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驱动机制
1
作者 朱兴林 司建华 +5 位作者 王军德 雒天峰 程玉菲 周冬蒙 伊丽娜 杨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5期10964-10973,共10页
为探究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和驱动机制,通过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数构建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采用RSEI评价了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 为探究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和驱动机制,通过耦合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数构建了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采用RSEI评价了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测了驱动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绿度和湿度指数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发挥正向改善作用,而干度和热度指数则发挥负向恶化作用。在2000—2020年,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表现为从上游的高海拔向下游的低海拔逐渐变差的态势,且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表现为改善态势。总体来看,在高海拔地区,降水对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在低海拔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有重要影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为因素对流域生态质量变化的解释力在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主成分分析 疏勒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荒漠化及其恢复过程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郑成卓 李玉强 +4 位作者 王旭洋 王立龙 姚博 卢建男 李宝成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9-1069,共11页
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正威胁着全球生物多样性,土壤动物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理解土壤动物群落对土地退化的响应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本文重点总结了国内... 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正威胁着全球生物多样性,土壤动物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理解土壤动物群落对土地退化的响应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本文重点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土壤动物对土地荒漠化的响应及其在荒漠化土地恢复中的作用等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表明,土地荒漠化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环境、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特征影响土壤动物群落;不同土壤动物类群(线虫、螨类、蚂蚁和甲虫)对土地荒漠化的响应存在差别;自然恢复和人工植被建设恢复均可促进土壤动物多样性恢复;土壤动物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周转、以及生态指示作用,在生态恢复中发挥作用。针对未来荒漠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实行室内微缩实验与野外控制实验相结合并长期监测,整合地上地下生态系统开展荒漠化对土壤动物的多因素分析研究;2)开展生态退化和恢复措施对土壤动物多维功能性状的影响研究,重点关注群落内性状变化对荒漠化的响应机理,从而为极端干旱环境中土壤动物适应性维持机制与群落构建机制提供新证据;3)探索荒漠土壤动物多样性丧失对土壤碳循环过程、土壤多功能性的影响机理,及其在生态系统多服务性应用价值为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效果评估及精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4)重视荒漠化土地生态恢复过程及其措施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荒漠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功能维持及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群落 土地荒漠化 生态恢复 生态功能 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内陆区季风-西风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肖生春 苏靖茸 +1 位作者 彭小梅 田全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5-1363,共9页
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存在季风和西风两个气候变化模态,是季风-西风交互作用影响区。对该区域气候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前沿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前人对季风、西风区及其边缘活动带界定、... 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存在季风和西风两个气候变化模态,是季风-西风交互作用影响区。对该区域气候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前沿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前人对季风、西风区及其边缘活动带界定、器测和代用指标的两大环流气候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研究进展,认为今后需加强对西风模态及其与季风交互作用、区域界定、高分辨率大时空尺度驱动机制的相关研究,以期推动区域全球变化响应及其动力机制等学科领域发展,为西北干旱区区域沙漠化治理和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带 东亚季风边缘区 西北干旱内陆区 季风-西风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社会科学领域证据资源的语义描述框架
4
作者 李慧佳 祝忠明 杨丽娜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31,共11页
文章构建一个多层级循证社会科学领域证据资源的元数据语义描述框架,该框架分为数据层、关联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分别承担证据资源的标准化描述、语义关联构建和应用支持的任务。文章剖析当前主流的元数据描述框架,结合社会科学领域的... 文章构建一个多层级循证社会科学领域证据资源的元数据语义描述框架,该框架分为数据层、关联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分别承担证据资源的标准化描述、语义关联构建和应用支持的任务。文章剖析当前主流的元数据描述框架,结合社会科学领域的实际需求,设计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证据资源元数据标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实践 证据资源 语义描述框架 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岩河道宽度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琼 潘保田 秦冰雪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2-710,共9页
基岩河流河道宽度(W)的调整是河道系统响应外部驱动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构造隆升与河流下切相互平衡的过程.对基岩河流W的研究是提取区域构造隆升和地表侵蚀信息的重要手段,经历了经验模型、动态演化模型、优化模型和数值模... 基岩河流河道宽度(W)的调整是河道系统响应外部驱动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构造隆升与河流下切相互平衡的过程.对基岩河流W的研究是提取区域构造隆升和地表侵蚀信息的重要手段,经历了经验模型、动态演化模型、优化模型和数值模型4个主要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模型构建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适用面.通过概述各类W研究模型,总结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从构造抬升、基岩抗蚀性和沉积通量3个方面进行论述,明晰基岩河流W形态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河流 河道宽度 模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浅山区灌丛草甸土壤冻融过程与水量平衡模拟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卢调雪 杨林山 +2 位作者 王婧茹 邹星怡 贺王含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61,共13页
土壤水热动态直接影响区域水文过程,厘清土壤冻融过程中的水热动态变化是评估高寒地区水量平衡的关键。本文基于祁连山典型浅山区小流域气象和土壤水热的观测数据,利用SHAW模型模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壤水热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冻融过程中... 土壤水热动态直接影响区域水文过程,厘清土壤冻融过程中的水热动态变化是评估高寒地区水量平衡的关键。本文基于祁连山典型浅山区小流域气象和土壤水热的观测数据,利用SHAW模型模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壤水热动态变化,分析土壤冻融过程中的水量平衡变化。结果表明:SHAW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壤温湿度随时间和垂直剖面变化规律,模型模拟的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0.97,纳什效率系数NSE≥0.88,均方根误差RMSE≤1.89℃,土壤湿度模拟值同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0.94,NSE≥0.88,RMSE≤0.05 m^(3)·m^(-3),总体上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比土壤湿度模拟效果更好,且土层越深模拟效果越好。根据土壤温度划定土壤冻融阶段发现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壤冻融过程具有明显的单向冻结单向融化特征,其中完全冻结期持续时间最长,冻结发展期持续时间最短。土壤剖面的温度和水分变化趋势呈现"U"型,即在融化发展期和完全融化期的温度和水分较冻结发展期和完全冻结期更高,表层土壤水分波动较大,深层土壤水分则相对稳定。不同土壤冻融阶段的水量平衡特征差异明显,冻结发展期降水输入4.28 mm,水分支出以深层渗漏为主(9.06 mm);完全冻结期降水输入28.69 mm,水分支出以地表径流为主(17.90 mm);融化发展期和完全融化期降水输入106.29 mm和207.31 mm,水分支出以蒸散发为主,其中植被蒸腾占78.11%和71.54%。土壤水分在冻结发展期和完全融化期呈现负均衡状态,而在完全冻结期和融化发展期,土壤水分呈现正均衡状态。研究结果为祁连山地区水资源形成和转化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浅山区 SHAW模型 水热动态 土壤冻融 水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叶形态性状与地上生物量对多资源协同的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晓雪 左小安 +4 位作者 岳平 宋兆斌 郭新新 王怀海 汪正蛟一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11-2820,共10页
探究多资源添加数量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叶片形态特征与生物量的影响,对于揭示荒漠草原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征和适应规律具重要意义。为分析不同的资源添加的数量是否会影响植物功能性状与地上生物量,通过设置资源添加数量的梯度(0(对... 探究多资源添加数量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叶片形态特征与生物量的影响,对于揭示荒漠草原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征和适应规律具重要意义。为分析不同的资源添加的数量是否会影响植物功能性状与地上生物量,通过设置资源添加数量的梯度(0(对照(Cont,自然降水));1(氮(N)添加、磷(P)添加、钾(K)添加、+50%降水);2(PK添加、NP添加、NK添加、N+50%降水);3(NPK添加);4(NPK+50%降水)),研究多资源添加数量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碱韭(Allium polyrhizum)和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叶性状及其生物量的影响,为荒漠草原植物响应多种全球变化因子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碱韭和沙生针茅叶干物质含量(LDMC)与叶片氮含量(LNC)对多资源添加数量响应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多资源添加数量增加,碱韭和沙生针茅LMDC显著降低(P<0.05),但株高和比叶面积没有发生显著改变(P>0.05)。此外,碱韭叶鲜重和叶片氮含量随着多资源添加数量增加显著升高(P<0.05),叶鲜重、株高和比叶面积在添加四种资源要素时达到最高,而LDMC则最低。(2)多资源添加数量对两种优势植物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P>0.05)。(3)两种优势物种地上生物量与株高、植株密度显著正相关(P<0.05);与SLA、LDMC和LNC无相关性(P>0.05)。(4)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多资源添加数量通过提高碱韭和沙生针茅植株密度、比叶面积和叶片氮含量来间接增加地上生物量。综上所述,相比单一资源添加,多资源添加会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功能性状和生物量产生复杂影响;在多种资源变化背景下,植物功能性状是预测地上生物量的有效指标,这种研究对于在持续的全球变化背景下管理沙漠草原植被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资源添加 比叶面积 叶干物质含量 荒漠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冰冻圈水文影响研究综述
8
作者 丁永建 张世强 +10 位作者 陈仁升 秦甲 赵求东 刘俊峰 阳勇 何晓波 苌亚平 上官冬辉 韩添丁 吴锦奎 李向应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共21页
冰冻圈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全球尺度看,冰川的物质损失量(即冰川冰的融水量)2000—2019年整体表现为(48±16)~(57.6±13)Gt/(10 a)的加速趋势,但不同区域差异较大。从流域尺... 冰冻圈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全球尺度看,冰川的物质损失量(即冰川冰的融水量)2000—2019年整体表现为(48±16)~(57.6±13)Gt/(10 a)的加速趋势,但不同区域差异较大。从流域尺度看,不同流域冰川融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各异,主要取决于不同流域冰川规模大小及不同规模冰川的组成特征。尽管对全球不同冰川区的冰川融水未来变化趋势,尤其拐点出现时间的认识仍有所差异,但对于冰川融水空间变化整体格局存在共识,即未来全球冰川融水的变化趋势受控于冰盖及高纬度大型冰川的变化速率。全球变暖导致融雪期间径流年内分配出现明显变化,表现为流域融雪期明显提前,提前的日数主要集中在20 d以内,其次是消融早期的融雪径流明显增加,峰值流量到达时间提前。预估未来雨雪比增加将导致积雪储量减少,同时增加升华量,进一步强化融雪径流的提前时间,导致流域融雪径流贡献减少。气候变化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多年冻土水文过程,表现在下垫面水文效应、活动层径流调蓄作用和多年冻土层上水变化三方面。在下垫面水文效应方面,地表冻融作用的加强、热融喀斯特的扩张和活动层加深,直接影响地表产汇流过程和能力,进而影响地表径流的年内分配;在活动层径流调蓄方面,活动层变化不仅影响地表径流过程,也影响活动层内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壤中流,更影响多年冻土层上水的补给和径流能力,更重要的是活动层的冻融及深度变化,对上述水文过程起到年内到长期的水文调节作用;在多年冻土层上水变化方面,通过各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即多年冻土退化已经或多或少对地下径流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的突出表现是多年冻土退化对河流的直接补给作用,且补给的数量似不可忽视,有些流域甚至达到一定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冰冻圈水文 冰川 积雪 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0—2020年黄河上游干流水沙时空变化与周期特征
9
作者 魏艳红 贾晓鹏 +1 位作者 王远征 曹婉颖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2-349,共8页
[目的]为揭示黄河上游干流径流输沙演变规律与趋势。[方法]采用Mann-Kendall检验、Pettitt检验及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1950—2020年黄河上游地区水沙变化趋势、突变和阶段性特点进行研究。[结果]黄河上游干流各站点年输沙量较年径流... [目的]为揭示黄河上游干流径流输沙演变规律与趋势。[方法]采用Mann-Kendall检验、Pettitt检验及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1950—2020年黄河上游地区水沙变化趋势、突变和阶段性特点进行研究。[结果]黄河上游干流各站点年输沙量较年径流量有较大的变异,多年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最大值均出现在下河沿站,分别为304.74亿m^(3)、1.13亿t,最小值在唐乃亥站,分别为203.67亿m^(3)、0.12亿t;年径流量主要集中在小川-石嘴山区间,年输沙量主要在下河沿-头道拐区间;各站点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在1990—2020年下降明显,主要在1968年、1985年和1986年出现水沙异常变化;水沙小波分析存在2~5个较为明显的峰值,表明水沙演化过程中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水沙小波系数波动幅值呈持续递减规律,径流量和输沙量周期性特征亦发生弱化趋势,未来一段时间内,径流量和输沙量将呈持续下降趋势,且输沙量减小趋势更显著。[结论]该研究结果揭示梯级水库群建设、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河道外取水量持续攀升等人类干预,已成为黄河上游水沙过程演变的主导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径流量 输沙量 水沙变化 周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黄河干支流水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张晋博 陆志翔 +1 位作者 罗艳 冯起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67-2779,共13页
以黄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基于DEM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水质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Fragstats 3.3软件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计算河道缓冲区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水质指标与景观格局的相关性,探讨影响甘肃省黄河干支流水质的因素.... 以黄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基于DEM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水质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Fragstats 3.3软件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计算河道缓冲区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水质指标与景观格局的相关性,探讨影响甘肃省黄河干支流水质的因素.结果表明:(1)2018~2021年,除洮河水质指标浓度总体趋于增长外,甘肃省黄河干流和其他支流水质整体好转,但超过80%的监测点的总氮(TN)指标处于Ⅴ类以上,且渭河、泾河和庄浪河氮源污染水平仍然较高;总氮(TN)和氨氮(NH_(4)^(+)-N)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和东部局部地区,大部分地区的总磷(TP)很高,化学需氧量(COD)值空间差异大,且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兰州市、临夏回族自治州中部的局部地区.(2)景观格局与水质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景观斑块聚集度和连通性越强,水质越好;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和离散程度越高,水质污染风险越高;(3)水质指标具有较强的空间差异,水质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氨氮(NH_(4)^(+)-N)、总磷(TP)、高锰酸钾指数和化学需氧量(COD)指标主要受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影响,总氮和溶解氧指标主要受城镇生活和工业生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河流水质 驱动因素 甘肃省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蓬粗提物对陇南花椒黑胫病病原菌抑制作用研究
11
作者 史梁 钱朝菊 +5 位作者 范兴科 燕霞 曹永红 张洪 陆欣 马小飞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6,共6页
为了明确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ITS测序的方法对陇南地区花椒黑胫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从多株陇南花椒的黑胫病病灶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3种不同菌落形态特征的菌株,经过寄主回接,科赫法则验证,首次明确陇南地区花椒黑胫病病原菌为一种极... 为了明确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ITS测序的方法对陇南地区花椒黑胫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从多株陇南花椒的黑胫病病灶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3种不同菌落形态特征的菌株,经过寄主回接,科赫法则验证,首次明确陇南地区花椒黑胫病病原菌为一种极细链格孢菌。通过梯度生长抑制测定法评估沙蓬粗提物对该极细链格孢菌的抑制效果,发现8 mg/mL的沙蓬粗提物对极细链格孢菌的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达到70.18%。研究结果不仅说明花椒黑胫病产生的机制复杂多样,同时说明沙生药用植物沙蓬的粗提物作为植物源杀菌剂在重要经济林作物主要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前景,拓展了沙蓬在我国特色生态农业中的应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蓬粗提物 花椒黑胫病 病原菌 极细链格孢菌 植物源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宕昌—崖湾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与锑找矿预测
12
作者 张万仁 吴保祥 +2 位作者 韦枫 杨维刚 刘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62-1480,共19页
甘肃省宕昌—崖湾地区是西秦岭的重要锑成矿区。通过分析该地区水系沉积物中Ag、As、Au、Bi、Cu、Hg、Mn、Mo、Pb、Sb、Sn、Zn等12种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锑找矿预测研究。结果显示:Sb元素相比水系沉积物中其他元素,其浓度克拉克值... 甘肃省宕昌—崖湾地区是西秦岭的重要锑成矿区。通过分析该地区水系沉积物中Ag、As、Au、Bi、Cu、Hg、Mn、Mo、Pb、Sb、Sn、Zn等12种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锑找矿预测研究。结果显示:Sb元素相比水系沉积物中其他元素,其浓度克拉克值、全域浓集系数(K_(k))、叠加强度(D)、变异系数(C_(v))值均显著较大,反映出Sb元素极度富集、后生叠加作用强、分布极不均匀的地球化学特点;Sb元素的成矿指数(β)最大,反映其成矿潜力最大,三叠系中Sb元素丰度平均值为(3.45~10.29)×10^(-6),是地壳背景值的17~40倍,表明三叠系是锑的主要矿源层,以扎里山组(T_(1z))和郭家山组(T_(2gj))条件最好;元素异常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受区域性断层构造控制,锑矿化与Sb元素富集中心高度吻合,与As、Au、Hg元素浓集区重合度较高,揭示Sb元素为自身找矿的直接地球化学标志,Sb-As-Au-Hg为锑找矿地球化学组合标志。根据元素异常特征和找矿地球化学标志,在宕昌—崖湾地区划分出10个锑成矿靶区,新发现6处锑矿化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宕昌—崖湾地区 水系沉积物 地球化学 找矿标志 找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颖苔草CrMYB4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13
作者 魏雨佳 李岩 +7 位作者 康语涵 弓晓楠 杜敏 涂岚 石鹏 于子涵 孙彦 张昆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8-260,共13页
【目的】探究CrMYB4在白颖苔草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白颖苔草抗逆机制中的功能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前期白颖苔草盐响应组学结果,筛选到的1个CrMYB4蛋白,并对其生物信息学特征、亚细胞定位、启动子顺式... 【目的】探究CrMYB4在白颖苔草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白颖苔草抗逆机制中的功能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前期白颖苔草盐响应组学结果,筛选到的1个CrMYB4蛋白,并对其生物信息学特征、亚细胞定位、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及不同组织、非生物胁迫和外源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情况进行评价。【结果】CrMYB4序列编码区为747 bp,编码248个氨基酸。进化分析发现其属于典型的R2R3-MYB类群,与莎草科植物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CrMYB4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CrMYB4基因在新叶和老叶中高表达,而在根、幼芽、叶鞘等组织中的表达量较低。启动子顺式元件分析显示,CrMYB4启动子区域含有多个参与激素响应、植物生理和转录识别相关的保守功能元件。CrMYB4基因在盐、干旱和低温胁迫下均有着快速响应,在处理1 h后迅速上调,推测CrMYB4可能参与白颖苔草的非生物胁迫响应。在不同植物激素(ABA、SA、IAA和GA3)处理下,CrMYB4均显著上调,在6 d时达到最大值,且在IAA处理后响应最为明显,推测CrMYB4可能参与白颖苔草的激素响应。【结论】CrMYB4在白颖苔草生长发育、逆境胁迫和激素响应等方面均具有潜在作用,在盐胁迫和IAA信号通路中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颖苔草 MYB转录因子 MYB4 基因克隆 盐胁迫 木质素 生长发育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复合指纹示踪法判别泥沙来源的不确定性分析
14
作者 牛百成 吴作丽 +3 位作者 陈琼 周强 方海燕 柳本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2,共10页
指纹法凭借其简便和直接等优点,已成为泥沙来源研究的主流判别方法之一。然而,在其实际应用中对判别结果的不确定性来源及量化分析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风水交互侵蚀区,相关研究尚属空白。笔者选取西北干旱区党河水库流域作为典型案例,... 指纹法凭借其简便和直接等优点,已成为泥沙来源研究的主流判别方法之一。然而,在其实际应用中对判别结果的不确定性来源及量化分析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风水交互侵蚀区,相关研究尚属空白。笔者选取西北干旱区党河水库流域作为典型案例,依托高斯一阶近似方程,对多组复合指纹法判别泥沙来源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展开评估。结果表明:多组复合指纹法用于泥沙来源判别时,其结果不确定性主要源自沉积区(汇),占总不确定性比例>48.0%,这或许是沉积区整合了所有物源区的地球化学特性及其时空变异特性所导致。从各物源区来看,上游山区居首,达29.4%;戈壁次之,为18.5%;沙丘最小,仅3.1%,这可能与样品数量和样品代表性密切相关。在运用多组复合指纹法判别泥沙来源时,沉积.区对判别结果的不确定性最显著。后续研究中应适当增加采样数量,以便精准反映各产沙区地球化学特征。此外,合理选择适宜的粒径范围是指纹法识别泥沙来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判别 多组复合指纹示踪法 不确定性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PP模型的黄土旱塬区果园生草的水土流失效应评估
15
作者 宋淑钧 杨荣 +2 位作者 王鸿 赵明新 刘学周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121,共11页
[目的]评估果园生草的水土流失效应,阐明生草对水土流失的控制效果,为优化区域果园生草种植管理措施和提高果园水土保持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WEPP模型,以黄土旱塬区果园为研究对象,模拟不同降水条件(自然降水和降水增加10%,20%,... [目的]评估果园生草的水土流失效应,阐明生草对水土流失的控制效果,为优化区域果园生草种植管理措施和提高果园水土保持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WEPP模型,以黄土旱塬区果园为研究对象,模拟不同降水条件(自然降水和降水增加10%,20%,30%)、不同坡度(5°,10°,15°,20°,25°)和不同作物管理模式(裸地、清耕、生草)组合情景下的水土流失情况,以裸地和清耕为对照,评估果园生草的水土流失效应。[结果](1)从整体来看,3种作物管理模式的年内总土壤水分均呈“W”形变化趋势,且总土壤水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裸地>清耕>生草。与对照相比,生草模式下的日平均总土壤水分、蒸发量和渗漏量分别低于裸地和清耕模式的31.7%和31.3%,36.1%和31.6%,63.0%和67.7%。(2)与对照模式相比,相同坡度条件下生草模式的年平均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均最低;土壤流失量随坡度的增大均呈线性函数关系而显著增大(p<0.001),且生草模式下随坡度变化其土壤流失量的变化速率最小,分别低于裸地和清耕模式52.4%和47.4%。3种管理模式的年均径流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表现为裸地(124.4mm)>清耕(121.4 mm)>生草(87.4 mm);生草模式的年均土壤流失量与裸地和清耕模式相比显著减少49.2%和43.3%(p<0.01)。(3)进一步对不同坡度和作物管理模式下的水土流失曲线图进行模拟分析表明,不论哪种坡度条件下,3种模式的最大土壤流失量均发生在坡长18 m处,且发生水土流失后坡度变大幅度均表现为裸地>清耕>生草。(4)不同管理模式下均存在年平均土壤流失量随降水增加而增加的现象,且降水增加较自然降水情景的土壤流失增量均表现为生草模式低于对照模式;土壤流失增量随着降水增加而显著增加(p<0.01),且随着降水增加生草模式较其他模式的土壤流失增量降低幅度不断增大。[结论]果园生草在减少水土流失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果园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是解决黄土旱塬区果园水土流失问题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PP模型 果园生草 水土流失 黄土旱塬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海拔5000 m以下雪面雨时空变化
16
作者 杨志伟 陈仁升 +3 位作者 王雄师 刘章文 刘国华 冯乐涛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0-243,共14页
雪面雨(Rain-on-snow)对青藏高原生态水文过程影响显著,研究其时空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本文采用1978—2017年69个站点逐日雪深和气象数据,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海拔5 000 m以下雪面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该地区... 雪面雨(Rain-on-snow)对青藏高原生态水文过程影响显著,研究其时空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本文采用1978—2017年69个站点逐日雪深和气象数据,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海拔5 000 m以下雪面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该地区雪面雨日主要集中在10月、次年3—5月,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和东南部;高强度雪面雨(≥50 mm/d)多出现在3月和10月的东南部、4月和5月的中部以及东北部的祁连山。受降雨日数增加的影响,该地区夏季雪面雨日数以1.2 d/(10 a)的速率显著(P<0.01)减少,春季微弱增多;受降雨量增加的影响,该地区夏季雪面雨强度略微减小,春季以6 mm/(d·10a)的速率显著(P<0.05)增大。未来全球持续变暖可能加剧该地区冬末春初的雪面雨洪水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面雨日 雪面雨强度 时空变化 驱动机制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黄河水源涵养区碳储量时空演变分析及模拟预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薇 朱睿 +3 位作者 杨华庆 山建安 冯永林 尹振良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2-377,共16页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动的重要驱动因素,探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提出变化环境下碳增汇适应性管理对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利用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评估了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双重影响下黄河水...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动的重要驱动因素,探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对提出变化环境下碳增汇适应性管理对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利用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评估了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双重影响下黄河水源涵养区碳储量时空动态。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黄河水源涵养区土地利用以草地、林地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80%,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其他地类面积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转移类型包括未利用地转为草地,草地转为林地、耕地等。(2)1980-2020年黄河水源涵养区碳储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碳储量增长区主要位于西部和中部海南,增加了573.5×10^(6) t,这与气候暖湿化和生态修复密切相关。而中部和北部的城市扩张区域是主要的碳储量减少区。(3)未来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生态保护情景中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显著。SSP119和SSP245情景下2030-205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增加294.83×10^(6) t和79.56×10^(6) 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分别增加364.8×10^(6) t和151.95×10^(6) t,低排放和生态保护情景下,有利于碳储量增加。(4)未来碳储量增加主要来源于草地、未利用地转化为林地及耕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而碳储量减少主要与林地转化为草地、耕地有关,可见保护林草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的重要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水源涵养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生态系统碳增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水源涵养区 碳储量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黄河流域青贮玉米蒸散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18
作者 鱼腾飞 韩拓 +3 位作者 冯起 魏旭斌 殷一丹 马孝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9-198,共10页
准确辨识作物蒸散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现代农业水资源管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黄河流域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动相关法测量的水汽通量和环境因子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青贮玉米蒸散的年内变化特征,并通过Pearson相关... 准确辨识作物蒸散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现代农业水资源管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黄河流域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动相关法测量的水汽通量和环境因子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青贮玉米蒸散的年内变化特征,并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方差分解方法确定了影响蒸散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膜下滴灌条件下,青贮玉米的潜热通量年内变化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单峰型特征,在7月达到峰值;而显热通量年内变化较为稳定,且与潜热通量无显著相关性;监测期内,基于潜热通量计算的实际蒸散与Hargreaves公式估算的潜在蒸散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该关系推算出的生长季青贮玉米蒸散量为428.8 mm,接近于灌溉和降水量之和(399.8 mm);蒸散与太阳辐射和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风速和水汽压差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环境因子能够解释蒸散年内变化的74.3%。综上所述,膜下滴灌改变了青贮玉米地表能量分配模式,有效降低了蒸散,从而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作物系数 体积含水量 青贮玉米 黄河流域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湖区荒漠绿洲过渡带盐生植物群落空间分布及指示意义
19
作者 杨曦娅 薛娴 +5 位作者 赵丹 高煜坤 吕勤勤 尤全刚 潘晶 孙元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500-7512,共13页
盐生植物是荒漠绿洲过渡带重要的生态指示物种,探究盐生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维护过渡带内脆弱生态系统修复和预测生态系统退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而民勤湖区盐生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驱动机制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指示意... 盐生植物是荒漠绿洲过渡带重要的生态指示物种,探究盐生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维护过渡带内脆弱生态系统修复和预测生态系统退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而民勤湖区盐生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驱动机制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指示意义仍不清楚。通过对民勤湖区荒漠绿洲过渡带152个样方的盐生植物进行系统调查,采用聚类分析、克里金空间插值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明确盐生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指示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盐生植物主要包括盐爪爪+黑果枸杞群落、红砂+盐爪爪群落、白刺+黄花补血草群落、白刺群落、柠条锦鸡儿+沙鞭群落、沙蒿群落和禾草群落;(2)土壤电导率、含水率和含沙量是影响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解释力分别为0.91、0.83和0.71;(3)土壤电导率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表明,盐爪爪+黑果枸杞群落,红砂+盐爪爪群落、白刺+黄花补血草群落和白刺群落,柠条锦鸡儿+沙鞭群落和沙蒿群落分别指示高盐环境(EC>8 dS/m)、中盐环境(4 dS/m<EC≤8 dS/m)和低盐环境(2 dS/m<EC≤4 dS/m);禾草群落指示中低盐环境(2 dS/m<EC≤8 dS/m)。利用本研究建立的典型植物群落类型与盐渍化程度的对应关系,可为未来遥感技术预测植物群落时空动态、预测土壤变化过程及生态系统退化进程研究提供有益补充,更为维护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稳态及盐渍化地区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提供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湖区 荒漠绿洲过渡带 盐生植物 空间分布 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碳变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
作者 温欣竹 尹振良 +3 位作者 朱睿 李榕 李乐杰 张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9278-9293,共16页
开展陆地生态系统水碳变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水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时空分析、空间关联交互探测器(IDSA)模型等方法,基于MODIS、ERA5-Land、土地覆盖类型和植被覆盖数据,剖析黄河流域2001—2020年蒸散发(... 开展陆地生态系统水碳变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水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时空分析、空间关联交互探测器(IDSA)模型等方法,基于MODIS、ERA5-Land、土地覆盖类型和植被覆盖数据,剖析黄河流域2001—2020年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3个水碳变量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时间上,2001—2020年黄河流域GPP和ET显著增加,多年均值分别为462.95 g C/m^(2)、349.34 mm,增加速率因土地覆盖类型而异,WUE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多年均值为1.36 g C mm^(-1) m^(-2)。(2)空间上,GPP和WUE总体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变化特征,GPP高值区(>805.18 g C/m^(2))占9.90%,低值区(<330.55 g C/m^(2))占35.87%;WUE高值区(>1.76 g C mm^(-1) m^(-2))占21.90%,低值区(<0.79 g C mm^(-1) m^(-2))占11.48%。ET呈现南多北少阶梯递减的变化特征,高值区(>461.71 mm)主要在黄河源区和中游下段,低值区(<243.70 mm)在黄土高原西北部。(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碳循环影响突出,森林在ET、GPP和WUE上优势明显,均值分别为441.20 mm、737.90 g C/m^(2)、1.69 g C mm^(-1) m^(-2)。(4)全流域尺度和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尺度下植被因子是ET和GPP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气象因子尤其是气温(T)和降水(Prec)是WUE的主要影响因子。影响因子交互作用方面,多个影响因子交互作用对WUE变化的解释力明显增强。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空间模糊叠加结果显示,对黄河流域上游中下段WUE变化起主导作用是植被因子,对黄河流域中下游WUE变化起主导作用是气象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碳利用效率 水碳耦合 黄河流域 IDSA模型 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