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质源温室气体释放近十年研究概述 被引量:11
1
作者 郑国东 赵文斌 +8 位作者 陈志 胥旺 宋之光 李琦 徐胜 郭正府 马向贤 梁明亮 王云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50-1271,共22页
地质源温室气体是指固体地球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向大气圈释放的温室气体,是固体地球与大气之间物质交换(地气交换)的重要形式,主要包括火山喷发和地热活动、断裂带构造运动、油气渗漏、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煤自燃、碳酸盐岩风化等多种地质... 地质源温室气体是指固体地球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向大气圈释放的温室气体,是固体地球与大气之间物质交换(地气交换)的重要形式,主要包括火山喷发和地热活动、断裂带构造运动、油气渗漏、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煤自燃、碳酸盐岩风化等多种地质作用过程所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实际上,地气交换是重要的地质作用,是地球各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载体和重要动力学机制。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地质源温室气体的类型与来源、释放机理与过程、释放通量与大气温室效应等的调查和研究已成为当今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之一,对于应对全球变化和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和适时开展地质源温室气体调查研究,对中国大陆部分火山和地热区、地震断裂带、含油气区和泥火山等释放的温室气体进行了初步观测与调查,在地质源温室气体的地球化学组成、释放通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工作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源温室气体 释放特征 研究现状 发展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耐盐碱石油烃降解菌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之语 原陇苗 +2 位作者 刘艳红 马荣 吴应琴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49-860,共12页
为探究长庆油田污染土壤中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特性,在该油田多个油井附近采集了10处含油污染土壤进行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分离及降解实验。通过对筛选出的四株石油烃降解菌株5-5、5-X、9-2、10-3进行革兰氏染色、菌落形态观察、生化理... 为探究长庆油田污染土壤中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特性,在该油田多个油井附近采集了10处含油污染土壤进行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分离及降解实验。通过对筛选出的四株石油烃降解菌株5-5、5-X、9-2、10-3进行革兰氏染色、菌落形态观察、生化理化试验及16S rDNA测序,鉴定出这四株菌株分别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蒙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onteilii)和乳酸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actucae)。14 d降解实验结果显示,这四种菌株对总石油烃的降解率分别为50.92%、51.27%、78.30%和44.39%;尤其菌株Pseudomonas sp.9-2表现出优异的降解性能,且对不同组分石油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及芳烃)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94.65%、69.73%和59.07%,对长链正构烷烃也体现出了较好的降解性能。另外,抗逆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Pseudomonas sp.9-2对pH和盐度的耐受范围分别为5.0~10.0、0.5%~6.0%,表明该菌株对盐碱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用于盐碱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微生物修复 石油污染 耐盐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远端三角洲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分布及其对环境的指示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静 胡刚 +4 位作者 马国荣 惠建国 张明震 张勇 杜宝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7-138,共12页
长江远端三角洲是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以来形成的重要地貌单元,其包含了高分辨率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信息,对该地区现代沉积环境及其影响条件的分析将有助于长时间尺度古记录识别与反演.对研究区海域... 长江远端三角洲是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以来形成的重要地貌单元,其包含了高分辨率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信息,对该地区现代沉积环境及其影响条件的分析将有助于长时间尺度古记录识别与反演.对研究区海域14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底栖有孔虫化石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该地区底栖有孔虫有52种,以玻璃壳体类型为主,平均含量占底栖有孔虫总量的90.6%,其次为瓷质壳,胶结壳含量最低.进一步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底栖有孔虫可划分为4个组合:组合Ⅰ(Ammonia beccariivars.-Quinqueloculinaspp.)分布在研究区西部近岸浅水区,组合Ⅱ(Bolivina robusta-Bulimina marginata-Hanzawaiaspp.)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水深较大处,组合Ⅲ(Elphidium hispidulum-Fursenkoina schreibersiana)呈带状分布于近岸,组合Ⅳ(Elphidium advenum-Ammonia pauciloculata)分布区域位于组合Ⅰ和组合Ⅱ之间.组合Ⅰ可能指示区域水体环境受闽浙沿岸水团影响;组合Ⅱ可能指示区域水体环境受台湾暖流水团影响;组合Ⅲ的分布可能与夏季闽江水与外海水混合发生水体层化有关;组合Ⅳ可能指示区域水体环境受季节性闽浙沿岸水与台湾暖流水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三角洲 底栖有孔虫 主因子分析 水团分布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烃降解菌Acinetobacter sp.5-5对正十六烷的降解特性研究
4
作者 原陇苗 王之语 +2 位作者 邵媛媛 陈建珍 吴应琴 《沉积学报》 2025年第4期1386-1397,共12页
【目的】石油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因绿色、无二次污染而备受关注。为强化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筛选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并探究其降解机制。【方法】以长庆油田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为菌源,筛选出对正十六烷具有高效降解功能的菌株。基于菌株形态... 【目的】石油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因绿色、无二次污染而备受关注。为强化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筛选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并探究其降解机制。【方法】以长庆油田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为菌源,筛选出对正十六烷具有高效降解功能的菌株。基于菌株形态特征、革兰氏染色、生化理化、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抗逆性实验结果,优化了菌株5-5对正十六烷的最佳降解条件;进而通过零级、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正十六烷降解过程进行探究,同时结合培养液酸碱度和降解产物谱图对正十六烷的降解途径进行初步确定。【结果】菌株5-5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在正十六烷初始浓度为0.5%(V/V)、盐度为0.5%,pH为7.0的条件下,石油烃降解菌对正十六烷的总降解率高达99.24%,且两天内完成快速降解(82.13%)。动力学降解过程显示准一级模型对正十六烷的基质降解过程拟合效果最佳,并初步判定正十六烷在该微生物降解体系中的降解途径为断链和产酸过程。【结论】石油烃降解菌Acinetobacter sp.5-5在盐度高达0.5%时仍对正十六烷具有很强的降解效果,降解率在99%以上,显示了该菌株具有很高的烷烃降解潜力及较好的耐盐碱特性,有望在石油污染盐碱化土壤修复中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降解菌 正十六烷 耐盐碱 降解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古生代镁铁质岩浆镍钴成矿条件——希望沟地区超镁铁质岩C-He-Ne-Ar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思奥 包亚文 +5 位作者 梁慨慷 高旭 许瑶 张铭杰 李立武 李中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53-2168,共16页
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发育古生代以来的镁铁质岩浆作用,不同的镁铁质岩浆在镍钴关键金属成矿潜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希望沟地区出露的玄武岩及406.9Ma和270.7~264.9Ma两期镁铁-超镁铁质岩的Ni-Co成矿规模不同,是对比认识镍钴富集成矿条件差... 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发育古生代以来的镁铁质岩浆作用,不同的镁铁质岩浆在镍钴关键金属成矿潜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希望沟地区出露的玄武岩及406.9Ma和270.7~264.9Ma两期镁铁-超镁铁质岩的Ni-Co成矿规模不同,是对比认识镍钴富集成矿条件差异的理想地区。本文测定了超镁铁质岩单矿物中流体挥发份的稀有气体和碳同位素组成,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释出CO _(2)和CH4的δ^(13)C值变化范围大,δ^(13)CCO _(2)和δ^(13)C_(CH4)位于有机质热裂解成因及地壳值的范围内,δ^(13)C_(CH4)值具有I型有机质来源特征,CH4同系物的碳同位素组成随碳数呈正序及局部反序的分布特征,3He/4He与40Ar/36Ar指示大气饱和流体与大陆地壳端元,3He/4He与δ^(13)CCO _(2)揭示Ⅰ型沉积有机质与蚀变洋壳。3He/4He与4He含量负相关表明放射性成因4He~*的大量积聚,扣除掉4He~*后含镍钴成矿的406.9Ma岩体的3He/4He值达1.8Ra,揭示岩浆来源于岩石圈地幔。大陆地壳和沉积有机质可能来自围岩的沉积有机质热裂解组分,Ⅰ型沉积有机质、蚀变洋壳及大气饱和流体揭示岩浆地幔源区的俯冲洋壳板片携带再循环地壳组分。希望沟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的地壳混染比例(32%)高于夏日哈木矿床,不是制约硫化物饱和熔离镍钴成矿的条件,270.7~264.9Ma岩体低的Ni-Co含量及成矿规模可能与深部岩浆房硫化物的熔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镍钴成矿条件 稀有气体同位素 碳同位素 希望沟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 东昆仑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原油三环萜烷异常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6
6
作者 敖添 王作栋 +5 位作者 张婷 李晓斌 王文军 马冬晨 贾星亮 王丹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2-1211,共10页
塔河油田是我国目前原油储量最大的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其原油中三环萜烷含量异常丰富,并显著高于藿烷。对塔河90个原油样品的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数据进行分析,从沉积环境、生物降解和成熟度三个方面,探讨了塔河原油中三环... 塔河油田是我国目前原油储量最大的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其原油中三环萜烷含量异常丰富,并显著高于藿烷。对塔河90个原油样品的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数据进行分析,从沉积环境、生物降解和成熟度三个方面,探讨了塔河原油中三环萜烷异常分布的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烃源岩的形成环境、有机质沉积时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和咸化程度,均不是塔河原油中三环萜烷相对丰度高于藿烷的主要影响因素;三环萜烷相对丰度不同的原油生物降解程度无较大差异,表明生物降解是一个较为次要的影响因素;而有机质中细菌输入增多会导致三环萜烷相对丰度的增加。此外,成熟度越高的原油三环萜烷相对丰度越高,Σ三环萜烷/Σ17α(H)-藿烷比值与成熟度参数C27重排/常规甾烷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成熟度是塔河原油中三环萜烷异常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环萜烷 藿烷 成熟度 原油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硫元素化学种等指标的页岩氧化还原条件判识——以N208井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力 马向贤 +4 位作者 马勇 胥旺 邵媛媛 胡国艺 郑国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7-1438,共12页
氧化还原条件是控制页岩岩性特征和有机质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使用多种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评估。为了探讨相关地球化学指标对海相页岩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的适用性,对四川盆地长宁地区N208井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20个岩心样品进行... 氧化还原条件是控制页岩岩性特征和有机质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使用多种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评估。为了探讨相关地球化学指标对海相页岩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的适用性,对四川盆地长宁地区N208井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20个岩心样品进行的总有机碳含量(TOC)、硫元素化学种和主微量元素含量测试结果显示: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底部层段的有机碳含量总体较高,平均值分别为3.73%和3.50%;向上有机碳含量普遍变低,平均值分别为0.410%和1.70%。筇竹寺组页岩的硫元素化学种以还原态硫为主,揭示其沉积水体还原程度高;相较而言,龙马溪组页岩的还原态硫含量相对较低,表明其沉积水体的还原性比筇竹寺组弱,为相对的弱还原环境。结合微量元素富集系数构建的S-Mo_(EF)-TOC体系判识结果显示:筇竹寺组页岩整体上属于贫硫酸盐的厌氧环境,其底部为厌氧环境,向上还原程度变低;龙马溪组页岩总体为含硫酸盐的厌氧—贫氧环境,向上还原程度变低,表现为贫氧环境。这些分析结果可以为加深认识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层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长宁地区 页岩沉积环境 氧化还原条件 S-MoEF-TOC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湖泊热流体活动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吉利明 李剑锋 +3 位作者 张明震 贺聪 马博 金培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8-401,共14页
选择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连续取岩心的YK1井延长组样品开展了系统的烃源岩评价、元素地球化学和孢粉相分析,探讨了延长期湖泊热流体活动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影响。以碳质泥岩和油页岩为主的长7-3段发育优质烃源岩,灰黑色泥岩为主的... 选择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连续取岩心的YK1井延长组样品开展了系统的烃源岩评价、元素地球化学和孢粉相分析,探讨了延长期湖泊热流体活动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影响。以碳质泥岩和油页岩为主的长7-3段发育优质烃源岩,灰黑色泥岩为主的长7-1+2段部分层段发育好的烃源岩,砂泥岩互层的长6段个别层位也可形成较好的烃源岩。热流体活动强度指标Al/(Al+Fe+Mn)和(Fe+Mn)/Ti比值指示,与上述3个烃源岩发育阶段相对应古湖泊经历了3幕明显的热水活动过程,其中长7-3期为热水活动的高峰。YK1井烃源岩可划分出3种孢粉相:孢粉相A分布于长8—长9段和长6-2+3段,主要出现Ⅲ型及少量Ⅱ型有机质,有机碎屑以半透明木质和凝胶化颗粒为主;孢粉相B分布于长7-3段,主要为Ⅰ型和Ⅱ1型有机质,以高丰度藻类体和无定形体有机质为特征;孢粉相C分布于长7-1+2段,主要为Ⅱ型有机质,丰富的无定形体和植物碎屑同时出现。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以及主要生烃组分含量均与热水活动强度表现出很好的耦合关系,表明热流体活动可能导致湖泊藻类和浮游生物的繁盛,使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热水活动高峰长7-3期发生了藻类勃发和优质烃源岩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 延长组 优质烃源岩 热流体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图拉尔根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镍铜钴成矿岩浆作用过程:流体化学与碳同位素组成制约 被引量:6
9
作者 张铭杰 班舒悦 +5 位作者 李思奥 宋哲 仇哲 李立武 惠卫东 李中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673-3682,共10页
东天山造山带的图拉尔根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为一个早古生代长期活动的幔源岩浆通道,大型铜镍钴硫化物矿体赋存于Ⅰ号超镁铁质岩体的顶部,不同类型岩石中辉石矿物的流体挥发份化学组成以H2O为主(平均91%,5400.4mm3/g),其次为H2(2.0%)、H2S... 东天山造山带的图拉尔根镁铁-超镁铁杂岩体为一个早古生代长期活动的幔源岩浆通道,大型铜镍钴硫化物矿体赋存于Ⅰ号超镁铁质岩体的顶部,不同类型岩石中辉石矿物的流体挥发份化学组成以H2O为主(平均91%,5400.4mm3/g),其次为H2(2.0%)、H2S(2.3%)和CO2(2.1%);赋矿角闪橄榄岩中CO2和H2S含量最高,辉长岩中流体挥发份含量低于辉石橄榄岩和橄榄辉石岩等岩浆早期结晶的岩石。CO2和CH4的δ13C值位于地壳与甲烷氧化的范围内,甲烷同系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具有正序分布模式,部分样品(TLG512)释出的CH4和C2H6具有较重的δ13C值和反序分布特征。表明I号岩体不同类型岩石可能是不同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成矿岩浆具有富H2O和H2S的特征,可能起源于被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源区,混染壳源组分可能为俯冲板片来源蚀变沉积有机质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过程 碳同位素组成 流体挥发份 图拉尔根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 东天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甾烷类化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功能单体的筛选及MIPs制备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荣 原陇苗 +2 位作者 刘艳红 王之语 吴应琴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7-548,共12页
为了制备对甾烷类化合物具有特异性选择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利用紫外光谱法对预聚合体系进行筛选,确定功能单体的种类、配比及其作用方式。将3种模板分子(胆固醇、β-谷固醇、去氧胆酸)分别与4种功能单体,即丙烯酸(AA)、甲基丙... 为了制备对甾烷类化合物具有特异性选择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利用紫外光谱法对预聚合体系进行筛选,确定功能单体的种类、配比及其作用方式。将3种模板分子(胆固醇、β-谷固醇、去氧胆酸)分别与4种功能单体,即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MA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酰胺(AM)的相互作用强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功能单体AA均可与3种模板分子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并形成稳定的预聚合体系,从而优选出AA为MIPs的功能单体。另外,通过不同比例AA紫外光谱吸光度变化和差示紫外光谱分析,显示3种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AA的最佳浓度比均为1∶4,且形成的稳定配合物构型分别为胆固醇-1AA、β-谷固醇-1AA及去氧胆酸-3AA。同时,以EDGMA为交联剂、AIBN为引发剂,采用沉淀聚合法成功合成了MIP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显示MIPs制备良好。因此,此方法可用于对甾烷类化合物具有特异性选择能力的MIPs功能单体的筛选及其制备,并为深层—超深层烃源岩油源对比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烷类化合物 分子印迹聚合物 紫外光谱 模板分子 功能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土壤胶体对U(Ⅵ)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耘博 王威 +4 位作者 王赟 王晶晶 李平 梁建军 范桥辉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1-398,I0003,共9页
以石英砂为填充介质,采用动态柱实验方法研究了某中低放处置场地表土壤胶体对U(Ⅵ)在石英砂柱中迁移行为的影响,并结合静态批式实验探究了土壤胶体对U(Ⅵ)迁移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U(Ⅵ)进样质量浓度从1.0 mg/L增大至5.0 mg/L时,U(Ⅵ... 以石英砂为填充介质,采用动态柱实验方法研究了某中低放处置场地表土壤胶体对U(Ⅵ)在石英砂柱中迁移行为的影响,并结合静态批式实验探究了土壤胶体对U(Ⅵ)迁移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U(Ⅵ)进样质量浓度从1.0 mg/L增大至5.0 mg/L时,U(Ⅵ)在石英砂柱中的穿透速率显著增大,且达到洗脱平衡时所需淋洗液的体积从250 PVs(孔隙体积)增大至400 PVs。与U(Ⅵ)相比,土壤胶体在石英砂柱内迁移较快,这可能是由于土壤胶体与石英砂之间相互作用较弱所致。土壤胶体与U(Ⅵ)共存体系中,U(Ⅵ)的迁移速率明显增大,而土壤胶体迁移速率无显著变化,表明共存体系中U(Ⅵ)的迁移行为主要受土壤胶体所控制。静态吸附实验表明,在石英砂-U(Ⅵ)二元体系中,pH≈6.0时石英砂对U(Ⅵ)的吸附率最大,而在胶体-石英砂-U(Ⅵ)三元体系中,U(Ⅵ)主要在土壤胶体表面发生吸附。本研究所用土壤中胶体的质量分数仅约占0.04%,但可吸附20%U(Ⅵ)(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由此可见,土壤胶体可与U(Ⅵ)发生强的相互作用,进而对U(Ⅵ)在真实环境体系中的吸附、迁移和扩散等行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实验 迁移 U(Ⅵ) 土壤胶体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波束和浅剖仪探测的刘家峡水库泥沙淤积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舒旸 郭建明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57,共6页
针对刘家峡水库因黄河上游水土流失导致的泥沙淤积问题,采用单波束测深和浅层剖面法调查水库泥沙淤积状况。使用单波束测深仪测得水库水深数据,与刘家峡水库建库前遥感资料相对比,确定刘家峡水库淤泥分布范围。利用浅层剖面法探测水库... 针对刘家峡水库因黄河上游水土流失导致的泥沙淤积问题,采用单波束测深和浅层剖面法调查水库泥沙淤积状况。使用单波束测深仪测得水库水深数据,与刘家峡水库建库前遥感资料相对比,确定刘家峡水库淤泥分布范围。利用浅层剖面法探测水库淤泥厚度分布,分析浅层剖面原始资料,提高其信噪比,去除多次波等因素的干扰,从而从各剖面中得到淤泥厚度。计算得出水库现有泥沙淤积量为12.62亿m^(3),平均淤积厚度为15 m,最大淤积厚度为30.11 m,泥沙主要淤积于水库的黄河入水口和库区原黄河河道。单束波和浅层剖面探测结果可为淤泥治理和后期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家峡水库 水库淤泥探测 单波束 浅层剖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和盆地窑街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13
作者 王文军 李立武 +3 位作者 王作栋 张婷 符印 张振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7,248,共10页
探讨民和盆地中侏罗统窑街组煤层原油与烃源岩之间的亲缘关系。借助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利用相关有机地球化学参数,探讨烃源岩及原油的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成熟度,并进行油源对比。结果显示:海石湾油页岩的母质来源主要是水生生物,... 探讨民和盆地中侏罗统窑街组煤层原油与烃源岩之间的亲缘关系。借助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利用相关有机地球化学参数,探讨烃源岩及原油的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成熟度,并进行油源对比。结果显示:海石湾油页岩的母质来源主要是水生生物,同时有着陆源生物的混入,发育在贫氧-微咸水环境,海石湾煤、皮带斜井煤和金河矿煤的母质来源主要是陆生生物,海石湾煤和金河矿煤发育在氧化-微咸水环境,皮带斜井煤发育在氧化-咸水环境;海石湾煤和海石湾油页岩处于成熟阶段,皮带斜井煤和金河矿煤处于低成熟阶段;海石湾煤层原油的母质来源主要是菌藻类生物,发育在半深湖相或滨浅湖相还原性的沉积环境,成熟度较高。油源对比分析表明,海石湾煤层原油与海石湾油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因此认为海石湾煤层原油主要来源于海石湾油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原油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民和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