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ODIS数据中国天山积雪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何海迪 李忠勤 张明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7-374,共8页
基于2011—2015年MOD10A2积雪产品和气象数据,通过几何校正、去云预处理,应用归一化差分积雪指数算法等获取中国境内天山山区积雪覆盖面积数据,分析了积雪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年内积雪面积呈单峰变化,9... 基于2011—2015年MOD10A2积雪产品和气象数据,通过几何校正、去云预处理,应用归一化差分积雪指数算法等获取中国境内天山山区积雪覆盖面积数据,分析了积雪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年内积雪面积呈单峰变化,9月开始积累,次年1月达峰值,3月气温回暖消融加速,至7月最小。春秋季波动较大但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夏季积雪面积最小,冬季最大且呈减小趋势。(2)2001—2015年积雪覆盖面积整体上呈减少趋势,积雪覆盖率最大值的波动比最小值的波动更加剧烈。(3)积雪覆盖率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海拔<1 500 m区域积雪覆盖率低于10%,海拔>4 500 m以上区域平均可达70%,为常年稳定积雪区。积雪覆盖率在西北坡最高,南坡最低。(4)年均气温升高是积雪覆盖面积减小的主因,年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与年降水量变化保持一致的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天山 积雪面积 MODISIOA2 时空变化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山地冰川变化及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2
作者 徐丽萍 李鹏辉 +3 位作者 李忠勤 张正勇 王璞玉 徐春海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46-959,共14页
揭示新疆山地冰川变化及其影响,对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意义重大。系统梳理新疆冰川物理变化、化学过程、生物资源、气候响应与生态效应等研究成果。结果表明:(1)新疆山地冰川总体上呈加速消融之势,且受地形、气候影... 揭示新疆山地冰川变化及其影响,对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意义重大。系统梳理新疆冰川物理变化、化学过程、生物资源、气候响应与生态效应等研究成果。结果表明:(1)新疆山地冰川总体上呈加速消融之势,且受地形、气候影响,冰川变化的区域性差异明显;(2)气溶胶解释了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物质的组成与来源,同位素定量了各流域径流中冰川融水的比例;(3)冰川变化对极端微生物生存条件、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较为成熟,但其与生物资源间的综合反馈机理尚不明晰;(4)冰川消融对水资源的影响随冰川融水拐点的到来而加剧,造成的生态服务缩减和冰雪产业损失日益凸显。制定统一的冰川提取标准、扩宽研究视角、全面系统观测冰川、提高模拟预测精度、加强灾害预警与制定对策是未来新疆山地冰川研究的关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冰川 物理变化 化学过程 生物资源 气候响应 生态效应 冰川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市大气颗粒物输送通道及污染源区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芳龙 李忠勤 +5 位作者 杨宏 王飞腾 尤晓妮 张明军 张昕 周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371-2383,共13页
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和NCEP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对天水市2015—2018年不同季节的72 h气流后向轨迹进行了聚类分析.结合PM10、PM2.5的小时平均浓度数据,采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方... 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和NCEP全球再分析气象资料,对天水市2015—2018年不同季节的72 h气流后向轨迹进行了聚类分析.结合PM10、PM2.5的小时平均浓度数据,采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方法,研究了天水PM10和PM2.5的区域输送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PM2.5的日平均浓度在3—178μg·m-3之间,PM10的日平均浓度在10—684μg·m-3之间;PM10和PM2.5质量浓度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其浓度日变化分布呈双峰型,各季节峰值出现时间不同;天水市气流来源四季变化明显,不同来源气流对该市颗粒物的浓度具有一定差异,四季都表现为西北气流对应的PM2.5和PM10平均浓度均较高,是影响天水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最重要输送路径;潜在源区有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化,这与污染物排放、季节、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影响天水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天水本地及周边市州、青海北部、四川东北部等区域,春秋冬季节均存在中低污染程度的潜在源区带,其覆盖区域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源地和污染相对严重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潜在源区 天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山区固态降水观测对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普晨 李忠勤 +2 位作者 王璞玉 贾玉峰 金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127,共12页
降水类型变化是深入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陆地水循环演变的重要内容,高寒山区降水类型观测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选用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的PWS100激光雨滴谱仪和Geonor T-200B称重式... 降水类型变化是深入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陆地水循环演变的重要内容,高寒山区降水类型观测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选用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的PWS100激光雨滴谱仪和Geonor T-200B称重式雨雪量计的同步降水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PWS100观测结果显示该试验场以固态降水为主,固体颗粒物占总颗粒物的63%,液体颗粒物占总颗粒物的37%;月尺度上,6-8月粒子数量最多,其中液态粒子占57%,固态粒子43%。其余月份以固态粒子数为主,占总粒子数的96%。(2)基于降水粒子在不同温度区间所占比重,以气温6.5℃为临界值划分降水类型。修正后T-200B降雨总累积量为1202 mm,占DFIR的67%,低估了降水量,但平均相对捕获率达到了87%。(3)两台仪器观测的降水总量大致相同(仅相差71 mm),然而,季节性差异明显,6-8月PWS100比T-200B高出73 mm,9月至次年5月则少37 mm。PWS100在降水量大、降水类型复杂的夏季,观测到的降水量大,而冬季降水量较少,且PWS100对小雨滴不敏感,会导致捕获量的不足,因此,T-200B在捕获固态降水方面更有效。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变暖背景下山区流域径流季节变化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观测 Geonor T-200B PWS100 乌鲁木齐河源区 高寒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7年祁连山积雪面积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5
作者 梁鹏斌 李忠勤 张慧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6-66,共11页
科学监测祁连山积雪面积及变化特征对该区域气候研究、雪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灾害预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7年MOD10A2积雪产品和气象数据,分析祁连山积雪面积动态变化特征及与气温降水关系。结果显示:(1) 2001... 科学监测祁连山积雪面积及变化特征对该区域气候研究、雪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灾害预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7年MOD10A2积雪产品和气象数据,分析祁连山积雪面积动态变化特征及与气温降水关系。结果显示:(1) 2001—2017年祁连山积雪面积年际波动趋势较大,呈减小趋势,多年平均积雪面积约为5×104km2,占祁连山总面积的25. 9%;年内变化成"M"型,即在一个积雪年中有两个波峰和波谷,波峰出现在11月和1月,波谷出现在7月;季节变化波动趋势较大,夏冬季积雪面积减小趋势大于春季,秋季呈现略微增加趋势。(2)祁连山区积雪面积主要分布在3 000~4 000 m及4 000~5 000 m,积雪覆盖率随着海拔上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祁连山区不同坡向积雪覆盖面积差异较大,积雪覆盖率差异较小;积雪频率高值区呈典型的条带状分布,与祁连山地形相一致,呈西北—东南分布,且分布西部大于东部。(3)初步分析认为祁连山积雪面积变化对气温要素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MODI10A2 积雪面积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