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TRwS204与中国标准雨量筒降水观测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郑勤 陈仁升 +1 位作者 韩春坛 宋耀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47-756,共10页
山区降水类型、过程和气候条件复杂多变,不同雨量筒观测结果均存在一定的误差,亟需了解常用人工和自记雨量筒之间及其与实际降水量之间的差异。针对中国标准雨量筒[无防风措施(CSPG_(UN))和配备单层Alter防风圈(CSPG_(SA))]和在祁连山... 山区降水类型、过程和气候条件复杂多变,不同雨量筒观测结果均存在一定的误差,亟需了解常用人工和自记雨量筒之间及其与实际降水量之间的差异。针对中国标准雨量筒[无防风措施(CSPG_(UN))和配备单层Alter防风圈(CSPG_(SA))]和在祁连山常用的TRwS204称重式雨雪量计[配备单层Alter防风圈(TRwS_(SA))],于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在祁连山黑河上游葫芦沟小流域开展了同步降水观测对比试验,以按照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固态降水测量标准安装的中国标准雨量筒的修正值作为标准降水量。结果表明:(1)CSPG_(UN)、CSPG_(SA)和TRwS_(SA)降雨观测的平均动力损失(平均动力损失与平均标准降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0.21 mm(3.4%)、0.12 mm(1.9%)和0.61 mm(9.8%),雨夹雪分别为0.37 mm(7.6%)、0.16 mm(3.3%)和0.51 mm(10.5%),降雪分别为0.27 mm(10.2%)、0.09 mm(3.4%)和0.57mm(21.4%)。(2)CSPGUN和CSPG_(SA)动力损失的差异主要与防风圈的使用有关,而CSPG_(SA)和TRwS_(SA)动力损失的差异主要与雨量筒形状不同有关,同时本研究结果还可能受到TRwS204特定误差的影响。(3)当风速高于2.0 m·s^(-1)时,各雨量筒降雨捕捉率出现明显的降低。因雨夹雪和降雪期间的平均风速较低,只有CSPGUN降雪捕捉率随风速的增加出现一定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标准雨量简 TRwS204称重式雨雪量计 降水对比观测 动力损失 降水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6—2021年疏勒河上游山区洪水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学良 陈仁升 +1 位作者 刘俊峰 曹珊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60-1268,共9页
基于1956—2021年疏勒河上游昌马河出山口昌马堡水文站的实测洪水数据及流域内或周边鱼儿红雨量站和托勒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Sen’s slope估计法、Mann-Kendall检验法,抽样分析了年最大洪水(Annual maximum peak discharge,AMPD... 基于1956—2021年疏勒河上游昌马河出山口昌马堡水文站的实测洪水数据及流域内或周边鱼儿红雨量站和托勒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Sen’s slope估计法、Mann-Kendall检验法,抽样分析了年最大洪水(Annual maximum peak discharge,AMPD)系列、超定量阈值洪水(Peaks-over-threshold,POT3M)系列和基于广义极值(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GEV)分布不同级别洪水系列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56—2021年疏勒河上游昌马河昌马堡水文站洪水幅度和频次都为显著性增加的趋势,其中AMPD和POT3M系列的幅度变化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POT3M系列的频次变化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检验,基于GEV分布不同级别洪水以小洪水为主,且总洪水频次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2)1987年以后气温和降水呈现波动性增加趋势,强降雨和升温引起的冰川、高山积雪及冻土融水增加等原因是3种抽样洪水系列幅度和频次显著性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 昌马堡水文站 洪水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山区面降水量获取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磊 陈仁升 宋耀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46-1556,共11页
主要总结了高寒山区面降水数据的获取方法、影响因素及时空分布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面降水量数据获取可能的解决途径。通常地面观测及空间插值、大气数值模式估算、遥感反演是面降水数据的主要获取方法,但应用于高寒山区都有一定局限性... 主要总结了高寒山区面降水数据的获取方法、影响因素及时空分布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面降水量数据获取可能的解决途径。通常地面观测及空间插值、大气数值模式估算、遥感反演是面降水数据的主要获取方法,但应用于高寒山区都有一定局限性:地面观测点稀缺限制了各种空间插值方法的精度;大气数值模式,不能有效地模拟高寒山区复杂地形下的局地降水空间分布;地基遥感(多普勒雷达)受地形遮挡和自身条件的限制,空基遥感数据的精度受限于卫星搭载降水雷达的性能、卫星过境频率及空间分辨率等因素;对降水分布的估算存在很大误差。水汽源、坡向、海拔与下垫面地形是影响高山区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此,在黑河上游祁连高山区,已进行的小范围加密观测、基于遥感空间格网的矩阵观测及大范围撒网式观测,仍是了解高寒山区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有待提高精度和时空分辨率的卫星数据,以及有效的地面-卫星遥感数据同化方法的研究,也将成为获取高寒山区精确的面降水量的有效途径;大气数值模式的降尺度研究也是一种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山区 面降水量 获取方法 影响因素 时空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区不同尺寸双环入渗仪对比试验 被引量:4
4
作者 阳勇 陈仁升 +3 位作者 宋耀选 郭淑海 刘章文 王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8-331,336,共5页
设计7组不同内外径的双环入渗仪,在位于祁连山区的黑河上游平坦草地开展多次野外土壤入渗试验,对比分析双环入渗仪内外环尺寸对土壤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环入渗仪内径相同时,外径越大则稳定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越小;外... 设计7组不同内外径的双环入渗仪,在位于祁连山区的黑河上游平坦草地开展多次野外土壤入渗试验,对比分析双环入渗仪内外环尺寸对土壤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环入渗仪内径相同时,外径越大则稳定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越小;外径相同时,内径越小则稳定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越小。初始入渗率与双环入渗仪尺寸关系不显著,但稳定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与入渗仪缓冲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综合考虑安装简便,用水条件,试验可靠等多方面因素,推荐山区使用内径20cm,外径40cm的双环入渗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环入渗仪 入渗率 饱和导水率 缓冲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葫芦沟流域气温直减率变化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卿文武 韩春坛 刘俊峰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4-50,58,共8页
利用祁连山葫芦沟流域4个气象站2012年气温(2.5 m)观测资料,对流域、不同海拔高度带之间以及不同海拔高度带白天和夜间的气温直减率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葫芦沟流域2012年的气温直减率为0.48℃/100 m,小于祁连山其他地区;2 920~3 32... 利用祁连山葫芦沟流域4个气象站2012年气温(2.5 m)观测资料,对流域、不同海拔高度带之间以及不同海拔高度带白天和夜间的气温直减率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葫芦沟流域2012年的气温直减率为0.48℃/100 m,小于祁连山其他地区;2 920~3 320 m气温递减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3 320~3 700 m和3 700~4 120 m气温递减率的季节特征不明显,3个高度带夏秋季的气温直减率均大于冬春季;2 920~3 320 m和3 700~4 120 m白天气温直减率大于夜间,甚至大于自由大气的气温直减率.均方根误差表明不同方案模拟的气温并无显著差异,主要在于气温直减率与气温的数量级相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沟流域 气温直减率 均方根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积雪变化特征及其对春季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刘晓娇 陈仁升 +3 位作者 刘俊峰 王希强 张宝贵 刘国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6-233,共8页
基于1978-2016年积雪、气象和径流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线性分析法及敏感性公式,分析了黄河源区积雪变化特征及其对春季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表现出积雪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积雪期缩短和积雪日数减少趋势,其中,... 基于1978-2016年积雪、气象和径流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线性分析法及敏感性公式,分析了黄河源区积雪变化特征及其对春季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源区表现出积雪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积雪期缩短和积雪日数减少趋势,其中,积雪初日、终日与积雪期分别通过了p<0.05、p<0.05及p<0.01的显著性检验。(2)年均雪深1978-2016年无明显变化趋势,但自21世纪以来呈显著上升趋势,且通过了p<0.1的显著性检验。(3)黄河源区积雪日数对春季径流的影响较积雪深度显著。积雪日数、积雪深度平均变化1%,将分别引起春季径流变化0.60%和0.25%。因4月和5月份平均气温升高,积雪大量融化,故4月和5月径流对积雪变化敏感性较3月径流大。(4)降水和温度的不同组合引起积雪变化,导致春季径流的不同响应。气候变暖环境下,黄河源区融雪径流提前,表现为3月径流呈上升趋势,4月和5月径流呈下降趋势,但同时也因区域大气水汽含量变化,导致春季各月径流及春季径流自21世纪以来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积雪变化 春季径流 积雪日数 积雪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祁连山区负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希强 陈仁升 刘俊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67-1275,共9页
基于祁连山区及周边32个气象站点56年气象资料和较高分辨率DEM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残差插值"方法,运用多种空间插值手段,获取研究区负积温空间栅格化数据,并详细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多年平均负积温(绝对值... 基于祁连山区及周边32个气象站点56年气象资料和较高分辨率DEM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残差插值"方法,运用多种空间插值手段,获取研究区负积温空间栅格化数据,并详细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多年平均负积温(绝对值)分布在607~3507℃之间,区域分布差异较大;积温段Ⅲ、Ⅳ和Ⅱ共占据研究区总面积的91.31%;除积温段Ⅵ外,其余按顺序近似呈环状分布,积温值由外向内递增;栅格尺度负积温动态度自南向北,基本呈带状递减。(2)研究区所有站点均表现出负积温初日推迟、终日提前、持续天数缩短趋势,绝大部分站点通过显著性检验。(3)从1960年代到2000年代期间,积温段Ⅰ和Ⅱ面积持续减少,积温段Ⅴ和Ⅵ面积持续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然结果,但近期却表现出相反趋势,表明从2000年代到2010年以后(2010—2015年),变暖趋势处于相对停滞阶段;积温段Ⅲ和Ⅳ面积分别呈波动减少和增加趋势,增减幅度较小。(4)积温段Ⅲ~Ⅳ(25.72%)、Ⅳ~Ⅴ(19.66%)和Ⅱ~Ⅲ(17.90%)是研究区负积温转移的主要类型;从2000年代到2010年以后(2010—2015年),负积温表现为单向转移,即:从积温值较高段向较低段转移;相邻年代间,负积温存在双向转移,但从积温值较高积温段向较低积温段转移仍占绝对优势,体现了气候波动变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积温 时空变化 祁连山 积温转移 空间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