯酸湿消解法的测定结果明显低于其他方法,其中一种标准样品的结果超出认定值区间。采用ICP-MS测定时,4种消解方法的测定结果均位于标准样品认定值区间内,但硝酸-高氯酸湿消解法的结果明显高于其他方法。干灰化法和微波消解法在GFAAS和ICP-MS这2种测定方法下均表现出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研究表明,饲料中镉含量检测可优先选用干灰化法和微波消解法。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样品特性、检测需求及实验室条件,选择适宜的前处理与测定方法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三江源及其周边区域植被地上生物量、养分及土壤理化性质数据集
10
作者 陈懂懂 李奇 +1 位作者 贺福全 赵亮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276-286,共11页
作为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主体,天然草地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则是生态系统中植物生存的基质。草地在季节和空间上的差异对牧草产量及其养分含量影响较大,牧草相关因子的差异又影响着土壤中来自植被部分有机质的输入以及来自... 作为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主体,天然草地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则是生态系统中植物生存的基质。草地在季节和空间上的差异对牧草产量及其养分含量影响较大,牧草相关因子的差异又影响着土壤中来自植被部分有机质的输入以及来自食草动物排泄物的养分输入。基于此,本数据集公开发表2017年三江源及其周边区域(32.29°N-35.25°N,92.44°E-102.27°E)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及其养分数据,以及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实地调查分析数据。本数据集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返青期、盛草期和枯黄期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其概略养分相关数据集,一部分为盛草期表层(0-10 cm、10-20 cm)土壤理化性质数据集。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均参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长期监测规范。同时,通过使用标准品,以及对样品重复测定和样品抽查检测等方法确保数据准确性。本数据集的发布可支持科研工作者了解三江源高寒草地生态功能变化,为遥感反演、模型验证等提供地面观测数据,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该地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其功能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三江源 牧草养分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土壤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段海霞 罗崇亮 +3 位作者 师茜 康生萍 赵玲 熊友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91,共17页
土壤微生物和植物⁃土壤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与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以影响植物与土壤之间的物质交流,提高植物生产力和抗逆性,在改善土壤质量和养分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AMF... 土壤微生物和植物⁃土壤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与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以影响植物与土壤之间的物质交流,提高植物生产力和抗逆性,在改善土壤质量和养分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AMF与植物共生抑制植物产量积累,不利于维持土壤生态功能和可持续性。AMF在调控植物⁃土壤系统中表现出的作用不一致,这可能与环境条件有关。因此,需总结现有研究,系统的阐明AMF对植物⁃土壤系统生产力、抗逆性和养分循环的作用及其机理。总结了AMF与植物⁃土壤系统共生关系和共生机理的研究进展;阐述了AMF对植物⁃土壤系统生产力和抗逆性的作用机制;探讨了AMF对植物⁃土壤系统养分循环的作用过程。提出AMF⁃植物⁃土壤系统共生领域中尚待系统深入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分析了当前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共生 抗逆性 养分循环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植物和微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碳累积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陈美镕 王宗松 +3 位作者 汪诗平 斯确多吉 周华坤 姜丽丽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2-123,共12页
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和累积途径是碳固持与稳定机制研究的重点内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物分子是土壤有机碳累积的重要来源,为了对植物和微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碳累积有更全面的认识,本文结合已发表文献深入剖析了土壤中植物... 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和累积途径是碳固持与稳定机制研究的重点内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物分子是土壤有机碳累积的重要来源,为了对植物和微生物驱动的土壤有机碳累积有更全面的认识,本文结合已发表文献深入剖析了土壤中植物源碳和微生物源碳累积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微生物残体是近年来研究的前沿内容;相较于森林生态系统,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残体碳研究是当前的热点。2)土壤有机碳累积的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和精细化,但植物源碳和微生物源碳的定量方法还不完善。3)增温或模拟氮沉降对植物源碳和微生物源碳累积的影响是研究的热点内容,但不同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建议未来进一步加强不同来源有机碳的精确定量,深入分析不同来源有机碳累积的影响机制,同时完善降水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土地利用变化等全球变化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来源土壤有机碳累积的影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碳 微生物源碳 土壤有机碳 文献计量分析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肠道微生物对青藏高原物候期牧草的响应
13
作者 郭同庆 张骞 +4 位作者 王循刚 刘宏金 胡林勇 赵娜 徐世晓 《草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006-3015,共10页
肠道微生物在维持能量代谢和宿主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于牦牛肠道微生物对青藏高原物候期牧草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本试验选择3岁、平均体重为122.60 kg的公牦牛15头,依据青藏高原地区牧草物候期特点,等分为3组,即返青期组、... 肠道微生物在维持能量代谢和宿主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于牦牛肠道微生物对青藏高原物候期牧草的响应机制尚不明确。本试验选择3岁、平均体重为122.60 kg的公牦牛15头,依据青藏高原地区牧草物候期特点,等分为3组,即返青期组、盛草期组和枯草期组,分别在不同物候期采集粪便和血液样品,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和血清生化指标测定,旨在研究肠道微生物和血清生化指标与不同物候期牧草之间的关系,揭示牦牛肠道微生物变化差异。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均匀度指数Pielou_e、多样性指数Simpson和Shannon在返青期组和盛草期组中显著升高(P<0.05);门水平上,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科水平上,与枯草期组相比,返青期组与盛草期组理研菌科相对丰度存在升高的趋势(P=0.052),而消化链球菌科相对丰度在枯草期组中较高(P=0.008),微球菌科相对丰度存在升高的趋势(P=0.055);属水平上,盛草期组中理研菌科RC9肠道群属相对丰度高于枯草期组(P=0.045),但枯草期组罗姆布茨菌属相对丰度较高(P=0.008);盛草期组牦牛血清白蛋白含量、尿酸、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高于枯草期组(P<0.01);与盛草期相比,尿素氮浓度(P<0.001)在返青期组中较高,而肌酐浓度在枯草期组中较高(P<0.001)。综上所述,牦牛肠道菌群和血清生化指标受不同物候期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而呈现季节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牦牛 天然牧草 物候期 肠道微生物 血清生化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中蛋氨酸含量对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4
作者 董昕 陈慧青 +3 位作者 张璐 尚国珍 吴雁 边疆晖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1-426,共16页
过度放牧引起的退化草地为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食物资源,而食物中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蛋氨酸)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宿主体内肠道微生物群落。本研究依据不同退化草地高原鼠兔胃内容物中的蛋氨酸含量,使用0.26%和0.... 过度放牧引起的退化草地为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食物资源,而食物中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蛋氨酸)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宿主体内肠道微生物群落。本研究依据不同退化草地高原鼠兔胃内容物中的蛋氨酸含量,使用0.26%和0.45%蛋氨酸含量的兔颗粒饲料分组饲喂高原鼠兔,50 d后收集粪便,利用宏基因组学以及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评估高蛋氨酸处理对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蛋氨酸组相比,高蛋氨酸组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的α、β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但Candida⁃tus_Sacchari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等菌群的丰度显著增加,丁酸代谢、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等菌群功能显著表达,其上调的代谢产物主要在初级胆汁酸合成、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Th17细胞分化、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κB途径等通路富集;而低蛋氨酸组高原鼠兔菌群的糖类代谢功能显著表达,其上调的代谢产物主要在氨基酸代谢相关通路富集。上述结果表明,高蛋氨酸食物可改变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而可能增强宿主的免疫和繁殖性能,对提高高原鼠兔个体适合度及其种群数量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蛋氨酸 肠道微生物 宏基因组学 非靶向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3种优良牧草适生区的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纪萍 兰措卓玛 +3 位作者 王伟 王寒冬 王稳 赵佳丽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1-616,共16页
研究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草适生区的影响,可以为高原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和优化草畜矛盾提供建议。本研究基于ArcGIS 10.2软件和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构建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垂穗披碱草(E.nutans)和紫花针茅(St... 研究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草适生区的影响,可以为高原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和优化草畜矛盾提供建议。本研究基于ArcGIS 10.2软件和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构建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垂穗披碱草(E.nutans)和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3种牧草的潜在适生区空间分布,研究了影响青藏高原牧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和在气候变化下古气候时期(末次间冰期、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80年RCP 2.6和RCP 8.5(RCP为未来气候模式中代表性浓度路径)两种情景下牧草在青藏高原的潜在适生区分布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结果显示:1)影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适生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而影响紫花针茅适生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紫花针茅具有更强的耐寒耐旱性。2)在末次间冰期至全新世中期,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增加,而紫花针茅的适生区面积减少。未来,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呈继续增加趋势,向高寒草原地区扩展,紫花针茅适生区面积呈减少趋势。3)当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湿润地区,紫花针茅则主要分布在高原干旱区域。4)在RCP 2.6和RCP 8.5情景下,老芒麦、垂穗披碱草和紫花针茅3种牧草适生区质心位置存在差异,主要受到牧草适生区空间分布的影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质心位置均向高纬度位移,紫花针茅的质心位置变化不大。5)当前,这3种牧草的高适生区最适宜混播区主要分布在河湟谷地周围。预计未来,牧草适宜混播区的面积将减少,主要原因是紫花针茅的适生区面积将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牧草 适生区变化 环境因子 最大熵模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特有植物马尿泡地理空间格局及其潜在分布区预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少杰 陈凯扬 +2 位作者 王博 高永恒 周国英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197,共10页
马尿泡是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预测潜在适宜分布区对其资源保护和人工种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选择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为研究区域,运用MaxEnt模型,利用187个有效分布点和28个环境因子,模拟马尿泡当代地理空间分布,以... 马尿泡是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预测潜在适宜分布区对其资源保护和人工种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选择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为研究区域,运用MaxEnt模型,利用187个有效分布点和28个环境因子,模拟马尿泡当代地理空间分布,以及未来(2050s、2070s)RCP2.6、RCP4.5、RCP6.0和RCP8.5气候情景下的适生分布区,并确定了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AUC值为0.956,随机误差为0.007,表明MaxEnt模型对未来8个不同气候情景下马尿泡潜在适生区预测效果良好。2)影响马尿泡潜在分布的主导因子主要有海拔、最暖季降水量、总氮、温度季节性方差和等温性,贡献率分别为72.1%、13.9%、6.0%、3.3%和3.2%,占总贡献率的98.5%,海拔和降水量是影响马尿泡分布的决定性因子。海拔(3600~5100 m)、最暖季降水量(320~350 mm)、总氮(1.15~1.18 mg/kg)、温度季节性变化方差(73~82℃)、等温性指标(36%~38%)、土壤pH(6.5~6.8)为马尿泡适宜分布的环境条件。3)在当代气候条件下,马尿泡的总适生区面积为11.20×10^(5)km^(2),集中分布在青海大部、西藏中东部、四川西北部和甘肃甘南地区。4)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在2050sRCP2.6、RCP4.5、RCP6.0和RCP8.5气候条件下总适生区的面积分别为10.30×10^(5)、9.79×10^(5)、9.93×10^(5)km^(2)和9.23×10^(5)km^(2);在2070sRCP2.6、RCP4.5、RCP6.0和RCP8.5气候条件下总适生区的面积分别为10.34×10^(5)、9.75×10^(5)、9.66×10^(5)km^(2)和8.51×10^(5)km^(2);马尿泡的潜在适生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高排放情景比低排放情景更为明显,2070s比2050s更为明显,新疆、四川、甘肃境内的马尿泡适生区逐渐消失,主要集中于青海、西藏境内。5)马尿泡的潜在适生区向西北向迁移,整体向高纬度地区退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马尿泡 气候变化 潜在适生区 MaxEnt模型 分布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南黑裘皮羊和泽库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雪 张志超 +9 位作者 韩步鹰 王雷 赵进财 裴全帮 仁欠本 田得红 张子安 刘德会 王松 赵凯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贵南黑裘皮羊和泽库羊是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藏绵羊品种。为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两个地方绵羊品种,本研究随机选取处于自然放牧条件下的12月龄体况良好、健康的贵南黑裘皮羊和泽库羊各20只(公母各半),通过屠宰试验探究两个品种在生长性能... 贵南黑裘皮羊和泽库羊是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藏绵羊品种。为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两个地方绵羊品种,本研究随机选取处于自然放牧条件下的12月龄体况良好、健康的贵南黑裘皮羊和泽库羊各20只(公母各半),通过屠宰试验探究两个品种在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肌肉营养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贵南黑裘皮羊的体长,背最长肌肉中的蛋白质、肌苷酸、油酸、α-亚麻酸、二十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泽库羊(P<0.05);体高、管围、肌肉红度值(a^(*))、二十一碳酸的含量显著低于泽库羊(P<0.05);胸宽、腰角宽、脾脏指数、肌肉的熟肉率、干物质、粗脂肪、钙、铜、铁、镁、赖氨酸、甲硫氨酸、棕榈油酸、十七碳酸、十七碳一烯酸、硬脂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碳三烯酸、二十四碳一烯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泽库羊(P<0.01);胴体重、屠宰率、肌肉pH值、肌苷、钾、组氨酸、十二碳酸、十四碳酸、十五碳一烯酸、棕榈酸、亚油酸、二十碳四烯酸含量,以及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极显著低于泽库羊(P<0.01)。综上,泽库羊的屠宰性能优于贵南黑裘皮羊,肌肉中的脂肪酸含量更高,口感更鲜美。而贵南黑裘皮羊肌肉中的蛋白质、粗脂肪、微量元素以及氨基酸含量高于泽库羊,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南黑裘皮羊 泽库羊 屠宰性能 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管理措施对高寒草地土壤和微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8
作者 姚俊飞 魏国良 +11 位作者 吴发亮 李旭东 阿的哈则 史正晨 张中华 马丽 李珊 李宏林 李强峰 王榛 周华坤 张强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49-1755,共7页
高寒草地合理放牧方式的研究旨在通过优化放牧管理,平衡草地生态功能与可持续利用,促进草地恢复、物种保护和生态服务的有效保障。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放牧管理措施(全年放牧、全年休牧、返青期休牧、结实期休牧和冬季休牧)探究了高寒草... 高寒草地合理放牧方式的研究旨在通过优化放牧管理,平衡草地生态功能与可持续利用,促进草地恢复、物种保护和生态服务的有效保障。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放牧管理措施(全年放牧、全年休牧、返青期休牧、结实期休牧和冬季休牧)探究了高寒草地土壤及微生物量碳氮磷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放牧管理措施对土壤总碳、总氮和总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不同放牧管理措施下表现出显著变化,相较于全年放牧,返青期休牧的土壤微生物碳含量显著提高了20%。土壤和微生物生物量的碳氮比、碳磷比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因此,返青期休牧显著提高了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碳含量,促进了土壤碳积累,成为一种有效的放牧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放牧管理 土壤特性 微生物生物量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贺有龙 张骞 +1 位作者 张中华 周华坤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0年第6期43-51,共9页
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和肥力演变等均有重大影响。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呈加剧趋势。高寒草地退化引起的植被多样性下降,土壤结构改... 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和肥力演变等均有重大影响。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呈加剧趋势。高寒草地退化引起的植被多样性下降,土壤结构改变等对土壤微生物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在综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的现状,高寒草地退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高寒草地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评述。得出:高寒草地的退化通过改变地上植被与地下生境对土壤微生物产生影响。一方面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在地下的丰富度以及分布格局,另一方面改变了土壤微生物过程。指出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研究中还应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对于土壤微生物微观层面的研究。以期为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退化草地的微生物功能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退化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盐沼湿地典型植被群落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研究
20
作者 吴桂玲 吴晓晖 +3 位作者 欧为友 周华坤 马文文 吉孝菲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8-1239,共12页
为探究高寒盐沼湿地的现状和盐分离子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在青海湖流域倒淌河盐沼湿地(36°27′20″N,100°51′30.9″E)选取3个典型植被群落(华扁穗草、马蔺和杂草群落)共72个样方进行植被群落特征调查,采集0-10、10-20、20-30... 为探究高寒盐沼湿地的现状和盐分离子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在青海湖流域倒淌河盐沼湿地(36°27′20″N,100°51′30.9″E)选取3个典型植被群落(华扁穗草、马蔺和杂草群落)共72个样方进行植被群落特征调查,采集0-10、10-20、20-30 cm土壤样品216个,分析各土层8种盐离子(Ca^(2+)、Mg^(2+)、K^(+)、Na^(+)、SO_(4)^(2−)、Cl^(-)、CO_(3)^(2-)、HCO_(3)^(-))的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马蔺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1.50)、Simpson指数(0.74)、Margalof指数(3.08)均显著高于华扁穗草群落(0.47、0.21、2.49)和杂草群落(1.25、0.65、2.49)。2)不同植被群落对土壤中离子的富集作用存在差异,尤其是杂草群落在0-10 cm土层中Na^(+)的质量分数(6.52±0.24)g·kg^(-1)和Cl^(-)的质量分数(8.01±0.32)g·kg^(-1)分别显著高于20-30 cm土层中的Na^(+)的质量分数(2.54±0.18)g·kg^(-1)和Cl^(-)的质量分数(2.00±0.05)g·kg^(-1),而华扁穗草群落和马蔺群落对土壤盐离子含量的影响较弱。土壤盐离子呈表聚特征,土壤盐渍化主要受Na^(+)和Cl^(-)的控制。3)盐离子Na^(+)、Mg^(2+)、Cl^(-)、CO_(3)^(2-)、SO_(4)^(2−)的含量与群落植被盖度、高度和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5,p<0.01)。该研究可为高寒盐沼湿地修复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理解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盐沼湿地 植被群落 土壤盐分离子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