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陆面模式CLM4.5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表能量交换模拟性能的评估
被引量:
28
1
作者
谢志鹏
胡泽勇
+4 位作者
刘火霖
孙根厚
杨耀先
蔺筠
黄芳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共12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一个完整年的观测资料,对陆面过程模式CLM4.5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高寒草甸下垫面地表能量交换的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模拟结果表明,CLM4.5能够较好的模拟高原春...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一个完整年的观测资料,对陆面过程模式CLM4.5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高寒草甸下垫面地表能量交换的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模拟结果表明,CLM4.5能够较好的模拟高原春季、夏季和秋季非冻结期地面长波、反射辐射和地表净辐射、感热和潜热通量以及地表土壤热通量等的季节变化和日循环特征。但对冬季冻结期地表温度的模拟偏低,导致模拟与观测的感热反相,对地面反射辐射模拟偏大。截断冬季降水的敏感性试验进一步指出,模式冬季反射辐射偏大主要是由于积雪引起的地表反照率偏高造成,进而造成地表温度以及感热通量的模拟偏低。因此,高原积雪参数化方案以及与积雪相关的反照率参数化方案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LM
陆面过程
辐射收支
水热交换
反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积雪对玛曲局地微气象特征影响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
11
2
作者
李丹华
文莉娟
+1 位作者
隆霄
陈世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0-339,共10页
利用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中国科学院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提供的玛曲站的观测资料,通过对比分析三次积雪过程及其前期无雪时的近地层气象要素特征,研究了积雪对大气温度层结特征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降雪前降温较快,由...
利用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中国科学院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提供的玛曲站的观测资料,通过对比分析三次积雪过程及其前期无雪时的近地层气象要素特征,研究了积雪对大气温度层结特征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降雪前降温较快,由冷空气过境引发的降雪过程可使2.35 m高处日最高、最低气温24 h降低10℃,雪后气温回升较慢,平均速率为2.5℃·d^(-1)。温度梯度值白天为负值、夜晚为正值,7.17 m以下温度梯度绝对值较大,平均为0.4℃·m^(-1),7.17~18.15 m温度梯度绝对值较小,其值不足0.2℃·m^(-1),到18.15 m绝对值减小到0.05℃·m^(-1);当地表有积雪覆盖时,早上温度随高度减小的变化趋势出现时间比无雪覆盖时落后1 h,傍晚温度随高度增大的变化趋势较之提前1 h出现。积雪可减小白天气温分布范围,第二次积雪过程由于风速较大减小较明显。除晴天11:00—16:00 4.2~7.17 m,积雪存在将减小各层温度梯度绝对值;晴天11:00—16:00 4.2~7.17 m温度梯度绝对值比2.35~4.2 m偏大,当有积雪覆盖时偏大幅度明显增大,出现这种异常主要是受4.2 m偏暖的影响,这种偏暖现象可能是由观测场内外下垫面植被覆盖不同而引起的温度平流所致,当风速较大时,将破坏这种平流作用,不同高度温度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反照率
温度梯度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双电层模型冻土中未冻水含量理论推演及应用
被引量:
11
3
作者
靳潇
杨文
+1 位作者
孟宪红
雷乐乐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49-1456,共8页
根据冻土中未冻水成因的本质——带负电黏土颗粒表面的扩散层中阳离子溶液特殊分布,依据基于静电场泊松方程与静电荷玻尔兹曼分布的双电层理论,推演出了未冻水含量理论公式,比较分析未冻水含量观测值拟合的经验公式,发现两者形式非常一...
根据冻土中未冻水成因的本质——带负电黏土颗粒表面的扩散层中阳离子溶液特殊分布,依据基于静电场泊松方程与静电荷玻尔兹曼分布的双电层理论,推演出了未冻水含量理论公式,比较分析未冻水含量观测值拟合的经验公式,发现两者形式非常一致,经验公式实质为理论公式的简化。依据此理论,清晰地描述了冻土颗粒表面未冻水的结构特征及成因,定量分析了土壤类型、含盐度、温度对未冻水含量的影响;得出当土壤盐溶液浓度小于某一阈值时,盐渍度变化对未冻水含量的影响可以忽略,即不同类型常规(低含盐度)冻土,双电层结构几近相同,指数形式公式适用于所有常规冻土的未冻水含量;土壤类型通过比表面积影响着未冻水含量,在同等温度下,土壤中黏土颗粒越多,比表面积越大,未冻水含量越多;结合实测资料给出适用于不同类型冻土未冻水含量理论计算的参数值,随后通过两种已有的经验公式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证实了该理论公式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冻水含量
玻尔兹曼分布
双电层理论
比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陆面模式CLM4.5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表能量交换模拟性能的评估
被引量:
28
1
作者
谢志鹏
胡泽勇
刘火霖
孙根厚
杨耀先
蔺筠
黄芳芳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区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
大学
中国科学院
青藏高原地球
科学
卓越创新中心
泉州市气象局
中国科学院
大气物理
研究
所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337212
91537101
+2 种基金
41661144043
91637313)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406001)
文摘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一个完整年的观测资料,对陆面过程模式CLM4.5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高寒草甸下垫面地表能量交换的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模拟结果表明,CLM4.5能够较好的模拟高原春季、夏季和秋季非冻结期地面长波、反射辐射和地表净辐射、感热和潜热通量以及地表土壤热通量等的季节变化和日循环特征。但对冬季冻结期地表温度的模拟偏低,导致模拟与观测的感热反相,对地面反射辐射模拟偏大。截断冬季降水的敏感性试验进一步指出,模式冬季反射辐射偏大主要是由于积雪引起的地表反照率偏高造成,进而造成地表温度以及感热通量的模拟偏低。因此,高原积雪参数化方案以及与积雪相关的反照率参数化方案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LM
陆面过程
辐射收支
水热交换
反照率
Keywords
Qinghai-Xizang Plateau
CLM
Land surface process
Radiation budget
Water and heat exchange
Albedo
分类号
P435.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积雪对玛曲局地微气象特征影响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
11
2
作者
李丹华
文莉娟
隆霄
陈世强
机构
兰州大学大气
科学
学院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区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0-339,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5014
91637107
+2 种基金
41475011
41330527
41375019)
文摘
利用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中国科学院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提供的玛曲站的观测资料,通过对比分析三次积雪过程及其前期无雪时的近地层气象要素特征,研究了积雪对大气温度层结特征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降雪前降温较快,由冷空气过境引发的降雪过程可使2.35 m高处日最高、最低气温24 h降低10℃,雪后气温回升较慢,平均速率为2.5℃·d^(-1)。温度梯度值白天为负值、夜晚为正值,7.17 m以下温度梯度绝对值较大,平均为0.4℃·m^(-1),7.17~18.15 m温度梯度绝对值较小,其值不足0.2℃·m^(-1),到18.15 m绝对值减小到0.05℃·m^(-1);当地表有积雪覆盖时,早上温度随高度减小的变化趋势出现时间比无雪覆盖时落后1 h,傍晚温度随高度增大的变化趋势较之提前1 h出现。积雪可减小白天气温分布范围,第二次积雪过程由于风速较大减小较明显。除晴天11:00—16:00 4.2~7.17 m,积雪存在将减小各层温度梯度绝对值;晴天11:00—16:00 4.2~7.17 m温度梯度绝对值比2.35~4.2 m偏大,当有积雪覆盖时偏大幅度明显增大,出现这种异常主要是受4.2 m偏暖的影响,这种偏暖现象可能是由观测场内外下垫面植被覆盖不同而引起的温度平流所致,当风速较大时,将破坏这种平流作用,不同高度温度趋于一致。
关键词
积雪
反照率
温度梯度
风速
Keywords
Snow cover
Albedo
Temperature gradient
Windspeed
分类号
P42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双电层模型冻土中未冻水含量理论推演及应用
被引量:
11
3
作者
靳潇
杨文
孟宪红
雷乐乐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区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
大学
中国科学院
西北
生态环境
资源
研究院
冻土工程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49-1456,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475018
No.41375015
No.91437102)~~
文摘
根据冻土中未冻水成因的本质——带负电黏土颗粒表面的扩散层中阳离子溶液特殊分布,依据基于静电场泊松方程与静电荷玻尔兹曼分布的双电层理论,推演出了未冻水含量理论公式,比较分析未冻水含量观测值拟合的经验公式,发现两者形式非常一致,经验公式实质为理论公式的简化。依据此理论,清晰地描述了冻土颗粒表面未冻水的结构特征及成因,定量分析了土壤类型、含盐度、温度对未冻水含量的影响;得出当土壤盐溶液浓度小于某一阈值时,盐渍度变化对未冻水含量的影响可以忽略,即不同类型常规(低含盐度)冻土,双电层结构几近相同,指数形式公式适用于所有常规冻土的未冻水含量;土壤类型通过比表面积影响着未冻水含量,在同等温度下,土壤中黏土颗粒越多,比表面积越大,未冻水含量越多;结合实测资料给出适用于不同类型冻土未冻水含量理论计算的参数值,随后通过两种已有的经验公式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证实了该理论公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
未冻水含量
玻尔兹曼分布
双电层理论
比表面积
Keywords
unfrozen water content
Boltzmann distribution
electrical double-layer theory
specific surface area
分类号
TU445 [建筑科学—岩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陆面模式CLM4.5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地表能量交换模拟性能的评估
谢志鹏
胡泽勇
刘火霖
孙根厚
杨耀先
蔺筠
黄芳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
2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积雪对玛曲局地微气象特征影响的观测研究
李丹华
文莉娟
隆霄
陈世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双电层模型冻土中未冻水含量理论推演及应用
靳潇
杨文
孟宪红
雷乐乐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