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北干旱内陆区季风-西风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肖生春 苏靖茸 +1 位作者 彭小梅 田全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5-1363,共9页
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存在季风和西风两个气候变化模态,是季风-西风交互作用影响区。对该区域气候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前沿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前人对季风、西风区及其边缘活动带界定、... 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存在季风和西风两个气候变化模态,是季风-西风交互作用影响区。对该区域气候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前沿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前人对季风、西风区及其边缘活动带界定、器测和代用指标的两大环流气候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研究进展,认为今后需加强对西风模态及其与季风交互作用、区域界定、高分辨率大时空尺度驱动机制的相关研究,以期推动区域全球变化响应及其动力机制等学科领域发展,为西北干旱区区域沙漠化治理和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带 东亚季风边缘区 西北干旱内陆区 季风-西风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社会科学领域证据资源的语义描述框架
2
作者 李慧佳 祝忠明 杨丽娜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31,共11页
文章构建一个多层级循证社会科学领域证据资源的元数据语义描述框架,该框架分为数据层、关联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分别承担证据资源的标准化描述、语义关联构建和应用支持的任务。文章剖析当前主流的元数据描述框架,结合社会科学领域的... 文章构建一个多层级循证社会科学领域证据资源的元数据语义描述框架,该框架分为数据层、关联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分别承担证据资源的标准化描述、语义关联构建和应用支持的任务。文章剖析当前主流的元数据描述框架,结合社会科学领域的实际需求,设计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证据资源元数据标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实践 证据资源 语义描述框架 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生态补偿标准的模拟与分析--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胡潇月 邓晓红 李宗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751-8763,共13页
生态补偿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机制,是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中,补偿标准的制定是实施“双赢”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环节。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将生态补偿标准纳入... 生态补偿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机制,是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目标的重要途径。其中,补偿标准的制定是实施“双赢”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环节。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将生态补偿标准纳入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复杂系统之中,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将不同的发展情景和补偿标准相结合,仿真模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系统未来发展趋势,甄选更适合祁连山国家公园“双赢”目标实现的发展路径和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发现:(1)通过发展路径规划和补偿标准优化,祁连山国家公园能够实现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双赢”。在不同的发展情景中,综合协调情景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实现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双赢”发展的最优方案,该情景能兼顾各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和乡村振兴指数达到最大值。(2)综合协调情景下,当补偿标准区间为129.84—149.24元/hm^(2),为“双赢”目标实现下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相对最优方案。(3)经济优先情景下,当补偿标准维持现状(128.55元/hm^(2))不变时,为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相对最优方案。(4)延续现状和生态优先情景下,当补偿标准区间为131.12—173.01元/hm^(2),为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的相对最优方案。从系统视角剖析祁连山国家公园“双赢”的演化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做出片面的发展决策,研究结果不仅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提供行动指南,其研究思路和方案设计对其他国家公园实现“双赢”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乡村振兴 生态保护 系统动力学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冰冻圈水文影响研究综述
4
作者 丁永建 张世强 +10 位作者 陈仁升 秦甲 赵求东 刘俊峰 阳勇 何晓波 苌亚平 上官冬辉 韩添丁 吴锦奎 李向应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共21页
冰冻圈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全球尺度看,冰川的物质损失量(即冰川冰的融水量)2000—2019年整体表现为(48±16)~(57.6±13)Gt/(10 a)的加速趋势,但不同区域差异较大。从流域尺... 冰冻圈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全球尺度看,冰川的物质损失量(即冰川冰的融水量)2000—2019年整体表现为(48±16)~(57.6±13)Gt/(10 a)的加速趋势,但不同区域差异较大。从流域尺度看,不同流域冰川融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各异,主要取决于不同流域冰川规模大小及不同规模冰川的组成特征。尽管对全球不同冰川区的冰川融水未来变化趋势,尤其拐点出现时间的认识仍有所差异,但对于冰川融水空间变化整体格局存在共识,即未来全球冰川融水的变化趋势受控于冰盖及高纬度大型冰川的变化速率。全球变暖导致融雪期间径流年内分配出现明显变化,表现为流域融雪期明显提前,提前的日数主要集中在20 d以内,其次是消融早期的融雪径流明显增加,峰值流量到达时间提前。预估未来雨雪比增加将导致积雪储量减少,同时增加升华量,进一步强化融雪径流的提前时间,导致流域融雪径流贡献减少。气候变化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多年冻土水文过程,表现在下垫面水文效应、活动层径流调蓄作用和多年冻土层上水变化三方面。在下垫面水文效应方面,地表冻融作用的加强、热融喀斯特的扩张和活动层加深,直接影响地表产汇流过程和能力,进而影响地表径流的年内分配;在活动层径流调蓄方面,活动层变化不仅影响地表径流过程,也影响活动层内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壤中流,更影响多年冻土层上水的补给和径流能力,更重要的是活动层的冻融及深度变化,对上述水文过程起到年内到长期的水文调节作用;在多年冻土层上水变化方面,通过各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即多年冻土退化已经或多或少对地下径流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的突出表现是多年冻土退化对河流的直接补给作用,且补给的数量似不可忽视,有些流域甚至达到一定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冰冻圈水文 冰川 积雪 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黄河干支流水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张晋博 陆志翔 +1 位作者 罗艳 冯起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67-2779,共13页
以黄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基于DEM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水质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Fragstats 3.3软件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计算河道缓冲区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水质指标与景观格局的相关性,探讨影响甘肃省黄河干支流水质的因素.... 以黄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基于DEM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水质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Fragstats 3.3软件和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计算河道缓冲区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水质指标与景观格局的相关性,探讨影响甘肃省黄河干支流水质的因素.结果表明:(1)2018~2021年,除洮河水质指标浓度总体趋于增长外,甘肃省黄河干流和其他支流水质整体好转,但超过80%的监测点的总氮(TN)指标处于Ⅴ类以上,且渭河、泾河和庄浪河氮源污染水平仍然较高;总氮(TN)和氨氮(NH_(4)^(+)-N)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和东部局部地区,大部分地区的总磷(TP)很高,化学需氧量(COD)值空间差异大,且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兰州市、临夏回族自治州中部的局部地区.(2)景观格局与水质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景观斑块聚集度和连通性越强,水质越好;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和离散程度越高,水质污染风险越高;(3)水质指标具有较强的空间差异,水质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氨氮(NH_(4)^(+)-N)、总磷(TP)、高锰酸钾指数和化学需氧量(COD)指标主要受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影响,总氮和溶解氧指标主要受城镇生活和工业生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河流水质 驱动因素 甘肃省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复合指纹示踪法判别泥沙来源的不确定性分析
6
作者 牛百成 吴作丽 +3 位作者 陈琼 周强 方海燕 柳本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2,共10页
指纹法凭借其简便和直接等优点,已成为泥沙来源研究的主流判别方法之一。然而,在其实际应用中对判别结果的不确定性来源及量化分析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风水交互侵蚀区,相关研究尚属空白。笔者选取西北干旱区党河水库流域作为典型案例,... 指纹法凭借其简便和直接等优点,已成为泥沙来源研究的主流判别方法之一。然而,在其实际应用中对判别结果的不确定性来源及量化分析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风水交互侵蚀区,相关研究尚属空白。笔者选取西北干旱区党河水库流域作为典型案例,依托高斯一阶近似方程,对多组复合指纹法判别泥沙来源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展开评估。结果表明:多组复合指纹法用于泥沙来源判别时,其结果不确定性主要源自沉积区(汇),占总不确定性比例>48.0%,这或许是沉积区整合了所有物源区的地球化学特性及其时空变异特性所导致。从各物源区来看,上游山区居首,达29.4%;戈壁次之,为18.5%;沙丘最小,仅3.1%,这可能与样品数量和样品代表性密切相关。在运用多组复合指纹法判别泥沙来源时,沉积.区对判别结果的不确定性最显著。后续研究中应适当增加采样数量,以便精准反映各产沙区地球化学特征。此外,合理选择适宜的粒径范围是指纹法识别泥沙来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判别 多组复合指纹示踪法 不确定性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海拔5000 m以下雪面雨时空变化
7
作者 杨志伟 陈仁升 +3 位作者 王雄师 刘章文 刘国华 冯乐涛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0-243,共14页
雪面雨(Rain-on-snow)对青藏高原生态水文过程影响显著,研究其时空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本文采用1978—2017年69个站点逐日雪深和气象数据,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海拔5 000 m以下雪面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该地区... 雪面雨(Rain-on-snow)对青藏高原生态水文过程影响显著,研究其时空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本文采用1978—2017年69个站点逐日雪深和气象数据,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海拔5 000 m以下雪面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该地区雪面雨日主要集中在10月、次年3—5月,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和东南部;高强度雪面雨(≥50 mm/d)多出现在3月和10月的东南部、4月和5月的中部以及东北部的祁连山。受降雨日数增加的影响,该地区夏季雪面雨日数以1.2 d/(10 a)的速率显著(P<0.01)减少,春季微弱增多;受降雨量增加的影响,该地区夏季雪面雨强度略微减小,春季以6 mm/(d·10a)的速率显著(P<0.05)增大。未来全球持续变暖可能加剧该地区冬末春初的雪面雨洪水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面雨日 雪面雨强度 时空变化 驱动机制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站点尺度通量数据的黑河流域蒸散发产品评价
8
作者 武博 高冠龙 +2 位作者 鱼腾飞 韩拓 王麒翔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7-1070,共14页
蒸散发是陆地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气水循环的关键环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其变化深刻影响着“地-气”系统的互馈过程,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活动等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实际条件限制,目前缺乏对流... 蒸散发是陆地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气水循环的关键环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其变化深刻影响着“地-气”系统的互馈过程,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活动等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实际条件限制,目前缺乏对流域尺度不同下垫面类型长时序遥感蒸散发产品表现和适用性的评价,在流域生态系统需水估算、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利用黑河流域不同生态系统地面定位站的长时序通量监测数据,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插补缺失数据构建多站点、长时序、高精度的地面实际蒸散发数据集(15个站点,113个站点年,日尺度),选择6种常用的遥感蒸散发产品(SSEBop、GLEAM、MOD16、PML_V2、GLASS和ETMonitor)并提取各生态系统类型站点所在栅格像元的蒸散发产品年值,通过R2、RMSE、MAE、Bias等指标评价了各遥感蒸散发产品在黑河流域的精度及其适用性。结果表明:(1)SSEBop产品在黑河流域的整体精度最高(R^(2)=0.63,RMSE=251.99 mm·a^(-1)),其次是ETMonitor产品(R^(2)=0.26,RMSE=275.47 mm·a^(-1)),表现最差的是GLEAM产品(R^(2)不显著),Bias最小的是GLASS产品,为-22.57 mm,最大的是GLEAM产品,为-317.49 mm。(2)6种遥感蒸散发产品在山地森林系统和农田系统的表现相对较好,在荒漠森林系统和荒漠系统的表现最差,而湿地系统的实际蒸散发普遍被低估。其中:SSEBop产品在除农田系统以外的其他生态类型站点均表现为低估,而GLASS产品在荒漠森林系统表现优异但严重高估了荒漠系统的实际蒸散发。(3)站点尺度上,湿地生态系统ET最大,约为1210 mm,荒漠生态系统ET最小,约为180 mm,从下游至上游沿海拔梯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本研究通过对黑河流域不同遥感蒸散发产品的精度和适用性进行评价,为干旱区复杂地形、气候和生态系统条件下流域蒸散发模型选取等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使用及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遥感产品 通量数据 评价 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黄河流域青贮玉米蒸散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9
作者 鱼腾飞 韩拓 +3 位作者 冯起 魏旭斌 殷一丹 马孝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9-198,共10页
准确辨识作物蒸散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现代农业水资源管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黄河流域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动相关法测量的水汽通量和环境因子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青贮玉米蒸散的年内变化特征,并通过Pearson相关... 准确辨识作物蒸散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现代农业水资源管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以内蒙古黄河流域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动相关法测量的水汽通量和环境因子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青贮玉米蒸散的年内变化特征,并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方差分解方法确定了影响蒸散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膜下滴灌条件下,青贮玉米的潜热通量年内变化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单峰型特征,在7月达到峰值;而显热通量年内变化较为稳定,且与潜热通量无显著相关性;监测期内,基于潜热通量计算的实际蒸散与Hargreaves公式估算的潜在蒸散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该关系推算出的生长季青贮玉米蒸散量为428.8 mm,接近于灌溉和降水量之和(399.8 mm);蒸散与太阳辐射和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风速和水汽压差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环境因子能够解释蒸散年内变化的74.3%。综上所述,膜下滴灌改变了青贮玉米地表能量分配模式,有效降低了蒸散,从而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作物系数 体积含水量 青贮玉米 黄河流域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湖区荒漠绿洲过渡带盐生植物群落空间分布及指示意义
10
作者 杨曦娅 薛娴 +5 位作者 赵丹 高煜坤 吕勤勤 尤全刚 潘晶 孙元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500-7512,共13页
盐生植物是荒漠绿洲过渡带重要的生态指示物种,探究盐生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维护过渡带内脆弱生态系统修复和预测生态系统退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而民勤湖区盐生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驱动机制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指示意... 盐生植物是荒漠绿洲过渡带重要的生态指示物种,探究盐生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维护过渡带内脆弱生态系统修复和预测生态系统退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而民勤湖区盐生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特征、驱动机制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指示意义仍不清楚。通过对民勤湖区荒漠绿洲过渡带152个样方的盐生植物进行系统调查,采用聚类分析、克里金空间插值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明确盐生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指示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盐生植物主要包括盐爪爪+黑果枸杞群落、红砂+盐爪爪群落、白刺+黄花补血草群落、白刺群落、柠条锦鸡儿+沙鞭群落、沙蒿群落和禾草群落;(2)土壤电导率、含水率和含沙量是影响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解释力分别为0.91、0.83和0.71;(3)土壤电导率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表明,盐爪爪+黑果枸杞群落,红砂+盐爪爪群落、白刺+黄花补血草群落和白刺群落,柠条锦鸡儿+沙鞭群落和沙蒿群落分别指示高盐环境(EC>8 dS/m)、中盐环境(4 dS/m<EC≤8 dS/m)和低盐环境(2 dS/m<EC≤4 dS/m);禾草群落指示中低盐环境(2 dS/m<EC≤8 dS/m)。利用本研究建立的典型植物群落类型与盐渍化程度的对应关系,可为未来遥感技术预测植物群落时空动态、预测土壤变化过程及生态系统退化进程研究提供有益补充,更为维护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稳态及盐渍化地区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提供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湖区 荒漠绿洲过渡带 盐生植物 空间分布 指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沙蒿对土壤冻融过程的影响
11
作者 汪学科 宫程程 +1 位作者 张在勇 冉彬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23-131,共9页
包气带的季节性冻融过程对地表的水热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沙蒿对毛乌素沙地季节性冻融过程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在黄河“几字弯”的毛乌素沙地开展野外原位的土壤冻融观测试验,基于野外实时监测数据,对比研究了2020年10月至2023年9... 包气带的季节性冻融过程对地表的水热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沙蒿对毛乌素沙地季节性冻融过程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在黄河“几字弯”的毛乌素沙地开展野外原位的土壤冻融观测试验,基于野外实时监测数据,对比研究了2020年10月至2023年9月期间沙蒿与裸地条件下的冻融天数、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及蒸散发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了沙蒿对冻融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冻融期间,沙蒿与裸地条件下浅层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小,沙蒿浅层平均温度的变幅小于裸地条件,且其平均温度的最高温与最低温的出现时间分别滞后于裸地1.72和1.11 h。沙蒿的存在对冻融过程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沙蒿会抑制浅层土壤的冻结和融化过程,而其深层的根系耗水会导致冻融过程的初始含水量较低,从而促进土壤的冻结和融化过程,并在深层土壤(60~100 cm)较为明显。沙蒿通过影响冻融时期土壤的水分和热量变化从而影响蒸发,同时深层土壤的水分亏缺会限制沙蒿的蒸腾作用。该研究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优化水资源管理,并可助力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 融化 蒸散发 蒸发 裸地 沙蒿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河西走廊典型荒漠灌木光合作用的影响
12
作者 郭彬 罗维成 +2 位作者 单立山 安宁 刘冰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5-157,共13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北地区气候趋于暖湿化,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态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气候变暖对荒漠植物光合作用的具体影响尚无一致结论。本研究以河西走廊典型荒漠灌木泡泡刺、梭梭、柠条和荒漠区植物柽柳为对象,利...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北地区气候趋于暖湿化,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态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气候变暖对荒漠植物光合作用的具体影响尚无一致结论。本研究以河西走廊典型荒漠灌木泡泡刺、梭梭、柠条和荒漠区植物柽柳为对象,利用不同高度(1.0、1.8和2.3 m)开顶式气室(OTC)模拟增温,探究典型荒漠灌木光合作用对增温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在植物生长季(4-9月),不同高度OTC使空气平均温度分别升高1.7、2.5和3.5℃,10 cm土壤温度升高0.6、1.2和1.8℃,40 cm土壤温度升高0.8、1.2和1.8℃。2)增温显著提高了C3植物泡泡刺、柽柳和柠条的净光合速率,但对C4植物梭梭的影响不显著,其中柠条的净光合速率随增温幅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3)增温显著提高了泡泡刺、梭梭和柠条的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而柽柳的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随增温幅度增加先升后降。4)增温显著提高了梭梭的蒸腾速率,柠条仅在最高温下显著提高,柽柳显著降低,而泡泡刺无显著变化。增温还显著提高了泡泡刺、柽柳和柠条的水分利用效率,但显著降低了梭梭的水分利用效率。4种植物的凌晨水势和正午水势均显著降低。综上所述,荒漠植物对增温表现出较强适应性,其中C4植物比C3植物在高温环境中更具优势。增温条件下,C4植物梭梭的蒸腾速率提高和水势降低有助于其水分吸收,维持光合作用稳定;而C3植物泡泡刺、柽柳和柠条的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的增加促进了光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灌木 光合作用 模拟增温 水分利用效率 水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