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玛曲土壤温湿观测网2008—2009年、2013—2014年数据验证了3套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和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在黄河源区的适用性,结合...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玛曲土壤温湿观测网2008—2009年、2013—2014年数据验证了3套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和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在黄河源区的适用性,结合中国气象数据网玛曲气象站1980—2014年观测资料与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4.5)进一步分析了黄河源区近35年气候变迁、土壤温湿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CFSR能够较好地描绘黄河源区土壤湿度变化,ERA-Interim对于土壤温度刻画能力更强,JRA-55效果较差;35年来气温、土壤温湿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发生突变;近年来10 crm土壤温湿有暖干化趋势,降水量稍有增加,土壤冷季冻结周期变短,暖季持续时间拉长;CLM4.5模拟精度高,能够较好地刻画源区土壤温湿变化细节,两湖及黄河周边暖季为冷湿中心,冷季为暖干中心。展开更多
利用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黄河源区玛曲土壤湿度观测网土壤湿度观测数据,对一定精度要求下估计玛曲地区区域尺度土壤湿度最少所需站点个数(the minimal Number of Required Sites,NRS),站点代表性进行...利用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黄河源区玛曲土壤湿度观测网土壤湿度观测数据,对一定精度要求下估计玛曲地区区域尺度土壤湿度最少所需站点个数(the minimal Number of Required Sites,NRS),站点代表性进行研究,并通过比较4种常用升空间尺度方法,寻找最适宜该地区站点数据尺度提升的方案。主要结果如下:(1)在相关系数R≥0.99、土壤湿度均方根偏差RMSD≤0.02 m^3·m^(-3)的精度要求下,5 cm、10 cm深度区域土壤湿度估算所需NRS均为10个;(2)利用时间稳定性方法、滑动相关方法分别获得玛曲地区土壤湿度代表性单站,NST01站为5 cm深度,NST07站和NST02站均为10 cm深度;利用最优站点结合方法(Optimal Combination of Sites,OCS)获得最佳结合站点,NST01、NST02和NST07站为5 cm深度,NST05、NST08和NST13站均为10 cm;(3)线性拟合方法最适于玛曲地区土壤湿度尺度提升,OCS多站结合数据估计区域土壤湿度效果最优,滑动相关单站数据次之;(4)将所得线性拟合关系应用于玛曲土壤湿度观测网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缺测时间段土壤湿度估计,获得区域尺度的土壤湿度。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玛曲土壤温湿观测网2008—2009年、2013—2014年数据验证了3套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和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在黄河源区的适用性,结合中国气象数据网玛曲气象站1980—2014年观测资料与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4.5)进一步分析了黄河源区近35年气候变迁、土壤温湿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CFSR能够较好地描绘黄河源区土壤湿度变化,ERA-Interim对于土壤温度刻画能力更强,JRA-55效果较差;35年来气温、土壤温湿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发生突变;近年来10 crm土壤温湿有暖干化趋势,降水量稍有增加,土壤冷季冻结周期变短,暖季持续时间拉长;CLM4.5模拟精度高,能够较好地刻画源区土壤温湿变化细节,两湖及黄河周边暖季为冷湿中心,冷季为暖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